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发条橙》:人类失去选择自由之时便是不复存在之时
这是影视剧本精读课布置的一项作业,算是我写的第一篇长评,在几个朋友的指导下最终完成。内容会浅显一些,还请各位友邻多多提出宝贵意见,万分感谢!
用图片的形式是因为我也不知道内容哪里触碰到了不该触碰的,第一篇就变成这样,就很离谱和无语,请大家见谅啊啊🙏🙏🙏
永远爱斯坦利·库布里克!!!
2 ) 只有笨蛋才思考 聪明人靠灵感~
1.人来到世上不只是为了接触上帝的。那种事情会把人的元气、人的潜能统统抽干的。
2. 当丁姆对著醉鬼的脏嘴打了几拳之後,他不唱了,大喊︰“接著打,干掉我,你这杂种窝囊废,反正我不想活了,这样的臭世界没意思。”我让丁姆停一下,因为听听这种老朽物谈人生,谈世界,会吊起我的兴趣。我说︰“哦,臭在哪里呀?”
他嚷道︰“臭就臭在世界上允许以小整老,就像你们这样,没大没小,无法无天。”他大声疾呼,挥舞手臂,遣词造句十分了得;只是肚子里冒出来 咯 咯的怪声,就像里面有什麼东西在旋转,或者像某个鲁莽的家伙发出声音想要打断他,所以这老头不断用拳头加以威胁,喝道︰“如今不是老人的世界啦,也就意味著我一点也不害怕你了。老兄,因为我己醉得你打我都不觉得疼,你杀我都乐于死。”我们大笑,狞笑而不说话。他就说︰“如今究竟是什麼样的世界呢?人类登月,人绕著地球转,就像飞蛾绕著灯火打转,再也不去关心地球上的法律秩序。恶事干脆做绝吧,你们这些肮脏窝囊的流氓。”
3.诗人的上唇像类人猿,耷拉的老嘴里含著烟斗。
4.我看了看顶上的一页,上面有书名《发条橙》,然後说︰“这书名颇为傻冒。谁听说过上了发条的甜橙?”接著我以牧师布道式高亢的嗓音朗读了片断︰“——硬是强迫生机勃勃、善于分泌甜味的人类,挤出最後一轮的橙汁,供给留著胡子的上帝嘴唇,哎哟,生搬硬套只适于机械装置的定律和条件,对此我要口诛笔伐——”
5.他摇动著,皱著眉瞥我一眼,仿佛用尽了世界上的全部时间。
6.像没有淤泥的湖一样干净,先生,”我说,“像夏日的晴天一样透明。”
7.如果人们善良,那是因为喜欢这样,我是绝不去干涉他们享受快乐的,而其对立面也该享受同等待遇才是,我是在光顾这个对立面。而且,不良行为是关乎自我的,涉及单独的一个,你或我,而那自我是上帝所创造的,是上帝的大骄傲、大快乐。“非自我”是不能容忍不良行为的,也就是政府、法官、学校的人们不能允许不良行为,因为他们不能允许自我。弟兄们哪,我们的现代史,难道不是一个勇敢的小自我奋战这些大机器的故事吗?对于这一点,我跟你们是认真的。而我的所作所为,是因为喜欢做才做的。
8.位学问渊博的作者说了一些老套套,他大谈所谓的“没爹娘教训”,社会上缺乏真正高明的教师,去狠揍那些无辜的傻瓜,把乞丐式劣根性逐出体外,使他们呜呜哭著求饶。这些傻乎乎的文字真令我喷饭,不过,能在报纸上追踪到自己在夜以继日地制造的新闻,味道真是不错嗳,弟兄们哪。每天都有关于“现代青年”的情况,但该报登过的最好内容是一位穿立式领衬衫的大伯写的,他是经过深思熟虑,才以上帝仆人的身份发言的︰“原来是魔鬼逃出了地狱”,它如雪貂一般钻进了年轻无辜的肌肤,成年人应该对此负责,因为他们的世界充满了战争、炸弹和胡话。那话说得对。他是半仙,明白事理。所以我们年轻无辜的孩子无可指责。对对对。
9.暴力滋生暴力。
10.良善是从内心散发出来,是自由选择,人若无法选择,就不是人了。
11.只有笨蛋才思考,聪明人用灵感。
3 ) 对《发条橙》的心理学、伦理学分析
无法言说的一部片子。至少在刚看完5min以后,想不到合适的词语来形容,也理不清自己心中的感受或者看法。
看完《发条橙》马上就来豆瓣看影评,希望能有别的人已经说出了心中的共鸣。但是没有。It's not on the point.
也许每个人的理解不一样。从我个人来看,看影片的时候在看剧情的同时也欣赏拍摄表现手法。于形式于内容都耐人寻味。是一部好电影。
我没看过原著。但是影片开头Malcolm McDowell的眼神就深深吸引了观众(我)。那是我见过的最引人入胜的眼神,就像透过屏幕,他站在你的面前,直直地望进对方的内心。那是我见过的最直面的直视。微微扬起的右嘴角透露出一种挑衅。影片在这个神情上定格了很长的几秒钟,我甚至不敢直视回去这一双眼睛。他在说什么。从低低的帽檐下迸射出来的咄咄逼人的目光。“你能把我怎么样”
影片一开始就赤裸裸地展现暴力,以舞台剧的形式,人物对话也如同在舞台上一般,一字一句,抑扬顿挫。至少,主人公是以这样的形式在对世界说话。联想到后来伴随暴力时的贝多芬乐曲,实施暴力时的一尘不染的击剑服,雨中曲,甚至Alexander自己所述“horror show”,"in and out game",也许他是把暴力当做一场游戏,一场自己是施暴方、迫害者,从血和哀嚎中获得快感的一场“演出”。从心理学上来说,也许他缺乏正常的感知别人痛苦的能力,可以称之为社会情绪缺陷,良知缺失(这里不指一种道德批判,而指生理心理功能上的缺陷)。——如果他真的对此毫无察觉,毫无愧疚的话。至少在电影中,从未表现他对暴力或罪恶有过一丝的后悔或内疚。那么我们假定为Alexander确实是有心理缺陷的。跟《新警察故事》里饰演变态小坏蛋的吴彦祖不同,吴彦祖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是有意识的,他是在有意无意地报复自己的父亲。在发条橙里,Alexander的父母似乎对他没什么特别的父母影响,最多就是有钱人家放任不管、没有教养罢了。那么我们假设这些“恶”是来自于他的本性,或者一种社会情感缺失(心理不正常)。他那么自然而然地寻求暴力可以带给他的快感和刺激,就像人们寻求美食,寻求性的满足一样。而不像是在用叛逆性的行为来反抗父母,或者反抗社会。只是,他没有意识到(或不在乎)自己的满足是以别人的受伤害为代价。就像后来在医院接受矫正治疗时Alexander喊到“我知道错了!我不应该把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大意如此)。我们不知道他真的知错了吗,还是仍像监狱里对圣经表面的顺从一样;又或者,他一直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他只是不在乎。之前没有什么惩罚让他意识到要放弃这样的信念。直到为时已晚。
Alexander第一次哭泣是在接受治疗后回家时,不被父母接纳的时候。这一次可能是他真正的发自内心的伤心和悲伤。走在河边上,望着桥下幽深浑浊的河水,他似乎在思考。Homeless,hopeless and helpless.他似乎头一次意识到再也没有希望。以前是出狱,重返自由的希望支撑着他撒谎、口是心非、忍受屈辱。但现在出来了,确不是他想的那样,再也不能回到寻欢作乐的过去。父母抛弃了他,朋友依然背叛。他似乎头一次考虑到该何去何从。那时候我想,这就是从小到大被骄纵的孩子,他从未长大,直到生活给了他重重一击,才会学会反思和迷茫。这给我们教育小孩子一个启示,必要的教育和惩罚是必需的(保证是出自于爱而不是出自于发泄),否则他不会学会原则性的对错。从另一方面来看
,如果假定Alexander不是心理变态的话,那么人的天性也许有恶的一面。一定程度的社会教化是必要的,让小孩学会“选择”善与恶。在这一点上,影片中也通过那个监狱的牧师表达出来,free will 与 behavior.如果人没有了选择的权利和能力,他就不再是一个人了。我也同意这句话。
说到这里,那场Alexander出院前的毕业秀堪称十足的反讽。台上台下,谁更邪恶? Ale在台上被故意殴打(作为一种表演性质的检验的受虐者),台下端坐着医生护士、监狱长、内政部长、看守警官(他终于露出了心满意足的微笑)。谁更漠视一个人的尊严和痛苦?Alex可以说是个心理不正常的男孩,但是台下的人们,站在道德制高点的一方,或者带着自己的私心私利冷眼旁观,或者怀揣报复性的心理享受着观看公开合法的暴力的快感--不能不说,人的本性中有着破坏性的冲动(恶)。差别只是在这个舞台前面,是带着面具的权威一群人,心安理得地欺压着弱小的一个人。 表演结束,演员优雅地退场,观众起身热烈地鼓掌,只剩下Alex痛苦地蜷缩在舞台上呻吟和干呕。这于他也许仍仅仅是无数为了未来的自由所必须忍受的痛苦中的一种。但是坐在银幕前的我们呢,你在观看暴力的时候感受到了快感了吗?不,甚至不用为你有这种感觉而自责。合法性、道德性在于你我采取了正确的行为,那就是放弃暴力,并不将那样可能的快感付诸实际行动。我们和Alex的差别在于,我们会衡量后果,我们能够假想到对方遭受的痛苦的感觉。 但是虚伪就更可恶了,监狱长、内政部长、看守官、护士和医生,电影拷问他们(我们)的良知。是否在面对借法律或道德之名打压的弱者时,内心已经对人类的尊严麻木?或者,甚而,在内心深处还享受着观看暴力时的暗爽?
人心有多黑暗。变态无极限。因此一个人可以想象得到的对他人的折磨,就可能发生在历史上。比如集中营,比如日本侵华战争中的某些罪恶。这些漠视另一个人存在的权利和尊严,并不仅仅是某些人的罪恶,这样的罪恶之根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存在集体的心中。(那也是为什么在特定情境下集体丧失理性)。我说,应该对人的这些恶根保持警惕。人生下来并不会自然而然地向善,向上,即使提供给TA一个充满爱、所有需求都得到满足的环境里,仍然可能成长为一个“坏”人。他可能顺着天性中破坏性的一面成长,成长为反社会的人(不符合群体生活的善的原则),而自己从未得到教训。 Alex就是典型的不自知的人,他没有意识到给别人带来多大的伤害,或者他“学会”强烈的快感超过了考虑别人的必要性。然而,生活总会教会他一些教训的。不如父母早些教会他,因为生活会以更残酷更猛烈地方式去“塑造”他成为适合社会的人。
2 ————踹口气的分割线————
从影片开始,一直默认尝试跟随主人公的心路历程,以他看世界的方式去看,去理解他应对世界的方式。虽然不认同他实施暴力、伤害别人,但是仍然能做到比较客观地“从他的角度看世界”。我想在一定程度上我能理解。然而到最后,曾经不可一世我行我素的他也逃不过被人利用被一群人伤害(报复)的下场。一个人的力量总是那么渺小,在群体面前总是那么微不足道的。有能力对抗社会的人一定非等闲之辈。客观来说,我是很佩服有这种能力和气魄的人的。因此,强制性的改造的确有悖于这一部分人(反抗社会的少数人)的利益和尊严。那么也就违背了公正。所谓公正,一定要考虑到所有的少数和弱者。因为,某一天,你我有可能被成为“那一小撮人”,被推到多数派的对面,成为某些以道德之名的勾当的牺牲品。
医院的新实验人道吗?显然其过程非常不人道。但是更重要的是,这种观念本身,认为政府(社会)有权利对个体实施头脑、思想改造,就是不人道的。它不是正确的。个人应该有这样的自由,即使一切都被剥夺,他仍然有选择怎么想、怎么做的自由。选择的自由,是人所成其为人的最基本的要件。设想一个高度发达的社会,犯罪率降低为零,是因为采取了诸如行为矫正或脑蛋白切除手术这样的强制性措施来保证社会的安定河蟹的话,那一定是被群体阉割的人性。
这也说,圣经好过专制(不是指法律,法律仅仅是规定了一个行为底限,法律之下人仍然有部分选择的权利)。前者提供了一个选择,你可以选择行善,而不是去从恶。即使万能的神,也把最后思想和感受的权利留给了人类,作为最大最珍贵的自由。(即使那意味着不可避免的恶。)
影片中最出彩的角色莫过于主演McDowell的传神演出了。他那一如既往的直视任何人的眼神,在各种情况下都能对对方微微扬起的一丝坏笑。当然,在极端的情况下,他就是一个被吓坏了的孩子。 当然,他干过一些--很多坏事。但是似乎我常常可以忽略这种颓的影片中主人公的堕落和罪恶行为而去关注他的内心表达、主观建构。似乎恶行只是表面,或者说,好的行为与坏的行为本质上没有大的差别,它们都是一个人应对世界的独特的生活风格;是他的选择。好与坏都得由他自己最终来承担行为的结果。看电影,道德评判真的是被放在最低层面了。又不是上思政课。~
PS:McDowell很帅,无论是从桀骜的金发、犀利的五官还是身材,还是我行我素不可一世的举动行为,都是一个堪称完美的角色。唏嘘的是这样一个完美的人后来落到了法制手里(当然是他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付出代价的结果),就多么任人宰割、微不足道啊。
就说这么多,拍得很好的一部片子。无愧是与《猜火车》并列的几大颓片之一。因其舞台剧的表现风格更具特色一些。这样的 电影,长时间地耐人寻味,总有些东西很有深意但是一时说不出来理不清楚,总有“there's more”的感觉,但是你(meaning我)永远不会愿意再看第二遍。
看一部电影如同读一本书,仍然是一个私人化的旅程。终不足与外人道矣!
4 ) 《发条橙》的后现代艺术风格
《发条橙》的后现代艺术风格
一. 故事简介
《发条橙》是电影大师斯坦利库布里克1971的一部惊世骇俗的邪典电影,它改编与英国作家安东尼博金斯的同名小说。电影故事背景设定在了不久的将来,以主人公阿历克斯第一人称的视角讲述了他的一段经历。阿历克斯率领几个和他一样游手好闲而又有暴力倾向的少年到处寻欢作乐,他们首先痛打一位流浪汉,随后找到一群欲强奸一少女的流氓,将他们痛打一顿,又一路驾车飞驰进入一乡间别墅借故进入家里轮奸女主人并将男主人打残。第二天,阿历克斯教训了手下一顿以确立自己的威信,晚上几人想用相同方式进入独居的富婆“猫夫人”家中,“猫夫人”报警,阿历克斯进屋二人争打起来,阿历克斯失手将“猫夫人”打死。欲逃离时又被手下报复当场打昏以致被警察逮住。阿历克斯入狱后急切想缩短刑期,于是自告奋勇去当一项名为“路德维柯”计划的实验品。此计划是为了改造罪犯而发明的,其原理是让实验者在观看暴力淫乱法西斯的恶性的电影片段同时为其注射某种药水使其产生条件反射式的恶心。实验很成功,阿历克斯从此成了一位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地“善人”。然而重返社会已毫无危害性的阿里克斯却遭到了家庭父母的抛弃,同时更遭到以前他的恶行受害者的一一报复,最终阿里克斯不堪折磨选择跳楼结束自己的生命。不料自杀未遂在医院时以前的政府高官为了政治目的要求阿历克斯配合作为成功治疗典范,阿历克斯欣然与其达成肮脏的交易。
二. 后现代影像风格
这里主要分析的是《发条橙》那混合着表现主义风格的摄影与灯光艺术,以及电影风格化的,充满变化与律动感的影像节奏。这些也是整部影片艺术风格分析的精华与重点。
开头一段的影像风格给观众的震撼效果无疑是强烈的,同时奠定了本片的基调与风格。影片首先从阿历克斯的脸部特写开始,那夸张、诡异的造型,那淫荡、邪恶的神情令人不寒而栗,在接近10秒的定格后镜头开始向后拉,随即整个背景——科洛瓦奶吧缓缓呈现,镜头以对称构图的方式展现奶吧那极其黑色邪恶充满性暗示的布景造型,再配上风格化的独白,一举奠定本片后现代影像风格。
接下来痛打流浪汉一段,先是流浪汉头部以下(包括酒瓶)的特写,展现其落魄,然后又是一个拉镜头展现人物所处环境——夜晚的一条死胡同里,光线昏暗,老人落魄不堪。再来是从右侧出现闪动的人影——未见其人,先见其影。四个人影由于光线将几乎整个胡同覆盖——也包括老人,随着人影走近,画面被无比压抑。然后镜头转相反方向,四个年轻人缓缓走来。
与比利男孩打斗那一段是从一幅油画的特写开始,库布里克总是以特写开始场景我猜想就是要让观众看不到背景,猜不到接下来发生什么,同时又以后现代风格造型的特写加强这种诡异、疯狂的气氛。随后镜头向后拉同时向下移,才发现原来油画与另一个雕塑是歌剧院的顶部,破败的歌剧院舞台上比利男孩正欲轮奸一个少女。镜头转向另一方,阴影当中隐约能见到四个人徐徐从阴影中走出,这里的灯光又一次给人感觉以压抑乃至神秘。之后的打斗在影像上通过快速犀利的剪切,配上进行曲和人物表演性的动作,仿佛一场后现代风格的戏剧表演,极富暴力美学特色。
之后阿历克斯四人开车一路狂奔,采用强光直打人物脸部,展现出他们歇斯底里的疯狂状态。阿历克斯回家后一段在影像上极为精彩,随着贝九音乐的缓缓响起,先是房间墙上壁画与蛇的特写,再来是一段快速剪切一组对裸体耶稣雕像各个部位的特写,接下是对阿历克斯脸部神情的特写,此时的他抽搐着几乎癫狂。于是画面从现实进入到阿历克斯的精神世界,人被吊死、原子弹爆发、爆炸、火山爆发、山石滑落的画面与阿历克斯吸血鬼般造型的疯狂而邪恶的笑容画面的特写交叉剪辑展现出来,将人物内心癫狂,对暴力、色情崇拜等反社会的心理特征淋漓尽致展现出来。
再下来影像的特点则在于其影像叙事节奏的变化。先是用快镜头展现阿历克斯与两个女孩做爱的场景,配上进行曲,使整个画面显得无比滑稽,丝毫没有性爱场面的诱惑感。这是导演对当代年轻人性开放随意的性观念的一种嘲讽,将他们的性爱表现的小丑的表演一般。再下来是河边阿历克斯对同伙的教训,这里采用慢镜头,同样配上古典乐,而在暴力场面时对人物表情的特写,对人物动作的缓慢播放,将现实声音的消去放大进行曲的声音使这一段暴力镜头的极富表现力,而这后一快一慢的节奏对比不仅使影片具有对称美,更体现后现代的影像叙事风格与传统电影的极大不同。
随后的谋杀猫夫人的场景中,在表现人物打斗场面的时候,库布里克采用了手提摄相机的拍摄方式,展现打斗场面的混乱。同时又出现大量主观镜头,通过镜头展现人物神情,使气氛更加紧张。猫夫人被“性器”杀死时的主观画面与一副油画(一个女人张开的巨大嘴巴)剪辑在一起既巧妙避免了直接表现血腥场面,又是影片后现代的调侃与无厘头风格的体现。
监狱一段中导演采用大量景深镜头与全景画面展现监狱里压抑封闭的环境,其中最明显的是监狱长廊中一个景深镜头,对称的画面中部长缓缓走向镜头方向,这种对称构图的镜头是库布里克的挚爱,在《闪灵》中的走廊里这种展现压抑环境的镜头随处可见。再后来阿历克斯出狱前的两段表演,多采用低位仰角的主观镜头,阿历克斯蹲在地上任人凌辱,此时的他经过改造失去了作恶的能力,变得无比渺小,甚至是无助与可怜。而裸女在昏暗的灯光中缓缓出场后对剧场人物神情的特写,对裸女身体的特写,仿佛仙女下凡般给人以震撼,配上诡异而神秘的背景音乐,迷离的灯光下似乎某种神秘宗教仪式正在进行。
影片后面的部分影像上不及前面富有特色,唯有在Home那一段对老人神情的特写以及结尾展现阿历克斯想象中天堂里人们交欢场景令人难忘。这一段给人带来的关于社会伦理以及人性的思考可能更震撼。
总之,整部影片影像十分华丽,仿佛一场视觉的盛宴,很好体现了库布里克对视觉风格的追求,他的电影可能因为晦涩而看不懂,但其中的画面绝对令你难忘。通过多种角度的摄影,表现主义的灯光,还有影像叙事节奏快慢的变化使整部影片成了后现代主义艺术风格在电影上最佳展现。
三. 后现代美工风格
后现代的风格在艺术设计上的表现是影片独具特色的另一大关键。人物的化妆、服装、造型,各种风格化的道具,各类浓艳色彩的布景,兼具超现实主义风格与表现主义风格。
首先回到开场的科洛瓦奶吧,让我们将目光集中在人物造型与布景上。据库布里克本人说,整部电影基本上都采用外景拍摄,只有少数几个场景来自专业的摄影棚,其中就包括这座临时搭建的奶吧。“我看过一个雕塑展,里面把女人的手指作为家具展示。从那里我得到了个灵感,用玻璃丝构成人体形状的桌子,放在牛奶吧里。晚年的John Barry,我们的影片制作设计师,他设计了这个场景。为了得到这些人体形状的准确位置,John拍摄了同一个人体模特尽可能多角度、形态的照片,”库布里克如是说。库布里克对视觉效果完美主义的追求创造了一个影史上永恒的经典场景:阿历克斯那饰着半边的假睫毛、充斥着不羁与邪恶的眼神,袖口上血红的眼珠装饰。他与三个同伙坐在装横颓废的奶吧中,喝着掺入了迷幻剂的牛奶,手执着黑色的长棍,外穿着内裤以示性感。而奶吧则到处都是裸体的白色的女性,配以各种浓烈色彩与不同造型的头发,各种姿势的放置——有的向上平躺,有的跪在柜台上,她们的乳头是出奶口。背景是纯黑色的墙壁对比着白色的写法诡异的文字,整个场面的艺术设计不仅效果浓烈令人不寒而栗,更因为其大胆与肆意的风格而名流史册。
让我们再回到阿历克斯的家中,这一段的布景同样表现力十足。他那充满独特怪异装饰的卧室是由他自己的创造的,独属于他的领地,他养着大蟒蛇,墙上挂着他最爱的贝多芬画像,还有标记着穴位的女人裸体像,四个连在一起的耶稣雕像,头戴荆棘,表情疯狂,身上到处是血迹,还有充满浓艳而淫俗色彩的家具,壁纸。出了卧室,客厅中同样后现代的装饰,母亲艳俗的打扮,爆炸着的五颜六色的头发。这一切的布景、化妆、造型营造一个未来的超现实的家庭环境,符合原著中near future的背景设定。
提到后现代的场景,还不得不提就是两处惨案的发生地——Home与猫夫人的家。Home中女主人那身艳丽的红色紧身衣,她躺着的那个像潜水艇外部白色内部紫色的沙发,奇怪的灰色雕像,墙上巨大的画着各种植物的画像,男主人凌乱的发型,突出的眼球,色彩鲜艳的衣服……更明显的是猫夫人的家中,无疑就好像是一座后现代艺术展览馆:各种充满性暗的画像,那根硕大的银白色的“阴茎”,“猫夫人”暗红色的头发,绿色的紧身衣,乳白色的丝袜,脸上浓艳的妆容。
整部电影后现代风格的装饰数不胜数,美工效果卓越。这些充满着性与暴力意味的布景装饰让整部电影有种美轮美奂、光怪陆离的视觉效果,营造超越现实生活的未来世界。这些装饰令人不由想起了《恶之花》中的描述,暂时忘却了的道德标准中美与丑,使暴力、色情拥有了美感、成为了一种艺术。在这些布景中,暴力与色情无关道德,成为美学范畴里摇曳多姿的一支,充满了表演性、舞蹈性、与戏剧性,使影片里人物内心后现代虚无主义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凸显。
四. 后现代配乐风格
提到库布里克的电影,提到《发条橙》,就不能不提库式标志性的配乐,他很少为影片专门创作音乐,几乎全部使用古典管弦乐,体现在《发条橙》中尤为明显。对此库布里克解释道:“除非你需要一个现代的配乐,我非常喜欢使用管弦乐,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音乐可以使用原版或改编版,就像《发条橙》里很多场景出现的贝多芬的音乐。但我觉得请一个作曲家是没有必要的,无论他有多优秀,他也不是莫扎特或者贝多芬。你有如此广泛的古典乐的选择,包括同辈人和先锋音乐。这样让你有很多机会在最初的剪辑阶段去试验各种音乐,在一些时候为了配合音乐而剪辑影片。这在普通的镜头组里其实并不容易做到。”在《发条橙》中,光说古典乐的使用是不足的,最重要的是这些音乐与画面的组合——有时是音画对位,但更多时候是音画对立,使整部影片独具意味,也极具颠覆性与创新性。
歌剧院内,罗西尼的歌剧《贼鹊》序曲的旋律中,比利男孩正欲强奸一名少女,双方互相拉扯着。这时,阿历克斯一帮出现,少女逃走,双方大打出手,在音乐声中厮杀着。整幅场景仿佛不是现实,而是正在上演的一出歌剧,人物舞台化的表演与对白更使现实与戏剧,真实与虚幻难以分辨。
疲惫的阿历克斯回到家中,放起了他挚爱的贝多芬第九交响曲,镜头快速切换,配合着音乐起伏,受难耶酥的塑像 ,血,钉子,荆棘,血。。。扭曲的灵魂热爱贝多芬的音乐,因此脑中所幻想就是这些场景。华丽的音乐,变态的美。
Home中,阿历克斯们利用男主人公的同情心赚进家门,却恩将仇报,举起女主人,踢倒男主人,开始了他们的邪恶表演秀。阿历克斯唱起了动听而又轻盈的《雨中曲》,多么悠扬的歌声,可是此时画面中阿历克斯却捆绑起那对男女,然后伴随歌声一边痛打男人,一边剪开女人的衣服,还踢翻书桌、书架。歌声结束,真正噩梦开始…
欢快的《威廉退尔进行曲》响起,音乐是用合成器加快的,画面也是快镜头播放的。阿历克斯正与两位少女交欢,三个小人在音乐声中走来走起,在床上动来动去,各种超快的姿势很具喜剧效果与新鲜感,令人发笑。在欢快的进行曲中,性成了一场荒诞的闹剧。
依然是《贼鹊》,阿历克斯自述式的旁白。泛着磷磷波光的湖水,柔和的光线,四人走在河边,镜头被故意放慢了速度,缓缓的,细节放大。阿历克斯的平静表面下酝酿着的是一场内战。旁白结束,急速的小提琴曲一下子突出,伴随着阿历克斯挥向同伴的铁棍,落入湖中的人挣扎着。他想要站起身,阿历克斯邪恶狰狞的微笑,背后亮出一把匕首,长号和定音鼓开始共鸣!鲜红的血从同伴的手背上流下来,恐惧的眼神、失声的痛苦表情,我们听不到任何暴力的声响,只有交响乐,掺杂着暴力的旋律,暴力美学…
以上是五段音画组合形成的电影片段,每一段都极富感染力。库布里克的绝佳创意在影片中时常闪现,而以象征着真善美的音乐来表现邪恶称得上是库布里克的独门绝技。贝多芬的《欢乐颂》、罗西尼的《威廉退尔》《贼鹊》以及埃尔加的《威风凛凛的进行曲》等古典音乐称得上大名鼎鼎,在影片中却成为配合亚历克斯等人的暴力活动的背景音乐,库布里克通过最辉煌和最欢乐的乐章表达了对邪恶人性的绝望,跟经典音乐开了一个大玩笑。
五. 后现代表演风格
整部电影的演员表演与其说是在演电影,不如说像是在演一台舞台剧。人物夸张的表演,舞台化的对白,说话时的考究的用词,拿腔拿调的语气,仿佛在朗诵戏剧,一些台词更仿佛是在表演一台诗剧。
首先是阿历克斯的表演与对白,本片采用第一人称叙事,所以有大量阿历克斯内心独白,而他的语言充满了一种嘲讽性。例如阿历克斯在施暴的同时称观众为朋友、兄弟,称自己为“您忠实的叙述者”、“您忍受折磨的朋友”,还有其他一些文学腔的独白加重了这种嘲讽,例如阿历克斯在家中床上一边性幻想一边作诗,阿历克斯入狱前的有一段独白等。除去语言外,阿里克斯扮演者那夸张的形体动作与杂糅着邪恶、淫荡、癫狂、无辜等等多种心理的神态表情为影片风格的形成增色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几段表演例如在Home时一边唱着《雨中曲》,一边跳着踢踏舞,一边尽情虐待着房主;还有河边教训兄弟时那优雅而又敏捷的身手,疯狂到极致的咆哮让几个兄弟完全被震慑住,毫无还手之力。当然还有出狱后失去反抗能力遭人报复时的无助的神情与惹人怜悯的话语,被囚禁被迫听贝九时仿佛被撕裂一般痛苦表情,还有影片结尾与部长交易的典型小人式的洋洋得意与得寸进尺。主演麦克道威尔的表演几近完美。
当然影片的配角表演的出色也是影片成功重要因素,许多人物出场时间短暂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配角的表演都抓住了人物的特色,表演得活灵活现:之前憨厚愚笨任由阿历克斯玩弄之后残忍报复仗势欺人的蒂姆,野心勃勃心狠手辣的乔治小子,毫无限度的娇惯溺爱孩子的父母,恨铁不成钢的老师,呆板严肃却在裸女出场时露出着迷神情的警卫,体态臃肿却又坚持真理的牧师,由于不幸而内心走向极端与疯狂的左派作家,为了政治利益不择手段满脸虚伪的政客...一个个人物形象令人难忘。
纵观整部影片,人物夸张的表演与对白增强了影片的不真实感,如果光听对白,会以为剧中人物有足够的文明程度,这无疑与他们的行为形成强烈对比,其实他们是以一种看似文明优雅的方式干着野蛮人的行径,这种对比加深了影片的讽刺与批判力度。
六.结语
《发条橙》的伟大不仅在于其后现代的艺术风格与表现力,更在于其形式与内容完美的结合,而不像很多电影精致的画面下包裹着的却是空洞的灵魂。《发条橙》是一部内涵无比丰富的电影,其中对于人的本性的无情揭露,对工业文明扼杀人类天性的深刻反思,对个人自由与社会道德关系的探讨,对善与恶相对性的思考都极具挖掘研究的价值,由于本文主题是影片的艺术风格,所以就不对主题进行更多深入的探讨。这里只想说明的是,一部伟大的影片,不一定要宣扬正统的价值观,但一定要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不一定非得抛弃形式去追逐形而上,但一定要让形式为内容服务,不一定非要解决什么社会问题,有什么积极的社会影响、教育意义,但一定要提出问题,引发观众独立的思考。而这一切的伟大诞生的前提都要有宽松自由的文艺创作环境与具有理性与思辨能力的观众,《发条橙》在英国禁了30年,在中国更是不可能上映这种影片。我想说的是,只有我们的政治与文化环境到了能让这种影片上映的阶段之时,我们的文艺创作者才会贡献出令世人惊叹的伟大作品。
2011.5.23
5 ) 彻底的善与彻底的恶一样残忍
整部电影长达两个小时,其实我看到最后也并不能真正理解发条橙的含义。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以暴力和洗脑为特点,看的时候明显有种说不出的难受。很压抑。不过我想这部电影还能受到欢迎就是因为其描写了对人性的摧残的后果,阿里斯这个实验品最终证明是不人道的,通过这样治疗的罪犯最终肯定也会像阿里斯那样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简直是一种比谋杀更卑劣的罪行。人在未来的社会体制中,在科技高度发展的过程中,能否依旧按照自己的意志选择自己的行为?抑或是作为一个“发条橙”任人支配而没有自己的主张?或者说人在社会体制中如何保持自己的自由意志?
"青春必须逝去,没错。而青春,不过是动物习性的演绎而已。不,与其说是动物习性,不如说是街头地摊售卖的小玩具,是铁皮制的洋娃娃,内装弹簧,外边有发条旋钮,吱吱吱扭紧,洋娃娃就走起来了,弟兄们哪。可它是直线行走的,走着走着就撞到东西了,这是不由自主的呀,年纪轻,就好比是这种小机器啊。"
绝对的善和绝对的恶都一样可怕。疯狂世界与人性妥协,如果我们因无知而要付出什么代价的话,那就是被世界抛弃和逼退,如果世界在这场战争中会失去什么的话,那就是真实和人性。
6 ) 细读浮离心理意识与意志性精神
该戏以主义心理学实验发展出的“厌恶疗法”为展示主题。心理学从古希腊哲学一路走来,自1879年德国生理学家冯特建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开始,现代心理学越来越接近实证科学而远离思辨哲学,引入的实验方法也声光化电一应俱全,当20世纪初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心理学在欧洲吸引大批追随者时,巴甫洛夫等人的研究则在美国引发了行为主义心理学(Behaviorism),认为人类一切行为都是对环境刺激的反应,自由意志不过是一种幻觉。行为主义心理学在二十世纪有广泛影响,以厌恶疗法来改变社会的“不良分子”便是其应用之一。所谓“厌恶疗法”,就是将想要矫正的某种不良行为及其冲动跟一种造成强烈负面感受的刺激条件联系起来,说白了,就是传统的打骂小孩的教育方法,或者把小狗狗的头按在地毯上的屎baba上再猛击其臀并伴以怒吼喝斥的方法。“厌恶疗法”在很多心理疾症的治疗中依然广泛使用,在那些把同性恋当作心理疾病或者危害社会的败德行为的国家,至今依然对同性恋倾向者使用爱力克斯所接受的疗法。
二十世纪行为主义心理学最为著名的代表人物当属斯金纳(B. F. Skinner),曾有一部乌托邦小说《桃花二村》(Walden Two)描写通过严格行为控制所缔造的理想社会,其1971年出版的《超越自由与尊严》(Beyond Freedom and Dignity),质疑“人类生而自由”的信仰,倡导通过科学方法矫正人类行为以建设一个理想完美的社会。该书一出即在西方世界引起轩然大波,被列为二十世纪最可怕的五十本书之一,《发条橙子》在这时候拍摄出来,当是库布里克对于“行为矫正”科学与政治合谋贩卖乌托邦选票的严重警告,有鉴于电影的深刻描写与广泛影响,《发条橙子》现在也作为心理科学的重要教科书材料而广受研究讨论。
[贝多芬万岁] 关于不良青年爱力克斯喜欢贝多芬的事情,看起来有点蹊跷;而当年一众纳粹恶魔都是古典音乐的热烈粉丝,对这一事实却似乎历来少有人心生疑窦。那《第九交响曲》这首贝多芬的世界大同之颂歌,曾作为纳粹德国的准国歌唱响所有重要的场合,不知又叫人作何感想呢?我们不用探讨音乐有没有阶级性、或者一片乌云是否能永远挡住太阳光辉之类问题;按照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朵夫》的提醒,贝多芬的一生,是狂暴激烈的一生,情感上和肉体上都如此,也打架斗殴也狂醉狂饮,他那奔泻的音乐激情正是他本人内在生命力量的延伸,这种力量以肉体表达出来无疑就会是“暴力”,就是要掐断谁谁谁的脖子的力量("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你有没有觉得爱力克斯那个略微颔首却向上瞪着眼睛的恶作剧的招牌表情(就是片头第一个画面),其实正是海报上面贝多芬的招牌表情?也是左派作家后来神经质地报复爱力克斯时的表情?爱力克斯睡懒觉那个早上,妈妈在外面叫,我们听见他在回答,却只看见墙上的贝多芬在跃跃欲试呼之欲出,难怪那个厌恶疗法的名字叫“路德维科”,跟贝多芬的名字“路德维希”根本就是同一个字啊!
[你今天陶冶情操了没有?] 著名电影学者费雯·苏布恰克在其《发条橙子》专论《装饰作为主题》一文中,条分缕析本片所有装饰元素的呈现,发现那些有暴力出现的场面都伴随着艺术作品,而那些严格组织化、机构化的场景(监狱、医院)则是艺术品严重缺席或者只有伪劣的艺术品登场(爱力克斯父母房间),指出库布里克借视觉元素强化了原小说仅仅暗示的一个重要主题,即艺术和暴力的冲动都是一种确认自我价值的反社会冲动,一个造就艺术家,另一个造就犯罪分子。我们知道弗洛伊德曾经讲了很多艺术和“力比多”的事情,现在我们的方程式里又加上了暴力因子,终于在猫女士的名为“健康庄园”的郊外家中,艺术、暴力、色情突然三合为一,一边是巨大的阴茎雕塑“一件非常重要的艺术品”,一边是标志抗争精神高尚情操的贝多芬胸像,当双双同时变成了致命的武器,就有墙头上的色情画,伴随那俯冲而来的阳物,开放在猫女士高潮般张大的红嘴里……那波普艺术绽放的场面好不怪异啊——注意,猫女士那些色情画,有一幅描绘的姿态跟作家妻子的衣服在乳房处被剪开两个园洞的姿态一模一样……
事实上电影中的所有人都有暴力色彩,作家、政客、媒体、警察,一个好人也没有;但我们没有空间展开来探讨为什么监狱长的话不是说出来而是喊出来、路不是走出来而是下操一样踏出来的这类有趣的问题了(他碰巧也有希特勒一样的胡子,只在看到半裸的女人时脸上现出情绪的征兆)。今天,有很多人看了《发条橙子》后,说它的暴力按现在的标准来看其实不算什么。不知道我们是更进步了还是更不如从前?
[爱力克斯遗产] 小说《发条橙子》在1962年出版之后已经引起青少年亚文化圈的追捧,电影一出,伴着一片争议即迅速成为西方反文化的抢手货,四十年后所谓“邪典崇拜”至今不衰,《维基百科》有一个词条“跟《发条橙子》有关的流行文化现象清单”,其中有名有姓的乐队、词曲、影视、游戏等一百四十个。
这些代表“美”和“高尚情操”的古典音乐来陪衬暴力的厮打和强奸的肆虐,把小说中描写的不良少年爱力克斯喜欢贝多芬音乐这一角色特征推广放大,让美好的音乐成为犯罪的共谋,这就过分了,比他在《2001》中使用《蓝色多瑙河》来衬托太空旅行的无聊要过分一万倍,音乐和对音乐的态度变质了,使得观众完全不知道应该怎样摆平自己的立场:是跟着轻歌剧和进行曲的唱和来对暴力性侵犯咬牙切齿?还是在弘扬博爱的《欢乐颂》大合唱中与狼共舞?我们只好象治疗中的爱力克斯不堪忍受纳粹电影使用的贝多芬音乐,歇斯底里地狂呼:这是罪过!这是罪过!
[我爱爱力克斯!] 电影沿用小说的爱力克斯第一人称叙述,以“你的朋友、卑微的叙述者”直接跟观众对话,把观众不知不觉沦为他的同伙,仿佛一个巨大的玩笑,库布里克用前半段叫我们在爱力克斯毫无来由的暴力面前惊骇万分、目瞪口呆,后半段又令人心碎地叫我们对他万分同情起来。如果在影片前半部分,我们在糊里糊涂着在他后面目睹他享受行凶作恶的舞蹈快感之后,尚还有能力如梦方醒地抗议他的暴力凶残,那么电影后半部分,从爱力克斯被同伙陷害、入狱、到被“治愈”获释、被父母抛弃、被作家逼疯自杀的过程,我们就一步步滑进彻底同情甚至认同爱力克斯的必然位置上去,把他真当自己的朋友、为他欢喜为他忧起来。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啊,我们——永远(比别人更)高尚、一向(比别人更)善良的观众,跟一个打架动刀强暴的恶棍竟突然画上了等号!如果你看见爱力克斯边跳边唱地强奸作家妻子时,还能暗骂一句这小子真混,那么当片尾字幕滚动,高饱和色彩背景下再次响起金·凯利《雨中曲》的原版美声,你就真的不知道应该心情轻快地跟随那曼妙节拍,还是应该把那段强奸的场面回忆得历历在目;你既想放声高歌,又觉得一切歌唱都是罪恶……库布里克挑战了所有人,何况那些暴力场面,都有舞蹈般的优美与精确,那段废弃赌场里比利男孩们轮奸未遂的戏,十足是一场俄罗斯经典《四个小天鹅》,而那段水边殴打同伴、大逞威风的慢镜头戏,更如一出水上花开的芭蕾,如《2001》中太空穿梭机的翩跹往复。对了,爱力克斯在水边高举棍子、飞跳空中的仰角画面的姿态,让很多人都认出来了是四百万年前《2001》里面那个扔骨头的老猿猴……
由于有些人天生神经脆弱、或者太急于显示自己的道德水准、或者确实对暴力和色情的意味深深厌恶——总之有些善良的人无法看完《发条橙子》,而那些坚持看完的人除了少数作呕吐状外,其他的应该说都接收到影片传达的这样的讯息:宁做拥有自由的坏人,不做只能机械反应的好人。库布里克和伯吉斯自己也支持这样的说法,在一次著名的访谈中,库氏声言本片的核心思想有关人的自由意志。“如果我们面对善与恶被剥夺了选择权,我们是否还具有人性,是否变成上发条的橙子?”这个思想经由监狱牧师之口曾两次表述过,所以掩在漫画般形象后面的这位监狱牧师,其实代表了本片的道德声音。牧师当然有自己的算盘,他觉得人们应该在宗教的感化下(或者他的说教中)弃恶从善,好显示神的力量。然而在世界历史之大恶面前,不但道德经常是无力的,神灵基本上也都很失败,所以该监狱牧师最多不过是个忠于职守的员工,在司法部长面前,他的声音被放在小数点后面很远,可以忽略不计。
最后我们同情爱力克斯,因为我们看到更大的、更无情的暴力控制了他,那就是普通人性中的日常暴力,和这种暴力的最高表达形式:国家暴力。国家当然是一个暴力机器,马克思(列宁)就是这么说的。人类以暴治暴的传统,谁知道始于太虚混沌的哪个年月,反正剁手挖眼、株连九族这些发明离我们并不遥远,现代监狱作为代表国家、将暴力彻底合法化的机构,其血腥程度跟剁手剐足相比是五十步还是一百步暂且不论,初入监狱的爱力克斯被剥夺个人所有,详细记录备案似乎很有尊重私人财产的意思,扒光全身、检查肛门也可以解释成表现进步的文明卫生;但是监狱把一个活生生的人在一瞬间变成一个数字,把独一无二的尊严这属于一个人最重要的无价之宝夺走、践踏,却煞有介事随时准备奉还那些鸡毛蒜皮的随身小物件,无疑是本末倒置的巧妙欺骗。那可爱的牧师,一口一个“个人的选择权利”,却那么顺畅地一口一个“655321”称呼那叫做“爱力克斯”的人,想一想他的脑筋要被洗多少回才能让他念顺那组数字呢?
[依法科幻,依法现实] 我们快说到监狱和法律该怎么对待“人”了——哪怕是犯了罪的人,毕竟还是人,这就扯到法理的哲学内涵、惩罚的道德依据、如何以集体的名义报复个人、远古的以牙还牙到底是不是法制的天理等等,又啰嗦又麻烦,电影《发条橙子》如今在英美犯罪学、法理哲学的教学过程中还被高频度使用不是没有道理。不过我们最好回到电影,暂时忘掉罪犯爱力克斯被司法部长用勺子喂汤的场面;我们在说一部科幻片对不对?
事实上《发条橙子》中的科学根本就不是“科幻”而是现实,这就是人类以意志为主的行为。
Stanley Kubrick竟然用《发条橙》解读贝多芬,开头至今令我心有余悸。
没办法。。。谁让咱假装是文艺青年呢。。。很喜欢
其实也说不出哪好 但早期作为一个伪文青我还是给了5星
成功预言了杨永信的电击疗法。
如果人甚至没有选择邪恶的权利,那还是人吗?
有些经典,是靠表现形式撼动了一个时代。但是,不同的年代对于震撼的标准是不同的。在我看来,所有要拿历史地位说事的经典,统统算不上是真正的经典。
影片通过一个漫长而完满的暴力实验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人们对待暴力与对待行为准则的态度不经意间便自相矛盾,既反对暴力又以暴制暴,西方社会一直追寻的人性在影片中却不复存在,这使影片给人一种飘渺洪荒的感觉,而对社会政治的深刻嘲讽以及人的生活信念的崩溃与迷茫也表达着一种深切的探索精神~
在感官层面上,我只知道自己第一次,从一部电影里,享受到了施暴的快感。没有理由,没有结果,没有思考,没有其他。
最欢乐的乐章VS最邪恶的人性 虽是大师之作但3星不推荐 因为观影中确实感到不舒服
重看 库布里克真的是个非常真诚朴素的导演 不是直接演出来了么和神父的对话『善行必须是个人自由选择的结果才有意义 剥夺你的选择你就不是人了』那里 他的每部片子思路都很清晰 感染力不足/一头雾水是跳步造成的 改编成电视剧都会很出色 他才不可能装逼呢……
对于他的电影我一直都抱着没水平写影评就闭嘴的态度
库布里克真混蛋,但也真天才。
“我完全康复了”
暴力慢镜,性爱快镜,一个本我的坠毁。只有笨蛋才会去思考,聪明的人用的是灵感和上帝的旨意。这两个多小时完全是库神对时代性体制永无止境的诘问,个人选择如果被抑制,是否善恶的边界已经被抹去。
人性本恶,不要太凶残,也不能太软弱。社会体制本身就是反人性的,被利用的。
我觉得惊讶的是传说中的经典居然真的让我觉得很经典
看的差点儿吐了~~~
经典的3p节奏..漂亮干净的画面
第三遍看生理上的不适感减轻很多,在英国骚乱之后更能理解文明社会下隐藏着的危机原由,库布里克尽情展现在乌托邦神话下所能发生的丑陋一面,又转回手痛击倾向于将人符号化的国家机器,最终把世界交给暴力像永动机般循环的开放式结局,正义在人被剥削掉道德选择权后沦为了贝多芬第九交响一样的背景音乐
我愿意这么看这部片:前半部分看到男主角无恶不作观众恨死他了,后半部分看到他陷入无助受到非人道治疗,还没来得及感到大快人心就立刻又倒向了无限同情男主批判社会情绪中了,墙头草一样。观众就是在这样的观影情绪中被导演狠狠的抽了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