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没有音乐的电影
看电影的时间比较短,但也是很长时间没有看过像《FLANDRES》这样没有音乐的电影了。我一直感觉这部电影的主题用一个字概括便可以了,那就是痛。
整个电影的开篇,就是以主角的痛开始的,故事铺陈开来,一个个的痛一点点地展现出来,而痛达到高潮的部分正是在战争的过程之中,痛苦挣扎的男孩,被法国兵强奸的少女,被割掉阳具的士兵,这一切似乎都把“痛”这个主题演绎到了极致。而在乡村里苦苦等待最终患上神经官能症的女人,也是另一个角度的痛的流露。当主角一个人回到家乡,而另一个被女人深爱的男人战死沙场,女人在伤心地哭。这一段场景没有任何煽情的音乐,却可以把最深的哀伤从遥远的银幕传递到观众内心里最偏僻的角落,这无疑是一种成功。
电影中,最痛的时刻不是身在战场看着最好的朋友奄奄一息,而是回到家乡的一刻,男人和女人感受到未来的绝望。
我不得不再次考虑音乐的事情,因为我觉得这个电影最大的特色便是在于它的无音乐。我想导演如此的安排也许就是为了说明它痛的主题,因为痛苦不需要任何音乐来表现,世界上也不会有一直曲子可以完整地表现人类的残忍和卑鄙。然而声音和图像却可以,导演用胶片制造了一个人间的地狱,而这个地狱却实实在在地存在于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仿佛一伸手指,便可以触摸到血肉模糊的尸体。
难怪很多地方把这部影片归类为灾难片。这几个人的痛苦,足以表现人类的灾难了。
2 ) 战争
这似乎是对伊战的影射。
一个平凡的小镇,演绎着古老的儿女情长。
然而,年轻人的命运却因为一场毫不相干、莫名奇妙的战争而永远改变了。
在平静的镜头下,隐藏的是激烈的冲突和恐惧,人性的卑劣在战争中是被扭曲还是被呈现?
3 ) 野兽逻辑
没有配乐的镜头下,就连最原始缓慢转动的黑白演职员表也如此压抑,究竟是战争的伤痕已让人失去了呐喊的气力,还是受伤的困兽已不愿在言语?
没有坐标,没有因由,这场导演刻意模糊主题的战争让人几近崩溃,脑海中一片空白,渐渐失去了恐惧、失去了道德的尺度、失去了思念、失去了爱……失去了所有,只剩下粗重的呼吸和慌张的脚步,我知道我们都不可能听到自己心跳意外其他的声响,所以音乐被粗暴的剥离,只剩下黄褐色的沙漠与阴冷小镇的腐朽气息。
冬季的清晨,枯燥的生活节奏,连青春的脸孔都如此压抑,似乎只有性才是唯一寻求快乐的良方。在荒芜的田野中交合,女孩微笑的脸庞让人情不自禁的想起《破浪》中的女主角,只是这次无休止的性爱不是为了拯救,她不是寻求快感,只是要通过肉体去感受她对每一个人的爱。郊外的篝火渐渐熄灭,女孩躺在中间搂着两个男人,呼出的气息遇到寒冷的空气,迅速变成白色的迷雾,她不想他们离开,她想就这样来到芬芳的夏天,每个人都需要爱,男孩的眼中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阴郁。
年轻的男人们背着行囊跳上了军用卡车,女孩拒绝了想和她上床的男人,她告别了以往放纵的生活,似乎用另一种方式等待着爱人的归来。然而漫长的等待是另一种煎熬,女孩主动来到了勾引他男人工作的茅草屋,没有任何爱抚与前戏,女孩趴在墙上,男人淫笑着从背后粗鲁的插入,女孩的脸孔上没有任何表情,完事后她机械式的穿戴好,漠然走出了房子,我们看不到任何快感、闻不到任何救赎的味道,女孩对女孩说“我怀孕了,我知道是他的,不过我不想要,可以去比利时把孩子打掉!”话语在萦绕的烟圈中消失,三人间情感的纠结却难以解开。
男人在异国荒芜的沙漠上执行没有终点的军事行动:搜掠被遗弃的村庄,看着战友杀人、被杀、突袭、伏击;他们抓住来不及逃走的年轻女子,脱下钢盔与枪械,在她身上发泄着兽欲,道德与良知早就被烈日和死亡的惊恐蒸发。镜头拉远,强暴的场景被淡化模糊,没有剪接的这一幕里,只有女孩痛苦的嘶哑叫喊声,我们也接受着精神上的煎熬。男人们匆匆离开,女孩蜷缩着身体,紧握的右手中满是白色混浊的液体。
翻越突兀的山岭,男人们继续在沙漠中潜行,他们遇见了骑着骡子的村民,失去理智的士兵在躁狂的咒骂声中杀死了手无寸铁的百姓,游击队俘虏了幸存的小分队,被强暴的女子来到了他们面前,强奸过她的士兵被带走,随着惊心动魄的惨叫声,士兵被硬生生的阉割,随即处死,两个男人嗅到了死亡的气息,他们忘记了家乡的爱人,纠缠的三角恋情烟消云散,此刻只剩下最卑微的求生欲望。穿越森林的路上男人抛下了受伤的同伴,他抛弃了最后的良知,抛弃了战友,抛弃了意识深处的情敌,他只有逃离这酷热的战场回到阴郁的故乡,才能展开灵魂的自责与救赎。
女孩打掉了孩子,也被送进了精神病院。夏天来了,终于可以抛下厚厚的冬装,在阳光下漫步,男人终于回来了,“他们都死了”,男人说,女人泪流满面,“告诉我所有的细节,一定是你知道我怀了他的孩子,所以把他留在了那里!”,男人的眼眶深陷,侧影中我们看不见他的眼睛,一如我们看不见他的灵魂。
人与兽可有分别?疯狂的兽性是否可以单纯归咎于死亡气息的笼罩?忏悔后渴望能得到灵魂的救赎,是否就可以抹煞血液中的兽性?女孩的眼神依然如此空洞,如果还有什么能让灵魂苟且偷生,去穿越彼此肉体上的痛苦,那么只剩下爱,生者与生者间的爱;本来没有坐标和重点的欲望,在经历了茫然与兽性的迷宫之后,突然闪出依稀可辨的出口。
Bruno Dumont借助战争题材辩证人性与兽性的本质、延续情欲与救赎一贯的难解主题,没有Hollywood式的特技和血肉横飞的残酷杀戮场景,但却营造出生命和灵魂被屠宰的强烈震撼感,一个并不新颖的题材,却在他手中变成最深刻的思辨,而舍弃背景音乐、刻意模糊事件发生年代与地点的手法让整部影片风格更加冷酷阴郁。
4 ) 法国的乡村并不都是浪漫
艺术家和文学家总愿意把法国的乡村描绘得风景宜人,处处充满浪漫情怀。这位令人尊敬的导演却偏偏不愿讨好观众。
在这个村里我们看到的是无处不在的沉闷乏味,肮脏的畜栏、泥泞的小路、疯长的杂草,无聊的年轻人则在肮脏的角落里随意苟合,发泄一下青春的骚动。男孩子自愿去当兵,结果掉进战争的梦魇,一腔热血换回挥不去的挫折;女孩子刚刚结束了乱交的生活,发出了爱情的萌芽,就与精神病作了伴。不管观众肯不肯接受,导演说俺们那村里的疙瘩事情就是那么无聊,生活就是那么灰暗。导演说,亲爱的观众,我坏了你的好心情,对不住哦。
5 ) 在这个世界面前,评判也变得苍白
黄沙吹进了我的眼睛,
夹杂着泪水。
战友在炮火中粉身碎骨,
耳边是直升机螺旋桨的声音。
《弗朗德勒》在戛纳拿了评委会大奖,《风吹稻浪》拿了金棕榈大奖。后者让我看得昏昏欲睡。
《弗朗德勒》则异常让人清醒,但又不是过度得渲染血腥以震慑观众的神经,油画般的法国北方田园风景和中东战场上黄沙漫漫的残酷画面相互切换,不紧不慢得持续着,最后的字幕在无声中放完。
电影把人类的感情表现得异常质朴,爱、欲、恨、妒......没有人是对还是错,《弗朗德勒》里的人都活在自己的感情世界中,不管是田野中的交和还是沙漠中的杀戮,都在阳光下进行着。
行军途中早伏击,站友们一个一个倒下,敌人好象险恶无比,但是当破门而入的时候只看到两个举着枪的十几岁男童,一阵扫射后,一个被击中前额倒毙,一个被击中腹部,慢慢在呻吟中死去。这里正应了前面说的“很多孩子在战争中死去”,原来那些孩子并不只是作为平民被屠杀,而是作为战士倒在战场。
一帮人到了一处平房,把里面的女人拖出来轮奸,后来他们落入这个女人手中,被女人认出的一个被抓进房间阉掉,女人毫不犹豫得把挣扎于地的他一枪打死。
这边当观众得惨不忍睹时,导演就把镜头切到那边眼光灿烂的乡村美景。然而在宁静的乡村中,等待男人归来的女孩流产了,性情变得疯狂。
这些事情就发生在现在,而且还在发生,电影没有做出评判,在这个世界面前,评判也变得苍白。
6 ) 观众被迫接受导演强加的荒凉和绝望
本片获得了嘎那的评委大奖,但是却不受观众的欢迎。在电影放映过程中退场的观众络绎不绝,而电影刚一结束,很多观众就退场了而放弃了和剧组见面并提问的机会。
这个电影离娱乐性实在太远了。首先,影片中没有任何配乐。前半部分最常见的声音就是靴子踩在烂泥里的声音。两个主角都是沉默寡言,甚至于抑郁寡欢的类型。在他们单独相处的20分钟之内,对话不足10句。
其次,影片本身就是非常沉重的调子。前半部分的剧情及其缓慢,偏远的法国农村乏味的生活,凄凉的冬天的景观,满地的烂泥。然后突然转到沙漠战场上的另一种孤独和恐惧,还有死亡和仇恨。直到影片结束,观众看到的都是一种绝望的氛围。我想这位导演和编剧所要表达的就是人性的脆弱和丑恶。而且是用最直白,最赤裸裸的方式来表达,当然让多数观众受不了。
影片中对于性的表性也令人不快。在冰冷的农场女主角的性行为完全失去了任何涵义,而变成了一种令人不快的恶习。而战场上几个士兵无法抑制的强奸行为、遭到的阉割、以及性与死亡的联系都是非常罕见的。
从另一方面讲,这个电影反而因为缺乏音乐、缺乏表情、缺乏感情而实现了一种强度。观众被迫接受导演强加的荒凉和绝望。至少我会记得这个电影和这个电影所代表的无助的感觉。
冷峻,残酷,真实
让人揪心
已经过时的装
和‘风吹麦浪’一样残酷
2014年8月29日 20:00 胶片(放映小哥焦老对不实)英字(前两本没有)。拍得很好。好像已经有一阵子没看这种复杂有文化的电影了。
做作……
这大概就是超强写实主义战争片,普通人的罪恶也同样令人发指,当然苦逼命运也是与之相伴。战争片段以外的可看性比较糟糕。
忍完了
我是杜蒙镜头下不语嘶吼的兽,也是匍地而做野合说爱的人。
如果你喜欢minimalist或Bruno的fan的可以看看。
9/4/2007 9:45pm Kwai Tsing
也许是见过最冷酷的电影了,电影虽然很短,而且没有音乐,满眼的荒凉,对战争人情的叙述也显得不很热情,但恰好就是这样,使人看过之后久久不能抹杀——只剩下无奈、愤恨、甚至恐惧。
反—战争,应征入伍作为时间的终结存在于法国乡村的日常之中,而它的最终到来将形成了一种平行的时间结构,将Andre和Barbe的另外一个情人投入到土沙色调主宰的,低饱和度的暴力世界,他们所进入的是另一重时间性,这两种时间性有如海德格尔的”技艺“与”座架“——现代性诞生的时刻。然而,这一现代性的二元对立消解于蒙太奇中,动物性或者说人类的生成—动物令一种浅薄的乡村浪漫主义失效,Barbe的身体在古典时代的村庄之中被占用,被疯人院规训,而三人则在无名的空间之中继续发生异化。走向疯狂是人类的命运,然而杜蒙在影片结尾的处理是巴迪欧的,回溯性重构在一个基督教式的忏悔中被消解,互为Pharmakon的两人向对方展开,然而爱真的能化解apre holocaust吗?抑或是仅仅是一部情色的福音电影?
080525开始了凌晨看碟的日子,生活似乎回到正常。希望不是假象。那些忧伤无力在这片面前微不足道。女孩的脸很少是笑,不知道她在那些男人身下是什么想法。战争的残酷不容的人感慨。512遇难人数已达六万。
09.5
此君乃是当今世界最伟大的导演
看了四部,四种题材:公路、悬疑、宗教、战争。感觉杜蒙是在用布列松的手法,向库布里克看齐;《弗朗德勒》会让人想到《全金属外壳》,只是镜头更优美,手法更直接,过程更残酷,结尾在爱与宽恕中落幕,观众和主人公一起获得救赎。
06戛纳评审团大奖
人,所能为
应该还是他妈的反战;经历战争残酷洗礼,丧失人性;回到家中,女人也痛苦,男人也无法释怀;最终两人只能接受现实,战争夺去了很多,但生活还要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