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职员王玉生有一个幸福的小家庭 。 一次 ,妻子欲参加女友家的元宵晚会 , 玉生为其从朋友开的首饰店借来一串珍珠项链 。妻子的项链受到女友家来宾的瞩目 。女友的追求者马如龙为了讨好她 ,指派一个小偷跟踪妻子回家 , 于夜静之时 ,偷走了项链 。第二天玉生发现项链丢失 , 无法向朋友交待 , 万般无奈之下 , 动用公款 15000 元买了一串相似的项链还给了首饰店 。不幸挪用公款事发 , 玉生锒铛入狱 。其妻携子搬到乡下 ,靠洗衣度日 , 夫妻均后悔不迭 。若干年后 ,玉生出狱 , 决心从头做起 。一次偶然机会 ,玉生遇到如龙受小偷敲诈 ,遂协助如龙抓住了小偷 ,如龙也受伤住院 。羞愧之下 , 如龙向玉生一家坦白了指使小偷偷项链 ,自己反受其要挟 ,屡次敲诈的真相 。玉生一家原谅了他 , 两家和好 , 一起为了事业而工作。
这是侯曜在长城画片公司编剧的一部问题剧,改编自《项链》但仅仅是改编了一个故事框架,甚至还改变了故事内容,目的也很简单,捏个西方批判精神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错失了原著当中通过批判显示而通向对社会制度的否定,《一串珍珠》却没有否定社会的意味,甚至在维护传统伦理道德,强调果报主义,很少否定,更多是在警戒和规劝。因此,也就脱离了以人物为中心的叙事目的,转而指向以故事为本,人物失去了原著当中的独立性,服务于叙事,导致影片叙事者得以显现,调控着叙事进程,避免人物意志推动发展。
这也是中国影片当中首次出现倒叙段落,一方面是为了与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此外也是为了破解隐藏的文化密码。
虽然长城画片公司主体人员是留洋归来的华侨,接受了西方现代思潮和五四运动的洗礼,但是在影片中残存的传统妇道的维护等,说明五四的不彻底性,没有突破中国积压下来的传统伦理道德。
《一串珍珠》:一“串”虚荣“心”的祸“患”
这部由长城画片公司在1925年出品的电影,是典型的20年代“长城派”电影——即侯曜的“问题剧”。
1923-1927年的中国电影探索时期,难能可贵的是,“长城”、“神州”、“民新”三家影片公司在主张上虽稍有差异,但都显示出了一定的社会关怀和艺术追求。“长城”公司的创办人认为“中国有无数大问题是待解决的,非采用问题剧制成影片,不足以移民易俗,针砭社会。”这也正是他们聘用侯曜的原因。
这部电影取材自法国短篇小说家莫泊桑的《项链》(我上初中时,语文课本中好像还有这篇小说的节选),透过一串珍珠给一个家庭带来的生活波折,批评了女子的虚荣,并提倡道德忏悔的精神。
就教化意义而言,这部电影还算是成功的。影片中有一幕“神奇”的画面,落魄后的妻子在光下缝补时,眼花下桌上的针线嬗变成珍珠项链的样子,并不断的转换形态,最终拼成两个字“祸患”,寓意了这“串”珍珠加上贪慕虚荣的“心”,带来的祸“患”,可谓生动巧妙。
其他的,电影中洋化的穿着和出行方式、住所等都反映了当时上海的摩登生活方式;这部电影有10本,100分钟看下来,我个人觉得是有些过长了,加上是默片,剧情也不是悬疑类或是含有很紧张的情节冲突,到后半段不免感到乏意。
电影之外,据悉北京影像资料馆曾将这部影片进行现场配乐,遗憾的是,鄙人至今还没有机会进行这种体验,可能是离帝都太远的缘故吧;所以今年的目标就是考上研究生,去北京!
剧情曲折,相较原版小说则更有中国民族特色,比较有研究价值。同时对于观众来说,看一部10本的默片,真的是一件力气活~
改编自莫泊桑《项链》,依旧是侯曜擅长的问题剧,故事非常简单,相比原著还是有不少改动。这时期的摄影仍旧以固定镜头为主,有少许移动镜头。
吹万的现场配乐,非常规矩甚至有些低调,一边不去任由声场强大的后摇去抢戏。电影的和解处理很多余,但毕竟1926年做出100分钟的片长,很不赖了。
改编莫泊桑的小说《项链》,中国式的“移植”通俗剧。一时虚荣,举家破落。中产阶级的不稳定性。新时代的警世恒言
默片,但字幕精当简约,而且还偶尔排出两句诗歌,而且那时的字体好看极了。剧情师承莫泊桑,但后半段峰回路转,而且一转再转。编剧有男权倾向。
默片
有动画!
2006年5月8日 *PKU国关C108* 中国无声片 改编自莫泊桑《一串项链》 侯曜的故事有闪回有玄疑 有多机位拍摄 表演自然 长城出品
同莫泊桑原著比较,做了填充和改动,更符合民国时期的国情。电影版批判的是女子的虚荣心,并强调了中国传统叙事中的因果报应。只是在结局的处理上,批判精神不及原作有力度。片中有不少象征性内容,比如一串珍珠的定格变成“祸患”的“串”和“心”,还有张怀仁、卜世仁的姓名谐音等。
原来我们女子都是这样虚荣的人。霸气反转说教,三观碾压碎地。CHAOX怒澜默片配乐放映场,乐队分坐四角,确实给相对平庸的片子增色不少。一个意图目的性很强的电影,其实看点还是在那些字幕卡的美术上。
《项链》到了中国20年代就会讲成这样。教化性强得简直看不下去。但中间插入的诗词多雅致。那时教育层次低的人怎么看电影啊?又说当时国产片是下层人看的,这个悖论谁能解释下?
【北京电影节展映】资料馆修复版+现场配乐。电影改编自莫泊桑的《项链》。其实中规中矩,说教意味太浓。不过表演还是不错的。吹万的现场配乐比较一般,大段的反复,了无生气,有不少地方甚至没有进行配乐,无声尴尬。当年的配乐应该更好更厉害
景深纵深和镜头衔接很强
哈哈哈哈观看前后这电影的评分从6刷到了7,电影资料馆的观众们真强大。吹万功不可没啊。默片,1926年,结局反转得比项链更有意思。男权社会的产物,中产阶级的脆弱性…嗨总之冲着吹万去的,现场配音太爽,爱爱爱!
意外地不错!虽说是[项链]的改编,但是本土化做得蛮漂亮,就是改了莫泊桑假项链的底,一下就丢了原作的狠辣,所以中式大团圆结尾才顺理成章。不过就算是劝人向善这结尾也太圣母了接受不能。纺织厂那段顺手致敬[工厂大门]哈哈哈。资料馆修复是个菲律宾发行的版本,英文字幕赞。
修复很好,吹万配乐昏昏欲睡,节奏慢,小资,剧本胡扯,大男子主义,价值观清奇。
改编自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原作是因虚荣而自找倒霉、继而戳破项链为假的真相后,发现十年辛酸全变无意义,篇幅短小且辛辣讽刺。电影把项链改为真,丢失变成被盗,继而后半段大改,使得讽刺转为社会群体批判:妻子爱慕虚荣,丈夫监守自盗,闺蜜热衷攀比,熟人眼红偷窃,盗贼敲诈勒索,朋友富贵时酒肉相待、落难时躲避不及。电影扩充到100分钟,有些「注水」感,很多相仿桥段重复、加字幕多次评述以加强教化;还有很多镜头明显拖沓不够简练。相应地,有些对剧情无用的镜头画面里,拍摄到很多当时社会的真实场景,比如元宵晚会上出现的「宫廷盒子灯」现已罕见,从历史资料角度看反倒有了意义。
认真看默片的话真的有很多惊喜。1.镜头竟然会运动了;2.竟然有大量交叉剪辑,工作量很大啊;3.字幕卡美轮美奂,字体太漂亮了;4.最后,吹万牛逼,现场配乐的形式非常棒。。
现场配乐,乐队是Chui Wan!我激动得就像看到李志在202B年南京奥运会上献歌一样。
莫泊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