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再见 威尼斯
我们欲 我们求 我们窥探 我们逢场作戏 步步惊心 我们游觅于理性与狂热的暧昧地带 捕猎道德底线的缺口 挣扎过 便也释然 以爱之名 佯装了善良欺骗了自己 辜负了威尼斯起伏的波和连绵的雨 而这座城市成了回忆中燃不灭的灰烬 化作爱床上你流着泪的瞳仁。
最后的最后 马卒车伤 这场棋把我们变成两个不堪回首的自己。 以爱之名 却如坠深渊。逃避的眼神里 我们看到彼此抹不去的伤痕 愈擦拭 愈深 愈掩埋 愈恨。你我,亲手创造并撕裂了爱情的梦 以及对自己灵魂的信任。
哦 威尼斯 赐我一双鸽翼。
2 ) 他爱上他们的回忆,开始认认真真地去失恋。
亨利在《鸽翼》序言中这样评价米莉:“除了缺乏最可贵的自信以外,她拥有所有的一切:自由,金钱,灵活的头脑,个人特有的魅力,唤起别人兴趣和吸引人的本领;以及给未来增添价值的种种优点。”
多么像是在说他自己。
米莉身上有着太多亨利自己的影子,富有,从美国来到欧洲上流社会,无所适从。
亨利达不到理想,全都柔情倾注在她身上,米莉在最后除了生命,几乎拥有了所有,勇敢,真诚,善良,道德上的完美无瑕,甚至还得到了莫顿的爱、刻骨铭心的追忆。
亨利太过珍爱这个公主,太珍爱到吝啬去多写她,他要所有人都必须迂回地,慢慢地,才得以靠近她,看清她。
而仅有的笔墨勾勒出的这位公主,足够高贵、美丽、动人。
米莉的高贵是与生俱来的,在英国的上流社会里,人们也许会嫌她笑声大而嘲笑她不够高雅,但她灵魂中的高贵,是根本的、永恒的,在任何一种社会与世俗下,都依然高贵。
影片中无论给了凯特和莫顿和多少个镜头,米莉的一举一动仍然最被期待的,甚至连她的不在场都是那么地牵动人心。
凯特和莫顿的两场激情戏之所以如此压抑,正是因为米莉的不在场紧紧地揪住了他们的心,揪住了观众的心。
在护送米莉遗体的路上,莫顿的声音朗诵了《圣经·诗篇》第55篇中的诗句:
我心在我里面甚是疼痛,
死的惊惶临到我身。
恐惧战兢归到我身,
惊恐漫过了我。
我说:“但愿我有翅膀像鸽子,我就飞去得享安息。”
这是《圣经·诗篇》中描写遭友背叛的一篇,莫顿想起诗句,就像是在心底里,为米莉喊一声疼。
那是米莉至始至终没有做过的事。
哪怕到最后,欺骗的真相被揭穿,她依然选择了原谅和包容,以一种极度深刻的爱与高雅的自制。
在威尼斯,米莉邀请莫顿和她一起登楼时,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那时,他一点都不爱她。
但她还是倔强地走上楼梯,登上了高处的露台,怀着孩子般的好奇和满足俯瞰全世界。
这样的孩子气和童心正是米莉的魅力。
正如米莉和凯特一同到莫顿的房间参观,看到房间上的墙壁渗了水,米莉充满了诗意与幻想地专心听着莫顿对墙壁的夸张玩笑,而凯特则完全没有听,满脸嫌弃地问了句:这房间你花了多少钱开的?
凯特的世俗与米莉的天真的对比贯穿着整部影片,也在渐渐地改变着莫顿的心。
米莉再一次登楼,没有邀请莫顿,莫顿却跟着她,一步一步踏上爬梯了,这时,莫顿已经慢慢打开自己的心扉。
而当事情败露后,莫顿的深情在他的辩白中流露无遗。
“我去我们去过的地方。”
“是的,我也害怕我们错过彼此,于是我在同一个地方等上好几个小时。”
面对米莉的问题,一步步往后退。
米莉:“你什么时候回伦敦?”
莫顿:“……我不回去。”
米莉:“那你留在这里做什么?”
莫顿:“……做我们曾经做过的事情。”
他们再没有机会做他们做过的事情。
那些倾城之恋,醉倒威尼斯的绝美往事,不会再拉开帷幕。
却一直会在莫顿的脑海中循环上演。
美人之死与触不到的恋人,一对文学上最牵动人心的母题。
他又再回到威尼斯。
结尾,亨利让他留在了威尼斯,留在了米莉一生中最美丽、最快乐的地方。
他爱上他们的回忆,开始认认真真地去失恋。
爱伦坡曾说类似的话,最深刻的忧郁来自死,最美丽的诗意来自美女,这两个是文学中最美的意象,而没有什么比二者的结合——美女之死更美的了,尤其是情人的死。
而米莉在《鸽翼》中正是这样凄美的存在。
随着她的信在火炉中被燃烧成灰烬,她的美也像鸽翼一样展开,把莫顿、凯特、所有的人都笼罩在她的美之下,温柔而有力地。
3 ) 明净
据说去到维也纳,可以买到一张明信片,上面写道:“Vennia waits for you.”
多么感动——那么一个老城,在那里跟你说它在等你。
不知道那个慢慢下沉中的城市能否等到我去。
我喜欢威尼斯,也是因为《鸽之翼》。
我不能忘记:
在灰尘遍覆的教堂里,猝不及防的,美丽的Millie自阁楼的柱子后面旋出,
吻了她心爱的人。
明净,坦率,没有任何心机、设计 和不放心,
是我钟爱的示爱方式。
4 ) 感受
在许多个具体的时段中,我甚至是要全部的汲取。这好像是每个欲望承载者自带的,难忤逆的。
但在脱离了一个具体的时段后,我将要承认并且做到我不拥有整体,我做到这点,与这个流动的整体本就是拥有的失败的证明无关。(尽管总是知晓,而不是做到,并且认识到之后还要经历情绪上的折磨)
我爱着你,但很大可能我会多次错过你,就像我多次错过自己那样。时机不对,真的不是说说而已,许多人都被迫交出自己的时间。
同时,我不得不在知晓了我实际上并不拥有你这一事实之后,仍然在某个具体的时段中,全部的去爱,毫无保留。
最后想说说无止境的自我追逐。这个过程中确实有一些极其丰富的体验,即使只有自己知道,这些感觉的过程里确实是极舒爽的。
但我还是不完全肯定一种效果上好的努力,这样的痛(不仅仅是肉体)不是该被体验的。除非改造,以后肯定会要面临改造,但这种改造很难是没有代价的…而切换,这几乎只能是魔法吧…
5 ) 爱情与道德双失
先看的《天堂之日》,又看的该片,两部主题相同,都是相恋的人为了飞黄腾达在一起,其中一个提议对方先跟别人在一起的。结果当然是伤感的,这件事有悖爱情和道德,所以总是爱情一拍两散。《鸽之翼》塑造了完美的天使——米莉的形象,衬托的女主在欲望之下凋零。也真是奇怪哈,看威尼斯也有斑驳的墙壁,但就是有艺术的美感,回想中国有些南方城市潮湿发霉的墙体,就觉得一声叹息,当然,古镇除外。
6 ) 爱情不能开玩笑..
很久以前看的,各方面都不错的电影..
爱情不能开玩笑..
以男主角的个性,一定会是这样的选择和结局..
这当然不会是个拥有美好结局的故事,身份调换也不能成。可若是女人去冒险,故事的脉络会有另外的方向吧。女人总是更坚定些。为爱坚定,又被爱抛弃,
女主最后可以不为钱嫁给他,男主却无法承诺不会爱上米莉的记忆。果然逝者是完美的,人心经不起试探和操控。no zuo no die
温和三角恋,画面很美~
能把亨利詹姆斯拍成这个样子,导演和编剧应该问心无愧了。奇怪的是这个Iain Softley 为啥没什么名气呢?(相较于James Ivory而言)另外,本片的美术指导应该成为所有爱美小女生膜拜的对象吧。片中的色彩……可以用“娇艳欲滴”来形容。
Linus Roache ❤❤❤
等你发现横亘在你们中间的,除了鬼魂,还有爱恨难辨时,你将长年后悔。
影片三星,还有一星是给海伦娜奉献的从影以来最激情演出。
这片被严重低估了!!!故事 编剧 台词 导演 音乐 演员 场景 服装方方面面都完美。非要鸡蛋里挑骨头的话 男主欠点火候。这是海伦娜的古典类型片里表演最成功的一部 比她之前演的那些小丫头片子有深度,当然角色本身也更具表现力。等我有空去看原著。
明明可以没有愧疚但清贫的在一起,可是贪图爱情和财富,所以虽然三人拥有快乐的回忆,却随着米莉的死,莫顿和凯蒂的爱多了永远不能从脑中抹去的隔阂,早知如此,又何必当初呢。。
说说你有多遗憾 而你又有多爱
真是个道德难题,得到的代价就是失去。每次看到海伦娜·邦汉·卡特前期的作品,都会觉得嫁给蒂姆·波顿这种怪人真是挑战啊,现在的她已经完全被同化成巫婆样了
非常舒缓的片子,一开始觉得很动人,表面平静,暗潮汹涌。慢到后来就有点吃不消了。故事有点像尼罗河惨案,只不过掘金郎最后爱上了富家女,而大家还都有良心在。道德与纯洁的堕落。
“oh, that i had wings like a dove... for then i would fly away...” 开始怀疑法版的字幕会不会全是错的。这种爱恨纠缠真是无法理清。男主很不好演,强一点变成了危险关系,弱一点又隐没在两个女主之间。年轻时的HBC清秀如今日的小K.
失去的永远刻骨铭心,哪怕不曾爱过也要遗憾一生。爱情再强大也要被柴米油盐的生活击得粉碎。金钱虽万能但无法为其泯灭良心更无法割舍真爱。呐,矛盾心里无限挣扎。
奔着海伦娜去,却被威尼斯迷倒(二十世纪初英美文学中的意大利也不失为一个题目啊!!!我这是分分秒秒想甩艺术史的节奏么T.T)
那句“I love you both”真是杀人不见血
虽然没读过亨利詹姆斯的原著,但基本可以感觉到电影做了过多破坏留白的视觉化呈现(例如结尾和威尼斯的两段性爱戏),以至于让电影显得更像是改编自拉克洛《危险关系》,而不是《鸽之翼》。
一切都是为了爱,一切又都不是当初所想的样子了。 这是爱情最让人怅惘的地方。
看多了这类文学改编的电影,你会发现,在威尼斯很容易老去,不仅是人的躯干,还有情感……
蝴蝶梦里面说的可以和活人争辩,无法和死人拼命,就是这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