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开始看北导的片子看的《坏孩子的天空 》,而后又看了《菊次郎》、《花火》以及这部《那年夏天,宁静的海》。感叹他是如此会讲故事的人,讲故事简单,让人明白中国意境里面的无声胜有声却难。
我时常在想爱一个人要怎么表达,何为爱,以前我总以为语言可以拯救一切,只要好好沟通,没有什么鸿沟迈不过去。但回过头想,脾气是自己的,有些时候无法做到控制自己的言语。语言,沟通往往是很多情侣之间最为困难的。
北导喜欢蓝,看过《花火》的人都应该知道他对蓝色独特的爱,每一个镜头语言里都是蓝。
在《那年夏天,宁静的海》中,大海占据了大段的篇幅,剩下一点马路镜头。我想每个人对于大海都有一种执着,说不出为什么,但就是忠于它,就像故事的女主对男主一样,从头到尾的跟随,从头到尾的陪伴。这尼玛警惕了我人生真谛啊,陪伴才是最长情的告白!
剧情, 只是一个很平淡的故事,当然主角也很平凡,所以会有一大部分不喜欢文艺片的观众接受不了这种节奏。其实越过简单的剧情,越难做到撑起一部电影,越难让人刻苦铭心。北导的电影总会有一种魔力,某一刻能让你捧腹大笑,你既觉得这场景或者对话好突兀,故事还能如此发展,但又克制不住自己去接受这种幽默,这是他在电影里表现得最为独特的地方,不按套路出牌,又讨得大家欢心。
人物,人物设定比较简单,开始万般疑惑为何是两个有交流障碍的人做主角,不会一整个片子都沉闷么,到后来算是能理解他的良苦用心,有些无法用言语表达的东西,都化为行动,这也是他在这部片子里最巧妙的设计,他更关注的是人与人,人与大海之间的互动。
镜头,里面大多为工整的固定镜头,有些镜头特别有意思,比如在最后女主贴照片的时候,刚好画面没有照片,只看到女主的动作。还有多次足球场路过的镜头,有男女主,男主,女主,还有两位小哥。这些看似特别没劲的镜头,却完全给人不多余的感觉。
bgm,有人评说是久石让的音乐撑起了整部电影,我可不同意,两者来说是相得益彰,一起达到另一种高度,另一种效果。
愿你我永远保持纯真与爱,盖世英雄终有一日会来。
我曾经十分热切地想编造一部小说,主角是个哑巴,可是写来写去,发现他比会说话的人还要唠叨百倍,因为我要写他的想法,他看到的听到的东西,总不能只是说,他走了一百步,直到走上沙滩,才发出一点声音。 直到看了年轻的北野武同学拍的这部电影,才相信有些用影像能达到的境界用文字很难企及。反之亦然。 整部电影下来,北野武的镜头都没有侵犯进海里。其实真正生长在海边的孩子,大部分与海相处的时间只是沉默地行走于海岸线上。对于他和我们来说,这都是种刻意保持的距离,为亲昵和神秘都留下可能,一如海报上和整部电影里,两个沉默的孩子的距离。 我很喜欢这个长相平庸的女孩子,因为她让我想起一切跟自己走上过沙滩的女孩子。 你不喜欢一个女孩是不会带她走上沙滩的。那种松软,咯脚,咸湿的感觉如果不是爱,也至少是相互倾慕的注脚。
文 | 张之洲
前段时间,和几个友人谈起上学时看电影的经历,说到文艺电影,不免提起看片睡着的事来。让我们睡着的影片不尽相同,有人睡《野草莓》,也有人睡《乡愁》。只是此时说起这件事,语气里总有些温柔和怀念。
年轻的时候,总是迫切地想看懂那些难懂的片,抓住艺术的秘密,却每次都被困意挫败,这般窘境如今早就被忘得干净。只记得那些醒来还想继续看的电影,那些自己感觉舒适的画面,令人沉浸的声音。
对我来说,《那年夏天,宁静的海》是那部“很好睡”的电影。
我还记得十几年前第一次看它的那个下午,初夏的风很温柔,电影没什么对白,音乐很好听,冲浪令人向往,不那么美好的水泥堤岸,以及满是石子的黑色沙滩,正和我意。
我歪在宿舍的铁管儿椅子上睡着,醒来时画面里还是那片海,我的一条腿已经被完全压麻。有五个未接电话,下午的篮球比赛已经快要结束,我最终没能上场,我们学院赢了比赛。
在电影里,男主角消失在海里,女主角把他俩的合影贴在他的冲浪板上送入海中。那时只感到了海的宁静和永恒。
与这段记忆产生联结的时刻还有一个。那时我刚读了寺山修司的《最短的抒情诗》,里边写到:“在月夜的海上/放了一张信纸上去……人们称之为鱼的/都是谁的信纸。”这写的,简直就是电影里的那一幕。男主角消失在海里,出现一段字幕:“他变成鱼了”,而最后,在浪里摇曳的冲浪板,也活脱就是一片信纸。
而这些记忆,还跟蓝色有关。颜色比叙事更加直观,更快地抵达内心。“眼泪是人类自己做出来的/最小的海……被月亮的光线照耀/信纸会变成蓝色吗?”
寺山修司的蓝色,温柔浪漫、波光粼粼,同时又有面对旷阔夜海由情生出的寂寥,而北野武电影中的蓝色,还多了一些执拗和坚硬。
最近重看这部电影,我被里边的墙吸引了。
在男主角(茂,一位听障人士)捡到的第一块冲浪板坏掉以后,他继续做之前回收垃圾的工作,场景里有一面水泥墙,这个地方后来还出现了几次,是他日常工作的必经点。
还有一幕,两个踢球的搞笑角色靠着一面铁皮围墙吃汉堡,他们刚刚花了几乎全部身家,买了二手冲浪板。
这两个镜头,阳光都很强烈,但是色调青灰,角色都在阴影里。铁皮墙好像隔绝了他们和世界的关系,而小城市的市井喧嚣也跟他们无关。但无论主角还是配角,他们都在此时找到了自我的一番天地。
随后,茂干完活儿领了工资,买到了心仪的冲浪板。配角哥俩(姑且就叫他们搞笑兄弟吧)抬着冲浪板,顶着以前的足球伙伴惊诧的注视,径直走过,来到海边。
在这片海滩,好像只有茂和搞笑兄弟在认真冲浪。
海滩上常常坐着一群装备唬人的青年男女,总在闲聊,他们的头发永远是干的,显然从没下过水,聊天内容无外乎异性的耀眼和海浪的糟糕,偶尔嘲笑一下茂刚开始冲浪的糟糕技巧。
人群是无形的墙壁,但也有人伸出援手。
冲浪器材店老板有时会到海滩上看看,和那些青年男女聊天之后,他看到茂没有冲浪服,应该冻得够呛,便送了套旧冲浪服给他,还给了他一张冲浪比赛的报名表。
茂此时好像没把比赛当回事,回家在报名表上乱填一气,便转身看冲浪杂志去了。他的女友贵子(同样是听障人士)帮他重新填好了报名表。
下个镜头便是茂和贵子一起乘船出发去比赛的海滩。贵子希望茂能有更大的舞台。
电影里有些橙色基调的镜头也很好看。
有一幕,茂太过沉迷冲浪,被贵子误会了还没意识到,去贵子家找她一次不见,竟然还像没事儿人一样继续去海边冲浪,工作也没去,几天之后才想起再去找贵子。
他按了门铃,贵子自然听不见,不过家里有个警报灯在狂闪,镜头转到贵子脸上,还是一脸严肃在生闷气。我猜她的内心该是跟警报灯一样在狂跳。
警报灯像一个外星飞船,好像随时要从周围中产家庭标配的陈设中飞升出去。
最暖的色调出现在电影末段。茂比赛拿了奖杯,在回去的轮船上,他跟贵子笑得很灿烂。
接下来,一切急转直下。
这一幕是全片里最冷的蓝色调,茂消失在海边,贵子望向海边寻找茂的踪迹,镜头在她的面庞和阴冷的大海之间来回切换了好几次,优美的音乐也退去了,只剩下海的声音。
北野武在一个采访中谈到这一幕,他认为死亡是残酷而浪漫的,“他变成鱼了”,代表了茂是回归海洋,变成神灵,像是某种飞升。
我想这电影里飞升的并不只是茂,贵子对爱率真的追求亦是从日常走向纯粹的飞升。
这是电影里一个深深的停顿。这一幕之后,是海边众人生生不息的画面,搞笑兄弟的冲浪技术越来越好,收垃圾的工作也有了新人顶上。
贵子把茂的冲浪板以及他俩的合影送到海中,再之后,是像家庭录影一般的海边众人定妆照,然后是贵子与茂之前的快乐点滴。
大海是不会改变的,贵子的爱也不会改变。
作者:张之洲
摄影师,业余艺术家,文学爱好者。
第11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第6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那年夏天,宁静的海》,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无声男女们安安静静的评价了!
格系艺人:
简单的内容使得久石让的音乐随意飞扬。
费了木:
北野武本身自成一派。有匪气也有柔情。
红:
北野武的电影是无言的爱情,无言的艺术。
果树:
清远通透,满足对大海应有的梦想的电影。
George:
拍了一对符号般的男女,感觉到了爱的形状。
飞檐:
久石让的配乐在这里变成了他们的情感语言。海滩,阳光,海风,青春。喜欢这样的极简与纯粹。
蹦擦擦:
一路都觉得无趣,看到结尾才开始感动。用音乐推动剧情,表现人物内心和环境氛围,也只有久石让的音乐才可以做到吧。
Sparrow:
大音希声式的爱情,宁静而汹涌,纯情而残酷,深情而短暂。而那平静表面下的情感却同那片蔚蓝色的海一样,暗潮汹涌,流动不息,长情不止。
野凡:
那年夏天,少年抱着冲浪板反复练习着冲浪,日复一日,这个炎炎夏日好似漫长得没有边界,就像这片浪来浪退往复循环的大海一样。姑娘每天陪着少年来到海边,她总是独自静静地坐着看他失败又爬起,她把一整个夏天的时间毫无怨尤地放在少年的身上,直到夏天结束了,才恍惚发觉这个心喜的夏日竟如此短暂,短暂到还没来得及看清一朵浪花的形状。影片中人物的穿搭、色彩搭配,还有久石让慨然且隽永的配乐,竟散发出同时期香港电影的光辉气质,满含惊喜。
Pincent:
做减法的纯爱片,减少对白和戏剧冲突,连听觉干脆也去掉,一遍遍拿冲浪板从海边走过的水平位移镜头,如季节更替如人的到来离去浪的潮起潮落,从具体记叙学冲浪过程到照片留存,没有多惊天动地而这种重复的调性如老百姓般日常。久石让的配乐像他几个其他作品一样抢戏,相对单一的场景和景别下这样的配乐更利于情绪铺陈。还是演员形象气质选得好。那种在一起耐心静默的状态,是现代社会人的缺失,性冷淡到我本以为他们是兄妹。北野武总是忍不住要在细节上有更多小幽默。
Bob_Chow:
从零开始学冲浪的主线一度给我一种周防正行的感觉,但是海,久石让,缓缓行进的人,这还是原汁原味的北野武。是不是聋哑人似乎不重要,仿佛是为了完整性被他人揭露一次,若没有这层揭露也许更有韵味。拿着冲浪板的两人是徐行的列车,没有过度设计的桥段也自然流露着趣味和感动,前半段无论从节奏还是情绪的把握都无与伦比,但是比赛一段难免有些冗长繁琐,因为两人的个像都相对克制隐匿,与花火中的无言不同,这部中的两人更缺了一点爆发的力,所以在冲浪一段的群像也有些模糊了主体。海依旧是梦想也是彼岸,已经仿佛成为了日影的母题。即便深知此片如此这般的缺陷,但是看着北野武听着久石让,这个心也狠不下去。最后淡淡离去,是一种浑身的能量都一下子泄了的形态,没有力气去悲伤,也不会遗憾,反观生命是否本该如此。
子夜无人:
抱着一块捡来的冲浪板,他们一前一后地走着;无法开口说话的两个人,那就沉默地相爱吧。男孩突然迷上了冲浪,与海洋作伴的时间里,女孩只能在沙滩上等待。由此,她就这样见证着他日复一日地蠢蠢欲动、焕发生机,他不再是属于她身边的那个人,他好像注定要站在那些翻越的浪尖上才真正活着。当有一天终于风平浪静,从头到尾都是一场无声无息,男孩好像没有来过,女孩好像没有爱过,记忆里所有发着光的日子,最后都定格在了冲浪板上他们的合影里。久石让的配乐美到窒息,结尾直接让人哭崩,原本我觉得它是《若能与你共乘海浪之上》的现实版,但想了想它其实是一个更加纯粹的童话体吧。我对于爱情电影的想象因为本片再次被刷新了,原来涉过浪漫与生死的故事真的可以如此平静而广阔。短暂的夏天,短暂的潮汐,我爱上你,那是最长久的热情。
#FIFF11#DAY6的主竞赛场刊评分稍后会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7/10。全片大部分内容就是:男女主角在众人讪笑氛围中拿着滑板走出画面,默默地行走、超克制的心灵交流融进空蒙虚无的海天一色,为主角征服大海代表的生命激情意味着宿命般的向死而生做了铺垫,贵子到站下车向深夜独步的茂追回去一段情感宁静丰富,结尾点题性的感伤乐曲划过一个个闪回破坏了这种宁静。
抑郁仿佛是到另一个世界 在那个世界死去的人太认真 没去过那个世界的人太不认真
北野武真是个奇怪的人,明明外表那么粗旷不羁,拍出的电影却又这么的平静含蓄,像散文诗一样。影片的结尾安静而忧伤,却令人在惋惜伤感的同时更加珍视美好——感谢你曾来过,再见。
默片气质的主角,初次合作的久石让则像是主角的代声。这是其中的惊异感。充满了浪漫主义情怀,甚至会“哦,死的好,就让我们这样结束青春吧”。像3-4X10月/那年夏天宁静的海/坏孩子的天空有没有什么北野武体育运动三部曲之类的叫法的。
#重看#一幕幕拿着滑板走过海边的场景像是四季序列的轮回,生活如海,每年都有那么多人来看海,每年都会有人离开,而潮声经年不变,只是那个人再也不会回来;总是将美好与悲伤、幽默的达观与残忍的生离死别糅合得天衣无缝,当笑声犹飘在海面,死亡降临得如此突如其来。冷面北野武心思细腻,内心百分百纯爱,艺术审美超级完美,配乐满分,结尾泪目。
北野武干了这么一件事:他极力地塑造美好,然后无情地毁灭它,再告诉你,有那年夏天的美好回忆,生命便不枉此行——这就是生命的规律啊。
这个剧本的难度大概很多人就只能写到短片的篇幅,而北野武用他的痴与巧塑造了一部长篇,正因为如此这对恋爱才是真实的,他把他们放在那,是一个あの夏的存在,许多电影用主角去走进你的生命,它代替你体验了某些事,给你看到生命的另一个版本,但是这部电影不同,它就让你看见它,只是看见,只是小心翼翼的坐在沙滩上望着那片海,生命和爱情就已经够令人雀跃和唏嘘了。
嘴巴说不出的喜欢,眼睛会说,耳朵会说,砸碎窗户的石头会说。夏天送不出的再见,海风会送,潮汐会送,贴在滑板的相片会送。上不了的公交车徒步与你并行,跟不上的冲浪板抱住与你联结。那年夏天海水很冷,人们穿着长袖,女孩只那样望着男孩,就觉得很美好。那张合照会替我们翻山过海,把再见说给夏天。
两叶孤舟
啊怎么敢拍得那么淡,不怕没人看吗?大多数人的一生就像海上的一朵浪花,也曾有过波澜,终将归于平静。谁真正地活过,谁心里知道。
“他们又去冲浪了,有什么好玩的。”人与人的关系是简单的,人与世界的关系也是简单的。非常宁静的一部电影,连夏天的到来和消逝也是无声无息的。为何忧愁?为何欢乐?他们一言不发地走在路上,心里是否也有浪潮起伏呢?音乐奏出两人的内心活动,参与构筑了影片的节奏。沙扬娜拉,空你其哇。北野武的夏日系都透出一种彻骨的温柔。最后,太爱这个片名了。
大岛弘子饰演的女主角大概是电影中最美的风景了:别人嘲笑你的贫瘠,努力,愚笨,不专业,而你的一举一动在我眼里都是值得莞尔的帅气。她坐在沙滩上给你叠衣服,陪你抬着捡来得冲浪板一起向前走,下了公交车向你疾走而来。silent love听了太多次,看了电影才知道,全都是出现在最微小的细节时。北野武选女主角的功力实在是高。贵子是太多人都想要的女朋友类型了。
放在以暴力见长的北野武的作品中,本片和《菊次郎的夏天》绝对算得上是异类。即便如北野武这般威严的男人,温柔起来也足以让人感动。影片摒弃戏剧性,以生活流的方式将男女主角生活的点滴缓缓呈现出来,清新隽永让人心动。此外,北野武在本片中采取了大量的留白手法,细细品味,耐人寻味。
最宁静的大海,最澎湃的情怀;最纯粹的爱情,最简单的心灵。北野武这部温情巨作在久石让天才配乐的陪衬下,勾勒出了一幅让人感激涕零的动人画卷。没有波涛汹涌的情节起伏,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细节的刻骨铭心,这也是足以令人静心思考的真情实感的刻画,真正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最后一幕随着主题音乐的响起,回忆的碎片逐一呈现眼前,心潮难平,热泪盈眶。
若不能言语,便是对望也好。
喜欢这张海报胜过喜欢这个电影
电影安静,看的人也安静。面无表情,尤其是贵子的表情,几乎可用木讷来形容。但是又是看得见深情厚意的,她一直跟着他陪着他,走路或者奔跑,哪怕有赌气或者不得不分开坐车,也是她去寻他。茂的执着让人赞叹,这缓缓流淌的爱情更让人感动。音乐也很好,久石让名不虚传。都以为就那样海天一色的结束了,忽然主题音乐《Silent Love》响起,冲浪板上他们的合影,心中一揪。然后他们鲜活的过去快乐时光就蹦了出来,只是平常的画面,但是却是最好的结尾,仿佛看了那么长时间,就是为了等候这两分半钟。P
音乐参与叙事,北野武强烈的个人风格“寂静”的一面,视听语言和叙事上甚至有些极端的作品。结尾把整个影片境界拔上去了。这部片的控制力好得令人叹服,说实话这部片子比《花火》更该拿奖,无怪法国人热爱北野武。
冲浪运动在中国永远普及不起来!~
两位聋哑青年的夏日点滴,不懈练习冲浪的故事,朴实平淡,恬静轻盈。北野武在多个方面使影片达到了简约的极致:台词稀零(贴近于聋哑人的感知),淡化戏剧冲突,以缓缓运动的长镜头或简练干净的剪辑结构全片,并构建了一组组重复的动作或场景——屡败屡战的冲浪、女友幸福的凝视、沙滩上窃窃私语的围观者、被球砸中头的人、扔石子(捉弄人或砸窗户)……最典型的当属青年(们)一次次地夹着冲浪板行走在路上的镜头(而且出发全是从左往右走,回程均为从右往左行,非常古典的走位规则)。结尾的往事摆拍蒙太奇令人动容,既趋向于静态的定格或照片(时间的停驻),又保留了人物的短暂运动,盛夏的勃勃生气盈溢其间,配上久石让的清灵音乐,还有结尾才逐渐浮现的片名,余味悠长。(8.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