深田晃司的新片引起的评价趋于两极化,很多人说这部电影“狗血”“拧巴”。我想这种评价多半是因为电影出人意料的结尾。前期纠结的剧情也许只是让很多人充满困惑,临近结束推翻观众对剧情走向正常期待的“翻转”则让人惊愕。
但其实仔细想想,无论有没有这个结尾,都不影响电影一直在慢慢铺垫、逐渐成型的核心问题:女主角妙子的生活中到底有没有爱?
故事从一场派对开始。年轻夫妻妙子和二郎生活平静美满,他们准备在儿子敬太的获奖派对上给父亲一个生日惊喜。
父亲突然情绪失控让家庭的隐忧暴露出来。他们住的公寓是父母让出来的,对这段婚姻父母也保留着自己的看法,因为妙子是二婚,敬太是她和前夫的孩子。
意外接踵而来。众人在外喧闹,敬太在浴室玩耍,不小心掉进放满水的浴缸,不治身亡。
葬礼上,妙子多年未见的前夫朴伸次突然出现,悲愤中打了妙子一耳光,又自责地抽打自己,然后转身离开。
妙子坐在地上,大哭起来。在电影的呈现上,这是敬太去世后她第一次痛哭。
朴伸次来到生活咨询机构申请补助金。朴伸次是住在日本的韩国人,没有取得日本国籍,而且是听障人士。妙子和二郎都在这里工作,懂手语的妙子赶来做了翻译,在二郎的坦率和鼓励下,妙子决定负责朴伸次的申请工作。
二郎当然知道朴伸次的身份。如果说敬太的死是对这个小家庭的一次重击,朴伸次的出现则让裂痕越来越大。
妙子与朴伸次见面的机会越来越多,知道了朴伸次现在的生活状况,居无定所,到处漂泊,妙子也主动照顾朴伸次的生活,甚至邀请朴伸次来到家中借宿,逐渐亲密自然地互动能让人感受到他们曾经的情意。
二郎近期忙着帮父母搬家,离开了东京。他去探望了自己的前女友山崎。他们是同事,在谈婚论嫁时分手,二郎最终选择了妙子。敏感的妙子其实发现了他们的关系。山崎向二郎诉说着压抑已久的心事,分手时的难过,察觉妙子认出她前女友身份的愤恨,敬太意外去世的愧疚。山崎眼泪流淌的时候,二人拥吻在一起。
原本平行行驶在单行道上的两辆车,在岔路口,渐行渐远。
他们都在寻找出口。就像在水中潜游了一段,需要抬头换气。
妙子的心结也许很早就有了,二郎父母的不满凭她的敏感细腻一定早就察觉,生日派对上的爆发是矛盾激化,也是一次排毒,如果假以时日未必不能化解,但命运没有给他们这个机会。敬太的早逝以及周围人的状态让妙子更加陷入忧郁。她一直知道自己总是忘记放空浴缸的习惯,如果她早就改掉也许敬太不会死,这让她的悲伤又加上了沉重的自责,她甚至不敢再使用浴室,进入浴缸就会呕吐。她感谢朴伸次的一巴掌,因为他是愤怒的,面对敬太的死,周围的人都悲伤但似乎很快接受了孩子的死,二郎也开始恢复使用家里的浴室,一切要向前看,只有朴伸次的状态是对的。孩子没了,他应该愤怒。电影多次给一盘未下完的棋局特写,那是敬太最爱玩的游戏,生前最后一盘棋没来得及下完。妙子一直小心保护着敬太的痕迹。陷入悲伤无法自拔的妙子,与二郎,二郎的父母,周围的人逐渐拉开了距离,没有人真正理解和体察她的心情。朴伸次的出现仿佛一个故人,带着曾经的感情,绕开了悲剧,又感同身受。朴伸次成了她面前唯一能够安放心情的人,尽管他也曾伤害她。很难说妙子对朴伸次的关心有多少同情成分,朴伸次的异乡人、残疾人身份让他的生活充满困难,妙子多次说起他需要她。但此时妙子的帮助多少有些一厢情愿,也许她更需要他。
二郎回家时看到了妙子与朴伸次的亲密互动,激动地赶到朴伸次住处。他背对着朴伸次,也像倒苦水一样说出了自己的复杂心情。几年前朴伸次不告而别,妙子一直在努力寻找他,甚至为了方便寻找换到现在的工作。二郎默默地帮着自己爱的人寻找她的爱人。他们在一起一年,妙子好不容易已经忘掉了他,他却又出现了。面对敬太的死,二郎百味杂陈,平时对敬太宠爱有加,现在他想哭但哭不出来,面对敬太的遗体,他却想着要赶紧拥有自己和妙子的孩子,他厌恶这样的自己,更厌恶像一对夫妻一样和妙子一起痛哭流涕的朴伸次。
妙子做不到完全忘掉过去,二郎也做不到,更何况“过去”已经变成“现在”,就在眼前。
妙子曾和婆婆有一次长谈,他们谈起宗教,谈起生死。妙子希望确认,信仰能否帮助自己。婆婆却无力回应,敬太的死让她感到人生的无力和无奈,科学和哲学研究得再多到最后也无法保护我们。关于宗教,关于信仰,她也刚刚入门,希望可以赶得及,在死前相信。
妙子:“如果我相信的话,敬太就能得到保护吗?”
婆婆:“不是这样的,保护不是指不会死。我只是害怕一个人死去。”
妙子:“不是还有父亲和二郎吗?”
婆婆:“即使有他们,也还是一个人,人死时并不是所有人同时死去的”
面对人生的终极困惑,没有人有答案。
如果人生如此混沌,爱从何来,爱在何处,何以有爱,爱有何用。
朴伸次收到信,他说父亲重病,向妙子借旅费回韩国。出发前,他用手语对妙子说:“你不用勉强自己忘掉敬太的死,他们会提醒你忘却和向前看,但你千万不要忘记敬太的死,那是你人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句句说到妙子的心坎里。
人在某些时刻,需要的不是安慰和鼓励,需要的仅仅是认同和释放。妙子身边没有人能提供这样的情绪价值。人的悲欢并不相通。朴伸次越来越像一根救命稻草。
但也正是如此,一个尽管悲伤难过但也许未尝不是一种方向的故事突然大转折,让人措手不及。到了韩国,妙子发现朴伸次撒了谎,而且不止一个,在她们结婚前,朴伸次就在韩国有家庭,且有一个儿子,这个儿子马上要结婚了,久未见面的父子希望团聚一次。
又是一个儿子,又是一个怨恨的妻子/前任。当众人沉浸在欢乐气氛中时,妙子的背影远离人群,落寞,无声。
当你以为找到了出口,又是当头一棒。
结尾,二郎回家开门,看到妙子,有些意外。
妙子说:“欢迎回家。”
二郎说:“也欢迎你回家。”
奇妙的一语双关。
说到底,他们从没有真正说过要分开。
两辆渐行渐远的车,又一个岔路口,回归平行。
至于车子能开多远,会不会再有岔路口,那是明天的事。
期待“结果”的观众一定大失所望。
不完美的人才能匹配这不完美的生活。
英文片名《Love Life》,可以是“爱情生活”,也可以是“热爱生活”。
自己还是很喜欢日影的,是枝、小津的家庭影片都详细看过,但是这部片子真的拉低了我对于日式家庭片的感觉。 开场满满的日式风格,画面,色调,调度,甚至演员的表演都是很不错的。
但是剧本内容我觉得是硬伤……两性关系讨论的影片硬核如索多玛、苦月亮、感官王国我都能接受。但是私以为这部片子讨论的内容相对较虚较浅,这就导致本在叙事节奏上不占优势的家庭类型片在叙事上变得冗长乏味,各个段子的加入在一定程度上很有可能是为了缓解,但是个人看来并没有起到太大的效果。再回到人物塑造……我不理解多大的驱动力可以让一个拥有稳定生活,稳定工作收入的女人为了前夫放弃一切;那个男人直接抛弃了追随他的女人转头就和刚结婚的大儿子回去了……如果硬扯着为了儿子的死内疚、赎罪……因为没有个人经验所以我无法反对,但是我真的共情不起来。 整体的镜头语言还是一如既往的日式克制,不过因为个人对于剧作内容实在热爱不起来,所以就没有太大的感觉……
最后的歌真的很好听!hhhhhh歌名就叫 love life
每当我觉得“这操作怎么那么离谱”的时候,总能掏出下一个更离谱的操作。
当我看到最后那个桥段,发出“你看你的一厢情愿没来头的爱换来了什么”的嘲笑,以为这是对日式脑残没来由的感情的讽刺时,却告诉我它是认真的,人在这种脑残状态里不用醒来
我tm从来没看过这么恶心人的电影。 开头的打结做得很好,结果第二幕还没结束就把这整个看起来很复杂的结给融了,突然开始狗血,还包装成很精致的样子,我吐了🤮 女主和男二的衣服颜色是故意选成La La Land式的蓝黄撞色,出现了不止一次,仿佛在说他们两个才是真爱。这怎么看都不合理的爱是怎么来的?为啥绝配的颜色最后没有在一起? 男二走上船之前那段,就是海边的曼彻斯特的究极低配版啊
“看着对方的眼睛说话”这个概念还不错。但是没有分量 男主对女主舔狗一样的爱,他咋又会去亲女二呢?女主对男二这个聋哑流浪汉的舔狗般的爱,为啥会在第一次选择时放弃男二,又在背叛男主选择男二之后重新离开男二回到男主身边,这不是拿捏了男主是脑残舔狗吗,这跟爱情有啥关系 男女主角做舔狗舔不彻底,做潇洒也做不好,反复横跳极其恶心
女一男二两个人,身上的标签随便举一项出来都是下头人设,但都有各自的舔狗。ok I get it,对没有被爱价值的人的爱才更是体现出其真挚和难得。但对不起,爱是有理由的。嘴上说无理由的,对方也至少有点魅力
千寻小姐里毫无逻辑毫无意义的选择,这部电影里毫无理由毫不可信的爱,让我对新产的日本剧情片产生了生理性的不适。
电影不应该叫《爱情生活》,跟爱情没关系,跟生活也没关系
呸,恶心
既然有人把《爱情生活》与《双刃剑》相提并论,那么不妨谈谈两部电影的异同。表面上看,两者都讲述女主角因为前男友(前夫)出现,唤起过往记忆,做出破坏现有家庭的故事。相较而言,《爱情生活》的情节要更为复杂。为了让剧情更加曲折和合理,并得到观众对现实诉求的认可,深田晃司将女主前夫的身份设定为移民二代,还是无家可归的流浪汉,两者都能激起同情心理;在此基础上,为了让前夫“闯入”现有的家庭,还将孩子残忍“杀死”——这便是我们看到的,一边是众人为岳父庆祝生日的欢乐场面,一边是敬太落入浴缸溺死——极其巧合。
《双刃剑》的故事要简单多了,比诺什饰演的莎拉偶遇了前男友弗朗索瓦 ,当年在与弗朗索瓦交往的时候,莎拉认识了现在的男友让。让和弗朗索瓦是最好的朋友,正是弗朗索瓦的莫名离去,让莎拉投向了让的怀抱。现在,弗朗索瓦回来,莎拉对他的爱旧情复燃,她该怎么办?她和《爱情生活》里的妙子一样,选择了奔向旧爱。不同的是,妙子对朴更多出于同情,很难说是爱,两人根本没有再发生性关系;而莎拉对弗朗索瓦则是一种燃烧的情欲。
因此,《爱情生活》是拿复杂的“爱情生活”探讨家庭、血缘、移民、流浪汉等具有社会意义的话题,不可避免让情节的编织越发臃肿——表现在结尾,妙子送朴回国,让人啼笑皆非的是朴原来在韩国还组过家庭,此次回去是参加儿子婚礼——同时,也让人物的形象走向失真。《双刃剑》更加专注于对心理情境的捕捉,莎拉在浪子弗朗索瓦和老好人让之间不是没有犹豫,她的理性告诉他应该怎么选择,却又控制不住情欲走向了弗朗索瓦。克莱尔德尼很好地诠释了女性的心理和欲望,萨拉的形象比之《爱情生活》里的妙子要远为复杂和有深度得多。
这种区别,显然就是男导演和女导演在捕捉女性心理活动时不同的创作思路导致的。深田晃思想当然地为妙子安排了一系列让人讶异的情节,来为他的创作理念和创作意图服务,这一方面戕害了妙子这个女性人物形象,另一方面也把剧情拖入失实的窘境。相反,克莱尔德尼本身便是女性,深谙女人在爱情生活里的复杂心理,因此她可以不借助特意的情节设定,只需让人物处身理性与感性交互作用的情境,观众就能感受到女主的纠结、痛苦、无奈……这不能不说,正是男性与女性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感知方式)导致的结果。《双刃剑》显然更高一筹。
敬太必须死去,不然朴便无法进入这个重组家庭,也就没有后续的故事。从妙子决定让朴住进岳父母搬走的房子起,剧情开始崩坏。趁着丈夫载着父母回乡下定居的空档,妙子擅自主张,不仅让朴住进父母家宅,还带回了自己家,二郎曾经生活的居所。她一边泡在浴缸,为敬太之死忏悔,一边寻求坐在身旁的朴的原谅。
到这,基本没法看了。不说朴当年的离开给妙子带去多大痛苦,妙子的幸福源自二郎对她的接纳,不计较前夫的孩子,还为此与父母结下矛盾。而这一切比之妙子对落魄的朴产生的同情,难道不应该更值得感恩?虽然妙子没有做对不起二郎的事情(未和朴发生关系),但在送朴回韩国的路上临时变卦,坚持要送回家,只因可怜对方,这个时候,她顾及过二郎的感受吗?
电影里的人物都被一种悔罪与救赎的动机包裹,从而变得不真实。尤其是妙子,缺乏依据的圣母心暴发让人物形象一度崩溃。导演一直领着故事向治愈的方向行进,极力避免对人性之恶的刻画。其中最强烈的恶意竟然只是二郎的父亲讽刺妙子是“二手货”,和二郎母亲一开始不赞同把孩子遗体放在家。后面,两人都为过分举动做了道歉。
除此之外,再没有人性恶的呈现。即便到结尾,朴骗妙子父亲病重要归国,向她借钱。事实却是朴远在韩国的儿子要结婚,他作为父亲想回去看一眼。这个谎言,实在也很难说人性恶,更多是身处底层落魄无依的朴自然做出的举动。妙子知道这个真相后,在婚礼现场的雨水中跳舞,她好像在欺骗与受辱的污水中找到了救赎,体验到了快感。实在太让人奇怪。
整部电影像刻意借死亡来阐释痛苦、罪恶、救赎等宗教命题。也就毫不奇怪,夫妻俩在福利部门的工作像当代宗教团体,会为流浪汉分发食物;二郎父亲的生日宴,有修女的加入;二郎母亲加入了当地教会,还和妙子一同探讨宗教能否慰藉人死的痛苦……为了硬生生拔高生命的意义,敬太必须死去,作为韩国移民后代的朴必须闯入这个家庭,并带出远在韩国的前妻。编过了,深田晃司!
#OLWE# #LEAFF# 看得很难受,写实主义的开场,残酷且沉重的事件,狗血的剧情和最后荒诞的结尾。这可能是悲剧的一种形式,不过感觉上还是太割裂。不光剧情上,角色,镜头和光影上也有很强的割裂感。结尾处去韩国有多大决心,散步就有多凑合,是爱情么?是生活…
角色上,爱情梯队明显,女主丈夫前任,女主丈夫,女主,女主前夫。而且影片中还有很强的对照性,能感觉到导演还是用了心的,“儿子与猫”,“帮着找前夫与帮着找前夫的猫”,“男主叙事中的失语与女主参与婚礼的失语”,不过有不少角色设计挺没必要的,不如精简一点儿。割裂感主要是来源于女主的圣母之心,影片我看到一半就能感觉到一定是一个男导演…男性视角下完美的爱情悲剧可能就是这样吧…有些《一封陌生女子的来信》的感觉。
视觉上,构图上,第一次进浴缸时的前景遮挡造成的压抑感非常喜欢。镜头有几个蛮不错的,残酷的固定镜头带观众注视跌入小孩的浴缸,女主作为前景虚焦的浅焦镜头(女主前期基本是“消失”在镜头中的,失语状态明显),不过这个失焦状态与结尾的割裂也非常明显,结尾处的雨中漫舞不如就让女主一直失焦。还有大量不合时宜的镜头,如当前期所有情绪积压时,第一个手持大起伏镜头我觉得是用来抒发情绪的,但没有,一个长镜头手持只是为了让女主过去给当翻译…。第二个手持是丈夫的前女友坦白诅咒,并得到了一个吻………。再者就是光线上,悲剧发生后的大暖光…给我带来的不适感太强了。
听觉上,感觉还可以,整体偏静,女主主动找前夫时几次火车经过的声音也表示二人平静表面下内心的起伏。
看过就会明白为什么欧洲人不买账,东亚人却可能很喜欢,因为它是东亚的故事,是东亚人的社会观念。片子转折很多,不看完不知道发生什么,一旦看完就发现导演想说的一开始就说了:凑合过得了呗,还能离咋的?
传统日本家庭、熟悉的手语、陌生的韩语三段构筑了三个互相隔绝的世界,妙子都无法很好地融入。她的爱情只需要围着她的小世界,她的唯一,而无法接纳其他杂质的介入,但无论是她爱的还是爱她的,步入婚姻都给不了她想要的爱情生活和独属于她的存在感。此片算是完全打破了女性将精神寄托于他人的幻想。结尾散步的镜头仿阿巴斯,但《橄榄树下的情人》还有无限发展的情节可供遐想,而《爱情生活》已经走到了没有选择的尽头。
全员有大病的精神病院版夜以继日。
#venezia79 3.5 电影节长点记性吧 不要把日本电影放在第一场和最后一场 太多人离场了 可惜 这部已经算是日本电影在欧洲电影节这两年难得的正常发挥了 可能有点太本土 很多欧洲人理解不了 反而是目前看的最舒服的一部 我自己得扭曲到什么程度觉得这部电影看起来最轻松
当一些电影欣喜地发掘手语时,深田晃司眯起了眼睛:那只是另一门语言…他(朴)弱小吗?它(猫)弱小吗?可惜涵盖议题过多(夫妻,重组家庭,宗教,语言,异乡人…),只浅尝辄止,人物的行动表演加影像语言没怎么有效撑起复杂的质感,略为呆板地演着一种怪异
许久未见如此滑稽又沉重的“捉奸戏”,三人在场、两两对话,过滤掉敷衍与欺骗,仅剩自说自话;消极的愤怒,孤独的礼貌。从哀伤的故事主干旁逸斜出各种泡沫般的热闹场景,试图“消毒”人物,然而毒素已深埋土壤,弥散在空气之中,直抵无言的结局。
虽然如今看文艺片早摆脱剧情的先入为主了,喜欢感受什么运镜布光的氛围感,人物心理活动的情绪力,或者一些玄乎的空镜带来的莫名共情——但是,这一切还是得建立在剧情不要那么离谱至少离谱也有迹可循的基础上,而本片几乎是生搬了一个喜剧结构硬套了一个悲情内核……只能说深田晃司执导筒的功力不俗,勉强让这故事不至于流俗,用(故作)深沉克制的镜头语言,支撑起这破碎边缘的人物信念感——若不加思索还真就被蒙混过关了;可抛开精致的影像外衣,片中角色的性格都有些荒诞的扭曲,你看不懂到底谁更爱谁,充满裂缝的脆弱爱情,混淆了亲情与同情,甚至还带点圣母心——一度怀疑难道导演本意即在此?话说看惯那么多电影里千奇百怪的“爱情生活”,到最后我也没明白本片到底算哪一种“爱情生活”……// PS. 音乐不错。
深田晃司赶紧交出你的豆瓣/天涯账号,究竟从哪儿看来这么多狗血段子。爱情也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它虽然美好但是极度脆弱。深田晃司用缓慢且平和的口吻来提问:当一系列用来维系爱情/婚姻关系的借口被撕开,一切的自我安慰被现实击碎,你会选择继续忍耐现状,还是会遵从内心大胆做出改变?深田晃司依旧把人物拖入一个又一个飞来的“困局”中,观众看女主角Teako和丈夫Jiro在波折不断中如何跟彼此的前任互相纠缠,做出耐人寻味的选择之后,又出人意料地进一步转折,展现出不同性格的人在爱情和婚姻关系遭遇挑战时的种种面貌,问题的答案也在这一过程中得以浮现。深田晃司极力克制这些事件的狗血和抓马程度,整体风格依旧缓慢、平稳,后半段叙事渐入佳境。演员们也把握住全片“安静之中淡淡哀伤”的基调,不温不火的表演加分不少。
东亚版世界上最糟糕的人+夜以继日lite。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灰都有无法共情的痛,逃避和和解都不是办法,与痛共生才是上上签。是欧洲人无法理解东亚的拧巴情感。
只有一个愿意淋雨的人。
都快被那场不要忘记的手语戏感动到快哭了,结果最后还是露出渣男本性,导演太坏了,这得是攒了多少段子能想到这么拍结局。女主真的超级吸渣体质,如果这就是爱情生活,未免太狗血了。
五彩气球飞天舞,庆生迎来的竟是葬礼;黄色气球雨中曲,追悼的终点却是婚礼。手语翻译和眼神回避竟承担起交流语境中的起承转合,像是对悲欢离合的一次莫大嘲讽,却又向人类情感致意着坚定信仰,顺其自然也是人生重要组成。符咒般的光盘、地震中的棋盘,简直神来之笔,是细节充盈的佳作。
恭喜该片狗血程度成功震惊全世界
以為世界上還能有個真正了解自己痛苦的人,可以互相安慰和支撐彼此。結果人家的生活也不全是苦的,在人家的快樂面前自己的苦像個孤獨的傻逼。他媽的狗日的生活。
关于目光或视线,以及在这之外的盲区或暗域。大部分时刻所见即所想,未见即不欲,深田晃司慢慢剖开日常和情感中视野内外明与暗的相互渗透,包括对整部电影情节走向存在着心理预判的观众也在不经意间加入其中并同样被狗血的转折拖拽进与女主相同出神又凝滞的精神状态里。眼神未曾交汇不仅是爱情并未存在的证据,也可以是来自于谎言的尴尬和亲情的虚假,秘语般的手语反而成为最大的欺骗,生活里在明暗交错之中寻找和维持真正私密或亲密的信任与托付的精疲力尽和遍体鳞伤,好似溺水般逐渐沉入无法招架。最终二人的对视或成为短暂的平静呼吸,那周而复始的窒息总会再度到来,“爱情生活”又或是“爱情”与“生活”,宛如我们做不到将目光同时投向这二者——一场无法选择却又只能选择的迷局和困局。
一个人淋的雨和无法共通的苦
受不了,谁有b太当老公会和无业游民糟老头私奔去韩国啊???!导演你看这合理吗?!?对比夜以继日,女主的形象要更丰满有趣,她需要一个被照顾的对象,丧子可以解释圣母心的爆发,但最终还是自己的人生,BTW前夫看得我真想说一句年少不知东出好(虽然也不好就是了)(还有这故事除了昭和爹和慢哪里东亚了,欧美人不出轨不丧子不结婚是吧)
深田晃司新作里的每个人都有点“人品”问题,但并不妨碍故事展开和理解人物,这大概就是最奇妙的地方,也彰显出角色和文本的高度复杂性和可信性。每个人都有其内心里无法逾越的东西,总想在无数条看不见的界线上试探一下自己和他人的可能性,彻底的释放意味着被生活打脸的窘迫,也意味着对他人的伤害。
9.9/10 #PFF 滨口胜在文本,深田胜在影像,无数瞬间的构景与调度令人叹服。看似为低速且发散性的夜以继日,深田对“手语”的运用有别于滨口对“肢体”“表演”的专注,而是双向的:不仅是他人对手语的不可理解,也是手语使用者对他人言语的不可听,一种面向“空”的表达,正如未曾相连的目光。并不使用滨口式的通过表达与扮演的“后创伤”修复,深田则专注于将创伤类比为生活中的固有姿态,一种不断袭来的不可预期与不可知。更多的则是创造人物与场景的共振,公园相遇时背景中的行进列车,阳台悬挂的CD所反射的光束摇曳,猫的不规则行径,演歌的起伏,都印证着生活本身的复杂波纹,和某种固定点,譬如抵达的韩国,从父母处承继的公寓,或“爱情”,然而这种围绕着固定点的波动,却无法逃离被确凿判定的孤独。
75/100 #Venezia2022# 社区公寓明亮柔色下的各种庆典,一对幽灵父子出现,奥赛罗的生活棋局才真正开场,彩色气球最终变成黄色,像黄昏的颜色。确有几场好戏,但多余的枝叶和翻来覆去的轻率设置消去了一些复杂关系中不可说的魅力,创作者开始迷恋于戳破背后的真相,最终败给了滨口、是枝裕和...也显得《儿子的房间》要高明许多。雨中婚礼那场高潮戏,女主是不是就没演出来复杂的情绪,所以导演基本全程给了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