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平淡,细节丰富,感情细腻,看着还有点感同身受。是我容易代入。
善熙最开始只是想要一封推荐信,可遭教授故意敷衍,并被暗示。然后为了推荐信请教授吃饭,一边出卖感情,一边想保全自己。
在中间郁闷的情况下遇见前男友,真正算是交往过的人。刚开始冷淡疏离,几杯马尿下肚就开始剖心挖肝,不停示爱,并埋怨之前分开的原因,善熙说,她也很辛苦,也有自己的事情。但在这些人眼里,她是一个漂亮迷人的女人,从来不能真的被理解,不能兼职同志,她的不被理解的部分在他们看来更迷人了。
在教授那里喝酒之后,她找到已婚导演,在她看来是前辈,她自己喜欢的人,一场炸鸡烧酒下来,醉意朦胧,差点,就睡了,但她还没有那么醉,才发现其实这些人自私起来都差不多。
最后她约前男友在昌庆宫见面,我觉得是想告别吧。她要接着走自己的路了。这时候戏剧性地遇见教授,去洗手间的功夫大家都见面了,那么后会有期吧。
没有背景的人在遭遇不平时能怎么做呢?她仅有的被看中的是作为异性的漂亮,在这些人眼里比才华亮眼多了,她想走下去,大家各自打算,没有对错。
洪尚秀的电影都足够的奇怪,没有炫目的视觉效果,没有人性的挣扎,没有偷来的文化,也没有看上去很美的俊男靓女,这实在不像一部现代韩国电影,而且洪尚秀这样一拍就是十几年。
因此,洪尚秀也被称为韩国作者电影第一人,但是当你看了五部以上的洪尚秀,你可能会开始产生疑惑。因为这五部电影之间,仿佛根本没有什么区别。
大同小异的故事,不外乎一个或几个女人和几个男人之间的关系的展示;有限的人物,几乎都是学生、导演、大学老师;重复的场景,必然会出现的是小酒馆;摄影上则多用一贯不变的推拉镜头,诡异、莫名其妙;甚至连对话上都是不断地重复自己。
然而,不断重复的结构、情节、对话恰恰是洪尚秀个人风格的标签,也是他坚持作者电影理念的重要表现。洪尚秀精心地不断地重复着自己,构建着一看便知是他生活的世界的叙事。
单从这一行为来看,他跟伍迪·艾伦是如此地相像,两人都在不断用知识分子的电影语言去描写知识分子。但是相比而言,伍迪艾伦所有的创作虽然局限于其知识分子语境下,但却始终试图创造更加有意思的故事,而洪尚秀则是不断地重复自己,不断的男女对话,絮絮叨叨,却依旧简单、寡淡。
就连电影的名字,洪尚秀都开始越来越简单,或者说漫不经心,简直是如今标题党盛行的网络上的一股清流。比如《玉熙的电影》、《不是任何人女儿的海媛》,再到《我们善熙》,女人成为他电影中最重要的存在,而女人的名字则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他所有电影的命名关键。
至于电影的主角也往往一成不变,李善均和郑有美一次又一次地在他的电影中以各种角色相遇。有时候你甚至会觉得看洪尚秀的电影就像是掰着手指在数这种相遇而已。但又不得不说,这两位演员又是如此地适合洪尚秀的电影角色。
从《玉熙的电影》中的四个短片,李善均和郑有美一次又一次相遇;到了《不是任何的海媛》中,虽然郑恩彩取代了郑有美的位置,但是人物依旧是一个女大学生的角色;最终到了《我们善熙》中,洪尚秀把之前两部电影中的所有关系都融合到了一起,就像是给老影迷的一个彩蛋一般,故事之外原来还有故事。
比如在《玉熙的电影》中,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小导演,婚姻生活并不幸福,以至于他宁可在街边吹冷风,也不愿回家面对凶神恶煞的妻子,明显就是《我们善熙》中前辈宰学的缩影;而《不是任何人女儿的海媛》中那位电影学校的教授兼导演,则是《我们善熙》中崔教授的源头。
所以最终在电影《我们善熙》中的四个主要角色,大学生善熙、前男友金文洙、崔教授以及前辈宰学都能够在洪尚秀之前的电影中找到一些影子,这也就是大家所说的洪尚秀的电影总是在重复同样人物关系而已。
只不过在这部电影中,洪尚秀把之前尝试过的各种人物关系都放到了一起,一个女人和三个男人各有暧昧关系
前男友是善熙青春的记忆,早已被抛弃,只是前男友自己单方面的念念不忘而已;崔教授是形势所迫,现实需要,善熙有求于人,虚伪地奉承着;前辈宰学则是倾述的对象,最接近却依旧没有到达的肉欲的存在。
就这样,一个女人往返与三个男人之间,已经是足够精彩的剧本。更令人称绝的是,这三个男人竟然互相认识,而且互相了解对方的心事,只是互相都不知道对于善熙的别样感情而已。
所以,他们不断地聊天,电影就这样在一场又一场的对话中不断推进。人物对话一直是洪尚秀电影中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手段。更有趣的是,这些对话基本全都是在小酒馆中进行的,每一个人物基本上都陷入了半醉的状态。可以说,整部电影就像是一场酒后吐真言的狂欢。
而这种酒后的状态被拍摄的非常真实,每一个醉过酒的人都应该有所体会。比如半醉之后呆滞地盯着某个地方一动不动,又或者毫无意义地随手把玩桌上的一些小东西,又或者伸长了脖子说话,拖着脚磨着地走路。
这一切如此真实,以至于在看洪尚秀的电影的时候,常常在想,他们是不是真的在片场喝多了再拍的。
在结构上,电影中的三段关系对应三个段落,通过极其简洁的表达方式把电影的叙事张力达到无限大,自循环重复的结构之中衍生出繁复的意义。不断重复的音乐、构图、台词,从三个不同男人的口中慢慢勾勒出善熙形象。
善熙和三个男人偶遇,然后在教学楼前,草坪,小酒馆,最后在叫做昌庆宫的公园里,故事里的人物和善熙一起或因善熙的出现而发生了各种谈话。每次讨论的内容大体上都在重复上一次的谈话,各怀心事的常人可笑而虚伪,观众可以一目了然的看到几个男人的私心,看到他们把自己对善熙的欲望包装上伪善的语言修饰,谈话的结果,是欲望的出现与发酵。
整部电影中的三段关系都是围绕着善熙是否该出国,该怎样在介绍信中介绍善熙这个人而展开的,电影中的人物开始不厌其烦、而且不断重复的讨论。在三个男人的口中,同一个善熙有着相同的优点,也有着截然不同的特质,而善熙自己却是所有人物中最不明了“自己是怎样的人”的那位。
可是反观三段关系的发展,善熙却又是所有角色中最明了自己该何去何从的那位,只是一心要出国留学拍电影。至于三个男人,皆为情所困,崔教授从中年老成迸发出少年心事,前男友始终念念不忘,前辈宰学则为肉欲所困扰。
这样一来,在形式的重复中,意义产生了。然后随着谈话的不断前进,谈话的意义不仅被强化,而且延伸出新的含义,投射出善熙的前男友、学长、导师对她的想象,即对理想生活的期待,诚如善熙对自己的期许,“我希望能永远这样活着,就如同你在信里所写的那样美好。”
但是讽刺的是,在这种期待之下,却反射出故事人物内心的空虚和贫乏,他们不断的粉饰善熙的个性,在重复的见面、饮酒、攀谈之中,是找不到生活意义的极大的焦虑。这种焦虑在重复的结构中发酵,直至电影结尾三个男主人公站在公园湖边,茫然等待善熙的下一次出现。
不得不说,洪尚秀最后安排的这一结局为整部电影带来了更高一层的提升。电影在三个男人苦笑的对话中结束。善熙究竟是怎样的人,我们不甚明了,甚至善熙究竟存不存在,我们都不必去深究。
但是这种三个男人从一个女人身上看到同样的梦想和美好,而同一个女人又因为各种原因周旋雨三个男人之间的情况是如此多见而有趣,不同的人可以从中解读出许多不同的内容。
套用洪尚秀之前电影《不是任何人女儿的海媛》的名字,这部电影的核心就是“不是任何人女朋友的善熙”。
本文首发巴塞电影APP,转载请联系巴塞电影。
我该喜欢什么样的女孩?这个问题似乎已经上升到了“我是谁”的层面,在感情中,被温情遮掩,我们只知道需要彼此,有些不合出于内心的侥幸都压制了下来,留给自己去消化,我们需要在感情中争取安全感,最好的方式也许就是规避那些麻烦,有时是基本生存问题,有时是信仰和世界观。有一个人,他(她)多么美好,就算有些缺点又算得了什么呢?信仰算什么?爱情不能替代吗?
有一段失败的感情,我一直找不到合适的方式去写出来,写到实质或者深刻的现象,又不明显牵扯彼此。在洪尚秀的电影中,两部我强烈共情的就是《夜与日》和《我们善熙》,而那段感情似乎就可以这么来总结。当然了,读过不少存在主义的作品,也知道海德格尔对于胡塞尔的延续和发展,现象学比逻各斯中心主义更接近我的认知,所以正如《北村方向》所谈,我们只是找一个理由或本质去串起生活的片段,而生活不过只是些零散的片段。
我写诗歌,也对那些让我体会到诗意的小说情有独钟,之前读完了卡夫卡全集,记得不久前开始读但是打算细读的《包法利夫人》,发现卡夫卡和福楼拜之间很深的承继关系,又读到蒲宁的《米佳的爱情》和《旧金山来的绅士》,当然并不是说只有这种才有诗意,这更多是写法上的,而另一种诗意,是诗质方面的,如朱文的电影,所以对于卡佛作品的阅读,是我接下来的美餐。其实在诗歌领域,叙事诗早已经这么做了,这并不奇怪,但是诗歌和小说还是有区别的,现代小说的诗质性是它们区分古典小说的一个重要的点。卡夫卡就说《司炉》是诗,这丝毫不奇怪,因为西方文学本来就有史诗的传统,拜伦的《唐璜》不过就是诗体小说,当然在形式和诗质上都更符合诗歌,本身也具有了叙事性。
现代主义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内省,这是古典小说最缺乏的东西。许多武侠、言情、科幻大师一头扎进类型文学中,对于自己构造的故事不厌其烦,然而很少去反思自己的作品,作品的语言,或者说这个反思,是我们看不到的。所以有“元叙事”,于是也有了“元小说”,“元诗”,自然,洪尚秀的许多电影就具有“元电影”的味道,如《生活的发现》、《剧场前》、《海边的女人》、《懂得又如何》、《玉熙的电影》、《北村方向》、《在异国》。而一旦具有内省意识,对于结构的需要,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于是洪尚秀许多电影都延续了“两段式”的叙事结构,以不同的视角来透视人物和情节,如《江原道之力》和《处女心经》。
我该喜欢什么样的女孩,这其实是从洪尚秀众多电影中引出的一个话题。
有人说,男人从洪尚秀电影中看到自己,女人从洪尚秀电影中认识男人。
其实不仅如此。男人也能从洪尚秀电影中看到一些女人,女人也可以从洪尚秀电影中看到男人眼中的女人。如果有人把洪尚秀电影归结于对东方文化中男性心理的剖析(金基德的电影剖析的男性应该是另一更大的群体。),我倒觉得也不仅仅是东方男性,不过是西方文化在许多东方人眼里的幻象。
回到我该喜欢什么样的女孩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来做一些自我剖析。看到大多女性追星,个人其实是不屑的;看到女性在权力和金钱面前的一些媚态(我想到的电影是《美国丽人》),我也不清楚是嫉妒多一些,还是轻蔑多一些;看到东方女性在遇到“外国帅哥”,那不知哪里去的矜持,让我也无所适从,因为两厢情愿我自然无话可说,甚至觉得追求伴侣外表的女人绝对不会比追求伴侣才华、地位、名气的女人肤浅,可是也没看出那些东方女性在东方帅气的异性脸面上弃矜持而不顾的表现。东方男性意淫的“法国女人”不过是一种吹嘘,“my god”未必比“嗯啊”动听,对于中国男性,“呀呀”也必然比不上“嗯啊”,这跟文化自信可能无关,只是从小吃的菜,习惯了。或许在东方,较强的男权文化中,女性觉得只有逃离,才会有更好的命运。在2018年收获的第6期,郭楠的一篇中篇小说《海上列车》为我提供了一个女性视角,其实在莫泊桑的《项链》中早有体会,包括只读了第一部分的《包法利夫人》。我并不是要说教或批判女人的华而不实的虚荣。只是我觉得,如果追求一些东西,为什么不直接去追求呢,我承认社会对于女性确实设置了更高的门槛,但是有些东西是不能用来交换的,否则永远会处于自我的内心挣扎中。以前写过一首诗,贴在这里(只是原诗,修改后的此处就不放了):
漫走于别墅区
那是一排排三层
优雅的欧式小楼
却无法对应巴洛克或洛可可
我跨进园区
在尚未被买下的楼区间穿梭
楼梯把我导引到二楼
可以看到院前的花草
墨色的铁门 紧闭
木制的门 上面歪斜地贴着封条
房屋应该是有阳台的
尤其是侵犯领空 任性的阳台
阳台前应该有小院
花草可以被驱赶和请入
从另一侧下去
是一条测量小河的笔直小径
杨柳和拱桥仿佛在追溯久远的灞桥别离
后面的楼区已经住上了人家
楼层的后面晾晒一些日常的衣裤
楼层的前面则是一只只精致的甲虫
我在楼区的环道上穿行
想找到一个合适的视角
去将风格与特色阐明
在环道的转角
一辆玫红色的跑车驶过
我避到一边
车里的女人驶过
把头来回顾
又转眼消失
别墅区里太清净
远处一辆小篷车
小巧得有些让人发笑
不清楚其用途何在
环道的另一个拐角
一面大大的哈哈镜
拉近了和我的距离
再一个拐角回到园区的入口
我扭头
看到一座座的小楼
像一个个座钟
滴答滴答地响着
福楼拜说,自己就是包法利夫人。写这首诗的时候,我同样相信,自己也贪慕虚荣。
有一件事,说的是,在波德莱尔的墓碑上,有一位女士曾把自己的内衣挂在了那里。我觉得这是了解波德莱尔的人,才做出的事情。
一直以来,我不太喜欢主流宣传推荐的作家,到知道陀思妥耶夫斯基时,就很好奇,为何以前这个名字那么陌生,书读得多了的时候,几乎每个读书较多的人,都会向你推荐陀思妥耶夫斯基。所以,发现和喜欢蒲宁的作品,也是一件自己认为开心的事,就像喜欢梅里美,却对小仲马不太喜欢,喜欢莫泊桑,却对契诃夫不太喜欢。当然,这并不仅仅是追求刺激,反对规则,只是我不喜欢说教的口吻。
就像梅里美的《卡门》,许多人不明白卡门美在哪里,我却觉得卡门是自由的象征,她不屈服于任何事物,就算表现了谄媚之态,或利用别人,也是在追求自己的自由,尽管这是恶,但她依然是美的,对于男人,那就是堕落之源,就像特洛伊战争中海伦,当然了,几千年帝王,一个个,不过是些怯懦的推卸责任者。所以我写过一首诗,如下:
最后一个皇帝
卷帙浩繁
往昔三十载
皆道苦难深重
抛头颅
洒热血
江海何曾见碧涛
反满目光浅
肉醢刺客心
无言为先知
中庸方显智
叹艳骨芳魂
颂秋瑾志新
诸葛何其多
其中意曷知
笑懦弱书生三十载
何及局中人高呼一声万古存
弱唐岂为玉环故
君侧何需尔等清
褒姒妲己千古恨
千古由来岂不一
了解象征主义,应该知道,对于诗歌,象征不仅仅是一种手法,从更深的本质上来看,诗歌就是语言,语言本身就是在象征,所以“拒绝隐喻”的提出,让大家大吃一惊,觉得很无稽,但是写诗歌的人,又太清楚了于坚的意思。提象征主义,就不得不提到“对应论”,“直觉”,尤其是要提及的一个词,就是神秘主义,这也是洪尚秀电影中反复在探讨的一个东西,“奇迹”,“回响”,在洪尚秀的电影中也不断在制造这个东西,就是Deja-vu的感觉。
以前,有些“有经验”的男人跟我说,结婚不能找太漂亮的,太漂亮的只适合玩玩。内心里,我是看不起这种“有经验”的男人,我相信直觉,也相信每一个写诗的人都很难或者不可能去否定自己的直觉,我觉得所谓的“有经验”不过是自我的丧失,所以我还是比较认同林语堂的,而对鲁迅那种隐晦的表达(“我要和你困觉”,《高老夫子》与《肥皂》)有点异议,当然艺术就是营造这种不做评价的模糊情境,所以对鲁迅作品同样也很喜欢,至于鲁迅的价值偏向,也懒得去深究。
那段失败的感情,就是对一个“小女孩”的,旁边的人一律的负面评价,我却仿佛更痴迷于她。有个旁边的女孩就说,我不明白,你们男生为什么就喜欢那种女生?我早告诉你了,离她远点。
我记起第一次动心,竟然是她在一个多人群里,发了一张自己和闺蜜(也不知是不是闺蜜)的合照,她太漂亮了,显得旁边的女孩很丑,让人看着感觉尴尬,当然一眼看去,她的胸很小,尽管我并不觉得这是缺点,但是也不会认为是优点。许多人在拿这个调侃,她甚至说了自己的学校,原来是我的学妹,我也不知哪里生发的保护欲望,我竟然觉得她很单纯,我想保护她。
有时候,感觉没有错。单纯是一个价值自洽世界的评价,在另一个价值自洽的世界,单纯等于自私而毫无诚信、毫无廉耻。
是我提的分开,我是否应该庆幸理性战胜了感性和直觉?可是我却感觉那么压抑,在接着的一段工作中,一位严厉的主管,为了便于向领导汇报,要求我们所有做事的方式都按照他的模板来,我真得很恶心理性,因为我甚至不知道怎么来反驳,我只能辞职。
曾经一段时间,我很相信逻辑,我觉得没有逻辑的检验,许多事情都不靠谱。也正是这个信念,让我从很小就喜欢数学,觉得数学老师可有可无,他们于我并没有多大意义,他们不见得有什么高明的见解。而在文科,依靠一些模糊的事情,老师似乎就成了权威。一些主流的文学史,在那里自说自话,我会去了解,对于我不认同的,我会把它从我的阅读中剔除,只留一个否定的结果。后来我发现,牛顿第二定律从一开始就含糊不清,依此建立的力学大厦,对于许多人就像是空中楼阁。爱因斯坦却在狭义相对论中明确提出了两个假设,基于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的“光速不变”原理,也只是作为一个假设。试问一下,你真的明白牛顿第二定律在表达什么吗?我决定去细读《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于是了解到了黑格尔的理性(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和柏拉图的理性(“洞穴”比喻)。知道了柏拉图学园立的“不懂几何学不得入内”,于是去读了《几何原本》,终于发现了与柏拉图“洞穴”类似的地方。那就是“反证法”,这是《几何原本》的元素(许多人喜欢说公理、定理那一套结构词汇),我倒觉得我们需要看看《几何原本》的语言,即“反证法”,这就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一个典型方法,与之相对的是“归纳法”,“归纳法”是直觉主义加诸理性主义的改良版本。
现代哲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开始融入美学的东西,或者说是艺术的东西。比如海德格尔去解荷尔德林的诗歌,萨特、加缪、波伏娃写小说。但是诗歌如果有本质的话,我认为是自由,包括各种艺术种类,如果要追求什么本质,我都认为那是自由,在政治学方面,那就是无政府主义。
其实我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人,在理性和直觉中挣扎。那次去相亲见面——双方都说好只交朋友——我谈到自己喜欢的女孩是“独立而温柔”,她说还是有这样的女孩的。我却觉得这本身就是矛盾的。
波伏娃在《第二性》中说,人类会逐渐趋近一个以中性为美的社会。通俗来说,就是男性的美有几分“媚”(这个词在我这里好像一直都是褒义词,更深的程度我会用“妖”),女性的美有几分“直”(“直”在我这里是中性词,所以“直男”我一直没感受到是个贬义词,也一直在讽刺拿“情商”说事的交际情感大师)。
那段失败的感情,最终我还是纠缠不休,在删去的通讯方式记录中,找到了微信号和QQ号,她也许是不胜其烦,同意过一次。那次她说的是“我们分开后,我已经找了八九个男朋友了,个个都说爱我。”我想起来了,在之前我们说分开时,她问我,到底爱不爱她。我很生气,但是依然回答,我肯定爱你呀。也许当时我只是不想再去考虑爱不爱的问题了,后来我却觉得仿佛自己是那么的不靠谱。对于她同意过加好友那次说的话,我的回答是,“我只在乎我的心”——《红楼梦》里的话——只是无意说出的话。那次分开时,我说那就永远不要见面。原来到头来,我们还没真正见过面。
我后来从更多的人那里去了解她,包括一个和她网上谈了一阵的我也认识的人。那个人提起她来是一肚子的怒气,甚至我们交谈一些细节。我们几乎达成了一个共识:这个女孩或许根本不存在。
之前那个让我警惕这个女孩的女孩跟我说,或许对面不存在呢?我想象着对面是一个男人,我似乎依然可以接受能那么深入我内心的人,这好可怕,我甚至都开始嘲笑自己了。还好,有一张学妹在学校一个标志建筑前的照片,尽管我早删去了,我还庆幸记得这一张。
也许从学妹的角度看,我也好不到哪儿去,或者更糟糕也未可知。我没有抱怨什么,只是发现感情确实可以塑造人的价值观和信仰。
我真的不再相信和追求那种永恒的感情了,以前或许只是说说而已,现在却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因为她我思考那个女孩总爱问的问题“你到底喜欢我哪里?”也许只是“移情”(一个美学和心理学上的词汇),除此我找不到深陷其中的原因。尤其让我感触的一点,是我又开始思考生命本身和时间,短暂的感情就不是感情吗?或者是因为一开始就带着目的而显得不纯粹?那带着婚姻目的去谈的感情,纯粹吗?我讽刺婚姻为“侥幸延续一生的仙人跳。”所以,我应该更在乎独立。
也许是我还需要成长,我无法不喜欢温柔。就像小时候喜欢游戏而不让打时,我当时幻想过,如果在一个洞里,有保证不死的食物和水,打游戏过一生也未尝不是一种活法。如今,玩过一个游戏,明白“大局观”不过是多步运算的动作趋势策略,对于游戏的态度也能理性多了。
我总想着“自暴自弃”,找一个温柔些的女孩,不要考虑什么爱情这些如梦似影的东西,了此一生,也就罢了。我一直在讽刺那些只知道追求舒适感的中产阶级,我并不信灵魂,但是我不喜欢这种活法。
也许我需要看到独立女孩的美,但是我感受到的远远不及从温柔女孩那里感受到的,当然温柔不是文静,而是像《夜与日》中的法国小女友和《我们善熙》中的善熙的那种温柔。可能在许多人看来,这些女孩都离“绿茶”太近,婊里婊气的,但是我知道其中有吸引我的东西。
就像两个电影版本的Lolita,我还是偏好第二个版本。尽管对于一些高冷的异性,会莫名生出那种强烈的征服欲,我会克制,用仅有的理性去中和它。最正常的交际,其实不应该有那么多距离和禁忌、礼节,作为平衡,那么多欲望在涌动,所以东方的男性,从这一点上,确实显得猥琐。我不是要把这些推给女人——像俞敏洪那种极端的话,不过是走几千年来的老路——但是女人也不能说毫无责任,把一切归结于男人的低等。如果我去否认自己的直觉,这是对自己的不忠,这是最大的虚伪。
我也不知该喜欢什么样的女孩,直觉还是理性,独立还是温柔?如果我自己都不明白,又怎能让别人去明白呢?
声明:本文所用词语作中性理解,以期最好描述概括而并不做道德批判。 最近在狂看洪尚秀,倒不是喜欢他讨论的主题,但他的叙述方式非常有意思,粗粗地看,非常新浪潮,尤其Rhomer,在道德问题上边打转,但细看却有超过新浪潮的,或者准确说不同于新浪潮的追求,那就是为了更好地讲故事的追求。洪尚秀并不是现实主义那路子的艺术电影,不是的,他比那路电影更有意思,他是讲故事的,你说明明多半也是一种情绪啊,对,但你能看到他并没有一个劲塑造情绪或者体验,其实是一直在努力变着花样讲故事(即使是非常没有内容的故事)。譬如这一部(看之前其实也没有很大的期待),简直亮瞎了我的狗眼。就凭这部的叙述水准已经甩那些故事都讲不好的艺术片几条大街了。现在来做个简单分析 I.循环赛制叙事(round-robin narrative, or all-for-all narrative) 我自己发明了这个词(我目前还没见过有谁这么叫的,希望真有的话还请大家指正),我觉得比较能够贴切地反映这部片子的叙述逻辑,它不是循环首尾相续,也不是碎片(或者我叫做“洗牌式”)叙述,而是在个体人物与个体人物之间的排列组合式叙述,这个现象David Bordwell是从双人镜头(two-shot)来理解,认为是玩出了花样,玩出了境界。我完全同意他的观点,想更进一步地提出这种叙述方式通过下面II中的手法与本片主题灵肉相合,难解难分。懂点叙述学或者结构主义批评的同学知道主题内化于形式的叙述作品一般都不会太差,属于上乘的或是比较实质性的实验。这片子的循环赛叙述就在于一个女主串起了(毫不夸张地说)三只男角,而三只男角恰巧又都是一窝的!简直不能更赞。那么如何在叙述中去实现这种循环赛呢? II.重复: 洪尚秀用了一招非常讨喜的方法,也是喜剧中惯用的手法——重复。尤其是能够在观众那里产生dramatic irony,尽管在此片中显得很奇特。我简单总结一下,大概有三个重复在这部片子里特别重要 1.对女主评价的重复:善良、内向、有眼光、勇敢(分别出自三个男角之口,表达出了惊人的口味一致...不愧是一窝的,但有意思的是无论女主自己还是观众都反复地听到了这个评价,于是就有了神奇的效果) 2.交谈境况/场景重复:hotsun炸鸡店*1,小店*3,咖啡馆*2,饭馆*1;都是一张桌子,两个人面对面(小店老板另谈)一来一往的对话(被Bordwell叫做duologue的变体),全片几乎就是通过这种面对面的场景接续而成,不无震惊,这种场景有两个有意思的地方:一个是必须喝酒,洪的角色只要不喝酒就都是别扭鬼,话也说不利索,但只要喝酒就可以张口“我爱你”,而同时这种“我爱你”显然又是被导演嘲讽的(Implied Author),是假的,是喝酒后的情欲话语。洪的角色关系却又无不建立在这种情欲之上,因而对话显得特别有看头。而是要配3当中重复的元素。 3.背景音乐(演歌)、酒、炸鸡重复:这三样东西都被不断重复,酒我做了一点分析,至于炸鸡我还是没有想明白,希望哪位高人给点指导,假若炸鸡代表了韩式的温暖幸福,那信息就很直白了:“幸福”触手可及,而幸福遥不可及。而那首演歌一样的音乐不断出现,并且都出现在对话后半段(或者是结束后)就很耐人寻味,歌词体现的是怀伤旧情,而演歌的调性和节奏都和角色情绪形成微妙的映衬,每一次都不一样,前男友的失落、导演学长的迷离等等 虽然这片没有了洗牌式叙述,没有了时间跳跃与平行,甚至没有了真真假假,却是非常难得的一部叙述突破极大的电影。这种循环赛叙述在于看似四人地位相当,但却始终被其中一方主导。我们现在来理一下主导方女主,女主究竟是个啥?我们得到了三个男角几乎一致的评价,表面上女主就应该是评价中的那样哦~三人成虎嘛(错…这叫主体间客观性…)而我们来看女主从片头开始是为了干啥才回学校,为什么从潜水状态下浮出水面?对嘛,为了一封推荐信,准确的说是为了一封她自己配不上的推荐信。那么结尾呢?哈哈哈,洪尚秀巧妙地让三个男角抓了瞎,就好像一群被挑起食欲的恶狼被猎物给耍了,而女主片头所需要的她配不上的那封推荐信已然到手了~讽刺的是,并不是女主主动潜回水里哦,明明是你教授发了短信让我潜水的!哈哈哈哈,绿茶婊就是这样一种神奇而又机智的生物 突然明白了为什么天底下有这么多绿茶婊,因为妹子永远是渣男的,渣男则永远是绿茶的,绿茶是食物链顶端!这只还搞的全是一窝的!另外惊觉《失恋巧克力职人》简直太对了,绿茶们属于自己一无是处(除了勾搭男人)全靠勾搭男人获得认同也是惨。不过虽然惨,但她们又最理智,她们知道男人这东西是最不可信的,获得认同和满足之后就得甩! 好,再说些有的没的: 1.这部的小店老板简直是神一般的存在...笑盈盈地见证了几乎所有狗血,两次要了炸鸡…; 2.写推荐信的梗简直太讽刺了,我寻思着这教授要是英文推荐信文采真能这么好,那水平是了得(细思恐极,反正我写不出来) 3.音乐很赞,充满了机智的幽默感
看完啥也没干,直接给自己整了啤酒炸鸡
自然光,粗糙单一场景,诡异推拉,固定镜头下的沉闷长对白,以及近乎卡碟的静止画面——这些特质,文雅点叫洪常秀强烈的个人风格,说刻薄点懒到连个正反打、变焦和特写都不愿用。重复的邂逅重复的台词音乐,献给每个聪明古怪内向可爱有艺术感却没实践心的迷失自我的文艺女青年。故事确实有趣,三星半
整体观感与《惠媛》相似,仍是清新小品;不过结构更有趣,四人关系如链如环,人物出场看似随意,实则暗地精心铺就;洪尚秀老僧入定般举重若轻,越来越轻盈,越来越偶然,永远的推拉镜头,结尾真是尴尬巅峰;男女主角都提到对自己认识的不足,要努力挖掘、认清自己,可能也是导演心声,有趣。
重复的被溝、重复的对白、重复的音乐,重复邂逅当中却生出了三种不同的状况和结局,一并堙没在古老的宫殿。善熙这个角色是重复海媛,但没海媛那么精致漂亮(更像郑有美之前出演的的人物角色),而且讨人厌。以往的洪尚秀是扒男性的皮,现在开始揶揄某类女性,但谁能否认,这不正是所谓的生存之道?
不得不说,洪尚秀的电影最近真的缺少突破。本片太依赖对白了,看的人很累。但作为脑残粉,还是要四星支持。但我觉得近期最好的作品是《夏夏夏》,而冬天背景的还是《北村方向》为为佳。洪导随着年龄增长,也少了当年《生活的发现》那种孤独感。洪尚秀的作品本身就体现了男女之间巨大的鸿沟。作为女生喜
真的很喜欢洪尚秀的尴尬感和醉感。
酒是色媒,喝多必暧昧。炸鸡美味,吃多也乏味。三男一女,个个自以为。推拉摇移,还是洪滋味。
想取取经,又冲刷了一遍,红尚秀还真敢写,当然他也是时好时坏,你也很难分清楚哪一部是哪一部,口碑好坏不仅仅是看是否能有情感共鸣,是看哪个故事写的更用心思。用三个男人还原我们善熙是一个什么样的姑娘,而我们观众就是那第四个男人,我们的眼里是另一个善熙,但那也不是真正的善熙。★★★
7/10。洪尚秀简洁叙事的又一次成熟体现,循环重复的结构之中衍生出繁复的意义,将零碎的日常经验形成一个细致入微的叙事链条,草坪、餐馆、酒吧和公园的场景在随机的表象下紧密衔接,每次讨论的内容大体上重复了上一次谈话,男人们借助善熙探寻对自我的真实评价,拼命地想在灵魂、人生的空洞辩论中向异性彰显吸引力,可酒精的力量造成不理想的谈话状态,透露出了男人内心潜藏的欲望:教授的生活太过平静、前男友拍摄的电影乏人问津并且感情没有着落、学长婚姻不顺正处离居,各怀心事的他们不断给善熙添加理想化的期许,饭后回家的善熙只要给予一个吻一次拥抱,就会产生更多的期许以忘却自己的烦恼,结尾男人们聚首在公园湖边,带着不能言明的欲望,茫然地等待善熙的出现,这种言与行的分裂引发了观众思考谈话者真正渴望的东西,至此琐碎让位于完整感受。
桃园电影节观看,炸鸡与啤酒……
善熙,你快把大衣还给我家惠媛。
不是任何人女友的善熙
男的猥琐,女的绿茶。据说研究显示,男性普遍倾向于认为漂亮的女性更善良。结果三个男人集体被善良了。洪尚秀用白描手法,调侃了那些仗着酒盖住脸才激发的“勇敢”,和借谈人生自我大道理而婉曲暧昧欲语还休的欲望与需求。一厢情愿也好,自作多情也好,其实都没啥可笑,可笑的是各怀鬼胎。
各种不及“惠媛”,音乐很有味道,最后一粒音都要听埋。确实很侯麦,但为什么无所事事这件事放在法国人身上就是可爱,放在韩国人身上就是矫情呢?
一如既往的尴尬。
若不是习惯了洪尚秀的固定风格,真的会因为他影片中单一的场景、单调的镜头和沉闷的表演而厌烦,虽然此作贴满了洪氏标签,但反转的剧情设计还是让人看出其高明之处
尼玛笑死我了……这故事编得真是赞,从40多分钟开始爆笑,一直笑到结尾……不过表面上完全不是一个喜剧片,比侯麦还磨叽,但是只要稍稍一想就变味儿了,尤其是片子过半铺垫完成开始拎的时候,那叫一个酣畅淋漓啊。所以到底是这个片子冷笑话还是我的笑点很奇怪……
北电吴毅、北大沈阳、北航陈小武三教授应该和我们尚秀坐下来喝一杯~
3.5 比《惠媛》好
唉, 善熙还是搞不清楚自己是怎样的, 那都是他们的善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