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伪摇滚迷永远看不懂
一直标榜自己是个摇滚的粉,但是看了这部rock片,还是觉得看不懂。
一、自我
对于“老大”say no的勇气,是不是要在成长经验中积累呢?有些时候这种愤怒和发泄,我以为是自发,而不是他启。
对于摇滚,这样一个狂野又浪漫,堕落又糜烂的音乐形式,乖乖牌们永远是观望且艳羡,释放天性,但是天性是不是对于天然本性的自我追寻呢?所以还是那句话,要自启而非他发。
二、自学
每个人都有一个摇滚梦,每个人都有偷鸡摸狗一般寻找摇滚的旅程,当我们唱着红旗下的蛋唱着姐姐唱着黑色的梦,唱着麦田的守望者唱着海阔天空唱着雁栖湖的时候,是不是都是独自攀爬在一堆堆的黑色音乐里,独自享受独自伤心。
所以我以为,摇滚不是讲别人强行从古典音乐里拉出来,教几个POSS,摆几个干嚎,亦或在适当的时候跳下场子。摇滚的真正精神是反叛,是对抗,是一个人在永远的战斗,不言败。
摇滚注定是孤独的,大众的摇滚,要么流行,要么被打压。全民的觉醒,往往在某些人眼里意味着危险重重。
所以,摇滚只能小众,而且只能自我寻找。
三、如果道歉能解决一切,还要警察做神马
即便是喜剧,即便喜剧里情节可以夸张可以戏谑也可以人物肆虐,但正统的我仍不得不思考,教师是做神马的。如果老师以一种强行的姿态洗空你所有获得知识的机会和可能,这样的一种霸道算不算强权?这样的用音乐,仅仅是摇滚来代替科学和人文的态度是不是独裁?这样用愤怒和咆哮去撕破文明丑陋外衣的形式,算不算暴力?
在孩童时代,真善美的存在是必要的。公共社会,秩序和角色的遵守更是重要的。我们可以在the school of rock里面笑,却不能笑其中的种种真实。
影片的最后是皆大欢喜,但若这种欺骗可以看做善意,这样的胡闹可以得到谅解,这样的目中无他可以解读为轻喜剧,我只能说,如果道歉可以解决一切,还要警察做神马?!
2 ) You touched me.
okokokok,难以抑制的冲动,让我先把感动触动激动震动的眼泪流干再开始说话。
且不说一群十岁的孩子做到这些是如何的振奋人心的rock ‘n’ roll,我的感动源于激荡的回忆。
18岁的时候,我有一支乐队。说实话一开始我是被强制执行着应征入伍的,但是这场演出给我的回忆却是无尽的兴奋。跟这群孩子一样我也是古典音乐出身,本身是跟摇滚很不搭边的一个很不rock的女生。那年夏天的时候我爱上了在我接受范围以内的摇滚,我爱上了摇滚时候的激情。看到已过而立之年还未放弃对摇滚执着追逐的杜威,还有同样已过而立之年已经被现实打败却把摇滚深深藏进心底一经触动还是会惊起波澜的内德和校长,不免让我对摇滚给人带来的影响有了新的感应。或许对于他们来说,摇滚是一段不可磨灭难以忘怀到灵魂深处的青春时光,就是我18岁那年的夏天一样。
那时候我还什么都不懂,那时候我还以为两个月的排练对于演出来说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那时候我还以为我们那根本不能称之为乐队根本不能称之为演出。现在终于明白了hansen和chenhao对于摇滚的那份执着,终于明白了他们对于他们的鼓和吉他永远不能放弃的热情。灌注进这里面的不仅仅是时间和金钱,不仅仅是先天的才情和后天的勤奋,是热爱,是纯粹的热爱的推着他向前向前。hansen的节奏感可以说是不太好的,这对于一个鼓手来说是致命的,如果是我可能早就放弃了,如今他新的乐队已经在成都赛区小有名气了。chenhao的乐队也已经在上海像模像样的开始混了。
半路出家,依然被小小感动。我不能深入进摇滚深处去感受他们的感受,但我能站在摇滚旁边去体会他们的热爱。时常还是会翻出两年前的那张碟,看看我也曾经rock 'n' roll的夏天。
http://veraissinging.blogbus.com/logs/45659158.html 3 ) Let's Rock'n Roll
我不懂音乐,至今也搞不懂摇滚的定义是什么。看到片中JB抱着个电吉他,声嘶力竭地对着麦克风又摇又跳,到后来躺到地上打滚,我终于明白:哦,这就是摇滚。
之前看过张北海写的《美国:八个故事》,其中就专门讲到摇滚乐。摇滚源自黑人,发自小城孟菲斯。中国没有摇滚的环境和土壤,为数不多的摇滚人挣扎在生存的边缘。这一点,不论是美国还是中国,都惊人的相似。
影片中,即便是在起源地美国,摇滚也被家长们视作洪水猛兽,看成不务正业。JB是个极端疯狂而又执着的摇滚人,疯狂到除了摇滚就没有任何的谋生手段,而太过疯狂的他就连同样玩摇滚的队友都不堪忍受。最后,他在一群孩子的帮助下成功逆袭,这么完美的结局,已然变成了童话故事。
JB这个死胖子在影片中的表现实在是很赞,尤其是玩摇滚的时候,观众只有一个念头:他就是摇滚,摇滚就是他。没有对摇滚的热爱不可能表现得如此完美。后来得知现实生活中的JB本来就是一个摇滚人。怪不得……
我不是那个摇滚年代的人,可是当我听到那激昂而狂野的摇滚响起,却发现自己的大腿不知何时早已情不自禁地跟着震耳欲聋的音乐声有节奏地抖动起来……
4 ) With guitar on our hand and rock in our hearts, we rock today.
想不到林克莱特2003年拍了这部电影,在我搜寻他的影片时没发现。这是我看过的拍的非常好的关于摇滚乐的电影,导演和演员生动,准确的解释了摇滚精神的内核。
落魄的摇滚乐手杜威,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混进名校做了代课老师,本意想混几个代课工资交房租,却一不小心把这个名校班级的学生培养成了一个成功的摇滚乐队。这是个简单,理想,大团圆的故事,情节也难免落入俗套,但通往结果的过程中,杜威生动的,身体力行的阐释了摇滚精神,摇滚精神包括:
1.反抗大人物,反抗强权;
2.真诚,直抒胸臆,表达你生活中的愤怒。
他一直在践行这些摇滚价值观,和人(也是以前一起玩音乐的朋友,但已经“改邪归正”)合租的狭小房间里,堆满了各种摇滚唱片,他熟知地上地下,古往今来的知名摇滚乐队的每一首歌,每一个角色,贝斯手怎么耍酷,主音吉他如何疯狂的摇动胳膊,每个摇滚乐队的闪光点以及每首歌曲的特点(你学习一下这首歌里的鼓点,你去好好听听这首了的solo,这首歌里的和声唱的最好你学习一下),但同时,他不名一文,已经欠租半年,还被自己创建的乐队踢出局。
他被自己组建的乐队踢出局是因为其它队友更想达到的目标是比赛获奖,成名在望,飞黄腾达。而他还是理想主义的摇滚客,骂队友的歌词虚情假意简直就是垃圾。
“你们都是垃圾,我找你们来是你们的幸运,你们竟然把我踢出局,傻逼,你们会后悔的!”
他又成了光杆儿司令,但头脑中关于摇滚乐的理想与被踢出局的愤怒让他快要爆炸了,他迅速写出了一首表达自己愤怒的歌,非常带劲儿,他开始四处找人组建新的乐队。这时他和合租室友女友关于欠租的矛盾也大爆发了,他不得不弄到一笔钱交租,合租友人是代课老师,这天他收到电话找代课老师,于是走投无路的杜威,灵机一动接下了这个活儿。
这个小学是当地知名私校,家长对学校要求很高,学费也很高,他只是想混混工资,所以什么都不教,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学生上音乐课--众所周知,名校的音乐课就是交响乐团,有人弹钢琴,大提琴,古典吉他,吹管儿。他看了之后又灵机一动,何不就地取材,组个摇滚乐队,于是他把古典吉他手叫上来,递给他一把电吉他,很快他就上手了。把弹钢琴的孩子(亚裔)叫上来让他负责keyboard,拉大提琴的负责贝司,随便试了几个唱歌的弄上来做和声,一个乐队就这么组成了。
接下来的几个星期,他迅速给学生普及了摇滚乐知识,排练了几首歌。去参加了比赛,最后他们的乐队没有获奖,但得到了观众和家长的一致欢迎。
这部电影打动我的是杜威对摇滚精神的践行,他教给学生,摇滚精神就是反抗大人物,反抗主流的胆量,讲完对学生说,我对你们而言就是大人物,来,试试反抗我。于是班上一个比较叛逆的孩子率先开始:你是个混蛋。接着别的同学也陆续骂出来直到最内向的亚裔同学骂:你又胖又丑,是个loser。他大鼓掌,对了,同学们,记住这种感觉,这就是摇滚精神。
接下来他告诉学生,摇滚乐就是直抒胸臆表达自己的愤怒,来,说出令你们愤怒的事,一个同学说:做家务,他马上拨动和弦唱出几句:我讨厌做家务,那让我疯狂。另一个说:bully,他也立刻唱出来。这正是摇滚乐的精神。
摇滚乐一定要看着像二逼吗?其实并不是,一个学生在参加彩排时看到一堆纹身夹克的乐手被深深的吸引了,乐手带他到车上打牌。杜威找到他告诉他,那些不是真正的摇滚乐手,他们只是装模做样。
杜威是个胖子,没有纹身,也不穿夹克,但他玩起音乐来那种激情无人能及,他的创作能力也是。同时,他尊重乐队里的每个人,他真诚的问一个学生:我能不能在这儿加段SOLO,我感觉来了。
这就是他教给学生的摇滚精神:反抗大人物,反抗主流,表达你的愤怒,同时,真诚,不要装模做样,尊重每一个乐队成员的意见。
我觉得年轻人对摇滚乐会有天生的热爱,因为你在那青春的年纪,已经长大成人,但世界不属于你这个校园里的青头仔,世界属于那些已经工作的人,你身无分文,心忧天下,你空有一腔抱负却毫无机会实现,你愤世嫉俗,对一个理想的,平等公正友爱的美好世界充满了向往。但身边全是假恶丑各种装模做样,小人步步高升,君子默默无闻。又或者,你爱的姑娘不爱你,姑娘爱的是傻逼。这时,摇滚乐给你你要的一切。抚慰你青春热血的心意难平。这种精神会渗入你的血液,你未必会成为摇滚乐手,但你可以终生保有这种难得的精神,它在你血液里流淌,当你人到中年,被生活的重担操的万念俱灰,对什么都不再有兴趣,摇滚精神让你重新回到那叛逆的岁月,虽然你不会再叛逆,但它能擦去生活的锈迹,让人再次闪亮。
5 ) 那年秋天,我们也摇滚过学校,和JB一样
School of Rock摇滚学校是最喜欢的电影之一,看了不少遍了.总结一下喜欢这部电影的一些小小原因.
1导演Richard Linklater 此人也导演过另一部我超喜欢的电影Before Sunset,如果两部电影都看过的话应该发现这两部电影太不同了,能都游刃有余应该就是所谓才华的东西吧.
2男主角Jack Black 居然有这么让我欣赏的人.一个重金属乐队的吉他手,同时还是一个天才的喜剧演员,生活中他的两个角色都做得完美.
3女主角Joan Cusack 好演员,有内涵.她是John Cusack的姐姐,他们姐弟和Jack Black,Catherine Zeta Jones,Tim Robbins一起出演的High Fidelity也是我最喜欢的电影之一.
4一群超可爱的小孩.Speechless,只有佩服casting director的过人眼力,每个小孩都那么适合他们演的角色.
5编剧 Mike White 他是该片的作者,作为一个有过人才华的著名编剧,同时也是一个著名演员,在这个电影里也演Ned,演得真好,更让我惊讶的是他居然和Jack Black一起创作了影片中许多歌曲,原来他也是个摇滚音乐人.
6电影插曲 我佩服导演编剧等人的音乐品位,在电影里,我听到了the Clash的Stay free,Romanes的Do you remember rock'n roll radio,这里面是重金属乐队Kiss翻唱的版本,还有Cream乐队的Sunshine of your love(Eric Clapton在这个乐队时的歌),The doors的touch me,AC/DC的back in black,the Who的Substitute,Metallica的the wait,Romanes的my brain is hanging upside down,还有就不一一举了,我在里面至少还听到了led zeppelin,velvet underground,david bowie等的一些经典歌,呵呵,里面唯一的一个女声的插曲就是我blog的前两篇提到的我最欣赏的三个女声之一的Stevie Nicks,是她的经典歌edge of seventeen.这个电影里的所有插曲,都是很老的歌,它们也唤回了我大学时代听这些音乐的美好回忆.
7无数的细节,我无法一一列举,太多了,太多的只有真正热爱摇滚乐的人才能会心一笑的小细节,大多数台词其实都有可以让人笑或感动或思考的力量,整个电影没有一句废话,我觉得这是一部拍给我们看的电影.我们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们在看Jack Black和Mike White的时候,其实就是在看我们自己.
8我从头笑到了尾.
6 ) 无关摇滚
只是一种态度。。。
不懂摇滚的说。。。
摇滚就是反摇滚。。。
非hardcore。。。悬在中间,nowhere。。。
伪君子的摇滚不在此地。。。
只是因为Jack Black 。。。
kids的摇滚还是不一样。。。没有感到真正的激情。。kids能懂多少的摇滚???即使我们的伪摇滚又能懂多少。。。
重在参与。
看完才发现是林克莱特拍的。
School of Rock~World of Rock~有些band 他们不懂摇滚 他们只会摆pose和表演 靓皮囊和屎音乐!Jack说的对 摇滚是有使命的!rock 'n' roll never die!
又见死胖子
还行。
这种电影能拍成这程度已经成功了~
教育是什么?是教给人对未来的自信,对世界的勇气.专注真好.
Rock got no reason. Rock got no rhyme. You better get me to school on time,洗
里边的音乐都特棒!
怪你天生太热血,把梦做成摇滚乐。
小孩子还真是不适合学摇滚啊
看得很开心,这就达到电影的目的了
又见人本教育电影
挺傻挺可爱的,但是布莱克的表演还是有点creepy
没记错的话,初中美术课放了2节课
十多年前看过片段惊为天人,却一直没看。昨天看到个布莱克访谈终于促成我弥补多年遗憾!这个片子竟然是林克莱特导的!龙同学由衷赞叹喜剧真是难演好演员不可多得!这片子太燃了,只想无语问苍天,为啥!我!还要!上班!我咋不上天!
里面有多个音乐小天才的加入,,,“苍白无力”,这是我的整体感觉
先别忙走嘛 注意最后字幕部分
热血喜剧、励志师生本身已经是我的燃点了,这里面竟然还有摇滚!
看到这海报我都要笑……
开头和结尾炒鸡妙!特别是结尾!用一首歌打破第四堵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