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的4分20秒,静态于画面中(画面聚焦女儿的情绪),动态于画面外(声音用来叙事),这一点和罗伯特布列松的手法非常相似。接着光影慢慢交替的转场,这明显区别于普通的淡出淡入,有种煤油灯的气质,给人一种点亮的感觉,而点亮的感觉是全片气质之一,因为整部电影是女儿的回忆,而回忆又伴随着种种神秘感(吸引观众),去慢慢发现父亲不为人知的一面,在这发现的过程,女儿对父亲的崇拜慢慢转向平起平坐,到冷漠。这逐渐转变的情绪,又和影片提到的政治因素一样,父亲对某组织的崇拜,在片中有一段很长的对话,南方亲戚来参加女主的成人礼,晚上老保姆对女主谈话:“……当一个国家还没有成立的时候,就是在打仗以前,你爷爷属于坏人,你爸爸属于好人,但是当佛朗哥胜利之后,你的爷爷立刻变得就像圣人一样被人追捧,你父亲则被看作是叛军,你应该明白,这就是环境……”女儿对父亲的探索,就像父亲对国家的探索一样,从崇拜到冷漠与失望,就像再也回不去的南方一样,这就是取名为《南方》的原因吧。
接着那个煤油灯气质的转场,往后的一分钟又点亮出母亲怀着未出生的女主躺在床上,温馨的气氛下,父亲把怀表提到半空中预测说:“我想是个女孩”。这个画面点亮是接着上个画面:女儿把父亲的怀表提到半空中,留下眼泪,影片倒叙开始。电影表达的优势就是不用去解释这一感觉,直接放在一起,文字永远无法达到这种简洁,特别是具象化的物件承载着复杂的情感。
总共5分20秒的开场,且是同一场景,仿佛一滴浓稠红墨滴入透明水中,慢慢绽放,情绪蔓延开来,直至影片结束。电影的手法,主题,情绪高度统一,且导演的才华非常省钱。
其后,我们会留意到导演类似罗伯特布列松的第二个特点,过程的省略,但用的不多。
导演自己的特色,大量阴影的运用,这点很好理解,不赘述。光影层次感偏阴影的运用,大部分是土黄光与暗的强烈对比,少部分是冷光(偏蓝)与暗的对比(现在常常用于恐怖片中),人物(或部分身体)常常在阴影中慢慢出现,渐渐消失,又出现,正如那些若隐若现的回忆与情感。这手法和主题、情绪是高度统一的。不过,这部分对于机位的选择,演员的走位、肢体动作、表情,打光的要求都非常高。
不能一直吹,实事求是,片中能看到导演被经费限制的地方,比如某些长的对话,特别是女儿和南方保姆的对话,教堂的成人礼那场,为了获取配角的反应,只能生硬地切了。但,瑕不掩瑜。
最后,即便观众有兴趣略微感慨一下那段历史甚至完全不了解或者忽略影片中政治成分,把本片看成是女儿对父亲的回忆,《南方》依旧是一部略带神秘、简洁有力、具有独特美感的电影。8.5分。
爸爸的救赎在哪里,在于他自己,他一直活在记忆里,看不到眼前的事物,如果他能看到女儿的理解,女儿的“爱“是不是就能获得新生,可惜他一直都在谈论自己的记忆,对另一个女子的记忆,对女儿的记忆,在记忆中死去,他不知道什么是爱,他是一个自我表达者,看不到爱,在变化的空间和时间中对他来说是疲惫和痛苦的,他像索取者,身边不缺关心他的人,而他看不到她们,也不知道什么是爱,这与他父亲的关系和母亲的关系也可见端倪
我在他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看到一部分痛苦,折磨自己,堵在小房子里又有什么好处,为什么不能再找找通道
女儿是很好的倾听者,她在很小的年纪就感受到了爸爸的痛苦,她尝试接近了解爸爸,电影中有一幕她对他的追求者的态度:我先吻你的,那又怎么样,你让我感到厌烦.这一幕似乎和父亲一样切合了对感情的态度(疏离感)也可能她觉得这不是爱的本来面目.她在孤独分离的环境中长大,尝试理解别人,感受爱.影片的结尾要去南方,去寻找答案(换环境策略),带着好奇和新的体验融合稀释分离和孤独.
不管身体怎样衰老,而心应一直是新的,接受新的人和事物,毕竟永远未知,不能猜测,偶然和偶然交汇结合有点有线有新故事
我其实看到一半很急躁来着,因为这是讲述父亲和女儿故事的电影。
我很抗拒,非常非常。
艾斯特拉的父亲奥古斯汀从南方来,那里有他的家人,他的爱人,还有他曾经努力奋斗过的事业,埋葬着他所有的荣誉。米拉对艾斯特拉说,在战争以前,你的爷爷是罪人,你的父亲受人敬仰,可战争以后,你的爷爷就成了圣人,你的父亲就是罪恶之人。"奥古斯汀对于南方的思念不仅仅是对于旧情人的怀念,而他本人其实也没有离开过南方,在冰雪之地,那幢顶楼有海鸥风向标的小小庄园之内,他只是恪尽职守地履行作为父亲和丈夫的责任,只有在电影院凝视着屏幕的那段时光,他才属于自己,才能看到南方。
整部片很像一部经典文学作品,大量的旁白,我记得上一部这样子的电影是情人(btw杜拉斯真是无与伦比的小说家),或许还有洛丽塔吧,我记不太清了。
电影的叙事结构很像门捷列夫梦里头的蛇,一个破旧的壁炉边,北方的冰雪肆虐地撞击摇摇欲坠的玻璃窗,木头房屋咯吱作响,咬牙隐忍着莫大的苦痛,奋力抵抗,木柴噼啪的声音在这之下显得怯懦,生怕打扰了这场剑拔弩张的相持对峙。艾斯特拉捏着怀表链将它举高,说着从出生开始的故事,当她自己都被这故事讲述得昏昏欲睡时,醒来却是南方的玫瑰园,装怀表链的盒子掉落脚边,怀表链早就不翼而飞,春天的阳光慈爱地抚摸玫瑰,却又热烈地向她簇拥,艾斯特拉又想起自己最后一次见到父亲的那个午后,她终于想起自己离开餐馆去上课的那一瞬间的感受——
我把她留在窗边,就像留给命运。
ps:其实我并不能太理解艾斯特拉的感受,高三的病症以后我遗落了很多记忆,我不记得我是否对父亲曾经有过极度崇拜的时期,我只知道我的父亲丝毫没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而且天然对父亲这个职位要求更高,通常我不会先入为主地用道德审判电影中的人物,很多俗世的道德瑕疵我似乎总可以容忍,但看到奥古斯汀精神出轨的时候,我看着他擦不燃火柴时惆怅的表情,觉得很奇妙,一半是恶心,恶心这个男人不曾给妻女充沛的感情,一半是同情理解和怜悯。
但总的来说,我有些厌恶这个人物,也无法理解艾斯特拉因为父亲动身前往南方。
但导演的光影能力和写作能力我非常佩服,看得我很舒服很舒服,这边建议换个本,写作也是很好的出路。
维克多.艾里斯作为用光影讲故事的大师,此片是他最好的名片。昏暗的暖色,全黑的背景,渐变的窗外季节和昼夜以及首尾的呼应和结尾降格静音的镜头都充满了想象力和诗意。女儿与父亲之间关系的微妙变化和猜测在平静的生活细节中细腻的展现。
影片开头女儿躺在床上听见房外母亲询问父亲下落的对话,随后躺在床上的女儿在黑幕后变成了曾经怀孕的母亲,而父亲坐在母亲身边预言母亲将会生下女儿,这样相同空间的时空变化妙不可言,同时也与结尾父亲的死相呼应。
父亲曾经是牧师,也是左派共和份子,与爷爷的弗朗哥政权拥护者身份有着很深的矛盾。弗朗哥成功掌权后父亲成为了囚犯,出狱后他拖家带口从南方来到了北方定居,父亲成为了医生和可以用挂坠勘测水源的神秘人士。
女儿跟随着父亲外出勘测水源,父亲教她如何使用拥有神奇力量的挂坠。女儿在成人礼上穿着白色长裙与父亲共舞。女儿的眼中充满了对父亲的爱与温柔。女儿从来自南方的奶奶口中听到了些许关于父亲的过往,她第一次对父亲的人生和遥远的南方产生了兴趣。
她发现了父亲写在纸上的女人名字。这是她第一次对父亲的生活产生了怀疑。她看到父亲进入电影院,并看到了电影海报上与纸上同名的女演员。原来这个女演员是父亲曾经在南方的心上人。但由于政治原因,两人不得不分开了,但父亲对她的思念始终不减。父亲坐在影院里看着曾经恋人的电影。结束后父亲在咖啡厅给旧情人写着思念的信件。女儿在窗外敲着玻璃,父亲尴尬的与女儿相视。他们之间产生了新的情绪,不再像以往那样亲密,或者说,父亲一直在努力抽出部分的情感放置于家庭,至于是多少,只有父亲自己知道。女儿在床上偷听到了父母的对话,母亲似乎对一切有所了解,但终究只是模糊的轮廓。父亲收到旧情人的来信,这是一个带有拒绝口吻的回信,执着的父亲打算不辞而别投奔旧情人,但他错过了去往南方的火车,也许是有意而为,只有他自己知道。回家后,父亲的秘密在女儿心中逐渐清晰。女儿躲在床下玩着失踪的游戏,她渴望父亲因为担心来找她,但父亲只是坐在昏暗的阁楼里用拐杖轻敲地板,这里是父亲的心房,这是沉默的交流,疏远的符号。
长大后的女儿回到家,父亲主动邀请女儿共进午餐。女儿终于开口问父亲关于南方情人的秘密,但父亲只回答了只言片语,父女的关系因为这个解不开的秘密而消解,隔阂。最终父亲把象征与女儿情感连接的挂坠放在了女儿的枕头下,然后死在了荒郊野外。他忍受了一辈子的思念,现在终于结束了。
婚姻中倍感痛苦的男人,
眼神逐渐失却光芒,
忧伤的小提琴声,
漫过腐烂的玫瑰丛,
坐在白色桌布后面,
回忆圣餐礼当天的双人舞,
秋天和林荫路,
自行车的辙迹潜隐其中,
爸爸,爸爸,爸爸,
风带着这块表去旅行,
银链直指地心,
亲吻阿特拉的脸颊,两边各一下,
如此冰蓝,洗着南国天空,
夜幕低垂,光晕朦胧的小屋,
如此沉静,
永远怀念一个女人,永远
写信,写给南方,
一直看电影,
长途电话帐单,
深藏在笔记本,沙中
《影像·南方·1983》
八年前,我决定再也不向你提及任何事情 当时的我十分孤独 那种孤独感不是你能体会的 对我来说就是一种煎熬 你身边一直都有你关心的人 那些比我重要的人 当时我也明白你的难处 让我尝试去为你辩解 会让我觉得自己没有那么可悲 我不停地游离在人群中 但似乎永远也找不到属于我自己的那场戏 你记得吗 就是我们彼此不愿分享的那场戏 顺便问你 如果你要杀我 要用哪一样武器呢? 开个玩笑 故事说的不是我 但却能感觉到女人的情感 你应该对你所在做的事 应该感觉到愧疚才是 我真的希望没有收到你这封信 给你回信需要太多的勇气 时间啊,时间的流逝 是这个世界上惟一能让 感觉公平的事物 尽管我已经成熟起来 但深夜我依然害怕
静谧的动人
和蜂巢里的幽灵主题相通,五十年的西班牙佛朗哥政权阴影下的生活,导演用一个小女孩的视角来观察复杂的成人世界,片中优美的自然风光、光线运用、淡入淡出转场运用极其吸引人,导演说这片实际上只拍了一半,不能不说确实是个遗憾。
曼妙
起初,导演创造南方。 南方虚无缥缈,画面黑暗。导演的幽灵运行在胶片上。导演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导演看光是好的,就将光暗分开。神称光为电,暗为影。有创造,有光影,导演是一门神的艺术
第一部维克多·艾里斯,用光很NB,情绪表达很抑制。下载的画质和字幕太差,需要再看一遍。
“突然间黄昏变得明亮,因为此刻正有细雨在落下” 南方是沉重而缓慢存在于我们脑海的意象,此刻它正隐秘蛰伏,少顷将无声降落。开场窗前的光线变幻即营造出两个时空的迷你舞台,色调如油画,对「光」的运用堪称曼妙无比,如教科书般写就何谓「电影感」。画框外的声效利用,开拓深度空间,留白处的神秘悠远,与大量未交代的父亲前史一样,都存于画面之外。藉孩童视角回溯穿透厚重时光灰尘的往事,政局变化的阴影波及,父子关系的转折,终生耿耿未竟的爱情,通通留在想象中酝酿无数次的「南方」,当她终于要踏上这块因过分被臆想描摹的土地时,竟无法面对,戛然而止的结尾让我想起博尔赫斯之《南方》结尾。全片最爱:1、父亲坐在电影院里追忆往事;2、女儿看到父亲街头借火;3、父女最后一次谈话,“我把他留在窗边,像留给命运。”
无感,90多分钟没讲清楚故事。去追寻父亲的脚步,去探寻自己的内心~我只喜欢结尾那点~
那里总是很潮湿,那里总是很松软。
人们对于想象未来和思考过去的态度是一致的,渴望抓住蛛丝马迹,却又害怕一览无余。追求的不是真相,正如同思念的并不是曾经本身。如此小心翼翼,皆是为了保护他们最亲爱的。同时,交流成为缺席者。人类之所以复杂。
维克多.艾利斯,无以伦比。
海鸥 结尾的god view
美感极佳,情绪动人,一段精致的父女故事,同时也是一次细腻的成长经历。在摄影方面艾里斯有相当系统的美学体系,光线忽明忽暗的转换和精准的人物特写无不令人印象深刻,女孩视角的独白和稳定的节奏又给影片增添文学性,两者可谓相得益彰。
少女在最后去了南方。一直觉得“南方”这个词,因为受美国文学的鲜明刻画影响,本身便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氛围感。当然这是部西班牙电影,自然无法提供那种带有湿气的怪诞想象。甚至,虽然取了这个电影名,呈现的却是伊比利亚半岛北部的稀疏景致,南方成了父亲带来追忆的来处以及女儿一意探寻的内心指向。
有些事有些感觉,就只在父女之间,甚至没有交谈也彼此心照。同一屋檐下的其他人即便每日共处一室也是不知道的。
1.平缓叙述的故事,几乎没有任何的冲突和高潮;2.南方是存在于记忆和书信、言语中,影片在前往南方的前夕戛然而止;3.“南方”或许是另一个父亲;4.影片的摄影跟海报一样好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西班牙影史十五佳NO.13
影片弥漫着忧伤的气息,每个人都隐忍着自己的情绪,静静地“旁观”着事情的进展,貌似置身事外,却个个都深受其害。父亲对故土的复杂感情,女儿对父亲的深深依恋,都在影片光与影魔术般的变化里非常艺术地传递出来,缓慢而充满力量。
情圣的那副涂鸦,可以印在T恤上。
单纯是因为题目想看这部片儿。头一次看艾里斯,这部片子声音主导,大量旁白,同时通过声音营造画外空间。擅用光影(尤其弱光)制造异常精致微妙气氛,同时情感细腻动人。当然少不了历史模糊的介入。叙事上算是较为戏剧化的生活流,格局极小(有点像《小城之春》了)。音乐也不错。
每当看到这样的电影,我就忍不住想去写一个与片中故事同样闷骚的故事,但是一关播放器,就作罢了。
真正的光影艺术。影片自始至终沉浸在追忆的气调之中,神秘而忧伤。孩童视角与隐隐的内战魔影契如[蜂巢幽灵]。高反差的明暗对比,古老油画般的质感,延缓的淡入淡出,一格格画面渐次暗淡消弭,又缓缓亮堂起来,伴着低回的钢琴曲与沉静的旁白,恍若昔日流光重现眼前。房顶上的海鸥标志,见证了四季轮回。永远在画外想象或明信片上的暖丽【南方】。金色的怀表链坠。父亲的魔法能量,父亲的秘密情殇。电影院里的回想。女孩骑车去,成人骑车来。那场圣餐礼后女儿与父亲的共舞,呈现于悠扬手风琴伴奏的运动长镜头中,让我蓦然想起安哲罗普洛斯与卡兰德若。蓝色的夜晚,父亲独自躺在床上抽烟,烟气缭绕中的孤独令我兀自忆及王家卫与梁朝伟。童年的艾斯特拉执拗地躲在床底,听着隐没在黑暗中的父亲时而将拐杖敲在地上。PS:修订翻译了字幕~(9.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