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最后一件外套,根据你送我的式样做的。” “45码,还是蓝色的。” “我们回家。” (这段直接飙泪) 耄耋之年的老人在儿女准备送他进入养老院时,拖着病腿不告而别前往波兰,只为去给在战争时期他的救命恩人送一件外套。 在时过境迁的70年中,老人并没有任何关于对方消息,海关甚至因此不让他入境。住旅馆时被人盗走了所有钱,又不得已向自己的女儿低头借钱。但他最终还是冲破重重困难、竭尽所能找到了他的老朋友,履行了他的承诺。 从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飞往西班牙马德里,然后坐火车去波兰华沙,中间在法国巴黎转车。 一段事故频发,跌宕起伏的旅程。这位老师前往的这段旅程,不仅仅是时空的穿越,更是心结的消弭。 作为纳粹大屠杀的犹太幸存者,70年前恐怖的经历,在旅途的过程中,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在老人眼前。 他辗转几个国家,在路上向他新认识的人一次次地讲述他内心那段黑暗的回忆。这位老人得到了每一位陌生人的关怀或道歉,最终他见到了蓝色外套的主人,得到了温暖的归处,也得到了心灵的疗愈。 也许我此生无法原谅你们曾带给我的巨大伤痛,但我仍然感激,感激在我破碎困苦的一生中遇到了许多温暖仁厚的人,他们为我这不堪的人生增添光彩,变得明亮。 有些人如果不去见,可能就再也见不到了。很庆幸,他们见到了,他们都还未忘记彼此。
一位八十岁的犹太老人从阿根廷到波兰送老朋友一件复刻的外套。影片开始子女要卖掉他的房子,让他截肢掉受伤的腿,让他住进养老院。老人不同意,逃离。本以为是一个倔强老头的叛逆之旅,但是没想到…
影片开始弹幕都在说,为什么子女没有一个孝顺,都不理解父亲。我以前也不理解我父亲,疫情期间老家有人去世,他非要折腾回去。后来我理解了,在他们这个年纪,父母早已离世,一开始是送走了上一辈的人,从这两年开始,送走的是同辈人了。执意回去送一程也就能理解了。或者那些明显不真心的亲朋,他也执意维系,我想是很珍惜每一个没有离开的人吧。而年轻人有自己的世界,有自己的追求,影片中的孙女觉得一台苹果手机比和爷爷合影重要的多。你说谁有错吗,没有,经历不同悲喜不通而已。
影片有几个特写镜头是老头胳膊上的编号,那是集中营编号。这个出生在1927年的老人,眼看着一家人被德国纳粹害死,一生都没有从痛苦中走出来。他甚至都不想用嘴说出波兰这个名字,用一张纸条告诉别人他的目的地。在巴黎转车经过德国华沙,他去服务台交涉,希望去波兰的火车不能经过德国的土地。周围的人都在笑他,但是谁又懂他心里无法原谅德国纳粹罪行的伤痛呢。最后没办法绕过这个必经之地,还是有些倔强的不想踏上德国的土地。不过欣慰的是,他对一个友善的人类学家坦诚了心扉,我本以为这也是他心灵得到了救赎。但是,在满是德国人的列车上,他还是战胜不了心魔差点心脏病发而亡。
他在华沙的病床上醒来,来自德国的护士和医生给了他心灵上的温暖,而且护士带他去了他的目的地。
那是一个救了他命的朋友的家,他从纳粹手中逃出来,伤了腿,是这个朋友不顾父亲的反对救了他,给了他一件外套。他这次的目的就是把这件复刻的外套,也是人生中的最后一件外套送给这个朋友。近乡情怯,怕他已经离开了,也怕他没离开。不过当四目相对,拥抱的那一刻,应该终于释怀了吧。他终于踏上了这个几十年不敢面对的地方,回到了故乡…
这个电影有好多的感动,片头的家庭舞会,一段舞曲中家人的欢声笑语,但是电影看完后才知道画面家人全部被残害了,无一幸免,唯一活下来的老者昏昏欲睡,做的这个美梦而已。被叫醒,开始拍照,片子开始。
孙女善于抓住外公的心理,经过讨价还价,外公妥协了,但是最后论述,是我最喜欢的孙女。那瞬间觉得很温暖。为什么是最喜欢的?因为她像老头儿自己而已,也有那么一点狡猾,一点小聪明。
儿女们开始就在争抢东西,一个女儿拿着一本书,两个烛台从开始到结束,哪怕抱抱爸爸的时候也没有撒手。女婿女儿拥抱吻别的时候,感觉是那么敷衍,那种漫不经心,老头儿也漫不经心,并且给自己腿起名字,有誓与此腿共存亡的悲壮感。这群儿女并不了解自己的父亲,对父亲的过去知道的也不多,所以卖了房子,把老头儿送敬老院就像处理一个包袱一样。乏善可陈,不必去批判,因为他们本就是目前大多数人,精致的利己主义啃老族,老人尚有余温倾尽压榨,榨完抛弃了事,电影中尚不及一个保姆给予的温暖多,一句祝福,平安,简单朴实。
言语中前期的漫不经心,套近乎的老爷爷称呼,老先生不喜欢。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当老头儿表现的不是那么好说话的时候,立马正色表示尊重。当提出抽烟请求的时候,老人说的很直白,不希望一个习惯会害死他,但是他还是无视这个建议,电影中有火机的惨叫声,我想,他在骨子里还是没有理解并尊重老者吧。所以当问下步去哪儿?老头儿并不想告诉他,因为不信任,他不信任一个不尊重不珍惜自我的人。
黑市买卖?这里我一直奇怪为什么他不走正规途径,或许就是通过这个途径进入的,所以这么多年不联系,但是知道位置,知道如何联系,有故人赠送的信物十字架,忽然间觉得有点点悲凉。因为他其实是黑户,虽然生活了五十年,有多个子女,但是这里却不是他的根,不是他灵魂的归属。当保姆拿出那件衣服的时候,他做的临走赠言,我想就表明一切,也许他内心知道,自己寻根,自己履行承诺的时候到了,他不想背弃自己的灵魂,在最深深处。当他很坚持要购票离开的时候,说永远不回来的时候,故人孙女用到了逃跑,他没有否认,他自我认同就是逃跑,逃脱子女的掌控,重新履行最终的承诺。
喜欢的人之一,刚开始是不耐烦的,想要老者离开,但是看他那么坚决想坐,或者自己本身就理亏,整个过程,被老头儿骚扰的过程中,最终的让位离开,我想他觉得可能是烦死了吧,但是后面也揭晓了,他离开因为他也是偷渡的,名不正言虽顺。老头儿一夜安眠以后直接面对欧洲的审查,对于审查员,我想他真的被老先生的气势给震慑住了,最终网开一面,这里提到欧洲对犹太人做的事情,对于整个欧洲人的教育不管是《辛德勒的名单》这类的电影,都让人觉得整个欧洲都有深刻反思的,并且对于这个并不否认和歪曲,相比较日本的各种掩盖和歪曲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参拜靖国神社,对于731部队的各种隐瞒,有时候看看《菊与刀》我可以理解他们,但是不会原谅他们。老先生过关出来看到大眼男的时候,大眼男的求助,他丝毫没有犹豫的帮助了,这个老头儿很“抠门儿”啊,忽然间大方了,为什么?因为他本身就不抠门,本来准备送礼的钱,不用了,给需要帮助的人,我想他自己也觉得很开心吧。两个人如沐春风的一同坐车在巴黎的大街上的时候,互相没有对望,老头儿也没有邀功请赏。最终旅店门口道别时候,一个道歉一个接受,附赠一本世界上最好的音乐杂志(真暖),一个为了报救命之恩留下电话,我觉得彼此都很坦荡,知恩图报吧,我想人和人相处,就喜欢这个样子,你敬我一尺,我尊你一丈。在后面陪老头见小女儿,和车站送别,我觉得大眼男履行了自己的承诺,真的很好,一诺千金,绝对不能只是说说。
苦命的女人,遇到第一个男人,因为生了孩子,所以抛弃她去外面寻花问柳去了,当七年后女人遇到第二个男人的时候,终于也找到了第一个男人,所以她离开第二个男人投入第一个男人的怀抱,我想我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是一个七八岁孩子的爸爸,也是自己爱的第一个男人,我想女人爱的第一个男人总是刻骨铭心的吧,所以她错过了自己第二个男人。当第一个男人接着跑了之后,她回去求第二个男人了,她一直强调第二个男人精力充沛,我想可能是性虐待吧,而且是那种狂暴的让她不想深谈,甚至有点现在老了想想都想着骂两句才解恨的那种恨意,我想她真的受了很多苦吧。当她看书的样子,我感觉即使老了,也是那么的迷人,戴着眼镜,有种气质在。我想最终她同意老头儿十五块住房子,就是那种尊重,一声声的小姐,虽然狡猾,但是表现的很谦卑和尊重吧,她渴望并欣赏的就是尊重吧,并且提供了叫醒服务,虽然晚了点儿。带老头儿出去找食物的时候,她唱歌的样子,我可以想象她年轻的时候应该也是非常迷人的吧。关于老板娘,我想说的很多,整体来说,能和老先生达成一种同龄人般的互相理解吧,尤其对老头儿小女儿的看法上,她不是不想收留,而是想要促进这对儿父女化解彼此之间的隔阂。最终车站的一抱,也许此生便成永诀,但是,谁说那个抱抱不可以满足呢?简单一个拥抱,相遇了,证明来过了,也就足够了。
小时候波兰是一个禁忌词汇,家庭不愿意提的,有着和爸爸手腕上一样的数字,集中营的编号数字,因为爱爸爸,想要用行动证明自己是爱爸爸的,不是口头的虚妄之徒。当然和姐姐哥哥们形成了对比吧。当片子开始的时候,保姆拿着条子,给老头儿看的时候,只看一秒,就扔掉了,他后面还是可以精准的找到自己小女儿的家。我想这些,就已经说明一切了,他一直知道,知道自己心肝儿小宝贝在哪儿住,具体的位置在哪儿,但是也知道自己的面子重要,不想认错。父女两个在楼下相见的时候,女儿多想抱抱,但是看看爸爸落魄的样子,最终还是没有等到自己想要的承认,她去给爸爸拿了钱,也哭了。我赞同她的观点吗?对不起,不赞同 ,老人可能就是死要面子活受罪呢?照顾一下,口头上甜言蜜语,行动也尽可能多尽孝心有矛盾吗?我认为不矛盾。整个是非对错有意义吗?最终发现都是虚幻的,没有任何价值,不如真的多陪伴,多了解,因为陪父母时间真的很短很短,比你自己能想象的要短暂。
一缕阳光,在车站看到老先生窘迫的时候,虽然好奇,但是还是尊敬的想要表达了想要帮助,整个片子里,这个女孩儿最让我赏心悦目了。像一个天使,当她吻老先生脑袋的时候,我感觉真的好暖,就像一缕阳光,真切的融化了老头儿的心消弭了他一半的恨意。当老头儿叫小姑娘的时候,她就探出头儿来,瞬间,我快萌哭了。帮助老人坐到椅子那段,真的非常非常暖,认真并眼含热泪听老者诉说自己家人妹妹被残杀的过程中的理解并体味,我觉得那种尊重让我肃然起敬,是从骨子里那种反思,不是表面文章,一直广播柏林站台整修,我像就像整个德国在整修一样,不是外观,而是真的由内到外的整改。当她跪下给老先生穿鞋子的瞬间,我感觉相当于道歉了。不单单是尊老爱幼,而是真的一种愧疚,虽然那个时候她并没有出生的。所以,相逢一笑泯恩仇,老先生,站起来,笑笑,女孩儿抱抱,原谅其实只要一个态度,日本呢?因为没有,所以我们一直如鲠在喉,如芒在背。
老人在一个德语的环境下,精神紧张,最终出现各种幻觉,显示出自己曾经的见闻,曾经的家人,年轻的自己妹妹一家四口,妹妹呼唤中想他,想要找到他,瞬间泪目,父母在我们还有归处,父母不在呢?我们的根呢?当醒来的时候,遇到了护士,可爱的如天使般的护士。询问父母名字的时候,几十年了,还是清晰可以答复,想起来,只是嘴角抽搐,像个孩子想要哭泣,因为确实想了,想自己爸爸妈妈了。当提出要去罗兹,护士表情真的很可爱,一路上,我们也算知道了整个全貌。就这样,飞机,动车,火车,汽车,当临近家门的时候,入乡情更怯吧,想要退缩,但是护士鼓励的真的很好,我也觉得,他真的伟大,不管彼此认可的上帝是什么类型的,是什么称呼,这些都不重要,因为行为是值得尊重的,都非常伟大。
当你内心是什么样的,就会照射出怎么样的世界。你如何对待世界,世界也就会如何对待你。当在窗外看到自己五十年未见的朋友的时候,瞬间时空呆滞了,我想都彼此回想起当年的那个样子,我们都还年轻,你有一个天使一般的妹妹。德国人来了,什么全部失去了,只剩下躲在树上,一条废腿,一具残躯,被你像宝贝一样的抱着养着。如果没有朋友,我想他不会活下来,他走的时候 穿着也是朋友做的外套45码,蓝色的,现在要还了,一起相扶持,一起回家,那个儿时,自己的家。
整个电影色彩明快,每个人与老人交集过程中,都让人感到温暖,有的关注他做什么,有的混不在意,看完甚至觉得儿女不如路人,或许真正的伤害就在自己最亲的人吧。不想去探究这个电影告诉我多少内容,我只看我可以看到的。不知未来的我,能否如他一般幸运,万里追寻,即使尘满面鬓如霜还可以笑如少年,入乡情更怯,依旧可以履行承诺,因为承诺太重要了。在这个尔虞我诈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时代,这种真情,我们好缺乏,可以被我视为最可贵的东西。即使未来步履蹒跚,但永远有坚定的目标,因为那个是家的方向。
📍电影:《最后一件外套》 📍类别:二战/友情/战争/人生 📍推荐指数:⭐️⭐️⭐️⭐️(适合不慌不忙的午后) — 📌 【关于我的一点小感触】 ✅看似是在讲述一件事,但却让我见证了他的一生。 . 🎥电影故事情节其实很简单:年过八旬的老裁缝,腿疾缠身,在子女计划讲他送入敬老院前夕,孤身一人远赴波兰,送最后一件外套,见一个牵挂一生的朋友。 . “在路上”推动电影的发展,不断“插叙”+“人物口述”形式来填补故事的空缺和色彩。 . 这一类题材在电影市场上并不少见,但是能将简单故事通过镜头传达完美的屈指可数。 . 影评贵在【选角+故事背景+幽默滑稽】很大篇幅在讲述“在路上”这件事,但是却在二战背景下将人物和故事进行了升华,老一辈戏骨的眼神也是会说话的,尤其是最后隔着窗户四目相对的神情细微变化极其让人共情。一路上虽有坎坷,但是老人的倔强,以及犹太人的“滑稽”让故事不是一味的处于悲调煽情。 . ✅深渊里向我伸出的每一双手,日后不管位处高低,我都舍不得再放开。 . 🎥先人总是言而有道,患难情谊永长久。“我会去见他”七十年了还值得爬山涉水去兑现。“我们回家”可能他也在等着他,不变的尺码,永生难忘的外套,那又何尝只是一件外套而已。你好像只出现了一段时间,但却陪了我一生。世人都祝有情人终成眷属,但是大多都将“情”狭隘化了,愿每一份用心良苦的情谊,都得偿所愿。 . ✅我不会放弃我对历史的固执,但是我会重建我的偏见。 . 🎥这部电影的名场面大概就是老人在德国换乘时,铺满衣服的下车线。看似极其笨拙举动背后,却包涵着那个时代人的心酸。很多人说这是多此一举的,在我看来,非也。用人物动作来强烈表述出人物的内心挣扎,能给观者强烈的心理冲击,这又与返程后老人选择双脚踏地,形成了强烈对比,或许是因为那位矢志不渝人类学者德国女士,或许德国正如广播所说“正在重建,请您谅解”。苦难的历史永远不应该被遗忘,但是会因历史的被看见和你的努力而日渐释怀。我想我们不应该用和平时代的上帝角度去审视老人的固执偏见下的奇怪举动,并非多此一举。老人是这段历史的亲历者,没有人有资格替他原谅,我想我们也是。 . 🖐愿和平 🖐愿不缺踏足远赴的勇气 🖐愿历苦难后深觉幸运 🖐愿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的朋友值得 .
旧时的一个承诺从生到死
带着这份誓言
老裁缝“逃”出家中独自前往波兰
找寻他的救命恩人
也是找寻他的记忆
一路上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
却也是这些人给予了他无限帮助和温暖
登上音乐杂志封面的音乐家
暂时收留他的宾馆前台小姐
用衣服铺设道路的德国女士
陪着他去胡同找老友的护士
在他看来
这些陌生人比他那一群冷漠的家人更值得交流
坚决不踏入德国的一步的他
在和德国女生回忆自己亲人被杀害的回忆之后
他释怀了
和自己释怀
也是和这个世界和解
把自己因战争深受痛苦的双脚有力的放在德国土地上
德国女士深深的拥抱了他
他拍了拍她的肩
这一幕
是那么的动容和耀眼
走进旧时胡同
回忆立马涌上心头
“我害怕他不在,又害怕他在”
忐忑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七十年未曾联系的老友
是否还记得曾经的誓言呢
隔着那扇窗
一个老人掀起一块布
露出一台老式缝纫机时
两个老人彼此相望 眼眶湿润着
拥抱 搀扶
一件外套的誓言终将实现
88岁的爷爷,时隔七十年,拖着在二战时期受迫害濒临截肢的腿,长途跋涉,带着一件自己做的最后一件外套,45码,蓝色,来到波兰,寻找自己儿时玩伴与救命恩人,也是寻找自己感情的归属。
这位经历颇多的犹太人爷爷,并未因为的身体、年龄及悲惨的经历而狼狈不堪,而是永远的白衬衣成套的西装;还不乏幽默,他晕倒在车厢,在医院护士说:你知道你有多幸运吗?你差点就死了。他说:那是你不知道我经历了什么。但当他得以和老友相逢时又说:你不知道我有多幸运…;为了可以躺下休息,故意一直找坐在旁边看杂志的音乐人说话直至他不耐烦走掉;为了可以便宜的住宿,与马德里的老板娘斡旋谎称自己带团过来旅游,先来体验一下,从而谈到一个十分优惠的价格;他也是善良的,帮助涉嫌非法居住在马德里的音乐家;他碰到的人也是善良的,音乐家开车载他去车站,马德里旅馆老板娘鼓励他去找女儿认错借钱,德国人类学家为了满足他中转时不踏入德国的土地,而拿衣服铺了一路地毯,到波兰后医院的护士又陪她寻找儿时朋友,并一路鼓励。他还是固执的,即使被偷的没钱了也不想去找女儿认错,即使从马德里到波兰不可能不经过德国但他依然倔强的生气。
真的是一个十分丰富饱满的形象。总让我想起《一个叫欧维的男人》里的欧维,固执、多才、善良也不乏温暖,最终被邻居们的亲情所救赎,而电影的男主角,也最终找到老友,相拥回家。他们应该会互相诉说这七十年来的精彩经历。重要的是,感情找到了归属,一路上心灵得到救赎。
慢节奏的公路文,让人十分想逃离现在快节奏的生活,逃离晚上九十点企业微信依然噼里啪啦的响声,跟刘亦菲饰演的许红豆一样,“去有风的地方”。——-在梦里面。
男主角演技太棒了🌟
活在记忆里的人,最幸福
從維也納飛回台灣的班機上看的電影。看簡介就覺得會哭很慘。開頭那孫女真可惡,長大一定不是什麼好東西。老人都沒多少時間了,讓我想起去年十月過世的奶奶,我以前出遊或平常合照很少,人走了想拍照也無法了,非常後悔。電影很真實,沒有血淋淋拍出戰爭的殘酷,卻用老人回憶他的故事來體現。很溫馨
用人性的善安抚曾经的创伤
这也太好哭了吧!从第一个回忆开始,回忆一次就要泪目一次,老爷爷的执着太令人感动,路途遇到的人也为影片增色不少,尤其喜欢导演的叙述剪辑,下一个镜头几句话就交代好前面无需多用镜头的情节,老爷爷的演技也是跃然纸上,最后的拥抱回家,泪目暴击。
为何不可早一点
最后居然重逢了略显狗血,我想象的结尾是这样:老人来了找不到人,只能失望离去,墙壁上有一行字:我知道你会来,谢谢你。老人看到了,4颗星,最好没有看到,5颗星
三星半故事性和设计感太强会冲淡情绪
这老头演得太好了!简直一个人演了N多角色,面对女儿们时,他是父亲;面对孙女时,他是爷爷;在出租车里,他是个倔强的老头,面对年轻非法移民,他是个令人尊敬的长者;在旅馆中,他也是个幽默的房客;当碰上德国人,他仍表现出不共戴天;而在归乡途中,他表现出了近乡情怯。他跟孙女讨价还价时,让人莞尔一笑,而看他控诉纳粹暴行时,也能让人泪水涟涟。在不同身份角色之间频繁转换,能做到如此收放自如,令人叫绝!
4.5星啊OST哪里有太棒了!老爷爷的演技真的很好啊!和女儿对峙那里女儿也演的好好。虽然有槽可以吐,但这个感人的轻喜剧值得排半小时队(头一次提前半小时到场都要拍两百米的队)这是一个固执的老头坚持自己70年承诺、然后被这个新世界和善良的人们悄悄打动妥协,最后完成使命的故事。有空写影评
一个二战时犹太死亡营的幸存者,垂垂老矣之际,在被几个女儿卖掉房子送进养老院的前一天“出逃”,从阿根廷独自前往波兰寻访恩人。几段萍水相逢,几件悲喜遭遇,又与死神擦肩而过,终于得见恩人。两位垂暮老人惊极相拥,且泣且笑,70年的人生故事慢慢唠。影片叙事松弛舒缓,呈现被时间稀释后的历史,懂与不懂自在其中——幸存老人说他们不懂,德国人类学家说他们懂。反倒是在喜剧元素上刻意放开,使其在同类题材的影片中相当独特。尤其是中间还套嵌着一个现代版的《李尔王》故事,本身就是极具深意的处理:幸存者的女儿尚且如此,惶论其他?
没有认出Ángela Molina(朦胧的欲望),也没有认出Jan Mayzel(十诫、白),岁月流逝,头发花白肌肤松弛行动迟缓,漫步华沙老城,Abraham Bursztein和Piotrek还是认出了对方。
为老爷爷演技点赞,回忆亲人一个个去世那段让人憋不住眼泪。剧本中犹太老裁缝的形象通过各种讨价还价、啰嗦到逼走旁边乘客好躺下,真是很好笑(不知都这样还是有点刻板),配乐也是浓郁的犹太风。德国人类学家与老人的和解,也是很有象征意义。
经历过如此伤痛的人,观众只能想象,永远无法有相同的感受,纳粹让他家破人亡,落得终身残疾,永远挥不去的心理阴影,就算他已经人到暮年,面对噩梦中的德军依旧恐怖如孩童。即痛恨又恐怖,几十年已经深入骨髓,所以当老爷子不愿踏上一寸德国的土地,不愿提起波兰这个让他痛不欲生的国家时,没有滑稽,只需要尊重,尊重个人,尊重历史。
没有战争的场面,却可以深切感受到战争迫害带来的后遗症和人之间互助带来的温暖,两种情绪始终交织在观看过程中;德国女生那个部分印象深刻;老人层次丰满,有精明计算别扭固执的一面, 也有遵守承诺的动人之处,旅馆老板娘虽年龄不小,依然魅力无限
跨越大洋及欧陆的公路片,实则是一个犹太老人的寻根之旅。故事开头颇吸引人,结尾很感人,中间部分许多桥段既幽默且有趣,只是太强调故事性,许多地方缺乏逻辑,且叙述有些过火。老人的还愿之旅一路皆遇好人,只是其众多亲人似乎太过冷漠。
不是我说,这老头也太虚伪了。对战争期间救了他命的人,战后不仅没有当面感谢,甚至连书面联系也没有。人老不中用,被子女赶出家门后,想起来要去面谢救命恩人了?从西班牙到波兰的火车必须经过德国,老头死活不愿意经停德国,也不愿意坐飞机。后来好心的女士用衣服垫着给他踩在地上,形式上没有踏上德国的土地,但他也没有多感谢那位女士。最后身无分文到了波兰,找到了救命恩人电影就结束了。我猜在波兰的吃喝和回国的机票还得恩人掏钱吧?最关键他对女儿也太苛刻了,为了要钱才去道歉。其他子女把他扫地出门也完全不用可怜他。反正我对这样的老头喜欢不起来。
有生之年 还能相见 就是人生最大幸事
二战中,德国对于犹太人屠杀的片子,是我喜爱的题材。这种反人类的暴行,以及对反人类行径的各种对抗,分外打动人。和许多同题材同类型的影片一样,此片并没有直接的反映那段黑暗的时刻,只用了一些回忆和对比,一些老人对好心路人的一些简单的,甚至是不得不的描述,来揭开心中70年来封闭的痛苦和思念,这种沉淀于内心深处时光深处的情感,在行将就木时被点燃,我能够从集中营里跌跌撞撞的去找你,也能在衰老年迈时颤颤巍巍的去找你。不论能否再见,老友,我来了!
#BIFF# 三星半。卡洛斯·索林的编剧执导的阿根廷犹太版李尔王。二战故事几乎穷尽已无法再有新意,但演得极好+音乐好听。
还可以。和remember有点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