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没有眼泪的悲伤
有一种悲伤,是波澜不惊的,不管你是否认同,总有一个人、一个故事、一部电影……让你满心痛苦但却无法让你流泪,一种不能发泄的哀怨,因为不能发泄,这种忧伤的情绪会更让内心纠结。
全片没有大起大落的发展,即便在暴露性别的那一刻,也是有步骤的缓慢的流露压抑之感。但是常常调动着流泪的味蕾,有恰到好处的禁止泪水夺眶而出,这也许是一种技巧,将情绪停留在那个边缘。这一切让我为之震惊,导演的叙述方式和音画的配合,将我的悲伤玩弄在他的鼓掌。
我十分喜欢影片的配乐,缓慢又温柔,其实就像诺译男译女的姿态,优雅的绅士或者坚韧的女士,孤独在眉眼中,不卑不亢。她是那样向往爱情,又抗拒任何一个人走进内心世界。他羡慕别人的调情和爱慕,身边每一对携手的眷侣,对于他都是莫大的奢望。长时间的性别错乱,令她自己也开始迷惑是应该迷恋男人还是向往女孩,当然他羡慕好友像男人一样建立家庭,安逸的生活。单纯的向往少男一样的爱情和婚姻,也许他错了,但是起码她爱过一个人并且有勇气向往憧憬甚至计划家庭生活。这本身对于他就是无尽美好的事情!
也许有的人抱怨主角离开的太脆弱,没有结果的结束让看官无法呼应影片的情绪。但是真实的生活,本来就不是为了呼应看客而发展的!起码在他离开前,他以一个男性的角度曾经捍卫过自己倾情的姑娘,他在离开世界的那一刻,认识到自己存在在世界的角色并给予肯定。这本身就是一种最美好的解脱,不管结局如何,对于自己的认可是最棒的结局!
葛伦·格洛斯对于主人公的痴迷,注定了踏实主角的不二人选!
2 ) 现实的真相太冷酷无情了
12年5月底的时候,从苏黎世飞北京,没什么可做的就看电影,这部之前还看了一部忘了名字,情节设计就是让人心酸让人哭笑最后众望所归结局圆满的,也是很不错的片子,本来觉得很感动,可是看了Albert Nobbs 之后才觉得之前看的片子真的太过于美好了。看了一知半解的介绍以为是一部女性励志片,想象着最后她会经历种种挫折和努力以胜利的姿态重回女儿身之类的,完全想错了。
从很开头的时候起,就不知不觉地被主人公吸引进入他的世界里,无法进入他的内心或者他自己的世界,但是一直在他生活的空间里,跟着他一起谨慎行事,一起小心的保守着那些可怜的秘密,一起怀有不确定但是又坚信的愿望。。。
有一幕,是他出去看自己心仪的那间屋子,坐马车回来的途中不自禁的露出喜悦的表情,那表情很情不自禁,但是有看的人觉得他非常的小心翼翼,因为作为观众的我都觉得,千万别出什么岔子啊,没有到最后一步就还不能笑得太早,有种不敢奢望的感觉。
自从认识pigue之后他的生活变得稍有明快的感觉,经常外出,经常露出笑容,但是这些就和他本人总是时刻收敛着自己一样,我看的也是秉神凝气的,总觉得命本卑微,明媚的希望是一种非分之想,
最后的结局啊实在是太悲伤了,我哭了好久都停不下来。无法接受,他如此努力的人生,他毫无过错,他应该得到幸福,起码的应该给他那间喜欢的屋子,至少完成他的一个心愿都不行么,至少不要让他那样死去啊。
我从来没有写过影评根本不懂得评论和欣赏一部片子,可是我想作为大多数,我喜欢它的原因就是它打动了我,我为它哭了那么多。好多评论都从各种专业的视角,说电影被拍的平庸了,说结局不够力度,说起伏不够,说沉闷,说各种。。。也许因为坐飞机的原因,我完全没有觉得沉闷而看不下去,早那种被局限,隐忍的氛围里每一个喜悦,哀伤都非常的敏感,有种在孤独恐惧的海上航行,尽管小心翼翼,尽管暂时风平浪静,可是始终不能踏实,期许着就这样稳稳的靠岸,却最终发现水手的命运就是海上漂泊,遥望岸上华彩时却没有发现已经湿了裤脚。
一部电影一定要表现点什么主义,主张,什么特定的观点才可以么?它的结局和故事都不会是我喜欢看到的,可是这有什么关系呢?故事打动了我,足矣。我没有想到什么女同,女权的,我在想,那只是一个注定悲剧的身份设定,就像水手一样,其他人的命运也一样,生而卑贱,祈求主流形式的幸福就是非分之想,我们有多少人都在不甘自己今生投胎的失误,奋力和命运抗争,坚信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那么多人不喜欢这部电影,也或许就是因为电影展示的是我们最不愿看到的一面,它太不讨喜了,如果人生如此向上终于还是敌不过命运,那还有什么未来的期许了呢?那些备受亲睐和推崇的故事往往都是大多数中的异类或者奇迹。
电影现在回想起来,最明显的感觉就是素手无策,就是无限的深深的悲伤。
3 ) 先伺候好自己,才能伺候好外部世界
2015-03-29凌晨一点半
看完电影来豆瓣刷影评,同一部片子有人看出了同性主题,有人看出女权,有人看出了历史和社会的便签,有人看出"不要和陷入泥潭的穷人来往不然会被拖下水"。
一个人在想什么,就会看出什么呢。
突然觉得看电影和思考,其实是一种把自己平时考虑过的一些个问题,顺着电影的故事从记忆中拽出来的过程。就像哈利波特里的冥想盆,可以用魔杖从中抽出自己往日储存的思绪。
我顺着电影拽出来的是这么两句话:
对于个人成长,
先伺候好自己,才能伺候好外部世界。
对于亲密关系,
两个人都身心和谐人格健全,才能走的更长远。
想到这些,是因为我和Albert经历有一些类似的地方,但不同的是我遇上了命运的转折点,可Albert没那么幸运。
Albert私生子出身,不知道生母是谁,自己是谁。
养母在她14岁时去世,年少孤苦的她遭5个人轮X。
没有经济来源,不得不工作养活自己,在当时的英国-爱尔兰社会下为寻得工作机会只好装扮成小男生,成功应聘上服务生。压抑自己的性别身份,一做就是几十年。一直这么拘谨压抑地活着,处处伪装着。
那个时候没有互联网,她的心理世界只有自己一个人,一片干涸,只是这样机械麻木地活着。
所以,我们看到的压抑了自己性别身份几十年后的Albert,眼神空洞,表情麻木,神态刻板。
很残忍地说,Albert已经失去了一部分人性。
再来看看她的另一面:
Albert工作敬业生活节约,渴望拥有自己的事业,有商业经营的头脑,并且愿意为别人付出建立起一个温馨的家。
(如果给她占星,我猜Albert的星盘会是太阳金牛月亮天秤并且第10宫很重)
这部分更加内敛的人性还在,但是她失去的是关系到和社会发生交换的人性:
如何让身心建立联系、如何感知真实的自我,以及如何吸引其他人。
因为人是一种社会动物,社会交换相关的人性的丧失,便令Albert还残存的人性无法发挥价值。
最终她死在了自己床上。
看着Albert仿佛看到了平行世界里另一种可能的自己。
我也曾有过冷漠的自我冰封的经历,在长达7年心灵枯竭的人生中,我不记得具体发生了什么,仿佛7年只在弹指一挥间。我仅能感受到的,是人性是怎么像鱼的鳞片一样,一片一片从我身上剥落。我吸收各种阴暗的东西来作为我的"自我",我把这些原材料打造成代替鱼鳞片来自我保护的硬壳。我变成了一个看似刀枪不入,实际浑身都是面具、看不清自己真实面目的、不知道自己还是不是人的,类人生物。
但是在我这里,我遇上了Albert不曾有过的命运的转机。
我在大学遇到了拉我走出心理黑洞的女神。没有这样一个人改变我的元认知,我想现在我不是坐在这写影评,而是按照刚进大学时暗自规划的人生路径,这个时候已经自杀故去一年了。
和女神曾经有过耀眼却转瞬即逝的情感火花,但当彼此不能满足对方的心理诉求时,便走散了。
想来这也是一段独特的人生经历,我深深感谢自己还能活到这个时候,并且自我感觉还活得挺不错的。对照自己和Albert,更加感觉:
先伺候好自己,才能伺候好外部世界;
身心和谐人格健全是亲密关系能走得长远的前提。
努力吧骚年,
为了自己,也为了将来那个她。
4 ) 没有中心思想的电影配没有中心思想的影评。
总觉得还有点话要说,短评不够,就跑这里来了。
就记下一点点感慨的东西。
细腻。安安静静地一个人看这部电影,细腻程度不至于太浪漫惹人捯饬,又不至于太粗糙沉不下去,点到为止的镜头,告诉你一些事情的发生。导演的评论没有那么多,主张的也不止一个思想,但留下的空间足够让人自己去品,也有足够的笑点让人笑中带泪。
客人小男孩的“盯——————————————————”其实揭示了所有秘密。他看albert和看Mr.Page的时候,会不会都有种“这个生物不是我熟悉中的男人生物呀- -”的感觉吧(哈哈哈),小孩子总是不说谎的。不知道原著里有没有,更不知道这个故事有没有原型,设置这样一个小男孩在这里像点题一样分别盯了两个变装女人,我觉得也是趣味所在。
多年的变装让albert思维简单,举止让人觉得是“见过最奇怪的男人”。约会也不亲嘴,没有性的欲望,买买巧克力和酒就像玩SIM一样,你以为这样一步一步按方程式走就能抱得美人归,“婚礼之前告诉她?婚礼之后?”完全忽视对方的想法。可TA的愿望毕竟那么美好。乌托邦的未来是TA奋斗的动力。二楼的房间,橱柜后老板娘招徕客人,壁炉上的对像,这就是TA关于“美好生活”的定义。悲惨的身世毕竟没有把TA压垮,可谁又能说这不是被强奸和变装让TA不得不采用的心理防御?也许TA的心理年龄和交际智商停留在开始变装的14岁。TA自己兴许都模糊了性别,连我也不知道该写“他”还是“她”。
男装下扭曲的爱恋甚至都没有了同性恋的外衣,直逼核心。就像智障人士一样,其实他们看不到自己的异样,但只是单纯的,对一个人好,即使可能让人困扰。但对一个人好就是全部的意义。有两个地方的叙述让我发麻。其中一个就是TA扑上去用完全不男人的拳头(可以说小粉拳么)打锅炉工。平淡压抑的一生在这里爆发出跨越性别的保护欲,让人动容。
另一处,不消说就是穿花裙子迎风跑那里了。我觉得这里是个小高潮。自我认同感到底是在穿上女装后绽放了出来,以致于多年陌生的性别让她激动得绊了脚。你到底是谁,做谁才最让你开心。(两个男装扮相了半部电影的人忽然女装出场,我有种看小不列颠的错愕感……明明是女的嘛!为毛我觉得奇怪!电影的代入感真是迅速又到位!)
女仆、锅炉工、女房东、医生,甚至子爵……都是寥寥几笔张力十足性格饱满的小人物。女仆在咖啡店里的虚荣,对同样卑微的女侍应却一个为客一个为仆让她好不容易有机会大牌一会的表情,和锅炉工取笑着傻冒的albert;吵吵闹闹迟到进场的子爵,养着男人和女人,拿酒涮口,在走廊上发酒疯。还有两个理应挨骂的角色我却对他们恨不起来。不会写字的伪锅炉工(开头还一直以为长这么帅该是个讨喜角色- -),就因为那样得罪了一下上流阶级而被解雇,自卑又怕人看不起,怕和他失败的父亲一个样,扭扭歪歪地学写字还捂起来掖起来。他修好锅炉的时候,我也由衷地高兴,仿佛这是“失败者的胜利”,命运也会公平地眷顾这样的人;假笑迎客的女房东,不舍得掏装修钱而撇撇嘴拒绝了Mr.Page,被关店后因为债务哭丧着脸,拿了那笔albert的遗产后喜滋滋地却又遮遮掩掩——一切都是和钱有关。真能怪他们么?对自己的前途或财产自私,真的需要被质问良心么?这个故事允许了小黑暗的并存,正如各自的人生和当时的时代背景。
女仆在晾晒的床单后第一次被锅炉工抱住,开展了她的罗曼史。最后一个镜头在同地,“男主角”换成了Mr.Page。看到这里我真有些错乱了,女仆是个内心纠结但仍善良的人,但一次遇上始乱终弃的锅炉工,一次遇上瞒着她自己性别的albert,再一次还是遇上隐瞒性别的Mr.Page,内心OS这女子是不是没有旺夫运才要么赶跑孩子他爸要么遇上女人啊……这再一个的“bastard”,又会延续父辈命运的阴影吗……
最近看很多仆人管家的东西(我就不说Downton Abbey了羞),石黑一雄的《长日留痕》。以男性来做这种工作,确实比女仆要多出很多直面客人(主人)的机会,在旅馆的话,拿小费的机会也更多,才更有可能储albert他那样的小金库。而作为一个女人(或者一个压抑腼腆的女人)的天生细腻和完美记性,XX小姐爱rose对百合过敏这样的事,也是让albert能权衡摆放哪瓶花在XX小姐房间的职业敏感。据说剧本是根据某个短篇小说编的,我对这篇小说很有兴趣,要挖出来看一看……
不懂的某一点:疫情刚开始蔓延那会,albert对某个女房客(Emily?)之间欲言又止的场面是从何而起?
5 ) 这并不是一部女同片
看完整部片子,主要有一种不是非常过瘾的感觉,格伦奶奶再度发威,精准的演技和牛B的化妆把这部片子的整体分数拉回了70分以上。不想谈关于格伦奶奶的演技有多么的出神入化,当然我本身认为格伦奶奶这次的演技还是比梅姨的铁娘子稍显逊色。
我想我还是直接重点。整部片子在叙述上太过温吞,但我认为导演本身对女同话题的点到为止还是显出了大家本色。刚刚看到了有一篇影评里说女主是拉拉,简直是把大牙笑掉了。Albert性格的产生离不开他幼年时被性侵的经历,导致了她对本身身为女性的极度不安全感,外加当时爱尔兰社会女性地位的卑微,导致他只能以变装为男性来谋求生存的方式。多年的变装生活导致了她错乱的心理状态,在社会意识上,他是一名男性,他少言寡语,为了埋藏这个秘密他的生活无聊至极,甚至不会讲一个笑话,作为社会最底层的人他小心翼翼的生活着。当他遇到同是变装的油漆工的时候,油漆工的生活给了Albert对于温馨家庭生活这个美好憧憬的现实范本。但问题的关键是,变装的油漆工本身是女同,油漆工本身对自己的社会意识以及性意识上是不存在矛盾的。而Albert却愚蠢的没有发现这一点。当他穿上女装在海边肆意的奔跑的时候已经向观众说明了这一点,他的内心仍然是一个渴望自由的女性。然而现实的矛盾却是他无法做一名女性。悲哀的结局就在Albert错乱的性别定位中早已注定。我认为导演在这一点上刻画可以更加深入一点.故事想表达的是社会底层人物在夹缝中生存的艰难和悲哀,捎带脚的表达对于女性社会地位的控诉。
6 ) 若男女主体性得到完美体现,每个人性别特质与现在可能不一样
片尾曲空灵深邃,真好听。但不说别的,只说《雌雄莫辩》是怎样真正完美地支持《第二性》的。
故事主人公生为女儿身,却为着生计不得不伪装成男人,简单到傻气的她遇到那个同事蕾丝之后,竟然对温暖的家庭生活向往起来,幻想着青春活泼的女孩有一天能够在安静的下午坐在她亲自购置的房子中织毛衣。这种傻傻分不清自己是男是女、内心杂乱搞不懂自己愿意做男人还是愿意做女的状态看起来让人多少有些忍俊不禁。
与《第二性》一样,《雌雄莫辩》是承认诸如男女生理构造等方面的主体客观上差异性的,年轻女孩不愿意给“傻逼”织毛衣。因为这个“傻逼”竟然要求婚了都没有牵一下女孩的手,女孩要的是有足量荷尔蒙分泌的爱情,这一点是任何心理和思想上的调整都无法改变的。但是,尽管男女主体之间存在生理上的原因,但一因素对男女低位以及处境的形成并不具有决定性作用。故事的高潮,艾尔伯特以一个男人的身份奋力保护自己心爱的女子,捍卫了男人的尊严,故事的结局,艾尔伯特带着微笑不留遗憾地死去。而将青春活泼的海伦肚子搞大的让海伦无比着迷的浪子最终却胆怯不负责任地抛弃妻子,全然没有现下观念里男人应有的气度和担当。也就是说,并不存在天生如此、一成不变的性别气质,男人和女人的信念、价值、智慧、道德、情趣、行为等“特质”是由各自的处境影响和解释的,男人歌女人各自的特质这一被解释变量是由他们各自的处境以及社会风俗法律道德等所解释的,性别特质的形成既是对自身处境的反应,也是社会风俗所施加影响的结果。也就是说,这种性别上的特质,并不是由客观的生理构造所决定,生理构造虽有贡献,但并不起决定作用。《第二性》中提到这种特质的形成,经济上的依附性起到了更重要的作用,这一点在故事中也得到了体现,艾尔伯特多年打工积累了一定的资产所以有底气有能力有信心给自己心爱的女人美好的生活,而大字不识的浪子不仅在困难时对艾伦歇斯底里咆哮,更甚唆使自己的爱人出卖身体赚取钱财。社会风俗和法律道德等施加给女性的限制和枷锁也是形成性别特质的根源。这一点在《雌雄莫辩》中也得到完美表现,故事中海伦未婚生子,不仅遭受白眼和歧视,而且海伦面临随时被赶到贫民区的危险,没爹的孩子也面临随时被带走的命运。
《第二性》观点鲜明的指出了女性生活在男性创造并主导的世界,女性处于受支配的不平等地位。在《雌雄莫辩》中,海伦的幸福掌握在浪荡男子手中,阿尔伯特这个女人也只能扮成男人才能逃离平民区改善自己的境遇。《第二性》也个性鲜明地指出,女性所处的被支配地位的形成,女性本身起到了“共谋”的作用,即在男性允诺的物质以及情感利益的诱惑下,女性主动接受了这种被支配的地位和身份,哪怕她们清楚地知道这种被支配地位将使她丧失掉主体的自由性和超越性,置自身于“他者”地位的危险当中。《雌雄莫辩》中年轻貌美青春活泼的海伦从前到后的遭遇就是这一论点最好的论据。
其实,女权提倡的男女平等并非男女完全的平等,相反,女权主义并不否认两性差异,而是尊重男女差异,在尊重这种差异的基础上,更加强调二者的主体自主性,消除两性间存在的压迫和支配。说到这里,《雌雄莫辩》是讲女同还是讲女权已经不重要了,我们可以认为它是讲女权,也可以认为它是在讲女同。既然经济上的依附方向、社会风俗和法律道德对性别特质的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那么这种后天环境的影响便给与每个人性别特质最大的形成空间。
身体里住的那个才是真正的性别
做人难 做女人难 做男女人 难!
难得看到那么感人的古装片
只有两种性别,一种是男,一种是难
格伦·克洛斯一场精彩绝伦的独角戏!从人物的每一个动作到每一个表情,都被精雕细琢后呈现出一份内敛又不失沉稳的扎实感!当她身着女人的华服在海边奔跑时,她的内心终于放下所有矜持,所有的压抑都在顷刻蒸发,那份短暂的欢愉与奔放,让每一个观众都在内心为她深深地感动!
今年苦逼悲剧中的战斗机!女主、女配、服装、艺术指导和电影歌曲一流的奥斯卡水准,可惜叙事松散,力度不够,温吞的连几乎连高潮都没有。对于苦逼女主的一生,无论女同和女权都只是点到即止,导演这招很像打太极以柔克刚,将矛盾转向人物内心挣扎了,成就了演员的同时也差不多毁了一个好故事。★★★
只记得粉刷匠的帅气和惊人的大胸了。。。
在爱尔兰已实现婚姻平权的今天,看这样的电影总有惊回首已百年身的感慨。可惜无论活在什么时代,所爱非人永远都是悲哀。结局太仓促了…
格伦·克洛斯的扮相有点像罗宾·威廉姆斯。相比她,珍妮·麦克蒂尔的形象更有迷惑性。通常情况里,男扮女多是恶搞喜剧。女扮男则多是悲剧。本片同样如此。故事蛮平庸的,
很烦,看开头以为是女人对抗万恶旧社会片,中间竟然变成女同片,然后她又像最年轻肤浅男人一样,跑去追求最年轻漂亮也最轻浮虚荣的女孩,简直不能忍。
ALBERT.NOBBS 阿尔伯特·诺伯斯 其实这个片名很好。
与其优秀的集体表演、服装和艺术指导相比,过分散漫的结构以及没有深度挖掘的故事撑不起此片。无论是女性意识还是人物的刻画都过于表面。Glenn的对角色精准无比的塑造让她成为全片最大的亮点。Janet收放自如的表演也极为耀眼。除此外,本片的配乐亦非常出色!
故事还是太散了。想讲的东西有很多,有时候是女权,有时候都女同,可是感觉都没讲下去。倒是那个巨man的女配阿姨。。竟然还生得一副豪乳。。惊了。。
这部电影最大的亮点就是女扮男装不像国内偶像剧古装剧那样,所有观众一眼都能看得出来是女人只有剧中人还蒙在鼓里。
说句不好听的,Glenn Close总算找到了自己的角色,她那张面孔实在难以定位,演这个正好。倒是我家小乔打酱油都打那么好看啊
不要等精灵王子奥兰多·布鲁姆啦,他根本没有参演!参演的是小乔Jonathan Rhys Meyers!英国新晋小帅哥Aaron Johnson也为重要配角。其实最耀眼的是女主 Glenn Close和女配Janet McTeer,女扮男装之后表演非常出彩,很可能获奥斯卡提名。虽然叙事比较平淡,女权主义觉醒也着墨甚少,但表演加分!三星半
不论你是男女,爱上一个贱人,或者说是不该爱的人,都会毁了你一辈子,钱没了就算了,最可怕的是他吗连命也搭上了。ps,片尾曲好听,真的看不出男女。。。
还是女配Janet McTeer姨扮起男人来,小烟卷儿一叼,宽肩膀一甩,更逼真更帅更有范儿啊!都忘了她是一女的了。于是乎,当她猛然撕开前襟儿,喷出两团磅礴的巨乳时,吓得我魂飞魄散的……奥斯卡的小金人儿明明应该颁给她嘛!
化妆造型登峰造极,不要拿猎奇的眼光去看这部片子,这是维多利亚时代的女性挣扎路。苦逼卑琐的艾尔伯特和性格张扬的裴先生各有各的幸与不幸。若不是当年选择穿起男装成为现在的自己,艾尔伯特怕也只会成为海伦那样最终被男权和阴暗社会蹂躏的女性。另外实在是喜欢裴先生,格伦奶奶的演技也令人赞叹。
也该glenn奶奶拿奥斯卡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