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绝望主妇日记
X月A日
乌鸦凄凉的叫声吵醒了我,我从单人床上起来,简单梳洗后叫醒双人床上的丈夫,这样的日子已经过去了好几年,我曾经是这个男人的护士,后来变成了他的妻子,搬进了这间宽敞的屋子。窗帘是棕色的,地板是灰色的,总之家具的颜色和这个男人的眼神一样冰凉。
早饭的时候我们照例寒暄,我说要去儿子那里看看,这免不了又被他一番责问,儿女的话题似乎一直是我们的死穴,不过除了这些,我们还能聊些什么呢?
我的确是把退休金都给了儿子,他只不过是暂时没有工作,我现在条件好了买些东西去看看他有什么不对?他是我的儿子啊,是我在这世上唯一的亲人了。
X月B日
昨天我遇到了点麻烦,这麻烦对于我有钱的丈夫来说根本不算什么,于是我把“麻烦”写在了便条上,期待第二天的答复。
结果我其实料到了,没想到的是他竟然让我的孙子去参军!难道给我们一些钱让孙子去读大学就这么困难吗?丈夫又在不停地训斥我的儿子,我也拿他的女儿来回击他,可毕竟有求于他,最后我只能沉默。
丈夫最后还是答应考虑一下,我终于看到了一丝希望,连帮他倒咖啡都变得积极了很多,离开餐桌时他说“跟我来”,我当然明白这是什么意思,不过在这个时候提到作爱倒让我有些哭笑不得。
X月C日
丈夫在游泳的时候腹膜炎发,我又干起了“护士”的老本行,躺在病床上的丈夫不再那么咄咄逼人,他回忆着说“十年前我们就是这么认识的。”是啊,已经过去十年了。
期间我还和他的混账女儿见了一面,这讨厌的女孩好像离不开烟似的,我让她去看看她爸爸,多干点正事别再花家长的钱,可看她的样子似乎没把我的话当回事,真是混账东西!
我还去教堂祈求丈夫的平安,他现在还不能死去,至少是现在,还不能。
X月D日
丈夫终于出院了,我也该再和他说说孙子上大学的事情,没想到他竟然告诉我“我死后所有的遗产都会给女儿,你每个月会得到一笔丰厚的养老金”。
这对于我来说简直就是晴天霹雳,不知道他和他的女儿之间发生了什么,可他这样吝啬的人会给我多少钱?这怎么够给我的儿孙?我的孙子怎么上大学?
我终于忍不住问“你把你的钱全给了那个脑残的女儿?”丈夫果然照例反驳我“我没有义务养你那没用的儿子!”
他怎么可以这么说我?我作为妻子十年如一日地照料你,替你洗衣做饭,替你整理家务,早上叫你起床,晚上关掉你看了一半的球赛帮你盖好棉被,这十年里要不是我,你能有今天?这十年里,你的女儿又在哪里?她除了浪费你的钱,还会干什么?
我气急了,争论再多也没有意义,我不能让我的儿子继续这样生活,我不能让我的孙子去参军。
我得做点什么了。
X月E日
中午我给丈夫准备了他爱吃的稀饭,一些蔬菜和猪肝,胡萝卜汁还有需要的药物,他像是什么没有发生过那样吃着我准备的饭菜,然后服药。
之后很久我都不敢再进他的卧室,他应该死了吧,我查过书籍,他吃下的药足以让突发心脏病要了他的命,可谁又知道这些药物是我搭配好的呢?这年头谁不乱吃药啊。
我久久地凝视挂在墙上的那些照片,照片上有年轻时候的我,有我和丈夫的合照,还有我的儿子——他那个时候可真帅。我看着他们,其实我还是爱丈夫的,但这份“爱”和我的儿孙比起来,也就不算什么了。
看到他的尸体我还是有些害怕,可我没有太多时间,我烧掉他遗嘱的草稿,把禁服的药物放在他的床头,没有人知道我们的争执,没有人知道他的遗嘱内容,我能得到我应得的东西。
X月F日
葬礼上我哭肿了眼睛,很快我和丈夫的女儿来到律师面前商议财产分割,因为没有书面遗嘱我分得了丈夫一半财产,至于保险箱里的大笔现金——我也不知道它们去哪儿了。
晚上我照例去儿子家,儿媳妇告诉我她又有了小宝宝,太好了。正当我们准备庆祝一下时,这栋破楼房竟然停电了,是时候该搬出去了。
X月G日
儿子兴冲冲地计划着该如何规划丈夫留下来的房子,小孙子兴奋地在丈夫睡过的床上玩耍着,大孙子脸上有些伤痕,得让他注意点了,大学生可要有个大学生的样子。
我们一家五口,不,是六口了,坐在宽敞的大厅吃着晚餐,这一刻是多么美好,美好的让我忘了丈夫的死,让我忘了这房子有一半不是我的,也让我忘了那些艰难困苦的岁月,不管过去发生了什么,这一刻的我,终于是幸福的。
2 ) 母爱与溺爱
故事有点想《婴儿式》同样是溺爱孩子的母亲,不同的是这个故事犯罪的是母亲而非懦弱的儿子。在“可怜天下父母心”的外衣下,呈现了一个贫富差距悬殊的社会现象和扭曲的道德差异。冷漠的夫妻之情为之后的罪恶打下了基础,最后儿子一家住进了丈夫的豪华公寓中,电影戛然而止,或者最后的结果我们也都会猜到,从不工作的儿子一家依旧在用母亲的养老金度日,孩子还是一个接着一个的生,直到花完母亲用犯罪得到的最后一分钱。。。。。。
3 ) 《伊莲娜》:让“我去”嫁给现实悲剧
这次导演安德烈•萨金塞夫不再《回归》,他把冷静的镜头对准了俄罗斯的阶级分化、文化教育、金钱败性等残酷现实问题。静静地沉静式镜头语言给观众留足了思考和反思。
全片开头是一棵没有一个叶子树枝的长镜头,预示着什么也不做苦苦等待是没有春天的,影片通过一个普通的家庭深刻揭示了俄罗斯乃至中国的社会生活现状。
伊莲娜一大早和丈夫用完早点就去银行取退休金,途中车上一切都如复制生活,镜头客观冷静得出奇,是的,正是这样的出奇意为着有什么猫腻?
不出所料,伊莲娜去完银行就去给慵懒的儿子一家送钱,儿子纯粹就是蛀虫,俩孙子也是小混混的态势,只有儿媳谭亚还有点良知,知道招呼好救星妈妈,一家子在商量着走后门让孙子萨沙上大学,看来这不过是一个现实的中国家庭景象而已,俄罗斯人也是人,当然也会和中国一样。
伊莲娜和丈夫弗拉基米尔是黄昏恋,各自都有子女,伊莲娜想帮助自己的懒虫龟儿子一家,弗拉基米尔又要顾自己放荡懒散的单身女儿卡佳,终于俩佬夫妻在帮助萨拉上大学这件事上有了分歧,但是俩人都冷静得和我们的中国现实生活一样,某种意义上影片就是一部生活纪录片,而且很少有戏剧化加工的痕迹。
由于心里想着萨拉上大学的烦心事,加上长久以来的焦虑,弗拉基米尔在健身房游泳时心脏病发溺水并住进医院,伊莲娜赶去看望,丈夫在病床上回忆起和伊莲娜相识的过程,十年前伊莲娜是护士,丈夫得了阑尾炎住院就是护士伊莲娜照顾,随后产生好感便结合。丈夫说如果时间能回到十年前倾家荡产的时候就好了,可见丈夫确实不想看到现在各自的现状,不管是自己那个不争气的放荡女儿,还是伊莲娜那边那个娇生惯养的乖儿子,丈夫闹心啊!
丈夫知道自己病魔缠身,不会有多久了,但是一想到这些烦心事就走不踏实,终于丈夫开口,让伊莲娜打电话给他那个一天换一个男友的女儿,让她来看望父亲一眼。尽管丈夫了解自己的女儿就是一个挥霍无度的散疯子,女儿不但不想见伊莲娜,就连亲生父亲生病她都不大愿意多过问,见面时她也不忘含沙射影地羞辱一下伊莲娜,这种女孩搁在哪都是无业游民,说难听了这种为了满足性欲的人还不如妓女。
卡佳见到病床上的父亲,脏话不断,而且还玩起了话语游戏,并且对繁衍后代有一套自己的理论,听起来还很有道理,不论女儿是什么样的人父亲都爱,是真爱也是溺爱,或许还是自爱。
弗拉基米尔走了之后,伊莲娜如愿分得了应有的财产,并携带儿子一家搬进了豪华的大房子。而卡佳则得到了应有的金钱。弗拉基米尔像立下遗嘱但最终还是没有立下,这个处理方式也反映出了弗拉基米尔不想把遗产分给任何人,他觉的女儿和妻子都是自己的挚爱,而势必遗产分配问题会越发破坏卡佳和继母的关系,所以,弗拉基米尔遗嘱草稿纸上一个字也没有写下。
当伊莲娜带着一大沓钱到儿子家时,儿子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并提出庆贺一下,因为上大学不再是问题了,一切又可以值得欢呼了,但是他们不知道小儿子有出去打架去了,就在庆贺的时候楼里突然停电。儿子谢尔盖在楼道里说看来是整栋楼都停电了,邻居接嘴说是整个世界都停电了,可以说停电事件不是偶然,而是导演所认为的必然。然后谢尔盖问妻子我们有蜡烛吗?妻子回答:我们怎么会有蜡烛呢?这几句潜台词道出了悲剧发生的必然,是啊,像谢尔盖这等闲散游民怎么会有点亮生活的蜡烛呢?这种懒人还整天抱怨他妈的停电,你对待生活是消极态度,那么生活凭什么给你亮灯呢?
看完我都开始爆粗口了,你妈为什么这部电影不是中国人拍的?中国人咋就没有这种反思觉悟意识呢?看看80后、90后一部分娇生惯养的一代人,倚靠着父母、亲戚,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真不知道孩子们的将在在哪?中国社会的将来在哪?
中国需要几个安德烈•萨金塞夫这样的导演,虽然影片的悲观态度不可取,但是电影所带来的思考是正面的,这需要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这不仅仅是一部俄罗斯电影,也是中国父母和“蛀虫子女”所必读的反思电影。
4 ) 作者风格凌厉
这不是一部讲什么“可怜天下父母心”的亲情伦理剧。它巧妙地借用家庭伦理片的外壳,实质却隐含着贫富阶层的对立,以及父辈与年青一代的观念差异,描摹出俄罗斯当今社会的道德面目。
导演承接着自己前两部作品的剧本创作脉络,仍然从家庭血缘关系入手,从平淡无奇的夫妻日常生活开始,逐渐引出两个迥异的家庭背景,再引入纠缠不清的金钱问题。最终,这位母亲选择的解决办法一点也不令人意外,感觉象是每天报纸上的社会新闻,充斥着肥皂剧的品味。
然而,在这个“庸俗”的故事里,却不断闪耀着导演的作者风格特色:固定长镜头、暗淡的冷色调、克制冷静的对话、恰如其分且提示性十足的古典配乐,不经意地渗进一点点悬疑气氛。末段的青年群殴戏真是神来一笔,阶级问题被再次凸现;结尾一家团聚的场面明显是呼应开头的一幕,但讽刺意味甚浓。
5 ) 《伊莲娜》
安德烈·萨金塞夫 Andrei Zvyagintsev寻求自我突破之作,人与人之间的疏离迷局,不过比起《回归》的横空出世和《将爱放逐》最大限度彰显掌控能力,影片显得相对平庸了点,都算不上每年不少此类型影片的代表。
可能只是个过渡,因为将擅长的环境搬到了更具社会意义的城市,死亡只是个剧情转折点而非具有作用性,导演在影像上选择了更多适用于现实主义的镜头切换,而那些希望被看到充满诗意、隐喻的只是成为了点缀。
6 ) 不怕来蹭饭的,就怕连吃带打包的。
老塔衣钵的继承者。
再好的马儿也经不起肥婆外带一群废物的折腾啊。这简直就是俄罗斯版的《寄生虫》啊。
缓慢的运镜,时而隐藏摄像机,时而凸显它的存在,空间关系在这缓慢的发展中被交代的清清楚楚,这样的手法也让故事显得冷峻克制。可是虽然空间交代清楚了,但这无法给人跟多的感受,仿佛与故事发展人物情感是脱节的。还有其中男主爱女,和女主爱子,以及男女主的“爱情”或者是“寄生”,这三组关系都显得有些荒谬,如果说亲情简单点出就可以明确它的不可替代,无法逾越的话,那么男女主结了婚同居不同床,还要定期发工资这样的关系就有些模糊了,这使得让观众迟迟无法入戏。女主家里停电,萨沙出去打架,摄像机忽然变为手持,第一点:本身手持的水平很差,第二点:虽然画面的突变还是能让人接受的,可是这一场戏的作用太弱了,在之前观众已经明确定位了这一家人是不折不扣的废物,最后还补一刀这个,作用实在不大,若能移到前面去,可能会稍微好一点。
不知是我不懂父母之爱还是什么,完全不能理解影片粗暴的表达对各自子女“助纣为虐”的情节设计。难道一群不上班的废物,在经济困难的情况下生了第三个孩子,这一点也不会引起伊莲娜的情绪吗?所以针对对于孩子的爱这一点是影片一个比较大的问题。
最后结尾不错,片头的乌鸦在结尾飞进了家,变成了人。
总结:没有缘由的爱往往不会被珍惜。
压抑
7,就批判现实层面来看,伊莲娜才是萨金塞夫的电影里最有力的,冷静到冷酷往往只在一念之间
美~
乌鸦反哺新解。这片比起先前导演的回归、将爱放逐明显欠缺了柳岸花明峰回路转的收尾,这样的处理确实更高级。
1.无所适从的不安,我恐惧着平静的生活里每个画面的下一个镜头;2.亲情毁灭了爱情,亲情也溺死了家人;3.观影情绪的强烈转折,被导演和剧情玩弄着自身的情感。
冷漠人生,冷寂黃昏。
受塔可夫斯基式节奏控制和时间流动的影响,,萨金塞夫的电影呈现如梦的步伐,仿佛醇厚醉人的河流流淌。伊莲娜的凝视,从开场就将观众揽入怀中旁观全局。若按日常生活的角度观看,在理解上将会是个错误,因为他的电影更宽广,像拼图游戏的神秘与妙处不会自己显露.
很深刻的片子
一开始并不是一个格局很大的故事,但是张力十足,目光锐利,风格品味格调极高,最后停电时的一段瞬间提升了整部影片的深度,大师和一般导演的区别往往就体现在这种看似普通的瞬间。看完只觉器宇不凡,胸怀大气,主席的片真有气质
这个故事让我想起"Cooking with Stella-2009". 不知道这样以别人的生命和财产来填补自己的空白的故事有什么好一再书写的...
表面展现社会阶层分化严重,人心冷漠,实质主题其实是轮回与宿命,这是导演技高一筹超越俗套表意的地方。宽银幕之下利用各种景框再造空间的技巧非常精彩。
大家总是期想有什么能战胜这种卑劣底层之恶,因果报应甚至于是老天审判之类的,最后却发现毫无办法。还有年纪大了,千万不要随便来一发……
平淡却冷峻到扣问这个残酷的现实~
唯一的希望眼看这就要破灭,伊莲娜的脑海里酝酿出了一个计划
社会现状所造成的纠结事件,你很难说谁做错了,但悲剧还是发生了。
镜头带劲但表演稍显刻意,剧本尤其欠火候:这么明显的刑事案件居然就无风无雨地过去了,俄罗斯警方也太SB了吧?
我见过的所有家庭都是如此冷漠。 我遇到的所有人情都如此乏味。
珠玉在前,超越自身难,萨金塞夫这部作品算在水准之内,没有太多诗意长镜头,整体谨小慎微的感觉,但很流畅,着重捕捉人物细节表现心理,故事相对淡了点,态度很中立,两家人形象对比鲜明,优劣自判。电影场景色彩都很喜欢,立体协调,首尾两段空镜对应着,像抽离出的平常,却也是平静中的激昂表达欲。
换做是我,也会跟她同样的选择。
行云流水般的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