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哀”与“爱”——卡片中的伏笔
其实只是一篇影片中卡片词汇的不完整总结。
在家看电影一直有截图的习惯,无论喜欢的构图、衣服、表情还是台词,都会截一下,就好像阅读的时候随手用铅笔做标记似的。在看完电影回顾截图的时候,发现了卡片里的玄机。
影片开始二十几分钟,有一串词汇卡片的镜头,卡片上出现的词,多多少少、或显或隐的,暗合了影片的情节和情绪,两个最重要字,是“哀”和“爱”。
毕生飘荡于时间之海,死生有命,聚散有时。十二年后的第一个场景,从房东老奶奶抱着猫的遗像中开始,伴随着悠悠的钟声。为马缔与香具矢的爱情做牵线人的老奶奶会离开,为马缔编《大渡海》做引路人的松本老师也会离开。在获得的过程中亦不断失去,在成就的结果中亦总有遗憾。哀是人生的底色。
【哀韵】诗歌或音乐中表现哀伤情感的语调或旋律。
【哀伤】悲痛、悲伤。
【哀情】悲伤的感情。
【哀愁】哀伤的情绪。
而对爱,影片则如词典释义一般从多个角度加以解释。
就伴侣之爱而言,马缔对香具矢的感情固然是“恋慕”的最佳阐释,但香具矢在漫长岁月中与马缔相敬如宾,故作潇洒的西冈醉酒后的求婚,荒木申请退休照顾妻子,乃至松本太太对松本老师无言的体贴,亦是人世恩情的种种呈现。
在对伴侣之外,对事业的执着、对工具和手艺的持守、对书和对猫的深情,亦是爱。这种生命与书、与猫、与器具相联系、相接纳、相融合的过程,也是人不断和生命发生联系,不断热爱生活的过程。
【爱诵】喜欢某首事而时常诵读。
【爱妾】宠妃。
【爱唱】喜欢某首歌而时常唱。
【爱听】因为喜欢而时不时聆听。
【爱猫】备受疼爱的猫,或指疼爱猫。
【爱执】执着追求异性,或指眷恋不舍、执着于性爱。
【爱称】本命以外的充满亲切感的称呼,昵称,绰号。
【爱情】恋慕异性的感情。
【爱书】很爱读的书籍,或很珍惜的书籍。
【爱器】十分喜爱和珍惜的乐器或用具。
还有一些并不是“哀”或“爱”字开头,然而与情节有涉的词。
【间子】将棋对弈中被将军时,用于阻止被将死的棋子。
(影片中的“间子”当然是小田切然扮演的西冈,在局长提出要撤换一个人作为保留《大渡海》的条件时,西冈主动调换到宣传部,才保全了马缔和大渡海。)
【对酌】没有侍从在旁,两人互酌对饮。
(香具矢去筑地之前和马缔的对饮,马缔借酒壮胆送出情书。)
【投缘机缘】人与人是否投缘全由缘分而定。
【暧气】打嗝。
(不知道是否与松本的食道癌有关。)
【体恤】怜悯体谅。
【相携】两方携手合作。
【衬纸】为防止污损而夹在物与物之间的纸张。
【相仕】一起工作的同伴。
【咬接】将木板连接处各去掉半数厚度再拼接起来。
(指的可能是马缔和西冈在工作中相互砥砺,两种性格各得其所吧。)
【大放异彩】发出明显不同于一般的光彩。
【意气冲天】气势高昂、干劲十足的状态。
【异类】游离于主流之外、特立独行的人。
(当然是“认真君”这样的怪咖了~)
【生存】存活、生活、度过人生等意。
2 ) 为辞典奉献的一生——《编舟记》
马缔光也:“我要为辞典奉献一生。”
竹奶奶:“能在年轻的时候就找到自己这辈子想做的工作,你真是幸福。之后只要一路走到底就行了。”
——《编舟记》
将代表日本角逐the 86th Oscar(2014.3.3)的是石井裕也的《编舟记》,一部从画面到剧情都充满陈旧质感和味道的日本电影。一如影片中西冈正志的扮演者小田切让所说:“当我看完剧本之后,感觉这部电影充满浓郁的旧时代印记。”而事实上,这部“充满浓郁旧时代印记”的电影所设定的故事发生时间是1995年——2008年。这一时间似乎并没有那么遥远,与其说“旧时代印记”是故事发生时间所带来的,倒不若说是故事的内容所赋予的。
所有人都以为玄武书房的旧楼早已成为了公司的仓库,直到松本不情愿却又无可奈何地提出辞职的时候,人们才开始发现原来旧楼里还蜗居着辞书编辑部——这是一个早已不能为出版公司带来任何利润,甚至是已经被飞速发展的网络社会抛弃的部门。在这样一个因为互联网而让社交变得轻便简省的年代,人们忙于不停地创造一个个“新词”,还有谁回去翻动一本笨重的大辞典呢?
38年来一心一意编写辞典的松本乃是荒木部长的最得力助手,因而当松本因为生活所迫不得不离开辞书编辑部另谋一份稍微丰厚一点儿的工作时,荒木一边饮酒一边落寞地说“就好像自己的身体被砍走了一半”,“再也不可能有像松本这样的编辑了”。也正是因此,松本在临走前走到了自己的接班人——马缔光也。
马缔的名字,在日文中与“认真”同音,马缔君就是认真君。满身书呆子气质的光也与销售部门的工作格格不入。扮演者松田龙平的表演堪称精准,仅仅是光也在销售部与同事的几句交谈和在书店推销时的几个动作,这些就足以让我们看到一幅鱼沉闷地陷在淤泥里的景象,扑腾不懂,掣手掣脚,满身都是扭捏和不自在。
辞书编辑,随身携带采集卡片,在宴会上或是饭馆里将听到的所有新词都记录下来,然后用不同的符号标记以分门别类,交给不同的人来释义……而“《大渡海》要成为一本活在当下的辞典”!
语言是活的。它们决不像沙滩上的鹅卵石,停在那里等着你去拾拣。它们是不断流动的水,或许有始,却永无终。然而,一旦被写在纸上,词语就再也不会变动。“一本活在当下的辞典”究竟是怎样的?《大渡海》如何才能追赶上生活的变化?
一如荒木所言,“词语的海洋浩瀚无边,辞典是那片大海中的一叶扁舟,人类靠着这叶名为辞典的扁舟渡海,找寻最能表达自己心情的言语,那是找到独一无二言语的奇迹,献给想与人关联,期望渡过浩淼大海人们的辞典,那便是《大渡海》。”
与其说荒木和光也等人是在整理词语编纂成册,不若说他们是在与加速前行的时代做抗争,用笃定和坚持去抓住变动不羁的时间脉搏。
“三省堂出版的《大辞林》花了28年。”当听到松本的这一举例时,浮躁的西冈正志先是为自己无望而寡淡的未来人生大呼哀哉,接着却又不禁感叹松本的持守——“38年一心一意编辞典,真是难以想象,明明还有其他有意思的事。”编辞典,尤其是编一本似乎永远不可能完成的辞典,到底有什么意思呢?正因此,正志向光也发问:“你怎么那么有干劲?拼上20年都不一定完成的哦。”
然而,光也的回答是什么呢?在与房东竹奶奶吃饭时,光也这样说道:“我要为辞典奉献一生。”竹奶奶如此开心:“能在年轻的时候就找到自己这辈子想做的工作,你真是幸福。之后只要一路走到底就行了。”
是呀,“之后只要一路走到底就行了!”然而,词语是人与人交流的工具,编辞典不是一个人单枪匹马能够完成的,光也作为一个编辞典的人,却完全没有与人共同的能力。为了热爱的事业,光也开始尝试与人共同……
沟通的变化发生在光也与正志之间,然而却通过光也和香具矢的爱情展现出来。木讷的光也写了一封文言情书给香具矢,正志拿来要做指点却完全看不懂,而香具矢也只能让餐厅的老板帮忙翻译……这可爱的尴尬渗透出影片背后的力量,似乎沉闷的图像之下一种绵密、隐约却又亘久的韧性。
波折依然来自于变化的时代。玄武书房决定关闭已经长久亏损的辞书编辑部,然而,《大渡海》却还遥不可及。浮躁的正志已经慢慢地开始平静和投入,一方面将确定要收录的词语交给相关的专业人员开始释义,生米做成熟饭;同时,找到村越局长,说服其继续保留《大渡海》项目,而条件则是自己要被调至销售部。这是被《大渡海》改变的有一个人,西冈正志。
竹奶奶去世了,正志离开了,荒木老师生病住院……时光不紧不慢日复一日地又走过了14个年头,在对抗内心的疲乏、时代的变化和不时发生的意外之后,“国语大辞典”《大渡海》终于浮出海面。然而,光也还是晚了。在能透过窗户望见海的房间里,荒木部长离世了,他未能看到自己曾经命名并付出了几乎一辈子心血的《大渡海》。但每个人或许都会相信,他徜徉过词语的海洋,将撑着那“一叶扁舟”继续泅渡。
辞典发布会上,光也和松本不约而同地掏出衣兜里的采集卡,词典刚刚发布,修订却已经开始,这两代人将继续做着“这辈子想做的工作”,这无疑是幸福的。而辞典是“献给想与人关联,期望渡过浩淼大海的人们”,这是人类的事情,大概人类也会是幸福的。
词语不断地出生和成长,时代的加速度愈来愈快。松本在离开前将自己的袖套送给了光也,光也戴着它继续“扁舟渡海”。新人岸边绿,这名字充满寓意,似乎乘舟渡海终于抵达海岸,那一抹绿色让人感动。
无论“编舟记”,抑或“大渡海”,这译名都让人不自觉有种沉静的感觉。编纂辞典,像是一件如陆上行舟般的事情,当翻动那厚厚的辞书,薄软却质地密实的纸页产生似有似无的粘连感觉,这怎会不令人感动,继而油然生爱?
2012年12月4日
3 ) 人生如海,一苇以航
被日剧近来愈发无节制无下限的动漫化表演风格逼得头疼时,所幸遇到了这么一部日本电影。
如果要我选择一个词来形容我的观后感。
我首先想到的是,节制。
这是非常节制的一部电影。从叙事,从人物,从视听,都收敛到了隐忍的地步。
从故事讲叙来说,编辞典这种故事原材料本来就容易在戏剧性上先天不足,编剧和导演还愣是把可能渲染出浓墨重彩的情节点故意漂白了才拿来示人。
马缔的爱情,词条的疏漏,主编的过世,无一不是可以或煽情或励志的泪点或燃点。但是这部电影里,却硬生生地将这些事件的棱角砸得扁平,只留给我们看,岁月碾过的痕迹,清晰却不用力。
但即便是这样,香具矢带着几分怒气地说拜托大将帮自己念情书的时候,兼职打工的大学生陪着编辑部的众人熬夜熬出胡渣的时候,主编过世时夫人手中的毛线织针一滞的时候,那种不露痕迹的情绪,还是让我眼眶一热。
从人物塑造来说,我不知道这样一部电影去申奥,西方评审到底能多么逆转口味来欣赏。
这是一部比《入殓师》更东方的电影。没有一个人类似于西方的个人主义价值观那样,张扬自己的存在,每一个人都把自己放进普通的人生里,平淡地走着自己的路,男主在静静编书,女主在静静下厨,同僚和亲朋们也在静静地奔波着他们的家庭和工作。连得到爱的喜悦,与失去爱的痛苦,都只会在某一瞬间流露,然后又在生活的洪流里被蒸发成虚无。
但是每个人,都不是麻木的,他们生活,却又被彼此的生活潜移默化着。比如一点点学会表达情感的马缔,一点点变得认真踏实的石冈,一点点喝起清酒和啤酒的岸边。
从视听语言来说,就更明显了。全片使用35mm胶片拍摄,和手写编书一样,复活着数字技术侵略一切以前的质感。固定镜头铺天盖地,镜头光线大多时候偏暗发哑,就像是书库里久不翻动泛黄的卷册。比起很多人并提的《入殓师》,《编舟记》对音乐和音效的使用更加润物无声,在很多情节点音乐甚至直接缺席。
但是我喜欢这些节制,比起刻意串起的故事性,比起精心打造的戏剧性,我更喜欢这部电影的不动声色的感染力。
为言语之海编织辞典之舟的人们,也为自己的人生如海,找到了可渡的航船。
人生如寄,何为多忧。
汤汤川流,中有行舟。
4 ) 伪中年男人的古典爱情励志片
伪中年是讲本片编写新词流行语的行为志在讨好年轻观众,又不愿放下知识分子的身段,流连纸笔,隔离出一片不染俗尘的世外桃源。
这样一个累积知识的空间必定是有男性谱系的,因为女性要么肤浅,如时尚杂志编辑,要么平庸,只能做临时工打字员,要么,必定是贤良淑德的男性仰慕者,如宫崎葵小姐,为自己看不懂松田的信而自责流泪,戏里却除了让她做饭端盘子外毫不留意。当然,松田这样的继承人要以振聋发聩的知识分子的事业为重,但总要有人做饭洗碗吧,于是在对的时间遇到了对的人。于是戏里戏外都是一道道美丽的毫无意义的花边。古典爱情便是,女性默默的献祭,完成男神的功成名就。
这倒还并不是利害之处,问题是人物行为缺乏充分的动机。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不可能得以品尝一点点蜜糖便脱胎换骨死心塌地,这一点,导演尤其天真。我们当然可以推测圣人出,以身作则化育万物,于是众生有情,迷途知返。但究竟为什么女人们可以对自己甚至不能理解的事业如机器人一般无欲无求,片尾学生们为了同样的原因热病般数月不眠。但毕竟,导演的努力,大家都感觉到了,此时的确是令人振奋和骄傲的既定高潮。
偏门的主题反而更讨巧,因为知道自己面向的哪一类人群。但如果想要寻找微妙的情戏,代入某种前现代的古典剧情,还是罢了。毕竟,这里只是中年男人的字典癖,没有爆米花的爆米花电影。
5 ) 每一分认真都有意义
我看过一部名为《寿司之神》的纪录片,讲的是全球最年长的米其林三星大厨小野二郎和他的寿司店。小野二郎对自己的料理要求很高,他每天只接待固定量的客人,从配料到主菜都要亲自试选,在他的店铺中要经历10年的基础训练才够格去煎蛋,严格程度可见一斑。在这部纪录片中,观众看到的不仅是一个人对料理的执着,更是一个作为“职人”存在的厨师的认真与严谨。
“认真君”是《编舟记》中男主角马缔光也的外号,更是他被最终选中担任“大渡海”辞典编纂人的理由。不认真的人是不能编辞典的,因为辞典的小小错误都足以造成查阅人信任的崩塌。在文字的海洋中,辞典就好像是一叶扁舟引导着人们去探索语言的奥秘。另一方面,编纂辞典的过程又是繁琐甚至枯燥的,一遍遍的校对,一遍遍的查漏补缺,电影中的《大渡海》历经了十五年才最终完成,几乎消耗了一个年轻人的整个青春。在这十五年中马缔光也遇到了心爱的女人,交到了志同道合的伙伴,见证了前辈的死亡……一本辞典成为几个编纂者共同生活的缩影,又像是一条线索,串起了每一个为它竭尽心力的人。
马缔光也的扮演者松田龙平将这个认真甚至有些刻板的角色饰演的恰到好处,他做事的一板一眼、对待爱情的笨拙,不仅吸引到了香具矢,更使他成为了独一无二辞典编纂人。《编舟记》的基调和缓平淡,马缔光也给人的感觉也是暮气沉沉,但奇怪的是只要大家在一起工作,欢快的音乐就恰如其分的想起,把气氛烘托的也开朗起来。在《编舟记》中没有浮夸,没有大鸣大放,即使饰演活跃角色的小田切让也让人感觉轻松的恰到好处。这不是一部快乐的电影,却包含了最积极的意义。演员们在饰演的都是普罗大众,真正生活着的,平凡的普通人。
我已经不太记得起最后一次翻看字典的时间了,甚至新一版《新华词典》出版时还想着“现在真的有人在用吗”这样的事。的确,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不求甚解的我们再也不在意一个词真正的意义或是读法,我们不介意嬛是念“huan”还是“xuan”,也无法像电影中的马缔光也一样说出“右”应当如何解释。现实中如果存在喜欢辞典的朋友大概也会被别人称为“怪人”,但《编舟记》好像提供了一扇可以窥视到不一样风景的窗户,让我们看到辞典这个东西之所以可以被作为参考保留下来就是因为其间凝聚的是无数人的努力,他们位每一个词条编辑记录,绞尽脑汁的想着词语的解释——那些片段竟然也充满了浪漫的情怀。这些人的每一分努力都使得辞典变得更加的完整,他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也是不可或缺的。
《编舟记》代表日本角逐今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结合日本曾经获得最佳外语片奖的《入殓师》我们不难发现,尽管拍摄如此微小严谨的题材是日本人的专长,尽管影片有着明显的日式风格,但它们透露的核心精神往往是具有大众意义的,是每个人都心有戚戚焉的。像是《入殓师》中生者因为尊重死亡而更积极的生活,《编舟记》中每一分的认真都变成了辞典中最意义的存在。《编舟记》的最后香具矢说马缔是一个有趣的人,这恰恰说明了一个人不是只有说很好笑的笑话或者做很搞笑的事才会变得有趣,一个认真生活的人也依旧是闪闪发亮的。
6 ) 文科男不是文青
致中文系研究生博士生的男生们
电影看了不到一半,忍不住过来说两句。
语言,是我们的工具以及研究对象。然而中文系里面又分很多专业。有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外国文学,比较文学,影视戏曲文学,文艺学,文字学,文献学,语言学,文化研究等等。有些专业还要再分很多具体的方向。
语言学和文字学以及文献学其实跟中文或者说文学没太大关系。如果做一个定位,他们其实是很枯燥很理性的专业。特别是语言学,几乎就是一个理工科专业。招生时候,懂电脑语言,数学建模这些的都优先录取。他们不需要太多的聪明,他们最看重的是稳定,谨慎,细心,持之以恒。
小光给我的印象很熟悉,因为我周围很多这样的人。当然他们没有小光这么戏剧化的夸张,但相比常人,的确木讷,不善言辞,重实际,谨慎。
其实其他专业又何尝不是这样?研究生博士生大部分的精力放在理论上面。我们所要做的是理论自身的辨析以及从作品抽绎出理论出来。那些常常运用的语言,理性,枯燥,深刻。
小光的苦恼也是我们的苦恼。不善交际,不会心机,不善言辞。但这个社会很残酷。我们往往是注定要被淘汰的人。
一辈子能做精一件事是很幸福的事情。就像我们学院有些学者能把一部古书的所有版本找齐,并且校对注释一遍,花了十几年啊。我们都很敬佩,他自己也很骄傲。
我们又是正常人,有正常的反应和想法。但在表达的时候却出了问题。形式扭曲了,即使别人知道你要表达的意思,他们也不会否认你所带来的形式并没有表达你要表达的意思。熟悉的人会进入你的语境,会原谅你,纵容你。但在社会,一次没成功,你就失败了。于是,这种痛苦是巨大而无法摆脱的,也许只有时间能让我们逐步适应社会,钝化自己,钝化感受,痛苦也就能减轻。
文科男不是文青,他们不会说甜言蜜语,他们不会浪漫。因为他们知道所谓的美丽的语言到底意味着什么,知道语言一旦表达出来,已表达就杀死了更过未表达的东西。
这部片子,有着浓重的禅味和积极的感受。这是电影,是理想。但真实的社会不可能这样。因为大家都在追求那些有限的事物,你不抢就被别人抢了,你抢不到任何东西,到最后你连抢的资格都失去了,只能捡拾别人不要的废弃之物。
文科男表面会表面没什么反应,但他们的心却是清晰和健动的,更是敏感的。
以后这会是职场人士必看的电影之一,特别是初入职场的新人。从几位主角开始编写大辞典开始,他们对于这项工作严谨认真的态度,就不再仅仅是敬业的职场工作态度了,它代表的一种日本的民族精神。我敢说日本人喜欢这部电影,拿去申奥,应该带有一种民族的自豪感吧,但在外人眼里电影本身很平庸。★★★
清凉的质感就像翻字典纸张的手感,松田龙平不再只靠外形吃饭,熬出了味道。我们拍各种不着边儿的时尚杂志社,总那么虚假蹩脚,人家拍辞书编辑,不徐不疾,一针一线。把语词视为海洋,词典就是渡海之舟,所以词典取名《大渡海》,编辑就是编舟人。80后导演石井裕也万一会拿个奥斯卡最佳外语。
龙平真是理想型。
电影本身很一般,但背后那种负重于泰山的厚重精神值得钦佩,让人想到这个民族经常引以为豪的“大和魂”。在浮躁和快速前进的社会,看看人家的一个字头是怎样诞生的吧。
你怎么看待字典,如同怎么看待这部电影。应该说,电影本身相当枯燥,没有太多的修饰美化,慢得惊人。12年后,还有一种没完没了的感觉。若是励志剧,这个时候就可以完结了。
其实还是回避了在电脑时代这样的辞典有什么用的问题,展示了一种古董级的工作方式,很美,很职人,感情让人很泪目,但还是古董,逃避了很多现实冲突。
对生活要充满性冷淡的态度,才有可能日积月累一心为己成就一番事业,但这只有少数人能做到。大多数人愿意去过那种无意义的生活——对各种外物充满冲动,被内心欲望所任意驱遣,每天忙忙碌碌,即使多年之后一事无成。
看来我已经腻味了日本电影里的简单笨拙的坚持和不善言辞的weirdo,加上我对这种生硬的两段式的时间结构一向的无感,《编舟记》几乎没有给我带来任何的触动,知道导演想说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但就是不在乎、不觉得好看,反而觉得这种设定和台词都相当矫情。
为理想主义的执著精神而深深感动,然而又对皆大欢喜的结局感到遗憾。这是典型的日剧式表述,而舟的结局该在海上。几位关键人物印象深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刻画比较单一,也是日剧式的,温暖的大酱汤。
入殓师,编舟记,日本人总能把一些边缘职业的人拍得有滋有味
会想起《天地明察》,不过比那部还要稳和静许多。日本人总喜欢在这种枯燥里找成就感,由之风格和内容也是对应的。这里有枯燥对有趣,有平凡对伟大,不过最感兴趣的还是在研究词语的时候学习并了解生活与爱。这才是文字的意义嘛
言葉の海を渡る船、人生の海を走る道!
一舟一世界,能把这样的故事搬上银幕却不觉得枯燥,难度不亚于编字典本身。本届#上海电影节#终篇。
不会再有更呆萌的松田龙平和更贱B的小田切让了,赚得一把基情泪啊
爱是温柔有耐心,还有敬意。松田龙平爱编词典是这样,爱小葵也是这样。嗯,找到一件值得自己如此对待的工作,一个爱人,这一生,夫复何求呢。
那份對於文字與傳統的謙卑敬畏令人動容,前半闕松田龍平的書呆子形象塑造略顯過火,但詼諧味十足
一个呆萌一个贱萌,我就被这俩男神轮着萌的整个人都不好了!
边看边难过,有了wiki,大渡海的存在还有意义吗?耗费如此多的心血去做这件事真有价值吗?但又打心眼里羡慕日本人这种一头扎下去做事,从不怀疑其意义的踏实。专注本身即是意义,即是幸福,即是道之所在吧。
(9/10)片名之所以叫《编舟记》,是因为主人公花整整15年编辑的字典叫《大渡海》。发现日本一些导演喜欢用影视化解世人对职业的偏见,《入殓师》、《编舟记》是这样,《棋魂》、《灌篮高手》、安达充的作品也是这样。呈现主角的不易,却不去渲染他们的”伟大“(反面例:《孔子》)。
非生非灭,非色非心。浩如烟海,郁如邓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