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绝代艳后――导演心中的女人
懂权谋的巩俐败给了不懂政治的邓斯特,这是一件好事,至少对于我们观影的观众来说。
影片讲述了玛丽王后从14岁嫁入法国宫廷到大革命身首异处这个阶段的故事,其实与政治无关,主要讲述了这个女人的短暂的一生。自古以来,女人就有祸国殃民之说,玛丽王后的奢侈似乎也不能摆脱这个命运,但作为同为女性的导演科波拉来说,这个结论似乎并不是那么入耳,于是她以安东尼娅•弗雷泽2001年出版的传记小说《玛丽•安托瓦内特:旅程》作为改编对象,而非史蒂芬•茨威格撰写的经典传记:《断头王后:革命与婚姻的双重悲剧》因为后者对玛丽皇后的刻画角度更偏重于政治和历史,而前者则更具有人物触感。由此可见,这部电影是讲述一个女人的故事,仅此而已。
玛丽十四岁嫁入了法国皇室,但十分不幸的是,丈夫是一个无能,而作为一场政治婚姻的交易品,玛丽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一方面丈夫无能令她根本无法养育未来的殿下,而另一方面,身在家乡的母亲却催着她一定要产子以求达到奥地利政治上的目的。当然,宫中的小道议论也令玛丽无法释怀。
对于一个十四岁的少女来说,这个压力的确是太重了,她所能够采取的做法就是逃避,也只有逃避能够令她得到片刻的安宁。其实,生子这件事还不是她逃避的唯一原因,还有法国宫廷中的种种教条规矩。
玛丽在驿站的时候便已经领略到这种规矩的可怕,当身上所有的衣服被脱光的时候,赤条条的穿上法国服饰,这个细节表明玛丽已经开始了被束缚的日子,就连她那只小狗也因为只是流着奥地利血统而不得不遣返回家。除了这个身体以外,玛丽要完全融进法国宫廷的规则之中。这还包括起床时的更衣,早餐时的无语等等问题。
规矩,人说候门深似海,法国宫廷看来也是如此,没有乐趣没有情爱,剩下的只有利益,何时生子,与谁交知等等,在这种情况下,玛丽王后选择了奢华的享受。其实,这种享受是必然的,作为一名王后,她的少女心劲已经被剥夺了,童心在规矩下变得苍白,所以物质便成了对其精神上的一种补偿。当然,丈夫路易也是这样认为的,所以玛丽在奢华方面极尽所能。
但毕竟是女人,毕竟是个有血有肉的人,于是偷出凡尔赛参加了假面舞会,于是为以后的偷情埋下了伏笔,英俊的瑞典军官将造就了玛丽王后的完整性。
购物狂多为女性,恐怕玛丽王后也是这样的人,于是她被物质所控制了,尤其丈夫成为了真正的君主之后,而且玛丽终于也产下了殿下之后,这个看似得到了满足的玛丽其实更陷入了一种空虚之中,孩子不能自己完全地照顾,丈夫国事太忙,于是,玛丽用文艺用花卉用服饰来满足自己的心灵,直到那个瑞典军官的再次出现。
偷情也好,通奸也罢,玛丽王后终于摆脱了那个为权力而产子的形象工程,尝到了爱情的滋味,这也是玛丽成为一个完整女人的体显。但这个过程是短暂的,虽然很美好,却只能存在于回忆中,王妃,这是不可毁灭的称谓。
这个时候,由于玛丽的奢侈在平民间已经积成了怨气,但很明显,导演并不想一味地突出这种怨气,于是加入了路易国王在对美政策上的失误,这是影片中唯一提到政治的地方,其目的不在于政治本身,而是为玛丽的无辜增加一些筹码。
看不到暴民,只见到那阳光大道最后的隐没,玛丽走向了自己人生的终点。
导演对这个女人所持的态度是显而易见的,纵观整部影片,除了对美政策一笔以外,没有提到法国宫廷任何的政治问题,玛丽王后的母亲也只是一味的寻求在法国的势力,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表现。而导演的镜头更多地是放在了玛丽的生活细节上。
吃饭穿衣自然是对奢华的最大表现,尤其是对布景的铺陈,我们就可以看出影片高于《黄金甲》的所在。首先是对服饰的考究,从修花点缀等便可以看得出来,而且所有宫廷人员的衣服样式以及宫廷内装修都极具色彩和奢华的景象。其次是服饰对人物内心的反映,当空虚的王妃沉溺于对服饰的选择时,那些服饰的色彩显得十分地艳丽,甚至有些夸张,但当最后王室将面临人民的审判时,玛丽王后的服饰显然是素净了许多。而黄金甲中一味的金黄色彩只是对权力的一种突现,并没有对人物内心有所体显。虽然两片立意不同,但过份单一是黄金甲失败的主要原因。
影片中给人最大的惊喜却不在于服饰的成功以及对玛丽王后的重新审视,而是音乐。一部古典色彩极为浓重的影片却运用了现代的音乐形象,摇滚乐中显出一种荒诞与戏谑,许多镜头一音乐的牵引下剪切的快速而有力,这是一种颇为新奇的尝试。也正是如此,虽然戏剧色彩浓重,但其中所引发出的荒谬更加令人瞩目。
这种戏谑是玛丽这桩婚姻本身的暗示,同时也是对这个人物所要承受的祸国殃民罪责的一种反讽。导演的立意也便在这种音乐的配合下得到了更有力的彰显。一个与政治无关的女人却被政治送上了断头台,一个充满了少女情怀的女性却被宫廷中的规矩权力争夺而逼上了购物狂的嗜好中,这所有的一切都是极其可悲的。
2007-2-28于通州
韩兮
2 ) 玛丽皇后的博客——sofia coppola的Marie Antoinette
这部片子搁在那许久没看,原因是网上恶评如潮。
昨晚终于看了,想看看索菲亚到底能让我失望到什么地步。
结果...我喜欢!!
大多数人对这部片子的批评是,浮光掠影,琐碎空洞。没错,整部片子如同玛丽皇后的博客,记录的都是生活琐事,一点点喜,一点点愁,到底是无关痛痒的。宴会上是应该穿湖蓝色缎子高跟鞋,还是明黄色缀象牙雕的那一款?粉红色的衣衫,袖口是要镶上玫瑰,还是不镶比较好?一个小皇后一天中最重要的事情难道不应该是这些吗?巴黎人民是吃面包还是吃蛋糕,根本与她的生活无关,也不在她的经验范围内。
观众们希望看到的是那一个被送上断头台的皇后,是那个身陷历史洪流的女人。显然索菲亚不准备这么做,历史背景被极度淡化,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都被远远隔开在屏风的另一面,屏风的里面是人间的繁华富贵梦。有一些像开元天宝年间,如果不是渔阳鼙鼓动地来,霓裳羽衣曲也不会惊破。这部《玛丽皇后》脱离了宏大的叙述,历史评价,无比主观的展现了一个女人的生活,虽然这个女人是法国皇后。通宵达旦的玩乐后去水边看日出,清新的晨露混合着宿醉的酒精气息。在沉闷的牌局上想念情人,于是中途溜出来,抑制不住心中的甜蜜,在华丽的宫殿走廊上碎碎的跑起来。偷偷去巴黎参加化妆舞会,赶回凡尔赛的路上,天色微明,把胳膊伸出马车抚摸晨风。我相信玛丽皇后上断头台的前夜会想起的不过就是这些微小闪光的片段,而不是那些所谓的重大历史事件。其实人人都一样,仿佛普鲁斯特笔下的,垂垂哀老之际,我们会想起的不过是轻蘸红茶的玛德琳小甜饼。
索菲亚甚至淡化了时空感。片中的场景服饰是严格遵循华丽甜腻的洛可可风格,但是配乐却是摇滚风。Bow wow wow,the radio dept等乐队的歌曲极好的烘托了片中的享乐与沉溺。
抄一段: “苏菲亚柯波拉在编写剧本时就从1980年代的「新浪漫乐派」(Neo—Romanticism)的歌曲中寻找灵感,因为,「新浪漫乐派」本身就是深受18世纪的奢华风潮所影响的乐派,这个乐派风行之时碰巧与传统摇滚乐的无趣感跟庞克音乐的愤怒情绪之间形成一个强烈的对立感,这个乐派强调的是魅力、奢华的时尚风与快乐主义的趣味。”
索菲亚选音乐一向有一手。《迷失东京》中老男人与年轻女人在街头亲吻告别后,坐车驶过东京街头,望着窗外繁华夸张的街景,这时the jesus and mary chain的just like honey的音乐响起。我一时仲怔,那颗老心脏不禁抖了一下...
片子拍的异常娇艳。那种纸醉金迷,因为是在帝国末日大厦将倾的前夜;如同一朵花开到极致,知道接下来只有凋谢,所以绝望的美艳着。
这部片子在玛丽皇后与路易十六逃离凡尔赛宫之际戛然而止,省略了最刺激的结尾。
玛丽凝视黄昏中的宫廷花园。
路易十六问:你很喜欢菩提大道对吗?
玛丽说:我在向它道别。
一切如蜻蜓点水,然后路过。
3 ) 空有華麗
雖然知道劣評如潮, 也知道整齣電影空有奢華, 但我還是看了Marie Antoinette, 不為Sophia Coppola, 不為Kristen Dunst, 真的只為了Marie Antoinette。
為瑪麗皇后平反的傳記出了好幾本, 寫得最好又最客觀的並不是Antonia Fraser那一本, 而是法國歷史權威Evelyn Lever的Marie Antoinette The Last Queen of France。但Sophia Coppola偏選了Antoinia Fraser。不幸中之大幸是, 幸好導演也沒有用上最爛的Evelyn Farr版本。
言歸正傳。實在不明為什麼要用Kristen Dunst來當瑪麗皇后。她算不上漂亮, 有點口腫面腫, 也演不出皇后應有的高貴氣質和少女太子妃那種又天真又迷失的心理狀態。無論由嫁到法國, 被貴族指指點點冇仔生, 豪賭, 搬至離宮的小農村中生活, 甚至最後向國民鞠躬, 都是一模一個樣。
而且導演也拍不出要替皇后平反的理由。瑪麗皇后的一生有好幾次事件不但影響她個人, 而且更是影響到整個皇室甚至是法奧兩國的安危。最初一次是在她仍是太子妃的時候與路易十五的情婦杜巴莉夫人公然為敵, 最後要屈服於妓女出身的情婦並向她先開口說話的一刻。可惜電影完全拍不出這句「凡爾賽今天有很多人」對維持法奧關係有多重要, 也拍不出瑪麗的自尊心有多強(這是她向杜巴莉說話的唯一一次, 太子妃的地位和自尊可不容許她再向妓女說話了)。
另一個影響她一生的是在化妝舞會上遇上瑞典貴族菲爾遜。電影中描寫他們的都只是一些未經證實的魚水之歡, 歷史學家還未有證明他們有肉體關係, 但皇后和瑞典伯爵搞婚外情則是鐵一般的事實, 最大的爭議只不過是柏拉圖式還是真材實料。然而, 我個人認為菲爾遜的出現並不單是要證明皇后的婚姻生活不協調。電影只把菲爾遜描繪成情場浪子 (而且他在化妝舞會後一直有和皇后聯繫, 而非如電影所言打完美國獨立戰才再相遇), 省去了他是用真心去愛皇后的重要情節。而這些情節就是當波旁皇朝全面崩潰, 皇室試逃流亡, 菲爾遜不顧生死回法國協助皇后和國王逃亡奧地利。一個趙完鬆, 相信不會冒死做這些事吧? 可惜電影拍到巴黎市民攻陷凡爾賽, 皇室被押送出宮就完了, 看不到皇后最慘痛和改寫法國歷史的一刻。
Sophia Coppola也刪去了把皇后名聲推落谷底, 令她遺臭萬年的「項鍊事件」, 雖然皇后在這件事上是受害者, 但整件事暴露了皇室的無能, 可說是人民甚至是部份貴族也離棄了她的原因。但是, 從另一個角度看, 皇后是白狗偷食, 黑狗當災, 如果電影能夠加回這個段落, 可讓人更能同情這位身不由己的皇后, 也令鋪陳到後來她失去人民和貴族的支持(在劇院內拍手一幕)更有說服力。
罷免財相Necker, 三級會議和網球場宣言等重要事件也沒有在電影出現。瑪麗皇后在此其實也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路易十六的軟弱, 令沒有什麼政治智慧的皇后不得不女兒當自強起來捍衛皇權。罷免人民愛戴的財相是她的意思, 三級會議會場被封也是她的主意, 不過她這樣做不是存心要與人民為敵, 而是, 瑪麗皇后不過是一個漂亮高貴的闊太, 根本不會政治, 大權落在她手上不亂才怪。而事實上, 她也根本不渴望權力。她寧可在離宮中當個好母親(她確是個好母親, 要親力親為帶大孩子, 而不要奶娘和僕人代勞), 也不願理什麼國家大事, 錯就錯在她嫁了法國皇帝。可是, 電影就未能展現皇后作為一個好媽媽和在逆境中掙扎求存的一面, 極其量是個尾聲時民眾快要打到來凡爾賽時說「只要國王陛下留下來, 我也會留下來」,以表示她的勇氣。
看完2006年版的Marie Antoinette, 就更覺得, 日本寶塚舞團改篇池田理代子七十年代的作品中的瑪麗皇后, 更值得人同情。
4 ) 玫瑰之吻
这是 一部美到分分钟都可以截图的电影
讲述路易十五十六期,法国大革命前贵族们奢华迷乱的生活。
奥地利公主玛丽14岁时,在一场政治婚姻中,从奥地利公主变成法国的太子妃,王子对玛丽非常的纵容,婚后,玛丽热衷于舞会 时装 庆宴和修饰花园,一直过着极其奢华的生活,直到最后法国大革命爆发。
本文主要分析一下画面美的原因,以电影截图为例,仅供参考
(这里将静止画面与动态镜头一起讲,主要讲些常用手法,暂时忽略两者许多差别)
1.首先光与视觉中心是必须的
◆因为有光,我们的眼睛才能看见,而光有自然光人工光,冷光暖光 主光副光 逆光顶光 根据需要来使用,有光就有影,找到光与影的虚实对比明暗对比。
◆人的视觉中心只有一个就像圆心 靶心只有一个,所以我们的摄影 镜头 画面 里面只能有一个视觉中心,所以构图的时候一定要有取舍,太多东西只会让眼睛不知道看哪里(就是为了扰乱人的视觉除外),而这个视觉中心一定是画面中一个特别的物体,,而这个视觉中心是由构图者引导出来的。
下面这张剧照明显是人工光暖色调,属于X形构图,视觉中心(也就是画面两对角线中心)是主角玛丽的笑脸,,其他人的脸都比较暗来衬托最明亮的玛丽,离得越远的脸越暗,每个人间有远近关系,高低错落,最前面的烛光与玛丽身后打开的门营造出可延伸空间。
2.有对比有层次
◆大小对比,明暗对比,鲜灰对比,疏密对比,远近对比,虚实对比,强弱对比,注意强弱对比的层次。
对比在故事中塑造人物,突出人物 推动情节也构成画面美
下面这张玛丽位于画面中轴线上,周围的暗对比出玛丽王后美丽的身材轮廓。
下面这张多人画面属于V形构图,粉衣女主角位于V的中心上,树干位于画面中轴线上,阳光洒到草地上刚好照出人们的侧脸,粉红色裙子与绿草地, 盘子里的绿蔬菜与红果子为对比色,黑衣的人们又衬托出粉衣的亮丽,远处的马 小孩让画面生动,营造可延伸空间。
下面这张是很明显的鲜灰对比,灰色对比出红衣的男子,红色也象征战争中的血。
3.视觉的引导
◆线,圆形,S形,V形, X形,C形,△形,╲ɔ形,///形,↗↑↖形,黄金分割,对称。
◆色彩, 比如万绿丛中一点红,黑暗中有一线微弱的光,一片灰色中有一点鲜艳之色
线与色彩除了构图 在故事中有隐喻与象征,烘托环境的作用。
下面这张为圆形构图,圆形位于黄金线上(可以理解为井字格中心4个点围成的方形 然后方形的任一边直线算是黄金分割线),人们围成一个圈,近处灰色的人群对比出白色部分的主角。
下面这张为S形,人物的头部,臀,前面腿的膝盖顶,脚 连起来就是S形美丽曲线,蓝色蝴蝶结与粉色是绝配色。
下面这张又是红绿对比,近处白桌子两边的人 和 黑衣男旁后蓝帽子蓝外套的女子构成一个△形
下面这张暖色调画面女主角头部的倾斜线 帘子的倾斜线 构成 /// 形构图。
下面这张为很明显的对称式构图,女主的蓝衣和她后面的橙色灯光为对比色,场景的灰对比出女主的亮丽。(三组对比色,红绿 蓝橙 紫黄,一般情况对比色是不可缺少的,所谓万绿丛中一点红)
4.视觉的角度与节奏 (这里主要针对视频)
◆角度主要有平视 俯视 仰视 ,景别有 近景(人物头颈肩) 中景(出现人物上半身),远景(介绍环境,多用于开头或者结束) 全景(最远的镜头) 特写(细节),
找出这个事物最好的角度,
人物最好不要完全正面,与画面形成角度较好
视觉角度是为故事情节和角色本身服务的,反应人物的内心世界,推动情节发展。
◆影片里每一个镜头有快慢有远近有节奏,每一个镜头都是有用的就像小说里每一个非主角人物每一个情节每一句话也都是有用的,越是看似随意的简单的越是费精力想出来的。
关于食物的特写镜头
5.画面镜头的背后是我们的眼睛
◆每一个好的镜头画面背后都有一个善于发现美捕捉美的眼睛。
捕捉人物表情的微妙变化(反应人物内心世界)捕捉人物某个动作的细节(反应人物的性格特征),捕捉某个不起眼的场景画面(推动情节发展)
◆这就需要 多观察,多思考,多练习,多尝试,发现生活中的美,抓拍一些精彩瞬间,捕捉别人不怎么在意的却触动你的画面,同样的事物我要怎样拍怎样构图显得我逼格高且非常适合讲好这个故事。
影片结束时路易十六离开凡尔赛的微笑。
6.风格
先有好构图,在考虑后面添加细节修饰,关键是得有自己画面的风格,新颖。当然影片的叙事风格也是很重要的,最重要的还是以人为本,一切为人物服务,人性是全世界共通的。
◆从大的方向看
比如古装(古典的)影视剧画面构图多对称式,画面整体色调偏暖黄色 银灰色 或冷或艳,东方的影视剧画面多意境美如水墨画般(其实本宝宝不太喜欢那种太过浓艳的古装剧,华丽和浓艳是两回事),西方影视剧画面多雕塑美如油画般,这就和地理 文化相关了。
下面三张来自《刺客聂隐娘》 印度《帝国双璧》 《绝代艳后》
下面4张为路易十六与王后早餐图,都是对称式构图,但每次就餐的意义都不同
◆从导演角度看
◇比如李安善于从西方角度描绘东方文化,
《少年派》中海的场景,展现天地之大,人太渺小,浪漫唯美,故事中有许多宗教隐喻。
《色戒》中的这场戏也让我印象深刻,钻戒的光芒映衬出易先生脸上在她看来温柔怜惜的神情,王佳芝以为易先生是真的爱她,一下子就沦陷了,然后放走了他。易先生真会撩。。
影片中的钻戒代表感情,通过眼神 语言 戴戒指的动作等平淡含蓄的细节描绘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比如徐克的武侠电影大家也挺喜欢吧,他的风格是奇险 诡异,他的武侠片总是快意恩仇,主角多为正义智慧的化身,人物个性鲜明,情节性较强,张弛有度,动作戏灰常棒,他在艺术与商业的平衡上掌握的很好。
《狄仁杰系列》就画面和镜头来看也是帧帧都是画,较为真实的还原了大唐盛世,气势恢宏,特效镜头比较多,动作戏也很精彩,冲击力感染力都灰常强。值得一提的是徐克的手绘分镜头很牛逼。
下面两张来自《狄仁杰之通天帝国》
◇比如侯孝贤善用长镜头营造意境美在加上画外音营造真实性(纪录片多用长镜头,蒙太奇主要表现冲突节奏较快)。
《刺客聂隐娘》,剧情不谈,影片里大量空镜头(留白)长镜头 营造出山水诗意美 描绘出一段极具东方美的唐传奇,如 影片开头的天空,枯树中的古建筑剪影 流水声,鸦声引出片名,影片中还有些镜头是隔着纱帘的,营造一种如梦似幻感与朦胧美, 该片的配乐也是棒棒的。
每位优秀的导演 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美学,所谓风格就是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同样的内容表达手法可以有万千种。
感叹一句当导演真不容易,为你们点赞。
另外影片里黑白画面与彩色画面的配合也是可以的,主要为表现一段剧情或者一个人物。
找到艺术与商业的平衡,没有艺术或者没有商业是万万不能的,带着镣铐跳舞。
光,视觉中心,层次与对比,视觉引导线与色彩,角度与节奏,风格 等
这些不过是为了让画面看起来舒服,产生美感以及联想,
好的构图可以让静止的画面产生动感,让电影讲好故事打动观众。
好的构图离不开观察 模仿 学习 不断练习,分享交流 ,人人都可以是摄影师 画家 艺术家,无论图片镜头还是文字音乐不过是我们表达的一种方式。
找到自己喜欢的擅长的视觉语言就像写作得有自己的个性自己的文风,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谁的。
所谓好的画面 其实就是让人看着舒服,可以打动人心 且有独一无二有风格。
关于动画电影,除了电影该有的基本要素,画面配乐的风格比其他类型电影风格要 更加更加更加的 个人,强烈,大胆,需要大量大量大量的想象力。
最后
关于电影《绝代艳后》
路易十六不是暴君,玛丽王后并无过错,他们的才干在别处却无奈生在帝王家,上一辈留下的问题无法解决,加上专制制度的局限性,注定要走上断头台,成为人民眼中残暴君主必死的象征,而革命本身又意味着流血,牺牲和复辟。
很明显,专制制度有他的局限性 所以终会消亡,而所谓人民的裁决并不代表公正,人心是容易改变的,好的制度是引人向善的,让人摆脱愚昧走向自由的,这里就不展开讨论了,政治哲学特别烧脑,顺便推荐几本书《旧制度与大革命》《君主论》《利维坦》《社会契约论》《公正》。
5 ) 靡烂于摇滚乐中的芭比娃娃--《绝代艳后》
《迷失东京》片头那个异常性感的粉色屁股,给我留下了太深刻的印象,以至于至今再回忆那部电影,也仍是想起那个粉色的屁股,而不是比尔墨非的那张面无表情的脸。
《绝代艳后》作为好莱坞新一代才女索菲亚•科拨拉继《迷失东京》之后的又一力作,参加了今年的戛纳,不过这次在戛纳,迎接她的却不是掌声而是批评。
电影看完,觉得《绝代艳后》在法国被埋没于批判声中也是很正常的,让外国人拍自己国家的事总是不让人信服的,在自己的国家也常能听见此种声音。而且这个与法国大革命紧密相关的王妃玛利亚的电影,却极少的涉及了政治,更多的陷入了个人小情小调之中。这也是为许多批评家所不能接受的,最终,这个电影,戛纳铩羽。
受尽批评并不代表这个电影一无是处,第一眼看到电影海报,就已经把我深深吸引了,粉嫩的皮肤,媚笑的眼,精美的服饰,都预示着这部电影在视觉上将是极其享受的,加上导演出于女性的独特眼光,在对美的鉴赏和细节上的把握上,是男性导演怎么也学不到的,。
果然,这部电影在视觉上堪称精致,在本片中,有一种颜色是格外显眼的,那就是粉色,又想起了《迷失东京》里的粉色屁股,也许是科拨拉本人对粉色的极度偏爱,本片中粉色仍是很重要的颜色,玛利亚的服装和很多饰品上都突出了粉色,配合克里斯滕•邓斯特圆润粉嫩的脸,总是让我想起风靡导演家乡的玩具――芭比娃娃。
每个孩子都会细心装扮自己的芭比娃娃,为她穿上各种漂亮的衣服,带上各种可爱的饰品。玛利亚在导演科拨拉手里也同样是细心呵护的,各种精美的长裙,数不清的鞋子,夸张艳美的发型,还有那绣着各种花的真丝扇子。在导演的呵护下,玛利亚显得可爱且美艳。
在镜头上,更是精致到了一镜一画的地步,任意截取个镜头,都宛若一幅洛可可风格的欧洲宫廷画。由于是在凡尔赛宫实地取景,这座富丽、奢华以及用一切美好的形容词都无法言说其美的著名的欧洲宫殿,始终散发着一种瑰丽的奢靡味道。在服装上,完美再现了18世纪欧洲宫廷的奢华风格,钟式裙、紧身胸衣、高跟鞋、卷云状花纹边饰、扇子、镶有荷叶边的衣服。一切的一切,都带来一种奢美的视觉享受
导演科拨拉说自己的这个电影只是想讲一个女人的故事,与政治无关。于是,顺着导演的思路,屏弃政治,你会发现这的确是个女性味道十足的电影,在表现奢华上,很多人都会想起法国贵族的象征――法国大餐,这一身份与地位的象征,普通老百姓是吃不起的。不过导演却在影片中基本没有描写王妃玛利亚如何去享受那法国大餐,而用了另外一种食物――蛋糕,蛋糕是影片中异常重要的一种道具,电影的第一个镜头就是玛利亚用手指蘸着蛋糕,笑对观众。之后的各种场合,无论是结婚,生日,小公主出生,还是各种奢华的聚会,总是少不了蛋糕,大到车里推的几层,小到盘中的小小一块。不愧是女性导演出的片子,的确有女人独特的眼界。女人对蛋糕的迷恋正像男人对烟酒一样,有种天生的爱,一个个精致香甜的蛋糕,讲述着一个女人梦想中的奢华世界,是玛利亚的,更是科拨拉本人的。
电影的配乐更是一绝,影片开始的第一首音乐便是七八十年代英国著名后朋乐队Gang of Four的《Natural's Not In It》。行进中的吉他里,玛利亚着一身粉色华服,手蘸蛋糕像屏幕媚笑,其诡异气质一度让我以为这是一部恶搞电影,之后的Aphex Twin、The Radio Dept。甚至连著名摇滚乐队The Cure也有歌曲献上。终于,当一群身着18世纪服装的的法国贵族在豪华的凡尔塞宫里,于吉他和鼓点中翩翩起舞的时候,这将是怎样一幅诡异的场面。
这种完全不搭的配乐,想来也是为不少批评家所诟病的,隐约的超现实风格,倒像是直指当代的名利场或上层社会了,凡尔塞宫更像是纽约的某处时尚酒吧,一群上层人士在嗑过摇头丸之后,在狂躁的音乐里挥霍着自己。时光变幻,靡烂依然。
单纯的玛利亚更像是时代的产物,也只是随时代走而已,她本身是决定不了什么的,导演也是以一种同情的态度来重新阐述这个法国历史上著名的妖后的,她14岁就加入了这个悠久的波旁王朝,单纯的孩子哪能应付得了如此繁杂的礼仪和彼此的勾心斗角,加上那个只爱钻研开锁的丈夫路易十六。从玛利亚自身,其实一直是孤独和可怜的,疯狂和奢华只是为了排遣寂寞。当一个人安静的思念菲尔逊公爵的时候,才会发现原来她是如此的孤独。
用墙上的油画变换交待情节还是有些想法的,几幅油画之后,我们了解时间正在飞快的前进,还知道了他那个早夭的孩子。不过。从电影本身,由于导演过于纠缠在服装、道具及布景等方面,故事却讲得甬长拖沓了,情节过于平淡,毫无高潮转折。过于平淡的剧情也是这部电影无法获得好评的原因之一。
最终,这是一场优秀的巴黎时装展,这是小女生至爱的蛋糕盛宴,这是一场奢华的视觉盛宴,唯独,这不是一部优秀的电影。
PS:趣处三个:1、玛利亚的哥哥为缓解路易十六和玛利亚的冷漠关系时说:“你喜欢研究锁,但是你不把钥匙放进锁里又怎能开锁呢?”多重指代,开锁首先有性暗示,同时路易十六在法国历史上是个著名的锁匠,他能做出各种精妙的锁,甚至堪称艺术品,但沉迷锁艺的同时,却也冷落了自己的妻子玛利亚。
2、玛利亚的奢华引起了法国群众的愤怒,群众怒吼没有面包吃,玛利亚说:为什么不给他们吃蛋糕呢。 跟西晋惠帝司马衷的那个关于肉糜的笑话相类似,不知道科波拉是否有借鉴过肉糜这个典故。
3、影片唯一跟政治相关的地方就是法国出兵帮助美国打独立战争,为此法国加重税收,也加剧了国内矛盾,想想导演国籍,实在是有趣。
6 ) 沉闷的影像
第一次感到看电影可以这么闷。
整出戏里,前半部分贯穿着就是皇后换衣服的场面,由中转站开始,换到凡尔赛。
到后半部,她有女儿,在乡间小屋前的草地上,母女二人穿着飘逸白衣服,或坐或卧,就像在拍卫生巾广告。
配乐非常不搭。
台词十分无聊。
情节极之粗糙。
如此奢华的服饰布景都无法阻挡电影的乏味,人物安排混乱不明,画面堆砌空洞无聊,Dunst的表演无半点法国风情,整部电影真是一场彻头彻尾的灾难!
不去谈剧情。画面色彩实在是漂亮,服装华丽丽,音乐很好听。其实也就够了。
视觉优秀,原声太扯,故事一般,哈哈
事实上我并不喜欢这个主演,但并不妨碍我看完索菲亚这一版本的玛丽皇后。在电影里最美好的片段,莫过是诞下第一位小公主之后,她穿着洁净的白衫在田园里与女儿奔跑。这也是玛丽皇后,最美好的时候。
邓斯特演活了前半部的羞涩可爱,却演不出后半部的迷乱暴殄。
拿17XX年的故事怀70年代的旧。
本身是想练法语来着...可光顾着看衣服了
女主气质不够法国。一看就是美国妞。
科波拉的目标受众再明确不过了,都是拍给非常具体的一类女人看的(她自己就是那类人)。比起讲好一个故事,她更想传递自己脑中的视野和情绪;这件任性事也只有居于科波拉之位才做得到。I find Antoinette's silk, lace and feathers inspiring.
法国大革命算个鸟,它只终结了一个女人的幸福生活耳.
作为演员,我想Kirsten Dunst一定很开心她曾饰演过「Marie Antoinette」这部片拍得她有多美,使得她吸血鬼般的眼神和冶艳的唇角能被铭记,谁要管历史与恶评,里面的华服与高跟鞋,红唇与头饰,窗帘与地毯,都是18世纪的宫廷之美。如果觉得这部片乏味,完全是因为你不懂上述与电影组合而成的蒙太奇
怎么说来着?什么华丽的旗袍上面爬满了虱子?
美国高中女生的皇后幻想
为了衣服去看了...导演真的抓不住整个片的重点吧...不过这电影只要有衣服就够了
据说每一个镜头都是对眼睛的爱抚。
这部电影适合挂在墙上的画框里循环播放。
注意看,她的鞋子中出现了all star
人民饿的时候可以吃蛋糕...这部片子用Dustin O'Halloran的音乐实在是太好了
这片并没有多不堪,多浮华空洞,尤其是在读了大仲马的《断头艳后》之后,我反而理解了索菲亚的拍摄手法上的“轻”,那个年代就是个浮华空洞的年代,KK就是书中所描写的那个少女,不谙世事,只懂享乐,当她懂得如何做一个王后时,她却必须要面对断头台了。
空有皮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