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典型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作品,故事聚焦于社会工薪家庭中,亲情连接紧密,家庭矛盾重重,思想偏保守。影片里性格暴躁的父亲对谈恋爱且怀孕的女儿暴力相向且强行逼迫女儿嫁给男友的行为让人想到了皮亚托.杰米的另一个作品《被诱惑被遗弃的女人》。而女儿的婚姻也和其他大部分有关长辈强行干涉婚姻的故事一样,婚后充满矛盾与隔阂,女儿的丈夫提出离婚,女儿则在外偷情。大儿子是一个无所事事的赌徒,赌博欠下的债让他终日郁郁寡欢,债主甚至找上门来让他在母亲面前难堪。小儿子算是贯穿始终的主视角角色,时常会有他的独白来解释或叙述剧情,比如家庭此刻的状态,家人的状态等等。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里,有一个常见的元素,就是故事里的孩童总会在家庭遭遇变故或极大挫折时表现出超越年龄的成熟和能量,这样的“长大”方式也增加了影片的感染力。本片里有一处关于小儿子“独当一面”的桥段,他看见姐姐在车里和男人偷情,然后待姐姐离开后拿石头砸向男人,结果他被抓进警局,却对自己的动机守口如瓶,只为保守姐姐偷情的事实。小儿子在这段戏里扮演了一个有正义感和有担当的男人形象,在这一瞬间是相当强硬的,只不过面对愤怒的父亲,他还是说出了姐姐偷情的秘密,导致父亲和姐姐展开了影片里最激烈的一次对峙,姐姐也被扇了好几个耳光……而姐姐与父亲对峙争吵的段落,姐姐抱怨父亲对自己的控制,甚至自己穿的衣服都是父亲得衣服裁剪来的,这种衣服传代的模式怎么听怎么耳熟........父亲的角色牵引着整个故事的发展,暴脾气让家庭氛围凝重,开火车压死了一个人,随后精神恍惚又没有看见铁路红灯差点撞车,被降职为工资微薄的电车司机,因为拒绝罢工而被同事们以及阶级兄弟们唾弃,他的事业和生活都逐步坠入谷底。他离家不回,流连于夜色酒吧中寻欢作乐,彻底颓废。即使最后他回到了家,在家人和朋友们的陪伴下感受着温暖的人情,在众人面前再次弹起了吉他唱起了歌曲,和女儿打了一通平和的思念电话,甚至和妻子来了一个深情的拥抱,一切似乎触底反弹,但他却在那个夜晚独自死去,仿佛是在用死亡留住这难得的美妙时刻,生怕第二天又会回到那些至暗时刻。
简朴真挚 意大利富裕的物质水平浓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氛围开创了电影的一个黄金时期 用孩子的眼光来展开电影很高明 孩子的疑问可以将琐碎的事变得生动有趣 也避免直面现实的冰冷残酷 不情愿的婚姻 外遇 孩子们其实什么都明白 绿皮书仅仅是学了这部电影的皮毛加上一点小聪明就得了奥斯卡 那个年代的意大利 人们大多没读过多少书 聚在酒馆喝酒弹唱 喝醉了说的却都是真话 时间来到了二十一世纪 即使是一个再笨的笨蛋也能在网上找到自己的一片平台 听一帮人说一些话 然后好像明白了什么 重复着他们自私的道理 工厂加足马力加班生产 火车头隆隆开动 人们为了生计奔波疲于奔命 自私的道理多了 真的感受和表达没有了 电影在这个时代有时也只是洗钱的工具
对于意大利电影,尤其是意大利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影片自然是《偷自行车的人》,这部四十年代的影片对于后续的很多创作者们来说都是具有启示意义的,而自二战结束后,一直到上世纪的五十年代,意大利电影还有很多反映出来现实题材的作品,比如说今天给大家推荐的影片《铁路员工》就是其中之一。本片依旧是着眼于普通家庭的普通人的生活,从这样一个普通人身上,我们感受到的是人文关怀。
《铁路员工》的主角是火车司机安德里亚,他是一个被家人认为是性格上暴躁的人,但安德里亚确实是一个好人,他有着美满的家庭,一个深爱着自己的妻子以及三个孩子,大儿子跟二女儿与安德里亚的脾气格格不入,而小儿子却如同一个小跟班一样,对于自己的父亲崇拜不已。安德里亚最喜欢的时光莫过于每天下班后到小酒馆跟同事们一起弹吉他喝酒,然而这样的生活很快就被打破了。
女儿有着一段不美满的婚姻,而这段不美满的婚姻的始作俑者却是安德里亚,大儿子因为忍受不了父亲的脾气而离家出走。安德里亚用传统的教育来养育着自己的几个孩子,但孩子们在新的时代对于父亲的权威自然是颇有微词。只有小儿子认为自己的父亲很了不起。当家人们都离开了自己之后,安德里亚的工作也开始不如意,因为一次事故而丢掉了火车司机的工作,且因为罢工而让同事们误解了自己。最终他选择浑浑噩噩地离家出走。
小儿子在他的朋友的陪伴下找到了自己的父亲,在看到自己的小儿子之后,安德里亚一改自己往日的性格,最终选择了跟小儿子回到了小酒馆以及自己的家。圣诞节到了,安德里亚之前的朋友们都齐聚他的家里共同庆祝,在一片祥和的氛围之下,安德里亚最终安详地离开了。
《铁路员工》带给观众的人文关怀并不仅仅是像《偷自行车的人》那样展现一个痛苦的生活环境,而是在原本让人颓废的生活中找到了一些亮点。这些亮点后来变成了支撑这部影片进行下去的动力,且最终成型了。
小孩子的视角之下,本片可以忽略很多成人世界的东西,说是忽略,其实是不理解,小儿子天神无邪,但是当所有人对于自己的父亲都展现出来厌恶的时候,只有他能用心的去寻找他,并且找到他。当所有人都为了生活不得不换上各种面具的时候,只有他将自己完全的展现出来。
本片用安德里亚的小儿子的视角去看待他自己,虽然他的性格在现在看来是有问题的,但这对于安德里亚来说,对于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来说,这不过是日常,他所做的是千千万万个普通的父亲所做的一切。安德里亚并不是一个坏父亲,他不过是不知道如何跟自己的儿女家人们更好地相处。
站在现代人的视角去看安德里亚,他毫无疑问是一个暴君式的父亲,但对于这个经历过二战,有着战功,且用自己的劳动来养活一家人的男人来说,他的粗鲁源于对于家庭责任的担当。安德里亚知道自己的身份定位是一个养家糊口的人,这样的一个人注定是无法跟自己的家人们有着更加深刻的感情上的共鸣的,然而这并不代表他就对维护自己的家人有任何的犹豫。当他知道自己的女儿的现状后,怒发冲冠并不仅仅是为了发泄自己的情绪。
同样的,在对待自己的同事们的时候,安德里亚也不是工贼。他之所以要在罢工的时候跑过去开火车,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之前被从那个岗位上赶下去的心有不甘。他只能选择在罢工的时候用这样的方式感受一下自己,试图找到之前的那个安德里亚。
然而安德里亚的很多行为方式并不被外界所理解,因此,家人们认为他是一个暴躁的父亲以及丈夫,而同事们认为他是一个工贼。当所有人都远离他的时候,却只有自己的小儿子一如既往的支持自己的父亲,终于,安德里亚收起了自己的锋芒,并开始换了一种方式去接触自己的家人和朋友。
然而很多时候,这种方式便成了永别,安德里亚并不知道自己的生命什么时候结束,而当他终于意识到自己重返了往日的荣光之后,一切就都尘埃落定了。最终,在祥和的气氛中离开,这对于安德里亚来说是最好的结局了。
生命 迎来送往,这一家人看上去也不是一个完美的集体,但这个故事却如此的打动人心,原因就在于当我们展现真实的时候,观众自会判断。遗憾的是,时至今日,这样的电影很少见。
……
你好,再见
皮亚托·杰米自编自导自演,这种家庭戏也算是他擅长的了,结局有点淡淡的忧愁。失业、罢工、自杀的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同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作品,不如《偷自行车的人》《大地在波动》,货车司机安德烈一家人的设置虽然很有代表性,但刻画人物和讲故事的能力还是差了一些,尤其是女儿这条线处理得比较混乱,倒叙效果不佳,女婿给妈妈提出离婚的想法,之后导演又安排了一场夫妻店内交流的戏,和前面的戏接不上。配乐和效果声运用的也不好,作为故事片来看不乏动人之处,但技法上需要再提高
片里的爸爸是个工作不顺并且沉溺于酒精的火车司机,爱弹唱但易怒,妈妈则是个完全无主见的家庭妇女,女儿强买强卖的婚姻生活又一点也不幸福,大儿子不找工作成天混沌度日,小儿子异常懂事反而令人无比辛酸,,无限接近生活原貌的新现实主义依旧写实且不矫情,就像那个结尾,并没能等来父女重归于好后的
年幼的我们也许并不熟稔世事,觉得什么都会永生,直到真正经历生离死别。当一个小孩经历死亡的时候,他就已经不是小孩了,生命从来是有限的,因此才更应该且行且珍惜。最近我总是频繁想起那时候的你和我,虽然再也不可能回去了,却依旧十分感慨,如果能够成长得再慢一点该有多好啊。也许谁都难免沮丧失落,却终究得有人去扮演大人的角色,我更愿意为你担下这一份职责,我想让你更加义无反顾地轻装上阵。
火车不会等人,生活还要继续
9.3;人生匆匆究竟乜事,令得我共你好似痴好似痴
在众人面前再次弹起了吉他唱起了歌曲,和女儿打了一通平和的思念电话,甚至和妻子来了一个深情的拥抱,一切似乎触底反弹,但他却在那个夜晚独自死去,仿佛是在用死亡留住这难得的美妙时刻,生怕第二天又会回到那些至暗时刻。
专门表现华人家庭生活的《一一》都没能让我这么触动
皮亚托杰米确实放了些巧思在里面,有些片段是值得玩味的。但是结局的处理并不高明,刻意而做作;想要尽可能简洁明了地处理人物之间的关系,反而使得情感代入降低了。除了女儿美得不像话,并没有被影片所打动。
火车司机安得利亚出于自已的性格问题,和他的家人闹翻而使家人弃他而去。同时由于他在事业上的失意和与同事之间的误解使得他非常失意,于是他到处流浪,过着靡烂的生活。后来妻子儿女都回到家里,还有他的同事也都原谅了他并与他一同过了一个热闹的圣诞节。当同事们走后,他走进房里,弹起了吉他,脸上露出幸福的表情。但因为以前的生活对他的身体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最后他安详的死去了。编剧兼主演的皮特洛杰米透过儿童纯稚的心灵,描述了家庭的悲欢离合及两代之间亲情的流露,家庭的和谐通过父权的削弱和坍塌来取得。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从来不会让你失望。
我觉得应该是小儿子的视角讲述家里的事,除了自己也有父亲占的部分很大,讲的是家庭琐事。虽然父亲酗酒还有急躁脾气,什么事都要管。但是经历过不好的事加上父亲去世,家庭和睦如初为结局。父亲不在了,但感觉他一直还在。喜欢故事强烈的人,会感觉一般。
现实没有主义,只有诗意。
以孩童视角审视寻常人家的悲欢离合,如同上帝视角一般更有一种「生活在别处」的意味,而每个人总是对他人的生活太在意,却在自己的生活中重蹈覆辙。
3.5;生活沉重的底色泛在惨白的表象之上,家长里短,养儿育女,琐屑繁复无奈的日常,被塞进很多鲜活真实的细节。一代人在成长,一代人在老去,各有各的悲欢,各有各需要选择的承担,生活之流静静向前。最击中心扉的无疑是目睹铁轨上有人自杀的震惊,他第一次感到死亡的正面来袭,并成为逐渐走向衰老的标识,直至与尾声构成回应。
煽到我眼眶一红。。。聪明的小孩。。。诗意现实主义
最爱的皮亚托 啥都不能说了 啥都说不上来了 皮亚托编剧导演并主演的这部《铁路员工》太迷人了 爱他爱他我爱他我就是爱他最爱他
可能我就喜欢他给了小男孩和他妈妈一点零钱,让他们去买冰淇淋,他们开心的笑着,馋着手一前一后跑过人行道。安德烈拨着吉他,妻子在他的回归后幸福地在厨房烹饪和他闲聊,突然没有了回应,她以为安德烈是甜蜜的睡着了,微笑着
现实主义作品,故事在小儿子口中展开,像一个旁观者视角,影片的最后还是很感人,父亲得到了女儿的原谅,众人也都原谅的他,仿佛都忘记了之前的事,他们喝酒,唱歌,最后他安详的死去。
剧本很好,剪的有点缺乏重点。其他都很好。姐姐很美,音乐也很美。
在新现实主义式的平凡、哀婉与感动、释然中潸然泪下不能自已。生活的真实从未如此清白的摆在我面前,这份透心的震撼直教我叹然不已。而电影或许就该是生活悲欢的那面纯实之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