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岛忍阿姨往那儿一站,一股黑色幽默的气息就立住了,毕竟阿姨在哪都是Misfit。
LA和日本,阳光海滩和封闭空间,冷漠和拥抱。重点不是渣男,而是日本的环境,心疼日本人。
女孩妈妈吃的笑脸蛋糕,lucy含着的性暗示的乒乓球,连道具都在讲故事。
喜欢突然的开头和突然的结尾。感谢导演给了一丝光。
Lauded Japanese-American female filmmaker Atsuko Hirayanagi’s feature debut, OH LUCY!, derived from her own eponymous short, is a USA-Japan coproduction starring Shinobu Terajima as Setsuko, a Tokyo-dwelling, 40-something unwed, childless office lady (a kindred spirit of Kumiko in David Zellner’s KUMIKO, THE TREASURE HUNTER, 2014), whose benumbed workaday existence is shunted into a new lane when she enrolls in an English class for beginners, welcomed by the open-handed warmth generated from the American teacher John (Hartnett, still handsome enough to conquer lonely-hearts), and christened with a new English name Lucy and sporting a blond wig, Setsuko instantly cottons to John, soon, jolted by the latter’s unheralded departure with her niece Mika Ogawa (Kutsuna), she sets out a journey to the southern California to seek him out, on the pretense of the familial ties, and accompanied by her sister, Mika’s mother Ayako (Minami).
Setsuko/Lucy’s plight denotes the honest-to-good cliché of spinsterhood’s stigma which is so entrenched in our society’s mindset. Disparaged both in working places and within her own family, Setsuko is a hardened victim out of such chronic, collective mental abuse. She is bluff enough to debunk the hypocrisy to a retired colleague in her farewell party, despite that she is unable to dodge the grim fate of superseding the latter as the new anathema in the office, the canker never stops spewing its invisible virulence.
Plus, the drawn-out grudge between her and Ayako goes a long way back to the fact that Ayako has stolen the man she loves and started a family with him, which mak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tsuko and Mika an increasingly complicated one, and Hirayanagi deftly channels out the toxicity with an unexpected turn of event in this otherwise light-hearted indie charmer coruscated with dry humor and straight-faced confrontations, often borne out of the milieu’s yawning cultural disparity (cutesy maid cafe versus nameless motel, suppressed subsistence versus laidback shiftlessness), though nothing particularly novel and we all know the drill by now (the sight of a deer materializing apropos of nothing is simply too blasé to elicit any other deeper feelings).
Having no qualms about neither shucking off the last fig leaf of the mythologized allure of an occidental foreigner, nor delving into the rock bottom of a self-seeking woman’s despair, eventually OH LUCY! lends on its feet with a positive vibe in that “I’m not the only one” revelation, imparted by Kôji Yakusho’s unpretentious mannerism, to offer a scintilla of optimism in Setsuko/Lucy’s never-ending jeremiad, superbly reified by Terajima’s leading performance which mingles utterly unfeigned spontaneity, perpetually miffed bemusement with ineffably understated sorrow that gives this pleasurable gem a winning if slight edge over the umpteen similar offerings infesting the niche art-film market.
referential entry: David Zellner’s KUMIKO, THE TREASURE HUNTER (2014, 6.8/10).
节子的生活过得一团糟,家里象是垃圾站,每天上班打不起精神来,对同事和上级爱搭不理,对马上退休的内勤阿姨冷嘲热讽。总之,节子是个对生活毫无兴趣的人,节子四十多了还单身,她就是那种人,我不知道您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人,简言之可称之为“情痴”的人吧。她的生活在她年轻时男友被姐姐抢去后,出现了断崖。爱情的失去,让她对生存的兴趣落到最低点。
我有个大学同学,也是这样的,她更惨,大学时一场情变,让她的精神世界出现颠覆,虽然后来有过短暂的婚姻,但后来还是神经出了问题,她堕入了精神世界的无间道。
节子是这样的人,说好听的,为爱情活着。
后来,她的生活出现了大的转折点,她遇到了外甥女的男朋友,英语老师,美国人约翰。她在与约翰在课堂上的例行拥抱里发现,她又找到了爱情。
或许还有对姐姐的报复心态,即便她知道这个年轻又帅帅的男人是外甥女的男友,她还是主动与之发生了性关系,并且在手臂上纹上了与约翰相同的图案:汉字“爱”。并且她毫不掩饰的对外甥女全盘托出。
她没想到的是,外甥女那么刚强,在海边一头跳了崖。象是节子在地铁碰到的另一个年轻人,一头撞向了疾驰而来的地铁。
结局是改良性的,原本以为节子无法在这样一场甚至象是事故的爱情破灭后不能全身以退。
她吃了很多药,试图自杀,但是英语课上的男同学森出场救了他。
他成不了取代约翰的备胎,在真正的爱情里是不存在备胎的,真正的爱情中,另外一个人是无法被替代的。
但是,真正的爱情,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因为爱情太脆弱,因为人性太难捉摸。
森只是一个陌生的有温暖的怀抱,与爱情完全不同意味与感觉的拥抱。
略胜于无吧,这个世界很冰冷,指望用爱情去燃烧,只能幻灭。
「我把刺青除掉了」
谁会为了刚有了感觉的人飞到美国去呢,并且还会刺一个和他一样的刺青。或许我会坚持到的登机的时刻,当在飞机上颠簸的时间里,我会清醒。刺青,当然只会为我自己,延续长久的事情。
四十多岁疯狂的女子,在自己的情绪到来的时候不会克制,被同事排挤,所爱的男人飞回美国之时情绪失控,毁了一位同事的离职聚会。
遇到喜欢的人不懂克制,拥抱当作爱,泄欲当成托付,想说的就说,最后一败涂地,同时没了所谓的亲情爱情。
不过还好,电影最后有愿意接盘她的男人。
现实就不一定了。
本来当是浪漫喜剧,没想到这么沉重。
开头便是男子的卧轨自杀,之后是女主侄女在受刺激后的跳海。
最后女主吃了很多安眠药,但是那个老实的男人救回了他。
都会有这种人出现吗?
奥,露西
她的房间乱到像垃圾站,这似乎是她对这个世界的报复:既然没有人爱我在乎我,我就这样任性而为……
她曾经有个男朋友,后来成了姐姐的丈夫,外甥女的爸爸,当然他离开了她们。她没有结婚。我猜,那以后她甚至没有再一段爱情,一直到四十多岁,成了爱情的旁观者,冷冷地看着周遭的人和事……
外甥女美花一直想逃离妈妈严格的管控,谁让她生长在单亲家庭,单亲家庭的妈妈总是生怕没有对孩子尽责,包括没有好好管教孩子。相反,美花和这个未婚的小姨保持着不错的关系……
美花在女仆咖啡馆当服务员的时候遇到了从美国来的老师John,被John的外部魅力吸引,报名参加了老师所在的语言培训班学习美式英语。美花和John一见钟情,双双坠入爱河。他们决定私奔到美国,最大的问题便是缺钱,于是美花想到一个馊主意——“杀熟”。美花把自己的英语课以60万日元的高价转让给她——亲爱的小姨。(60万日元相当于3万多人名币吧)
她第一次去培训班试课,老师不言而喻就是John了。John的撩姨技术不亚于撩妹,一顶假发、一个拥抱、一个乒乓球,便俘获了她的心。那个热情而持久的拥抱,“脱”掉了她几十年来冰冷的外衣,那个塞在她嘴里的乒乓球勾起了她对爱情的欲望。她爱上了John。
故事由此开始了。
试课成功,当她兴冲冲地赶去培训班上第二节课时,老师换成了一位女老师了,John突然辞职回美国了,授课中暧昧的味道不见了,那不是她想上的课。中途退出,她在培训班门外撞见了相拥一起上Taxi的美花和John。
她给姐姐打了个电话,原来姐姐早知道美花和John的事,绝对不支持,但女儿大了不由娘,也没有能力阻止。
影片很小众,手法很娴熟。寥寥几笔,引出故事、制造问题、交代人物和之间的关系,绝对是被豆瓣低估的作品。
她又回到了原来机械呆板的生活,直到收到美花从美国寄来的明信片……
她做了一个决定,休假去美国见美花。一个看似很平常的决定,寄予着她极不平常的期待。
出发的前一天,是公司内勤老阿姨退休的日子,部门内同事也许很多人并不待见老阿姨,表面上还是维持着基本的礼貌。而她却在欢送会上公开那些同事在老阿姨背后对她的不友善,冷嘲热讽,完全破坏了原来热热闹闹的离职欢送会。这一下,更摧毁了平常的她,她对新生的向往在心里边蓬勃生长。
和她同去美国的还有姐姐——那是为了担心出远门的女儿。按照明星片上的地址,她们找到了John,却没有见到美花——他们分手了。人在某一处关系中就只能见到某一些特性,在日本的时候,John是热情开放的老师,有一个正式的职业,美国的John脱掉了金丝边眼镜,还原成一个除了帅一无所有的男人。John欠了两个月的房租——她帮他付了;John有老婆还有女儿,老婆不许他进家门——他的女朋友应该经常找到家里去……当然也有没有变的,他还是很有魅力: 把抽了一半的烟递给她,在加油站手把手教她加油,他当然不会爱她,但是还是一撩拨就干上了,事后还要求别告诉美花……看到她在手臂上纹了一个和他相同的“爱”,隐隐地感到自己不该招惹这个四十多岁的女人为爱他而痴狂。把她推出门外,未能阻止她的狂热。
和John和姐姐走散了的她,第一个见到了美花。见到小姨的美花,如往常一样笑颜如花儿,述说着和John的分手,即使心里有爱,看到他的妻女还是心中不忍做出分手的决定。也许是嫉妒,更多的是报复,她把和John做爱的事情告诉了美花。前一秒还在说怎么会吃阿姨的醋的美花突然扑过来和她撕,接着直接跳崖了……
2018年,全球自杀率最高的十个国家。
日本已经成功从第六名变为第七名。
与很多国家不同的是,日本有自杀传统。
比如,自杀森林,日本富士山下的一个著名景区。
青木原树海因两点在日本闻名遐迩:一是从那看到的富士山景色美得令人窒息;二就是自杀。
青木原树海入口处的告示牌,就有为自杀者提供的救助电话。
再比如,电车自杀。日本东京的JR中央线,每公里就有4.8人自杀,高居日本电车自杀线路的榜首。
遍布全国的电车给自杀人士提供了便利,一旦看到因“人身事故”而停车的,大多数是因为有人自杀了。
还有一种古老的传统,切腹自杀。
在日本人眼中,一是肚腹代表神圣,二是切腹者成神,这两点从精神动机上支撑了日本的切腹文化。
有人认为日本人不擅长释放压力。
公司压力大,家庭负担重,这些积攒到一起的压力,于是变成了自杀。
也有人认为,日本人对自己的现状不满意,所以导致心理失衡。
还有人认为,日本人天性属于自责型,性格原因导致的自杀。
不论是何种原因,自杀终归是多种原因形成的。
今天推荐的日本电影,与自杀有关。
但是并不是像一些重口味的日本电影一样谈如何自杀,和自杀的原因。
我们来谈谈如何远离自杀。
影片的开头,一场触目惊心的电车自杀发生了。
一个陌生人在袭了女主角的胸后,只说了一声再见,就这样跳入了轨道。
这场对我们来说不常见的自杀,在日本,时常发生。
女主角,节子。
年老体衰,没有结婚,她的前男友被姐姐抢走了,成了她的姐夫。
爱抽烟爱喝酒,独居,杂乱、邋遢的房间。
最为普通的公司女职员。
有着最为疏离,也最为礼貌的同事关系。
为公司付出42年的老好人要离职了,大家都在为她送别,表达不舍,而她却觉得可笑。
这样一成不变的生活,除了敷衍同事和自己,就无事可做。
一天,侄女的电话,改变了她的生活。
帮侄女解决了半年的英语课,她去学英语了。
上课方式奇特。放松口腔,才能说出慵懒的美式英语。
放入乒乓球的一句hi,最直接的性暗示。
而这位老师。
约翰,美国人,亲切友好。
几十年与朋友同事,处在礼貌、友善,却又止步于亲密关系的节子,体验到了一种叫做温暖的拥抱。
这种拥抱也同样适用于约翰的另一个学生,汤姆。
在美国大家都这样拥抱,而约翰只是拿拥抱来解放彼此戒备的心。
但是对于节子来说,这个拥抱并不平常,甚至有独特的意义。
打开心房的节子,却发现了这场“骗局”。
侄女与约翰远走他乡,这场还未开始的恋爱便以失望告终。
但是,单纯的她或许只是以为他们之间并不是爱。
处在生活、工作、爱情边缘的节子,打算去美国寻找她的梦。
在日本,戴上假发的节子,约翰叫她露西。
到了美国,节子就叫做露西。
一个在美国再简单不过的拥抱,就是露西的一个小梦想。
到了美国,节子的思考方式都变得不同。
在日本的她保守且中庸,在美国她竟然主动要了一个拥抱。
节子和露西,判若两人。
纹身,吸毒,无证驾驶……
主动献身的露西,让约翰没能控制住自己。
和侄女抢男人,这也不算是内心保守的日本人的戏码。
但在美国的她,却这样做了。
说出事实,让侄女痛苦难堪。
生活,绝不是只有一种样子。
这种完全打开自己的露西,只属于美国。
可她的生活毕竟是“节子”,那个节子在日本。
在美国失去爱情,回到日本,她因为老板与同事的排挤,放弃了无聊的工作,面对这些压力。
她想要自杀解决。
自杀,除了爱情、工作的不如意。
还源于她极度较真却又不服输的性格。
公司里的老好人,每天给大家送去甜品,但私底下,同事们并不喜欢她。
不爱维系关系的节子,更是在给老好人送别的聚会中,戳穿伪善的同事,让这个好人难堪。
为了求爱,她去纹了和约翰同样的“爱”。
到他的房间门口,等待爱的到来。
因为一个拥抱,她能打开自己。
面对节子并未看出的骗局,她仍然想用爱来化解。
说她单纯,不如说她知世故而不世故。
戴上了露西的面具,她才暴露本性,但这种本性,却并不坏。
为爱傻到追到美国,为所爱的男人付房租……
求爱求真的路上,必定坎坷,也注定失败。
是啊,谁能容得下不合群的怪同事。
谁能容得下一厢情愿的怪阿姨。
没人懂的生活,注定遭受排挤。
这些生活中的怪咖,就是这样带着人情寒冷离开了……
但也有人,为了合群而出卖自己的灵魂。
也有人,只顾解决自己的性欲,而从不知自己有多渣。
生活中,有多少坏人,就有多少因为这些坏人而过不好一生的人。
当节子学着公司老好人一样世故的时候,公司的每一个人却都容不下她。
压死她的第一根稻草是她自己的不愿世故,
最后一根稻草却是一群人的不接纳。
好在现实生活中,有真正的关心。
课堂上的汤姆,生活中与节子一样孤独,失去了老婆和儿子的他,救下了死亡边缘的节子。
除了第一个课堂上的拥抱和第二个在美国最为平常的拥抱。
这第三个拥抱,才是发自内心的。
自杀是个人原因吗?
难道,自杀只和自杀的人有关?
活着的悲观,是自杀的原因之一。
没有人愿意放弃自己大好的生活不过,也没有人愿意自己的生活充满了悲观。
死亡是解决痛苦,而活着更需要希望。
疏远的人际关系,陌生的朋友同事。
一个真心的拥抱或是关心,才能救下那些悲观的人。
【作者宋俣萱 文章首发于“巴塞电影”】
#Just hug# 你好语言,以及...爱。
乔什·哈奈特那条线作为整部电影主轴太弱了,最后几乎沦为了功能性,反过来就导致了美国部分剧情狗血了,大大削弱成片情感效果和社会意义。但影片异常准确抓住文化间深层次幽默感,真的是蛮好看,寺岛忍和役所广司演技感人
中年人想改变生活的那种绝望
从一点拥抱的温暖开始就想追逐这温暖的源头。可是就像太阳不会只照耀一个人那样,再怎么copy都不会还原出想要的温度。
日本的部分90分,美国的部分70分。
9.5分。Lovely! 这样的题材(英语外教、跨国恋)居然拍得这么有趣还水准高,有点猎奇有点夸张但又觉得贴切。新的语言某种程度上能塑造一个人的新个性。他给她一个外国的名字,她变成了奔放的热情的另一个自己。孤独、压力大,日本社会的自杀情节。结尾的转折实在很暖心。人的渴求。06/03/2017
#注目未来2018#虽说爆款了包括最后拿了注目未来的导演奖,但是还是并不那么喜欢……前半段是真好,细腻且好笑(精华就是第一次英语课啊!),但是到了美国之后开始拿捏得不到位,这种戏码美国独立制片里一抓一大把,加上全片剧作处处追求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导致故事各种顺拐。最好的还是表演。
命名是存在的前提。站在海德格尔眼界下的观众不难发现,将女主角命名为《露西》的正是那个从无数甜食中突然蹦出来的大汉堡,然而无以伦比的热量可以迅速占据丢失味觉的嘴却难以填补她日渐虚空了的世界。这部悲喜剧在东西方历史而非文化关系里精准地捕捉到了现代人深陷于现实与愿景双重困境当中分裂(无家可归)的状态,它之所以能对美国梦乃至所有人造梦境提出一针见血的批判在于平柳墩子从极细腻的日常里洞见了其真正本质:单一语境下语言的统一化。因此我们在由家庭伦理转向公路旅行的后半部分跟随着那些此起彼伏的迎接、尴尬逐渐接近最终的幻灭和凄凉。所幸海德格尔又说,语言是存在的家园。
丧气满槽但是不乏幽默,兜兜转转还不都是一见钟情?收尾的车站形成一个闭环:你说这是狗血巧合,我说这是生活命运,因为生活往往就是瞎扯。(两位演员太棒了,役所广司戏份不多但印象深刻)(北京电影学院注目未来)
该有多寂寞,才会把英语老师的拥抱当成恋爱,把车内的泄欲当成爱情。43岁的独居女人,如何不让自己放在抽屉里过期,如何藏匿文在手臂的情欲。曾被妹妹横刀夺爱,这次要从外甥女手里抢回来。那日跳轨的是旧灵魂的节子,从此后她是勇敢追爱的露西。只是你忘了爱情不是英语习题,它并不复杂,只是难而已。
如果說開頭和結尾很喜歡的話,好像是在說我只喜歡日本的那部分。但美國部分講真很沒有實感好像做了場夢。最喜歡的角色是役所廣司的TOM,他說我和TOM是兩個人。地鐵站的擁抱,以及曾經的他如何如何,仿佛講述一個人如何從堅硬變得溫柔,這種蛻變註定是有代價的。SIWFF0605메가박스신촌
15年入学那阵,陈哲艺给放了短片,现在终于看到了长片。一方面,人与人情绪之间的共感,可以跨越语言达意;另一方面,文化之间的隔阂造成的误读,又放纵了绝望的寄托。自杀,道歉,拥抱,首中尾三场地铁站的戏都极佳。
爱是温柔幻觉 一段换来心碎的抱抱!抱抱!(可以说是今年的《宝藏猎人久美子》了)
作为新人导演,真的有点惊喜,忍姨的笨拙可爱也加分不少
美国与日本两部分女主情感的开放与压抑区别很明显,在日本的时候戴不戴假发是节子与Lucy的分界,而在美国则是完全的Lucy。感觉日本的年轻人与中老年一代只要身在职场都活得很有压力,而人际关系彼此又冷漠,在尝试各种出口或逃避以后,才能得到姑且聊以慰藉的答案。忽那汐里最近怎么演了那么多合拍片?
拥抱一下吧
三星半。又是一部短片转长片...把语言和文化差异做载体似乎大多时候都能八九不离十,只不过一旦变长了就得好好考虑一下设置的每个人物和剧情的意义。片中的好几个地方都只是抖抖机灵,博观众一笑,却没能更深入的进行下去。南果步和寺岛忍对戏有意思...Josh Hartnett颜值小回春~
日本高压社会对人的异化,行为压抑冷漠导致了种种怪奇问题,从1996年《谈谈情跳跳舞》,到2017年《被爱妄想症》都在这个桌台上,寻找同沦落对打。《露西》并不是一个跪舔劣等白人,反思东西文化差异的片子。相反,大叔结尾掏心肺那段,才说明了每个人内心,都有两个世界,两个截然不同对立面的痛苦纠缠
3.5很有趣。外国人的形象略脸谱化。
C+/ 前半段以美日文化碰撞为主轴来折射日本自身现代困境的结构非常自如灵巧。但是美国部分作为情境恰到好处,落实为主情节反而削弱了生活触感。又或许可以将这部分处理得更为虚幻甚至癫狂,从而完成某种美日关系的抽象或是东方主义的自我解构。目前这样依靠情节与表演观感依然不错,但试图建立的格局可能已经被抽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