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2@环球映画。
第一次看环莎的剧,真的好莎啊我赞美,伊丽莎白式的剧院戏台,内场全站立的观众,开头可以看到演员在台背后上妆,连乐师的乐器和服装都带你回到那个年代,正常的光线,让故事和表演本身成为绝对的中心,能用心这样彻彻底底地让观众回到大师时代,是真正的escapism啊,有relate 到《莎翁情史》里的剧院!
全男班tbh开始我会觉得是否不够pc,7年后的今天还会有这样的casting吗,后来意识到男演女也是真正的还原莎翁时代啊!Mark Rylance爷爷!!真的是仙女(Ik)!还有油炸叔!以及到最后双胞胎同时出场时我才发现居然不是一个人演的= =还说哥哥和妹妹换着演太厉害了= =
全场都笑出鼻涕泡,一个各方面都完美的production!最后我爱莎士比亚,几百年来带来的欢笑和眼泪!谢谢环莎带来如此美好的3小时回到过去。这周看性转版,不知道是否从某种程度上也是对这版的一种回应呢?
Mark Rylance的反串加上Stephen Fry的“闷骚”管家,简直完美。
许多错乱巧合,“大团圆”式结局,这部莎翁的喜剧很值得回味!
就剧本相似之处而言,王尔德也玩着“文字游戏”,台词里夹杂着对社会人生的种种感叹与嘲讽。同样的反串,两位老戏骨将自己的戏份发挥地淋漓尽致。Mark Rylance居然把少女陷入爱情的错乱害羞感演得比前几年的新版还要真实,David Suchet在王尔德的喜剧里,则把夫人的尊贵傲娇展现得头头是道。
看来男演员的反串不仅是带来了视觉上的新鲜感,演员如果把握到位的话,竟然还能更加突出角色性格,毕竟这反差感是强烈的。
连Globe官网都上不去的我敢写这种trivia,胆儿也是很肥了。
权当是抛砖引玉吧,欢迎补充!
<Twelfth Night>由环球剧院(Shakespeare's Globe)于2002年排演,属于”Season of Cupid & Psyche”的三部作品之一。与Globe出品的早期OP (Original Practices,Globe的特色之一,由Rylance在97年提出的概念,该类剧目旨在探索莎翁时期的舞台表现方式)相比,<TN>更为彻底地还原了莎翁时期的现场氛围,喜获大量正向反馈后,Globe在之后两年迎来了OP大井喷。并且,Rylance在05年卸任艺术总监后的Globe再登场,也是复排的这版TN。
【好像无意中看了部很牛掰的剧作呢:)
<TN>02年1月受邀到Middle Temple Hall演出, 以庆祝1602年TN在此处首演,之后在Globe的演出季继续上演,03年前往美国巡演。12年在Globe由原班主创重排,并转战至西区的Apollo Theatre和百老汇的Belasco Theater,口碑票房双丰收。
在68届托尼奖上成绩喜人,获得七项提名,包括最佳复排、最佳导演、最佳服设,以及表演部门的三个男配提名(Rylance, Fry&Chahidi)和一个男主提名(Barnett)(& Rylance也凭借同班底出品的<Richard III>拿了男主提名),最终拿下服设和男配,大小姐托尼三杀哟哟哟。
里老师在台上深情赞美了Sam Wanamaker对重建Globe做出的卓越贡献。【跟08年和11年的致辞相比可以说是非常乖仔了XD
该版本的导演Tim Carroll是Rylance担任Globe艺术总监期间执导次数最多的导演,一共排了十部戏。而Rylance本人作为导演只排过一部(99年的<Julius Caesar>),但他在卸任之前每年都会作为演员参与演出季。
由于Rylance担任AD时期导演的地位相对没那么强势,演员会有很大的发挥空间,有些导演也很提倡演员们随机应变。Carroll在排演时没有规定固定的站位,演员可以根据故事的进展自行在台上活动。【是自由也是挑战呐
首位饰演Viola的是Eddie Redmayne。
影像化版本里饰演哥哥Seb的三苗在百老汇版本里饰演妹妹Viola。B站上有段宣传视频→av8280101,姑且望梅止渴吧朋友们_(:з)∠)_
Orsino和Viola一起听Feste唱歌那段可是公认的高能时刻呢,诸位有时间再细品品呐XD
除了全男班卡司,OP规格的<TN>还有很多与现代戏剧区别较大的细节,比如:
※场内没有扬声设备;
※没有舞台专用灯光。Globe是露天剧场不必多说,在Belasco Theater演出的时候,以烛光照明为主+电灯辅助,但不会有台上追光,而是始终与台下保持亮度一致;
这点加上剧院本身的布局,使得台上台下的互动成了Globe最为人称道的现场特色之一。其实现在观众的反应已经温和不少了,Globe开张头几年,纸媒经常揪着不放的槽点就是聒噪的台下。比如97年的亨五,可能是归功于附近有个菜市场,台上的法国军队们没少被菜叶袭击【据说还有扔法棍的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现场乐队位于舞台最上方,现场演奏伊丽莎白时期风格的曲目(btw作曲Claire van Kampen也是Rylance的夫人);
※演出结束时会以终场舞(jig)结尾;
【前几天在管子上看到了03年理查二世的jig,瞅着还挺累人的其实😂
※服化方面多说几句。由于莎翁时期的很多演员会花费不少钱财在演出衣物上,比如从仆人手中购得贵族的旧衣物,所以服设Jenny Tiramani和她的团队多是严格考证后手工制作服装,她们更愿意将最后的成品称作clothing,而不是一般意义的costume。
贵大概是真的很贵_(:з)∠)_
专注细节一方面是为了还原历史,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辅助表演效果。比如大小姐的衣着装饰中,手腕和颈部的华丽蕾丝除了凸显角色的身份显赫,还可以遮蔽演员本人的体貌特征,方便观众入戏。(当然了里老师也在一生悬命收拢手指,好显得手小一些23333
Olivia、Maria和双胞胎的假发都是由丝线编制。
化妆用到的都是相当简陋的材料,虽然不是真的当年那些有毒的玩意往脸上招呼_(:з)∠)_但不是白垩粉就是煤烟灰的,演了几百场下来这皮肤能好就怪了TvT
12年7月,Rylance的继女 Nataasha 意外去世,他也因此退出了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的准备工作,最后由Kenneth Branagh代打,表演了<The Tempest>中的独白。
很难想象演出季前半程里老师是个什么心情,show must go on_(:з)∠)_
这不是Rylance第一次在Globe出品中饰演女性角色了。在99年的全男班<Antony and Cleopatra> 中,里老师扮演女主角(那些个长发飘飘的旧照就是了XD)(前半程还挺欢乐的,后半程有惊人表现,反正看到现场描述的时候我下巴差点砸地上)。
Globe制作的很多OP都是全男班,比如97年开幕季的<Henry V>。
但是里老师自己也说过,“We have a lot of women who have had the experience of Michael Gambon【←11次奥利弗男主提名了解一下】, but there are not any parts of them to play.”,所以全女班也是搞过很多次的!比如03年的<Richard III>、04年的<Much Ado About Nothing>。还有邀请Vanessa Redgrave在2000年的 <The Tempest> 中饰演主角Prospero这种举措,Globe还是很努力的呀。
最后
今天是Sir David Mark Rylance Waters的生日
Alas~
Globe Theatre 的这种制作,总让我觉得清冷遥远,因为完全是为现场而设。没有 National Theatre那种舞台的技术支持和剧作本身的别致的设计,只有忧伤的文艺复兴音乐和传统舞台,对于不在现场而是看视频的人来说总是不够友好。如果能被触动,大概很大程度上依赖演员本身的魅力和观者的脑补。
上一次被打动,大概是As you like it。连细节都记不太清楚,但是那种心动的感觉仍然鲜活。
这次的Twelfth Night,完全超出预期。一场放映能够带来的兴奋莫过于此。
Mark Rylance 从体态、表情和语调都很细腻,除了出彩的喜剧效果以外,这个少女角色完美地令人信服。
有一处印象深刻的片段。Orsino和 Viola 一同听Feste 唱“Come away death”时候,一起坐在长凳上,Orsino 几次亲密的动作,虽然引人发笑,却又真实地在心里漾起涟漪。
外面风很大,剧场非常冷,中场排队买了杯非常寡淡的咖啡暖手,当下半场已经开始,我听到 fanfare 的召唤,给了我迟到的缓冲时间。再次感到这种演出属于现场,台上明确告诉观众“我们在表演”。
一部喜剧看到眼泪汪汪,在演员谢幕起舞时候心情不能平静,实在是值得记下,而这只是一场放映。
久闻莎士比亚戏剧盛名,可是由于我对戏剧一直没有什么兴趣,所以在看《第十二夜》之前,我看过唯一和莎士比亚沾边的作品是电影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但是现在留存记忆里的也只有少男少女清秀的脸庞和罗密欧冗长的独白。
在我心里,在历史书中占有一席之地的莎士比亚戏剧一直都是刻板难懂的大部头,和刻在泥板上的楔形文字一样沉闷,也许是充满了生活哲理和人生道理的,但绝无可能很有趣。所以当老师在课堂上播放《第十二夜》时,我并没有抱着太大的期望自己能喜欢上。可是当它一开演,其中跌宕起伏的剧情,峰回路转的情节就让我不由自主地陷入到了剧情中,感受到了莎士比亚艺术的魅力。
戏剧名字《第十二夜》是暗指基督教徒庆祝主显节前的那个夜晚,为传统狂欢的时候,由此可见它的名字就已经暗示了这是一部略带疯狂的色彩的喜剧。剧中剧情结构,戏剧冲突,角色身份的设置都十分巧妙,虽然故事显然是狗血爱情故事设定,但是莎士比亚的写作语言是如此优美,一个个桥段设置的是如此巧妙,让我不由自主就着剧本继续看了下去。
虽然《第十二夜》讲的是跨越性别与阶级的爱与巧合,然而其实剧中真正想要跨越阶级的人物结局都没有获得幸福。最后故事结局虽然是皆大欢喜的:几个主角解除了误会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了一起,但归根结底其实是大家都回归到了正常的社会秩序:贵族和贵族结合,男人和女人结合。奥利维亚和塞巴斯蒂安结合,维奥拉和奥西诺结合。而罔顾规矩妄想跨越阶级的马孚里奥成了大家的笑料。剧中马孚里奥收到的伪造信里的那一句
“Some are born great, some achieve greatness, and some have greatness thrust upon them.”
像是机智的玛利亚写出了马孚里奥的内心独白,在讽刺他的白日做梦。
我很喜欢《第十二夜》中刻画的几位女性形象:奥利维亚,维奥拉和玛丽亚。她们三个人都显示出了出奇的勇气和机智,特别是维奥拉,她虽为女儿身却有胆有识,聪明机智,即使曾经是贵为上层社会小姐,但是在遭遇海难生还后为了生存还是毫不犹豫地女扮男装当了男仆,在去送口信被为难的时候也能应答如流,甚至赢得了奥利维亚的芳心。另外,维奥拉的演员虽然是男性,但是在处理维奥拉的身份伪装时非常自然,好像就是一个女扮男装的人,特别是在和奥西诺谈话的一分娇羞以及在被人骗去决斗的时候的害怕和瑟缩,让人拍手称快。而维奥拉虽然是贵族少女,却丝毫不畏惧地展示自己的爱恋,大胆热情地让我咂舌。而且剧中很多笑点其实都是维奥拉带来的,因为她总是出于热情似火的爱做出和她身份不相匹配的事情。比如为了让心上的“男子”意识到她的爱恋粗鲁地用口水润滑摘下戒指叫人送给他,为了让心上人不离开甚至甩落自己的鞋大喊大叫,看到有人要伤害心上人立刻扛起武器来保护他还莽撞地亲吻了他,她像是一只飞蛾,义无反顾地扑向爱的火光。至于玛丽亚,她在开场托比爵士调戏,侮辱她时,她总能机智地讽刺回去,而后面的那封伪造信更是直接证明了她的才智。她在说出计划时那种自信而张扬的魅力真是让人折服,难怪托比老爷在听到他的计策后忘情地吻了她。这三位女性角色都敢于冲破封建主义和等级观念,显示出了她们身上一定的人文主义思想,是文艺复兴的明显标志。
虽然我很敬佩莎翁的剧情安排和文笔,可是我还是对结尾的大团圆中奥利维亚那么快就接受了双胞胎的设定感到不合常理,毕竟她一直喜欢的都是优雅温柔有些阴柔的西萨里奥而不是有些莽撞但是充满男子气概的塞巴斯蒂安。她那么快接受事实难道是因为她喜欢的只是西萨里奥英俊的脸庞吗?查阅资料时我看到另一版演出,也就是英国皇家剧院版本中,奥利维亚听到真相的反应是无奈尴尬地点头,不知所措,在接受事实后,她依然没有丝毫喜悦地与塞巴斯蒂安坐在一旁[1],我觉得这才是奥利维亚应该有的反应呀。
总而言之,《第十二夜》是一个结合了爱、困惑、错误的身份的大团圆爱情故事,有着“恋人总会在旅程的终点相遇”的美好结局,虽然有一点逻辑上的不合理但也无伤大雅。另外作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它充满了人文主义气息。私以为作为一部喜剧,能让观众们开怀大笑就是它最大的成功,而《第十二夜》毫无疑问做到了!
附上全剧最喜欢的一些台词:
这是本次ntlive观看第九部,也是最开心最喜欢的一部。全男班的爆笑演绎把莎士比亚的浪漫喜剧全程嗨起!一群大男人怎么会那么可爱,扮女装居然完全没有违和感,实在是完全不像啊,哈哈哈哈哈,但是那种娇憨的滑稽的少女感真的是让人喜欢。这也是对观众最友好的一部戏剧,何谓高级喜剧,这就是模板吧!
其实我觉得第十二夜是莎翁写得最烂的喜剧……起码是四大喜剧里最烂的了吧。估计环球也知道这个,所以才排全男班盼着能增添一点喜剧性吧。也确实,Mark Rylance差不多是凭着一己之力把这剧救回来了。跟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晚会上的片段比,这一版简直是太好了,呈现效果几乎超越了剧本还提升了剧本的档次。cross dressing莎士比亚真的用了太多次我要看恶心了,这个颜控的小基佬。
GLOBE版,片尾字幕是2012版,纪念10周年,不是豆瓣写的2013。2019万达莎士比亚影像展。其实这几年各种LIVE影像放映得很多了,还是没有都看全。听了影迷群里说特别好看,放弃了资料馆“西西里”和MOMA法国影展《听瓦尔达说》等来的。样子不好看但各个戏骨。寰映合生汇7号厅
精彩至极!MR老师演得太好了!!!能去现场看这个戏一定开心翻了吧羡慕伦敦人呜呜。
广州万达莎士比亚影像展。全男班演女角,舞台布景精美古典。风趣幽默的喜剧兼闹剧,优美浪漫的词藻,对纯美爱情的讴歌,又是莎翁最擅长的错综爱情故事。Samuel Barnett和Johnny Flynn演起孪生兄妹来竟也如此相像,难分彼此。Mark Rylance叔高反差反串,将年轻小姐的扭捏小姿态和娇羞小内心栩栩如生地细致呈现,处处可爱至极,游魂般的移动脚步更是令人捧腹大笑,演技实乃精湛无比。油炸叔的角色可谓一道幽默的风景线,结尾竟然没出现婚礼现场顿感失望!!!
故事本身就是个狗血喜剧但是大家都好会演啊!比我想象中要有趣得多!马克里朗斯的台词功底太强了!油炸叔谢幕时观众叫得可大声了于是我也叫了。三苗太可爱了呜呜呜他为什么不演Viola!英国演员literally什么都能演。好想去圆形剧场玩哦……
给莎翁打call!正式开始前就在台上化妆也是很有意思了~…Mark演得太好了!~…(走起路来像👻…(hhhhh…Olivia跟Orsino被Cupid射中之后的样子简直了!~…Antonio是喜欢Sebastian吧…Pourquoi
Mark Rylance一年过半百的人居然能把思春期少女(?)演这么萌!我的天,想上Rylance爷爷【等等
妙趣横生的三小时,看NTLive最有趣的部分,是体会北京现场渐渐加入到伦敦现场的笑点里,银幕上下合二为一。这场台词完全忠于原著,用三个门洞穿梭制造空间感、多声部合唱、男演员反串、各种幽默的小动作,再用近景镜头增加戏剧性,把四百年前的喜剧演得极其活泼,几乎没有时差。
哈哈哈哈哈笑死了。好爱全男班//2018.12.15,影院
4.5 这可真是太可爱啦!Stephen Fry的黄袜子虽然不如David Mitchell 在Upstart Crow里的好笑,但胜在肢体语言和台词;Samuel Barnett 的侧颜太美丽了,原谅Sebastian的一切愚蠢。
好想看马克爷爷在裙子下密集的小碎步……几乎就是平移的……ps总算差不多习惯了莎环热爱唱跳的风格……
跟哈姆雷特的现代化改编不同,从剧场架构到舞台剧呈现完全遵循四百年前的版式,同时映像没有选择框住内容,而是将台下穿着时尚的当代人和观众一起变成了第四面墙的骑墙派,放开现场气氛感染,所有人都在感受原汁原味的莎翁喜剧。全男班的演出和细微处的改编手法,只加重了诙谐效果并无过多戏谑色彩。所有这些聪明的舞台呈现方式通过演员们超级精彩的表演,都让你相信故事会真实发生和推进,一首歌的确可以催生爱情,那些金句跟情节完美契合毫不突兀,特别赞的一次观赏体验,bravo!!
Globe版《第十二夜》是这出以小见大的精致莎翁喜剧所能获得的最完美的制作,莎翁喜剧就应该这样排。这个因伪装而引发的疯狂故事最后告诉我们,一个智者应能透过层层假象看到事情的本质。而这版台上台下其乐融融的制作一直强调这是在演戏,反倒让观众一眼就看穿了疯狂情节背后埋伏着的生活的悲悲喜喜。
整套卡司班底全部是男性,反串表演真是喜感十足。马爷那张面瘫脸本身一看我就想笑,而他在饰演Olivia的时候语气动作很多小细节也非常有趣,结果这个角色居然比全剧本身的搞笑担当丑角还要出彩。yellow stockings那场戏笑的简直停不下来!“女主”一对双胞胎兄妹很可爱!还有三苗那小表情也好可爱!!!
正如结尾轻声所唱的“May please you every day”--荒诞的戏剧冲突和啼笑皆非的故事点亮和开心了身处平常的我们--也瞬间理解了在Globe Theatre前面那群连站三个小时也依然忘情拍手鼓掌的观众。一开始担心全男班选角会模糊剧作的重点,把注意力变成那些“基情”,但全然没有。Samuel和Mark都可爱炸!
太queer了看得我好欢喜。Rylance是神 Rylance是神 Rylance是神
戊戌87. 太可爱了!视频化团队真的很用心了,镜头和剪辑都很好。演员们真的厉害,对节奏的把握驾轻就熟。原来1605年的剧场演出的服装是这个样子的,从理解一个文化和它的历史的角度,觉得比其他莎剧的现代版本更有受益。
Shakespeare's Globe全男班,Mark Rylance大叔的灵魂漂移太赞了,中年大叔分分钟变娇俏小女孩,三苗也是太美了,应该演妹妹才对的。
全员萌萌哒,Mark叔少女本体了,北影节刚好过来看环球剧场。门口还有发贴纸@首都剧场
环球剧院这版第十二夜是最原汁原味的一版,全男班。看了马克·里朗斯演的奥利维亚,就知道那个年代年过半百的男演员是如何反串出少女感的:该端庄的时候,鲸骨裙撑下好像装了滑轨,满场灵魂漂移;该少女的时候,小鹿乱撞满场飞。演技逆天。全能侦探社里的男主演双胞胎哥哥,中规中矩,应该尝试下演妹妹。演Fool的龙套演员清唱极其动人。真心不应该被嘲笑和愚弄,爱情比谋杀罪更难以隐藏,这是莎士比亚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