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国民演员崔岷植在时隔三年后,接拍了新片《风停留的地方,喜马拉雅》。该片由韩国导演全秀一执导、崔岷植主演,中国中博传媒制作并投资。昨(2008/10/7)日,在美丽的釜山海云台我们见到了全秀一导演和中博传媒董事长陈伟明先生,由于时间关系崔岷植没能接受我们的专访,我们约定下次。 新浪娱乐:请各位先跟新浪的网友们打声招呼吧。 全秀一(以下简称全):大家好,我是导演全秀一,见到你们很高兴。 陈伟明(以下简称陈):你好,我是陈伟明,中博传媒的董事长,也是这次《喜马拉雅》这个片子的制作人。
新浪娱乐:这次咱们在釜山电影节参展的影片是《风停留的地方,喜马拉雅》,我想先问下导演,我知道您原来是电影学院的教授,为什么会想要转行做导演拍电影呢? 全:我其实是一边做导演一边在大学里教电影系的学生,事实上比起教授我更喜欢导演这个职业,当然教授这个职业也是很有魅力的,主要教他们创作方面,我作为一个导演可以用亲身经历来教学生们怎么创作,在教他们的同时对于我也是很有帮助的,是创作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新浪娱乐:我知道导演之前拍过有关“风”的作品,叫《我心里哭泣的风》,这次的影片又叫《风停留的地方,喜马拉雅》,为什么那么喜欢拍风的题材的影片呢? 全:比起静止的,我更喜欢风的感觉,风这个东西我是这么觉得,活在现代社会必然经历的某些郁闷纠结,希望通过风能把他们都带走,是想要这种感觉。我的第一部电影《我心中哭泣的风》,希望能把自己心中的不安通过电影表现出来,现在的第六部作品《喜马拉雅》电影中的主角,崔岷植饰演的角色,他在现实社会中的某种郁闷,想从这种状态中摆脱的心情,希望所有的压抑可以像风一样消失,风消失的地方在喜马拉雅,关于喜马拉雅的一些传说,风会停在喜马拉雅,希望可以摆脱的欲望,从某种角度可以把喜马拉雅当做一个可以休息的地方,可以作为一个永远安息的地方,所以起了《风停留的地方,喜马拉雅》这个名字。 新浪娱乐:在观众眼里,您的影片风格一直都是很简洁的,这次拍摄这部影片的契机是什么? 全:我拍摄这部电影的契机是,我自己本身就怀着想要从这种沉闷压抑的现实中摆脱的心情,喜马拉雅是我在旅行的时候感受到的一个地方,我觉得观众们在看过这部电影之后也会产生想要脱离凡世的愿望。喜马拉雅所包含的含义有雪的安息处(归所)、雪的家,人们看过电影后会想要去喜马拉雅来摆脱尘世的压抑,希望大家看过之后也都能这种感觉,拍电影的时候利用了很多我在喜马拉雅旅行时候的经历。 新浪娱乐:男主角崔岷植已经四年没有拍电影了,现在复出接拍《喜马拉在雅》,是因为影片中“想要逃避”的感觉吸引了他吗? 全:在拍摄前曾和崔岷植讨论过很多次剧本,其实我觉得这部电影的感觉并不是“逃避”,在现代生活中,某种不能被满足的,或者想从这么现状中摆脱的某种欲望,我觉得是这些内容打动了崔岷植。他三年没有拍戏,之前参加过抗议降低韩国电影配额制的活动,这些经历,就是他想要摆脱一些压抑,所以让他选择了这部电影。我觉得崔岷植在拍摄这部戏之后收获了自由,他也说通过这部电影找到了一种新的表演形式,找到了自由。
新浪娱乐:想问下陈先生,听说咱们公司一直负责在韩国引进中国电影,并且还有投资韩国电影,您也往返中韩近10年的时间了,想知道以前咱们都参与过哪些电影的引进? 陈:我们中博传媒在韩国这个市场差不多快10年,参与的本土韩国电影,这次的《喜马拉雅》是第四部,之前有《外出》、《哭泣的拳头》、《食客》。《食客》排名去年韩国整个本土电影票房第三位,《喜马拉雅》是第四部。中国的电影在韩国的发行的话,我们从张艺谋,从中国的商业电影开始,过去中国本土电影在韩国市场里面占有率是零,我们从2000年张艺谋的《英雄》开始,到《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还有《无极》等等一些片子,现在中国内地的电影在韩国的海外市场发行里能占到一个零点几的份额。我在两边的市场做了快10年,一个体会是文化是很相近的,很有意思。 新浪娱乐:那这次是什么契机促使您要投资这样一部影片呢? 陈:我们做《哭泣的拳头》的时候就是跟崔岷植合作,那次合作后《哭泣的拳头》在中国做了发行,当时他本来是要去国内的,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没去成,那时就跟崔岷植有一个约定,想将来有机会的话再合作。他在韩国的商业电影里是很成功的,在艺术方面他本身也想做一些有兴趣的艺术电影,比如说全导演的这次的《喜马拉雅》,在这几年当中也有很多好的本子找过他,也有很多商业电影,但是他一直就想拍一部他内心中渴望的电影,就是艺术电影,正好这个本子出来。当时我记得印象特别深的就是在釜山,和导演还有崔岷植一起聊这个故事,我们都觉得很有意思,另外崔岷植也愿意来演,我本人也想做一个这样的能够感动自己内心的电影,因为商业电影做的太多了,第一是这个本子吸引了我,另外还有一个导演严格来讲也不是一个新人,但是跟本土上一些在商业电影上的导演比在知名度上还是有限,但是他的这种对艺术电影的执着感动了我,有这么一个机会,就开始了和崔岷植的第二次合作。 新浪娱乐:在很多中国观众没有看到影片只看到些剧情简介时,很容易地会将该片和中国演员赵本山的影片《落叶归根》联系在一起,因为两者都是男主角为了将死去的工友送回老家,从而不远千里翻山越岭的故事,乍看影片内容确实有些相似,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陈:我觉得这个还是两部完全不同的电影,那个是张杨的电影,赵本山主演的,那部电影我也看过,我觉得是不可比的,只有一点相似的地方就是背工友回家,《落叶归根》是更多地表现他在回家的过程中所经历的东西,我们的《喜马拉雅》是到了尼泊尔以后,这个男主人公在尼泊尔这个国家里对于这个国家的民俗包括人性,包括生活的苦难体验的东西,从人性的角度讲他的高度比《落叶归根》高,他思考的对人生的角度更广一些,这是我觉得这个电影更有价值的地方。那么从剧情来讲也完全不一样的。崔岷植在电影里也是饰演一个中年男人,又碰到一个工友去世,他自己的生意也不成功,到了尼泊尔以后他发现那里的人在这么一个条件,在喜马拉雅山下生活的条件比他在韩国的条件更加艰难,他从这些人身上发现了对于生活的热爱对生活的执着,也是从这此层面感动了崔岷植接演这部电影。我从人性的角度来看的时候,觉得更加有深度更令人感动。
新浪娱乐:在很多人看来,《喜马拉雅》这部影片是疯狂的,要跋山涉水到那样一个地方去拍摄,导演当时怎么会有这种构思和想法的? 全:这部电影是根据我个人的经历来写的剧本,就像电影里的主人公一样,根据我自身的一些感受拍成电影,我也像电影里的主人公一样对现实社会的一些压抑想要逃脱,还有一些不能被满足的欲望,抱着想要找一个新的灵感的想法,我一个人去了喜马拉雅旅行。我在那感受到一种新的环境,喜马拉雅被誉为世界第一高峰,雪的安身所,风停止的地方,就像每个人都会有的一个梦想中的理想地,通过喜马拉雅这座山,我对于人生的看法有所改变,或者看待人生的角度有所改变,或者找到生活新的意义,有了这种个人的一些想法后我开始写剧本。动机的话就是,谁都会拥有的一种对于新鲜事物的欲望,所以拍了这部电影。 新浪娱乐:这部电影从准备到开拍到完成用了多长时间? 全:准备用了一年的时间,拍摄耗时2个月,所以一共是14个月。 新浪娱乐:拍摄这部影片时是不是非常辛苦?觉得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全:拍这部电影最困难的就是装备运输的问题,摄影器材、照明器材、发电器这种设备的运输最辛苦了,我们租用了直升机运送装备,后来又遇到了大雪,等了两周之后工作人员才坐直升飞机到山上。一架直升机只能坐13个人,我们租了两架,先到了海拔3000米的地方,当地的工作人员,包括炊事班等都是尼泊尔人大概有40多人,他们利用马在一个星期先前到那里。第2个比较辛苦的地方是山上的风太强了,35公斤的摄像机被风吹得很晃,甚至有工作人员差点被风吹跑。第3个,在海拔4500米拍摄的时候带了很多氧气瓶去,在感到不适的就吸氧。拍摄结束之后又赶上了暴雪,给下山造成很大困难。 新浪娱乐:通过您的描述我们听到并感受到了拍摄中的种种艰难,想问下您,喜马拉雅给我们的感觉一直都是很神秘的,您这次亲自到那儿进行拍摄,是怎么感受这种喜马拉雅文化的? 全:首先喜马拉雅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世界第一峰,就像是梦中的“世外桃源”,当我真的去了喜马拉雅后才真的体会到,喜马拉雅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美好,遭遇了很多的困难,尤其是高原反应,当时就觉得理想只是想象的,现实中要实现理想是要经过一番磨难的,喜马拉雅就好比是要达成一件事情必须要翻越的一座难关,也是想要挑战的人们的一个最佳场所。 新浪娱乐:我们知道影片中大部分演员都是尼泊尔当地群众,请问导演和主演崔岷植是如何克服这种语言障碍,从而和当地人进行一种更好地配合和互动的? 全:其实片中除了崔岷植是专业演员以外,其他人真的只是住在高原上的村民,为了和当地的居民好好配合,我们专门从韩国请来专业指导表演的老师带到喜马拉雅,给居民们上课,首先让他们克服镜头前的恐惧,让他们可以就像平时生活中一样在镜头前很轻松的表演。 新浪娱乐:还有一个问题想问下全导演和陈先生,几年前是韩国电影的鼎盛期,产生了非常多优秀的电影作品,可是这两年韩国电影越来越萧条,两位觉得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全:关于现在韩国电影的危机到底是怎样具体的我也不是很清楚,我个人觉得,过去10年香港电影的发展对于韩国电影有着深远的影响,为了能得到收益,韩国电影投入大量的资金,甚至一部电影包括演员的酬劳在内投资到50亿韩元(约合人民币3500万),这样的大投资消耗了很多资源,另外就是大投资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收益,甚至有些连成本都不能收回。另外一个原因就是电影本身的质量,因此流失了大量的韩国观众。
陈:韩国电影最鼎盛的时候我也有参与过,他们现在萧条的时候我也在参与,我的感觉是从商业的角度上有这么几个因素,第一个因素就是这十几年间韩国电影成长很快,更多的演员导演的成本越来越增高,导致制作成本越来越高,另外还有一个就是他本土的市场,韩国电影很红的时候就很容易让一个明星从一个本土的明星变成一个亚洲的明星,实际上他的电影在其他的一些国际上他不一定能卖出这么高的价钱,可是这个演员他说我是亚洲明星,所以他拿的酬金是亚洲明星的酬金,那么成本就增高,成本增高的话一些独立电影、一些好的新锐导演、一些好的想法的导演他就拍不起那样的电影,请不起那些演员,很多大的公司也是一样,在过去他一年能拍十部电影,现在成本增大了数量就大大减少了。过去韩国电影一部制作费是2千万到3千万,现在是5千万到6千万,那以前那些大公司一年就只能拍4、5部电影。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因为电影好了各种钱都进来,有很多非专业的钱进到里面来,非专业的钱把这个市场给弄坏了,他有些钱是基金的钱他是为了挣快钱,不考虑成本高低。他要演员张东健就必须张东健到了才能给你这么多钱,这样就产生了很多作品质量下降的问题,和过去那种很认真的制作态度也有很大的关系。另外还有一个就是韩国本土毕竟是只有4千6百多万人口的国家,他本身的市场是有限的,他们要在这种高投入高产出的背景下面,他的电影就只有走出国门去才有可能支撑起这个成本,可是他的电影面对其他的亚洲市场又不能像他本土市场一样有这么高的收入,所以形成了一个很大的反差。另外还有一个他们对于新锐导演的培养也越来越不像以前那样敢去冒险。他过于繁荣的原因还有因为他的配额制度,之前的配额制度相对地是保护了本土电影,那么现在配额制度减少以后各种电影全部放开了,好莱坞的电影包括欧洲的电影,包括中国大陆的电影对于他们本土电影的冲击也是有关系的,这些因素加在一起就导致了韩国本土影片现在的这种局面。
新浪娱乐:就像刚才陈先生说的,我们也都知道2年前韩国进行电影配额制度改革,此举引起韩国大部分电影人和观众的不满,甚至上街游行示威,现在两年的时间过去了,再来看现在的韩国影坛,两位如何看待韩国现在的电影制度? 全:韩国电影配额制从两年前开始,从之前的最少141部韩国电影减少到71部。这个配额制度实施已经两年了,我个人觉得这是现在韩国电影危机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韩国电影减少了很多在电影院上映的机会,取而代之的是好莱坞等海外电影的增加放映,减少了很多介绍韩国电影的机会,因为电影配额制是韩国电影发展的一个有害因素。 陈:这个配额制度我觉得实际上说穿,我作为一个在这里投资的外国人我的体会还是因为韩国本土电影不够强大,足够强大的话就不会怕好莱坞电影或者其他地方的电影,在他们电影的成长过程中,导演明星没有眼光,从我一个外国人看来的话他们眼光很浅。他们只看到这10年很繁荣就都膨胀起来,把价钱提的那么高,为什么我们不能把价钱降低一点就像韩国电影刚起步的时候那样,韩国电影刚起步的时候大家是很齐心的,结果在成长过程中大家的心越来越散了。另外还有一个就是很多明星资源和投资资源,这两年的电影配额制基本是把有创造力有活力的那些小的制作公司全部吞噬掉或者是兼并掉了,他变成几个大的像CJ啊、show box那几家大的制作公司。这几家就有决定权,他们的创意都是来自投资人的观点,但不一定是这些制作人的观点,所以他的电影质量就慢慢下降了。这是我的一个体会。就像中国电影一样,我们现在也是卡的很严,相对来讲也是有配额制度的,但如果你足够强大的话是不会怕别人的进入的。 新浪娱乐:就像刚才全导演和陈先生所说的一样,导致现在韩国不景气的原因有投资多收益少,明星导演膨胀、作品质量下降等等各种原因,但作为一个普通观众来说,他其实只是单纯地想看到一部好的电影,所以我们都很期待这部《喜马拉雅》的上映,想知道影片什么时候会在韩国和中国上映? 全:《风停留的地方,喜马拉雅》明年3月中旬的时候预计在韩国上映。 陈:我们这两天一直在开会研究影片的上映,我这次回中国就会安排这个事情,报审查,当然我们是希望在韩国先上映,之后再在中国本土上映,应该是柏林电影节以后,崔岷植也一直想到中国去,他欠我这个人情。新浪娱乐前方报道组发自釜山 娃娃/文 田力/图 2008/10/8
画面很真实,就是喜马拉雅山脉的样子,雪山,碎石,白云,蓝天,似乎能触碰感觉到高海拔上干燥而凛冽的风。但大量的留白以及过慢的节奏,不知导演想要传达什么
这么闷的片子我还看完了,佩服一下自己.当然我本来就是冲着尼泊尔的风光去的...
很喜欢的文艺片,不仅仅是因为崔岷植,而是喜欢这种朴实的感觉。
7.5分。最少高原的气质拍出来了。那匹游走于高原的白马,一看就是多吉的灵魂回家了。没有渲染,也无虚幻,非常写实的一匹白马,进入画面走向远处,表现了两次就更朴素了。
哀伤和空灵一起飘向喜马拉雅之巅……
这个怎么能漏 当时可是看得津津有味来着。。。
我喜欢长镜头。定焦。发呆式的“观看”方式。旅行是得到启示不是看风景。
这算韩国文艺片?
崔岷植在一档综艺节目里说,为了去往拍摄地,坐在直升机上面,从窗户里望出去,下面到处都是飞机残骸。
小孩的英文很好。英语真是神奇。中转站一样
基本没有情节,本身就是为了“停留”的意义。
偏远天外之地,无论名字是否叫喜马拉雅或者其他,文艺创作者们往往会以某种天马行空的臆想来渴望物质成为精神解脱的钥匙,作为观众也不过是某种顺心(或否)的精神洗涤而已,一种现代人类的形而上学,或者心灵鸦片而已。
有些人就算只有寥寥几句台词,也可以撑起一部电影,比如崔岷植
风,她吹散我的头发, 撩过我的脸,但我不知道她是什么样子?灵魂,她引领着我哭,引领着我笑,引领着我寻寻觅觅,但我不知她是什么样子?观看这部电影的感受,带着我默默看完,带着我思绪如风,但我真不知道她是什么样子?我只记得风好大,山好高,天很远,那个喜马拉雅男孩说,风,会把我们的业力带走...
真正的剧情都在音乐和歌声之中,风会带着我们找到答案
高原的风也许不能洗涤灵魂的罪恶,但有疗愈的力量。
一百个读者一百个哈姆雷特不管是电影还是书籍,都一样,是否有呼应
平静朴实的镜头。一切因果报应在此消逝。。
没逻辑~没感觉~也没把喜马拉雅的壮美表现出来~感觉在河南的农村也能拍
6.7分。虚无主义和藏式生活相结合倒是有点特别。崔岷植这次戏接得有点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