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凡
  • 猜你喜欢

     剧照

    云雾之间 剧照 NO.1云雾之间 剧照 NO.2云雾之间 剧照 NO.3云雾之间 剧照 NO.4云雾之间 剧照 NO.5云雾之间 剧照 NO.6云雾之间 剧照 NO.13云雾之间 剧照 NO.14云雾之间 剧照 NO.15云雾之间 剧照 NO.16云雾之间 剧照 NO.17云雾之间 剧照 NO.18云雾之间 剧照 NO.19云雾之间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3 13:09

    详细剧情

     哥伦比亚的古老圣地——苏马帕斯帕拉莫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山苔原生态系统,也是首都 1100 万居民的饮用水源。在保护这处“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的圣地时,居民们还得忍受其严酷的气候。由于人迹罕至,苏马帕斯已变成法外之地和罪犯的藏身之所,于是守卫F与父亲和其他当地人承担起了守护山脉的任务。

     长篇影评

     1 ) Davus的悲剧~

    在那个奴隶制的年代,大多数奴隶在成长的过程中思想已被刻上奴隶的烙印,我不知道这样理解是不是在拔高一个人物,虽然影片没有交待,但是我倒愿意这么想想一下
    Davus从小生长在Hypatia家庭,从小伴随着相对而言算是对他不错的Hypatia,没有人刻意为他戴上奴隶思想的枷锁。然而这并非福气,正如Hypatia后来所说,我必须怀疑,所以她从小也是如此成长的,在这宽松环境里成长的Davus思想也相对独立自由一些。
    所以当他那份爱弥散开来时,他会矛盾而压抑,普通的奴隶大概直接会用习惯性思维扼杀掉自己的感情,但是Davus不会,他只会痛苦。
    因为爱情的痛苦他开始想获得平等的地位,或许不敢奢望得到Hypatia的爱,但他至少可以去爱她。
    然而平等的地位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所以他开始思考,为什么?越思考越是动摇了那些生而为奴隶的理由。
    Hypatia再是智者思想还是带有时代的烙印,片中她几次把奴隶当作低劣的比较物,从Davus那深受伤害的表情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内心更是受到煎熬的,他连爱她的资格都没有~
    而这时基督教给了他一丝光芒,或许他根本不关心这些教义,信奉的理由只有一个,给与他自由与平等,他不再是犹太教民的奴隶。
    而当他获得地位上的平等时,一方面拉近了自己与Hypatia的距离,另一方面也是生而为人所获得平等自由的解脱。
    我始终觉得Davus是个巨大的悲剧,Hypatia可以为自己坚持的东西而死,但是有些人却活在夹缝中,恨无法干脆,爱不得彻底~
    当最后他亲手了解Hypatia的生命时,那是一种怎样的心痛,不仅仅为所爱的人,也为了自己,看得我也潸然泪下了~

     2 ) 你往何处去?——电影《城市广场(Agora)》观后感


    希帕提娅(Hypatia,公元350年与370年间-415年),西方古代著名的女性哲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活跃于罗马帝国晚期的文化中心亚历山大城。据说拉斐尔名画《雅典学园》中的那位白衣女子便是她。希帕提娅的父亲及导师席昂(Theon),是举世闻名的亚历山大图书馆最后一位名传史册的数学家。大约在公元400年时,希帕提娅凭借卓越的学识成为了亚历山大城柏拉图学派的领袖。她除了进行个人的研究之外,也热心于教学,其声名之大既招来了外国热切求知的学子,也引来了附庸风雅的达官显贵。虽然她本人的著作全都亡佚,但她智慧的形象却得由同时代人的记载而流传千载。与之一同流传的还有关于她美貌的传说,以及悲剧性的死亡。

    《城市广场(Agora)》正是一部以希帕提娅为主角并着力刻画其悲剧结局的西班牙电影。Agora是一个希腊词,直译为城市广场。古希腊城邦的城市广场是公民聚集议事之所,因此agora含有公共政治空间的意义。在影片中,正是聚集在城市广场上的狂热群众最终导致了作为希腊文明象征的亚历山大图书馆与希帕提娅的毁灭。影片以Agora为题,其意大概就在于此。

    电影所展现的是亚历山大城四世纪末五世纪初的社会图景,其中群众的狂热源于迅猛发展的基督教信仰。自草创以来持续几个世纪的迫害并没有瓦解基督教,反而不断刺激了其时而松弛的神经并帮助其克服了内部的分裂。到了四世纪晚期,罗马帝国原来的国家宗教多神教日薄西山奄奄一息,而基督教却如旭日东升大有席卷帝国之势。最后一位信仰多神教的罗马皇帝尤利安于公元363年死于波斯战场,而狄奥多西大帝终于在380年宣布基督教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作为异教象征的亚历山大图书馆以及希帕提娅所教授的哲学,难以见容于宗教激情日渐高涨的基督教信众。尽管希帕提娅的学生中不乏著名的基督徒(比如后来成为托珞麦斯地方主教的辛奈西斯Synesius),但狂热的群众从不愿屈服于逻辑,更何况她对埃及总督欧瑞斯提斯(Orestes)(在影片中他是希帕提娅的学生与爱慕者)的影响已成为主教西里尔(Cyril)扩张自己势力的障碍。于是,亚历山大图书馆终被摧毁,而希帕提娅也难逃暴民的毒手。

    影片主线围绕希帕提娅的活动展开,主要包括她的教学研究活动以及对宗教狂热(无论是多神教的,还是基督教的)的抵制。在其中还穿插了她以月经布断然拒绝求爱者的著名传说,在影片中后来成为总督的欧瑞斯提斯充当了这位失败的求爱者。影片的另一线索则围绕虚构人物达乌斯展开。达乌斯是希帕提娅家的奴隶,一直偷偷地崇拜并爱慕着女主人,然而奴隶身份是他难以逾越的鸿沟。与此同时,宣扬兄弟之爱的基督教逐渐吸引了他(这也正是基督教在下层群众中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面对爱情与信仰的冲突,他终于选择了信仰。然而,基督教信仰带给他自由的同时,也将他卷入不断的宗教仇杀。当他对信仰日益困惑之时,他得知下一个谋杀的目标就是希帕提娅。尽管他试图拯救她,但最后还是无能为力。除此之外,达乌斯对希帕提娅的默默爱慕也与欧瑞斯提斯咄咄逼人的求爱形成对比。影片以希帕提娅与达乌斯的两条线索彼此呼应,展现了剧变时代人们所遭遇的心灵冲突与现实困境。

    从故事梗概来看,剧情发展理应颇富张力,然而实际观影的感受却并非如此,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影片情节稍显破碎、矛盾冲突缺乏力度。贯穿影片始终的理性与宗教狂热的矛盾本应是影片主线的推动力量,然而电影中描绘希帕提娅探索地心说的部分虽然本身的铺垫及推进都很完整,却游离于主要矛盾的发展之外。于是,电影一进入到希帕提娅进行科学探索的相关段落就好似进入了世外桃源,情节的时钟便静止不动了。至于影片副线,其主要的问题则在于矛盾冲突缺乏力度。影片中,无论是达乌斯的奴隶身份给他带来的痛苦,还是基督教兄弟之爱对他的吸引力,虽然都有所表现,但总是蜻蜓点水浮于表面。而且,希帕提娅对他的关心与欣赏,实际上也在相当程度上消解了影片所给他设置的抉择的困难。这些问题使得影片对他命运的安排显得过于刻意,而且也削弱了他内心冲突本该具有的强度。另外,影片通过他的行为所表现出的他对希帕提娅的爱慕甚至还不如欧瑞提斯,毕竟欧瑞提斯还在西里尔面对面施加的巨大压力之下拒绝背叛希帕提娅,而达乌斯所做的却只是帮助她痛快地死去。

    电影着力表现的是基督教信徒的狂热与希帕提娅及其代表的理性的冲突,然而对此矛盾的刻画却未必完全符合历史事实。要知道,希腊哲学并非完全与宗教信仰无涉,亚历山大图书馆本身即承担着多神教的宗教职能而非现代意义上的图书馆(影片开始图书馆中举行的祭祀仪式也反映了这一点),而希帕提娅所属的哲学流派也很可能是富于神秘主义色彩的新柏拉图主义。从历史的角度看,希帕提娅所秉持的理性很难说没有摻杂宗教信仰的成分。然而影片在对希帕提娅形象的刻画中回避了她对多神教信仰的态度,特别是后来她对辛奈西斯的表白——“我必须怀疑”——几乎使她成为一个无神论者。当然,电影并非历史著作,简化矛盾有时也有助于突出主题与人物,不过如果充分描绘现实矛盾的复杂性也可能为电影带来更加丰富、深刻的意义。

    尽管希帕提娅的理性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理性,但如果走向另一个极端,将希帕提娅与基督教狂热的对立完全理解为两种不同宗教信仰的冲突恐怕也简化了问题。这种理解等于完全否认了现代理性的历史根源,并且也无法改变对希帕提娅所施加的暴行的恶劣性质。关于希帕提娅的死,历史记载远比电影中的安排更加惨烈残酷。爱德华·吉本(Edward Gibbon)在他的《罗马帝国衰亡史》中关于希帕提娅有如下叙述:

    “数学家席昂之女希帕提娅,受其父学说启蒙,她以渊博的评注,精准完备地阐释阿波罗尼奥斯与丢番图的理论;她也在雅典与亚历山大城公开讲授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的哲学。这位谦逊的处子颜如春花初绽,却有成熟智慧,她拒绝情人的求爱,全心教导自己的门徒。最荣耀、最显赫的大人物们,个个迫不及待地想要拜访这位女哲人。而西里尔以忌妒之眼,盯视她讲学处门前云集的冠盖车马、随从奴隶。于是在基督徒间谣言悄悄散开,他们说席昂之女是罗马官方与大主教之间握手言和的唯一绊脚石。这块绊脚石很快就被移开了,在一个致命的日子里,在四旬斋的神圣斋期里,希帕提娅被从她的两轮车中扯出,衣物给撕得稀烂,一路拖到教堂,并遭礼拜朗诵士彼得(Peter the reader)、一群蛮人与残忍的狂热分子们,以徒手毫无人性地屠戮致死,尖锐的蚌壳将她的肉从骨上刮下,还在颤抖的断肢则被投入火中。正义的调查与惩罚最后因适时奉上的礼物而作罢,但希帕提娅的谋杀案,已在亚历山大的西里尔的人格与信仰上,印下无法拭除的污点。” (转引自维基百科“希帕提娅”中文词条)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在当时此类谋杀尚被视作可耻的罪行。不幸的是,当基督教最终巩固了自己的支配地位,对异端的残酷暴行也成了值得赞美的举动。事实上,到了公元七世纪,教会人士关于希帕提娅的记载便已然将她描绘成了巫婆样的人物,并将对她的谋杀视为“摧毁了亚历山大城中偶像崇拜最后的余毒”(转引自维基百科“希帕提娅”中文词条)。自然,宗教本身从不能杀人,但狂热的宗教信徒却可以。也不止是狂热的宗教信徒,很多打着“真理”、“科学”旗号的理论的狂热追随者同样在历史上犯下过累累罪行。他们的狂热源自对所信仰对象的轻率肯定,这种轻率因而也轻松的肯定封闭了他们的思想,使得他们乐于接受现成的解释而拒绝怀疑,更甚于此的是,他们不仅自己拒绝怀疑而且敌视一切异议。于是乎,初衷再美好的宗教、理论,也难免种下龙种收获跳蚤。尽管如此,对于背负沉重的现实生活的人们,形形色色真真伪伪的信仰依然以其种种许诺种种诱惑吸引着他们。波兰作家显克维奇的著名小说《你往何处去》描写了在基督教横遭迫害的时代主人公艰难地追寻信仰的故事,其书名正仿佛坚定信仰对迷途羔羊发出的呼唤。可是,迷途羔羊们要小心,当坚定信仰必需血腥来彰显,你也应该问它一句:你往何处去?

     3 ) 其实我只看到了爱情

    在逻辑的尽头,不是理智与秩序的理想国,而是我用生命供奉的爱情——东野圭午


    致海巴夏

    你的双眸比星辰闪亮,似阳光炽热永恒
    我以全部的谦卑跪在你的亚麻长裙前
    感受射穿心灵的尊贵和温柔

    我不懂地球与太阳谁是谁的主宰
    不在乎神有几个
    我唯一的信仰,是你

    海巴夏
    我的主人,亲人,老师,爱人
    我的女神

    你宽恕了我,给我自由
    于人群中擦肩而过
    我手染鲜血已不会宽恕他人

    我不屑基督徒对上帝的狂热
    不怜悯犹太人的浩劫
    我拼命奔跑,只为找到你

    海巴夏
    亚利山大最后的火花
    请在我的泪水中缓缓灭去

    那个繁星满空的夜晚
    我们在一起了

     4 ) 可惜它哲學得不徹底

    想多了解這電影一點,遂上網查,找到一篇採訪導演的博文,頗為有趣:http://www.scottholleran.com/interviews/alejandro-amenabar.htm。導演的夫子自道和許多觀眾的解讀有差異。 導演說,Hypatia無罪而磔,有似基督受難;為信仰赴死,有似基督宗教的殉道者;慈悲博愛,完全活出了基督教的真精神,哪是那些自稱護教的暴民可比。導演說,雖然他是無神論者,但這電影卻是「a very Christian film」。我姑且稱之為非典型的宗教片。 此片結尾出現了奔向宇宙的超遠鏡頭,觀眾津津樂道。導演說,這有兩層用意,第一層是反思人類的渺小,但進一層也就映照出人類的偉大:人類固然渺若螻蟻,但憑著自由思想,竟能思騖八極,參贊造化。當然了,電影的意義絕非導演或任何作者所能獨佔,更何況一般作者能提供的創作心曲,通常只達自我意識的表層。所以這超遠鏡頭也未必就沒有第三層意義,例如,象徵了神的視域。 導演又說了一件軼事:教廷對Cyril藉由誦讀聖經壓制異己一場戲,稍微感冒,建議找個最不刺耳的譯本(softest version)來配這段經文,最後,在英語系國家上映時,電影配的是欽定本聖經。我大致比較了一下幾個知名的英譯聖經版本,Cyril所誦讀最稱關鍵的是提摩太前書第2章第11節、第12節,各版本其實大同小異,欽定本應該是勝在古雅 –– 對某些觀眾而言可能已成古奧。「古奧」二字說白話就是讓人聽不太明白,既然聽不太明白,自然也就不刺耳了。可見譯事之難,何止信雅達啊。 現將Cyril所引的提摩太前書相關章節,英文欽定本與中文和合本文字對照抄錄如下: 2:11 Let the woman learn in silence with all subjection. 2:11 女人要沉靜學道,一味地順服。 2:12 But I suffer not a woman to teach, nor to usurp authority over the man, but to be in silence. 2:12 我不許女人講道,也不許她轄管男人,只要沉靜。 有趣的是,提摩太前書,舊傳是保羅所作,但現代學者多已揚棄此說,而認為是保羅後學偽託。姑不論校勘學考訂版本的家數,其實保羅他書之中就有旁證可為巾幗吐氣、反擊前述「女人閉嘴」之說。例如羅馬書第16章第1節,保羅一開始就向眾人介紹堅革哩教會的女執事「我們的姊妹菲比」,之後又介紹了好幾位女同工。保羅在加拉太書第3章中又道: 3:28 並不分猶太人、希臘人,自主的、為奴的,或男或女,因為你們在基督耶穌裏都成為一了。 3:28 There is neither Jew nor Greek, there is neither bond nor free, there is neither male nor female: for ye are all one in Christ Jesus. 引述這些經文,不是為了宣傳早期基督教已經充分實踐或鼓吹了男女平等。重點是:基督教聖經裏絕非只有Cyril所引述的那種男尊女卑思想。而且,就算是那段話語,其真偽仍待考辨。可惜編劇與導演竟然放過了這個絕妙機會,未讓Orestes或Hypatia反詰質證,真是太可惜了! 要是我來編劇,我就讓Hypatia說:「我信哲學,君等共知,惟大教經書,亦稍涉獵。有菲比者,身居執事,豈屬順服。百基拉者,獻宅興教,夫儘從之。此皆保羅所書,彰明較著。又加拉太書,亦云教中男女,無所等差。故知府君所誦,應非真經,分明偽竄」。如此一來,豈不更加精彩? 如果Hypatia能在當日發現日心之說(還是橢圓軌道的日心說),則為何不能在當日暢論辨偽之學?君不見,亞歷山卓城乃是古希臘文基督教聖經善本的淵藪,圖書館中必然多藏新約抄本,Hypatia縱屬外教,總該對基督教義有點起碼的瞭解與出於愛智之心的推求。或許歷史真相正是如此:Hypatia被害死的真正原因,哪裏是因為她的學術活動,而是因為她敢挑戰當道。她能而且敢憑著一顆愛智之心,推求真相,入室操戈,反擊當道思想。 這電影的缺陷,正在於霸氣不足,哲學得不徹底。

     5 ) 精英难觅

    没事儿,我这是写给自己看的。不像影评没关系,没用没关系,不全面没关系,祥林嫂没关系。 这个电影里头我顿悟到一个对我来说特重要的事儿。那就是人民群众永远是无知愚昧不善于也拒绝思考的,都是用煽动性的语言可以鼓动成巨浪,不去问问前因后果就飞奔向前狼奔豕突的。从古希腊时代到今天皆是如此。电影里的振臂一呼云集响应的各种就不用说了,所以演讲术多么重要无须赘言。苏格拉底最鄙视教这个东西的智者,大概因为其努力的方向不是真理,而是燃烧愚昧的人民群众的荷尔蒙。 时至今日我们已经有了飞机大炮原子弹能上月球也能把地球炸毁几十次(地球一次就毁了,能炸毁一兆的一兆方次也用不上),广大人民群众其实还是一样的愚蠢不热爱思考问题只集体无意识地一拥而上摆pose。无论是抵制日货还是抵制家乐福并且把俄罗斯国旗拿到家乐福面前焚烧,这和乱石打死哲学家的思考过程没有任何区别。在上一句话里面,没有思考过程也是一种思考过程。 文明的进步只是人类当中的一小撮,别有爱好的一小撮,走路会掉进井里会撞树树上掉下苹果还要问个为什么,这样的一小撮推动的。从驴车牛车到磁悬浮,和老百姓没一毛钱关系。你别拿社会化大生产解放劳动力这些说事儿。过去我老理解不了为啥有人觉得社会不但不会进步而且还会倒退,现在我理解了。因为人民群众是一个稳定的愚蠢集体,这种愚蠢在某些时期被独裁者利用之后,社会不倒退才怪。再来几次红色高棉或者文革试试,看倒退不。 有时候我真觉得“精英”是一种天分,现在好多受过所谓国内一流高校高等教育的人的理解力,都能让我气得吐血。对于事物本身的是非曲直的兴趣,对于这帮人来说是一件十分难以理解的事情。具体的事件实在懒得说了,我真发现我这样的人或者哪怕仅仅是能理解我的想法的人都比我原本想的还要少,真他妈的……没事老子习惯了。支撑大部分人日常思维判断的总归还是各种固有的偏见、毫无根据的谣言、只言片语、感觉、偏好等等,逻辑真是一件稀罕物。当然我更见过无数没有输入端的,说啥都没用的。这种人真不配当作目的来对待,因为你丫就是行尸走肉。 hypatia还是蛮美的,我怀疑她的发型是大脸妹救星。然而最后一幕的时候我一直在想的问题是,人类那么早的时候就知道捂住口鼻可以让人死掉了?这么高级?我觉得真实场景好像大概其实就是乱石打死吧。。。这和苏格拉底挺像的。。。 其中科学发现的几处非常激动人心,至少深深打动了我,我又重新发现了一遍椭圆(之前学的都忘记了)。并且她表示过,朝闻道夕死可矣,嗯,很乖呢~但是也很孤独。让人想起尼采叔本华啥的,只能靠狂妄自大勉强混日子,非常悲催。 还有个疑问是她到底结婚没有男人没,长那么好看不结婚可惜了啊(当然可能只是演员好看而已)。不过没有灵魂伴侣但是又期待有也很悲剧,我的意思只是说有人xx还不错。 反正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两个,一个是人民群众永远愚蠢千年不变,另外一个就是喜欢科学和真理的人真他妈的孤独。 最后的情景还让我想起席慕容的几句诗 最后是我 微笑着 含泪 灭顶于 探访你的路上 相当应景。这诗叫《尼采的戴奥尼苏斯》。 ———————————————————— 2011.5.24 我要补充一下,我觉得那个hypatia滴那个老奴深得我心。当她问,你觉得这样是否是对的,老奴思考了一下,说,那应该就是对的了。我靠,这么聪明!!!尼玛真幸福!!!那种年代里还有这么会思考的人陪伴在你身边,真是纵做鬼,也幸福……我跟放这个电影的老师表示,我真喜欢那个老奴啊……他说,你口味真重…… 以及标题参考1L改了,原来的标题是乱起的。

     6 ) Agora的脑补版

    从前在亚历山大里亚有一位老师教授古典学问,他有许多的学生,其中两个学生最出色,私交也最好,后来基督教新思潮席卷而来,为了谋求前途其中一个皈依基督教当上了执政官,另外一个继续沉湎在古典世界里死活不肯改变信仰,并且还宣讲反基督思想,于是两人分道扬镳……

    当反基督的先锋尤里安皇帝死后,罗马掀起了迫害多神教徒的运动,执政官一直力图劝说昔日同窗归依正统信仰,多神教徒一直死不悔改,并且扛起了反基督的领导旗帜……亚历山大里亚图书馆被焚烧,老师为了保护浩瀚的古典世界的宝贵文献牺牲……多神教徒学生逃走了。

    执政官很suffer,一直反思自己的动机不纯,既背叛了老师和同学,又没有真正寻找到新的精神家园,于是他迷茫了,但是逃走的多神教徒继续以秘密身份出现在帝国的多个地方,领导地下的反基督运动(话说有这个东西么),为了稳固民心,帝国某大主教亲自前来找这位执政官同学(他这执政官当了太久了吧),因为据秘密情报执政官同学和多神教徒同学曾是好友,当初多神教徒同学本来要上火刑架,也是因为他的“疏忽”而放走了。大主教一边循循善诱,情理并进,一边坚持暗示执政官同学要将功赎罪,把多神教徒同学抓拿归案,这样撒到野地里的一点点坏苗子才不至长成邪恶的森林,他的政治前途才能得到保证以及进一步发展。执政官继续suffer,他在现实和精神世界两方面都很迷茫了。如果他是个纯正的惟利是图者倒也罢了,定会毫不犹豫,问题是他不是,他对古典学问也有精深研究,曾经有很阳春白雪的时代……深夜里执政官独自跑到亚历山大里亚图书馆的废墟中,在昔日的学堂前彷徨,多神教徒出现,二人展开激烈的辩论。Agora里的下跪场面,但不抱腿= =

    反基督在各地被扑灭,镇压多神教徒的政策愈演愈烈,古典世界早已分崩离析。意识到时代不可逆转的多神教徒同学孤独地被命运的车轮碾压粉碎。执政官同学离开了政治道路,成为一名修士,遁入亚历山大里亚的海边悬崖。

    火焰熄灭。微弱的星辰隐没。世界沉入纯粹的黑暗。半分钟以后,在黑暗中亮起火焰。火焰中出现尤里安的影子。

    片尾打出《诸神之死》里的台词“太阳,啊,太阳……”

    -----------------------------
    被我自己囧死了= =

     短评

    好恢宏的悲剧,看得我心都流泪了

    8分钟前
  • bayer04
  • 力荐
  • 信仰本身没错,但任何有组织的信仰到最后都毫无意外变成政治,以信为名行恶,且邪恶的方式古今大同。电影效果大气磅礴,细节丰富,多个视角并行。理性和美好之光的魅力得到了充分表现。

    12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 愚昧消灭了文化,但文化总是不会消亡。伯林说,“哲学涉及的对象往往是以许多寻常信仰的基础作为假设。但是人们不希望对他们假定的东西刨根问题。但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自己。”这是因为有了这些疑问,我们知道地球不是方的。在这里,让人看到数学家的追问,和人们对于打破这种假定的恐惧。

    17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推荐
  • 王小波:知识分子最怕活在不理智的年代

    22分钟前
  • Finikz
  • 推荐
  • 片子的美工确实不错。google earth式的视角真是有点好玩了。问题在于叙事支离破碎,吐槽基督教又着实有点狠。用性别叙事来消解其他的叙事路径,很狡猾也很有效。精英主义大尾巴暴露无遗。可贵的是略略有些反思西方文明的味道。不过女人终归是祭品。

    25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 那些牛逼的俯拍

    29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 什么是真正的信仰?不是上帝,是追求正义、真理,怀疑一切!

    30分钟前
  • 万万
  • 推荐
  • 新柏拉图主义女哲学家Hypatia所代表的真理与理性之光,宛如暗夜里最后一支火力微弱的白烛,摇曳在宗教清洗与杀戮的腥风血雨之中,渐渐消匿。她的被害,预示着希腊科学文化的自此衰落。人类的文明也许是走三步退两步,蹒跚前行。可人性却自始至终在自私蒙昧、愚蠢残暴的三寸之地匍匐不前。基督在架上不止流血还将流泪。那“要相爱”的呼喊,莫非人类永难明白?

    34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 你关心着日月星辰,而我,只关心你

    36分钟前
  • pussycat77
  • 力荐
  • (8/10)其实我不喜欢给本片贴一个“女权”标签,这太狭隘了,希帕提娅被基督徒杀害并非只因她是女性,而是因为她“不膜拜基督”,早期的基督教就像现在的伊斯兰教、以及今年50周年的某个“十年运动”一样,经常强迫别人信教,否则就打为反动,而希帕提亚是哲(科)学家。

    41分钟前
  • [己注销]
  • 推荐
  • 哪有什么宗教,全是男人的政治。

    44分钟前
  • 笑矣乎.沉静
  • 推荐
  • 也许历史就像海帕西娅的椭圆的轨迹,你以为已经渐行渐远,转了一圈却又回到了最近点。

    47分钟前
  • mj
  • 力荐
  • 希帕提娅(Hypatia)的死和基督徒对亚历山大图书馆的焚烧 不只是让人类文明的进程推迟了1200年。。。她用一生求得的答案 那比圆更为完美的椭圆轨迹 并不能像明灯照亮整个城邦 或后面的世代。。。人类追求信仰 总是变成对屠杀的呼唤 如今的世界一点也没有比过去进步多少 一点也没有

    49分钟前
  • evonne||芝士命
  • 还行
  • 她依然这么漂亮~不过这导演老是拉超大的宇宙镜头让我很无语

    51分钟前
  • 会说话的枕头
  • 还行
  • 一个女人的史诗,两个男人的杯具,一群疯子的传奇

    53分钟前
  • 推荐
  • 有多少贪欲与阴毒假借圣神之名?宗教的可怕之处正在于:它令人丧失最基本的常识,犯下残忍暴行后还陶醉在虚幻的荣光之中。我们只知道信仰的最高境界是“天国”,却不知道它的底线叫做“同情”。当你逾越了同情的底线,你也就跨入了地狱的边界。

    57分钟前
  • 亚比煞
  • 力荐
  • 让人深思

    60分钟前
  • 吃货月
  • 推荐
  • 无论你信与不信,信什么教派。人类的屠杀不是归咎于某一个宗教,宗教本身不是原因,人的狂热才是罪恶的根源,宗教无法粉饰人性的恶,他们所犯下的杀戮,都是我们所有人的罪恶,在这里我们都只有一个名字

    1小时前
  • ╯^╰
  • 推荐
  • 希帕提娅在死前那一眼,看着图书馆空心圆形的屋顶,从明转至暗的阴影,再到她从明转向暗的眼神,那一刻,她的眼神在告诉世人她对她所追逐的坚定不移。所谓基督教徒利用信仰,使他们举起了无知与愚昧的石头,是整个历史的悲哀。

    1小时前
  • A-sun*
  • 推荐
  • 史诗片,故事却讲得细腻,大场面作为背景也让我这个对基督教历史稀里糊涂的人看得很明白,两个男人和Hypatia的感情戏很动人。知识和智慧在狂热的宗教和无知的暴力前不堪一击,更何况是志在追寻日月星辰,昂首说自己只信仰哲学的女人。人类曲折前进的文明史就是部一桩桩毁灭美与真理的杯具史。

    1小时前
  • 朝东风凉
  • 推荐
  •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