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有几个木?”片头让观众感受了漫天黄沙的壮观,教育的落后,贫穷的气息。上涨的24.8的学杂费,老师不舍得换的断芯笔,用黄沙洗手的场景。本以为这是一部苦情剧吗?不!导演完全没有按套路走,“朴素的真实 ” 是这部电影最吸引人的感情。 电影来源生活,生活是艺术的灵魂的产地。缺水的西北荒漠,贫穷的山村,清贫而热心的老师,活泼的孩子,勤劳朴实的妇女。西部缺水、退耕还林、缴学杂费、重男轻女这些现实,导演十分正确的一点就是点到为止,并没有深究。导演观察了生活,把当地的民风民俗巧妙地融入了片中,特别是“听手”。对小孩子而言还具有一定的金钱教育,该片中主人公通过卖鸡蛋--买笔--卖笔--分期付款买羊--卖羊--挣到路费--去摘枸杞--摘枸杞卖钱--凑够学杂费!这里面是十分简单易懂的买进卖出的道理,却充满着许多的波折,这一个13周岁的女孩子独立完成的过程。 一部电影的灵魂是通过“电影的瞳孔”所表现出来的,儿童片最难做到的就是怎么表现自然富有童趣,所以就需要用孩子的眼光来看世界,这些在本片里,运用把机位放低来达到这样一个效果。虽然该片多处孩子们的表演都感觉是刻意设计的,但这是一种电影的表现手法,不会有大的影响,要的就是那份久违的快乐。片中的摄影大量的使用了运动镜头,有几个升降镜头用的相当的好,准确地传达出了人物内心的情绪,很好的表现了故事的张力。女主人公王燕与夕阳在平行奔跑着,确实可以看成一副画。本片中无数桢是王燕在奔跑的画面,这种跟推镜头运用,更好的表达了一种对生活拼命追求的向往,同时让观众真切感受到这个小女孩的热忱。大全景让我感受到了空旷狂野的西部景色。最让我震惊的是那两双小“听手”,这无疑是本片最温情的镜头。 电影的声音无可厚非是主旋律,电影的声音是交流的语言,是背后的音乐,是观众的评价。这部电影的语言单纯接地气,往往最简单的话语才最扣动人心。“叔叔,你就把羊卖给我吧,到时候我就可以挣80块钱,再加上我之前攒的20块钱,我就可以坐车去摘枸杞了。摘了枸杞,我就可以挣更多的钱,挣更多的钱,我就可以交学费了,交了学费我才能上学。叔叔,我想上学。”这样对于王燕而言正常不过的话却已让人泪流满面。音乐是一切事物的调味剂,该片中音乐很有民族特色,更能营造当地的氛围。在王燕准备搭车去水固摘枸杞的时候,用了一段欢快的音乐,但在没办法搭车后,转成失望。而这段音乐在后边多次出现,并做了些改变来表现不同的情景,渲染不同的气氛。 电影就是一项艺术品,它反映社会来源生活。
不谈剧情,只谈感受。
还记得是小学的时候,五六年级吧,在少儿频道看的这部电影,不知道为啥,就是觉得和当时王燕相同的年级,她却要为了小小的学费费劲才能上得起,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有很多触动,窝在卧室里,看的时候就不自觉地哭了出来,不是大哭,就是眼泪蹭的一下冒了出来。
还记得看完的时候,还被那股力量感染,还对母亲说,我也要自己挣点钱,当然这是后话了,最后其实也没去,自己骨子里还是缺少了那股西部人民的韧性。
一下过去了将近13年,再也没有看过,也没有碰过,只是在剩下两部哭过的电影里,稍带记起罢了。
最近在做一些视频,刚好觉得题材蛮接近的,于是便又下载了下了。
再次打开,画面已经和时代脱轨,就如同山区人民的脸上,掩盖不掉的风吹日晒的痕迹。
前几天,在去上海的火车上,再一次观赏。
剧情,也是看过,只是这么多年,再次遇见,真的好像见到了10多年未见的老同学那般,从记忆里漫出来的一丝旧纸张的味道。
尤其是他们还是小学生,而我已经快到了寻常人该结婚的年级,看到三花姐说的“我都18了,和你们在一起上学也怪傻的。”,想到我自己明年计划的考研之路,那时的我也就27了,如果真的如愿考上,和一群22.23的小娃娃坐在一个教室,也会像她一样尴尬吗?
当然三花姐的本意并不是不想上,这个只是借口罢了,就如同我一样,考上了,再说。
两次观看的年岁不同,哭点似乎也有了不一样的地方。这一次我倒是在王燕妈的那几场戏里,再一次湿了眼睛。
一次是,王老师说的“王燕妈当时下学的时候,在那里哭了多久”,一次是王燕妈说“看到王燕暑假里,四处挣钱,太辛苦了,她看的都心疼”。也许是年岁渐长,也更能体会到为父为母的不容易,尤其是他们不一定会在孩子面前说什么,倒是会把孩子的行为记住,有的时候自己躺在沙发上心酸,有的时候做儿女的,看到母亲这般,自己也会难受。
王燕妈确实重男轻女,宁愿买新书包,也不愿给女儿交学费。其实算来,20到24.8,20 的话继续上,24.8就不给上了,就算有人说三个孩子,就得多交12元多,可别忘了,那两个新书包,也是12元正好平了的。
当然每一次看,全剧那么长的一个长镜头,每一次看都要哭。叔叔我想上学,哭腔恰到好处,这女娃演技不错。
只是这么多年过去了,也会担心,别人再次看这个戏,会说这个是“道德绑架”,而那些年,还没有这么多网络热词的情况,只是想表达王燕的无奈吧。
尽管我还没有孩子,倒是真的以后有了孩子,这部片真的可以给他们好好看看,不需要让他们知道要自己挣钱什么的,只是想让他们知道, 学习有的时候虽然苦,在有的地方,是别的小朋友求之不来的机会,要珍惜,至于学的好与不好,得看天赋才行不是?
就如同王燕怎么也记不住20以后的素数,恐怕只是为了挽留三花姐罢了。
看完这部片子 我突然理解了我妈为什么要我读书 要我考证
老妈就跟“三花”一样 甚至更惨
明明知道上学很重要
可连一年级都没上完
因为等有钱交学费的时候年龄大了
不好意思
19岁出嫁
20岁生了我
像主角老妈那样紧巴巴的供我读书
老妈个人是有见识有想法的
但大环境摆在那儿
命运并不能掌握在自己手里
所以并不想我再重复一次这样的命运
所以她才会一直顶住老爸的压力
从来没在读书上缺过我钱
所以才会在我 高三那年
回家看到我拖着行李箱回来后
眼泪都差点掉出来
通过《上学路上》
我看到了老妈年轻时候的经历
也就突然理解了
为什么总是要让我学习学习学习
苦出身
不求大富大贵
稳稳当当提升自己
定能过上小资
也让老妈享享清福吧
明年cpa考起来吧
这类片子其实不少,但多让人觉得做作虚伪。但这一部却散发着真正朴素的光辉,让你在贫穷与善良,主旋律与童年趣事之上,产生心灵深处的反应
在即将离开大学的时候看到这么一部电影,很有意义。
日子过的太舒适
三星半,电影院学校组织看的,鼓励下这个题材。
GOOD
。。
国产儿童片的希望
纪念一下自己挣过学费的童年
最后那场戏就是明摆着反主旋律~很好。分寸、节奏,还有听手。
方刚亮导演的片子都有一种平实的美~
最近先后看了方刚亮导演的《我的影子在奔跑》《情不自禁》,于是接着看了这部《上学路上》,然后惊喜地发现:我于初中时候在电影频道看过。虽然蛮多故事情节已经印象模糊,但因此得以在观影过程中时常有种尘封于脑海记忆被唤醒的奇妙观感……想想,如今自己对电影爱得如此之深,也要感谢当年CCTV-6提供了观影途径,不过现在我很少再看电影频道了。P.S.:为看此片特地安装了1905电影网APP ,而在看片时却莫名其妙地下载了两个我不用的软件,真让我嫌弃。
原来国产也有好电影
相亲会上做的那笔买卖是小女孩赚钱事业上的重大转折。另外,小女孩很有姐姐范!
学杂费二十四块八
该怎么说,很让人激动,又很让人心酸.
也许,因为那些熟悉的场景,熟悉的脸庞,多打了一颗星
上学路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敬请观看方刚亮导演的电影《上学路上》。
真好 我看到了孩子想上学的期望 和为能够上学而做出的努力和艰辛 这个小女孩用聪明的才智赚取了上学的费用 从而获取了上学的机会
有种乐观和积极的情绪,源于年轻、大地和梦想,绝大多数中国老百姓都是这样,没有那么多悲情,实实在在、劲头十足。
邵氏老片里也见过听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