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活着,每个人都会更接近中年,与之挂钩的“初老”、“焦虑”、“紧张”、“失落”、“恐惧”都像一道道催命符,公平地贴在每一个人的胸口。既然这样,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强烈的对抗感?
一方面是社会审美标准的压力,另一方面是人类本能的求生怕死,变老就是在不断地靠近死亡。前者聊的太多了,我反而更关注后者。
《我可能不会爱你》里,程又青列出了50个初老症症状:
1、枕头旁边,电脑键盘旁边,出现一堆万金油、白花油、绿油精等提神药方;
2、对于陌生网友“我们可以交朋友吗?”的说法,觉得无比愚蠢而没有耐心;
3、很讨厌在外面过夜,因为要带好多东西。
当初老出现,就不仅仅是年龄增加的问题,更意味着身体和心理上的双重疲惫。当身体机能逐渐衰弱,心理上的恐惧自然也会陡增。
尤其中年女性,不得不进入人妻人母角色后,除了身体上承受岁月的磨损,精神上更要面临刻板印象的苛待。
暖暖妈写过:“一提到中年妇女,脑海里立马浮现出一个蓬头垢面,满脸横肉,一只手挎着孩子的书包,一边骂骂咧咧推搡着孩子的形象。”
如此听来,中年女性的生活状态的确让人心生畏惧和焦虑。
对行动派来说,焦虑更像是警报器,是我们发现问题后作出的本能反应。
我身边有个女性朋友,辞职做自媒体人,整天抱怨自己运营不好,焦虑得要死。撑了半年,决定改变,重新回职场,反而利用做自媒体时积累的人脉、经验在营销岗混得风生水起。
她说:“解决焦虑最好的办法,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只要不是原地打转,总能找到某个小切口。”
难道年轻的时候,就不会焦虑吗?会啊,只要看到优秀的同龄人或者比自己更小的人取得成绩,还是会感到不安。但最重要的是怎么面对。
懂得享受时间带来的变化才能享受人生。
一个健康的心态,绝对是女性三十岁之后越来越要看重的东西,因为它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活走向和质量。
电影《29+1》中,也探讨了普通女性的年龄焦虑问题,两个女孩,同样年龄,但完全不同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也让我们看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
一个叫林若君,小有成就的白领,工作上拼命,觉得自己努力工作是为了获得别人尊重。进入三十岁,她因忙于工作疏于关心男友,也没有办法照顾家人,陷入无法平衡工作和情感的僵局。
她每天过的都像方程式一样,早上6:30起床,上厕所,刷牙,洗脸,爽肤水,照镜子,检查皮肤,黑眼圈又深了,皮肤又差了,然后拿出一大柜子化妆品,开始补救。然后准确计算早餐卡路里,再补充各种维生素,然后化妆,早上8:02分准时出门上班。如同你我,为了拥有更好的生活,拼命工作,但焦虑无比。
她知道人生最大矛盾就是,有很多事你想做,但永远有更多的事是你“没做”和“要做”的。最惨的是,时间越来越快,一眨眼就又要过生日了。
到了而立之年的林若君希望自己具备成年人该有的担当和责任,渴望感情稳定、工作顺利,但事实是,她认为自己年龄渐大,想要变得更好,却觉得来不及。
她可能需要思考,如果舍弃鸡肋爱情,选择投入工作是不是正确?如果换一个轻松点的工作,拿少一点薪水,有更多时间照顾家人是不是就能家庭和睦?
但我们都没有标准答案,才会在年龄面前犹豫不决,惶恐不安。因为试错的成本越来越高,二十多岁和三十多岁之间,隔着一个巨大鸿沟。
另一边,同样要三十岁的微胖女孩黄天乐,在一家唱片行工作,个性乐天,虽然身患癌症却计划去巴黎旅行。
她需要对抗的不仅是年龄,而是厄运。但她说:“你的生命每一天都在倒数,剩下多少时间都好,一定要做自己想做的事,去自己想去的地方,还有最重要的是,记得所有曾经在自己身上发生过的快乐的事。因为有很多事都不是我们能控制的,唯一能控制的是我们怎样去看待它。”
有时转换一个视角去看待事物,便是另一个维度的天空。电影中并没有交代林若君的故事结局,比如,她是否展开新恋情或者增加跟家人相处的镜头,但她在巴黎和黄天乐“相遇”,精神上变得开阔许多。我想,这也是林若君的收获和传递给每个30+女性的启示,心态上的从容会让我们感到放松,因为健康、经历和美好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不能这样充分的享受时间,那过往年龄所产生的价值可能是微小的,但当我们珍惜它、重视它、享受它,那年龄赠予给我们的则是回忆、经验和充分的满足感。不要用恐惧来怠慢了自己,更不要因消沉而错过了当下。
所以,心态松弛的人,会更容易面对年龄的焦虑。换句话说,也就是心态上接纳焦虑,我们才能想办法抚平焦虑。
关于如何放松自在地面对衰老,史铁生曾写过一句话,“死是一件无需着急的事,一件无论怎样耽搁都不会错过的事。”同理,老是一件无论怎样焦虑都会到来的事,一件再抵抗再恐惧也不会消失的事,它是死的前奏。
我们的人生比自己想象的丰厚,除了年轻,还有其他东西值得珍惜和享受。不用担心年华老去,无所依傍,而是接纳当下,并去创造新的可能性。
长生不老不见得是种幸福。
有些幸福,是通过失去、生死的有限性才能感知到。
正如通过衰老的黯淡才能反射出年轻的闪闪发光。无法坦然面对年龄焦虑,是打定主意和一个死局对抗,注定徒劳无功。
早点意识到这一点,人生也会早一些调整到快意尽兴的轨道。
人生是趟单程票,与其将自己套嵌在别人的期待中在终点收获辛劳苦楚,不如勇敢撞上所有际遇,在沙里淘金,精雕细琢,锻造出自己的光芒,即便光芒有限,却也是独一无二的快意人生。
2017年,我整整30岁。
在30岁的这一年,我结了婚,换了一个城市生活。像是又一次开启了人生的新篇章,许多的事情,从零开始。我不得不去适应一个新的生活方式,不得不去了解新城市的人,找新的朋友。
我无法单纯地总结这一切,到底是好还是坏?起码有一种状况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在新的环境与状态之中,我从来不敢有一丝偷懒。总想在这一段路的起跑线上,可以走的多一点。也想着,付出全部的努力把要做的事都做好。
生了孩子的朋友跟我说,得趁早生孩子,过了30岁,身体会大不如前。创业的朋友跟我说,多赚钱见世面,是女人的安全感。出门倒垃圾都在盛装下楼的朋友告诉我,漂亮才是女人的第一生产力。
这些我全部都认同,又觉得全部都空洞。
30岁女人的矛盾,大抵都如此。
还有一个月过30岁生日的林若君,也陷入在同样的矛盾之中。每天早上都一百个不想上班,却又不得不早早地起床、化妆、选衣服、赶车,开会。结束这一切,和朋友们吃饭,收喜帖,被人问什么结婚。认识十多年的朋友变的没什么话聊。在深夜打个电话给在出差的男朋友,只是换来很累,早点睡的只言片语。
好吧,既然生活这么无聊。那就努力工作吧。
工作的回报果然高于其它一切付出,30岁的林若君升职成了总监。接管了超级厉害的女老板依琳的接力棒,不得不像依琳一样,每天早上要最早一个来办公室、最后一个离开。因为公司钥匙在林若君手上。小姑娘们穿着吊带吃着红豆沙吹着十几度的空调,热情似火。坐在办公室的林若君却围着围巾、喝着热的姜枣茶。
依琳跟林若君说,每30年,是土星的一个周期,这代表你的人生会发生很多变化和考验。
这个说法是真的。
客户的刁难、男朋友的不冷不热、家人生病。住的好好的房子,被房东通知一周内就得搬出去。一向认为自己独立坚强的林若君,面对于这些考验,根本应付不过来。她问大家,你们有过这样的体验吗?没来由的就哭了起来,眼泪顺着脸一直流。
我说,当然有啊。哭几乎是我人生中最能让自己暂时解脱的方式了。
可是,解脱也不能解决当下林若君的问题。分手、父亲去世、辞职。在什么都想做好的30岁,却突然像一脚踩空了楼梯一样,一切失去了控制。亲情、爱情、友情、事业,一个都没有守住。这个时候的痛苦、无奈 、不甘,并不是哭能释放的。
和林若君同年同月同日生的黄天乐,也在面临着她的这个土星周期。
同样是30岁,跟林若君比起来,黄天乐要“惨”的多。她很小就失去的父母,从20岁到30岁,一直在一间小小的唱片店上班。每个月赚的钱只够自己吃穿住,她长的一点也不漂亮,不会化妆,不会打扮,还长的很胖。
30岁的黄天乐,还是像个孩子一样。她的座右铭是:凡事笑一笑,自然没烦恼。即使拿到了乳腺癌的报告,她也没有哭。她只是做了一个决定,去完成一个梦想:她要独自去巴黎。
她在完成这个梦想前,已经做了很多准备。她家里的一面墙上,她用自己的相片拼贴了一个埃菲尔铁塔,张国荣的《日落巴黎》是最她喜欢的音乐电影。黄天乐还有一个自传式的日记,里面记下来这些年来,她所有的快乐的事情。
终于有一天,30岁的林若君和30岁的黄天乐,在巴黎的埃菲尔铁塔相遇。
你是不是很想知道,接下来的故事。
其实,我上面的说的林若君和黄天乐,是一部电影的两个人物,这个电影叫《29+1》。如果我们非要延续剧情的话,我想,你我大概是林若君又是黄天乐吧。
电影中,正经历第二个土星周期的成功女老板依琳说,现在你们经历的一切,都是选择造成的,重要的是,你愿不愿接受你的选择所造成的代价,以及,你在每一次选择时,有没有用百分之一百的心思去做好它。
我在游泳的时候,认识了另一个62岁的阿姨。
她说她从60岁时开始学游泳,用了两年时间,才终于算是学会。最开始学的时候,家人反对、同龄人讽刺,和一群孩子在池子里扑腾,自然也免不了被围观。不过,都不用在乎。她说,重要的是我自己愿意这么做。
她说,天天跳广场舞也好,我来学游泳也好,看起来不同,活法也一样,只是选择各异。不要把某个年纪是就应该是某种状态当作一种常态。
同样的30岁,林若君、黄天乐、还有我。看似都应该被划到一个范畴里面去,事实上,我们的人生大不相同。或者说,我总是穿梭在她们二人之间。我做起事也激进如林若君,偷起懒来,也是一个黄天乐。成天都盼着着我的日落巴黎的梦想快点实现。有时候,我也会迷惑,我到底是林若君还是黄天乐。
前段时间,在网上抄过一首小诗:
有人22岁就毕业了,但等了五年才找到稳定的工作!
有人25岁就当上CEO,却在50岁去世。 也有人迟到50岁才当上CEO,然后活到90岁。 有人单身,同时也有人已婚。
奥巴马55岁就退休,川普70岁才开始当总统。
世上每个人本来就有自己的发展时区。 身边有些人看似走在你前面, 也有人看似走在你身后, 但其实每个人在自己的时区有自己的步程。 不用嫉妒或嘲笑他们。 他们都在自己的时区里,你也是!
生命就是等待正确的行动时机。 所以,放轻松。 你没有落后。 你没有领先。 在你自己的时区里,一切安排都准时。
所有关于特定年纪的判断,似乎都不是正确的。每一个认为30岁的女人应该如何如何的时候,无疑是在给自己一个枷锁。忘记年纪的焦虑,或许才真正是这个土星周期最应该有的变化。
曾经以为,30岁,将是人生一战。事实证明,它只不过是人生的一站。
如果可以好好度过这一年并重新笑起来,我想添个“29”纹身,或者+1。
片子是女朋友推荐的,片名就很剧透了其实,只不过没想到如此冲击。从25分钟时我开始哭,一小时左右时去洗手间扶着水池大哭,再回来继续看,边看边给编剧朋友刘小红发微信,让她看下这个电影——可能会对她最近关注的30岁女性主题有帮助。
0-1岁那年都没有29岁这年哭得多吧。于是这一年格外留意身边同龄女性朋友的变化,也去问了些长于我的朋友,她们的“土星周期”。结论是我所有的单身的30s聪明女友们,都经历过或依然经历着一场前中年危机,这场危机大到成为我朋友群里经常出现不可回避的话题。
危机和恐惧和茫然是那么普遍,只不过大家嚼碎它们咽了下去,并不对外言说而已。当然,我总想从别人那里学来现成的智慧,终究被证实是求捷径的心态,要不得的。
也许自己就是太快了,从小到大什么都太快。适应不停变换的环境总是太快,遭受坎坷的自我修复太快,遇到伤害的翻篇儿太快,学东西太快,明白一些事情太快… 也从小到大因为“快”得到了很多自我保护的甜头,为很多聪明沾沾自喜。然后在29岁发现,自己忽然快不起来,然后为这快不起来,而自己把自己急出病来。
剧中女主辞职后的某一天,忽然发现自己依赖很多事情。依赖事业,依赖朋友,甚至依赖睡觉… 30岁了才发现自己居然并不独立,难道自己并不懂得和自己相处吗?
感同身受这种“重新认识了自己”的感觉。如果重新认识了的自己和从前以为的自己相差太大,尤其差距所在正是教育、社会告诉你的“正确”的“优秀”的部分,怕是又会平添一些崩塌感。
要说29+1这年我想得到什么,我什么都不想要了,只想找回从前那个快乐的自己。有时候甚至怀疑,是不是很多东西获得的太早,注定伤仲永,折在途上。又为这样悲观的念头吓得一哆嗦,还是得用生命力硬扛。不信自己这么硬的命,就这么衰下去了。
这一次慢就慢点吧,能好起来就行。只是苦了家人朋友,没有办法多分享欢乐。有一些时候怕影响亲爱的人们想躲起来,另一些时候为没躲好而懊悔万分。
扯远了,我是想说,低谷如我也能为这部片子大哭然后收到一小份鼓舞,想必它更能感动你们吧。最后愿你们也能使出浑身力气保护自己的快乐和天真,祝我们都非常幸福因为那非常不容易。
2017年,30岁的这一年。 年初彻底删除了关于前男友的一切联系方式,从此,一别两宽,再也不见。 3月份因为工作需要,临时调去人力部门,开始了更为累心的工作。因人员大调整,一开始便是裁员,作为公司最老的员工,接手这样的工作,心里着实压力很大,很多熟悉的面孔,却再也不能作为同事。 7月份去南方的城市,进行分公司撤城的工作,所有善后的事宜中,最难处理的无疑还是辞退员工。 “夏日的燥热总是惹人心烦 再见说了一次又一次 和你 和她 和他 还有那些城市 成长的路让人有多痛 鲜血淋漓” 现在在看这条微博,已经想不起当时自己的内心到底难过成什么样子了。 8月,人力部的工作告一段落,重新回到了原来的部门。因为各分公司运营的不是很好,所以和本部门的同事说,一定要努力完成我们能做的所有事,帮公司渡过这个难关。 9月,快放十一假之前,看着空荡荡的办公室,心里有说不出的酸楚,那时候就隐隐觉得,我可能要和这个从零一起陪它成长的公司说再见了。两个在一起工作了四年多的同事,也在9月因为一些原因离开了公司,还记得我们抱头痛哭的场景,以及自己一个人落寞的走在街头,眼泪肆意的流,却再也没有人递过来纸巾。 10月,公司宣布调整,实则倒闭。接下来我们十几个人,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去处理善后事宜。这期间,更为繁杂的工作,也见过警察,收到过威胁的短信,还有数不清的冷言冷语。委屈的大哭过,一次,两次,三次…直到后来可以笑着和朋友说,没关系,就当是人生经历罢了。 以上,是在我30岁的这一年发生的事情。 影片中,林若君说: 从小到大,我都觉得自己是一个非常独立的人。 辞了职,才发现原来自己是一个依赖性很强的人。 原来平时一直依赖工作,下班之后依赖和朋友吃饭,再没事做,依赖睡觉。 当你发现一个人真的无事可做的时候,你真的不知道做什么好。 还是我不懂得和自己独处呢? 你一个人在这个屋子的时候会做什么呢? 写写日记,吃个苹果,拍拍照,自己和自己说话? 我从来不觉得自己什么都没有,因为每一分钟我都很努力的做自己。 我觉得所有的事都在我掌控之内,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走到这一步。 我好像在走一条楼梯,突然间踩空了一脚,不知道跌到了哪里,好害怕。 你有没有试过,眼泪是一直这样流下来,流过脸庞,流到下巴,滴到心口,再掉到地上。 我以为自己一个人不会害怕,但是原来我好怕。 反反复复的看这段,泪水也始终在眼眶里打转。 因为这些话,感同身受。只有和她一样经历过这样的事,才可以感同身受吧。 30岁,失败的感情,失败的工作,失败的生活。 但是,我的30岁,已经过去了。 希望在29+2岁,遇见另外一个自己,一个更好的自己。
“其实有什么好怕的?”
即将30岁的主人公内心默念着,随后重重倒地。
拥有漂亮的脸蛋、完美的工作、稳定的男友,和已然步入正轨的大都市生活。表面上,别人觉得你真的很不错,内心里的焦虑恐慌却在无时不刻的蠢蠢欲动,似乎就等在某一天,开始爆发;
长相普通、事业平平、未曾尝过恋爱之果,还意外患上了乳腺癌。看上去有悲惨色彩的女孩,依旧乐观通达,准备在自己人生分岔口之时,赶去实现儿时梦想。
改编自彭秀慧执导同名舞台剧的电影《29+1》,就将镜头对准了两位状态相异的“奔三”女性,在千篇一律的快节奏环境当中,展现她们定格在29与30这两个数字之间的暂停人生。
漂亮女孩林若君的焦虑,来自于她“幸运的流逝”。
原本拥有一切的完美女孩,不知从何时开始,发现自己与父母产生交流沟壑,与身边朋友逐渐疏远,与男友貌合神离;不知从何时开始,发现每件事情都尽十分努力,也未必能够通通做好;不知从何时开始,在有条不紊的工作与生活中,感受到了压力与疲惫。
“何时”。她的无力感、失落和反差,促使其跌落的节点,恰恰在于时间的推移。
年久失修才晓得是坏了。顺风顺水时候不会在意,等到不再那么游刃有余,那些细碎的磕绊便会突然垒成一座大山,全面化的扑倒而来。
说起来,30岁也不算大,但只有在这个略带“刺眼”的数字之上,人们才会停下脚步,整理那些堆积已久了的疑问与迷茫。
影片设问一个接一个如绵针突刺,“这么开心做什么?”“回忆过去做什么?”
似乎青春已过,激情不再。觉得爱情也没有什么大意思,觉得成功也难得成就感,金钱则不能换来健康。这么累,为了什么呢?都这样累了,为何还要面对年华渐逝的自己呢?
林若君的空虚和疲惫,正在于此。
所幸,毫不客气之余,影片还是在长段恐慌和无力当中,留出回路。
比如,29岁的胖姑娘黄天乐觉得,开心快乐没烦恼最值钱。
比如,人过中年的女上司认为,人要年纪到了才能明白,经历是很宝贵的。经历让她少做后悔事,不后悔所以能得轻松快乐。
生命每一天都在倒数的黄天乐,决定在三十岁的当口,及时调转桥头,去温习过去的美好时光,去追逐未曾实现的儿时梦想。
当林若君偶然触碰到黄天乐的生活时,这两个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女孩,开始了跨越时空的心灵沟通。
身材偏胖,父母早逝,一事无成,甚至在三十岁来临之前,得到了身患癌症的噩耗。阴影大于光明,与“拥有一切”的林若君相比,属于黄天乐的东西太少了。因此,她格外珍惜能够得到的一切,格外感激能够遇到的美好。
如此看来,与丢掉快乐的林若君相比,黄天乐的快乐,恰来自于她那不怎么幸运的人生。
一纸癌症诊断书,给黄天乐下达了生命通知。时间不等人这句话,似乎仅于期限在望时才会显得那么刻薄与冷漠。似乎只有在紧张起来的时候,时间的推进才会真正令人恐惧。
于是,抓紧每分每秒享受快乐、能多走一步就绝不停歇的黄天乐用她的乐观态度感染了负能量爆棚的林若君。
于是,正苦于习惯独处的林若君,开始停下忙碌的脚步,尝试回顾与展望之味。
亲人离去,朋友消失,健康危机。生活没有电影里那么多的拆解和分析,却拥有比电影更复杂的残酷现实。
初老症状,养生大法,佛系日常,丧。影片对准都市青年的时代性焦虑,用快速推进的画面和层层堆积的生活步骤,与银幕前的观众达成共鸣。
怕冷不能熬夜,贪食却不敢多吃。害怕社交,懒得认识新朋友,疲于了解新事物。想表达但无处出声,不情愿的事情,还总得去做。不想被禁锢,但是不知不觉形成的条条框框已然成为束缚人的无形锁,年少时期反感的事情,也已然成为习惯。
电影《29+1》就像跳转之后发出“啪嗒”声响的闹钟,打了我们一个冷战。
其实,未必一定要是29+1,不一定要是30岁。也许是25岁,35岁,40岁,等到磕磕绊绊不如意多起来时才开始体会的,就是刚刚走出的稚嫩时期,在体验这个事情上面,只有阶段快慢,没有早晚之说。
影片所展示的焦虑与不安,不仅仅是由年龄加法造成,更多来自于在时间带来生活变化后,人们面临的生存之难。这时候遭遇的困苦,必然是与从前的小打小闹大不相同。那么,在这个特殊时期生活的态度,就要发生转变。
三十岁的黄天乐第一次走出香港,追逐偶像走过的“日落巴黎”,沉浸在《从零开始》的音符里。
三十岁的林若君度过了与自己相处的孤单时刻,推开那扇铁塔形状的照片墙,发现自己与真正铁塔那头的女孩,仅有一墙之隔。
三十岁了,她同样可以“从零开始”。
影片有所侧重,故而黄天乐就像是林若君内心的另一面。林若君在她“过分”乐观的指引下,找到曾经的快乐,寻回失去了的对未来的憧憬,在数字29与30之中得到可以释缓的情绪空间。
作为观众,近100分钟的压抑、痛苦、无助和泪水,我们被电影牢牢抓住的软肋,在最后一刻得到豁然开朗般的释放。
生命的长度与速率皆不可控,唯有好好把握现在。或许只要轻轻一碰,便可以打开枷锁,便可以推开堵在心口的那面墙,便能够体会释然。
如此,幸福永远遥不可及,却又好像随手可触——全凭你自己的眼光。
既然选择在你,你还有什么好怕的?
周秀娜戏里29岁失去父亲,戏外30岁在TVB演女N号;郑欣宜戏里29岁罹患癌症,戏外20岁失去母亲沈殿霞还可以这么开心地大笑着生活下去。最动人的是两人相逢一刻。爱、失去与勇敢面对不再困惑的三十岁,让两个女孩一夜长大。
Around30的女性物语。一开头工作日的描述简直太写实,开头就透着让人喜欢的气息。周秀娜的演技、故事的节奏、几首恰如其分的剧中曲都大大提升好感。看完满脑子《早班火车》循环中
即使离奔3还有距离,即使是男生:但对刚走上人生拐点的我,这个故事却能如此感同身受,数度想在影院里大哭:天乐部分有点弱,但欣宜回忆妈妈(理解为肥姐)、Leslie还有黄家驹让人动容。若君的故事,会让人感叹一个演员能遇上好角色有多么的重要。我爱彭秀慧,更爱认真表演、朴实无华的周秀娜。
为什么影视剧中的胖子一定要开开心心,为什么影视剧中的绝症患者一定要坚强乐观,让得了绝症的、三十岁还没有过恋爱或性生活、只能请求唯一男性好友摸自己胸的肥胖女性做乐观派代表,太残忍了吧。
3.5。感同身受,但难称多妙。美图秀秀式美学,最后解决冲突落位于鸡汤,把作品的格局限定于此。好的方面是对节奏收放自如的掌控,对几场时空错位戏码的精巧设计和周秀娜令人信服的表演。时代符号的运用不显掉价,因为布满了亲身经历的温情细节。
还是太标签化了,好像女人不是事业奋斗型,就是乐天傻乐型,这还是出自一个女导演之手,对自我认识的衍化还停留在10几年前,可惜了。。PS:周秀娜不错,有望来年金像奖拿个提名。
前半部分真是做的不错,有点举重若轻,却也让人印象深刻,录像带带入的黄天乐那个故事转折其实也不错,但随后的故事就变得有点整体尴尬和若即若离了。黄天乐始终是一个活在日记本里的人物,缺乏直接交流,因此所谓陌生人之间的那种影响淡了。所以,美丽的林若君和乐天的黄天乐,你来选的话,你选谁?
好几场戏都很棒,细腻、真诚。原来不止我一个人的生活如此苍白无力,原来审视起来它还值得被讲述…但黄天乐的答案说服不了我。
粤语版,话剧改编,几乎看不到话剧踪影,成功的影像化改编。由两个30岁女性的“两生花”扩展成三十而立的大龄女青年的生活层面,内心戏有十足的演绎,能够触及观众的共鸣。但两个女性的形象比较偏执的标签化,导演用以掩饰话剧痕迹的技法也颇多,包括台词方面显得陈词滥调。
抱著女性電影的心態去看,尤其是主題和自己那麼相關,但是觀眾卻多次出戲,因為太過單一,太過表面。開場的節奏還算吸引,但到了三分之一開始看到導演的貪心,甚麼都想說,偏說不好30歲的女生是甚麼。
没有郑欣宜这个片子会更好
风风火火的都市白领女性在奔三的门槛坐了下来,慢慢品味人生。香港近年难得有诚意的生活小品,散发着老歌老电影的气息。哥哥的《日落巴黎》和结尾那首“由零开始”都让我分外想念...
周秀娜很厉害啊,完全拎起整个片,表演自然轻快、不落痕迹,为她加一星。郑欣宜的角色性格略失真,但表演上也没有尴尬硬伤。相形之下国内一众小花尤其是杨颖请扔到焚化炉好吗。
好的女性电影是拍给所有性别的人看的。
真不该对香港电影抱任何期望的。这部片子告诉我们,要是你一直不减肥不打扮,到了30岁,你的胸可能只被乳腺科的医生摸过。
意外的惊喜呢!30而立,其实说的仍然是找到自己的人生,做自己的事,独立自主。连我这么一个男人都能感觉到这种快节奏都市生活的寂寞、焦虑和压力,更何况女生们。而且周秀娜这演技竟然出奇的棒,泪点太到位。三星半,感觉是今年的一部算是小亮点的港片。PS:女生30岁没被摸过胸真的很可怜吗?7.3
女观众都在哭,哭完却不知道获得了什么,毕竟没有一种答案是普适的。郑欣宜就是《失控的正向思考》里的典型案例,连绷着脖子往上看的姿势都相同。愿你扛得下所有的现实,捱得了真正的苦也享得了真正的福。
应该是舞台剧基础的原因,竟然算是近期看的比较惊喜的小众港片,关注的话题也很女性,估计女观众会更有共鸣吧。周秀娜表现也很好,意外发现她竟然会演戏。相对来讲郑欣宜条线略弱,个别部分比较形式,整体还不错。
能明白郑欣宜的角色对于林若君的心境转变甚至是电影的主题表达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但这条线仍不大喜欢。更满意前半段剧情,那些失落和迷茫的段落,尤其是周秀娜的表演看着非常舒服自然,后半段较俗,关于释怀的部分说服力不足,或者说有点理想化,不过片尾响起《由零开始》时机很对,有感动的力量。
三十而立的“立”,说的不是性格独立不依靠别人、不是建立社会属性(事业、婚姻..)标签的堡垒、不是站经济基础上的独立,而是成为一个不需依赖工作物质伴侣社交来证明/逃避与自己独处时的不知所措、清晰坦诚而完整的自己。不管三十前后,幸运银幕内外的我们都懂了,而多少人终生也不懂/害怕成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