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女双全的中产阶级一家,度蜜月的新婚夫妇,随身携带母亲骨灰的单身富婆……他们来到夏威夷“白莲花度假村”,还能掀起什么波澜?
自上世纪80年代风靡全球的电视剧《大饭店》后,这类架构被反复操练,彻底泯灭了观众的期待,因其中内置着结构性困境:人物必须在短促的度假时间中,完成一个个故事,不借助偶然的力量,很难成功,由此留下斧凿与模仿的痕迹。
快故事倒逼主题轻浅化,荒诞搞笑、赞美真情、甜俗之爱、粉饰平凡之外,难有其他。随着批判性消解,创作亦被消解,此类影视剧已成快消品。
出乎意料的是,依托这一滥俗的旧框架上,《白莲花度假村》竟修炼成神剧,且跻身新发布的艾美奖最佳剧集榜单。
《白莲花度假村》的成功秘诀是什么?
原因很多,但给我留下最深感受的,是它复归了影视作品的批判性,这使它从“演个好故事给你瞧瞧”,变成一面镜子——让观众不仅看到别人,也能看到自己。
是的,我们都被困在《白莲花度假村》中,所以哈哈大笑之后,别有一番酸爽。
你消费什么,就决定了你的身份
《白莲花度假村》的核心是批判消费主义。
消费主义肇兴于19世纪中期,20世纪成为主流,其主旨是:资本为自我扩张,制造出各种符号,如品牌、流行、时尚、奢华感、时代精神等,刺激人们持续消费,并为此付出更多劳动。
消费主义是最好的推销员,一旦被它掌控,买买买便成幸福之源。
消费主义也是一套巧妙的说服术。通过竖榜样、炒概念、造梦想等,让人们相信,人生义务不是“做对的事”,而是“把事做好”,从而放下道德、逻辑、人文精神等,专攻成功学,在“又捡到便宜”的鼓励下,接受资本掌控。
消费主义还是一套自我奴役术,让人吞下“今天付出,明天收获”的鸡汤,自己剥削自己。
通过消费主义,资本成功地奴役了人,而且改造了人。在今天,每个现代人的内心深处都已被掺入“消费者”的成分,快餐、霓虹灯、百货商场等融入童年记忆,成为快乐、浪漫、梦想的一部分。于是,我们越来越难了解自己。
在消费社会中,人的身份由消费什么来决定,可这是一个动荡的身份:消费品会迅速普及,手机、汽车、个人电脑等都曾是身份的象征,如今已大众化。于是,现代人必须不断创造并追寻新的身份标志物;有了汽车,还要豪车;有了豪车,还要游艇;有了游艇,还要私人飞机……踏上这条不归路,才能维持阶层感。
现代人没有固定的身份,他只是在扮演某个身份,在纷繁的现实面前,其无根性充分暴露——虚伪、无情、麻木、丑陋……现代人假装自己的文化来自历史、良知与“理应如此”,但事实上,那不过是将博弈结果合理化。《白莲花度假村》准确地撕下了这层伪装。
所谓“压舱石”,其实都是演员
《白莲花度假村》的故事围绕三条游客线展开。
第一条线是女高管一家。妻子是高科技公司高管,头顶成功女性的光环。她自私、自恋却自失,用繁忙的工作来躲避烦恼。她的丈夫则是标准“白左”,满嘴大道理,对儿子终日沉迷于手游无可奈何,他想像当年父亲教育自己一样,在孩子心中竖立起“爸爸是男子汉”的形象,当他得知父亲死于艾滋病,而非癌症后,高管丈夫的三观崩溃了。
作为美式“中产夫妻”的标本,二人已习惯于用口头“高大上”代替道德实践,他们成功将女儿变成新一代伪君子。和她一起度假的大学同学保拉不愿透露与度假村服务员恋爱的事实,因为“只要是别人的东西,她就会枪”。果然,高管女儿知道真相后,真的试图去引诱那位服务员。
高管女儿不是坏人,只是父母给她的都是假象,与真实的人生经验无法结合,她对抗不了逻辑森严的父母,只好耍心机,她和保拉是标准的“塑料闺蜜情”,度假带上保拉,只因保拉是“给你用来装酷的道具”。
正如保拉所说:“你觉得你很叛逆,但你就是他们(指高管夫妻)的同族。”
高管一家集大成地呈现了号称“社会压舱石”的中产人生,他们一分钟前讨论省钱,一分钟后关心世界和平,为赢得儿子信任,高管丈夫竟主动讲述当年出轨的经历,并表明,为挽回婚姻,整整花了7.5万美元,给妻子买手镯。当话题转到美国当年对夏威夷土著的罪行时,高管丈夫展示了他的雄辩:“为了赎罪,我们把所有的钱捐出去,你愿意吗?”
高管以为赢得了辩论,却坚定了保拉的决心——帮出身土著的服务员偷窃高管一家,因为他有权拿回被剥夺的一切。可服务员下手时,高管夫妻因吵架半途返回,丈夫成功秀了一把“救妻”剧,二人破裂的关系瞬间修复,生活重归圆满。
在女高管一家身上,满是戏剧精神,没有情节,编造情节也要入戏。他们以为自己睿智、公允、宽容、幽默,其实他们都是演员,压根就没有自己。为了让人相信,才会装出仪式感、道德感和成熟感。
在消费社会中,无人能真正掌控自己
第二条线是新婚夫妻。
继承祖业的大款丈夫在精神上还没脱离顽童阶段,他一边激情,一边喋喋不休于旅馆安排错了房间,基于“决不能让别人占便宜”的信念,他与“白莲花度假村”的总经理持续暗斗,这让妻子意识到,他们并不是同一种人,发现新婚丈夫试图掌控她的人生,她决定逃开,彻底结束这段婚姻。
《白莲花度假村》中有两段“逃”。
一段是高管儿子在土著划船队中找到自我,和《麦田的守望者》中的霍尔顿一样,他决定逃离现代文明。
另一段是新婚妻子的“逃”,她向度假村按摩师倾诉,可对常年生活在最底层、发财梦屡遭破灭的按摩师来说,“自我”太奢侈也太虚假,她无动于衷地听完,便匆匆离开。新婚妻子突然明白了,让大款没收“自我”,总比让贫穷剥夺“自我”好,每个醒来的自我都是一片孤岛,除了自己,没人会为它遮风避雨。最终,新婚妻子选择了妥协。
新婚夫妇隐喻着贫富差距不断加大,且呈代际固化的现实下,幸福已成泡影,大款母亲反复说“重要的是快乐”,毕竟在有的时代,人只能接受动物式的生存。
第三条线是单身富婆。
单身富婆生活空虚,用想象出来的病痛四处骗关怀,度假村的按摩师以为她真会投资,甘受其情感掌控,可单身富婆知道,层层外表之下,内心深处的她是一个酗酒的女疯子,她无力挣脱母亲曾对自己的扭曲。她随身携带母亲的骨灰,名义上是想洒在母亲生前最喜欢的海湾中,其实是她离不开母亲,她挣脱不了母亲的掌控。好在,一场爱情让单身富婆找到了自己。
这条线隐喻着中产阶级理想——财务自由——的虚幻,在消费社会中,人人都是受控者,无人能真正得到自己。
在《白莲花度假村》中,还有自作聪明的度假村总经理,在与大款互斗中惨败,他的职业精神、尊严、才能等瞬间清零,它们本是资本掌控人的工具,当资本任性时,它们一钱不值。得知自己将被开除,总经理淋漓尽致地服务了一把,这让他感觉很“爽”,可干得越认真,他就越像小丑。
美的不只有好看,还要有批判性
《白莲花度假村》对消费主义的批判如此有震撼力,因为作为现代人,我们也都身在其中,总有一个角色、一句台词,让我们感同身受。
因种种原因,直到上世纪90年代,消费主义在中国才勃兴,其间虽有“诗人死了”“人文精神大讨论”等声音的对冲,但从整体看,它的影响是碾压式的:
一方面,消费主义在西方发育了百余年,足够成熟和强大,本土思想资源不足与之抗衡。
另一方面,消费主义包含着一定的时代进步因素,比如在推进两性平等、扩展个人空间等方面,消费主义发挥过一定积极作用。
在相当时期,消费主义戴着社会进步的面具,可事实是,消费主义是为资本服务的,而非为人服务。当资本与人的利益一致时,它会呈现出“有利于人”的溢出效应,可二者有冲突时,人的利益会优先被牺牲掉。可真正意识到这一问题,非一代经验积累可成,这使《白莲花度假村》的价值得以凸显——用别人多年的积淀,重新审视消费主义。
其实,随着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今天已有越来越多的人成了女高官一家、富先生穷妻子和单身富婆,那么,我们该何去何从?是高谈阔论,还是逃离,还是放弃自我、接受现实?有多少人会像剧中高管儿子那样,勇敢地追问一句:“我原本有什么人生?”
除观念点化外,《白莲花度假村》在创作手法上亦有值得借鉴处。同为写实作品,剧中10个人物都是边缘人、非英雄,在相当时期,这被视为“写实主义塌陷”,属于败笔,可从实际效果看,《白莲花度假村》并未因此减色。这提醒我们:表现真善美,不等于必须编造一个高大全式主角,也不等于题材决定一切,更不等于彻底遮蔽假恶丑。保持批判性,才是写实主义,才能真正弘扬真善美。
丰子恺先生曾说:国人常误以为好看的就是美的。在今天,有批判性的也是美的,直面现实,表达真实,方为正途,《白莲花度假村》恰好提供了一个好范本。
豆瓣网友的评价十分正确,这部的确是非常文学性的叙事,因此挺合我胃口。最终各种关系都得到了修复或涉过浅滩步入新的境地,是不同于日式温馨的另一种治愈。
人生总会有这样的时刻吧,觉得自己被困住了,被束缚在一段关系中、厌烦周围的一切、向往理想国中遥远虚幻的平等正义、质疑自己所处的经济基础和自身的价值。剧中的所有人都处在这样的困境中,有些已经称不上是烦恼,而是实实在在的人生痛苦。剧中探讨了一些时下美国人感到困惑的价值冲突,殖民者如何面对殖民地文化、资产阶级财富的原罪、阶级固化、政治正确女权主义在男权社会中尴尬的处境,以及令我印象深刻的针对青年白人男性的性羞辱已经成为一种时尚等等,每一集都会有价值碰撞的那种暗流涌动和微妙尴尬,喜欢这种实验性的探索。在人们越来越难共情的当下,这部剧就像是一个试验场,个中荒诞皆是合理的。
剧情也给上述种种矛盾一个暂时的答案,宏达命题的斗争革命可能在别处进行,但若想改变自己的话最终还是要回到生活本身。俗话说鞋子哪里硌脚只有自己才知道,不管世界的观念变化的多快,我们的生活终究是跟身边人产生关联的生活,以诚实、尊重的态度面对他人也面对自己,诉说和倾听、谈判和妥协、保持联结或保持孤独,才是正解。
——
药物滥用、酗酒成瘾几乎已经成了美剧中的cliché,用来铺垫人物动机恰如毒品和酒精一样,见效快、后劲大,但难免给人这群人没救了的感觉,甚至对他们后续的所作所为有点失了兴趣。
——
白人确实要学习一下谦逊和尊重,在我看来,资产阶级老钱们如果说有什么原罪的话,最大的当属傲慢。
【之前给纸媒写的几篇稿子之一,这篇对方没要,直接发豆瓣吧,有大量剧透】
2021年前三个季度,随着美国影视产业体系加速复工,陆续有不少新制作的美剧被推到全世界观众眼前。而今夏播出的《白莲花》,是其中值得细细品味的一部作品。
白莲花度假酒店与度假式叙事
在不少观众印象中,看美式剧情剧就是看故事、看剧情反转。这种印象固然有其事实依据,但已不能准确描述近二十年来美式剧情剧剧作的多元发展态势。
《白莲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8个性格迥异且在各自生活中面临不同问题的美国富人乘坐同一艘船来到一个太平洋小岛上名为“白莲花”的高档度假酒店,在度过了气氛诡异、偶然事件频发的六天后,岛上死了一个人,随后,众人怀着不同的心情离开小岛。如果只看这样的剧情概括,人们也许会误以为这是一部阿加莎.克里斯蒂式悬疑剧。但《白莲花》其实是一部节奏轻快,以幽默讽刺语调展现美国中上层社会百态的剧情剧(Drama Series)。
对强烈戏剧冲突和高密度剧情转折抱有期待的观众,在初次观看这部剧时可能会体验到不小的挫败感。编剧迈克.怀特(Mike White)为这部剧集构建了一个去中心化的叙事形式,这使得其剧情难以用简单几句话概括。尽管编剧在第一集的开场用倒叙告知观众在本剧结尾会有一名(身份对观众而言暂不知晓)的角色死亡,但剧集并没有围绕这一悬念展开叙事。相反,在开场快速交代八位乘客同船抵达“白莲花”度假村并受到酒店管理方接待的情节后,本剧再没有出现一个统摄全部叙事线且连贯的叙事主干。这部剧每一集、每一个情节单元,都有各自不同的叙事节奏和叙事焦点,观众在看到结局之前很难看出这部剧讲述了怎样的故事,想要讲述怎样的故事。
不过,如果观众尝试走出自己的观影舒适区,便会发现,伴随着观影预期被打破的挫败感而来的,还有出乎预料的惊喜。《白莲花》的叙事大体上以时间为顺序展开,一集大体对应角色们在岛上生活的一昼夜,叙事视点不断在几名主要角色之间来回切换,而这些叙事线和情节片段之间,有时候在剧情上互相关联,有时候也没有明确的叙事联系。单集之内往往也没有一个总体的叙事线,更像是同一天之中酒店内不同事件的组合。但这样松散的叙事并不拖沓、无聊:尽管本剧没有一个总体的叙事中心,但各个叙事线和情节单元内含的情节和情绪张力,其实都颇具可看性。
第一集中发生在奥莉薇亚(Olivia)、宝拉(Paula)和瑞秋(Rachel)三位角色之间的对话戏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奥莉薇亚来自富裕白人家庭,宝拉(少数族裔)是她在大学认识的闺蜜。平民出身、能力平平但相貌出众的瑞秋凭其美貌和富家子弟丈夫夏恩(Shane)闪婚,度蜜月时与奥莉薇亚等人同船来到“白莲花”酒店。这段对话发生在众人抵达酒店后不久。瑞秋试图在泳池边与两位女大学生拉近关系,于是在她们面前表演起某种独立女性姿态。而奥莉薇亚和宝拉则看穿了瑞秋的“花瓶”本质,明里暗里用言语讽刺瑞秋。瑞秋察觉对话的尴尬氛围后主动终止谈话,起身脱去外衣,走入游泳池里游泳,而上一秒还对瑞秋颇为不屑的奥莉薇亚和宝拉,面对瑞秋姣好的身材露出了嫉妒的表情。
在这一段情节单元中,编剧在交代几名角色性格特征的同时,通过人物的对话,逐渐建构起对话角色间的紧张关系。同时,编剧幽默地讽刺了两种美国富人的虚伪态度。瑞秋清楚自己能力平平,是靠美色傍大款过上了现在的富裕生活,但自欺欺人,一直试图在外人面前演出一副追求独立自主的姿态。奥莉薇亚和宝拉,作为美国顶级高校的人文专业大学生,对后殖民主义理论、“他者”概念如数家珍,但她们对瑞秋的刻薄表明她们事实上并不能真真平等地对待他者。而二人对瑞秋身材流露出的嫉妒眼神也表明,熟知各种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二人,在实际生活中事实上仍然服从资本主义的物化意识形态。
整部《白莲花》都是由类似上述片段这样看上去并不激烈、有些“日常”但又不乏戏剧和情绪张力的角色互动、情节单元组装而成。而这种散漫但又互相交织的叙事形式,完美地模拟出了剧中角色度假休闲时那种无目的漫游的自由无序状态。换言之,《白莲花》的叙事形式是表演性的(performative,也译为“施行性的”),其叙事形式本身表达出一种与其叙事内容相关的效果。而构成本剧的诸多情节单元各自具有强度不同的情感和戏剧张力,既涉及特殊、具体的微观叙事(个体焦虑、个体对支配他人权力的病态欲望、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矛盾冲突……)又涉及普遍、抽象的宏观叙事(人与自然的关系、阶级矛盾、种族矛盾、个体对全球资本主义、后殖民体系的无能反抗)。观众在不同情节单元构成的复杂互文关系(intertextuality)中,被喜、悲、怒、怜等不同的情绪和观影体验缠裹住。
《白莲花》的叙事形式构建了一个充满理解和阐释潜能的意义和影像空间:这个空间难以被一两句剧情简介概括,难以被框限在单一的理论阐释中,难以被还原为特定的意识形态话语。
崇高与卑下
近二十年来,随着美剧精品化的潮流,美式剧情剧不但在剧作形式上愈发多元,其借助剪辑、摄影、音乐、场景调度、特效等各种视听手段左右观众体验的能力也在不断向电影靠拢。如今,由好莱坞顶级团队制作的美剧,其视听表达已经与优秀的电影作品处在同一水平线上。《白莲花》也是一部视听制作上不乏亮点的美剧。接下来我会以本剧中给不少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两个片段为例来做说明。
首先是一段约2、3分钟的平行蒙太奇,来自第二集结尾。
多数角色已经入睡,本剧主要角色之一,莫斯巴克(Mossbacher)家的小儿子奎恩(Quinn),一个眼睛被粘在电子屏幕上大宅男,由于被姐姐奥莉薇亚排挤,没有地方睡觉,只能抱着被子走出酒店套间,前往沙滩。镜头跟随奎恩走向沙滩的同时,片中响起了流传甚广的夏威夷原住民颂歌《夏威夷的问候》(Hawai’i Aloha)。这是一首由美国传教士作词,美国音乐家作曲的“夏威夷”歌曲,其配器、曲调风格有非常浓厚宗教颂歌意味。
圣歌般的音乐没有停止,镜头却突然一转,切到了酒店经理办公室。酒店经理阿蒙(Armond)刚刚度过糟心的一天,此时他面对着从旅客失物里找到的毒品和精神类药物(来自奥莉薇亚与宝拉),陷入深深的犹豫,最终他还是没能忍住,吞下一颗红色药丸。
音乐继续,镜头再度切换到奎恩这边。奎恩背对镜头,在海风的吹拂下,面对着大海和远方的岛屿。他放下手里的电子设备,漫无目的地眺望远方。此时镜头转到奎恩的正面,随着镜头逐渐从全景拉近到中景,观众可以看到,奎恩脸上渐渐流露出一副夹杂惊异与欣喜的表情。然后镜头再次切到奎恩身后的全景:在奎恩正对的海面上,一只鲸鱼浮上水面换气。柏克、康德等思想家用长篇大论探讨的“崇高”,在跃鲸、波涛、高山、奎恩、圣乐所构成的视觉和听觉体验中,被具象地呈现给观众。
在本剧的开场,奎恩和阿蒙是两个高度异化的角色。奎恩沉迷于电子游戏,是个仅仅满足于活着的富二代,不参与生活、也不思考生活。阿蒙完全认同自己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打工人”身份,作为酒店经理他能非常熟练地完成工作,但他面对尚不熟悉工作的新员工,十分刻薄冷漠,面对旅客也没有真心。与奎恩一样,他对自己的工作与生活没有反思和审视。在这个意义上,他与卓别林喜剧电影《摩登时代》中的流水线工人没有差别。但二人在第二集结尾的不同行动,将他们的人生轨迹倒向了截然不同的两个方向。
第二集结尾的平行蒙太奇,是奎恩、阿蒙二人剧中命运的影像判词。
另一段让观众印象深刻的段落则来自最后一集后半段。这个片段在观者中引发了不小的争议。阿蒙在同夏恩(Shane,瑞秋的富二代老公)的对抗中彻底落败,夏恩动用人脉关系,让阿蒙被酒店高层开除。面对第二天就得打包走人的窘境,阿蒙彻底放飞自我,在全身心投入并游刃有余地完成最后一次餐厅接待工作后,他向夏恩发起报复,悄悄潜入夏恩的房间,向其旅行箱里拉屎。而这一出格行为也导致他走向自己的悲剧结局。这一段戏的争议之处在于,编导有意识地用非常清晰(尽管是有一定距离的全景镜头而非中近景)且时长不短的镜头表现阿蒙排便的过程。不少观众在网络评论中发出质疑:有必要如此清晰地呈现这样恶心、卑下的行为吗?
一般商业影视剧编导运用诸种视听表达手段的目的,是为了让观众沉浸在他们为观众编制的幻梦中。这个幻梦也许包含冲突、斗争,但幻梦本身必须风格融贯,内容自洽。在《白莲花》的大部分场景中,创作者也为观众编织了一个在高档酒店度假般的视听体验:整部剧画面都是偏黄的暖色调,镜头中不乏美人、美景,再加上夏威夷风格的配乐,处处散发着闲适的味道。但类似阿蒙排便这样直观暴露的镜头,在《白莲花》中总是时不时出现。尽管总量很少,但一出现就会给观众的观影体验带来被闯入的不协调感。这是《白莲花》创作者有意追求的效果,他们为观众编织幻梦,恰恰是为了将其撕裂。这些偶见的、“上不了台面的”镜头,像是全剧的伤疤,戳破了剧集大多数场景中带给观众的体面感,提示观众这样一个事实:污秽、冲突也是现实和自然的一部分。
白莲花亭亭立于水面,水面下布满污泥。
《白莲花》:作为“白莲花”的美国有产者
前面我提到,《白莲花》由于其叙事形式的去中心化特点,具有多重阐释空间,但这一事实本身并不妨碍我们从特定的视角出发来观察、把握这部剧集。横看、侧看、山中看、山外看,看到的其实都是庐山真面目。
阿蒙、奎恩截然相反的人生轨迹事实上已经向观众提示了一种理解、把握《白莲花》的可能路径:尽管不是本剧唯一的叙事动力和线索,但有产者与无产者的互动,有产者与无产者欲望的差异与碰撞无疑是《白莲花》中极为重要的叙事内容。前文提到奥莉薇亚、宝拉这两个角色,此处我再次以这两个角色的叙事线为例来作说明。
奥莉薇亚和宝拉这对闺蜜,表面上看关系非常紧密:二人都有美国精英高等教育背景,价值观相近,出入同床,共享使用违禁药物的秘密。但实际上,两人的友情其实是一种互相利用的关系,奥莉薇亚需要宝拉这样一位非白人同学做闺蜜,彰显自己尊重(种族、阶级)弱势群体的进步态度,占据施舍同情的道德高地,宝拉则需要奥莉薇亚这样一位有钱人家出身的闺蜜带她体验各种物质、精神享受。但随着二人共享的毒品和精神类药物在第二集因为意外丢失,两人关系的潜在裂痕渐渐凸显。宝拉和一个在白莲花酒店工作并给旅客表演夏威夷原住民文化、舞蹈的当地帅哥凯伊(Kai)谈恋爱,之后还发生了性关系。奥莉薇亚嫉妒宝拉的恋情,欲作为第三者插入其中,不料凯伊对宝拉非常忠诚,明确拒绝了奥莉薇亚的勾引,并在事后向宝拉做了说明,这进一步加大了宝拉和奥莉薇亚的裂痕。
与凯伊交往的过程中,宝拉了解到当地原住民逐渐被卷入全球资本主义体制的境遇:他们的家园被白人资本家占领,而为了糊口,他们不得不给抢占了他们家园的酒店打工。本身就属于少数族裔、论文研究方向涉及后殖民理论的宝拉,自然对凯伊及其族人的遭遇感到同情,遂主动提出要帮助酒店小哥反抗白人殖民者、资本家剥削。为此,她提出了一个“革命”方案。她怂恿凯伊趁奥莉薇亚一家集体外出的日子去盗取奥莉薇亚母亲存放在保险箱里的珠宝。她自己也参与其中,利用与奥莉薇亚的关系帮凯伊搞到了保险箱的密码。凯伊一开始认为此举不妥,但宝拉最终还是说服他实施该计划。然而,“革命”行动的展开过程出乎宝拉预料。奥莉薇亚的父母妮可和马克在即将出海时相互拌嘴,提前回到了酒店房间,正好遭遇来偷珠宝的凯伊。凯伊不想伤人,和马克略作打斗之后夺路而逃,马克挂彩。这一事件引发的诸多结果如下。凯伊最终还是被警方逮捕,一向受到酒店管理方好评的他丢掉了养家糊口的工作。妮可和马克共同经历这一突发的创伤性事件后感情迅速回暖。奥莉薇亚后来根据各种线索猜到事实真相,和父母的紧张关系得到缓解。尽管她一度对宝拉表示不满,但当她看到宝拉对自己造成的后果感到伤心时,还是对其施以“宽恕”。宝拉虽心存芥蒂,但不得不配合奥莉薇亚的“宽恕”,与她重归于“好”。
事实上,如果我们以各个角色在美国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经济地位为参考来观察本剧中各条叙事线(包括前文没提及但同样重要的那些叙事线,如单身中年富婆谭雅与按摩师贝琳达的交往)就不难发现这些互相交织且拥有不同戏剧强度的叙事线实际上遵循相似的发展框架:有产者在白莲花酒店引起一地鸡毛后全部全身而退,留下一群或可悲或善良或憨厚的无产者或死、或懵、获刑。即便在有产者内部,角色的结局好坏也与其经济地位呈正相关。夏恩的烦恼在结局全部得到解决:阿蒙与他的斗争戏剧性地结束,他并未遭受实质伤害和损失,而本来欲离开夏恩但经济地位相对处于弱势的妻子瑞秋,也为了享受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不得不选择向夏恩妥协。奥莉薇亚在本剧中本就没遇到什么真正的困难和烦恼,假期结束后她的家庭关系还得到极大修复,而在经济上依附于她的宝拉在丢了男友的同时也不再被奥莉薇亚信任,只能被动接受奥莉薇亚施舍给她的“宽恕”。
白莲花度假村里发生的一切,无疑是当代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现状的寓言:有产者们把池塘搅浑后仍能“出淤泥而不染”,继续在美国社会里扮演着众人艳羡的“白莲花”,而无产者只能“自由”地体验着不自由。
“出路”及其限度
奎恩似乎是编剧向观众展示美国资本主义社会出路和转变希望的角色。第二集结尾他带到海边的电子设备在涨潮时被海水毁坏,而他也被自然景色带给他的崇高体验深深震撼,这使得他无意中踏上一条摆脱初登岛时“僵尸”生存状态的出路。到剧集后半段,奎恩积极地享受生活,真正平等地对待那些经济地位远不如他的当地原住民,同他们打成一片。全剧结尾,他不顾父母反对,留在了白莲花度假村,与同伴们在大海上自由地航行、训练,驶向人类与自然的大和谐。
但这真的是出路吗?
如前文所述,本剧没有真正的叙事中心。奎恩的叙事线不过是本剧诸多叙事线中的一条,事实上在剧中这条叙事线与其他叙事线也没有特别深入的互动。换言之,奎恩改变了自己,也仅仅能改变自己。奎恩所选择的道路——与自然和谐相处——并不能解决其他角色叙事线所呈现出的政治经济学困局、情感困局、道德困局。观众如果略微后退一步,站在鸟瞰视角来观看、思索各个角色的处境,就不难发现编剧早已借助凯伊、阿蒙等无产者的悲剧故事告诉我们,奎恩得到救赎的可能性前提,其实还是其家庭在美国资本主义社会中所占据的优越经济地位:如果不是衣食无忧,如果过不是父母把他带到高档度假村,他哪里有时间有精力有机会参与当地人的航行训练,去探索自然探索新的生活方向?
与HBO今年春季推出的美剧《东城梦魇》(Mare of Easttown)类似,《白莲花》用美国社会的一角,揭示了当代美国社会作为一个整体面临的政治经济学困局。然而二者的缺陷也很类似,在精确描述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症候的同时,无力给出出路。要么在结局回归传统美式主旋律套路:如《东城梦魇》结尾,主要角色善恶各有报。要么只能一直在叙事中坚持真诚但无用的反讽姿态:《白莲花》剧本对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讽刺较之剧中奥莉薇亚、宝拉二人对白人富豪的批判当然更具反思性也更为真诚,但也仅只是更真诚而已,难以撬动现实。
《白莲花》编剧为观众建构的讽刺性寓言,是其魅力来源,也是囚禁其自身的牢笼。
反正我是看者有意。第二集三个年龄段女人对成功的看法很典型。女权也很典型。 女人45:搜索引擎公司掌权者 女人30:闪婚嫁入豪门小记者 女人18:自以为是叛逆小刺猬 话说30搭话45,说我好仰慕你,可不可以给我点人生建议。 45说你嫁入豪门要签婚前协议,要知道不是所有婚姻都能走到最后,你要留好后路,独立自主是你的力量,不要放弃这力量。女人不容易,我遇到了都能帮就帮。 30觉得很有用,说谢谢,说我以前写过你的报道,科技业十大影响力女性 45脸色一变,说你写的?那篇报道完全是在中伤我。 30不解地说,我是在赞美你啊,说你在企业界大杀四方。 45说那篇报道让人感觉公司是为了外界观感才让我升迁,搭上了反性侵运动的便车,把我描绘成精通算计的妖女,把公司的受害女性当垫脚石去实现自己的野心。这篇报道让我很受伤,更伤害了反性侵运动的理念。我历经磨难往上爬,全凭一己之力卖命工作,没有搭什么便车。
30说我是看其它报道改写的,没想到你不喜欢。
18是45的女儿,对父母和弟弟不屑一顾,对其他游客评头论足,带着女友来家庭度假,把弟弟赶到厨房过夜。
45对18说为什么陌生人把我当成模范,欣赏我的成就,你却觉得我有人格上的缺陷?
18说你一直忙个不停是强迫症,是掩盖内心的空虚。你公司是社会结构解体的罪魁祸首之一,难道因为是女性当家我就该支持这家公司吗?
45说你应该支持的是当家的是你妈!
目前总结:45苦乐自知,尽力帮扶;30急功近利,患得患失;18个性解放,大义灭亲
谁是白莲花?白莲花也不是个好词了,都是白莲花
夏威夷,我也想去,想去《迷失》里的那个瀑布潭
用“白莲花”一词形容那些外表纯洁却其实内心阴暗的人,在网络上由来已久。
出处是李冰冰的一段古早采访,还是《西游记后传》里的一个角色,我已无法考证。但我猜,国外大概没有用莲花来形容这类人的说法。
有趣的是,最近一部名为《白莲花度假村》的美剧,拍的还真就是一群“白莲花”的故事。
导演麦克·怀特多半不熟悉中国的网络用语,剧名TheWhiteLotus是字面意思,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夏威夷一个名为“白莲花”的豪华度假酒店。
当然,莲花在西方也一样是美好的象征,高贵纯洁的表意,与我们大差不差,麦克·怀特给剧中的酒店起这么个名字,其讽刺之意,多少也可见一斑。
事实也是,这部《白莲花度假村》堪称是今年讽刺力度最强的一部美剧,看明白了创作者的“坏”心思和“恶”趣味,看这部剧,就如饮美酒,不觉自醉。
于我而言,它算得上是继《东城梦魇》之后今年HBO给我的又一个大惊喜了。
它的类型很难界定,算不上是犯罪剧,也称不上是悬疑剧,说它是喜剧,好像也不是特别合适。但毫无疑问,《白莲花度假村》这部剧塑造了一群很有意思的角色,讲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
这部剧的设定很简单,几个客人到白莲花酒店度假,一周的时间,这些人身上发生了各种各样的事情。
有点像是真人秀节目,但导演把虚构的故事拍出了更多真实感。
剧中的主要角色,可分为两类人。即来到白莲花酒店度假的客人和在白莲花酒店工作的人。
客人可分为三组。
第一组客人是一对新婚夫妇,富二代丈夫杰克和高颜值妻子瑞秋,到白莲花酒店度蜜月,看上去分外恩爱。
第二组客人则是一个富商家庭,丈夫马克和妻子妮可事业有成,尤其妮可是知名搜索引擎公司的老板,他们带着一儿一女,儿子奎因有些沉迷于手机游戏,大学生女儿奥莉维亚则邀请来了自己的闺蜜宝拉一同度假。
第三组客人只有一个人,富有的中年女性坦雅,母亲刚刚去世,继承了亿万家财,她来到夏威夷的目的是把母亲的骨灰撒到海里随风飘散。
角色很多,但不算杂乱,看剧的时候记不住名字也不要紧,鲜明的性格会让你迅速记住他们各自的脸。
这些人共同的特点,就是一个“富”字。能远赴夏威夷住豪华酒店度假,当然是有钱有闲。
但他们也各有各的烦。
新婚夫妇这边,丈夫杰克嫌酒店没给自己安排到预定好的心仪房间,一直心怀怨恨,妻子瑞秋则一直在思考人生,担心自己成为富二代丈夫的附庸,希望能拥有自己的事业,但同时发现,丈夫好像和自己期待的样子差得很远。
中年夫妻表面和和气气,内里却是断壁颓垣。妻子妮可专注于自己的事业,丈夫马克也觉得和妻子之间早已激情不再。马克以为自己身患癌症,后来虽证明是一场虚惊,却也让他得知了父亲死因实为艾滋的意外真相,为此反思人生的马克,深处中年危机的泥潭。
他们的子女也各有的问题。女儿奥莉维亚虽然和闺蜜宝拉维持着亲密的关系,但她好强善妒的个性使得宝拉对她早有不满。儿子奎因年纪还小,但缺少朋友的他性格内向,对自己的人生毫无热情可言。
富婆坦雅则情绪脆弱,状态极差,多亏有理疗师贝琳达的按摩和陪伴,才让她有疗愈之感。
刚开始看这部剧时,我很担心它会变成那种冯小刚式的“富人诉苦戏”,油腻而不知人间疾苦,但后来证明我多虑了,创作者的视角冷冷的,并没有陪着富人们一起自怨自艾,而是借着其他人的境遇,揭开了这些富人的假面。
我所说的其他人,即剧中的酒店工作人员们。
和富人们的烦恼大多来自于心理层面不同,酒店的工作人员们更多时候要面临来自生活的挑战。
剧集刚一开始,一个实习生的遭遇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富人们享受自己假期的同时,实习生拉妮为了得到这份酒店工作而隐瞒了自己怀孕的事实,而她在临盆的时候仍在工作,羊水流了酒店大堂一地,最终在经理的办公室里完成了分娩。
更重要的两个角色是理疗师贝琳达和酒店经理阿蒙德,他们倒算不上有多穷,只是和那些客人相比,他们所处的阶级要低一些。
客人们的到来,让这两个人的生活起了波澜。
贝琳达心心念念想要开个自己的按摩院,富婆坦雅给了她希望,表示愿意投资,但很快在酒店结识了新欢的坦雅选择了不去履行自己对贝琳达的承诺,让贝琳达期盼落空,失望不已。
阿蒙德的遭遇则更加惨淡,因为没能给杰克安排到想要的房间,他遭到了杰克的记恨,意外被杰克撞破他与酒店服务生的龙阳之欢,从而丢掉了工作,最后更是死于意外。
真相是残忍的,在现实生活中,不同阶层的人与人之间,或许没有太多真情实感可言。
与其说这部剧拍出了人性的虚伪,倒不如说这部剧拍出了人性的真实一面。
四个字,趋利避害而已。
有钱会使人变得更有道德吗?导演给出的答案是,表面上可能会,但说白了,道德是很虚无的东西。
我们会发现导演无情地打碎了这部剧里很多角色的伪装。
想要追求独立的瑞秋,在短暂地决定离开富二代丈夫之后,最终还是带着微笑回到了丈夫身边,所谓理想,敌不过现实的残忍。
对理疗师贝琳达伸出援手的坦雅,带给了对方巨大的希望,却又轻松地使其破灭,这像是一场居高临下的道德游戏,不想玩了,就按退出键。
满嘴“政治正确”的马克一家身上也存在着诸多悖论。马克鼓励儿子可以选择自己的性向选择自己的人生,却无法直面父亲是同性恋是事实,也无法直视自己内心的奇怪欲望。妮可自认为自己是精英独立女性的典范,却被宝拉指出,作为一家搜索引擎公司的老板,这个世界的糟糕现状或许就是她这样的大资本家一手造成的。奥莉维亚和宝拉在全剧中一直在输出自己年轻的白左价值观,但她们自己遇到问题时,她们的表现并不像她们所认同的那样无私有爱。
有钱人未必更有道德,没钱的人也未必就更加纯洁。
贝琳达似乎是受害者,但她只是精神上受到了伤害,坦雅自知理亏给了她一笔钱,她可没有拒绝。
阿蒙德因为杰克而丧命,但他自己作为被剥削者的同时也是剥削者,他不在乎那个与自己交欢的服务生前程如何,为了欲望的宣泄,他不顾自己的一切,也不顾别人的一切。
在这部剧里,每个角色身上的戏剧冲突乍一看都不算有多么强烈,他们的故事也算不上有多猎奇,整部剧没有太大的反转,喜欢杀人的HBO,在这部剧里也只是通过意外杀了一个人。
但这部剧的戏剧张力是足的,因为它拍出了人性的张力,这种张力来自于每个角色复杂的内在。
全剧的结尾,马克的儿子奎因没有选择和家人一起回到美国本土,而是往回奔跑,和夏威夷当地的年轻人一起在大海里扬帆。
这似乎是个充满希望的结尾,但你如果只看到治愈,那还是有些天真。
奎因能选择自己的人生,是因为爸爸妈妈很有钱。反之,剧中有个和宝拉一夜缱绻的夏威夷土著青年,就只能靠偷窃改变自己的命运,堕入黑暗。
看完全剧,我回想起来,一个画面总是萦绕在我的脑海,宝拉和奥莉维亚穿着比基尼捧着书面朝大海,书是尼采的还是弗洛伊德的并不重要,她们把书当做道具,当成是伪装的一部分。
这或许就是这部剧的趣味所在。
我也很欣赏这部剧拍摄上的大胆。
HBO的剧,大尺度是意料之中的。很多时候,HBO的大尺度是为露而露,纯粹为了吸引观众眼球,但这部《白莲花》,除了请来达达里奥这样的演员便自然而然地消费了她的大强项之外,几个尺度较大的镜头,还真是用得巧妙,能看出来,麦克·怀特的大尺度镜头,并不是为了勾起观众的欲望,而是被用来去冒犯观众,恶心观众。
于是,我们看到了男性生殖器的特写,看到了排泄物的特写,这些在别的剧里往往会被回避的镜头,在《白莲花度假村》中被不加掩饰地怼到了观众面前。
恶心吗?挺让人反胃的。然而,借着这样的镜头,导演把自己要讲的事情都说明白了。
剧中的角色马克有句台词讲得好,人类也是动物,某种程度上,和猴子没什么分别。
或许,文明本就是一种伪装。
当我们脱掉所有的伪装,不得不直视自己的动物性时,往往是难以面对却又无法否认的。
《白莲花度假村》所做的事情,就是将这些伪装一层一层地剥了开来,把华丽长袍下的虱子全都抖落下来。
麦克·怀特像是个调皮的坏孩子,一脸阴损地质疑着成年人的世界。
这部剧则像是一部马克·吐温或是毛姆穿越到当代写出来的小说,刁钻狠辣又举重若轻,谈笑间,人们精心设计的那些所谓的“游戏规则”灰飞烟灭。
故事的主角全部都在这张海报上了,一共10个人。本剧虚构了一家位于夏威夷岛的豪奢度假酒店,酒店名字叫作白莲花,住得起这间酒店的当然都是有钱人。故事就讲了三组美国富人家庭在度假过程中发生的凶杀案。
上来第一场戏就讲有人死在白莲花酒店。以互动+悬疑的组合拳,让观众从第一分钟就可以开始猜到底谁死了。网上有人一开始说就是这男主的新婚妻子死了呀,这是没有认真看剧,谁说的啊?这里显然是编剧下的套啊!男人身边没有妻子,让你误会死的是他老婆,其实根本没交代死的人是谁,是男是女都不明。时间线拉回一周前,开始讲故事。
先认识一下主角们,第一男主,酒店的经理,终日伺候客人们,他是剧中的纽带人物,连接着各个阶层的人,也担负着剧情最重要的推动功能。客人们都是尊贵的套房vip。第一组富人家庭,女主人是高管,在一家知名公司担任CFO,他们带着一儿一女来度假,有意思的是,女儿还带了一个闺蜜,闺蜜的费用都是这个家庭买单。第二组,新婚家庭,这俩是来度蜜月的,美女主角认识吗?《致命女人1》里面的恐怖小三JADE,我们中国网友喊她哈士奇。
第三个尊贵的客人是一个单身富婆,独自一个人来夏威夷度假,也是够奇葩的。
接下来就告诉你,有钱的人们,都在焦虑。SURPRISE! 你以为就你焦虑啊,你知不知道,越有钱的人越焦虑啊。新婚家庭是灰姑娘嫁入豪门的设定,丈夫是富二代,妈宝,一个废物,选角导演眼光哈好,no offense但是演员这张脸真的渣男感,男演员把那种讨厌感演出来了。但我后来看他的采访时本人完全是收敛这种渣感,挺好一男人,说明演得好啊。小夫妻两人度假费用全部由家里买单,他在入住后就忽然发现经理给错了房间,给的不是他妈(订)的那间,之后他就不停不停作这件事的费用和责任,姐妹!你们遇到的有钱的男人会不会作这种事?记得留言告诉我。
富婆呢,她居然随身带着母亲的骨灰,此行的目的是想把母亲体面地葬入大海。富婆的焦虑是孤单,她极其缺爱,缺乏安全感,之前所经历过的所有男人都受不了她那种歇斯底里,就是那种我们生活中也到处都有,情感上受过挫,不停去参加各种各样的心灵疗程,但是过了过了,已经神经了。这个富婆的妆容上一定要凸显出有点玻尿酸过度的浮肿感,她那个嘴唇喔,眼睛也睁不开的那种感觉,她肯定是超有钱的,不愁钱的,但是我们小区外面跳广场舞的阿姨妈妈都比她心理健康。
富人家庭呢,更奇葩,姐姐时刻在欺负弟弟,父亲时刻在担心蛋蛋,母亲是工作狂,时刻处于一种对“失序”的焦虑中。
HBO近年的悬疑剧我讲了好几部了对吧(全平台搜:陈小姐的影楼,可以看解析视频),目前看下来,HBO这个品牌确实=品质。这一次,完全没有失望,非常有腔调的剧。一共就只有6集,每集1个小时,其实就是一部长电影。
本剧有三大看点。
第一, 是片头。
这个片头选取了简单的平面动画,是一种复古手绘的风格,以简约的线条,描绘了热带的动植物。这种插画风格给人最直观的感觉就有点像…在看《大英百科全书》。为什么定这个风格呢?后面再详细分析。先讲讲这里面的“动植物”与“片中角色”的一一对应性。
Murray Bartlett饰演酒店经理,对应热带植物,他代表着一个场域,一个故事发生的环境。
Connie Britton饰演富人家庭的女高管,主创将她比作吸蜜鸟,这种鸟有点凶猛,具有攻击性。在剧中,她与丈夫的关系是女强男弱,丈夫在这个家庭就是一个软蛋,他们性关系开始也不和谐。
Jennifer Coolidge饰演的是那个神叨叨的富婆,指代她的是一只头戴扶桑花的松鼠猴,在百度百科里查这种猴子的介绍,居然有一句话讲这种猴子:容易养驯也容易感觉寂寞。富婆还真是就这样的,她简直不要太孤单,在剧中她有一个艳遇,还没咋滴就黏着人家,歇斯底里发作。夏威夷大面积种植扶桑花,把扶桑花插在左耳上方在当地文化中是表示“我希望有爱人”。
Alexandra Daddario,意大利捷克斯洛伐克混血大美女,用扶桑花来指代她,她在剧中是个富人的花瓶,她也始终在为此焦虑。扶桑花的花语是:新鲜的恋情,符合她新婚的状态。
扶桑花还对应打出了富家小儿子的演员名字,这里是对应它的另一重花语:体贴之美、永保清新之美。这个剧几乎每一个角色都有一根“觉醒”线,有的角色觉醒是被救赎,有的角色觉醒是走向毁灭。小儿子的“觉醒” 做得很明显,从一个成日只知道打游戏和打飞机的青少年代表(真像我们的儿子女儿们!),忽然一天,遭遇了“自然之神”的召唤。
Jake Lacy饰演妈宝男,对应变色龙。变色龙人格的特点简单归纳就是指那些能言善道重视名利的现实主义者,喜欢成为别人关注的焦点,虚荣心强。妈宝男在片中的行径还蛮让人讨厌的,他妈妈更夸张,儿子的蜜月竟然也要飞过来插一脚,两人在言语中时不时都会刺到“灰姑娘”家境贫寒的出身,暗示她能够嫁进他们家已经是走了狗屎运了,旅途是很容易摧毁相识不深的情侣的,从剧的中段开始这个新媳妇就一直不开心,到了第五集,她已经能够确定自己选错了丈夫。
Brittany O'Grady饰演富家女儿的闺蜜,这个演员可能有点印第安或者某个土著的血统,好像有台词暗示她是南美墨西哥血统。这个角色对应美洲豹,现在美洲豹是常见于墨西哥以南的。这个角色必须找一个混着土著血统的人种来演,因为她虽然在北美高等学府受着白人文明的教育,但是骨子里却有着她的血统归属,文化与血统的冲突是这个角色焦虑的来源。剧中,两个女孩都在念大二,闺蜜的论文已经开题了,做“殖民主义”这个方向。在剧中,她与夏威夷当地的土著男人一见钟情,坠入爱河,她为他们的家园被白人占领、修成一个度假享乐之地而忿忿不平。她出主意让土著男人偷富人家庭的保险柜,但最后的结果却让她深受打击,幼稚而理想化的暴力革命行径岂能撼动冰冻三尺的白人文明?
Natasha Rothwell演善良的spa经理,也是用美好的扶桑花注释她。她会唱印度教灵歌,某种程度上,她是富婆的开释者,导演曾用镜头语言告诉我们,她是能够真正帮助富婆找寻安宁与平静的那个人。但这组关系最终失败了,她与富婆的关系最终也逃脱不了资本主义最丑陋最不堪的一面。剧中几乎所有带着“灵性”特征的角色,最后都是绝望的,这是一出对资本主义最丑陋关系的深深鞭挞与批判的悲观主义作品。
Sydney Sweeney演富家的女儿,一个很mean很难处的少女,对应的是蛇。蛇在西方文化里的象征性用不着多说了,引诱夏娃偷食禁果,一直都是罪恶的象征。但是这里你还需要了解它的另一层象征意义,在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中,蛇就是男性性器官。这个少女,也处于性别焦虑,她的父亲在旅途中刚刚得知自己的父亲是GAY,死于艾滋病,这让他陷入性别迷失。而这家的女儿无比黏着这个闺蜜,还不让人家跟土著偷情,剧作是有强烈暗示她有女同倾向的,在性心理上,她很可能是个还没出柜的小T!
这一幅是木瓜,对应的是富家少女的父亲!木瓜在影视作品中,一直都象征女性。剧作暗示他的性别焦虑和迷失,他在与妻子的关系中处于弱势,又震撼得知父亲的性向,也正是他,唤起了酒店经理这个真GAY的原始欲望,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女儿也有台词说经理勾搭父亲)。
如果是一两个动画元素与角色出现对应,可能还是巧合,但是这可是每一个角色都有对应,演员名字都是适时地淡出在它的象征符号上面,每一个都如此,那就铁定是主创的设计了。
后半片头信息量也很大,简单说,后半程出的是主创名单,画面主要在暗示,这个美好的人间啊,正因为有了罪恶的人,才降生了灾难,我们的世界变得越来越糟。其实这种强烈批判资本主义的剧,是完全应该引进来作爱国主义教育片。
流媒体时代,电影很弱很弱,剧却非常非常强,简直强到如同一场新文化运动,可惜啊,如今活跃在社会主义600张大银幕上的还是那些特效烂货,输出的还是美国主流价值,美国梦,英雄梦,超人救地球!地球特么要你穿着内裤救啊?!
本剧主创,MIKE WHITE,70年生人,处于人生绝佳的创作年纪,这部作品反映出他具有非常深厚的西方哲学底蕴,他显然是叔本华-尼采-弗洛依德-拉康这一路的思想继承者。
为什么作者要选用“百科全书的插画风”来做片头美术呢?因为我们看到的这部迷你剧,就是一本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人际关系的百科全书。白莲花酒店可以理解为就是美国的一个小缩影,美国正是因为白人文明无情入侵印第安土著的家园而建国的,追溯到头,是没有合法性的。夏威夷岛也是白人抢了人家土著的土地后建起豪奢度假村供有钱人享乐。
燃烧资本的伪善,消费自然的美好。
剧中所呈现出来的矛盾都是美国社会矛盾高度的浓缩。“百科全书式”的画法,关键就在以寥寥几笔,准确精炼地勾勒出物体的生物特征性。这个片头就是作者对自己作品一种美学阐释,他在告诉观众,这不是一部庸俗的八点档家庭伦理剧,短短6集,他是要用最精准的戏,揭示最本质的关系。这个野心,相当可以。
第二个看点,解析本剧的钥匙其实就是角色们手上捧着的书。
剧中的书都是角色的注脚。第一次出现两位少女看书,富家女儿捧的是尼采。用最简单的人话讲一下尼采,尼采是一个大大的叛逆者,是个反派,反苏格拉底,反笛卡尔,反康德,反文艺复兴的!尼采觉得从文艺复兴开始就错了!人类一种以“理性”为名的力量,凌驾于自然之上,肆意地征服自然,改变自然,并且新的科学技术愈发助长了这个力量。剧中藏着两种西方哲学观的碰撞,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简单地解释,就是“理性”与“生命意志(可理解为:生命力、感性)”之争。人类以理性来续写文明,发展到今天就是西方主流文化,作者在剧中拎出了希拉里克林顿这个女人,以她为代表的白人文明的精英分子,至今仍然主宰着这个国家的去向,作者对此是持批判态度的。
富家女儿第二次手上捧的这本书是《性面具》,作者是费城艺术大学的一名女教授,又一次在解释“日神”与“酒神”,是尼采思想的继承。
女儿的闺蜜一开始读的是佛洛伊德,与尼采是有继承关系的,所以那时两个少女还是同一阵营的,她们对周围每一个人都很mean很bitchy。到了剧的中段,闺蜜手上拿的是《The Wretched of the Earth》(地球上不幸的人),这本书是讲长期的殖民统治在被殖民者心理上留下的伤害。两个少女的意识形态立场分道扬镳,一直到剧终。
你不要看富人女儿这个角色一副叛逆的样子,他们家真正的叛逆者是她那个受尽白眼、百依百顺的弟弟。她完全是“日神精神”(理性)这条线的继承人,是白人主流文化的继承人,少女时可能因为年龄叛逆,在饭桌上批判希拉里,一遇到事,立刻坚定地站在自己文化属性的这一边,这是这个角色的宿命性悲剧,这种立场都用不着台词来说,镜头语言都交代了。
分析到这里,看剧的小伙伴们还有人会认为这种道具书是随便拿的吗?
富二代手上拿了一本书,书名《blink》直译是“眨眼”的意思。这本书的序言中明确写着:本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向你灌输一个浅显的事实,一个人(可理解为富二代)迅速做出的判断,完全可与绞尽脑汁慎重思考做出的决定相媲美。(指富二代选女人,怎么选都是用下半身思考)。
新婚小媳妇手上也捧着一本书,又是她的角色注脚。就是《我的天才女友》,就算没有读过原著,应该也有人看过同名电视剧(也是HBO出的),书中写了两个出生在那不勒斯贫民窟的女孩,其中一个穷人家的女孩跨阶层嫁了个富家子弟,婚姻生活也极度可悲。就是指她的境遇。
全片的摄影、音乐、调色都相当考究,音乐始终让观赏者感觉到不舒服,难以安宁,这就是它的设计点。这种混杂着非洲鼓点、采集了自然界中的虫鸣鸟叫,再合上了一些土著部落元素的主题音乐,配合诡异的调色,始终让人压抑与不安。这种审美气质让本剧显现出一种另类的、个性的高级美。
对剧名《白莲花》的理解,肯定不能以我们的偶像剧塑造的“白莲花”女形象去理解,而是应该把“莲”这个意象放到一个更宏观的国际语境中。佛与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菩萨是坐在莲花上的。莲出于淤泥,象征人在痛苦与烦恼中生,只有觉悟的人(即:佛)能从生死烦恼(俗世)中解脱,正所谓:莲中藏了一个世界。白莲花的酒店名字,其实是反讽的。第六集的那场戏(spa经理拒绝拯救灰姑娘)应该是全剧最绝望的戏,看到房间的美术吗?那些沙发垫,导演真怕观众是瞎子啊看不到他的用心,感受一下这个压抑的用光,这场戏是全片的绝望之笔。
这家酒店完全是红尘俗世。酒店的工作人员比如总经理、SPA经理为什么会积累了那么多的负能量,就是因为这种豪奢酒店是极致消费主义的代表场地,作者对这种毒草(豪奢服务行业)持绝对的否定和批判,觉得这不是净土,而是地狱。我在《致命女人2》的解读视频也说(可以去主页翻到),这是一种惯例手法,用极致的美,表现丑。这个剧中,是用“脱俗之灵秀”来反喻“红尘之肮脏”,这间披着“超凡脱俗”形象的“世外桃源”其实是一个丑陋的小社会。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剧取景是在夏威夷毛伊岛的四季酒店,好大一个广告!但是,如果你是一家酒店的高管,看到这种case呈上来,在你酒店又杀人又偷盗,还把酒店比作肮脏的俗世,你,敢接吗?接这种case,是格局。
最后一个看点,回到本剧深沉的主题层面。
本剧是一次对尼采酒神精神的重释与歌颂,尼采歌颂的是人的最原始的本能冲动,歌颂人能够解除一切束缚,回归原始自然的母体。
作者在剧中为他的角色们设计了三条开释灵魂的途径,对总经理来说,是“酒”,对富婆来说,是宗教,对富人家庭的儿子来说,是自然。总经理的“释放”是最极端的一种,混合了酒精、毒品和性,释放了自己的原始冲动,最后一集他领位拍成了华尔兹,他获得快乐了,但同时也走向了毁灭。富婆原来是有被拯救的机会,但最终她背弃了自己对spa经理的承诺,她意识到自己长期都以资本家的面目控制别人,但却深深伤害了她与救赎者的关系,这里有一组连锁反应,她的态度直接导致了SPA经理的绝望感,她再也不会对客人付以真诚,她在迎接下一批客人时露出了职业性的假笑,她的绝望连锁影响了亟待被拯救灰姑娘最后的悲剧,直接导致她的反抗失败,最后在机场不得不做回她富人的洋娃娃。 这不就是立志做好她的洋娃娃吗?
作者唯留下了富人家庭的儿子,这是一个艺术化的形象,是一个被祝福的角色,如果没有他,这个剧就太绝望了,这是作者留给观众的一点点美好。被家庭驱逐甚至没有地方睡觉的儿子,是整个岛上的客人里唯一享受到自然恩赐的人,在那一晚,神仿佛对他眨了眨眼睛。大海收走了他所有的电子产品,但是却为他送上最珍贵的礼物,大自然以自己的壮美开释了这个有慧根的男孩。
最后一集,这组划船离开度假村驶向火山的镜头我是看到泪流满面的,虽然我也只是一个浮世中的伪善的电影解说小博主,说到底是离不开罪恶资本主义所提供的一切养分的,断了我每天的咖啡我都得死。但是我的灵魂却始终受到出世的召唤。这也是我不断要看好的文艺作品的原因。因为我们是凡人,不是六组慧能,我们根器就不是空的,我们修一辈子,最高就是个神秀。所以这一生一世,我们都需要不停地把这颗肮脏的灵魂挖出来,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本剧终结在一组此岸与彼岸的对比画面中,此岸:浮华,虚伪,肮脏。彼岸:圣洁,纯净,高尚。
这样的作品,我想说,它就是本年度,至少是2021下半年度的最佳剧集。
(作者:陈小姐,专栏作家,原创约稿,请勿转载)
其实最大的悲哀可能是最开始的怀孕生小孩的实习生吧… 因为到后面大家也确实都“不记得她叫什么名字 只是有一个模糊的印象”… 作为观众的我们也是如此,看完全部才发现 咦 那位实习生好像后面再也没有出来过… 我也不记得她叫什么名字了………
他睡在海边,看日出,看当地划船的皮肤黝黑发亮的鲜活的人,看见鲸浮跃出海,看游客抛洒亲人的骨灰告别;他被浪潮拍碎与现代社会的牵挂与联结。他最终留在了这里,自己变成水面上一只小小的鲸鱼。
有意思 又没什么意思
剧情本身够好了,配乐太抢戏。对细节上有几个不解,一是Paula为何不给Kai发短信终止计划,一是豪华酒店里竟然没有监控。整部剧是对现今美国社会征候的浅层解剖,大段大段的对话有着文学性上的探讨意义,涉及到了种族歧视,帝国主义,白人的原罪和特权,毕竟是娱乐大众的电视剧,对白人中产阶层和白左们的虚伪的讽刺更多在于拉满喜剧效果和增强剧情张力。
大家都是阴暗的,只有网瘾小儿子从内而外散发出来光芒
度假完后,富人们都获得了新的突破、过得更好,服务阶层的人都过得更难、更糟糕。So true, so brutal.
有点烦这种故弄玄虚的,而且除了弟弟,每个角色都让人讨厌
还挺懂Tanya那种把洋葱中心展示出来看你敢不敢留下的心情的。
Paula简直讨厌透顶。受朋友邀请去跟朋友一家度假,却处处提防朋友,心中厌恶鄙视朋友一家所代表的种族、阶级和立场。怂恿情人偷朋友母亲手镯,简直就是害人精。最讨厌的是那种自以为酷的小聪明劲。以为哲学社会学政治学都懂,以为自己就是正义的化身,实际却是个法盲,把情人送监狱,差点人朋友母亲受攻击。那么仇白人仇富,又何必违心跟富家姑娘做朋友且接受邀约来度假?所以就是思想上装酷,行动上慕富。太讨厌了。还有瑞秋,是不是有病?有的人说啊她觉悟了不想做富人家的花瓶,可是这事儿结婚前不能想清楚吗?人家也没一定要限制她工作啊(只是蜜月别工作)。再说就凭她的经济条件,智商情商和工作水平,嫁个有钱又爱她的男友难道不是一个好归宿吗?(女权勿喷)最后一集转折好突然。
第一次荧幕看人拉屎
大家也是真的很爱给肥皂剧找隐喻。
大赞诡异的风格。到了第四集土著的出现才看懂这个故事,关于闯入与接受。花瓶女想要证明自己却怯懦,妈宝男杀了人依旧无所事事,深柜丈夫和女强人妻子,所有的希望寄托给了下一代,但女儿是妈妈的影子,唯有儿子想要改变。骨灰最终在海风中飘扬,种族矛盾只是表面和解。“你不是小偷,他们才是”,这是场诡辩。(导演兼编剧是sur37的mike,幸存者何尝不是白莲花度假村呢)
议题是当代的,手法是19世纪英国小说式的,很多人说讽刺辛辣,但事实上论手法还不如毛姆这个“二流小说家”呢。。就还是,太美国人了,太摆在桌面上了,每个人物的功能性和指向性都太明显了,每个人都缺乏真正的生机,像编剧手中的提线木偶,是编剧观点输出的跑马场,但很难说是好看的故事呈现。
我们是要看大尺度,但这个火腿毛蛋有必要露吗???不舒服好吗!!!!!
离开白莲花度假村的富人们,修复了感情,获得了希望,越过越好了。留下为他们服务的穷人们死的死,坐牢的坐牢。
配乐,片头,滤镜,风景。确实被种草了这个度假地。是很高级的剧。但主观不喜欢。白人靠酒精,K药,出轨(对象有男有女)来缓解压力,还是太闲了。女性主义的几点,即使强势如女财务,也要原谅多次出轨的白人老公,在屋里忙来忙去搬家具的仍然是她自己,她给儿子弄床铺的时候,白男因为没有得癌(他的丁丁是真的丑)只顾着和女儿聊天了,女儿这个角色很有意思啊,我倒是觉得她有很可爱的部分。就知道儿子会选择留下划船。哈士奇的眼睛没有原来的那么亮,也可能是看习惯了。妈宝男是真的烦人。不要和情绪不稳定的投资人合伙人聊什么合作,尤其不要和恋爱脑直女讲合作,分分钟能抛下朋友转头投入和男人的恋情,就如同结婚的直女抛弃多年友情一样果断。
卡司都好眼熟,这剧的滤镜有点护眼….
看前几集时可能还不觉得,看完才意识到这套剧其实是非常文学性的,而且还不是当代文学,是十九世纪二十世纪初的那些讽刺小说,挺有意思。
耐人寻味的是,一开始处境最尴尬的弟弟成了这次度假最大的赢家。很意外并不是那种drama的爽剧,并没有真的站在阶级立场去写吸引眼球的激化矛盾的反杀复仇感的情节,相反披着冲突的外衣反而能感受到所有人的无奈、挣扎与自我和解,如果世界是荒谬的,说明人的内心是荒谬的,并不因为阶级而个体免疫,都是病人,还分什么有钱和没钱的病人,都是要死的,想想就大可不必苦大仇深。一开始很反感酒店经理和哈士奇的男友,后来想到,两个人的故事如果换个时间和地点,谁说一定不会是个流星花园版的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的故事呢。不过都是随波逐流的人而已。
(看HBO就不要为了假洋屌大惊小怪装清纯好吗!!!)白人社会讽喻寓言作品,风景优美,这是一座给白莲们度假的酒店。开篇走好莱坞套路以死亡制造悬念,而更吸引人的是透过鲜活的人类学案例观察来反思甚或讽刺政治正确,虽然有点first world problem,亦算是一记宝贵的灵修课。老阿姨做spa一幕令人悲欣交集啼笑皆非,唯有水底下海龟优雅游动,粼粼波光映照十年前HBO《Enlightened》,Mike White探讨的心灵议题仍旧亲切。有望成为《Hacks》后另一部ʜʙᴏmax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