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色块切换皮肤

    转山

    剧情片中国大陆,中国台湾2011

    主演:张书豪  李晓川  李桃  钮承泽  

    导演:杜家毅

    播放地址

    猜你喜欢

     剧照

    转山 剧照 NO.1转山 剧照 NO.2转山 剧照 NO.3转山 剧照 NO.4转山 剧照 NO.5转山 剧照 NO.6转山 剧照 NO.13转山 剧照 NO.14转山 剧照 NO.15转山 剧照 NO.16转山 剧照 NO.17转山 剧照 NO.18转山 剧照 NO.19转山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3 01:37

    详细剧情

    本片改编自同名畅销书。   台湾青年张书豪(张书豪 饰)在大四毕业时,遭遇了哥哥的亡故,正处在迷茫期的书豪意外发现了哥哥留下的骑行日志,这个不骑车的青年萌生了骑行滇藏线替哥哥完成未竟心愿的想法,在经历了女友的离去后,他义务反顾奔赴丽江。在路上,张书豪结识了来自云南的骑行者李晓川(李晓川 饰),并结伴前往拉萨。第五天,他们来到德钦,李晓川因无缘得见云雾中的梅里十三峰而沮丧不堪;第六天,他们住在盐井的藏民家中,书豪与淳朴的藏民依依惜别;第七天,他们在曲孜卡的山路艰难前行,李晓川意外坠崖重伤。冬季的滇藏线格外艰险,而剩下的路,张书豪必须独自前行……

     长篇影评

     1 ) 警告!不要用这个片子来做路书!

    首先我极力推荐这个片子,因为我9月份刚从滇藏线骑行回来。
    《转山》在北京的第一次放映是在百老汇电影院,当时杜家毅、张家鲁、程孝泽、李晓川都来了。还有黄磊、廖凡、阿雅等一些明星。我第一次看转山也是在这里。
    片子的很多的镜头都是我曾经骑过的,感触很深,仿佛又回到了当初。

    骑行对我来说只是一种方式,一种能让自己更牛逼,当然也能更加亲近自然的方式。

    骑行前,我觉得这是件牛逼的事!

    我是一个普通上班族,年初就下定决心要出去骑这一趟。3月份买了辆捷安特的770,开始了所谓的训练。
    直到9月份出发,我的码表显示2000公里。其中我就骑过一次长途,从西单骑到十三陵然后骑回来,路程大概100公里,其余的都是上班骑车。这其实等于基本没训练,只是对自己的车比较了解。

    有些事情现在不做,可能就永远都不会再做了。——真是一句听烂的话,可是我相信了。
    9月5号从北京出发,出发前我怕了,我怕我回不来。

    出发前我就和转山剧组有过里联系,知道他们9月18号有一次#重走转山路#的活动,也许在路上我们能遇到。

    《转山》主角张书豪是从丽江开始出发,电影里在丽江过的很快,貌似应该还有些艳遇的情节,给剪了。虽然张书豪和我情况不一样,不过骑上自行车出发的那一刻我们的心情是一样的,很忐忑和很兴奋。

    《转山》的很多镜头很美,但是骑车的镜头和实际上是差很远的。比如上坡开如此大的档,自然踩不动,而且更不可能站起来踩。我们上坡是都是开小档慢慢的踩,平均速度也就6-7km/小时。而且电影里面很少有爬长坡的镜头,那是滇藏线骑行时最难熬的时候,那个时候只能听到自己一呼一吸。下坡的时候很爽,三四十公里的连续下坡,都不带踩一下的,杜家毅也没把这感觉表现出来。也许是他没骑过车,无法体会到这一点。

    再有就是盐井那段路了,就是电影里面张书豪碰到李桃那段,那段路在骑行过程中是没有的。不过我们也骑了,是因为我们在路上真正碰到了《转山》剧组。而且和他们一起骑过了滇藏界碑。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到优酷网上找“一起去西藏”第二集,我在第10分钟30秒的时候有默默的登场。其实那时我们在界碑那里停留了很久,拍了不少镜头,估计是没拍好,后来都给剪了~~~ 后来在盐井一起吃加加面的时候晓川哥告诉我们要去看下盐井下面的盐田。于是我们就骑车去了,就是电影里面出现的那段。这段路是滇藏线上没有的,而且路在修很不好走。

    《转山》一路把张书豪拍的很惨,这纯粹属于电影效果要求。其实骑车根本没那么惨,我骑了一趟,只扎过一次胎,没摔过一跤。所以,这部片子千万不能拿来作为路书。

    再说一下路上的风景。我也是玩摄影的,以前看过很多各种各样的漂亮照片,把西藏拍的和仙境似的,转山也一样。走过这一趟之后,我才明白,最美的风景是拍不出来的,拍出来的都不是最美的风景。(这句话我想加粗!)
    我的新浪微博有我骑行的全程直播,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搜:黄同学Tony。亲,真实现场直播的哦!

    上传了部分骑行照,里面有与《转山》剧组相遇部分。http://www.douban.com/people/gumo1686/photos
    更新了亚丁的照片,大家有眼福了。

    骑完后我发现,这事虽然不容易,但也不至于牛逼。
    旅行的意义在于,它能让你更加强大,也能让你知道自己有多渺小。

    好吧,居然翻页了: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153300/?start=100#comments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153300/?start=200#comments

    好吧,这篇文章已经上过电视了——BTV 8

     2 ) 这片子完全是乱来

    这片子的核心观念有严重的问题。一个没有任何骑行经验的小伙子凭着一时冲动就踏上滇藏线,期间导演还渲染艳遇,好像骑行就是勇气+基友+艳遇的组合,这绝对不是一个值得歌颂和称羡的事迹。

    首先,骑行不是一件耍帅装逼的事,不是有了想法就可以立马抱着“实现梦想”的决心毫无准备的踏上一片陌生的土地。很多人,因为热爱自行车给旅途带来的自由、热爱路上可以随时逗留的美景、热爱去创造一段不可复制的美好回忆而走上骑行的道路。进藏线路的困难在于它不仅要翻山越岭,还要抵抗多变的气候和高原反应。如果是一个热爱生命的骑行者,绝对不应该莽撞的随意的骑行进藏,因为骑行者首先应该热爱生命、珍惜生命,而不是为了耍帅体现自己的霸气或者“实现自己的梦想”而毫无准备的踏上这条路,至少应该有准备的进行训练和了解当地情况,确保自己不会不适应高原和当地气候。

    很多人可能会说,顾虑太多会顾此失彼,一直拖着,最后一事无成。但进藏线路多变的气候极易引起感冒从而引发肺水肿或脑水肿,无论哪种病症都是致命的;且环山公路的下坡需要高度的集中力、技巧,不然一瞬间就一命呜呼了;还需要很强的随机应变能力和心理承受力,路途上会遇到什么事无法预知,如果遇事就像片中主人公那样摔车或者卖萌跟着老大哥走,那只能说他没死是因为运气好到了极点,而随机应变能力和心理承受力是需要旅途的不断磨练积累经验的,有了经验,心理承受力才不至于太弱,不至于遇到挫折就沮丧甚至崩溃。

    综上所述,就可以看到,主人公毫无经验的踏上滇藏线,连路线、路况、大陆基本概况都不事先查好,只能说幸好他遇到了作为炮灰的霸气大叔,而且一路运气都太好,不然他有九条命也不够活下去。片中还渲染了他路上的重重困难,最坑爹的是,主人公选择了冬天骑行,不知道是为了耍帅还是什么,冬天在冰封的路面上骑下坡72道弯,还毫无经验,这种行为最终居然取得成功的结果,只能骗骗没概念的观众,冬天的冰封路面,普通汽车都hold不住,越野车都有可能出事,主人公一辆坏了就随便绑一下的自行车,居然没死的原因只有一个:他是主角。而赞颂他的行为,无异于在鼓励一种对生命不负责任的态度,就好像告诉广大青年“有梦想就去实现好了,路上遇到困难会有强力驴友帮助,遇到野狗它们会自动退散,遇到野生动物它们也会莫名其妙走的。”这种对梦想的过度重视很容易让年轻气盛的人们忽略了路途本身的艰辛和随时可能会丧命的危险。虽然说所谓无知者无畏,但至少应该对自己的生命负责、对自己的家人负责,这不是一条单凭勇气就可以走完的路。那些骑行的大哥们,至少都是有准备,或一直坚持训练、或有高手同行、或有很多长途骑行经验,这样才是对自己生命尊重和负责的态度。梦想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另外,从影片拍摄角度来说,《转山》的剧组人员明显对于滇藏线、骑行、去拉萨这些重要的点缺乏足够的理解和感觉,或者说水平不够。骑行一个月的艰难、骑到一个地方的感动和最终到达拉萨的心灵震撼,影片完全没有体现出来。我在林芝的时候,听那些骑行川藏线的人讲到一个月的经历,讲到终于骑到然乌湖时的感动,心中就产生了无限的向往之情,而影片的拍摄没让我产生一点向往之情,平铺直叙,而对困难的刻画过于生硬,解决办法又过于随机,实在没有说服力。最悲剧的是,高潮居然是布达拉宫灯亮了。对于一个从没进藏过的人来说,见到布达拉宫的第一眼,我们一致的感觉是:不真实,像做梦,不敢相信自己居然已经站在了拉萨的土地上。而影片只给我一个感觉:到了。音乐、气氛完全没有烘托出来,那份历经辛酸最终到达拉萨的感动,应该是具有很强的心灵冲击力的,但拍得太差了,一笔带过,毫无亮点。

    所以我觉得,这部片子缺点实在是太多了。剧组人员到底对骑行和进藏有没有直观的认识我都怀疑,居然还敢出来误导大众,悲剧。

     3 ) 一个好故事就这么给毁了,心痛!!!

    已经过了凌晨了,还是来写写吧

    首先,这个影评是就事论事吐槽的,不喜者勿看勿评,谢谢

    “转山”看了很多影评之后,发现大家并不知道转山是怎么一回事。其实转山是藏传佛教的一种信仰,在藏族很多人会去转山转湖的,比如,阿里地区的神山“冈仁波齐”德钦的“梅里雪山”都有人转的。我第一次看到这个电影名字的时候,我以为是要转神山,让我期待了一下,结果,结果居然是说骑行滇藏线,有点找不着北的感觉。如果有神山圣水情节的人我想他们一定当场骂娘了。

    如果该片是想要表达骑行者的痛苦,那么应该告诉我们观众,主角是如何客服这些困难的,又从这些困难中让自己释怀了些什么?
    主角做为一个菜鸟级的骑行者,从丽江到拉萨没有见到他的成长与思考,遇到那么多困难,接触了那么多的人给他的启发也蒸发掉了,还有什么值得一看的呢?

    电影一开始,我听到男主角清新的台湾口音,然后又是葬礼,马上想起另外一部电影《这儿是香格里拉》,说的是一位母亲,看到儿子的遗物里面的画,画了卡瓦格博(梅里雪山主峰),然后不顾一切的跑去寻找,路途可谓艰辛,最后成功了,回到台湾。当时就有一种不好的预感,结果不出乎意料的是,《转山》的结构果真如此。
    男主角在哥哥的追悼会上拿走了死者留下的骑行日记,跟女朋友告别,场面没有台湾电影的煽情,男主角就只是想去完成哥哥为了的心愿。面对自己的女朋友没有一点留恋,他是不是中分偏瘫还是有其他爱好,后来,看完电影我终于明白了。
    然后是豆导的忠告“不要等到哪天在对方的葬礼上说,当时有去就好了”。这句话在很多影评里面出现了,估计马上要火了,或许整个故事就这么一句台词给HOLD住了吧。但是,但是,这句文艺腔我始终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你TM是想一起去陪葬还是去收尸呀!那些喜欢拿这句话说事的人,你们真的明白这句话的意思?
    迫不及待的出发。到达丽江。又是我熟悉的场面,看到了五一街。莫名其妙的出现了一个台湾老乡,居然还想耍花招骗点租房的钱。弄假身份证?不让过?男主角聪明的偷了一张身份证就上路了。这个情节有点前不着店,后不着村的感觉,不知道来这一段插曲,导演用意何在?是想表现主角机智过人?表现主角落魄之余还要遭此一劫,更加让人怜悯他?
    导演,片子本身就补偿,摆脱您讲点别的好不好!
    高潮来了,碰到了晓川大哥。云南人,给全局的气氛整合了一下。被看客们津津乐道的是他的台词还有那奇怪的腔调。云南土话?普通话?云普?都有说,但又都不是。那个云普还真不正宗,我在云南生活过,就没有听到过他那么说话的,还是普通话气息浓厚了,要不就是为了调节情绪,现在国内搞笑不是流行这样的说话方式嘛。怎么在这里就怪怪的了。原来,他还结合了藏语。此人牛X了。
    其实,整个电影下来我还是很佩服他的。
    一个乐观的骑行者,简单,开朗,有冒险经验,但从他的言行看得出他绝对不是一个拿生命开玩笑的人。这点至少比主角要好很多。
    第一个晚上,他们住在一个藏民家里。亲,我实在弄不懂那个地理位置了,如果是塌方不让过就是中甸到德钦路段,但后来他们经过那里的时候是很好的,那么,只有可能是在虎跳峡一段了。这里可是纳西族呀,说的可是纳西话呀。是导演刻意想要表达藏族情愫了吧,把不熟悉那块的人给忽悠了吧。
    去德钦那段,确实艰难,那个时候主角就想放弃,被晓川硬推着上路。导演未免把这个情节放错了位置了吧,这才滇藏的起点呀,主角就要放弃了么?亲。
    到达梅里十三峰,晓川的举动让我发自内心的感动。见到内心的神峰,脱了衣服也要看个全貌,所有的意志只为了能见上神圣的卡瓦格博一面。这才是一个真正有想法,敢于去实现自己梦想的人,怎么他就不是主角,我觉得在他身上发生的故事总比这个台湾小生上的要感人肺腑得多。
    只可惜,他的所有形象都被整个电影给毁了,最后居然还摔下悬崖(应该是要死的,后面会分析)死了就壮烈了,居然还没有死。
    到达小山村,这里的情节很正常,藏族小朋友喜欢拿镜子做反光镜玩弄。
    当主角第一次于女主人公见面的时候,还记得女主人公的眼神么?
    以为自己小孩要受到欺负的眼神,这明显又是导演安排的,藏族妇女哪有如此凶神恶煞的表情?即使是一个寡妇也绝对不可能。
    导演啊导演,不懂西藏就不要来亵渎这里的神灵好不好!!!
    除了风景动人你还能不能增加点情感的素材,最后看得像是没了老公的藏族妇女想要红杏出墙一样,请您尊重一下他们好不好!!!
    藏族小朋友分别的时候,很感人,整个电影下来也就这么一个故事表叙得稍微完整,但是导演尚欠火候,要表达男女寂寞生爱,表现藏族小朋友的单纯等等,一结合,就是大锅菜了,像个大集市,观众们也是哭笑不得。
    过了这段,应该是要去芒康了。悲催的晓川英雄前面还说着,这段路他熟悉,连续29公里的下坡。后脚就摔下去了。
    尼玛,导演你坑爹呀,在飞来寺看到路标上写着“连续29公路连续下坡”的路标居然搬到了这里。路下面是什么导演你清楚不清楚?下面可是滚滚澜沧江水呀?晓川这么摔下去还有命没有?主角意料之中的成为了狼牙山五壮士后抓到了一棵树有木有啊!!!艹,不带你这么忽悠观众的。
    晓川木有死,出现在一个豪华的医院里面。在芒康上哪里去找那么高级的病房?观众还以为穿越到自己的城市了。
    当主角带着晓川的冰淇淋返回到梅里的时候,我以为晓川英勇的牺牲了,导演再一次给我们开了一个玩笑,尼玛,我受不了你这么玩弄我心目的的偶像了!!!
    从芒康直接扯到了亚拉山口,中间的东达山去哪里了?导演就是为了追求忽悠观众的视觉,忽略掉了第一个山口吧,那72道拐还确实能吸引观众的眼光。主角在这条路上的艰辛去那里了,芒康到左贡这段土路,悬崖,不翼而飞。
    车子坏了,修成那样,你还能上5000的海拔?敢问主角您是推着上去的还是搭车上去的?不要告诉我,那个坡您老是骑上去的。
    到达然乌之后出现的地理位置错乱我也就不说了。
    进入雪林里面,那个画面和《荒野生存》那么类似,要讲叙的故事也那么类似,我太佩服导演您了,您敢拿你这作品去和别人的相提并论,我一直想看你讲述一个什么故事,通过他这一路艰难的骑行想要表述什么我都找不到所谓的思想,您居然还敢用这个镜头。
    而且还尼玛出来一个独角兽,不是牦牛有木有啊,那不是牦牛,就是独角兽,后面出来怎么又不是白胡子老爷爷?
    整个故事就是这么一个一个小的情节,不着调的情节,导演没有一个讲叙明白,脱离带水,收尾收得莫名其妙。
    其实我想说,这原本应该是多么好的一个故事,可以是励志,可以是讲叙年轻人的冲动,可以是给成年人勇气的片子,结果我就只看到一个一根筋的人在那里骑呀骑,不符合逻辑的骑呀骑,是要我佩服他的勇气?不好意思,对于一个足够疯狂,失去理智,毫无思想可言的人,在路上我也只是看不起而已呀,你拿自己生命开玩笑,但真的,不要拿别人的生命开玩笑好不好。
    这段路上的波密,通麦,林芝的风景导演却没有抓住。
    最后一个山口——米拉山口
    骑行除了体力上的挣扎,还有内心,这部电影失败的是内有人物内心的刻画,要到达最后一个垭口是主角内心应该是各种心情五味杂陈的。而我们看到的也只是短短一段卖命骑行的片段。到达山口的时候我没有看到象征胜利的彩色经幡,只有红色的带子,导演是怕观众看不懂吗?经幡本应该是五颜六色的呀,导演再一次不尊重西藏。
    最后,主角到达拉萨,回到生活中,草草收尾。
    【忘了说最重要的一个情节了,主角应该是在波密了,看到一个男孩打电话,然后自己也给哥哥留言“哥,我想你了”】
    整个电影这里应该是点明了主旨,为什么主角能弃女朋友而踏上不归路的原因。因为片子前面没有交代他与他哥哥之间的兄弟情谊到底有多深,只看到了主角对女朋友的冷淡,如果不是基情四射,我实在找不到其他原因致使他这么玩命了。

    如果,导演只是想要把这部片子拍得平淡,省去了人物内心的独白,在路上发生的故事如果只是作者当时真正的故事,遇到的那些人也只是把以前的故事拿出来说我到时理解。这样的话电影就没有他存在的意义了。
    在这一趟旅行之中,主角碰到的人,发生的故事,零零散散,没有一个主旨,讲叙的东西太多,丧亲之痛,老乡雪上加霜,战友齐心协力,藏族的纯朴,再一次失去朋友的悲痛,动力大增,偶遇恶犬,自行车不给力的坏了,困难重重,客服一切困难,生病,回忆想家,咬牙也要走完全程。
    其实是一个很惊心动魄的故事,我们确实也应该需要看到骑行者一路受的苦难,心里上一次很大的冲击。
    但,这个片子失败了,错杂的把一个个片段结汇到一起,没有一个生动的,没有一个感动我的。至少那么一秒也好啊。

    最后,片子与“转山”扯上关系,与西藏扯上关系。
    除了风景之外,就算有其他的配乐,朝圣者的元素在里面,看完之后绝无震撼之处。更不要谈及心灵的启发,勾起我曾今的回忆之类的东西。

    PS:今年搭车进藏的人超级多,明年骑行进藏的朋友估计又是大增特增。大家好好体会在路上的感觉吧。

    其实,也就那么回事··· ···

     4 ) 《转山》等于“鸡皮疙瘩”

    《转山》,预告片的每一帧画面都能瞬间让我鸡皮疙瘩乱起激动不已。
     
    这些年来,凡是看到与骑车旅行相关的内容就会心跳加速、胳膊上起满鸡皮疙瘩。
    别人在网上看到有关在西藏的骑车的贴子给我转发来我都不敢看,随便看到一点故事和照片就会有生理反应。
    今年6月号《户外》杂志刊登了好友丁丁骑行最高公路山口的文章,朋友拿来给我看,我翻了几下就赶紧合上杂志,过了一会又翻看起来,然后再合上,再翻,再合……。
     
    自从06年骑车走过青藏、珠峰、滇藏川藏后又沉溺于城市中生活。
    时间飞快的晃过五年,身边的人群事物变化颇大:
    成家的成家、生娃的生娃、赚钱的赚钱、升职的升职;
    小兵混成了元老、姑娘混成了孩他妈;就连女友也快混成了别人的媳妇;
    北京的房价涨呀涨呀涨,租房住的成本高呀高呀高……
    而我的心一直飘在外面,体重却越来越涨。 就这最近一年没什么运动就长了20多斤,一直自觉得健康的身体也查出了脂肪肝、颈椎生理曲度变直。 就差以前顶风尿三丈,现在顺风尿一鞋了。
     
    人这一生,图的是什么啊。
     
    --- 前戏完,注意后面有剧透 ---
     
    带着一种膜拜之情,听说《转山》今天上映,想要尽快看到他。
     
    片中每当在山野村庄、柏油沙石雪地的路面骑车时,我都会有生理反应。
    但是感觉这种场面还是少的可怜,其中有一段音乐刚刚宏大一些,本以为这会是我使我生理上达到高潮,可是随着镜头向外拉,突然戛然而止。
    好吧,骑车的路途中当然不只有这些宏大场面。那么就流水帐式的回想一下片中故事:
     
    * 对丽江附近的纳西族没有任何描写。第一天晚上貌似应该是纳西族的地方。
     
    * 车后面的托包一看就是为了拍电影没真放东西,带上包了就很重了可他骑车骑的欢实着呢。
     
    * 没有说明台湾人为什么要办(防)假(伪)证,恩,这事儿不方便说。虎跳峡后面的路查身份证不是因为修路而是因为进入藏区,你懂得。
     
    * 同行的赵兄(是姓赵吧)藏语说的这么流利难道是他三次骑车进藏学到的吗?怎么大哥说话感觉像是满口的西北话呢。(修正:经后来和云南人谈论,大哥说话是正经昆明话)
     
    * 滇藏/川藏线虽然都是在山中,但是山实在太高远,其实在山口或是面对十三座雪山时瞎喊是不应该有回音的。
     
    * 在盐井怎么跟藏族当了妈的姑娘这么容易就对上眼了呢,男方亲友团就说了一句:她男人走了,自己带个娃;女方亲友团就说了一句:这小伙挺漂亮的。
     
    * 从片中第一天开始我就有此疑问,不是每天都扎营的嘛,干嘛要走夜路,而且走夜路似乎没用灯,这样很危险啊。果然,在赵兄说了回去后怎么怎么着之后,就合乎剧情需要的掉到山下去了。恩,澜沧江峡谷的确很险。
     
    都出了差点死了队友的事儿了,哪怕只是路遇的朋友,警察也会审你好几天的。而且你这没身份证的台湾人警察怎么没把你遣送出藏啊。而且你还没见着朋友的家人就把伤重朋友扔下了自己接着骑车走了这也不太仗义吧。
     
    * 屋漏偏逢连夜雨,路况不好、车胎瘪了、天快黑了没赶到地方、这时再下个雨。恩,这事常有。
     
    * 冷不丁的主角梦中云游看到了一头白色独角兽,这挺无理头的。
     
    * 一路蹭吃蹭住又扎营,这么多钱不知怎么花的。哦想起一句台词:下了这个山有个村,那有家店的牦牛肉很地道。
    另外又想起前面好几天一路烧烤来着,不知道哪逮的山货,要是逮野生动物可不好,希望他们的钱都是买肉去了。
     
    * 其实,从丽江出发到拉萨,1800公里的路程并不算长,怎么这车就这么坏成这德行了呢。就这破车,还值当你从台湾运到丽江去?什么?jiant还给本片赞助了???下次看高清版一定要看看这是不是你们家出的破车。
     
    * 突然一个镜头闪过他自行车破烂的大车座,我要提醒一下各位有计划骑长途的朋友,大腿内侧的皮肉都是和大车座磨的。
     
    * ***很重要*** 从然乌到米拉太迅速了,滇藏/川藏线最经典最漂亮难度最高的路段没有描述。这有点像新版环球80天从中国到北美一下就飞过去了一样。

    * 到米拉山口就把所有东西都扔了?你就对这些陪伴你出生入死的物件没一点感情吗?就算你不是恋物癖,万一你今天过不去这山,明天发现还有200公里路你想咋办?
     
    * 才28天,如果没啥事发生28天也就罢了。这同伴差点死,自己差点死,才用了28天。
     
    总结:
    每个人都有他在旅途外的故事,但是只要他在路上,我们的心情就都是一样的。
    片中对滇藏美景的表现太小气,多是一闪而过的镜头,少了太多自然的壮丽美景的描绘,似乎片中的美景只有那云里雾里的雪山。
    既然滇藏/川藏线山口这么多,那么对骑车人来说,每一次由最低处骑到最高处都应是一次征服,山口应是个很重要的记录之处,但是片中没有描写任何到达山口的快感。
     
    五分制,从完整亲历过同样旅途的我来评分的话,我只能评3分,因为真是没达到我心中那种感觉。而且片名就不该叫《转山》。
    但是能有此片已经很不容易,这己经比赵本山《落叶归根》中夏雨背个小包里面竟然能放个装逼的大咖啡壶真实多了,鼓励这样的作品,加1分。
     
    凭印像及google earth,列出片中几个重要地点的坐标。在 ditu.google.com 中将坐标填进去搜索即可定位到该处。
     
    看梅里十三峰的地点:N 28.447303, E 98.910888
    赵兄掉下山的地址大约(曲孜卡):N 29.070012, E 98.613067
    看到怒江(邦达)七十二拐的地点:N 30.127386, E 97.289964
    有个然乌汽修的修自行车的地方应该是八宿县城:N 30.054014, E 96.919928
    食物中毒冻病晕倒的地方应该在八宿到然乌之间:N 29.809072, E 96.705093
    养病的地方片中描述是在然乌:N 29.503711, E 96.752515
    病愈从然乌出发后闪过几个画面,其中之一实际在八宿快到然乌的路上大下坡的山峡之间:N 29.530077, E 96.778135
    米拉山口:N 29.824771, E 92.34468
     
    --- end --
     
    用片尾来信结束本文:
    走出去,是为了更好的活下去。一定要走出去,一定要走出去。
     
     
    希望明年能够开始我的骑车环球之行。
    链接一个我正在回头整理的贴子《雪域召唤——2006骑行西藏》:
    http://notemper2x.cndev.org/archives/61893

     5 ) 高处不胜寒

    这一个月,店里挑选放的电影都是有关孤独,城市的孤独,旅行的孤独,人的孤独,心的孤独

    昨天看完《转山》,也可能是口味变重了,觉得除了拍摄比较辛苦,仿佛没有太多的情节
    我也有掉泪,但是只是觉得这种旅行方式真的很苦,想要追求什么呢,达到什么呢
    这也许就是孤独感的一个特质,旁人无法了解,只有自己知道

    从小到大,我们都以为生命是有意义的。这只是一套说法,仅仅是某一时期的共同的约定,并非天经地义
    当生命对生命本身采取怀疑的态度,当开始寻找的时候,那个状态才是意义

    如果我们开始思考,开始选择自己的人生,想要去骑行,冒死的转山
    首先就会来自父母的不解,与旁人的指责成无意义的事情
    为什么毕业后就要去考研考公务员,为什么工作稳定了就要开始买房买车结婚,开始生子
    很多时候我都会觉得,即使与最亲密的父母拥抱在一起,我们各自都还是孤独的
    在那一刹那就让我们认识到伦理的本质就是孤独

    在国内,家庭伦理的束缚的巨大,远超于我们的想象
    在我们的文化中,以爱,关心或者是孝之名所做的任何决定都是对的,不允许相对的讨论和怀疑
    父母是我们最大的原罪,是一辈子还不了的亏欠
    她的一生都在为家庭奉献,变成了惯性
    即使孩子各有一片天地了,她一下子也停不下来
    因为从来没有人鼓励她去发展自我的兴趣
    我们常常把伦理当做依赖,子女对父母,父母对子女都是
    有人觉得很幸福,我却觉得很可怕,多么沉重啊
    自己是可以独立的,不管对父母,对子女,对爱人,对朋友都会产生一种遇到知己的喜悦,而不是盲目的沉醉
    没有思维的伦理很容易堕落,因为太习以为常

    生命里第一个爱恋的对象应该是自己,与自己对话,在一个空间里安静下来
    聆听自己的心跳与呼吸,我相信,这个生命走出去时不会慌张,而孤独只是假象

     6 ) 转山,转动的不只是山

    看《转山》的预告片的时候,就决定一定要去看。之前约前男友同看,对方是一个对西藏驴行不感冒的小伙子,勉强敷衍不愿作陪。这段感情持续不到两月,昨天分完手,淋雨喝醉大哭,早上醒来,一场大雨把成都冲刷的干干净净,空气也滋润鲜活。带着内心的隐痛,一个人参加小型试映会。

      每一次失恋、受伤、心情低落,都企图通过出行带回自己。从二十岁开始驴行,前往藏区,后来每年生日必定出行,如今已经六年载。甘孜阿坝几近走遍,却一直未抵达西藏。因为神圣,故一直不愿轻易碰触。又见不得听不得西藏、拉萨、藏传佛教、高原这些词汇,一见一听便是出发的冲动。近几年走遍中国河山,非洲东部,以及东南亚多国,旅行对我而言更多的意义是打开对外在世界的探寻之门,而其实自我的觉知只是刚开始,也许环游世界是有止境的,而内观的道路却是一个永恒的旋转的圈。旅行,绝非解脱之路,但它是不可或缺的修行方式,不旅行的人生未必就不完整。

      看电影的时候,想到一句话“蜣螂用小脚滚动一粪时,他们以为就是在转动全世界。我们就是这样的活在大脑编造的世界里挣扎。”大脑的编造,就我们的意念,我们挣扎,是因为我们深信。譬如,电影中的张书豪,他执着的腰从丽江骑行至拉萨,是为何?在很多家庭系统排列的案例中,我们通常会看到,家族里亲人的离世后,活着的人会有一种想要跟随其离开的意念,所以在生活中会有重重阻碍。他是弟弟,在家族里是下位,所以性格羞涩、情感闭塞,在人际关系里常常是听话的角色、弱势,所以他的女朋友听说他要做骑行拉萨这样危险的事情是万分不解、责备的,他的人生曾经是被父母、哥哥、女朋友掌控,他只是个听话的孩子,或者哥哥的脊梁下。而哥哥必定是一个刚强、内心渴望放逐的野性的男人,是他小时候膜拜的偶像,哥哥的梦想自然就应该是他的仰望。

     哥哥的离去,小小的他世界突然空落,他要站起来,添补家族里的那个空白,直起脊梁,背起哥哥的梦想,用这样的一个仪式来爱、来释放悲伤、来完结他们的尘世情缘、来替哥哥“死”一次......大凡强烈对上路执着的人,内心一定有一处无法在现实释放的激情、无处安放的爱。有的人在一次或者多次豪迈的行走中,学会规避、修剪蘖枝、打开自己,犹如新生;而更多的人,即使开了眼界,却更多只是数量的累积,自我的彰显,在地图上不断添补空缺罢了。

     毫无疑问,这个仪式对于张书豪来说,是一次新生。他克服重重障碍、九死一生,在肌肤和心灵的痛楚中艰难推行抵达心中的圣地,他背负起了包袱,在旅途上与哥哥的灵体联接,再把这个包袱换放下,最后完成这个仪式,做回自己,实现真正的自由。他不再只是父母的儿子,哥哥的弟弟,女朋友的男朋友,他在与大自然抗争、和交付中,在对神秘宗教的膜拜中,寻得联接到自我的源泉。

     这是一个人总其一生修行的缩影。所以我们转山,转动的不只是山,时间、路途、沿途的风景都不过是心智的创造结果。这一切与骑行无关,与高原无关,与西藏无关,与在路上无关。重要的是,我们要看到我们是谁。

     昨天失恋痛哭,有人安慰说“你若真的放下,便是平静分手”,我说“不,悲伤是总结的力量,情绪的释放是告别的仪式,如果我们不能好好的悲伤,就不能对昨天说‘bye’,对明天说‘hi’”。

     所以依然是要上路的。那是生命不可缺失的仪式,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样。继续不断的行走在路上,带着觉知的,向外和向内的旅程。

     短评

    我一直认为行记的改编是一件值得尊重的事情,镜头的平铺直叙要比后期更能贴近观众,电影不在于神话痛苦,而在于尽可能地凸显细节。只不过这片子柔和有余文艺腔重了些,以致故事原本应有的硬朗被侵蚀。

    5分钟前
  • iokanaan
  • 推荐
  • 文艺青年的苦行,可以想见,影片对角色、剧组、以及演员本人都是一次磨练。只是这路太苦、太压抑、角色也压抑。释放的少,快乐也少,看着累。除了可能会艳遇,也没觉得那边有多好。整个片子太柔、太文艺,不硬气,不豪气,天高地广的地方可惜了

    10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 苦了全剧组,一路上全是困难,不见一点情绪的释放,太压抑了,过重的文艺腔让电影显得不够大气,一路的景点和路况可以当成单车入藏的旅行指南了,还是拍成纪录片更合适。但在今年乌烟瘴气的华语影片中能有这样一场纯净的心灵救赎励志片,已经相当让人惊艳了。★★★

    12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 被深深的吸引。

    13分钟前
  • 巧克力布丁
  • 推荐
  • 没有传说中那么好,晓川落崖之后,一直在等这个故事有一个像样的高潮,但看到最后才发现落崖才是高潮。在晓川之后,路遇的事与人描绘都太浅了,既没力量也不细腻,没法触动人心。但对我而言,还是激起了想念滇西和藏区的心呀

    17分钟前
  • jj73浅之
  • 还行
  • 为什么这么好的片子只有这么少的场次??

    21分钟前
  • 胡子(胡续冬)
  • 力荐
  • 《转山》是值得一看的文艺片,国内还没有谁把公路片拍得这么美,单车进藏,旅游民俗,自然风光,这些都能吸引很多观光客,不过就像屡试不爽、且阐释过度的特写镜头一样,人物配乐的煽情、抒情段落太多,人和环境的关系显得有些矫情,台湾电影的“娘炮”味并没因为李晓川喜感十足的云南“马普”减弱。

    23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 一趟旅程过后,又重新活了过来。

    24分钟前
  • 齊克斯尼力佐飛
  • 推荐
  • 在《摩托日记》《荒野生存》“摧残”了我多年以后,终于有这样一部在路上的中国电影。生命不息,梦想不止。你在年轻的时候应该做一件事儿,这件事儿等你老了你可以拿它来吹牛逼,至少证明自己曾经活过。永远的年轻,永远的热泪盈眶。选择一种生活,并且有勇气坚持下去。

    28分钟前
  • 小湮婉姝
  • 力荐
  • 骑着单车去拉萨的玩命小清新。

    33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推荐
  • 不要我们哪天在对方的葬礼上说,要是当时做了就好啦。

    35分钟前
  • 阿咪老师Ami
  • 推荐
  • 情节什么的也就这样,还不如纪录片来的好看,不过喜欢那里的景色,然后看拍的人也都好辛苦120618

    36分钟前
  • lily
  • 推荐
  • 看《转山》的预告片的时候,就决定一定要去看。之前约前男友同看,对方是一个对西藏驴行不感冒的小伙子,勉强敷衍不愿作陪。这段苟延残喘的感情持续不到两月,昨天爽爽快快的分完手,淋雨喝醉大哭,早上醒来,一场大雨把成都冲刷的干干净净,空气也滋润鲜活。带着内心的隐痛,一个人参加小型试映会。

    38分钟前
  • 小柴胡
  • 力荐
  • 挑战自我,动力何必来自哥

    41分钟前
  • 曼特宁
  • 推荐
  • 如同所有的公路片一样,一次寻找自我之旅。电影资料馆,北京大学生电影节。

    42分钟前
  • 菠萝
  • 推荐
  • 这部电影最大的意义就是让我们的观众看到,除了伪劣武打和伪劣惊悚外,中国电影或许还能有其他的方式来正常地拍一部电影。

    44分钟前
  • 张小北
  • 推荐
  • 略显压抑跟小气了。主角最后给他哥哥打电话那段,确实令人泪奔。整体还不错~

    46分钟前
  • 星 期 五
  • 推荐
  • 人生无法被简化,值得与否只有上路才知道。

    47分钟前
  • deepriver
  • 力荐
  • 在影院中再次感觉到了身体与心灵的双重震撼。其实这是个简单的故事,为了实现哥哥未尽的理想,大学生书豪开始了自己的滇藏线。其中有兄弟情谊、有佳人动心、有亲情触动,直到最后的自我认知达成。旅行改变人,人改变世界。期待与你一起开始的旅程。

    52分钟前
  • 薇羅尼卡
  • 推荐
  • 原声不错,风景很美

    57分钟前
  • 推荐
  •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