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如果我说,看到中间时掩住脸哭泣,是不是有点13
这是中译名。我在社区图书馆胡乱借来。还是依赖英文字幕。
电影长达2小时55分钟。中间还有场休。看前半集,心痛难忍。大哭起来。
百度的介绍说,
“影片以一艘在1925年航向中国的美国炮艇为故事舞台。主人翁贺曼是艇上的海员,喜欢躲在底层的机房工作,不料炮艇驻守中国之后却逼令他跳到甲板上跟各方面的政治和文化压力周旋,复杂的局势发展改变了他独善其身的个性。”
可是,我看到的,是中国人。
苦难,无救,可恶,奴才,忘恩,诬陷……
中国人在电影中的形象让我难过,不是因为歪曲,而是因为真实。
阮次山说,阿扁就是台南小流氓的性格,叫着“来啊,来扁我啊”。
而当美国大兵被三倍于他们的北伐军队包围,北伐军“护送”他们回船时,夹道相送的中国人,个个喊着“洋鬼子,怎么不开枪啦?”“开枪啊,怎么不开枪啦?”反复出现的背景便是如此。
看到美国大兵,叫着“Master”,卑贱的面孔。
看到炮艇演习,拍掌叫好,全然不知道自己的演习的针对对象。
互相倾轧,出卖。
木枘的黄浦学生军,死在原本可以教他们怎么用磨面粉机的人手中。
于是他们开始报复。杀害留下来教他们学习的神父。
只看见仇恨,却未见到自尊。
只看见疼痛,却未见到醒来。
不管怎样,我不要我的祖国再回到那样的场景中去了。再也不要。
2 ) Review of the Sand Pebbles
一个美国朋友推荐我看此片,另外还有the painted veil,这是看后的回复:
Dear Jim,
Thank you for the movies you lent me. Both are great
movies. But if I were American, I would enjoy it more
because these movies are very American in the way
heroes are defined and made.
But as a Chinese, Sand Pebbles sometimes upsets me
because it seems to make Chinese look like nothing but
mobs who twist situations for their goal (such as the
killing of the pregnant woman). The movie makes it
look like there is less humanity in the Chinese than
in the Americans who are aboard this ship. Chinese at
this time were made to look like intimidating forces
threatening Americans, but one cannot help wondering:
Why is the ship there in the first place? Our
description of history tells us a story much from the
perspective similar to that of Jamerson. Our
collective memory tells exactly the opposite things:
we thought that the foreigners at this time in these
military or polictical missions were provocative, and
are unfairly privileged, and caused us great
sufferings, which jeopardizes the good will and good
work that could have been done, such as teaching and
mission work. And as you recall from Madam Jiang
Kai-shek's article in the Atlantic Monthly, China was
struggling with issue of foreign exploitation at this
time of national awakening.
We thought that is the exploitation and all the unfair
treaties that lead to all the anti-foreign sentiments.
The movie is very true on this level. Usually the
Chinese governments are quite docile in front of
foreign powers in spite of all their slogans for
national interests (except during Mao's time). It's
the people that can turn against foreigners because
they are frustrated that their governments are not
doing enough to protect them against foreign invasion
or intrusion. I see the same thing here in the US.
All administrations start with China bashing of some
sorts to get votes, but once in power, they went on to
get along fairly well with China. Yet it is the
people who turn against China, Chinese people or
Chinese goods. Unless that changes, the two nations
cannot actually get along with each other. It is
great if the peoples find ways to get along with each
other, because that matters more.
I am a little puzzled that the nationalists government
are turned against the foreigners at this time. I am
not sure if that is true to history, because the close
alliance with the Americans is what the communist
party often faults the nationalists with. And it is
pretty well known later on that the nationalists used
US-armed forces against the communists in the
nationalist-communist civil war. The nationalist
takeover of Nanjing should not have been a cause for
distress for Sand Pebbles. I am wondering if there is
a time in history when the nationalists are against
the US as well. Because the other movie (painted
veil) seems to say the same thing. I need to look
into that. I remember the Pearl Buck book says
something about that as well?
That's a lot of reflections for now. But both movies
are very much thought-provoking. Thanks for sharing
them.
Have a great week!
Berlin
3 ) 提前预告了未来几十年的中美关系
把西方对华政策描述为三种人:粗俗短视的商人;把中国过于美化和理想化的神父(知识分子);鲁莽的军人……然后就是三种人互相坑害互相拖后腿,对华政策一塌糊涂…… 音乐之声的导演……其实这片子把中西关系描述得很透彻了。《砂石炮艇》,个人很喜欢这电影。表现20世纪中美关系平衡感最好的电影。也是表现美军内部关系最好的电影(《全金属外壳》之类失衡严重)。主角史蒂夫·麦奎因小流氓出身,当过陆战队坦克手,正是影片角色的真实投影。艇上一老一少两个职业军官的形象也很写实。 多数美国电影,表现职业军人与政治的关系,总是或左或右的愤世嫉俗……而这部电影不同,表现的很深入写实。有段情节,是艇长向少尉(炮艇仅有的两个职业军官)说明万县事件后的中国政治形势和美国对华政策。少尉听得一脸茫然,只有两次较大反应:艇长说“对抗”,少尉立刻眼睛放光兴奋起来;艇长说“不能动武”,少尉又面露失望迷茫之色……多数美国电影,要么把美军描述成快乐大家庭,要么描述成地狱……这部电影里却两者都不是,只是士兵们混饭吃的地方而已。当然职业军官和士兵们不同,他们还有荣誉和野心……更有趣的是,这部1966年的电影,提前预告了未来几十年的中美关系:炮艇逐渐被中国工人渗透,美国水兵什么活都不干了,一切都由中国人代劳…
4 ) 提前预告了未来几十年的中美关系
看了The Sand Pebbles。算是西方罕见的北伐题材电影吧——这片子是台湾协拍,可中国军服却错误百出——国民党军连自己军服的历史都搞得一塌糊涂。古宁头大捷什么也穿得极为山寨。算是美国对失去中国的反思吧。原来好莱坞也知道这是美左和美右们互相拆台的结果——战斗部分不错。话说20年代的美国海军,船长还带着大刀吗?1927年南京事件,我以前介绍过几次。事发当时,美英炮击南京以报复,日本却低调处理,还劝说美英放老蒋一马。这引发日本国内不满。日本陆军指责币原外交软弱妥协,反而被蒋介石轻视,于是转向抛开政府的“独立行动”。此事对日本影响甚大——却没想到,美国人40年后也还记得此事,还拍成电影。1927年南京事件另一结果,是蒋介石加速和tg翻脸。南京事件发生于3月24日。4月12日,蒋介石就在上海清党,并将南京事件责任归咎于苏联和tg。张作霖搜查苏联大使馆,也宣称缴获了苏联策划此事的文件——可近40年后,美国电影还是把蒋介石描写成“伪装温和”的排外主义头子,半点不给“自由中国“面子
把西方对华政策描述为三种人:粗俗短视的商人;把中国过于美化和理想化的神父(知识分子);鲁莽的军人……然后就是三种人互相坑害互相拖后腿,对华政策一塌糊涂…… 音乐之声的导演……其实这片子把中西关系描述得很透彻了。《砂石炮艇》,个人很喜欢这电影。表现20世纪中美关系平衡感最好的电影。也是表现美军内部关系最好的电影(《全金属外壳》之类失衡严重)。主角史蒂夫·麦奎因小流氓出身,当过陆战队坦克手,正是影片角色的真实投影。艇上一老一少两个职业军官的形象也很写实。 多数美国电影,表现职业军人与政治的关系,总是或左或右的愤世嫉俗……而这部电影不同,表现的很深入写实。有段情节,是艇长向少尉(炮艇仅有的两个职业军官)说明万县事件后的中国政治形势和美国对华政策。少尉听得一脸茫然,只有两次较大反应:艇长说“对抗”,少尉立刻眼睛放光兴奋起来;艇长说“不能动武”,少尉又面露失望迷茫之色……多数美国电影,要么把美军描述成快乐大家庭,要么描述成地狱……这部电影里却两者都不是,只是士兵们混饭吃的地方而已。当然职业军官和士兵们不同,他们还有荣誉和野心……更有趣的是,这部1966年的电影,提前预告了未来几十年的中美关系:炮艇逐渐被中国工人渗透,美国水兵什么活都不干了,一切都由中国人代劳…
5 ) 沙滩上小石子上的泡沫 你不用记得
三个小时 干点什么不好
但我喜欢这部电影
他们都曾经存在过 在那个时候在那个地方 又自己的原则 面对当时的情况 作出自己的选择
你会愿意 你会有耐心看这个三个小时的故事吗
你的耐心会得到回报的
不要快进 经典需要细心体验
以老外拍中国革命的立场看,这是立场把握得最好的一部
因为昆丁推荐看的,叙事扎实,确实很有可看性。相比《北京五十五天》之类对中国的描写也相对真实,当然要扬弃着看,不能深究。前半部分颇为惊喜,但炮艇毕竟是侵略性的角色,后半段在扬威和洗白间左支右绌,也让影片止步于异国风情的猎奇片。
获39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男主角,男配角,彩色摄影等8项提名。说真的,没怎么看懂这部电影,整部电影没有一个重点的主题。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旧民主革命?有点,又不是整个电影的全部。爱情?貌似有点。友情?有吧。军旅生活?美军原来这么涣散?总之,这部电影的故事宛如一地鸡毛……
比较老派的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看了会让人不太舒服。看点是60年代的美国电影如何再现20年代的上海,因为在基隆跟香港拍摄,布景还是很到位的。我看了有种纪录片的感觉,比较新鲜。
看了很胸闷的电影。。。影片很长3个来小时但是还是不知道自己要站在哪个立场上看这样的电影,或许心情就像主人公最后说的那几句话。。。PS以前从来没有觉得史蒂夫.麦昆因有什么好看的,虽然不少人说他帅,在这部影片中第一次觉得他还蛮耐看的。。。
别的方面好说,战争戏份表现太差。本来用炮就可以把木船炸掉的还要登船,难不成炮连木船也炸不掉。最后船长非要留下来说啥我掩护你们快跑,然后立马扑街。跑出去了的众人又马上跑回来,主角接着说我掩护你们快跑。。。这纯粹就是为了领便当而领便当。你们一起跑不就好了,简直是恐怖片才有的桥段。。。
182min版 第一次看到讲中国这么清醒的好莱坞 带着霸权原罪的美国人被混沌的中国吞没从一开始就被劳工腐化 炮艇精神那么虚伪 McQueen意外很帅 一个正直的人只能正直地死去从一开始餐桌自白就谶语了 啊要是能在大陆取景就好了 指着台湾风光说长沙还是很... Holman最后说I wish home 欲哭无泪
音乐之声的导演居然拍出一部结实遒劲中国题材电影。为经典好莱坞的工艺标准鼓掌!这是一部美国/西方反思对华政策/涉华行动的电影,反思的结果是绝望的:所有西方的人的尝试,都湮灭在长江浊水之中,最后他们不是死了,就是跑了。就连跨种族的爱情,也以死亡和凌辱收场。你不能要求一个电影更看得更清了
也许是最早在台取景的好莱坞大片,对西方在亚洲的存在抱持强烈的悲观与虚无,感觉像是预示了越战对美国信心的打击。
砲艇船艙作為洋華關係的縮影,之巧之深之客觀,竟讓南京事件的入鏡顯得黯淡。悲哀的華語電影,竟然連糾結的民族情節,都未必能拍得過這些老外。
在好莱坞制片厂生产的电影范畴内看,这片的主题是前所未有的虚无。殖民,革命,启蒙,正义,国家都被解构了,现代性就是非理性的。Steve McQueen没话说了,当之无愧的“King of Cool”。
反省战争和美国人自身的最好的美国电影之一,批判性十足。拍《音乐之声》就为了攒钱拍这个,佩服。。可惜当时特殊历史时期没法在大陆取景,不然长沙就能载入影史了。。
3 stars for McQueen
美国人高居道德主义拍摄的伪善之作,中国人是刻板不开化自相残杀等待被拯救的,而美国佬来这里受伤了,可笑,他们要反思怎么不说说驻军在中国是来干嘛,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是怎么来的
本片最难能可贵的就是站在一个还算公正的角度看待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总体来说对本片还是相当满意的,节奏不错,摄影剪辑也很赞,中间的好几个桥段都让人印象深刻。不过本片还是太长了,中间有些地方有点拖沓。史蒂夫的表演总的来说很不错,阿藤伯勒的表现明明很好却没有奥提,岩松信的表现也印象挺深
勉强及格。罕见的以北伐战争为背景,讲述美国长江舰队一艘炮艇在长江中段的冒险故事,在台湾和香港取景。作为美国电影,对彼时的中国有相对真实的搬演,无论水手们流连的街巷、起哄或是挑衅美国水兵的群众、国军与美国水兵的对峙、木船围堵炮艇的水战,场面都营造的较为扎实,国语发音也依稀可辨(但中国徒弟是由日本人扮演的),在这点上和日后的《面纱》基本同一水准。美国水兵们从头到尾都挺委屈的,面对共军游击队的敌意要保持克制(不过并未直接表现),在国军和愤怒的群众们面前也一直隐忍不发,万县惨案被解释成新闻战,甚至贯穿全片的水兵们护侨的任务也被传教士拒绝,这种美军在中国尴尬而多余的状态,似乎是影射彼时的越南。麦奎因演了个不受待见的角色,他被上司和同袍嫌弃的原因设计的比较散,作为主角没起到聚合剧力的作用
①全片拍出了史诗电影的气质,结草连船的混战别致可观②悲苦的美丽,堕入烟花卖笑为生,好不容易摸着幸福的边儿又夫亡身死,天不假年,人不遂愿③正派,负责,侠义,勇敢,荷曼尽了一个军舰水手的本分④二十年代的中国,社会运动风起云涌,苏联代理人推波助澜,导致一定的排外情绪,万县事件即为代表
幹拎量超爛片 戲演得爛導得也爛 又充滿自以為是的白人優越感
橡树HD原声中字1080i美版,只能说这是一部很棒的影片,值此建国70周年之日,希望祖国永远强大,长沙不是西贡,上海也不是曼谷,铭记那些为新中国抛头颅洒热血的先辈们。
其实看本片最后的枪战片感觉说不出来。美国大兵和当时的国民革命军相互厮杀,自己内心又是站在哪一方呢?没想到本片的岩松信能够挤掉那年金球男配同片的理查德·阿滕伯勒,麦奎因还是一类角色表演,和那年提名的几位比起来就相形见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