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求求了,给自己中庸脑子开一枪吧!
1968年五月革命爆发,“吻你爱人的时候,枪不要离手。”这是当初学生革命喊出的激励的口号,用最激昂的态度反越战。
这场革命来的快去得也快,美军还在轰炸,中国还在下乡,法国青年们学业还要继续。那些当初不在“适龄”时候赶上这场大时代爆发的学弟学妹们仍然有人踌躇满子,摩拳擦掌,要完成前辈们的美好愿景。
诸多驳杂的思想、党派在文化上,思想上影响着这些未经世事的少年们。他们迷茫,动荡,用自己的方式愿尽到自己的“职责”、用自己的行动达成自己想要的目标。
没有相对正确的思想指导,只能靠青春热情的心灵帮助他们一步步迈步向前。他们迷茫,动荡,叛逆。做了很多不尽人意的事情,产生了诸多不可预知的后果。从游行变成了袭击,从抽烟变成了吸毒,从崇尚爱情变成被迫堕胎....
尽管如此,他们仍然用自己的方式去向前走吧,哪怕繁华落尽,只剩荒芜。
起码属于他们的青春是炙热的。
我们当下,社会上,党建上,家庭上都会给我们一个“正确”的大方针,我们只有这样这样才是对的,我们的天赋,我们独有的思想,满满消磨殆尽,成功的变成了社会上的中流砥柱——螺丝钉。
我们几乎快没有思想了。
我们有多少人还能像影片里的他们一样去读书,看报,远赴他乡的去进化自己;
我们还有多少人,能够在做错了事情之后更加努力而不去躺平摆烂;
我们只有多少人,能够一直坚持着自己最初想要?
工作上的不顺,领导的压榨,同事间愚蠢的配合;身边的人的“这都是为你好。”甚至爱人间的放弃,退缩。
我们慢慢的在趋向于中国人最擅长的那条路,中庸之道。
我们不愿犯错,起码在他人的眼里,我们是个“正常人”。
领导思想驳杂必然不是好事,但是思想完全统一化,也并不是一味的可取。
世界需要不同,我们需要思想的碰撞。哪怕头破血流,也胜过行尸走肉。
Over~
2 ) 亲吻爱人时放下手中枪
“吻你爱人的时候,枪不要离手”,这是1968年那场著名五月革命的学生宣传口号。时年13岁的奥利维耶.阿萨亚斯看着大哥哥大姐姐愤怒的冲上街头,以激进的姿态反越战时,不免坐立难安,更何况,在那个五月,后来成为其人生事业引领者的新浪潮导演们,相应学生罢工,让当年的戛纳电影节停办了。革命来得快去得也快,美军还在轰炸,中国还在下乡,民谣继续歌唱,学业还得继续,一切都没改变。而那些没在“适龄”之际赶上大时代大事件中的少年,还有一小撮继续摩拳擦掌,誓要完成师兄师姐们未圆的社会主义理想。
因此,在我国八九点钟的太阳们通过《劲舞团》和陌陌把妹扣仔的40年前,以张曼玉前夫奥利维耶为代表的法国八九点钟太阳,却念叨着毛选语录、胡志明思想和格雷戈里·柯索的诗歌,带着涂鸦瓶、宣传册和燃烧瓶,奔向“劳逸结合”的同一主题。电影《五月之后》的开场,安置于五月革命3年后的1971年,被反暴警察驱散的学生们,疲惫的奔向居民楼里隐藏,其中注定有着多对共同患难的“革命情侣”。吻你爱人的时候,枪不要离手。
一切都像极了贝托鲁奇直击五月革命的《戏梦巴黎》,即便抗争声势已远不如3年前20几万人冲击巴黎街头的浩荡,但作为后进文青的奥利维耶,还是愿意讲述自己的革命史、爱情史和电影史。街头背后、涂鸦以后,还有爱情,还有电影。
电影革命者的最激进先驱戈达尔,曾教育他的信众粉丝:“拍电影你所需要的仅仅是女人和枪,但也需要有人付钱给女人和枪。”奥利维耶也为替其自传显影的主角吉勒找来了女人和枪(燃烧瓶),在夜袭学校中,这伙行为激进却也想控制尺度的年轻人重创了门卫,于是,趁着暑假跑路而去。
不同于一脑子只有革命冲动的师哥师姐,准备攻读装饰艺术的吉勒有着更多分散注意力的兴趣爱好,身边既有西蒙·莱斯的《毛主席新衣》,也有格雷戈里·柯索的垮掉派诗歌;既坚持到影院观看表现第三世界反帝斗争的纪录片,也能潜心扎在古罗马建筑中将思绪穿越。暑期的饱满光线是最适合雕刻少年之美的,在逆光的树林中,吉勒与其不食人间烟火的富二代女友劳拉悱恻缠绵。他们做爱、绘画、评鉴,劳拉有着最能引领潮流的艺术品位,注定是伦敦和纽约格林尼治村的派对女王。在这样的女人和不再激烈对抗的暑期中,亲吻爱人时,终于可以放下枪了。
年岁在增长,阶层在分化,白富美的劳拉注定和吉勒在未来分道扬镳。旅行中的革命战友克里斯蒂娜适时进入了生活,她没劳拉那般的财富和才华,却对革命纪录片有着强烈的冲动。她与吉勒上路,在佛罗伦萨参加左翼纪录片电影节,在Jorge Sanjines的墨西哥纪录片中忘我激吻,却在关于革命纪录片拍摄风格的问题上产生了不一致。吉勒心底里看不起去除艺术考量的直接电影,而劳拉很容易被神秘的东方世界带走,譬如一个在印度灵修的家伙(那个年代最时髦的精神之旅)。有独立想法的恋人,始终难以真正在一起,从古至今都一样。而那些坚持激进革命理想的同学、没能拉拢到吉勒的好友,炸了一部汽车,在真实历史中的纪念以后,他们成了法国的左翼恐怖主义组织“直接行动”。
阿萨亚斯并不信赖记忆,因为记忆总会美化和歪曲真相,因此,他也不会太把这部充满个人电影怀旧史和大时代背景的新片当作“自传式电影”,“我更倾向于将青春看作是故事灵感的源泉。”
如同在那散发着光晕的午后树林邂逅,其间的青春也如电影英文名所示,Something in the air,空气中充满着美丽的东西,它们是Syd Barrett迷幻的歌曲《TERRAPIN》,是垮掉派的诗歌,是虚无革命口号后的荷尔蒙,是说不清道不明的唯美气息。
劳拉郊外豪宅中,举行着一场及时行乐的烛光派对,Nick Drake的迷幻音乐中,烛火与婆娑树影跳起了舞,阿萨亚斯的镜头也跟着摇晃了起来,喧嚣的革命不再,美好的肉体激荡,无酒之醉,谓之青春。
3 ) 革命或呻吟?人人心中的一場風暴
曾經捧讀《共產主義宣言》,曾經激辯資本社會的未來,曾經探討美學形式與意識形態間的牽連,曾經著迷於所謂的革命新語言;也曾迷失在無政府主義的虛無中,也曾沉迷於大麻和酒精間,也曾以為藝術可以改變全世界。最後,我們都回到體制內,馴服在權力為你安插的座位,然後尷尬地告訴自己,這才是聰明的決定……
「五月風暴」原指1968年六月那場驚天動地的學生運動,天真的學生們先是感染了工人階級,然後是左派知識份子,最後政客也順勢加入,卻讓那場充滿想像力的革命以失敗告終。阿薩亞斯編導的電影《五月風暴》(台譯),著眼於五月風暴後餘波盪漾的1971年,那是各種思潮主義交錯碰撞的年代。
高中生吉爾熱愛繪畫,白天上學校,晚上搞運動。他和他一群充滿理想與激情的朋友,進行著各式各樣的造反運動與思想激盪。一次的意外,讓他們決定各奔東西、暫避風頭。這群年輕人去了不同的國家、認識了不同的朋友、體驗了不同的生活,在各種不同的面向上,經歷了不同程度的自我意識覺醒,也發展出各自不同的命運。
《五月風暴》透過音樂、書籍、電影等文化符號,展現出七零年代的氛圍與切面。大字報標語、街頭刊物、塗鴉、汽油彈、Syd Barrett的黑膠、John Ashbery的詩集、Jean-Luc Godard的電影,一下子把你拉回了那個充滿活力與激憤的年代。當然,革命者不能缺少愛情,那也是浪漫與激情的產物。但是最後,有人迷失自我,有人死於非命,而多數人或強迫、或自願地被規訓到體制內,回到所謂的正軌。革命與青春宛如一場夢境,最終只留下記憶。
五月風暴可能是許多人心中都曾經歷過的風暴,一場內心的革命。是革了青春理想的命?還是革了資本體制的命?最終可能革了自己的命!這像是一場「轉大人」的儀式。若說這是阿薩亞斯的半自傳電影,那肯定也是他對青春與理想的告別式與巡禮,是一種鄉愁。
電影有一段辯論饒富意味,法國的左派紀錄片劇組來到義大利,向工人們放映他們紀錄亞洲農工生活真相的電影。播映結束後,有人質疑革命的電影為何不是使用革命性的新電影語言,劇組認為他們拍攝的內容是關於革命的,但使用資產階級的語言才能讓大眾理解。確實,那是一場美學形式之爭,理念該用前衛語言呈現,然後曲高和寡?還是應該善用敵人的語言,然後同流合污?
當吉爾進入商業娛樂片的片場後,是否意味著他當初對於革命新語言堅定的立場失守了?或是他決定進入到商業體制內做革命性的顛覆?他是否還是當初那個相信「藝術可以改變全世界」的青年?
或許當我們有一天回顧阿薩亞斯的全部作品時,就會逐漸清晰那究竟是革命還是呻吟?
4 ) 何必感伤
我并不觉得伤感,理想也并没有完全垮塌,只是它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不可能通过一场革命就被填补,任何一次运动,哪怕只是实现了一小步的社会改良,那也是弥足珍贵的成果。
至于少年终究会长大,融入这个社会,找到自己的角色,然后成为这个正常运转的社会的齿轮之一。这或许少了年少时分的激烈,却也是充满存在的意义的。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并不只有革命一种方式,每一天认真地生活,坚持理想,有信念,有道德地活着,也是一种。
倒是法国社会,允许它的人民拥有自由意志,拥有独立思想,实在让人心向往之。这样的社会,是充满进步希望的国度。
5 ) I am 25
With a love a madness for Shelley
Chatterton Rimbaud
and the needy-yap of my youth
has gone from ear to ear
I HATE OLD POETMEN!
Especially old poetmen who retract
who consult other old poetmen
who speak their youth in whispers,
saying.--I did those then
but what was then
that was then--
O I would quiet old men
say to them:--I am your friend
what you once were, thru me
you'll be again--
Then at night in the confidence of their homomes
rip out their apology-tongues
and steal their poems.
------
這是電影裡 Laure 送給 Gilles 的詩,出自美國詩人 Gregory Corso 1958年出版的詩集 Gasoline.
Laure 自殺之後,Gilles 從詩集中把這一頁撕下來燒掉,作為對 Laure 的紀念。
在那個鏡頭中,攝像機無意間拍到一隻甲蟲爬上樹幹。Laure 仿佛在這隻甲蟲裡重生,正應了詩中的那句 “thru me / you'll be again.” 樹上是塗鴉和刀刃刻下的痕跡,而甲蟲在藝術和暴力之間和之外攀爬。那個鏡頭很美。
6 ) 英文片名Something In the Air来源
共产主义宣言里有这么一段:
All fixed, fast-frozen relations, with their train of ancient and venerable prejudices and opinions, are swept away, all new-formed ones become antiquated before they can ossify. All that is solid melts into air, all that is holy is profaned, and man is at last compelled to face with sober senses his real conditions of life, and his relations with his kind.
所有稳固速冻的关系,同它们一系列陈旧又脆弱的偏见一道,被袭卷而去;所有刚刚形成的,在僵化之前就已成为古董;所有坚固的都已飘散在风中,所有神圣的都已腐朽,人们被迫直面真实的生活,找到自身在社会中的位置。
"All that is solid melts into air",我猜想这就是英文片名的来源。
不太记得说了什么了………
60年代,全世界的青年都在革命,全世界的青年都在迷幻,全世界的青年都在flower children,呼吸一口巴黎激进的空气,就站在了理想主义的门前,那是只有青春独享的特权;光线太美了,怎么拍都好看;男主怎么这么像路易·加瑞尔啊,太心水了。
五月风暴后有关信仰的一次(或多次)无关痛痒的探寻。年岁和青春好像手中扔出的燃烧瓶,轰轰烈烈的爆炸之后,是只剩下灰烬的消逝。爱情和友谊则是天天贩卖的报纸,百家争鸣,一法郎一份,隔夜作废。什么是革命,什么是自由,在记忆的幌子下,再美的坍塌都是虚无。顺便说一句,演员不会演戏太做作。
五月之后就是六月了。
艺术面对时代事件时陷入无止尽的忧郁和伤感,与必须拿出与之匹配的严肃叙事范式,会是政治运动后的症候群吗?至少阿萨亚斯以他特有的轻logic重感觉的惯性柔化了此种意识形态的僵硬。他承认政治、艺术很可能不过是理想主义青年们在时代激情下共有的注脚而非其它,但他也不吝对这段蒙上玫瑰色雾纱的青春以最真诚的赞赏,尽管人物在片尾无一走向了必然的虚无与沉寂,但他们身上的时代精神为他们保留了存在的更多可能。
可是在阳光下你的背影竟是我最后的记忆
“我们就这样,各自奔天涯”,自传性质的电影,阿萨耶斯在五月风暴之后和自己的朋友们各奔东西的故事,平淡的伤感。其实何止70年代,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路这么多,最亲密的朋友也会做出完全不同的选择啊。摄影和调度都一流的漂亮,还是胶片的哦(有几处还有刺啦一道划痕。。
最喜欢的六七十年代的青年群体电影,连怀念都太奢侈,只好羡慕谁年少无知。
每个像我一样有浓厚革命情结的人大概都应该看看《五月之后》,它重点不在于那场迷狂,而是理想与现实的分歧,革命平息之后何去何从,信仰崩塌之后如何往下活。法国的五月风暴,每个亲历过的导演回顾那段青春,尽是骄傲与无奈杂糅的泪水。这才是致青春的姿态啊,站在阳光里回看阴影。
逝,燃烧瓶的气味,青春的篝火,昔日的我忘不了的前任,五月的绿树和五月的风。我们提及空中之物时,指向其实是自身的感觉。一直在脑子里盘旋的东西突然曝形于外,且形体超大,无所不在。人们利用空气来表达个人感觉,这样说的是自己却不必提到自己。
女孩漂亮,音乐好听,题材又是让人心动的六十年代和五月风暴。只是无论怎样,这一切更像是一座被华丽和虚浮堆砌的空中楼阁。至少,我们的青春和那些左派学生手里扔出的燃烧瓶相比,更像是一个被喝光被丢弃被踩的滋滋作响的易拉罐……
影片带有浓郁的法国浪漫主义色彩。
哇,革命搭起戏台,时代的小情歌奏响,但依旧是小清新之风扑面而来。故事很简单,但不愧是银狮剧本奖,开阖小而跨度大,能利用的人和事都比较流畅。但是实在是太冗长了,叙事节奏腻歪啊腻歪。最大亮点是男主太帅了,孱弱之美。
电影只看了四十分钟 剩余时间想到的都是自己 结束的时候想通了很多事情 意义重大
革命搭台,小清新唱戏,讲的却是“自、私”的故事(前重看《杀人回忆》)
一群人坐在草地上的时候,弹吉他唱歌的哥们就是Johnny Flynn,用的还是录《Water》的那把吉他。
自传式的六八后的回忆;主角们扮嫩也还算不错,流亡与自我审判导致分化,兜兜转转分离相遇,荷尔蒙味道渐渐在变淡,然后有人继续革命,有人继续热爱电影.
很多时候提到“五月风暴”,都是一群年轻人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到了这部奥利维耶·阿萨亚斯自传性的电影中,展示的却是一群涉世未深的年轻人在冲动盲目的政治运动中自毁前程,你渐渐看着自己曾经信仰的世界变得比以前更糟糕,一切好像以失败告终了,但导演似乎依旧无悔于自己的青春。★★★★
Récit d’apprentissage existentiel construit autour des convergences et divergences des idéaux. La quête individuelle de son rapport au monde n’aboutit qu’à un désenchantement.Pointilliste, Assayas peint cette jeunesse mouvementée post 68 avec une fluidité flottante
communism movement是被他们给玷污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