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大卫·林奇这个如雷贯耳的名字,许多影迷自然会想到他那些风格强烈的代表作如《穆赫兰道》和《双峰》,或者是更早期的《橡皮头》和《蓝丝绒》。然而,很少人会提及《我心狂野》。这部电影的影响力远远逊色于《穆赫兰道》,甚至是《蓝丝绒》,这在戛纳历史上或大卫林奇的作品里都是相当罕见的。今年恰逢影片上映的30周年,让我们重温这部备受忽视的金棕榈电影。
《我心狂野》在1990年的戛纳电影节上首映,据说遭遇猛烈的嘘声与喝倒彩,那一届入选竞赛的作品强手如云:戈达尔的《新浪潮》、艾伦帕克的《来看天堂》、小栗康平的《死之棘》等等,而在颁奖礼前夕问鼎金棕榈呼声最高的是法国电影《大鼻子情圣》。根本没有人能料到美国导演能接连拿下金棕榈(1989年花落索德伯格的处女作《性·谎言·录像带》)。这部作品最后以黑马姿态登顶的最大功臣绝对要归功于当年评审团主席贝托鲁奇,他的独具慧眼和排除万难力荐,或许让当年甚至当下的观众和影评人深感困惑不满,却提前预示了电影史上一位伟大导演的诞生。这一点是无可置疑的,因为在《我心狂野》之后,大卫·林奇的每一部作品都顺利入围戛纳竞赛单元,独领风骚整个90年代!
影片以火柴头擦出火焰的特写拉开序幕,配乐是老搭档Angelo Badalamenti悠扬而振奋人心的弦乐,这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划火柴画面在片中反复多次出现,在此已浓缩呈现了整部影片的主题,更提前暗示了极其关键的一处情节。演职人员表之后就是那个令人震惊的暴力场景,如此血腥的开头在影史上是不多见的,这个突如其来的暴力场面准确塑造出男主角的性格和心理状况,也由此奠定了这部作品怪异与残暴的美学风格。要知道的是,这种正面刻画暴力的展示此前只出现在制片厂电影里,独立制作电影里甚少见到。而林奇和稍后昆汀的《落水狗》则不自觉地打破了这种惯例,掀起90年代独立电影的暴力美学热潮。
《我心狂野》有着公路电影的框架,讲述年轻叛逆的女主角不管母亲的反对,与假释期的男友驾车,展开一段从恐怖角(Cape Fear)到新奥尔良,再到得克萨斯的私奔旅程。两人一路上放浪形骸,却摆脱不了母亲派来的杀手追踪,以及遇上一系列稀奇古怪的人物。这个老掉牙的主题更像是罗密欧与茱丽叶的后现代版重新演绎,除了过火的暴力之外,还有露骨的色情刻画。男女主角两人在不同的汽车旅馆里发生关系的场景用五光十色的滤镜拍摄,呈现出高级而脱俗的情欲气息。然而,最大胆的创意是林奇引用经典童话《绿野仙踪》,植入到人物的对白和动作里:水晶球、女巫、女主角遭遇侵犯后双脚并拢的姿态,以及最后从天而降的仙女等。这种笨拙的致敬手法给影片带来意想不到的观感,混合着诙谐与阴险、纯真与邪恶的怪异氛围,一直弥漫着这个超速前进的公路片类型文本。
林奇用突兀的剪辑方式,漫不经心的倒叙和回忆闪回画面,以及充满肥皂剧味道的戏剧转折,呈现出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各种疯狂怪诞的人物和关系接踵而至:极端对抗的母女关系、丑陋肮脏的买凶杀夫手段、残疾沦丧的杀手、车祸里垂死的女人,威胁女主角的变态男人……似乎只剩下男女主角两个正常人的角色,他们唯有依靠爱情的力量去抵御和反抗这个疯狂无理的世界。尽管他们在舞池里和高速公路上的舞姿充满了幼稚和狂妄,尽管男主角先后两次被激情和愚蠢冲昏头脑而琅珰入狱,尽管女主角只喜欢听男主角模仿猫王的老套情歌,但是在这些激情四射的情节里,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这个怪异扭曲的世界里最纯真美好的一面。
大卫·林奇在《我心狂野》里并没有建构出一个封闭的世界,像《蓝丝绒》、《双峰》那样的小镇,公路片类型的文本延展出一个刻意拼贴而目眩神迷的世界。这种碎片化的世界观自然体现在影片的叙事和美学风格里,各种类型在这个生动的文本上交叠覆盖。除了最显眼的公路片和爱情类型,还有音乐类型的脉络,重金属摇滚、古典管弦乐、蓝调布鲁斯等不同风格的配乐制造出情绪起伏不定的氛围感。
演员的表演则或多或少充满了怪诞的喜剧色彩,这相信与林奇钟情的《绿野仙踪》有密切关系。在愈加失控的叙事节奏和情感表露里,这俨然已成为一部邪恶版的成人童话,不时露出其阴险的魔爪,惊现一副涂满红色唇膏的脸孔,女主角与母亲夸张的尖叫看来其本质是相同的。男主角尼古拉斯·凯奇的发型和凌空踢腿的骇人舞姿,威廉·达福实施抢劫却被离奇爆头的一幕,均给影片增添上意想不到的诙谐漫画感。
这显然不是林奇导演生涯中最完美的作品,它没有《穆赫兰道》、《妖夜慌踪》的神秘晦涩,也没有《双峰》般峰回路转的情节,但其桀骜不驯的姿态却一早预示了林奇日后成熟美学风格的到来。意大利导演贝托鲁奇独具慧眼选择了这部为金棕榈大奖的原因也许在于,他在《我心狂野》中看到了自己早年作品里的挑衅和叛逆态度。这对于所有伟大的电影导演来说,无异于惺惺相惜的宝贵一刻,而对贝托鲁奇来说,更像是对新锐后辈的私心鼓励。
威廉.达福一口烂牙的挑逗劳拉.邓恩,在邓恩即将性兴奋之际嘎然而止,只留下一裤子淫水。威廉.达福就像《蓝丝绒》里的恶棍弗兰克一样,粗鲁、暴力,又充满喜感,浑身上下散发着高级的恶趣味。当凯奇与邓恩第一次见到达福时,身旁坐着的有另外两个熟面孔,一个是《致命ID》里的人格分裂胖子,一个是贾木许的御用男将范佩西,呃不对,叫约翰.劳瑞,话说他和范佩西实在太像了,不论从脸到身型体态再到气质........影片里另一个有意思的角色便是哈利·戴恩·斯坦通,他在《德州巴黎》里的忧郁执拗形象深入人心,而在本片里则是一个出场不多、陷入爱情、死得梦幻的舔狗角色。他喜欢邓恩的母亲,帮助她的母亲寻找她和男友凯奇的下落,当他得到邓恩母亲的吻时,那个得瑟的劲儿像个陷入热恋的初中生,结果没过多久就被一枪爆头了,死前还要被绑着“欣赏”一对浓妆艳抹、妖娆多姿的神经病男女的情色表演,这一段相当的恶趣味……本片和《蓝丝绒》在林奇的作品里算是一对兄弟片,都是单刀直入的叙事加上节外生枝的恶趣味,不像后来的作品那样玩弄梦境与精神分析。凯奇与邓恩这对流浪鸳鸯在影片里最擅长的事情就是做爱聊天,大段大段的打炮桥段展现着邓恩的诱人酮体。其他人则是为了找到他们而大费周章,邓恩的母亲为了拆散他们也是快要濒临崩溃了。其中死法最又个性的毫无疑问又是暴躁老哥威廉.达福了,他在被警察击中后倒地又被自己的来复枪爆头……看看他的职业生涯都经历了什么,先是在本片里自我爆头,又在《反基督者》里jj被撸出血........影片最后倒是温馨浪漫了一把,我心狂野的凯奇放弃了放浪走天涯的生活选择和邓恩以及他们的孩子开始新的生活,不知道林奇是不是觉得太过正能量,于是在往后的作品中遁入黑暗。
(只因为是期末作业,所以把电影前后的翻了好多遍。) 《我心狂野》为1990年大卫·林奇导演,尼古拉斯凯奇和劳拉邓恩主演的电影。这是一篇改编巴里·吉福德的同名小说《我心狂野》的电影,据说原著只有五页,电影却洋洋洒洒地扩充到两小时,惟一保留下的是书中的对白。 该片获得了1990年第43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同时《我心狂野》也获得了最负国际声誉的法国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据说《我心狂野》的试映现场三百五十位观众离席了三百人。 电影上映之后的市场反应并不好,影评家和观众对大卫·林奇的这部影片毁誉参半,这位令人头痛而又无法被忽视的导演,在继《蓝丝绒Blue Velvet》(1986)、《双峰Twin Peaks》(1990)等一系列富有争议的影片后,其《我心狂野》又一次扰乱了当代影坛。有很多评论说这部电影不想林奇的作品,没有之前的作品带给大家的惊喜,但其实“林奇主义”在这部电影一样一览无疑。 一、神圣爱情 《我心狂野》这部影片制作之后不久,一个记者问林奇是什么激发了他创作这个故事的灵感,林奇的答案很明确,他说他几乎完全被塞勒和萝拉之间的热恋所吸引。他认为这是完美契合的,但是翻阅大量网络影评,不难发现并没有多少人认为他们之间的爱情有多热烈,甚至认为两人只是在展现情欲片段而已,此部分将分析两人的爱情发展。 (一)冲破枷锁的爱情 影片的开篇第一场戏就介绍了主人公之间的关系,一个控制欲很强的妈妈马里叶塔,一个20岁充满欲望的女儿萝拉,一个捍卫自己个性自由性格暴躁的年轻人塞勒。马里叶塔用钱这个方式控制了李蒙让他去破坏女儿的爱情,使得自己重新可以掌握女儿的生活。但结果失败,杀手被塞勒打死。 塞勒因为杀人入了监狱,出监狱的那一天给萝拉打来了电话,马里叶塔不让他跟女儿再有接触,萝拉听到了电话站在走廊上与母亲对峙。母女两的衣服设置是一黑一白,母亲站在楼下,女儿站在楼上,萝拉的前景是围栏,背景是紧闭的窗户,体现了萝拉的状态是被禁锢住的,而且萝拉在尽力反抗母亲对她的限制。
萝拉带着蛇皮衣服接到了出狱的塞勒,塞勒说这夹克代表了我对个人和自由的信仰,萝拉说我听过999次了。然后他们就一起开车上路,开始了影片的真正的公路爱情片部分,开启了冲破枷锁的过程。 (二)性爱与谈话 他们的性爱场景主要在影片上半部,一共有四次,都逐渐拉近了他们之间的距离,朝热恋发展。 第一性爱发生在萝拉接到出狱的塞勒之后,红色覆盖了做爱的片段,两人欢愉之后塞勒点燃了一根烟。两人处于两个空间,塞勒在床上躺着,萝拉在厕所里站着,口中在夸耀着塞勒的技术,两人的交谈也对不上号,萝拉还欺骗了塞勒,说起自己当时被强暴的时候妈妈不知道,通过镜面的阐述向塞勒制造了一个假面的萝拉,一个无辜受伤需要被保护的女性形象。此时的两人还处于追求性爱的阶段。
第二次的性爱发生在塞勒对萝拉唱了《MY LOVE》之后,红色和黄色覆盖在做爱的片段之上,欢愉之后相比第一次展现不同的是火柴的场景点起了两根烟,两人和谐在床上进行了一番谈论,塞勒向萝拉说了自己痛苦的回忆,对母亲的回忆,萝拉表示自己都会站在他身边,不论多艰苦都可以。此时的构图也是很有意思的,女性不再只是欢愉的对象,有一种平等的乌托邦式的爱情在此时初露头角。
第三次的性爱是在他们来到了新奥尔良之后,刚进入城市两人就开始享受了此时的自由,两人的谈论话题没有之前两次的痛苦,反而是单纯的性爱话题和食物,食色性也回归到了一种充满自由和个性的生活,逃离了母亲掌控的两人第一感受到了完全的自由和欢愉。但是表现危险的红色和潜在伤痕的火柴仍然参与这个片段。 第四次的性爱是在表现母亲已经完全进入疯狂状态,杀手真正开始行动之后。两人通过一次对性经历的交谈很快的就投入到了又一次的性爱之中,此时的他们并不知道危险正在逼近,没有枷锁和控制的爱情让他们两人真正的进入到了热恋状态,所以在覆盖性爱的颜色镜头里出现了彩虹一般的颜色,这个是本片有意在互文《绿野仙踪》,后面会做以分析。这里出现的彩虹色的变换体现的两人的真正不仅仅只有肉体还有精神上的互动。
所以在这次性爱之后,两人并没有点烟,而是点起了一个烛台,想寻找一种真正的生活和美好的未来,塞勒更是允诺自己不再做任何亏心事情,这是既之前萝拉表白说自己会一直陪伴之后,作为塞勒的表白。在这期间穿插了一个马里叶塔正在用口红涂抹自己脸的画面,之后萝拉说了一个自己表哥的奇怪的故事,表哥每天都在渴望过圣诞节,惧怕自己身上抽出来的黑色手套,最后他消失了。这个故事告诉了观众:一个人如果过于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就会与外界隔离,无法感受到快乐的存在,最后也会消失在世界上。这是萝拉奇特世界里的故事,其实也暗示了她自己母亲过渡控制欲的一种反思,是一种寓言性的展示。
两人的爱情通过这四个段落来展现,背后所隐藏的是不为人知的过往,在马里叶塔的追杀下,在这个世界充满着不好的世界里去寻找爱情。 (二)公路的作用 《我心狂野》在网络上搜索的时候有人给它的定义是公路爱情片,这样片名的组合看出来这并不是一个稳定的公路片类型下的电影,而是借用了这一种模式,但是不可否认,公路在电影里还是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因为影片三十分钟主人公开着车要违反假释条例准备去向充满阳光的加州的时候,所有人都开启了上路模式。 第一次的公路是塞勒决定带着萝拉离开,逃离的第一个枷锁就是假释条例。两人在音乐中欢快的结束第一个上路片段。 第二次的公路在加油站加油,背景的牌子写着“不要抽烟”两人却依然抽烟,随后两人上路,在黄昏里开车的这场戏很好的说明了两人在这条路上的目的,那就是逃离这阴暗充满凶杀的社会,寻找音乐里的欢乐,寻找一种神圣的爱情,而不是像马里叶塔,或者其他人物所展现出来的畸形的爱情世界,甚至表达出的一种对女性的玩弄想法。但这也是本片中塞勒和萝拉的最后一次的和谐相处,他们正在去往德克萨斯的路上,萝拉想找音乐听,找到之前那场戏在车里享受音乐的欢快,可是找到的都是折磨、疾病、谋杀。两人停下了车,最后找到了音乐,然后在希望下相互拥抱,在这片荒无人烟的公路上去守护自己的爱情。 第三次的公路戏出现在了晚上,第一次在夜间开车。在这场戏里,塞勒坦诚自己认识她的父亲,并且在房子外看到了房子烧毁。过后不久,他们就发现了一起车祸,一个年轻的女性还幸存着,这个女孩恐惧在母亲的控制之下,觉得找不到东西回去妈妈就会杀了她,最后失去意识吐血死亡。这件事情对萝拉的影响很大,仿佛就是自己的映射,如果不逃离母亲的控制,最后结局也会如此,临死都在母亲的控制之下。
公路这一模式在这里是一种不同于《雌雄大盗》或者《末路狂花》一类公路电影的救赎主题,反而是个逃避现实和揭开现实的空间,这是一种对经典类型的挑战,这是“林奇主义”的表现。理解林奇的电影不在于去寻找其中的二元对立的设置,《我心狂野》里关于“爱情”的理论不是在用阴暗混乱的世界去对比自由的恋爱有多伟大,其实最重要的就是在影片的后半部所体现出来的破碎之后又重生的世界。这样的爱情不仅仅只是放荡主义,也不是简单的享乐主义,是一种冲破了枷锁的力量。 二、现实与幻境的崩塌 塞勒和萝拉进入到了金枪鱼镇之后的,两人正式进入到了属于马里叶塔布置好的危险之中。萝拉本来以为的“黄砖路”却不是通往家的路,而是一条危险的路。旅馆的环境都变得和之前的旅店不一样,颜色上也以暗调为主,百叶窗的设置更是有着一种黑色电影的模仿。窗外的红色更是暗示了危险的靠近。
萝拉和塞勒在这个部分里也完成了自己对自己爱情誓言的背叛,因为杀手波比的介入,引起了萝拉违背了自己要一起跟随塞勒的表白,因为波比粗鲁的引起了她的性欲。波比同时也让塞勒违背了之前说不再做违心的事的誓言。两人因为波比的出现都有了各自要向对方隐瞒的事情,破坏了爱情最基本的规则就是忠诚,两人也各自都有一个单独的镜面的镜头来显示了他们的反思和定位。
两人再度回到床上休息的时候,已经不同于上半部在影片里的欢愉,萝拉和塞勒被囚禁在一个有着谎言和恶心呕吐味道的空间里,再也没有火柴的燃烧,这也意味着两人的爱情在消亡。萝拉和塞勒背对着背睡觉,萝拉对于肚里孩子的焦虑,以及对这条黄砖路的怀疑,把一种无限的生命激情放到了一个有限的生命中去思考,这样的片段不禁会让我们联想起《绿野仙踪》中桃乐丝被女巫所囚禁在城堡中,用沙漏来计算生命的情节。 三、属于林奇的互文与恶搞 林奇的电影里常有一些标记常常出现,比如梦境,幻想,舞台演出,杀人,呕吐等等,这些标记在林奇电影中很常出现,但是因为如此,林奇有些电影会被认为是在幼稚的模仿,比如在《我心狂野》里大量出现的《绿野仙踪》。 林奇的互文和通常的导演手法并不一样,《我心狂野》和《绿野仙踪》之间的互文并不是一种参照,致敬,回忆等等作用。《我心狂野》是在挑战《绿野仙踪》原有的秩序,建立一个新的观念,这是一种属于对于电影模式在互文中的挑战。就像之前分析的本片的公路片模式,也是一种对于类型的挑战。 萝拉像桃乐茜一样,希望沿着那黄色砖石路找到自己真正的家,或者是找到真正的爱情。在这一路上却遭到母亲的追捕,母亲正如邪恶的女巫,不仅仅要控制住他所居住的乡村,还想夺走她的小狗。她通过对片中出现的侦探强尼、桑托斯、波比的控制,马里叶塔享受着类似于女蜗的水晶球和飞天扫把的快乐。就像《绿野仙踪》里的女巫一直追踪桃乐茜一样,女巫脸的绿色,正好对应了母亲用口红画的脸。一种过度的控制欲使她欺骗了身边所有的人,以此获得自己的世界。母亲最后消失的方式和女巫也是一样的,也是因为水的泼洒而蒸发。 这不是一种对于《绿野仙踪》友好的借鉴,本身这样的引用就是一件可笑的事件,从另一个方向来看,这是“林奇主义”的体现,一种讽刺观念的体现,对于好莱坞虚伪的娱乐进行讽刺,一种对于老电影中乐观精神的反讽。其实林奇的电影里和《绿野仙踪》相似的地方并不少,《穆赫兰道》中戴安回忆起自己在导演家里的晚宴的时候,里面出现的很多人其实在她的梦里都出现了,戴安在回忆和梦境的交织里感觉到了一种恐惧感。这样的故事就像桃乐茜从梦境中回来看到身边的三个熟悉的身影时候表现出来的恐惧。这是一种对好莱坞梦的重新审视。 本片中还有一个大量出现的标记是“猫王”,塞勒的造型不同于萝拉是桃乐茜的回归,马里叶塔是女巫的回归,这个猫王的的造型充满着叛逆,当发型很像,个性很像,唱的歌也是猫王的歌的时候,塞勒成了一个小丑一样的角色。当这些流行文化在一起冲击组合的时候,呈现的故事多么荒诞。当猫王和桃乐茜相爱,儿子的名字还叫做pace(和谐)。这样的组合是一种属于林奇式的诡异。
影片的结局部分塞勒在空旷的街头走着,这样非人的空间让人不禁觉得他也进入到了梦境,一个非真实存在的世界,那群打他的人是他心理的自己,因为再次出狱的自己缺少了当年的勇气,所以自卑和懊悔使得自己在梦境里被打,最后是《绿野仙踪》里的女巫出来拯救了他,让他随着自己的信念,不要去拒绝爱情,最后塞勒跑向了萝拉唱起了猫王的歌。这样的设置损害了这场爱情的严肃性和内心的内涵部分。 《我心狂野》里林奇不仅仅杂糅了很多属于流行文化里的形象,还恶搞了自己很多的影片。比如杀人时候的变态的暴力,还有头颅的掉落在《橡皮头》里也有出现,比如不断呕吐的情节在林奇的处女作《六个病人》还有《橡皮头》里出现,关于舞台的表现在《象人》中也有演出,在《橡皮头》里一直在舞台上表演的古怪腮帮女,还有之后的作品《穆赫兰道》里的独角歌剧,在《我心狂野》里不仅仅出现了主人公相拥的抽象的舞台化场景,还有一个举手投降的女人,还有一个独自唱歌的黑人女歌手。这种对自己典型的林奇式“诡异”的重复使用,更加证明了林奇相比于说好一个故事以外,更喜欢的是创作一部“林奇式”的电影,而非要真正通过杂糅去创作新的潮流电影。
在这种充满后现代主义的艺术特征中,是一种和《关于和我母亲的一切》相似的后现代手法,一种非戏剧性的散漫的甚至拼贴的叙事结构合超现实的手法,展现的是一种后现代的景观,其中当然就包涵了大家常提到的林奇的反类型、弗洛伊德或者拉康、后结构主义等等现象。 四、毁誉参半的尴尬 《我心狂野》这是一部并没有真正有着内心世界的电影,因为恶搞的存在,使得外部的堆砌感大于了对于人物情感的描述。大家看完电影说感受不到主人公之间的爱情也是由于影响感情这条线上的外在因素太多了。 林奇在一次采访中,他称自己的电影对想法和影像的关注多于情节和角色,以此来抵制好莱坞,所以这部电影其实也是他讽刺观念的体现。劳拉和塞勒的爱情也没有那么的浪漫或者说并不像好莱坞电影一样容易获得观众的欢心,影片最后的超现实手法仿佛在传达说真正的爱情是不可能的,只有电影中的人才有爱情。 这样的逃离电影本身的叙事,变成了“电影的电影”时候,对于市场,对于观众是很挑剔的,所以才会在或者金棕榈大奖的同时收获不到票房。所以《我心狂野》可以被定义为一部杰作或者也是一部垃圾,让观众处于茫然状态,这是影片的失败之处,却也是林奇的成功之处。 参考文献 [1] 埃里克·威尔逊.《大卫·林奇的奇异世界》[M].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5.10.1
2.5 无论肥皂剧、公路片或者黑色电影亦或任何形式,都不能靠近作者真正心中所想,那所谓作者恐怕不是甚至不能算是一个借口,不被人拒绝的最好方法就是先拒绝别人,但Love Me Tender的温柔又间接暴露了林奇老师希望说心里话的内心,真是别扭的萌.....
这是林奇最好的爱情片 是我最喜欢的凯奇
尼古拉斯·凯奇和劳拉·邓恩两个飘男荡女,像沙子般散乱,像风一样抓摸不定。才知道原来是大卫林奇,怪不得如此黑色奇迷。“这世界内心狂野,头脑发热。须在山穷水尽前潇洒走一回。”7.9
爱、欲、谎言、阴谋、罪恶、死亡、控制与反抗,所有人都有意无意地被卷入混沌的漩涡;浓烈的色彩、乖张的表演和狂暴的风格化其实是面哈哈镜,倒映的就是这个世界,不过呈现出更加异样的形态。
过于玩票,让这部片子看起来不伦不类。
“那私家侦探有多聪明?他能在华盛顿找到一个诚实的人。”……其实这是一部“反新黑”。过往的好莱坞新黑叙事总以私侦为尊,故事几乎完全由其行动和视角展开,角色塑造也几乎由他包办。至于其探侦目标,诸如豪门千金失踪之谜,从来只作为旁支或结论给出,简单追溯原委了之。林奇颠覆了这套模型。片中私侦,一式两份,却沦为配角甚至龙套,故事主线布设在我心狂野的浪子富女这边,且持抑旧扬新的立场,其间穿插了林式风格的各种奇景怪咖迷幻梦境……可即便如此反讲,新黑框架仍在,这故事的头绪脉络还是过于规矩清晰,以致很多观众感觉混搭得不够协调过瘾。林奇显然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之后不再以传统架构作为故事载体,而是改为朦胧混沌之筐装扑朔迷离之料,最终达到了调性意境的统一。妖夜慌踪,穆赫兰道。
又看了一遍,尼玛有条评论笑死我了:“我记得大学的时候看过一个烂片是尼古拉斯凯奇演的。他最后会唱love me tender。结果直到我刚刚看完,又唱这个歌。我才知道自己是又看了一遍。”
不要惧怕有颗狂野的心,因为我也期待与你在金色的麦田中热舞。爱会让我们回归,Just love me tender
风格极强,结尾俗艳得几乎艺术
这次大卫林奇没有如此诡异了,凯奇和女主的身板一分,达福叔叔强大气场一分虽然最后自己爆自己的头了,德州小镇绝望的气氛和新奥尔良the house of rising sun一分,音乐一分。其它做的是一般。我出生年的坎城金棕榈呐。
美学上噱头压倒了剧作吧。这个片子似乎很适合用作者论来辩护,一位作者最差的电影也要比一个平庸导演最好的作品,来得“有趣”。。。1990年戛纳主席是贝托鲁奇。
大卫林奇无聊。两个女人太丑。威廉达福的扮相还能更恶心一点么。擦
D+ / 是依然有那些林奇的元素,但是爱情故事尬到结尾实在是受不了了。所谓的美国社会讽刺也不过是青春年少眼里的浮光掠影。比类似的天生杀人狂优秀的点在于整体维系着统一的风格与表达诉求,但还是宁可重看前者十遍吧。劳拉邓恩依然一哭起来就成表情包。目前最不喜欢的金棕榈和林奇。
大卫·林奇执导的获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的异色之作。这是一部暴露美国阴暗面的公路电影,内容充满色情、暴力、血腥各精神错乱的幻想,映象处理天马行空,极尽狂野之感。本片着重的是一个狂乱的心灵如何因爱情的浸润而被“驯服”,结尾尼古拉斯·凯奇演唱猫王的金曲也很是深情。
林奇一贯的迷幻,却没有一贯地难懂。异常纯情,令人吃惊。还有各种向绿野仙踪致敬。他拍了几十年电影,是不是就认识了那么几个演员。。。双峰各种客串。。。
大师都是心中有爱的,但这是我私人的五星,绝对不推荐给所有人。
那些坏人,梦,公路,幕后的黑手和女歌手,舞台,性爱,死亡,幻象那些噪音,那些变形的摇滚,那些梦幻般的女声,呓语和咒语已经谙熟了所有元素,lynch你也疲软了吧~~
大卫林奇一部比较少见的按常规叙事的电影,斩获戛纳金棕榈奖。依然是林奇代表性的风格:各种黑色元素、性、暴力、精神错乱充斥其间。尽管过程给人恍惚和荒诞的感觉,结尾突如其来的童话仙子和美好的大结局却让人怀疑这是否是林奇的作品。很多线索未展开,但凯奇和劳拉邓恩的演技很出色。(8.0/10)
儿童片,讲爱情讲邪恶力量都跟圣斗士星矢差不多。狂野啥?除了爱得太童话,其他啥子都看不出来。另外女主角长得太讨厌,看《蓝丝绒》的时候就觉得她惨不忍睹,怎么David Lynch那么爱用她,真欠揍的一张脸。
威廉·达福在挑逗戏里不断通过言语唤询劳拉·邓恩的性意识和受虐幻想(她和凯奇做爱时那种满足溢出身体的模样可见),并强迫她用言语表达(说"fuck me")。在她说出口的那刻,即幻想即将被唤出的那刻,达福突然转向说“下次”,将幻想强行掐断并塞回去,创造了一个如何给人毁灭性打击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