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侯麦偏爱摩羯女子
我原本对星座不感冒,因为《绿光》居然对此开始发生兴趣。
彻头彻尾完全讲摩羯座女子的电影,主演Marie Rivière本身也和剧中人一样是摩羯座,影片里头甚至还有两处煞有其事地谈及了星座与人性格命运的联系。
侯麦一贯擅长洞察人心,厉害到故事与现实叫人难分真假。
听说,原来他的创作源头之一就是与别人的谈话,特别是和他电影的主创人员,他的演员们之间的交流,然后在这许许多多的互动之中,结合他自己的想法,才写出一幕幕剧情。《绿光》本片编剧之列中也包含有Marie Rivière的大名。
看了《绿光》,就是惊奇于这世界上果真是有如此相似的人生,莫非真的性格决定命运,而星座研究是史上最强大的统计学成果?
有意思,即使摩羯座的人是那么地对自我失望,在人群中沉默不安,认为全世界也没人会真正能够关爱自己——仍然有侯麦无声耐心地关注着,并且加以细细地描画,这真是让人受宠若惊。
故事说的是花都小秘Delphine临度假前被人放了鸽子,单身的她找不到旅伴又恐惧孤独地一个人上路,遂与女友一同返乡度假,朋友的家人平凡随和,不知怎的却让Delphine感觉自己愈加孤立怪异,朋友想帮助她找男伴也没能成功,于是悻悻地返回巴黎。
孤单的她又挂念起分手2年的男友,于是又想到去前男友的山中故居,但孤身一人游故地的感觉尤其凄凉,当日就逃回了巴黎。
长长的假期仍没有结束,Delphine第三次出发来到海边,她听到老人们谈论起稀有的绿光,记在心里。年轻的Delphine在海边也没有摆脱孤独,偶遇一瑞典女子,有两个男生上来搭讪,她又再次逃开。
终于假期将尽,在返家的车站因为手中书而结识一位陌生男子,对他有好感的Delphine与其结伴去海边,终于在他的陪伴下见到了绿光。
就是这么一个有点琐碎,絮絮叨叨的片子,结尾真是鼓舞人心,但是前半部的线索和细节对同是摩羯座的我来说真切到可怕。
比方她念念不忘分手的未婚夫,回顾以往尽怪罪自己不够好,每每接到他电话时,流露那种宁静、陶醉于柔情的口气
而好朋友怨她老是不快乐,却又不出去找人,她自怨自艾地说“没人会看上我”,接着又为自己找理由说“我心里还有他”
在乡下,孩子问她“你没有男朋友吗”,她不自在地撒谎说“我当然有阿,我有很多”
路上怪模样的男子对她说“您很美”,她一点没有欣喜,反而像受了侮辱一样怒诉对方
……
看《绿光》时,我们也会觉得Delphine其实是个不错的女孩子,但是她有种奇异的悲观和不自信情愫——天地苍茫无人境地会让她想哭,艳阳高照包围在乐呵呵的度假人群中她依旧不快乐,甚至像是身穿盔甲般完全隔离在欢乐的人海之外;朋友的家人关注她令她浑身不自在,可与瑞典女孩一起时一旦被冷落她就越加一言不发,最后干脆逃走;总是认为自己不好不美,别人夸她也觉得不可信,但即使这样仍然对男人很挑剔。
直到最后,我们发现,如果有异性不那么咄咄逼人焦距在她身上,而是与她分享共同爱好或其他身外物,温柔地相待倒是能让她放松了下来。
我很喜欢绿光所代表的——作者没有说遇到绿光你就能找到幸福,他说的是绿光会让你“读懂自己”——读懂自己,认识自己,也理解周遭的人们,这才是一个人获取幸福的唯一途径。
--------------------------------------------------------------------------
最后,也想谈谈与《绿光》同处“喜剧与箴言”系列的电影《飞行员的妻子》。
同样由Marie Rivière主演,如果说《绿光》充满着关爱,那么《飞行员的妻子》则完全是揭露了摩羯女子的另一面劣根性。
Anne爱上有妇之夫的飞行员,恋爱过后,飞行员竟一去不回,Anne遂与比她年轻的Francois交往。一天,飞行员再次出现,被Francois撞见,于是展开一场跟踪游戏。
Anne面对自己所爱的人时,显得如此无私,即便对方曾不告而别有负于她,她依旧对他难舍难分。他清晨来临打搅她睡眠,也会令她觉得如置梦幻。
而面对自己不喜欢又勉强在一起的人时,摩羯女顿时会变得很可恶——那个Francois就是爱她而她不爱的人,Anne的态度就截然相反了。Francois无论外貌、职业都远不及飞行员,充其量是Anne空窗期的替代品(摩羯女是有点物质加势利的)。但是Francois是真正对Anne好的人:Anne家的水管坏了,他当成自己的事一样奔忙,Anne却还嫌他一直来打搅自己(真是冷酷无情)。Francois为能跟Anne多见面,甚至想把工作辞掉,Anne对此坚决反对,其实她是不想多跟Francois在一起,同时也不愿意担责任(挺自私的阿)。后来Francois真的生气了,Anne又虚假就为自己辩护,外加一套冠冕堂皇的说辞……
我觉得这其实也是摩羯座经常孤独无助的原因,明明很理性地看待世界,但是又顽固地坚持内心感受,既可以卑贱到任人宰割,也可以残忍到冷面对待关爱……真的,我们根本做不到左右逢源,甚至没办法说服自己忘掉该忘掉的,去爱值得爱的,所以还是孤单地一根筋下去活得比较心安。
2 ) 绿光
片尾德芬尼和那个男孩坐在山顶上看日落,男孩说你能再陪我几天吗?德芬尼羞涩地看了看他叫他等一下,男孩问等什么?她说没什么,就等一下。当然我们都知道她是在等绿光呀,这个魔羯座女孩和许多法国女孩一样相信Magic和Sign,看到掉在路上的扑克牌会翻过来看正面的图案。所以她会把海边那四位老太太讲述关于凡尔纳的《绿光》的故事听到心里去,并为看见那最后一抹余晖而高兴地流泪。
在所有候麦罗里罗嗦的电影里,我最喜欢《绿光》。因为它是那样简单,干净,纯粹,好像我蓝色塑料瓶里倒满的雪白色洗衣粉,在洗衣机里冒出一串串雪白的泡沫。
《绿光》里的德芬尼,苍白,纤瘦,黑色卷发有点凌乱,和朋友约好去希腊度假却临时被放鸽子,不得不一个人度过漫长的假期。她穿着平底凉鞋慌里慌张地从这里走到那里,从姐姐家到朋友家,从巴黎到郊区,从城市到海边。她神经质地与朋友讨论自己为何吃素,为何一个人,为何不主动去寻找另一个人。女友劝她尽快找一个新的男伴,七嘴八舌之间,德芬尼有些烦了。
——“我很好,是有点孤独,但肯定是有一个人在我的生命里的。即使,现在我不能看到他。”
德芬尼是那种你一看就知道的敏感脆弱女生,说话时不停用手拨头发,上身不停地扭来扭去,笑得很开心的时候可以马上哭出来,大家聊天聊得高兴的时候她可以站起身扭头走掉。看着看着你会想,她为什么就那么拧巴呢,总是凭白无故地就哭出来。却又在听到她对那个瑞典女孩说,我一无所有没什么可展示的时候不禁动容。这样的女孩坦率地让人心疼,不会耍手腕不会装天真,连抛个媚眼都不会。和男孩说话不是紧张地说个没停,全盘托出,就是板着脸拧巴地一言不发。
可是谁没有这样的时刻呢,想去度假又一时找不到同伴,一个人去又怕太孤独,朋友都告诉你旅途上你会遇见别的人,但是拿什么去遇见呢?朋友问德芬尼你没有一个人度过假吗?德芬尼说,度过,一个人去过尼斯。但是我什么人也没遇到,一个也没有。
是啊,表面上看德芬尼被动又固执,内心孤独渴望爱又不主动寻觅,好不容易遇到一个聊了几句不合心意就马上走开。她的朋友说,你这个态度什么人也别想找到,如果我是你我就和他相处相处,没什么大不了的。德芬尼说,我们不一样,我不是你。
但是这些不主动,不追求,恰巧反应了她内心的坚定,也许她并不是特别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但是她绝对知道什么是自己不想要的。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对不适合自己或是自己不想要的事情或是东西说不的。德芬尼总是黑白分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可能表达的时候紧张兮兮更有点神经兮兮,但至少她是忠于自己的,她宁愿孤独也不愿意随便找个人填补这个孤独。好像《日落之前》里的Celine,她坐在车上对Jessie说,一个人孤独要比两个人在一起仍是感到孤独要好。
这个世界大多数人都以朋友多为豪,在一个个聚会饭局中忙得不亦乐乎。有多少人能坚守自己的情感,不妥协不将就,在最好的尚未到来之前耐心等待,而不是随便找一个填补空白,让自己的生活看上去不那么单调。这个现实的世界需要一些不现实的人,他们也许都有些偏执,有些固执,不太主动又总是紧张害羞,但正是这些脆弱的敏感的彷佛一阵风就能让他们莫名悲伤的人们让这个世界瞬时诗意起来,就那么几秒钟让你觉得这个世界还没有现实到无药可救。
那个最后坐在德芬尼身边陪她看日落的男孩是她要等的人吗?候麦没有告诉我们,也没必要告诉我们。他絮絮叨叨了90分钟是要停止了。
在看过所有关于等待的电影里,候麦的这部最动人。
3 ) 绿光·奇迹·侯麦
有人研究候麦,我凑热闹借来《绿光》一睹为快。原来看过不少介绍候大师的片子,挺感兴趣的,可惜很不好找。
真的觉得闷,大概我还不是纯正的知识分子,不然应该会对影片有惺惺相惜之感。影片就是讲述了一个单身女子寻找理想爱情的故事。在与旧日恋人分手以后,德芬面临着独自度过假期的苦恼,影片以日记的形式一页页地翻开德芬的假期旅途。
出去旅行是为了排遣失恋的孤单也是为了寻找心中纯粹的爱情,可是无论走到哪,她都无法真正放松自己融入朋友圈中去,一股难以言传的对于爱的渴盼如影随形,但是寻寻觅觅终不得的失落和与现实格格不入的寂寞苦闷让她不断地离开又不断地回归。这种期待与失望、渴望与畏惧的矛盾焦虑让德芬无所适从,她几次看似毫无来由的哭泣就是这种心理的微妙呈现。
度假时,德芬听见有一群人议论“绿光”,绿光可以使人洞见他人的感情和自己的内心。德芬一直希望能够碰见属于自己的真正的爱情,在她几乎放弃等待决定再次回到巴黎的时候,她遇见了青年万桑——一个看上去阳光健康的小伙子,两人攀谈起来似乎很有共鸣,便一起来到度假地的海滨欣赏日落,就在太阳隐没进水面下的一刻,传说中罕见的绿光出现了,德芬欢呼着喜极而泣。
关于电影语言,首先很有纪实风格,但是有别于新现实主义或者贾樟柯等人那种粗糙冷酷的现实,可以说是一种清淡的质朴,像是我们在电视上看过的一种电视纪录片,尤其是很多人物对话场面像是纪录片中的采访。
其次,镜头的使用。影片的节奏相当缓慢,镜头总是缓缓地在主人公周围徘徊,或者是在她独自游走的时候、或者是在她与朋友们散漫聊天的时刻。一天(片中以几月几号的字幕形式来展现)基本上可以算影片的一个段落,而往往几个长镜头就组成了一个段落。
再次,因为对话较多,所以影片在景别运用上主要依靠一些中近景镜头。镜头在几个人物之间缓缓地横移。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影片不多的特写往往用在物件身上,如地上的扑克牌、柱子上的启示等。
最后,声音语言的运用。影片以大量人物对话连缀成片。值得注意的是,在表现几个人物对话的时候,声画合一与声画分立并存,扩大了画面的容量、使人产生更多联想。音乐的运用也颇耐人寻味,每当孤寂中饱含激越的小提琴响起来的时刻,总是在女主角踽踽独行的时候(她前后两次无意捡到纸牌是都伴有音乐),似乎在暗示着未来会有奇迹发生。
我有些怀疑这个结尾是否太过巧合圆满,柳暗花明的奇迹真的降临了吗?万桑真的是德芬苦苦寻觅的理想爱人吗?很难回答。影片的戛然而止或许也代表着候麦不置可否的态度。
2008观影
4 ) “莴苣是一个朋友,口味清淡”
Delphine, 取自拉丁文Delphina,原意为“来自德尔菲神庙的女人”。德尔菲神庙以女祭司皮提亚的预言而闻名于世。在一种迷狂状态中,皮提亚被阿波罗神附体并说出其神谕/预言,昭示城邦或个人的命运。
女主的经历就是一个等待命运、听见预言并实现预言的故事。海边的扑克牌是一个征兆,同一天,她听到了关于绿光的预言,一个关于太阳的预言——如果太阳沉落时的最后一道光影是绿色的,你就会认清自己的命运并做出决断。这一切,暗合了Delphine这个名字的原意,而太阳的绿光则对应着太阳神阿波罗的预言。
故事很简单,对话充满了日常感,平常的对话之下是暗流涌动的不平心绪,戏剧般的孤独。她说,“我不难过……我无聊透顶”,然而再多的话语和絮叨,也不及她扭动双手、摆弄头发和摇晃身姿所传达的信息丰富。日子一天天翻过,伴随着绿色背景。孤独、快乐和无聊交织在一起,在海边绿植的哭泣中达到高潮。我从一开始就不自觉代入,一种焦虑的心绪缓缓升起。她在巴黎的街头散步,我试图回忆这是哪里的小公园;她和朋友们有一搭没一搭地说着琐事和心思,我则想着餐馆附近是否有曾路过的地铁站:一个大大的“Metro”标志。她在四人场景中焦躁不安地想要逃离,而我的灵魂早已脱体。
我喜欢里面的絮絮叨叨,喜欢里面的沉默,喜欢虚构中微小的起承转合,喜欢那一直缺场的绿光。我一直在记忆中搜寻巴黎那些似是而非的场景,企图逃避那些无所适从的动作,直到在一座不起眼的车站,在不知名的海边,看见了安心的日落。
“莴苣是一个朋友,口味清淡。”
5 ) 我看侯麦
我没有看过绿光,因为找不到。
我看过侯麦的春夏秋冬四季系列、女收藏家、巴黎的约会、午后之恋、母与子、狮子星座。
总体上说侯麦是个对激情有深刻理解,也能很好表现的导演,但他对待激情的态度是很知识分子的,就是想理解它,但是理解不了,于是关于激情的思考本身也构成了无法驾驭的生活的一部分。
侯麦最能理解知识分子,想摆脱感性生活,最后还是为感性生活所控制,其实大概活人是无法摆脱感性生活的。
但知识分子对生活的态度往往不完全是兽性,总有一股抑制感性的力量。
我几乎喜欢侯麦的所有电影,就是欣赏他的对生活的态度。我觉得侯麦接近了生活的真实,侯麦使我感动又平静。
6 ) 那些读到我心里去的台词——《绿光》
他们从来都不会爱上我,只是追求我一阵子,我知道那不是爱情,因为我知道一个男人到底想从我身上得到什么,而且我还知道这并不合算。当一个男人盯你看的时候,你就明白了,这样不好,只是虚情假意的东西,而这就是他想要的,但对我来说白费心机。并没有一个男人真正看过你。当一个人认真看你的时候,我想出去,走近他,然后把自己交出去。
侯麦代表作,1986威尼斯金狮奖。1.简约质朴的话唠生活流,剖析女性孤独感与对纯真爱情的寻觅。2.镜头不动或慢移,拍对话以对准一人的近景或特写为主,段落镜头,配乐仅[美国夏日]提琴曲。3.实景自然光,服装色彩搭配赏心悦目,蓝白红,涌动的绿意。4.花朵是充满诗意的,它是一幅画。5.绿底的黑红桃。(9.0/10)
原来素食者果然容易纠结和性冷淡。
8.3 没有自信,缺乏安全感,在生活中无所适从,很难结交朋友,人家都告诉我要改变,可是他们不明白这并不是一个可以选择的问题,这只是我的本性,只是每个人具备了不同的属性罢了,在生活之外的其他层面,我获得了比任何人都更多的快乐。
小津一生都在嫁女,伍迪艾伦从未停止过话唠,而侯麦却一直在坚守着旅途中的邂逅迷失中的寻找自我。摩羯座真是一个令人生厌的星座,渴望情调却没有情调,自以为很高贵,其实却苦逼而无趣。
侯麦就是把女人、爱情看得太透了,才让大家在这个神经质又脆弱、过分相信命运的女人身上找到太多自己的影子,她在荧幕里或许让人厌烦觉得可笑,但生活中又有多少人何尝不是这样,有自己的坚持和见解,想要的东西看似明确却又其实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呢。当然最后的结局很浪漫。
看了难受。这是一种需要警惕的生活态度。
2012-08-13 初看;人家女文秘在候车室读《白痴》,我们只有刷微博聊QQ摇一摇,所以巴黎有绿光,我们只有失恋33。2019-5-19重看3.5;在选择与世界和解之前,我们选择相信绿光的存在。「绿光」是继续行走的力量,是薄暮里的微光,我们都会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绿光;喜欢那些偶然出现的牌,像是预示着超验的走向,却始终牢牢胶着现实的因素,那些无助与困惑就是真实的你我。
一个敏感的女人来来去去,只是在等待爱情。侯麦真沉得住,所有的情绪都压在最后一分钟,当绿光真的出现,所有的压抑都一扫而空,爱情可以萌生,承诺可以相信,拥抱可以温暖。镜头干净利落,全片絮絮叨叨的对白传出一种生活本来的气息,可这又是一个那么童话式的期待,真是心戚戚焉。
看罢《绿光》,几乎要怀疑自己看的与他人看的是不是同一部电影了。一切都过于平实琐碎。这类生活流纪录片式的电影,偶有美感和动人之处也不过是源于观众对异域、对他人凡俗生活点滴的猎奇和窥探心理在作祟,无关乎影片的风格内容与主题。今后还是让我离侯麦的电影远一些吧。
侯麦的片就像温开水一样舒服得很,但又能在喝到最后的时候尝到沉淀的下来的甜。关键是我总能找到自己的影子。
可以又名《少年摩羯座之烦恼》? 她和我 和很多人一样 喜欢游离 令人厌烦 给别人一种”我不喜欢你不想靠近你“的错觉 treat ourselves as outsiders and never pretend like we can ever fit in. 不过侯麦(以及所有这样)能在人群中注意到摩羯的沉默不安和忍耐,对摩羯(或者就说我)来说 挺可怕。
1.他不在她身边的时候,她去哪儿都是无聊的,日子怎么过都是无聊的;2.内心敏感、脆弱,想要融入大家,却又只能扮演聆听的角色。看着大家聊得热火朝天,总觉得自己的沉默会扫了大家的兴致,只想躲开;3.对爱情怀抱着天真浪漫的期待,不敢也不想轻易开始,对的人或许会出现吧?!4.女主即本人。
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妹子不会钓凯子。一个素食主义失恋妇女的抑郁假期——但妹子啊你已经失恋了两年多了好不好——风景不错,还有科普夕阳的折射散射现象,要讲的道理也挺诗意:孤独总好过幻灭。可俺是有多讨厌这种文艺妹子玩忧郁啊!!最后那个男的是变态杀手就好了!!
我宁可看到她一直也没戏剧般的碰上一个合适的人 然后等着导演给出一个解决办法
我的第一部候麦,相见甚晚,却也为还有24部可看而暗自欣喜。表演自然透彻,让一个本不令人喜爱的女子上升到了精神象征意义的层面,对理想主义的谵妄做出了赞颂。冷静、残酷却又充满温度。鸡汤必须熬到这个火候才配得上叫鸡汤,其他的味精水们可去自行了断了。
永远不合时宜,经常独自哭泣,无法享受人人享受的欢愉,和这世界简直毫不匹配。你觉得她那么讨厌,可你难道不曾在生命中的某个时候是她吗。这电影捕捉了那么多现实的碎片,但现实和电影唯一的差别是,你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生命中能不能在某一刻出现那么一个人,看到那么一束光。
“喜剧与箴言”之绿光女主与侯麦塑造的大多数女性角色完全不同:她宁缺毋滥,单纯又敏感,理性又渴望拥有;她总是那么伤感,但不会因为孤独屈从于身体。在她最终遇到那个合适的人时,她却让“绿光”替自己决定——绿光浮现时,不是你真的能看懂自己和身边的人,而是在那一刻,你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
侯麦又来一针见血#因为敏感所产生的顾影自怜和以自我为中心,排斥很多外来因素却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想要获得高质量的爱情却又不能忍受孤独、害怕受到伤害,“等待总比梦想被摧毁要好” 我很讨厌抱有这样心理的人,改变不能靠所谓的绿光,要靠自己的理智和努力
好得令人发指。每个人都问Delphine:“你怎么孤零零的?”“你怎么不开心?”“你到底在想什么?”其实Delphine在想什么再清楚不过了不是吗?“我马上要回巴黎,但现在不太想回了。”她不愿迁就,她要等,这就是答案。侯麦大概真的是很喜欢信念和奇迹,所以六年后又拍了《冬天的故事》。
侯麦和伍迪·艾伦的爱情观有相似之处——运气 & 发达国家领先的不是美好,而是烦恼。当有一天埃及人民变得像中国人民一样富裕,就会发现有些问题不但比推翻独裁者还要难,而且带来的麻烦一点都不少 & 典型的豆瓣女主角,旅游,吃素,平胸,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