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电影性表达
小津在这部电影里承袭自己一贯的风格,他喜欢日常生活内部的戏剧性。故事中常见的死亡、婚姻、爱情、血缘相认等等情节,都是典型的戏剧性事件。不同的在于小津的处理,他弱化了戏剧性情节在整体结构中的地位,更多的将焦点集中在进程之上。安东尼奥尼也习惯于拍摄进程之中的人物变化,与经典戏剧相区别,更多的进程展现,可以反应人物的细微内心变化。个人认为,像是《泰囧》、《致青春》此类电影,只不过是以银幕方式展现的戏剧。不能算是电影,也没有电影性,在《作为文学的电影剧本》里面的第11章讨论了安东尼奥尼的电影,里面说到“电影依靠的是真实,而不是逻辑,”不是依靠经典戏剧所强调的逻辑,依靠生活的节奏。《奇遇》里面,导演关注的不是古老戏剧注重的逻辑基础,相反,关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和事物之间的关系。导演关心自己的人物,超过关心观众的兴趣,这就赋予了人物自身的生活。生活中其实无时不有戏剧性,不一定是虚构的戏剧性,电影性更多的表达那些看不到的戏剧性。“一个人从左到右,在电影上来看,是完全不同于从右走到左”。
电影性这个问题,张暖忻李陀在《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中谈过,后来还有一些综述性文章,但是在1980年之后,变再也没有了。个人认为,电影性并不和戏剧性相冲突,但是绝对不是被戏剧性代替,电影性有自己的戏剧表达方式。
正如戈达尔说的,电影要以政治的方式拍摄。导演是要有风格和形式的。不能被戏剧的冲突规律所代替。
2 ) 惬意还是穷凑合
在美国第二次看电影,虽然都是学校的免费电影,放电影的是个修法国文学的local。老是挑一些比较人文的电影来放。
浮草,不安定的感觉。可能在外的人更能体会。从大学开始就在外面上学,印象中集中地大量的看电影应该是高中时候的事了。那个时候就很喜欢看日本电影。所谓大师的电影看过一些,所谓难以望其项背的电影看过一些。不只是理解能力有限还是欣赏能力有限,一直没看出来怎么就那么牛逼。出于对大师的失望,小津这块一直没看过。就记得那时候挺喜欢岩井俊二,基本上都看了一遍。安静的镜头,看得我心里还是挺舒服的。
大学的寝室是个纯爷们的寝室,很多电影一开始有室友跟着看,看着看着说一句“什么玩儿啊”就走了,弄得我也没心情看了。
话说电影这东西你还真是不能对他预期太高,今天我就是抱着明天后天都没课的心情来看的。画面一出来,我就不行了,感情岩井桑的祖师爷跟这儿呢!原来在电影杂志上看过的词儿一个一个从脑子里往外蹦,平静而温馨的家庭场景,低机位仰视角度反映了日本人一种谦卑的态度。关键是这种平静的画面一下把我带到了还在家的时候。我也成浮草了这会儿。
因为看的是英文字幕,可能有的地方叫法和大家的不一样。前半段都是欢快的故事,和生活中经历的大部分事一样,美着美着你就没不下去了。经理携款跑了。戏班子办不下去了。师傅问起大家的去向,发现大家都有个着落,有姐夫,有从前的会社。只有师傅自己没有,我心想这有老婆孩子不就应该是个家么?偏偏师傅还就不想留下。一阵阵无语,很难想象这样一个人,没有家的一个人,永远在路上的一个人。多可怕。
关于两个女人,一个虽然丑但像生了根似的生活在小镇上,一个漂亮但抽烟喝酒还有点风尘。技术的说:这两个女人代表了他的两种生活,暂时稳定的生活和奔波的生活。谁说不是呢,你要想踏实,就必须承受那种无趣。在外漂泊生活总是对你很操蛋,可是有那么点风光。夜幕中列车徐徐驶过,抱着酒瓶端着饭盒,到底是什么一种心情呢?惬意还是穷凑合?
日本人对细节是抓的比较狠
3 ) 浮草 Floating Weeds, 1959
维姆•文德斯在其致敬小津的作品《东京画》(又称《寻找小津》)中,开篇便给出了这样一句话:“如果说我们所生活的时代当中还有什么神圣之物,如果说电影当中还存在着什么隐秘的宝藏的话,那么对我来说,小津安二郎的作品无疑便属此类。”
这话我是赞同的,甚至以为它确乎就是我心中所想所念;但细细琢磨,这样的开篇未免让人有些不明所以,以至于让人开始抵触起来。毕竟,谁也不会因为一句没头没脑的话就相信了一个人所谓的“神圣”。而就我个人而言,事实上,小津安二郎所描绘的东西既没有那种凭空捏造出来的神圣,也让人看不出一点儿肮脏;他描绘的,不过就是一个持续转舵的社会当中最平常、最生动、最不起眼的细节。“面对摄像机时,我想的最根本的东西是通过它深入思考事物找回人类本来丰富的爱……说那东西是人性可能过于抽象,算是人的温暖吧。”小津念兹在兹的,无非就是这些。
从这方面看,《浮草》显然也是这样;然而它在小津的所有作品中却也占有十分特殊的地位。一方面,这部电影是小津唯一的一部翻拍,且翻拍的还是己作“喜八三部曲”中的第二部《浮草物语》。由黑白到彩色,由默片到有声,导演是否能够妥善处理这种转换之中的种种问题?另一方面,小津翻拍《浮草物语》似乎也并非完全出于己愿:在其作品《我是开豆腐店的,我只做豆腐》中,他明确表示《浮草》是沟口健二和永田雅一先生“屡屡拜托”,使小津终于“实践了多年来的承诺”的那部作品。那么这样的一部作品,到底能否达到导演后期应有的水准呢?
事实证明,我等凡人对小津安二郎的一切担心都是多余的。不过,这样的翻拍也造成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有趣结果,即本片形式上变成了小津后期,内容却完全靠向了前期一边,剧情既不平、也不淡,而是一反常态地幽默起来;而且,鲜见于小津电影中的强烈冲突也在本片的后半程里随处可见,打、骂,吵架不绝于耳目,哭、笑,情感也毫不加掩饰。可以说,这种奇妙的混合在我看来给小津安二郎增加了丰富的维度:某种程度上说,其实小津拍电影根本就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可言;他虽不是个精通煎炒烹炸的多面手,但也绝不是只会做一个味儿豆腐的烂厨子。
当然,豆腐还是要做的,做法不同而已;千万种做法也逃不开豆腐,这就是小津。在这里,我们与其把所谓的“豆腐”说成是恬淡平和的口味和癖好,倒不如将它看成是一种对人间之爱的信念和忠实。这种爱既有可能是家庭存在的结果,也有可能是家庭建立的原因;既包括父母与儿女之间的情感,也囊括男女之间的爱情。在《浮草》当中,我们可以明确地看到三组与这种“爱”相关联的人物关系:寿美子对岚驹十郎、岚驹十郎对儿子阿清以及阿清对加代。
不得不说,小津的片子真的很难形容。当试图用语言对我的感动进行一番描绘,我就发现自己不光词汇贫乏,就连记忆力似乎都开始衰退了,因为无限多的眼神、笑容和场景都值得玩味,每一个伫立、转身和凝望也有值得推敲!应当如何进行选择呢?又或许应当如何不进行选择呢?——就在这样的患得患失里,我有了一项新的发现。那些看上去似有似无的编剧、剪辑、音乐、场景……正是造就了一种接近于“无”的效果。小津安二郎在自己的墓碑上刻下了这个汉字,终究只能让后人疑惑不已。但无论如何,小津绝不致惺惺作态地在自己的墓碑上写下一个连自己都不知道的问题,期待那些懵懵懂懂的后人胡乱给自己填上一个愚蠢的答案。这个“无”不是墓主人留给人们的谜题,也不是一个做作得无以复加的符号,他只不过用一块很可能将会流传千万年之久的黑色大理石记录下了他人生在世的唯一感受。我想,那感受不是虚无,不是没有,不是不存在……倒可以说是去掉了一切对事物猎奇心态、去掉了一切浮华的形式之后的生活本来的面目。
是否完美于小津来说好像根本不是个问题——因为那种所谓“完美”的东西从来只是一种假象而非他所关心的所谓“无”的本质——正如《浮草》当中所传达出来的那种东西一样。但凡人情存在的地方,就到底要有些缺憾,想来这也就是小津悲观而乐观的体现吧?假使团长岚驹十郎和阿清父子二人真的相认,加代顺利嫁入团长家中,一家四口抱头痛哭,从此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这样的结局看似美好,但将寿美子一人剔出而使之独为“浮草”,显然就无甚完美可言了。从这个角度来说,小津的柔软并不在于他能够为每个角色安排多么美好的结局,而恰恰在于他懂得为他们找到最适合他们生存的方式和去处;而在我看来,遗憾虽则有之,却也无妨。既然岚驹十郎离开寿美子点颗烟都成问题,既然寿美子的报复反而造就了阿清和加代的美妙姻缘,既然岚驹十郎和阿清本就以叔侄相称,既然有其父必有其子……那么一切就都应该按照本来的面貌,就应该按照看似最不可能的方式延续下去。生活最终还是将本应在一起的人分别开来,但也好在生活不致让人们孤苦伶仃地独守空房。
所以无论如何,浮草还是浮草。影片一开始的岚驹十郎一座乘着孤舟前往小镇,到了影片结尾,岚驹十郎一座分崩离析,就像一叶浮草生出的种子又在各处生发一样;浮草并未消失,反倒愈发多了起来。说到这里我们又意识到,以岚驹十郎为中心的两个家庭并非孤立存在;整个剧团连带着小镇中的女人便是其边缘。这种中心—边缘的形成,归根结底靠的是“小津式情分”里的责任、忠诚和不离不弃,这责任就是各种关系的试金石:责任越多,关系就越坚不可摧,越是忠诚,就越显情分厚重。在这里,导演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主剧情中的岚驹十郎一家人从男到女从老到小个个都是不离不弃的情种,无论如何打骂,始终就是不能改变他们心中对于自己所爱之人的执念;而次剧情里,影片从一开始就着力描述了剧团里的几个男人对镇上相貌姣好的女人的追求。这种追求无非打情骂俏,称不上是“情”,自然更没什么责任可言。到了结尾,演员四散。平日说说笑笑的女人们自不待言,肯定是被抛在脑后再无联络的;就连团内也是这样。满口仁义的,跑得最快;犹豫不决的,最后却坚定下来。我想这是一种讽刺,也是一种对人最核心的、小津口中“人的温暖”的展现与探讨。
爱、责任和忠诚,所有这些,究竟是人之为“浮草”的原因,还是结果呢?小津似乎给出了一个答案,又似乎没有给出。
所以,我们还能怎么说呢?无法,就只暂且将它称为“无”吧。
4 ) 生如浮草
比起早前的作品,小津安二郎的《浮草》可谓惊喜连连。
1、戏剧冲突较以往更为强烈和外化;
2、竟然出现了数次接吻的镜头;(这个当真不容易)
3、对色彩的运用堪称大师级别;(之前都是黑白电影,拍彩色电影竟然驾轻就熟、手到擒来)
虽然有诸多的“变化”,但《浮草》依旧有着小津一贯的“不变”,那就是对小人物喜怒哀乐的关注。
在影片的开始,细腻的情感如小溪之水缓缓流淌,随着剧情的发展汇聚成河、暗流涌动直至最终爆发。
身处于大江大河之中,人就像无足轻重的浮草,注定一生漂泊。
5 ) 这个刷新以后的艳红
我看的第二部小津安二郎的片片。
画面的颜色是斑斓的,有很多绚烂的红色。配合欢快灵动的音乐,显示出纷呈的苦与乐。
镜头的表达是地道的。里面充斥着日本市井,平民生活。日式房屋的门厅、走廊、楼梯,有很浓的家味。人们进进出出的酒馆子、饭馆子,以及《浮草》里上演日本能剧的戏班子,来回行走在电影中。
里面的人物,用中国话归类,就是属于草根阶级。他们的生活漂泊不定,受制于天气和地域,没有固定的职业和社会地位。电影中有一幕令我难忘,三个剧团里的公仔,在海边幻想吃喝玩乐。也许那一刻,他们的精神是释放的,但快乐的感觉就像天空里飞过的海鸟,虚无飘渺,转瞬即逝。
借景抒情,是小津喜欢的方式。矛盾冲突的第一高潮,两人隔街对骂,中间隔着没有断点的雨帘。雨特别大,情绪很高,色调很低沉。班主和艺伎之间的隔膜,或者说,心理距离,就像暴风雨的阻隔,始终很难互相抵达。忿怒在狂风暴雨中肆虐。
小津电影的构图是封闭式的。有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意识。他对电影的态度有超乎寻常的认真严肃。传说中村雁次郎和杉村春子在院子鸡头花开得最红最美的镜头中二人说话的情景大概NG了六七十回。
众所周知,小津电影里的摄像机总是低机位地拍摄,基本在人物视线以下,以反应一种客观的姿态。给人的感觉是,生活中没有旁观者。导演采取一种静观的态度,摄影机没有大幅度的运动,符合日本人“静”的特质。这里的静不排除电影中常有的环境音,因为生活不可能一片安宁,风吹草动才是真实。另外,小津对人物基本不用特写,对话的人通常出现在一个画面中,其中灌输着平等的意识——在那个日本等级观念相当强烈的年代里。
影片表现了两种情绪:东方禅宗似的温柔和西方列强似的暴力。杉村春子饰演的母亲是极具东方女性温柔淑惠气质的传统人物。她和班主有私生子的事实,就是本片的戏剧冲突。一切就是缘于一个“老”班主剧团的到来,母亲形式上像接待常客一样招待他,不着亲近的痕迹。夫妻之间的相敬如宾、含蓄暧昧。东方审美中的含而不露在细节中渗透。隐约之后,才渐渐察觉他们之前有过节。。。嗯,电影中的性感是具有东方神韵的,美丽的和服装扮,妙龄女子曼妙柔美的身段,柔美曲线的坐姿,笑不露齿的美(当然也有奇丑无比却呲牙咧嘴地笑的),还有后半部分加代和清之间朴素真挚的恋爱,清投入爱情的腼腆(在我感觉,那个害羞青涩的青年就是小津自身的写照)——都是小津坚持的自我美学。当然,有爱必有恨。哪里有波折,哪里就有暴力。记得在一个相同的场景中,班主先打加代两下,第二次是七下,再甩儿子耳光的时候被狠狠反击。事物都有两面性,当然这里的施暴,映照出一种日式的男权主义。
小孩总在小津的片中频繁出现,剧团中的孩子富坊让人记忆犹新。影片在接近一小时三十分钟的时候,剧团破灭,透露着黍离之悲,而小孩啃西瓜的镜头略微缓解了沉重的氛围,带着些许活泼。但到最后,依然全军崩溃,在散伙饭里的泪别中感受到盛衰的无常。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又谁说得准。
影片的结局是开放式的。火车打着两盏刺眼的红色尾灯,渐渐在蓝色的天际中远去。天是消解了黑的湛蓝,前行火车的象征意义不言而喻。总而言之,再重头来一次吧——正是这样的独白,让长镜头驰骋,无边际,无界限。
也就在重返漫漫长路的那一刻,我们找到了与生活和解的理由。
6 ) 浮草——太阳底下已无恒久
小津安二郎我还是从别人推荐中得知的,是2010年的时候,当时介绍的人就说,这是个能让人从平静中看到绝望的导演。
不知道是不是得了这样的引导,我每次几乎只能看一部,导致到现在这位多产导演的作品我还没看完。
可能是因为导演本身的跟母亲生活的经历,他的电影多数以家庭为题材,在静静的叙述中,故事在最后的家庭冲突中走向高潮。
子女在他的电影中的主题就是逃离,《浮草》中子吉一直在准备考大学,没有考虑到独自抚养自己长大的母亲少了自己的陪伴会怎样;对怀疑是亲生父亲的叔叔的戏剧,也是俯视和嘲笑的态度;与女演员一见钟情的爱情,毫不意外地走向私奔,而且任性地要求母亲对爱人的接受。
导演仿佛在拷问:我们年轻的时候,是出于怎样的没心没肺,才能这样对待父母?在《东京物语》中似乎这样的问题表达最为明显:成年子女对于父母的冷漠和忽略用一种娓娓的节奏缓缓铺开,简直是不见血的残忍。
但导演的思索显然不止于此。《浮草》是比较后期的作品,导演选择流浪剧团团长作为主角,显然是想在这类问题上走的更远:我们年轻时对父母的辜负,似乎在自己为人父母时又付出给了子女。这样的循环是为什么?
有时候我会觉得,对子女的毫无保留的奉献是不是我们随着年纪的增长,一种对世界越来越流连的表达?人是很奇怪的动物,我们从出生起就有死亡的意识,我们终将会消失。所以繁衍后代对我们来说多了一种精神继承层面的意义。而对后代的付出,是否可以看做我们对“雁过留痕”的努力?
换种说法,一切不过是渺小的我们在对抗孤独而已。。
而《浮草》中的团长,却是一位无根的人,他偷偷资助儿子上学,却一直以叔叔的身份陪伴他,在剧团解散后,偶尔闪念了回归家庭的想法,却在和儿子起冲突之后决定重新踏上漂泊的路。
日本的父母对待子女和中国父母一样的毫无保留,但是在子女成年之后却显露出相当的独立,甚至有父亲破产之后为不连累成年子女独自为乞的极端情况。
我们古来已有“父母在,不远游”的训诫,但这样的要求在如今似乎已被视为迂腐陈念。以孝道为核心的价值观构建已经迎来了大动荡。
在1959年的日本,这样的价值取向似乎已有初现。 而此中之义,已不能辩。
小津安二郎晚期六部彩色片之一。1.首次接触小津,总结形式特点:离地3英尺略带仰拍的榻榻米视角,固定机位,限制演技,剪辑均用硬切,无特写;2.配乐和构图极美,色调明媚清丽;3.感情描写细腻真切,看得泪奔;4.最爱的细节:隔雨吵架,接吻时似有若无的叮咚乐,莫名飘落的碎纸片,候车室点烟风波。(9.5/10)
生活中不存在确定性,唯一不变的是变化。庶民的命途更是如飘忽的野草。幸好每一次变化、每一次离开都提供一次新的开始——前进的契机和可憧憬的未来。情感的交流、碰撞、冲突以及融合就流淌在那些一次次(相向或同向的)端坐和互相对视中,也流淌在严谨精致的画面构图,精心安排的空镜和环境中。
#重看#四星半;较旧版添现代气息,父亲形象更强势,若尾文子的美貌让角色存在感更强,杉村春子任何角色都手到擒来,笠智众打得一手好酱油;“天蓝得忧伤”与“你寂寞吗”互为对照,艳丽明朗之下不无沉哀;红色(水壶)的点缀和背影特写,转场时空镜里的动静,正像归来与出发的轮回。
看之前完全想不到这部电影的戏剧冲突这么大,有几处还真是令人震惊(比如那场雨戏)。不过作为女性我看完是挺不舒服就对了,虽然我很明白当时女性的地位就是那样
雨中隔街对骂,关西腔爆粗口,扇耳光和激吻,看到这些场景心中震惊,实在是反“小津”。[浮草]也自然而然可以被称为小津电影的异数。离开了东京舞台,果然添了一层漂泊意味,无脚鸟的无法安定最让人感慨,但终究人人都有个归宿。最喜火车融进夜色那一幕,未来虚妄而美好。
宮川一夫的攝影,攝影豔麗至極。分鏡數量較多的作品。
人生若浮草啊
小津的流浪艺人!浓重的剧团花绿色渐次转淡,只留下深蓝色的黑夜和鲜红的两个火车尾灯。《浮草》里的人物情感比较外露,剧情也比较鲜活,加入不多见的情欲、暴力和复仇元素。不过为啥每次被两个女人纠缠的戏都是让中村雁治郎来演呢,哈哈哈!~
小津翻拍自己的名作,加深了对剧团成员的刻画,完善细节。唯一的大映作品确实有着与松竹小津不同的印象,脱离以往御用演员也可谓是一次挑战,好在京町子完美诠释了嘴上恶毒内心重感情的风尘女子,大量关西腔粗口与吻戏都是小津作品中的另类。这部重制反而让属于默片感动的原版更为耀眼。
不喜欢团长。34版、59版,都是小津
小津电影的异数。无论矛盾冲突还是情感诉求,粗口,撕扯,掌嘴,甚至还有接吻,于小津而言都算是激烈得无以复加了。整体底蕴却又是典型的哀而不伤,失去一些就补偿一些,人生即便诸多不如意,却又人人都有一个归宿,与其说是无奈感伤,倒不如看作是顺应生活的折衷和泰然。
笠智众完全就友情演出啊!
少见的暴烈和情欲,充满戏剧冲突,对谈的镜头热度十足又平静。蓝天,暴雨,蝉鸣,火车鸣笛,窗边的风撩起发丝,这些竟然就是夏天。团长对戏子的鄙夷未必不出于自身,剧团也像个家庭,最后依然是分别。
凡提及小津爱红都会举例红色水壶红色收音机。可为何几乎从未见过更大面积更具画面主宰力的红色旗帜、红色西服、红色连衣裙、甚至安东电影那样的一整面的红色墙壁?其实以涉红物件的大小比例,以及与整幅画面的方位关系来看,小津用红的美学理念更接近于中国书画的用印……https://www.douban.com/people/hitchitsch/status/2645876356/
彩色片好美,固定镜头好美。看小津怎么处理戏剧浓度(或称狗血),也看他骨子里的保守主义。剧团生活是许多导演拍过的主题,感觉只是小津为他的家庭剧找到了一个新的容器,把传统社会中的男女、父子关系纳入一种漂泊的形式。他的价值观可以讨论,作为电影作者的个人风格真是无可挑剔。
小津奋起無字碑,一碑拍死东遇西
一改恬淡内敛,彰显戏剧冲突。4星半。
1.系小津为大映拍摄的作品,因此摄影师也不是御用的厚田雄春,换成了更多与沟口和黑泽明合作的宫川一夫;没有赏心悦目的松竹4k修复看。2.这一版班主比《浮草物语》里的喜八还要糟糕,不仅无理,而且暴力,贡献了多场对妻子、加代和儿子的殴打掌掴。雨中隔街骂妻子竟然脱口而出母狗娼妓。主人公当然不必都是善人,但细究小津对这一形象的态度,内中并无批判,甚至还带一点沾沾自得,很令人不适;3.除了暴力场面,还出现了小津电影里少见的吻戏。只是拍得僵硬、不美,一点美感全靠吻后的空镜生成;4.都在夸若尾文子好看,不提一句京町子呀。5.杉村春子终于得到一个温和不聒噪的角色,出演班主的旧情人。她的居室是全片最喜欢的布景,杳杳箫鼓,袅袅蚊香,庭前一盏水青纸灯,庭外几簇蓬勃红花。
小津天生为诗人--时光的声影在光河中漂浮不定,忽明忽暗的浮草在寂静的白夜哭泣。
8.6;流在心里的泪水更是悲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