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无伦次了,最后lou reed问Laurie,你觉得爱是什么,具体一点来说的话,是不是比你心里的象形文字更多,而且不需要解释,你很确信这就是爱。我突然想明白,语言无法说尽一切这点并不令人害怕,因为当你感受到它,早就足够多了,爱和时间别无二致。
很喜欢的是,她还是力图给它以梦境的模糊感,关于死亡、爱还有时间的叙述普通却诚实,只可惜之前听的ost时候我的梦被Laurie更清晰的梦替代了,听觉总是要输给视觉。
看到标题第一反应居然是布尔加科夫的“狗心”,倒也有合适之处,Laurie Anderson 和他一样都有 charming black humor。
国家/自由的矛盾,生死,童年,爱,一贯的诗意,哲思,娓娓道来。没有看过 Laurie Anderson 现场演出的遗憾或多或少通过这个电影/纪录片弥补了,再听她基于演出制作的专辑会有更多想象,想象她会用什么样的视觉画面配合这一幕呢,会用什么样的色彩,什么样的转折。
对喜欢 Laurie Anderson 的人而言,这真是珍宝。
劳瑞·安德森的纪录片《狗心》(2015),获得诸多奖项,虽只有75分钟,却极为触动人心。影片开头配以动画形式,结合主人公老太的画外音,动情地描述了她的一个梦:不怕别人笑话,我竟梦见生出一个叫罗拉贝尔的捕鼠梗犬,医生抱给她这粉红色的襁褓,跟她说“女孩”,她凝望着她的双眼,喜悦夹杂着某种负罪感,因为这是她一手策划的,现在她已成年,陪伴我如此长的美好时光,你好!小笨蛋,我会永远爱你!
随着片名出现,老太随之讲述她对于罗拉贝尔及所感受到一切,个人、家庭到国家,无所不包,从经历的“9·11”,直至挥泪送别罗拉贝尔……罗拉贝尔的身世非同寻常,大部分时光,都跟随着她流动的步履。罗拉贝尔出生后被人带到加拿大,后来那对夫妇离婚,就遗弃了她,再被人带到了纽约,继而被她收养。
老太出生于美国中部,人生大多数时光都在纽约,“9·11”之后,才前往加州北部山区生活。“9·11”期间,她目睹了滚滚的尘埃,如浪飞奔,单是运送废墟的混凝残渣,就不知运走多少。一向平静的美国,变得紧张起来,机场都是荷枪实弹的军队,全球最大的国家安全局数据中心在犹他州落成,所有美国人或来往美国人的数据都集中在那里,这些碎片化的组合,一旦某个事发,就会构成一个人完整的信息链,直到击毙本·拉登,这个国家才稍为平静下来。
观者如我,不免疑惑,老太讲述一条爱犬,牵扯的却如此繁杂,转而细想,这的确与她个人经历和生活相关。一个国家的变迁,即一个人的动态史,当然也包括心理上的嬗变。只是罗拉贝尔渐老后,很不幸地双眼失明。女训练师教狗狗绘画。罗拉贝尔的爪印绘画颇有韵味,画作很抢手。女训练师还教她弹钢琴,失明的她,动辄趴着运用休止符,逗乐嬉戏,居然在抑扬顿挫中感受到音乐的魔力。为此,还特意地制作了一张《圣诞音乐》专辑。
老太说我感受悲伤,而非只是感到悲伤。虽然狗狗只能分辩黄绿这两种色调,但她的感知能力是相当强的。据说闭眼的世界,可视的只有光幻视,俗称囚徒影像。老太是一个深具情怀的诗人,她最喜欢戈雅一张画有狗脸的画。那条爱狗,只露出了脸,居于画的最下端,眼巴巴地张望着,狗或是看到了我们人类所看不到的景象。她说“我就一直站在那里,像个傻子一样看着。”
老太的伤怀,来源于罗拉贝尔触及了她内心最柔软的部分。罗拉贝尔生病住院,当得知难以治愈时,她拒绝了医生给罗拉贝尔打针治疗,她决定带罗拉贝尔回家,陪她走完“人生”最后的时光。她说想起纽约时,一个叫戈登的年轻的雕塑家,生性开朗,罹患重疾,弥留之际,让朋友们拍摄他生命最后一段的时光,那很感人。她说那是从未有过的人生体验。
罗拉贝尔走了,她的心也仿佛被抽走了,正所谓一颗非凡的“狗心”。因为死亡通常都与内疚相关,死亡的目的,在于释放无限的爱,光穿过介质,分享死亡,给人类带来行善的力量。她说,在《藏经》里,肉身消亡后,禁止哭泣,灵魂不散,俗称“猿心”,生命还需经过49天的超度,才能最终走完此生,及而走向新生。
新生是每一个人的童年,而所有的恐惧都来自童年。她说那时有人称我美丽,有人称我痛楚。显然,小时的她是一个喜怒无常的孩子。老太最后的这段回忆,如“狗心”般迸发跳跃。她说儿时带着两个弟弟在冰冻的湖面玩耍,竟好奇地推着他们落入冰湖中。
那一刹那,妈妈的声音在耳畔回响“你怎么能这样做?!”,吓得她立马跑过去跳入水中,不知哪来的勇气和力量,竟然能把两个弟弟一一救起,再湿淋淋地抱着他们跑回了家。妈妈见此情景,微笑地说你可真是会游泳,以前真不知你的潜泳,这么的厉害。
妈妈宽怀的爱,让她铭记一生。对于罗拉贝尔,对于妈妈,对于一切爱她的人,如同“狗心”般的纯亮。她自问:这是一种朝圣吗,我将走向哪里。
本质上讲,这并非一部纯粹的纪录片,明显带有后现代混合影像及技艺的痕迹,更嵌入了不少纷繁的杂音。剥开表象,深入其里,便能感受影片的深切感喟,以及驳杂背后所潜藏的真挚,甚至她那份单纯与复杂多元的思想,都生发观者无限的想象。
我一直以为,好的纪录片,一定会引发多极的思考,这并非故弄玄虚,而是纪录片所必须承载现实背后的深层意义,这事关拍摄者的着眼点与在场的心态。如同王兵《疯爱》中所呈现的那样,那些看起来非常态的动静群像,却比所谓常态的现实更有嚼头。这是纪录片凝聚动态光影之后,所产生的无限想象和引信般的爆发力。
诚然,《狗心》所阐释的人与狗互动所产生的可贵动能,更像是对亲情与时光的拷问。绵绵画外音,犹如老太恪守她应有的承诺,即便带走她一生的尘埃,又有谁在乎呢,据此,也就让观者不觉唐突和愕然了。好的光影不仅会触动人心,且会带着我们一起进入沉冥的天地,静静的思考,这当然非终极目的,却是人类生生不息的人文精神承载的延续。
2016、6、25
第16届#法罗岛电影节#纪录片单元第4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狗心》,下面请看前线诗意女子们冥想生活的影评了!
大钊:
私人。
果树:
诗化的真挚。
米米:
来自劳瑞·安德森的“冥想”。
Not Here:
人生的感悟拼接和独特的意识深度,也是弥足珍贵的。
法罗岛帝国皇后:
童年的伤痛,幼弟的意外,母亲的胡言,爱犬的离去,导演没有回避生命难以承受之痛,她娓娓道来的腔调居然可以平静的像一个过客。
子夜无人:
私人情怀和社会观点在视觉创意中被统一起来,但真正有力的素材还是少了些,马利克在《时间之旅》当中可以尽情天马行空,是因为他最终是要形而上的、去政治的,而一旦诉诸于现实的东西太沉,就很容易煮成夹生饭。在某种生存环境里,人的境遇就像被豢养的犬只一样,甚至我们还不及动物自由,可最后还是它先走一步,我们投射了所有欲望和希望的这条生命没有了,连孤独感都被完整留下,只独我一人品尝。
DAY4的纪录片场刊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行吧 影厅里最后走得剩下没几个人了,学电影的孩子们看看还不错
不愧为多栖艺人的劳瑞安德森,打破传统电影作品的格式,从形式上说虽然看的迷迷糊糊却很新奇,也不闷,各种形式的跳跃配合喃喃自语式的旁白,相当有个性的梦境式论文电影。要说内容呢,个体性太强,也不太懂西藏禅宗,但是好在不算强人所难,并没有用一种上帝视角来阐述或者站在道德高点变相强迫观众接
劳瑞安德森具有实验气息的影像散文,可以算作Cinematic Essay ,从自己的母亲与自己的宠物作为出发与收尾的点,从政治议题到个人精神修养都有涉及,视听语言也不单调,但安德森对佛教的过度推销是片中唯一让我不喜欢的地方,但话说回来这是部很私人的电影,是属于她自己的一场精神旅途。
实验电影却在寻求情感共鸣上下足了功夫,看电影才发现原声的魅力已经盖过了画面,当她仅用语言描绘和lola的点点滴滴时,比起任何画面都更接近“狗心”的本质,rc算是猜错了,萦绕整部电影的死亡气息由片尾一个小小的童年回忆得到了救赎,然后由亡夫一首关乎时间与爱情极深沉美丽的歌曲收尾,用心良苦了
lost me in the second half
大概只有女人能够做到这种程度,而且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这样不加掩饰的呈现出来
把后911景象,爱犬故事,佛学思想,死亡鬼魂混入自己的童年回忆,与母亲的心结里
毫无反思的个体情感,没有电影史感的声画分离,让我完全无法共情。观感就像看一本不感兴趣的名人自传。无论视觉实验如何有趣,都带着极度自我为中心的酸味。
every love story is a ghost story ...
这是一部有点难看懂的论文电影,电影的旁白一直处于潜意识的状态,像是梦的逻辑,没有情节的大杂烩,由一系列的故事小故事组成,你会惊艳于导演的思维逻辑,她绝对是一位语言天才。表面上,这部电影是关于安德森导演那条死去的捕鼠梗犬,关于爱和死亡,实际上是关于去世的母亲的心结。★★★★
与其说是纪录片,更像是劳瑞安德森说的一个长长的关于自己生活的故事。不仅有自己的爱犬,还有家人、童年,非常私人,也很动情,即使影像部分很模糊抽象,但仅靠娓娓道来的旁白,已足够被牢牢地抓住了。更何况还有Lou Reed的歌,听到泪目……
喜欢开头的梦境。碎碎念以及碎碎念,想起大学时的常识的一个作品,念白式得片段语言,仓促,画面配了写下文字的时间。四十多分钟的时候就有点开始疲惫了,很佛,宗教色彩好重,看到狗狗尸体照片的时候很出戏,想象着劳瑞拍照的场景,没有悲伤。
借“狗心”讲主人浮动飘荡的思绪。是私语,也是一个自由主义者的自我修养。诗意又知性,一个女性知识分子日常的自画像。
非常私人的纪录片,能感受到情感的真挚。大量思绪与意象的琐碎堆砌,恍如梦境的观感,实验性电影语言,意识流影像风格,文学质感浓厚。其实如果写成书会更喜欢一些。
看来得把看《西藏度亡经》提上日程了。
一位女思想家将自己的散文影像化,我们能感受到其思想广阔灵魂自由。我们不一定欣赏这种影像,但一定臣服于她的思维世界。[B+]
#全州电影节# 2016/05/03 14:30@ megabox
看不懂又好看系列
入围今年金狮奖的两部纪录片之一,女性导演的私人散文诗。将个体记忆和对社会的思考代入狗的视角,发散性的旁白充满柔情——很有实验气息的大题小做。
一个女人在念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