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FIFF1丨DAY3《小妇人》含蓄隽永又温情细腻的家族情事
第1届#法罗岛电影节#无人知晓单元第3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小妇人》,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姐妹们田园史诗的温情评价了!
果树:
影片呈现出了时光的隽永,原著中的韵味有保留到,但也被导演选择的呈现方式损害了一些。但仍是一部不错的改编,恐怕重新改编不易超越这一版了。
曲有误:
乔和劳里的擦肩而过是必然,年少时的悸动终究不是两人间真正的爱,四姐妹之间的感情平淡却又真挚,那是她们最光彩的年华。
薛Tony:
没看过原著,因此有些情节挺难理解的,贝尔为什么就喜欢上Amy了…有些看电影无法理解的内容还是需要去看书。电影前半段的生活化的镜头与渐进叙事非常喜欢,一度想给4星。但到小Amy换人开始节奏有些乱,可能是原著体量太大,导演又想讲完整,情节展开太过急促,戏剧冲突太过刻意,一个接着一个,导致电影后半段有些失控。但整部电影看下来是让人很温暖的,而本人对这种情绪是很难有抵抗力的,前半段四星,后半段扣两星,因为beth和jeo加一星。
汤达人:
结局没什么好遗憾,我可以想象到乔和劳里在一起,她会多因为自己不够自由,独立而抱怨……虽然没读过原著,但是在那个年代的女性作家,其笔下女性几乎都是不虚荣,追求想要的爱情,而乔更进一步,就是自我独立(配乐好听的)。
Candice:
两小时的马屈家族情事,凄美动人的田园诗,含蓄隽永却又温情细腻。
飞扬独霸:
抓住了原著的形,却未抓住原著的魂。后半段的节奏、叙述也很成问题。本片最为出色的地方是演员的表演与颜值。
橘的大橘:
溫馨令人感動的黑白電影。
我们敏熙:
有着传统名著的隽永气质,但是电影无法单靠此成立,关键情感转折点试图用此种气质强行扭过去,但太生硬了。前半段散漫的叙述方式很美,生活图,但在戏剧冲突纷至沓来的后半段,就有手忙脚乱之感,使出了淡化一些角色的手段,仓促了。
法罗岛岛主:
深夜看完,肯定其硬件的完成度,奈何这类爱情电影终难合我胃口,不是电影不够好,仅仅是口味差异。年轻的薇诺娜正在颜值的最高峰,年轻的贝尔还不需要靠疯狂增减肥来展示敬业,年轻的邓斯特已经有了些许未来戛纳影后的灵气,甚至连“末路狂花”苏三阿姨都保留一二分年轻的风韵,年轻真好,赞叹青春。
我略知她一二:
默默的,淡淡的,仿佛一切都是那么的纯净、自然。独立不是放肆的借口,而是成长的理由。我们不能永远活在当下,却可以给自己一个更好的未来。生活就是这样看似平淡却有悲有喜,当你终于明白了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你就会发现那些不属于你的的都是强求。
大大大大大白猫:
不功不过或者说是乏善可陈的、众星云集的家庭情节剧,但是整部电影也就止步于此了。时代完全沦为了背景,原著小说的魅力也因此尽失。
#FIFF1#DAY3的无人知晓场刊评分稍后会在广播中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2 ) 给我的Beth
我记得小时候《小妇人》四姐妹里最喜欢的是最没有存在感的Beth,像每个家庭里都会有这样一个角色守着家族最纯洁善良的部分。她没有太多野心,她是马奇剧社里永远的倾听者,她像天使一样留存着每一个人记忆的羽毛,是姐妹们各奔东西后共同的牵挂。每个人注定成长的方式不同,但有的人没经历过多的成长,因为她生来纯洁和沉静,就这样活在记忆深处。
beth临终时说,我没有太多的欲望和才华,我就喜欢宅在一个地方弹弹琴,我喜欢待在家里,但也害怕被抛弃的感觉。你们一个个向前走,向远方去,我选择留下,我总是步伐最慢的那一个。但现在,我要比你们先走一步了。我爱你,乔。
整个电影也就是这一块哭成了狗。我以为小姑娘会有一个好的结局,小时候看的书总是看前半段,结局如此也是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beth会让我想起什么,我早逝的朋友,已经离去的三姨,Beth是一种意向和牵系,一种恒久不变的真诚和依靠。
3 ) 一份难忘的感动
从来没有想过,我竟会对一本书如此迷恋,直至我读了美国作家梅。奥尔科特的《小妇人》。
在一位同学的极力推荐下翻开这本书的,谁知一拿起就再也放不下,而是完全沉浸在书中马奇一家生活中去了。
起初喜爱这本书,仅仅是因为它的情节内容,平实无华,仿佛就是邻家小屋中发生的点点滴滴。它像是一部温馨的家庭纪实,向我诉说马奇家发生的温暖人心的生活琐事,一桩一件,浸润着我的心,看着让我舒适无比。从一开始马奇家的圣诞剧场,到与邻居劳伦斯一家的和睦相处,然后是马奇先生的归来,接着梅格的婚姻、艾美的旅行、乔的外出做工经历、贝思的魂归天国陆续发生,最后是各有各的美满归宿……他们的喜悦、哀伤、愤怒,一切的一切,都似乎在左右着我的情感,让我跟着他们哭,跟着他们笑,这或许就是这部朴素小说的魅力表现了。
后来细细品味这本书,我就被书中人物的性格所吸引,为爱情甘于贫困的梅格;通过努力最终达成理想的乔;平时温婉恬静,面临死亡考验时宁静坦然的贝思;还有极有美术天分,而最终选择以扶危挤困为已任的艾美,都是我学习的榜样。她们自立自强,在自尊自爱的前提下不断地发现自身缺点并进行自我完美,这种勇于面对自身缺点的精神不正是我缺少的吗?初读此书时,与许多人一样,我以乔的身份进入角色,因此爱她之所爱,恶她之所恶。于是我就产生了喜欢贝思那样文静的人,而对于像艾美那样虚荣的人颇有微词了。我深知以这种主观的视角看书效果不很好,因而在后来重读此书时,我学会了客观地对待每一个角色,发现这姐妹四人各有各的闪光点,就连之前曾经讨厌的艾美,也以其“用鲜花装点贫穷的达观生活态度”感染了我,我居然开始喜爱她了。当然,直至今天,最让我感动的人物依然是那个家中的“小天使”贝思。每当我读到贝思因病而即将面对死神时所说的那些朴实隽永的话语的时候,我都忍不住热泪盈眶,“我会尽力服从命运的安排。”“别难过,我们要在等待中享受相聚的幸福。”“我的浪潮会轻松消退的。”每当我的眼睛略过这些文字时,心中都会有隐隐的痛,像笼上一层乌云那样哀伤。当然,温柔体贴的梅格、热情奔放的乔、高贵优雅的艾美都各有优点。更重要的是,她们四人直面困难、永不言弃的精神至今仍是鼓舞我前进的动力。
随着所读书籍的增多,我开始对作者采用的写作手法感兴趣。读完全书后,我一直很奇怪,书中既无跌宕起伏的情节,又无引人入胜的悬念,它为什么就这么打动人呢?纵观全书,我发现这和作者的写作手法有关。当然,取材生活的魅力、家的归属感、对爱的忠诚、对亲情的渴望这些因素或不可缺,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作者运用的细节描写和渲染的手法,这使文章增色不少。表现最突出的,莫过于《天国之路》一章。描写正面人物的死通常伴有一大段一大段悲哀气氛的渲染,但奥尔科特没有落入俗套而是选择淡化忧伤的气氛而如春天、绿草、小鸟啾啾一系列意象渲染宁静恬淡而美丽的气氛。这不仅仅符合贝思生前文静的性格,也更突出其对死的理解——解脱和救赎,读来让人感觉安祥,却感人肺腑,让人更有落泪的冲动。或许这就是现实主义的过人之处吧。
这就是《小妇人》,一本从情节、人物性格和写作手法全方位感动我的小说。读《小妇人》,能领略生活的真谛;读《小妇人》,可发现世间的真善美。品《小妇人》,从而寻找自己或许已丢失的纯真心灵,去释放世俗表面下另一个纯洁的自己吧!
又一篇习作,倾注了我最多心血的习作喔...
4 ) 女性思维勾勒女性——浅析《小妇人》人物形象
十九世纪下的欧洲充斥着矛盾,这时的宗教革命,科技革命,启蒙运动等纷至沓来,于是此时的人们开始追求自我,去寻找自己的灵魂。在《小妇人》中马奇一家的四个女儿用自己的经历向观众展示女性意识的崛起,乃至社会意识的改革,于是在充满欧洲油画特色的画面中展现出一个个独立自主又性格迥异的女性形象。
身为大姐的梅格似乎总是稳重可靠的形象,朴素的衣服象征着她的稳重似乎大姐是个不贪慕虚荣的人,大姐的出场环境也往往是局促的厨房,小屋等地,这似乎是在表示家境的贫寒,于是身为长姐的梅格深知金钱的重要性,她爱钱甚至想要用婚约实现阶级的跨越,这副世俗的灵魂与朴素的外表更是体现了一个多面体般的人物形象,但最后的梅格遵从内心,听从母亲的建议,嫁给爱的穷人,从一个虚荣的人到走向理想性人物,于是一个人物形象的转变悄然完成。
乔确实是作者着墨最多的人物,因为乔所代表的不仅仅是自己更是当时女性意识的觉醒,不同于传统女性优雅的淑女形象,乔大胆活泼的性格,从容的短发无一不是一种全新的女性形象,是在局促的家庭小剧场中狂热展现自我的角色扮演,是在面对罗利表白时清醒克制的独立女性,她深知罗利不够爱自己,自己也不够爱罗利,于是木桩隔开的两人也预示着两人终究不会在一起。
同《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一样,乔热情独立,有自己的写作思想,伊丽莎白在达西的帮助下认识自己思维的局限性,乔在教授的指引下开掘更深层的自我。两人不仅在写作经历上一致,就连爱情的构造也近乎相同,当达西踏着黎明的微霜,劈开清晨的薄雾来到伊丽莎白面前,远方跳跃的阳光说明着两人光明美好的未来。同样是远方倾洒的阳光,乔这里更为理想派,在雨天的两人依偎在一把黑伞之下伴着阳光,此时的他们是彼此的依靠。
对于伊丽莎白和乔等女性形象,她们身上寄托的是那个时代女性意识的觉醒,这种时代缩影般的人物怎能不让人印象深刻呢?
长相忧郁的贝思在剧中更像是个天使,
她温顺善良,处处为他人着想,这种完美的奉献型形象显然不是当时主流社会所认可的,当时的女性要扩大交友圈,要用联谊去为家庭谋利,这样背景下的贝思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同时贝思也是具有独立思想的,她深知自己不适应学校生活于是立刻辍学,在家也并未放纵自己,弹钢琴,学习一个不落,贝思更是深爱自己的家庭,她在濒危之际想的全是自己的姐妹,而出场几乎全在床上的贝思更像是被局限在这张床上了,这也更印证了贝思圣母般的奉献形象,她多病多灾换家人安乐祥和,死亡后床上撒下的玫瑰花瓣更是对这样一个璧人的怜惜与赞美。
艾美的人物在剧中从小女孩成为人妇,她所进行的转变无疑是最大的,幼时的艾美,活泼机敏也带有独有的幼稚孩子气,是一个不顺心就把乔的稿子烧掉的莽撞女孩,也是诚恳认错后尽力弥补的懂事女孩。面对爱情艾美的转变也不可谓不大,幼时的艾美就一心想着嫁给自己爱的男人,同时她跟大姐一样希望能用婚姻实现阶级的跨越,当艾美外出学习,与上层阶级订下婚约,身边的人越来越少,规矩的叠加,
罗利的出现都在挑动着艾美本就躁动不安的内心,她终究渴望自由,终于这些情绪在贝思离世自己却无法回去时到达顶峰,她明白了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她也选择遵从内心,于是她放弃了更显赫的生活,跟着罗利找到了自己所需要的自由。
马奇太太的开明是四姐妹找到自己所热爱生活的核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刻板教育,马奇太太永远保持热爱,比起母亲她更是一位好姐姐,孩子们愿意跟她去倾诉,
她也总是能给出合适的答案,正是在这种开明的教育之下,四姐妹终究成长为受人喜爱的小妇人。
《小妇人》的风格延续当时一贯的主流写作风格,跟《傲慢与偏见》《简奥斯汀》一样是女作家的成长经历,她们所表达的也都是同一个主题“人定胜天”,正如理想主义的花朵要扎根在现实土壤,她们在作品中凝聚的不仅仅是时代的缩影也是对社会意识变革的期待,对女性意识觉醒的启蒙。而这种精神不仅仅适用于那时的欧洲也适应于当今,无论社会如何变革,在奋斗中找寻自我的方式永远受到人们的追捧。
5 ) Jo的选择
这是我最喜欢的那种类型的影片。女性之间的温馨情谊,内心的成长,默默的感动,内心温暖、纯净而充盈。那些我最最亲爱的女孩子们、女人们的赤诚、坚韧的故事和心情,只有我们能懂。画面很美。女孩子们和妈妈每一个都散发着个性之美。这让我想起蒙娜丽莎的微笑里面那些个性迥异、思想独立的女孩子们;还有奥斯汀笔下姊妹们的理智与情感。
看到很多女孩子抱怨说,接受不了最后Jo拒绝了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又帅气多金的Laurie,而嫁给了不年轻, 不富有, 不英俊的德国教授,这样的结局。
或许是我已经过了做白马王子梦的年纪,或者是并不像其他女孩子那样小时候看到的是没有后面结局的日本漫画,94版的小妇人是我第一次接触这个故事,之前连书也没看过,所以并没有任何先入为主的心理预期。
我在看影片的时候,对于Jo的爱情和选择,丝毫都没有觉得突兀,一切都是很自然很理解很认同的。
虽然影片前半部分也一直以为Jo跟Laurie两个人会自然而然在一起,可当Jo拒绝Laurie的时候,却也丝毫没有觉得诧异,Laurie对于Jo来说还是略显浅薄和轻浮;当Jo后来第一次遇到那位德国教授的时候,我便知道,这才是Jo的真命天子,沉稳,睿智,深邃,优雅,Jo真正欣赏并相伴终生的,是与她精神相通,宽容,并能在精神上指引她的有着深厚底蕴的那个人。虽然不年轻也不英俊,可是却散发着耐人寻味的魅力。
这时候,忽然间对过去的所谓“一辈子的遗憾”又释然了,明明自己内心很明净,却又要作茧自缚,一直都很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也一直都做着忠于自己真正内心的选择,之所以偶尔纠结于那个英俊的幻像,只是因为,还没有等到生命中的教授。
6 ) 劳里.劳伦斯与艾米.劳伦斯
原谅我太爱劳里.劳伦斯这个角色。六年前,劳里这个名字就住进了我的心里。那个孩子气的,被乔唤作特迪的温柔大男孩。贝尔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这一角色,但却依然觉得少了些什么。毕竟我心中的劳里没有人能完美诠释。
或许很多人都希望乔和劳里在一起,而不能理解劳里与艾米之间的感情。其实我认为,乔并不是适合劳里的人,亦或者是,劳里并不是乔心中的那个人。他们的感情其实已经超过了爱情,到了亲情。就像每个人都会经历的单恋一样,劳里也必须经历,乔路过了他的生命,那么多年,驻足下来,却成为了高于爱情的存在。我认为乔其实一点也没想过她与劳里有关于爱情的方面,而我也觉得,相比劳里,教授的成熟与安稳反而更加适合乔,并且他们确实在一些方面产生了共鸣。而乔与劳里极为相似,却又各有追求,他们很有默契,却又仅建立在朋友的层面上。不似他与艾米。
原著里有一个场景,电影里没有还原出来很可惜。还记得劳里与艾米在公园的湖上划船,他们各拿一只浆,最后又停了下来,靠在船上,任由风吹船漂,岁月静好,现世安稳。作者写道,这样的场景就像一幅美丽又和谐的画卷。
“你看我们配合的很好是不是,劳里?”
于是就有了后来的“我的夫君”与“我的夫人”,有了后来的两人在劳里的大房子里手挽着手散步,有了这个美丽的艾米.劳伦斯。我认为真正适合劳里的爱情就是这样了吧。艾米真的很好的担任了劳伦斯夫人这个角色。
“她很懂的掌控我,却又恰到好处。”
自从劳里去了伦敦学习之后,他与艾米之间一直就有联系,渐渐的艾米的信件成了劳里的期待,并且劳里开始写小说,小说中的女主一直看不清脸,但是劳里却一直在描写她,描写她训斥自己堕落时的样子,描写她在舞会上穿着美丽衣服的样子。他渐渐明白艾米已经长成了一个优秀美丽的小妇人,以至于到最后劳里收到乔的信时,心里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艾米。“Poor Amy."他一边说着一边连夜就感到了艾米身边去。
书中还有一个场景是这样的,艾米知道贝丝过世后,坐在公园的椅子上读信,心里想念着劳里,她抬眼望去,看到了梦中的大男孩,惊喜地抛下手中所有的东西,带着满腔的思念与爱奔向他。那一刻,劳里明白自己心中所想所爱的人正是艾米,他所描写的看不清脸的女主其实就是艾米。她也是唯一能取代乔的人了。
因此,那些不明白劳里为什么会爱上艾米,或者不知道劳里是否爱上艾米的人不妨读读书,因为作者非常详细与合理地阐述了劳里情感变换的过程与原因。
说多了原著,那就来说说电影。薇诺娜实在是太美了,确切地说,是太柔美了,虽然她在性格上有表现出乔的男孩子气,但是由于柔美的长相又削弱了这一特点,这反而是不利的。梅格梅格,也就是玛格丽特。单听名字就很有美感,确实,按书中来说她应该是所有姐妹中最漂亮的,但是电影里的梅格却没有乔漂亮,并且梅格的戏份过少,从而她的个性没有凸显出来。贝丝略微缺少了点灵性,因为我心中的贝丝是一只有灵性的害羞的小鹿。当然,电影还有很多细节很有爱,就像艾米用衣架夹自己的鼻子,以及劳里用手去碰艾米的鼻子。总的来说还是还原了书本,没有走偏。果然姐妹情深最有爱了。
原谅我这个原著党太过提到原著,因为这真的是一本受益颇多的书。并且让我一直很难忘怀。
最后的话给我永远的劳伦斯夫妇。
——“你愿意永远和我在一条船上划浆吗,艾米?”
——“我愿意。”
这种复古田园名著太令人心旷神怡、心驰神往啦。性格各异的同胞四姐妹,不一样的人生道路选择,收获不一样的爱情和真谛,真是温馨、美妙、绮丽的田园赞美诗。薇诺娜、贝尔、邓斯特、克莱尔也是个个美得不似凡人,真•颜值盛宴。
隽永的田园诗与永远的薇诺娜
好看~都是美人~~只可惜最小的换了人就没了灵气。开始还说薇诺娜干嘛不嫁贝尔啊,结果看到后面不由感叹老男人确实比小伙子更有魅力。。╮(╯▽╰)╭
薇诺娜太美了。最近看到她是在怪奇物语里面。像她这样的女神,是真正意义上的女神,会觉得谁都配不上,配得上也得是个神仙。然而美人迟暮之后就是唏嘘。但是当年真的太完美了。这个版本的小妇人我很喜欢,小时候看过动画片记得那里面最美的是三姐。乔是个男孩子气很足的女性。动画片里面的结局是真的忘记了。所以看这部里面她和贝尔没有走到最后是很遗憾的。就像简爱如果男女主没有一起得多难过啊。 但是考虑到乔的性格,也就释然了很多。在她的世界观里面还是追求真我与注重家庭在首位的。所以她最后的伴侣如果没有来寻找她,她错过也就是错过了罢了。毕竟她已经在人生里先找到了自己的事业了。期待2019版的小妇人会带给我什么新的感受。 ps:那年的邓斯特比在吸血鬼里面让我喜欢多了。贝尔太嫩了。我一直觉得他很像阿汤哥的。
四个小妇人,又美又温馨。
真想到这部里会有这么多大牌,剪刀手女朋友,新版朱丽叶,蝙蝠侠,蜘蛛侠女朋友。挺喜欢薇诺娜·瑞德的,那么美,现在却寂寂无声,可惜了。
也许就是因为结局有遗憾,有释然,才让这部作品这样打动人心。
新版本来给了四颗星,又回来看老版以后只想给新版三颗星了,这版值五星!这版的文学性和艺术性都太强了,而且所有人物都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感觉更符合原著。新版比较强调人物的个性,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就没有表现得那么深了。最重要的是这版太美了。
这一版颜值巨高,服化也好看,隽永的田园风光。
薇诺娜瑞德我的初恋。2020春节重看了一遍,依然非常非常非常喜欢,非常古典非常美,和格导新版的高饱和度的美是完全不同的。罗南新版的优点是突出了Jo创作和创作焦虑的部分,可惜的也是这部分没有讲得更好,甚至她受到Beth的启发终于开始写作家庭这件事都没有94版讲得更好。家庭部分也没有觉得超过94版,Meg的选择,妈妈对Meg的鼓励也是94版的亮点。不过19新版片长给了Amy和Beth更多空间,也把Amy和Laurie的感情讲得更好了。罗南和茶二位主演也没有觉得比贝尔和薇诺娜瑞德更好,胜在少年意气和时代的进步吧。
为即将出的新版预热看了遍老版,Winona的名字居然在影片title前面出!当年最大的牌无误了。选角好厉害呀,感觉比新版贴合。Jo和教授歌剧定情的改编挺奇怪的。
擦,这豪华卡司!剧情十分狗血但我忍了,瞧瞧贝尔年轻时候那嫩得掐得出水的样子~~邓斯特小时候那个酒窝真是甜得要命!
这个版本可能更对现在人的口味,汇集了众多巨星。遗憾的是,这个版本被导演夹带私货给坑了,原著很多原本不让人厌的东西到了这版变得让人厌了。这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艾美。不过乔依然是本片最大的亮点,在这方面受的影响较小。
每次看薇诺娜的电影总是想到她后期唏嘘红颜留不住,她将乔这一有着如雕刻般眉目的聪慧淘气少女诠释得入木三分。乔的细腻心思与其超越时代的女性精神在被压缩的如同快进的电影中仍得到展现,最后挽上教授的手说你的手永远不再空时真让人心窝发暖。唯一欠缺的就是妹妹劳里之间关系处理的草率令人一时出戏
薇诺娜瑞德的表演是比较重视自己的舒服的,她没有像赫本那样刻意的强调男孩子气,而让角色变成假小子,乔初见劳里,那个提着咖啡壶打了一个招呼,非常的随意亲切,那个显然就不是爱情的招呼,是友情的建交,这也是为什么这个版本的姐妹情渲染的非常到位,不像其它版本好像是临时凑成的剧组,这版四姐妹(Amy很赞的用了两人演)就像是一起长大的姐妹,在于她们的互动设计的痕迹都相当自然,一部分也得益于导演的拍法。瑞德清爽灵动,那场剪发戏丝毫不用过长的镜头也能将那种复杂的情感轻松流露,这是她本人的功力。最动人的是贝丝逝去一场戏,虽然不是还原小说,但依然情真意切,姐妹的临别交谈,大风透过窗子刮进了房间,乔去关窗,伫立在往外看,她在看什么呢,树叶被风拍打着,再回过头来,贝丝已经平静离开了,瑞德和摄影师用简洁的方式讲述了悲伤
作为名著改编我只能说它无趣太一板一眼了。女主乔的故事堪称夏洛特·勃朗特的翻版,年少时写小说、做过家教、妹妹早夭、继承姑婆大笔遗产、追求平等,拍成勃朗特家三姐妹也无非这样的情节吧。薇诺娜的在本片的表演极其外在刻板,远不及姐妹入戏,更不及剪刀手和吸血鬼里叫人惊艳。贝尔真是华丽丽的帅。
不知道是不是演员选择的太好了,还是原小说就是基于很多生活真是写的。觉得剧中演员的命运就是剧中角色的命运,他们选择的丈夫,生活,就是应该如此。电影对父亲、母亲着墨很少,有些遗憾。
dear jo and dear laury (转)吉列安阿姆斯特朗手法清新、流畅。本片中看不到战争留下的满目疮痍。有的只是桑绿果香,这同以冷酷的笔调揭露西方人际关系的现代主义影片截然不同。本片是一部优美怀旧的、颂扬亲情的女性影片。
云集各路神魔鬼怪,吸血鬼薇诺娜,蜘蛛女邓斯特,星星女克莱尔,外星女魔头萨兰登,还有伟大的蝙蝠侠贝尔,真是应有尽有啊!(玩笑,但这些演员奈何年华老去啊)
求财的得财,求才的得才,求爱的得爱。我喜欢Joe的结局,有情饮水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