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嫁接与意淫 - 植物园之无责任乱评
剧情简述:李明同学其人
我认为李明同学在影片中是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的
李明原本是一个正派而善良的女青年,由孤儿院抚养长大,被孤儿院公派往外地留学的(肩负把中医植物学知识带回孤儿院的重要使命)
然而力同学经不起诱惑,深深陷入了一段难以启齿的隐秘恋情之中,沉迷于肉欲儿难以自拔,渐渐荒废了学业
而后为了获得植物园的永久居住权,竟然还假意与植物园领导的长子
最后在其隐秘恋情事发后,李同学与其恋人还残忍地将植物园领导杀害
教授与实习生:
包吃包住,没工钱,主要做家务,顺便学点谋生手段
李明同学的身份究竟是实习生?是留学生?是学徒?抑或是童养媳?
总之“教授与实习生”的关系似乎不是那么回事
多半只是为了给影片注入些洋气息,就好像李明同学的混血身份一样
女同与破处:
也许是我没文化,在我的印象中,处女膜破裂对于女同来说似乎不是必要条件
同时我也非常好奇,究竟是什么夺走了李明同学的第一次呢?
在那样一个时代背景下,玩具似乎是不太可能
思索良久,终于得出结论 —— 有灵魂的人参^^
洞房与蜜月:
老教授召集一帮乡里乡亲又堆被子又跳祈子舞地布置新房,中国得一塌糊涂
结果结完婚,小两口竟然立马去外地度蜜月了
在那个年代,新婚夫妇不在“精心布置”的洞房里OOXX,偏偏要跑到外地去找旅馆开房
那种感觉,就好像:吃粒巧克力,却发现是咸的
结婚与地位:
婚前老教授的刁蛮与权威是非常明显的,女儿学徒,全得听他的,泡杯茶都必须用雨水
婚后地位变化明显,女儿儿媳都开始明着顶撞老头,分分钟给他脸色看
老头凄惨地跑到外边去吃鸭掌,只因为儿媳讨厌鸭掌
佛门的生意经:
许愿放生,许一个愿就要放生64-108只鸽子,这个生意也实在太好做了
红色的执着:
如果这个世界上有一种执着,比在“战死前请战友转交最后一笔党费”更诙谐的
那一定是“在被枪毙前请人转交枪毙的弹药费”
小结:
植物园里到处是大红大绿,只要色彩丰富,不管协不协调
植物园里永远是烟雾缭绕,超越时间空间,一派醉生梦死
植物园里,导演带着神仙般的笑容,一边照镜子一边随意地将文化嫁接
孤芳自赏,顾影自怜,从容地意淫着,意淫着...
Permalink:
http://draco-standalone.spaces.live.com/blog/cns!DFC124FAFF2221AE!1516.entry 2 ) 不知道为什么大家都说它不好
我不是专业人士
爱国情感有 但不想再此表现
我只是觉得两个人单纯的情感已经足够感人了
当两个女孩跪在鸽笼前许愿的时候
当两个人一起跳舞的那一刻
我觉得对此已经很够了
我觉的电影还不错
3 ) 文化蝙蝠的暧昧东方
在百度上搜索戴思杰的资料,有几张他的照片可以观摩。镜片后的双眼吐露出狡黠凌厉的目光,不是和善模样;站立的姿态带有一股小心翼翼的气宇轩昂,仿佛生怕踩错了点,碰倒支柱,破坏掉精心圈出来的帷帐。那种骄傲不是贵族式的与生俱来,张爱玲只需一个微微仰头就恰到好处,将世间繁华与苍凉压在颌下,看透人性跋扈。戴思杰说:我想证明我是个聪明人。此话一出,自然是昭然若揭了。证明本身意味着目的性,而证明给谁看是一个隐性倾向问题,它决定了证明的方式、过程甚至是结果——你究竟是出自何种定义的聪明人呢?
他让我想起《解放军在巴黎》中面目可疑的绿军装。那是台湾人扮演的中国人民解放军。
东方是一种谋生之道
这句话出自英国作家本杰明•迪斯累里(1804-1881)的小说《坦克雷德》,被萨义德用于《东方学》的开篇。本杰明意义上的“谋生之道”(career),是指东方会引发起西方年轻人的一种不可遏止的激情,而不仅仅止于西方人依靠掠夺殖民地财富以使自身利益获得满足的物质索取表层。东方对欧洲人而言是浪漫而传奇的,“自古以来就代表着罗曼司、异国情调、美丽的风景、难忘的回忆、非凡的经历。”正是这样一种先入为主的视角,使东方立于他者地位,是被审视对象,判定标准来自于西方(更准确的说是欧洲)。在那里,欧洲民族的文化优越于所有非欧洲的民族和文化。虽然东方激发了西方的想象和热情,但仅仅是器质性的存在,东方的谋生手段,必须满足西方要求方可成立。
具体到电影这一艺术形式上来,电影毫无疑问是西方的工业和文化的产物,其话语体系的建立自然是西方中心主义的思路和规则。尤其是身居海外的华人导演,更面临着巨大的文化立场难题,文化差异和西方文化霸权是创作的天然屏障。大致上,我们可以将海外的华语导演划分为三类:1.西方主流价值体系主宰下的商业制作模式。这一派以香港的吴宇森为典型代表,在好莱坞的机制下运作。2.欧洲中心主义视野下的个体写作。《植物学家的中国女儿》导演戴思杰,正是走了这样的谋生之道。3.游走于中西之间的双重视角构建。李安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对中西两派文化的深入探索和双重批判。他深谙双方的价值观念,同时保持了自己清醒的判断,这正是别人不可企及的优势所在。
暧昧的戴思杰和封闭的植物园
戴思杰是一只文化蝙蝠,身份模糊,立场暧昧。他已在法国旅居23年,却不愿加入法国国籍。原因是害怕自己在转变身份之后无法写作,产生思想上的断裂,进而不断追问“我是谁”这个问题。面对西方主流媒体对《植物学家的中国女儿》刻薄的指责,他称自己是无政府主义者,对任何政治都不感兴趣,自己的电影没有政治立场。《植物学家的中国女儿》是自己完全站在女性立场上拍摄的一部电影。这种说法造成的结果是,两边都不买账。法国人说他不够“仇恨”,缺乏对现实的批判,中国人说他“媚外”,站错了队,没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倒是谁也没注意到他所谓的“女性立场”问题。可以感到,他对自身的表述和外界对他的评价之间产生了极大的裂缝。到底是我们误读了戴思杰和他的电影,还是他无法确认自身?
《植物学家的中国女儿》刻意营造出一个封闭的环境——故事发生在某座几乎是与世隔绝的孤岛上,植物园散发着诡异靡丽的东方气息。按照开篇处关于李明身世的交待,背景应该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中国。但影片所呈现出的,却是反常态的时代图景——喇叭里播放的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鹦鹉嘴里说出的是“毛主席万岁”这样的文革话语,路人的穿着也是文革范儿(军装倒是85式)。导演是想以封闭取代常态,从而为这些不合常理的设置寻找到合理性么?因为隔绝,所以便“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吗?如果按照戴思杰自己的说法,这是一部没有批判和政治立场的电影,只是想表现女性,那么又何以安排出意识形态性极强的那些符号呢?另外一点,影片的拍摄地并非中国,而是越南。除了几个主角之外,大量群众演员都是越南当地人。这些东方面孔在外国人看来想必是没有区分度的,就像在我们眼里的荷兰人和比利时人。还有那一场场伪民俗——只要与西方不同,有差异,就姑且让它是中国的吧。
封闭的不仅仅是环境,还有人性。在植物园中,教授是权威和规则的化身,代表了不可侵犯的秩序。混血的李明是外来的不速之客,她打破宁静,带来一种叫做“同性恋”的病。安安是东方女性的杰出代表,贤惠隐忍,美丽婀娜。蛋蛋是男权的象征,有力量,强大而粗暴。父亲对女儿、丈夫对妻子,都是专制暴力的,作为女性的一方只能屈从于冷酷森严的秩序,被剥夺了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力。主角们都带有强烈的能指色彩,充满了符号和隐喻的意味,生动的人性被抽离出人物本身,我们看到的,只是一堆被所谓的“东方”层层裹缠之后的木乃伊。安安和李明的“同性恋”,也缺乏细腻的情感铺垫而显得刻板,透着照本宣科的毫无生气。如果这就是戴思杰所谓的“女性立场”,那只能说,作为一个如假包换的女性,我有权不认可。制片人吕克贝松推崇其为女版《断背山》,更大程度上是出自营销策略的考虑了。
戴思杰害怕问“我是谁”,之所以害怕,也许正因为他已经不知道自己是谁了。这不是中国国籍或者法国国籍的问题,这是一种奇怪的心态在作祟。他太想证明自己是聪明人——证明给所有人看。他曾经尝试过拍摄一部完全的法语喜剧电影,但并不成功。他是一个30岁才去了巴黎的中国男人,天然的文化隔膜是越不过的障碍。《巴尔扎克和小裁缝》里,他说自己讨好的是“人性”,那毕竟还有文学的光辉在,知识的力量是应该被推崇并发扬的。那些说他“献媚”的人,自身想必也带着强烈的自卑感,认定以巴尔扎克为表征的西方理性传统是优越的,这才有了胜负之说。但到了《植物学家的中国女儿》,实在“聪明”得有些过了头——我这次放弃意识形态立场了,我不讨好了,我是无政府主义者,所有政治我都不喜欢。这未免有点赌气的成分在里面。这种气积聚在了电影里,那是空灵的群山、繁盛安静的植物、氲氤的烟雾、漂亮的女性胴体、宽容的孤儿院院长,甚至是心若止水不染俗尘的僧侣们都无法消解掉的一股气。舒缓平和的河流之下,刻意的慢藏不住锋芒的蠢蠢欲动。戴思杰身上有一种缺乏归属感的焦虑。而一个无法用母语进行写作的作家身上的悲哀,是我们所无法感同身受的。但是欲速则不达,他急于找到出路,却作茧自缚,离救赎更远了。蝙蝠的命运是被飞禽走兽共同放逐——它太不坚定,最终连站队的机会都被剥夺。
4 ) 当女人遇上女人
昨天终于看了这部存在电脑许久的《植物园》,是因为早期曾在网上看到很多评论说它是一部烂片,完全是出于好奇心看它怎么个烂法才去看的,看完后却没有感觉到它有那么糟,反而是我近期看过的一部比较好的中国电影。
这也是我第一次看导演戴思杰所拍的电影,对他的风格并不熟悉,可是一开始就沉浸在影片中优美的景色和舒缓的音乐之中。植物园就像一片远离尘嚣的净土,那里似乎完全没有世俗的烦恼,没有为了生活的奔波劳碌,没有为了名利的尔虞我诈,也没有正常家庭成员之间应有的欢乐与争吵。陈安安与父亲就生活在这个表面看来完全没有欲望的国度中,直到李明的出现,影片中三人第一次相遇的那一刻,陈安安毫无表情的面容,因为李明的到来而露出了阳光般的笑容。
很不喜欢影片中父亲的这个角色,尽管陈安安说他虽然很难相处但心地却很好,我对他还是没有任何好感。影片最后他的死并没有换取我的任何同情,反而认为他的死是对陈安安与李明之间真挚爱情的一种解脱。最遗憾的是他亲手葬送了两个年轻女孩的生命。在我看来,父亲是一个专制、蛮横和重男轻女的家庭统治者,他企图设立一系列的生活准则来控制自己的女儿,他总是摆着一幅一本正经的架子,用冷漠的态度与命令的语言对待陈安安,可是对待儿子却是一副慈父的面孔。在对待李明被儿子毒打的这件事情,他看到李明遍身的伤痕却没有丝毫怜悯,只留下:“他始终是我的的儿子。”这样一句完全不讲道理的无情话,可以看得出他是一个多么冷酷和具有严重重男轻女思想的人。有这么样的一个父亲,是李安安人生中的最大悲哀。李明曾请求与她远走高飞,可是她却说离不开父亲,活在这样一个家庭中,换了是别人,应该早就走了,可是她却用了二十多年来适应,可以看出她是爱着父亲的。为了所谓的道德准则而间接杀死一直爱着自己的女儿,这是多么讽刺的一件事情。
影片最后在法庭中由法官念出的一段审判词一直留在我的脑海中,“杀死他的不是冠心病,而是另一种更加可怕的疾病。她的女儿和媳妇患上了同样的病,这个病的名字叫同性恋。一桩畸形同性爱情的发生导致了我国著名植物学家的死亡。李安安、李明罪责难逃,于国法不容,于天理不容,于人情不容,于社会不容,必须受到严惩。”如此振振有词的判词,一连串的于什么什么不容,所有的人都知道李安安是出与保护李明才错手打伤父亲,她是出于自卫伤人,根本毋须承担杀人的罪名,而李明更加的无辜,如果不是陈安安的及时拯救,也许死的不是父亲而是李明了,我真想知道,如果是李明死了,是否父亲就会无罪释放?在法庭这样一个严肃和讲求公平公正的地方,审判的不是一宗错手杀人案件,而是一段他们所说的为世不容的同性恋。他们认为同性恋有罪,这是多么无稽的一件事情,难道所有违背社会道德准则的事物都有罪吗?正如李明在写给孤儿院长的信中所说:“只有一个人能够审判我,就是陈安安,或者,是我们的爱情。”
法庭上陈安安与李明在听到判词后望着对方,从她们坚定的眼神中看出她们并没有后悔彼此相爱,她们只求两人永不分离,最后她们的骨灰混合在一起洒到了湖水中,真正做到了永不分离。为了爱她们付出了所有包括生命,对比于为了找个合适对象结婚的陈安安哥哥,他的行为是多么的渺小和自私。曾经听到一个女友在和男友吵架后说到道,真想找个女人过一辈子,男人总是让女人落泪,而给女人心灵安慰的往往是另外一个女人。
5 ) 同志亦动人
“你来之前,我很孤独,孤独得可怕”。电影里的安安倚柱低语,在玻璃屋袅绕的蒸汽里伸出她的手,向着前方的女人发出邀请,那个女人有灰蓝色的眼睛,像笼罩着一层轻烟。她们在翠绿色桑叶铺就的花床上拥吻,雾气将她们围绕,细密的汗水,柔和的曲线,原来女人和女人之间的爱情也可以这么美。
最近想走一走文艺路线,提高一下品味,所以下了这部戴思杰导演的《植物学家的中国女孩》,其实按照它的法文原名《Les filles du botaniste》,应该译成《植物学家的女儿们》,可能是为了吸引观众的目光,所以特地搞了这么一个有点暧昧又带着异国风情的片名。戴思杰导演住在法国,似乎已经成了法国公民,难怪这部片子里充满了中西合璧的古老雅致,但隐隐透着怪味豆似的不协调,也许因为道具和服装中和了中国几个年代的典型特征,因此让人产生了空间和时间的混乱,但总体说来,片子拍得很美,配乐尤其出色,贯穿全片的二胡伴奏带我进入那个如梦似幻与世隔绝的小岛,同样不食人间烟火的爱情悄然上演。
且让我们放下偏见和芥蒂,忘却错乱和瑕疵,静静欣赏她们的故事吧。
植物学家的女儿安安爱上了来实习的混血女孩李明,为了能永远在一起,李明嫁给安安的大哥,却被那个男人发现已不是处女,她被毒打以后逃回植物园。安安的父亲发现了她们的行为,勃然大怒,安安为了保护李明,错手杀死自己的父亲,最后两个人被判处死刑,骨灰洒在曾经许过愿的那条江上。。。
其实故事很简单,两个女人,朝夕相对,彼此相爱,她们一起上山采草药,一起沐浴清泉,一起处理家常琐事。深夜无人的时候,她们在林中的玻璃小屋里做一切她们在白天不能也不敢做的事。李小冉演的安安瘦弱、清秀,表面温顺内心坚定,她的美丽在沾染汗水或糊满泥巴后更显得光彩夺目,她是一个那么适合靠近并随时被注视的女人,每一时刻,她都能展现出不同的面孔,教人如同吸食鸦片般上了瘾,一刻都不忍移开视线。她在小岛的植物园上孤单得成长,陪伴着脾气乖戾的父亲,这个男人关注他的植物胜于关注他的女儿,他可以疼惜娇弱纤细的花草,却不了解他女儿敏感动荡的心思。。。直到李明的出现,她对安安来说,先是个同龄玩伴,然后是个闺中密友,最后成为亲密爱人。在安安的世界里,小岛构成了她大部分的生存空间,她的根在那里,注定她的爱也只能在那里发芽,她不能接受太狂暴的,也不能理解太隐晦的,如植物一般绿色、天然的爱,才能给她最大的安全感。
不管旁人怎么看待女同性恋者,这部电影里,我只喜欢她们两个在一起的时候,插入任何一个男人都让人觉得突兀奇怪。她们总是额头抵着额头,闭目微笑,她们同样纤细的臂膀相拥,似乎只是为了给彼此一点支撑和依靠。在这个充满恶毒和不信任目光的世界,两个纯净的女孩子静悄悄的相爱,如同一只清水瓶里的并蒂莲,洁白也苍白,无奈得在干涸后枯萎。结局似乎早就写好,在她们许愿一生一世不分离得笑声中,随着鸽群飞过远山,飞向不可测的天边;但其实这样也好,因为我们彼此都无法想象将来的命运,与其满目凄凉得分手,不如像这样,爱一次就是永远,天堂或者地狱,都有你常伴左右,不离不弃。
戴导演的镜头真的很美,虽然他的思想似乎还停留在5、60年代,拍这样一部片给外国人看,也许会引起误导。因为中国并不会因为同性恋就判人死刑,也不会在90年代还满街放着革命歌曲。让我往善意的方面想,也许他想借着环境的反差突出这段不为世俗所容的爱情,所有的美都给予爱,所有的丑都推给爱的对立者。。。
“把我们的骨灰一起洒在江里吧,这样我们就能一生一世永远不分开了。。。”
6 ) 总是不怀好意
前几天,我与女朋友看了《植物学家的中国女孩(植物园)》。之所以引起她的兴趣,主要是我对她说这部电影号称是女版《断背山》,而且监制是大名鼎鼎的吕克·贝松。虽然难得她陪我一次,不过,我却被这个矫情的电影败了兴致,本来可以很美的故事,却被导演的不怀好意所毁掉了。
之前我看过戴思杰的《牛棚》,我很奇怪他竟然是历史系出身。《牛棚》讲述的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那一段历史,显得无比的不真实与儿戏化,让人只看到批判,却看不到现实。当时候,我猜测,也许是他生活在法国,所拍的电影只为满足资本主义社会对中国的窥视欲吧。
而看了《植物园》之后,我发现这个“不怀好意”的猜想竟是事实。
我真是搞不懂,现在都是什么年代了,旅居海外的人回看中国的眼光还是如此短浅与窄小,甚至恶毒。《The Chinese Botanists Daughters》,片名很直白地强调了故事的发生地点——中国。无错,在电影中,一个风光秀美,但却是充满了无理由的压制与不讲理的粗暴的地方。生活在那里的人物,剔除了两位主角,其他要不是封建专制、要不是无知粗野、就是苍白无情,当中有两个重要的代表人物,就是植物学家与他当兵的儿子。
我得首先分析一下故事发生的时间,李明三岁在唐山地震(1976年7月28日)成为孤儿,她毕业到植物园实习、可以与李小冉(陈安)恋爱,可以与别人结婚(不管有没有按法律程序领结婚证)的时候,最低的限度也应该有十六七岁,更大可能是更老。据此我可以肯定,故事的时代背景设定在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
言归正传,我觉得植物家之所以成为植物家,只是因为导演想将电影的背景设在相对封闭、景色优美的植物园,或者让他的批判意义更加有代表性一点而已,除此他的存在意义与植物学家一点干系都没有,没有教授的气质,没有教授的学识(作为中国著名的植物家教授,竟然宣扬植物是有灵魂的,情节看安安挖人参时先要用红丝带拴着人参的灵魂;还有一个情节是他用让植物呼吸檀香,口中念念有词:“叔父们,来……”;还特封建迷信,要让生孩子最多的妇女跳儿子的新床),只有无礼而蛮横、养尊处优,活像一个封建地主。他不断地说什么“晚上九点以后不要打电话骚扰一个教授,现在已经九点零八分了”、“晚上的茶叶要比早上的少五颗,一定要用雨水泡。哪个季节的雨水我都能喝得出来”、又整天躺着竹椅上边看报纸边让人帮他剪脚甲。不是演员不好,分明是编剧为了突出丑化而丑化。我怀疑,导演小时候是不是被乡村教师虐待过,至今给他造成了心理与生理的恶劣影响!
当兵的大哥更是让人不可理喻,一见到女人就如春夜情猫,狂呼大叫的。第一次抱错李明了尚可原谅;第二次见面强迫别人摸摸他就让人觉得恐怖;更荒唐的是,当晚他就写好了求婚信。他发现李明不是处女,拳头、吊打、恐怕、饿人,什么手段都出动。所有这些举动,都投影在他身上红色的印着“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背心之上,就连他打人后一个潇洒的转身出门,还不忘给自己戴上军帽。我得借用一句话套在他身上:长得丑不是你的错,你这样胡蹦乱跳的出来吓人就是你的不对了。
电影最大的硬伤是为了“断背”而“断背”。我不知道导演真正了解过同性恋的生活没有。他单纯是以男人的视角看待与女人爱情的来临,最突出的表现在两个女人之间十分强烈的肉欲吸引。李明看着陈安赤脚时情愫暗生,看到陈安的裸体就心不自禁,然后她们第一次互相确立恋爱关系,也是陈安当李明洗澡的时候走进去然后互相抚摸赤裸拥抱。在这里送导演一句作家沈宏非的话:“如何赢得女人心?赞美她,爱护她,亲吻她,挑逗她,安慰她,买东西给她,陪着她直到世界的尽头……如何赢得男人心?把衣服脱光,基本上就拿下了。”以后切勿将自己对女人的欲望,代替了别人的爱情!
顺便一句,两位性感的美女演员也十分不敬业,凝望、对话、拥抱、接吻、初夜,都演得蜻蜓点水,带有一丝拘谨尴尬,根本没有让人看到所谓死去活来的爱情!
最后,两个主角都被判了死刑,罪名是“一桩畸形的同性的爱情发生,导致了我国著名植物学家的死亡”!这是哪门子的法律?在九十年代的中国,即使她们两个真的误杀了植物学家,她们会双双被枪毙吗?如果导演仅仅是想让主角走上被迫殉情结局的话,大可构思得合情合理一点,智力再不济,大不了大胆借鉴《孔雀东南飞》、《梁祝》。无必要搞到九十年代的中国还生活在原始社会一样!
女朋友看完后,问我感想如何,我也不怀好意的回答:两个主角的激情戏稍为少了点!
悲剧啊...
有那么sb的爸爸吗?长见识了...
美女
李小冉的nake body是看点
色彩不错,中国风+外国色
10.18 我喜欢李小冉
很美也很绝决的爱情故事
景儿不错。
不知道处于他们的身份处境上我会怎么做
“杀死他的不是冠心病,而是另一种更可怕的疾病,他的女儿和媳妇患上了同样的病。这个病的名字就叫同性恋。”这么搞笑?
如其所言:只有她们彼此拥有审判彼此的资格。
没看完,囧
俩女的换成俩男的这片子估计就会火了
场景不错,其他都太他妈屎了!!!!另外!!李小冉片中的哥哥叫蛋蛋!!看到这里我喷了一整个屏幕
过于刻意的电影...一切情节都有设计的痕迹...牵扯了太多没用的东西...居然连见到死去母亲的鬼魂从而得之以前姓名这种灵异片的东西都出来了...法院那段把观众都当白痴了...
les片之最烂。
三星献给李小冉的胴体,囧
很糟糕。突兀的,僵硬的,按步就班的模拟练习。
画面很美,男权的感觉让人压抑,法国小美女演得有些生硬。。。
/(ㄒo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