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人是不一样的,种咖啡卖咖啡做咖啡喝咖啡的人很不一样。
人和人又是一样的,精益求精的咖啡师和一家十几口都种咖啡的农民,希望的都是付出有所回报,明天要更好。
惊叹于日本人对仪式感的追求,丰富了自己的人生也丰富了别人的体验。
感慨于美国人的救世主意识,他们似乎很善良,尽力让产业链底层的人过得更好,嗯哼,请你品尝你种的咖啡。你们开心就好。
最后,明天开始,我会更认真对待手里那一杯咖啡,感谢你的香醇,送给我每一天充满希望的早晨
关于咖啡的纪录片,了解了更多关于咖啡的故事,感受到了咖啡人对咖啡的热爱。成熟的咖啡豆是红色的,从树上采摘之后要经过水洗去皮,及日晒筛选的流程,这时候的咖啡豆是黄色的,再经过烘培就变成了人们熟知的褐色,最后研磨成末。热水使粉末中的可溶解性物质渐次释放,随着温度降低,释放出的香味渐次变化。万物皆有灵,步步皆醇香~
那些咖啡知识
一个纪录片叫《一部关于咖啡的电影》,通过电影画面让我初识了咖啡豆,咖啡农,咖啡的处理,咖啡果,烘培,精品咖啡...画面很直观,后来在学徒期学习的理论知识,更具有针对性。这是一部非常非常值得观看的纪录片。🏆🏆🏆
首先,咖啡树算是一种热带农作物,主要种植区域在非洲,南美洲,东南亚,我国的云南和海南也有种植。所以中国人自古没有饮用咖啡的习惯。
从一棵咖啡树到顾客手中的咖啡饮品,到底经历了什么呢?记得我对咖啡最早的理解就是速溶的包装,那时从没想过这是从哪里来的,后来长大了,随着咖啡厅的流行(主要是星巴克等)让我知道了原来还有咖啡豆这回事,原来是由豆子磨成的,再再后来,第三波精品咖啡的浪潮来了,我们这个时代似乎终于要赶上了,人们开始追求咖啡的产地和风味,这时我知道了原来不同的场地以及萃取方式会有相当大的差异,也知道了原来咖啡是一种长在树上的果实,经过日晒(水洗等),再烘培,研磨,用水把粉末中的可溶解性物质释放,有了手中的这一杯醇香的咖啡。而每一道工序看似简单,但都需要专业的有经验的人士处理。
再推荐几本喜欢的可以帮助了解咖啡知识的书籍📚
1⃣️你不懂咖啡
理由: 咖啡控必读经典 日本作家图文并茂把一杯简单咖啡隐藏背后的原理浅显道来,非常适合入门书籍
2⃣️北欧咖啡浪潮
一本从业人士对咖啡行业从头到脚的剖析,北欧咖啡是第三次新浪潮的重要地,也是一本非常干活的书。
3⃣️走进北欧咖啡馆
这是一本带你领略北欧性冷淡工业风咖啡馆的书籍,主要从空间设计和布置等来感受咖啡店设计的冷与北欧人热爱咖啡的热。
咖啡一直成为了我生活中的一部分,它就是会让人上瘾的东西,但是上瘾在我这里一直就是一件好事,有面包或者brunch的早晨我一般选择黑咖,不加任何糖和奶;上午的break和午后时光,我一般选择温和的奶咖,例如拿铁和卡布奇诺。有机会可以试试豆奶拿铁,上次在国内星巴克喝的味道和澳洲的一样呢。你呢,你喜欢什么样的咖啡?
《一部关于咖啡的电影》A Film About Coffee
影片链接:《一部关于咖啡的历史》b站双语版
一部镜头语言为主的迷你纪录片,透过咖啡,聚焦在因咖啡而交集的人。有咖农和农场主、有加工和烘焙师、有世界各地的咖啡馆、有浓缩有滴滤、有精品咖啡和商业咖啡、有专业比赛的咖啡师、有咖啡背后的历史和每一位品尝咖啡的人、有矛盾也有进取。
纪录片的名字很简单,影片结构也是松散的。在没有主线下,随着轻缓上扬的音乐和躁动的鼓点,很随意的仔细观察着咖啡的每个世界。影片推进的不是剧情,而是一扇门。
如果想简单了解下咖啡,推荐看下这部影片。
这部影片14年在美国上映,彼时正是美国第三波精品咖啡兴起不久,也是北京手冲咖啡开始兴起的时候。影片声音多来自咖啡老板、比赛冠军、咖啡协会人员等,可以看成科普咖啡的形式宣传精品咖啡。
下面是一些影片喜欢的图节选:
《一部关于咖啡的电影》
种植法、处理法、烘焙法、冲煮法都是在农户、烘焙师、咖啡师先做了之后发现某种做法会有一种特殊的味道出来,然后才被发现的。并没有哪个神读了哪个理论之后,仅凭猜想就可以规划出一个味道的种植法、处理法、烘焙法、冲煮法。
年轻时好像总在想没有积累,就做出什么就好。那么多的暴发户神话,给了我这种错觉。
你认为整个咖啡环节中,谁最重要?
农户觉得,是愿意花钱喝咖啡的人最重要。他们让我们能够买到食物摆上桌子。
2023.1.29
本片大致分为四个部分:
1咖啡的起源与精品咖啡的诞生
2精品咖啡在原产地的制作与甄选
3精品咖啡在世界各地的呈现
4我们如何回馈原产地
最后,介绍了日本的大坊先生。
第一次看是在bilibil找咖啡冲煮教程,搜到了张翻译的的视频里,居然有一部电影。
打开以后就被缓慢的节奏与精致的画面吸引(观看时建议关弹幕,不是不好,是影响沉浸感)
诚然,在中国的大环境里,咖啡一直是与知识,文化,小资等概念挂钩。也就有了去星巴克不拍照等于没去的梗。19世纪的咖啡厅在资产阶级兴起时期担任了重要的思想聚集场所。(法国大文豪巴尔扎克曾在咖啡厅一天饮用40杯咖啡)
影片通过优秀的声画剪辑带来的沉浸感,极大的激发人们的感受力。将咖啡的历史,人物与原产地地溯源,向各位娓娓道来。
一开始讲述咖啡的传播与起源
非洲——阿拉伯地区——印度尼西亚——欧洲——美洲
题外话:咖啡传播路径与人类起源和迁徙路线高度重合且基因多样性也高度重合。也许也说明了,大部分精品咖啡爱好者总是偏爱埃塞俄比亚的原因吧,或许古早的香气与余韵唤醒了几万年来的基因记忆。
片中弱化了主流认知中的三个浪潮阶段
一,阿拉伯地区的世俗化普及;
二,由美国日本主导的,以星巴克为首的深烘焙咖啡普及;
三,由美国精品咖啡协会主导,以蓝瓶子,树墩城,反文化等引领的浅烘焙咖啡普及。
影片讲述了2000年,作为大宗商品的咖啡豆,已经不能支持原产地行业的正向发展,低价贱卖是当时唯一的销售手段,咖啡农的生存几乎到了生死攸关的境地。
而习惯了深度烘焙和低价的客人们也不愿意花高价购买一杯提神的苦水。
在此背景下就有了第三波咖啡浪潮,也就有了这部纪录片里的故事。
为了划分商业大宗咖啡与精品咖啡的区别,现在的精品咖啡更强调产区、土壤、处理法、豆种、采收、杯测口感······
同时,片中出现了多位大佬,树墩城的股东、星巴克的股东、蓝瓶子的创始人等等。
他们分别强调了原产地的重要性,对咖啡苛刻的要求,带来了更多的溢价能力。
喜欢这部影片也大概是影片繁复提到的咖啡背后的故事,和随着故事而生的咖啡文化。
我们也通过这部片子60多分钟感受到咖啡从业者对咖啡的热爱与执着。
人们对咖啡的蜜汁需求与渴望。
略有遗憾的是这部影片并没有介绍我们中国的咖啡
云南作为一个咖啡大省,逐渐也被重视,赛事也办的火热,但多是业内自嗨。
(倒是在影片《一点就到家》里的体现,终于让云南咖出圈了)
说说中国咖啡: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实在太快,引进的物品也越来越多,
作为90后的我已经在中国体会过速溶咖啡、商业咖啡、精品咖啡。
尤其是速溶,无数人对咖啡的第一印象停留在醇厚饱满甘甜的刻板印象中,影响着大多数人。
加之社会发展带不均衡伴随而生城乡二元结构,带来了人们文化与品位的割裂(到2019年,中国仍有超过9亿的农村户口)
咖啡也粗暴的用苦和酸来判断。
其实咖啡还没来得及告诉大多数人我是什么。(我奶奶仍然固执的把咖啡妖魔化为上瘾的毒品)
走在前面的咖啡从业者已经强到可以拿下世界冲煮冠军,一线城市咖啡消费者还在被迫接受金融资本控制下的商业咖啡品牌灌输。
精品咖啡的执着爱好者坚持方式竟然是变成从业者,变成从业者后的市场压力又不得不依附商业咖啡品牌。
还有随之而来各种处理法,导致五花八门的咖啡口味迎面而来。
是的我常常反思,
我反感的那些添加剂带来味道,到底是对是错。
仅以咖啡原本的味道为标准。是不是我太固执。
也许,精品咖啡确实门槛高,咖啡受众没有兴趣了解咖啡是怎样的
也许,精品咖啡是个繁琐且讲究的饮品,不适应这个快速的时代。
不过,如果你喜欢享用最具咖啡本味的饮品,那就接受精品咖啡的怀抱吧。一杯美式、一壶手冲。
最后咖啡师给当地的咖啡种植人做各式各样的咖啡喝,种了一辈子咖啡,第一次喝到意式浓缩和拿铁,泪目了。
看之前以为这是一部很全的科普片 咖啡行业也是个优雅的行业 看完过后什么步骤也没搞明白就是觉得种植园的那些人在被压榨
我很心疼东京那位叫田中的咖啡师 他说的明明是英语 但制作方还是给他加了英文字幕
并不是咖啡入门,而是需要对精品咖啡有一定了解。全片最惊艳的镜头是结尾日本咖啡师整个手冲流程的展现,无比精妙。
其实是一部关于精品咖啡的纪录片,从种植到生产到调制到品尝。作为一个极少喝咖啡的人,我很难感受到影片中的咖啡达人对精品咖啡的痴迷。
人们应该互相帮助,爱护地球,感受物质、自然,当然,最珍贵的是,人性的美丽。
粗浅的介绍精品咖啡产业链,作为一部纪录片,缺少清晰的主线和详实的内容~
虽然透着股精品咖啡店的PR味道、还是不妨碍好几个令人感到温馨的小镜头们:咖啡农民快乐的踩浆果、酷酷的老板形容浓缩是毒药、女咖啡师讲咖啡被准备了三次、和最后大坊先生惊人的手冲技艺!嗯、来杯咖啡吧!
提到咖啡的纪录片,首先想到的就是espresso和手冲,跟欧美人的快节奏不同,霓虹人的龟毛性格才能把手冲咖啡做到极致。ps.这种纪录片势必会出现第三世界底层种植者和最终产品消费者的对比,总是看得让人有点难过。pps.片头后摇,结尾摇滚,国外纪录片导演都爱这么选。
咖啡不是摆在橱窗里的奢侈品,而是咖农们辛苦种植的农产品,推广精品咖啡,不仅仅可以让消费者喝到更高品质的咖啡,也有助于改善咖农的生活
一杯哥伦比亚,一部关于咖啡电影。☕️
唯一赞同的是捧着杯咖啡时的感恩心情。
来谁再拍个搜罗日本咖啡馆的纪录片。如果这样的纪录片能让咖啡消费群体更多地关注咖啡种植地的第三世界,对自己的消费行为有更深的认识,吸引更多的帮助,那非常好。但是,call me cynical,在自己的片子里直接说自己给别人带来多大帮助总是有点恶心,特别是拍当地种植户喝“我们做的咖啡”频频点头那里
超级温柔的片子 感谢W同学推给我 边看边感慨以前一直在铺展开来追求广度上体验的我 现在慢慢开始纵向探索 这种变化很奇妙 要感谢命运安排给我的特定相遇。看到不同领域里大家对craft和discipline的极致追求 就觉得非常佩服和幸福 也很想找到自己的某种纵深体验。以及 看到这个资本世界的制度性不公正 也只能通过自己的一次次消费 来做些微小的改变 "When you buy anything, you're making a statement."
昨晚急急吼吼看完竟然没有立刻标记。虽然觉得学到了挺多的,但纪录片更多的是对direct trade的宣传吧,还有一种优越感在里面。请咖啡农喝他们自己的咖啡这个行为说实在的很patronizing,有点令人作呕了。
信息太少。种咖啡的人第一次喝到咖啡师用他们种的豆子泡的咖啡那一段,感觉很难过。
精品咖啡的发展现状延伸到了 如何保护咖啡种植者的脉络。Blue Bottle的创始人James Freeman在片子里多次出镜。
早上边喝咖啡边看完这部纪录片,喜欢咖啡的人可以进一步了解一些咖啡背后的事物,不过这么简短要完全说清是不可能的。原来咖啡达人喝的是浅焙低温(57度)咖啡。。
看完其实想的更多的是关于商品经济,过剩的欲望,那些灵机一动的让生活更复杂的东西,煤油味道的威士忌还是橘皮味道的咖啡,说白了就是带给人一种独特亚文化的归属感和优越感,谁也不知道是不是更好的一种层次,一边了解一边警惕。
有几个片段印象很深,女咖啡师比赛时魅力四射的表演,大坊师傅堪称艺术表演的手冲,咖啡农民第一次品尝到自己种植的咖啡……影片似乎旨在赞美新型咖啡贸易对咖啡种植地的改变,但又不愿舍弃那些有趣的、猎奇的素材,于是电影的主线就被模糊掉了,涉及到了咖啡的很多个面向,却都蜻蜓点水,不够深入,如果影片能再长一点就好了。最喜欢浓缩咖啡店主那句:Coffee people have to be sex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