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手下,艺术内是伊甸园,艺术外的人生是苍白的,严苛的,不美好的。厨子找到伊甸找的是一个有关艺术的入口,一个高于生活本来面目的窗口,而夹杂于其中的爱恨无奈,似水长流,只待最后流年老去,默默怀念相顾泪流。
一个人和一个人的相遇,互相微妙的影响,填补对方的需要,有时候关情爱,有时候就是生活,吃饭,交谈,食色。
伊甸给厨子的是灵感,就和厨子最开始在咖啡馆子前看漂亮女人一样,通过对温暖的需求和这种深深挚爱,带给他一个个美好乐园的启发,而这个美好乐园最后成为盘中餐,宛如艺术,流淌在食客的灵魂深处。
厨子给了伊甸一种脱离于原本现实的美好,食物原来可以这么好吃,生活原来可以这么的温情脉脉,甜蜜隽永,可美梦过去,生活还是孩子,丈夫,工作,平淡的饭菜,点点滴滴..
匠人之手制作的不光是作品,艺术,还有灵魂。
片中用近乎残忍又暴力的手法撕开着现实的各处真实,腼腆的天才厨子总是胖胖的不招女人喜欢的,女招待却是不安于家庭的平淡的一个善良女人,勤劳又平凡的丈夫也是多疑的现实的,食客们对于食物撕扯填塞,黑黑的西装下,光鲜的正装下是一个个野蛮又贪婪的赤裸裸需求者。
食物就像是首首诗歌,优美,清亮,完美,艺术的超越于生活之外,咏叹一般的赞颂世间美好,让人疑惑让人痴迷让人无法抵挡诱惑,为之追求,堕落,沉溺痴迷。
墨西哥女作家劳拉•埃斯基韦尔在其小说《恰似水之于巧克力》中,将食物对人的影响描绘得淋漓尽致。无论是怀旧之情还是灼人的情欲,都会随着热腾腾的汤汁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书中有一个场景是所有人都堆在客厅,气氛紧张,情感的冲突和家庭的矛盾在这里交汇,两个男人之间剑拔弩张,随时都有可能扑向对方。“晚饭做好了”——就在这时,厨娘琴恰这奇妙的一句话在顷刻间便缓解了一切不快,因为“当谈到吃饭这个特别重要的事情,只有白痴和病人才不感兴趣”。坐在饭桌前,人们总是可以兴致勃勃,把不开心的事情放到一旁,再坏的情绪也影响不了美食对味蕾的诱惑和刺激。
关于美食的电影不胜枚举,食物对生活的影响,人们对食物的热爱和困惑都在银幕前一一展现。我们看到了“美味关系”(Mostly Mastha)中发生在厨房的爱情,隐藏在“饮食男女”饭桌背后的家庭烦恼,“芭比的盛宴”(Babette's Feast)中的宗教信仰和法国盛宴中的交相辉映,还有“情欲色香味”(The Cook,the Thief,His Wife&Her Lover)的香味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变态扭曲的情欲等等。
2006年的德国电影“伊甸园”(Eden)用传统的材料烹制出了一席独特的佳肴。如同变戏法一样的神奇刀功和被放大的视觉效果都不是电影的主菜,相反,关于美食的画面只是餐前的开胃菜、牛排上的浓汁、汤中的佐料。真正让人心动和意味悠长的是食物搭起的那座通往内心深处和爱情彼岸的桥梁。电影遵循了追求爱情的传统话题,却将大多数爱情电影中的英俊帅气、善解人意的男主角,换成了肥胖、歇顶、不善言谈的厨师戈尔格•巴比尔。
戈尔格的形象注定了他不受爱情的眷顾或是命运的垂青,也无法成为少女们幻想中的对象。从一开始就没人看好他的真情,因为在通常的电影中,这样的人只能沦为躲在角落饮泣的配角和反派人物。如何让他成为主角而非境遇凄惨的过客,就全赖着电影的魔力了。不过,这也绝非又一个“美女与野兽”的童话,戈尔格也并什么非面目可憎的野兽,我甚至从第一眼看到他就有好感,只是等待着电影给我讲述他的心。到了影片最后,谁都会深深爱上戈尔格,不只是因为他非凡的厨艺,而是他的人格魅力。
“当两个人或更多的人一面煮焦叶玉米粽子一面争论时,粽子就煮不熟。煮多少天都可能煮不熟,因为粽子生气了。”——《恰似水之于巧克力》
早在哲学、物理学和化学之前,人类就知道把食物放在火上烧烤的味道会更加美妙,于是,他们渐渐区别于其它只知道生吞活剥的动物,开始了伟大艰辛的进化历程。
戈尔格是个厨师,体重137公斤,唯一的乐趣是做饭和吃饭。很难想象当日常生活中的必需成为了全部乐趣是什么样子,可以肯定的是这并非是一种简单的享乐,而是一种文化。劳拉•埃斯基韦尔在她书的引言中写道,她曾为了妇女权利的斗争运动而远离厨房,以为自己终于获得了社会的认可,打破了两性的不平等。当她有了家庭,再次走进厨房,才发现这里蕴含的知识足够她一生去学习,她甚至开始相信那些有关食物的神话,这并非是一种迷信,而是对于饮食文化的传承。
对于那些把全部生命活力都投入到一种事业上的人,我们有两种称呼:工作狂和艺术家。戈尔格属于后者,锅碗瓢盆在他手里碰撞出了“诗歌、变化和创造”。他和手中的食物对话,激发它们最原始的味道。被褪毛剥皮的动物在他手下不再是任人宰割的一块肉,他给予它们尊重和关心,同时也赋予了它们不同的生命力。戈尔格手中翻飞的调料就像是画家的颜料绘制出属于厨房的艺术品。做饭的时候他总是充满激情,忽而大口咀嚼着柠檬、用手揉搓着西红柿,忽而沉浸在热气腾腾的交响乐中不能自拔,忽而又享受着肉汁滑过身体的触感。他是庞大乐队的指挥家,指挥棒一挥,就开始了一天的演奏。
如果问如何变成胖子,一般人的答案都会是“多吃”,然后才是其它的。戈尔格多吃的原因有些与众不同,这来自他从小就坚持的梦想——拥有一个大肚皮。当许多人还在为自己的肥肉苦恼时,戈尔格却骄傲的挺着自己的肚子,展示着他的美梦成真。
跟许多艺术家一样,戈尔格也摆脱不了理想主义的倾向。他拥有一个只有三个桌子的餐馆,每顿饭收费很高却分文不赚。他不需要物质的享受,在厨房的时光已经足够让他快乐。况且,如果做饭时只想着赚更多的钱,恐怕也烹调不出好吃的食物。
除了做饭,戈尔格的生活毫无特别之处。也许是和食物说了太多的话,面对人,尤其是女人他完全不知道要如何沟通。加多少糖,她们才会笑?加多少盐,才会让谈话更有味道?不过,这仍不能阻止他每天抽出一点时间坐在露天的咖啡馆欣赏着那些女侍应,犹如欣赏着他不曾触及的艺术领域。与此同时,缘分也推搡着他半推半就地走向全然陌生的爱情。
“阳光在露珠上闪烁,
露珠慢慢干了,
你在我的眼中闪烁,
我,我,我活着……”
——欧米多人的诗歌
劳拉描写恋人一见钟情的感觉是“油炸饼面团落入滚开的油锅”,年轻的恋情就在这滚烫的对视中迸发开来。读这句的时候,我的舌尖都能感受到这爱情的热度。
戈尔格和伊登的相遇却没有这样惊天动地,只是一个男人遇见了一个女人。有些小小的误解,意见上的不和。戈尔格的好心提醒被伊登当成了冒犯,这个男人走出厨房真的就束手无策了,面对伊登的百般挑剔只能沉默不语,连句恭维的话都不会说。不过,唯一值得装进回忆的是那个下午的阳光,还有闪烁在伊登眼中的灿烂。
戈尔格虽然不善言辞,但是对于动物和小孩都有着极强的亲和力。我在想,也许是因为只有动物和小孩不会以貌取人,不会心里装着太多防备以至于看不清一个人纯真的心吧。伊登的女儿里欧妮很喜欢他,邻居家的狗也没事就往他家里跑。最初的原因肯定是因为他做的饭太好吃了,让人如入仙境。吃过戈尔格饭菜的人都会终身难忘。伊登就是因为吃了他做的巧克力后念念不忘,茶饭不思,甚至冒雨偷偷潜入戈尔格的草药园。为了吃到戈尔格的饭,她可真是没少做荒唐事儿,简直有点丧失理智,像个小偷一样席卷了盘子里和锅里的食物掉头就跑,还时不时的打着女儿的名号来戈尔格家里蹭饭,最好笑的是把戈尔格请去家里吃饭却不准备任何食物,搞得戈尔格还得亲自下厨,让母女俩又饱餐一顿。
和伊登在一起的时候,戈尔格会为了一点小事就开怀大笑,也会为了一句话而闷闷不乐。谁都能看出来他爱她,虽然笨拙得还不会应付爱情,因为一点问题就手足无措,但是他爱她。以前,他欣赏自己的食物,现在,他欣赏伊登吃饭的样子——总是狼吞虎咽仿佛饿了很多天,根本谈不上淑女风度的尽量用手指抹干净盘子里最后一点渣滓。
食物也会有刺激性欲的作用。书中那道玫瑰花瓣鹌鹑让蒂塔的姐姐失去了贞操,找到了自由,也让苦于无法接近爱人的蒂塔利用玫瑰油和鹌鹑的香气进入了佩德罗的体内。同样的,戈尔格每天的大餐让食客们都体验到了肉体的高潮,他们满足迷乱的看着食物,看着对方,舔舐着盘子上最后一点残留的味道,笑着,大笑着,仿佛置身于天堂。伊登曾经问过戈尔格制作如此美味饭菜的秘诀。他默默无语,半晌才偷偷地说:“我想你”。这句告白,伊登永远都听不到。但是,她早已吃下了他那么多的爱情,又怎会无动于衷?他们从一开始的普通朋友,到了后来无话不谈的至交好友。戈尔格比她丈夫扎瓦尔更疼爱欧里妮,更了解伊登,更会倾听她的心声。刚开始她为了吃到美食来找他,到后来她为了来看他,来聊天。她早就不知不觉的踏在了人生选择的交叉路口上。通过美食,她排除偏见,看到了戈尔格的真诚与善良,就再也无法离去了。
扎瓦尔自私、懦弱的爱更是和戈尔格无私、包容的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面对扎瓦尔的一次次挑衅和威胁,还有人身攻击,戈尔格都选择默默忍受,因为扎瓦尔每次都会说,如果你爱伊登你就会这么做!戈尔格从不把对伊登的爱挂在嘴上,但他愿意为了伊登的幸福付出一切。从儿时,面对母亲的指责和他人的白眼,戈尔格都选择逃避,躲进只属于他的厨房。遇见了伊登,他终于选择不再逃避。
多年后,伊登带着长大的孩子来到戈尔格在马路边新开的快餐店。欧里妮仍旧认得他,像当年一样爱吃他的食物。一切都没变过,除了戈尔格不再拥有的那个小餐厅,除了他们鬓角发白的头发。一切都没变过,除了两颗再也不受任何阻隔走在一起的心。
亚当和夏娃因为偷吃的禁果被赶出了伊甸园。但是,谁又能说,他们没有在对方身上看到一个全新的伊甸园呢。
转载请注明作者:九尾黑猫
http://www.mtime.com/my/LadyInSatin/blog/902431/ “要想拴住男人的心,首先得拴住男人的胃”.我们经常这样说,在当今社会更要如此,因为,现在会把饭做好的女人太少了。更关键的是忙碌的生活已经把我们的胃摧残的没有感觉。
如果‘满汉全席’是一种展示,‘饮食男女’是一种家的凝聚,那么这部电影更多的是一种感受。一种对生活的体会和对爱的感受。
导演的功力不错,不紧不慢间让你享受这份大餐,那种若有若无,时隐时现的感情让我们似曾相识。
演员中,小女儿很可爱,胖胖的很诱人。Gregor厨师是我们心目中的标准。Eden是女主角,也是片名‘伊甸园’的意思,说实话,不很漂亮,但如果有人爱你,女人就是最漂亮的。
电影中最难把握的那一部分是:Eden一家旅行回来后,Eden去见Gregor,Eden很客意的打扮了一下,但她没有听Gregor的到那家Duchenes餐厅去吃饭,从见面开始到Gregor把红酒倒的自己满脸。也许Eden只爱吃Gregor做的食物,无论什么。但Eden的目的也很不清楚,为了自己的家?还是真的有些喜欢Gregor,还是只是友谊!但对Gregor来讲,做饭就是他的人生,每个能懂得品尝他食物的人都会让他幸福,当然,这里面Eden和她的女儿是他的最爱。只有互相都有情时,做出的的食物才是天下最好吃的。
Duchenes餐厅为什么那么重要呢?我想他的厨艺也许是在那里学的,男人把最好的推荐给你,你这样做不是在‘焚琴煮鹤’嘛。原先那里的大厨就是他现在的副手Ludwig。
说一下Eden的丈夫,无奈的小男人,只有当他用摩托车画出一个很难看的心时,我小小可怜了他一把。
Gregor大师最后开了家汉堡店,因为Eden说过“就算你给我吃肝泥三明治我也会来的”。电影结束了,美味人生也许刚刚开始。
电影中的细节亮点很多,所以就像吃一顿美食一样,要细细品味才能享受其中。
评论完了,也要送一句话,生活多忙也要吃好饭,找不到会做饭的好女人,就自己做好饭,然后找个好女人。
看完这部电影,我突然对爱有了更深的理解。不是在期待什么,而是在转身间,默默的看着她,不需要强求什么,也许爱着的就是她狼吞虎咽的样子。既然一直都这样爱她,那就让其一直下去了。可惜爱情的独有决定了这只是一个只有一个人胜利的游戏。这也许就是我在看one ture thing和once upon a time in Amercian时对亲情和人生的进一步感悟了。
如果不是有关美食,这片就没啥好看的,太文艺小清新了。厨师表达爱的方式就是给你做好吃的,这倒真是个幸福的事。不过,能让人如置身天堂的美味应该只是传说吧?给狗狗吃大餐那段有趣。
太好吃了~!!
关于天雷滚滚的死法,我只能说编剧的想象力永远是无止境的。。。
诱人的美食..
很漂亮,很美好
德国轻喜剧,里边厨师做的东西真的那么好吃吗?好想有机会品尝啊~~
死讨厌这女人,越看越烦.对电影也并没抱什么期望,但比想象的差远了.
再没有一种爱比对美食的爱更真诚更迷人。
动物之本能,看到美食会追逐,俩公的会为了争配偶而打架,结局大有张爱玲小说的意味,哦,原来你也在这里。
故事情节全记得,就是忘了它叫”伊甸“~
什么时候我也能吃得情不自禁笑出声来
有点雷人
很高兴再次见到你。
希望有一天我也能品尝到让我感动的食物。
食物背后藏着含蓄的感情。。她丈夫的死搞笑了。。
翻译的欲仙欲死
。。。。。虽然很好吃
很高兴见到你,很高兴再次见到你,非常高兴你找到了幸福,送给东南亚一枝花。
绝对免费的午餐
女主角让我想起一位不太愉快的朋友,并且演的也是个贱人,诶呀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