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半年不经意看了好几部反映十几甚至二三十年前时代的电影,老师好/江湖儿女/山河故人/地久天长/追龙II(港)/风中有朵雨做的云/超时空同居/我的少女时代(湾)/无问西东,评价最好的是台湾那部,恰恰可能是自己不了解真实的情形;地久天长也不错,跨度更长,但无需面面俱到,虽有意犹未尽之憾,但该表达的都表达到了。
不朽时光就差强人意了,整部片都在堆砌:文革批斗/下放/高考/严打/越战/倒爷等等,很多场景甚至用品都很真实,不容易,但场面太多,难免有错漏,而有些确实影响了时代观感,这就没分清主次轻重了。那个年代的时髦不是那样的,82-84年贵州山区县城的服装,和90年代初深圳的差不多了,导演也是74年的,怎能犯这种低级错误?难道是高干家庭?有兴趣的看看82/84年的港产片吧,衣着扮相都没影片中部分人的精制和时尚。和老师好一样,可能现在的演员都要健身美体,找个瘦子都不容易了,去博物馆找找/或者翻翻剧组中不少人爹妈的毕业集体照吧,大部分都是豆芽型的。当然,影片是给现在的80/90后看的,反正他们也看不出有啥不妥,即便知道不完全对,也不影响观感。估计再过十年二十年,他们看一部2015年的电影,一切当年的记忆,沉浸中,突然看到某配角掏出一部iphon xr,想象一下吧,就那感觉。
当然,前面评论的是细节,其实最影响影片质量的,是太想把那个变革年代的一切都塞进影片,导致了好像什么都讲但主线其实不突出,全是蜻蜓点水,看完就忘。抢包子是会有的,但不会那样的惊天动地。贵州县城可以有考上北大/复旦的,但84年同一所县城学校同时出现考上几所头部重点大学是不会有的,因为那年那些大学每所在贵州招生人数可能不超过二十人。
不过,近年的国产片能把目光放到上个世纪,不再是近几年不咸不淡的题材,是种进步。只有不断审视自己的历史,社会才能进步,尤其把目光回到二三十年/甚至半个世纪,反而能更加客观评价。这是好事。勉强给6/10分。
先说一下缺点,可能是后期配音和一些主演的演技稍显出戏,但是其它的大毛病很难找到。 电影讲的是80年代第一批恢复高考的高中生的故事,他们因为孩童时期的XX大革命,而走上了完全不用的人生道路。而在他们的青春成长路上,历史和命运仿佛就是在和他们开着一个又一个的玩笑。电影的布景实在是太考究了,服化道和音乐也都非常到位。喜欢的情节太多了,比如说开头一段社会混乱下校园里因为抢肉包子造成的几方不同背景的学生的校园斗殴长镜头,这段长镜头直指物质匮乏的现实又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又比如其中一个主角因为迷上少林寺,但是在逃学出去却发现真正的少林寺里仅仅是放牛的生活,唏嘘感油然而生。再比如校园里烧小书“焚书坑儒”和之后书店里恢复了很多文革中断版的书籍形成对照,还有结尾一连串情节让主角的人生从极度高光瞬间刺痛地坠入谷底,虽然戏剧但完全不失真。 电影非常突出地融合了80年代的各种特征,新旧交替,社会治安混乱,文化思潮复兴,集体主义和机械化教育盛行,同时又用非常巧妙的细节展现了历史走向,比如用第一部引进片出现和收音机产业兴起表现改革开放进程,又比如将高考场面和对越自卫反击战进行平行剪辑,既叙事又表意。 电影让我不由得反思,在如今这个高速发展年代,那个“高考决定命运”的口号到底意义何在?曾经的通过学习逆天改命,到了今天又是什么样的表现。它让我看到时代的阵痛的余震是怎么塑造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的,人们在历史的浪潮下到底有什么样的力量。在本片面前,像《一秒钟》那样的浅尝辄止就显得相形见绌。 最牛逼的是结尾。在刚竣工的大桥上,乡村的人们第一次走向外部世界,一辆是送状元去大学的车,一辆是送囚犯去监狱的囚车,两车上的人曾经是最要好的朋友。状元和囚犯都面无表情,他们似乎也并没有为自己的现状或喜或悲。他们到底是自己选择了这样的道路,还是因为别的什么原因呢? 这个场景让我觉得光头家族那个著名的分道扬镳的场景就是个天大的笑话。
《不朽的时光》讲述了在1982年的秋天,6个挚友对自己人生不同的选择 不同的方向,不同的未来,每一个人物都特别的饱满,对于文革的淡淡描写,对于高考的真实写照,特别是校长的几段讲话:“对于艺术生不学文化课的”“对于男人为了三种事才可以出手” 虽然有着高考的各种压力 但是文艺青年果然在哪个时代都有哦?哈哈,里面出现的卡桑德拉大桥的海报和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片段 让我好激动!!!还有,原来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算禁书啊?我这看的怎么都是些个…禁的呢……哈哈。虽然是一批新人但是却演的情真意切。这几天看的最值的一部电影。可惜排片量少的可怜。
影片有着浓烈的古典审美意识,貌似和现今拼颜值的青春电影格格不入,但它可贵在于它的真实,而不是虚无缥缈。电影很能够唤起那些生于60、70年代生人的记忆,尽管一切看起来沉闷和保守,封闭和灰冷,但人生并不如戏,影片告诉我们的,就是那个年代存在的真实情感。
对特殊年代里身处时代洪流中小人物的青春聚焦,用不同的命运勾勒出风华正茂年华的悲情惆怅,将时代背景与人物命运在那云贵高原小镇中结合,质朴的情愫与青春的本态,形成了电影为人共鸣的青春影像。
六个少年,四男两女,一种阻拦,八方离散。时间默不作声,冷风呼呼作响。青春的风筝,在雨夜扯断,四处飘荡,洋装飞翔,不朽的时光,不朽的青春,不一样的梦想
我还是挺喜欢这部电影的,80年代的风云变幻,很多年代印记都融入电影故事之中,结尾太赞,包括流氓罪那些都是那个时期的争议事件,电影拍得还是挺大胆的,几位角色塑造的不错,但男女主角过于矫情,作为叙述者线索没有隐藏在事件背后,反而显得刻意,有点遗憾
一座城市永不会老,因为每天都有人奔向阳光灿烂的青春。用不同的方式打碎,然后又有另一代人迎来他们崭新的青春。可惜拍得并不好,刻意表演的痕迹太重。但至少,从中能触摸或嗅探到父辈母辈的青春,那或许也是我们的根源。而当下一些泛滥的青春片,我常常不知道那是谁的青春。
文艺创作要体现真诚,基本的历史工作是避不掉的。没有真诚和历史感,没有基本的自我反思,就要有起码的羞耻心。拍着脑袋想要抒情,结果就是所有的抒情都是虚伪啊,轻佻啊。好一出不朽的cosplay。
男主角怂得人心烦。
对特殊年代里身处时代洪流中小人物的青春聚焦,不知道算不算偽情懷,但也算是講了一代人的青春和記憶。
对特殊年代里身处时代洪流中小人物的青春聚焦,用不同的命运勾勒出风华正茂年华的悲情惆怅,《不朽的时光》是一部将时代背景与人物命运在那云贵高原的小镇中相结合的作品,质朴的情愫与青春的本态,形成了电影为人共鸣的青春影像。
主角太怂,演技浮夸
导演要告诉大家八十年代非常美好,然后脱裤子放了个屁
恐怕这样一部为老年人写的片子几乎没有,这是我看得唯一一部,希望以后有更多适合我们六七十年代人看的片子,谢谢导演,这真可谓良心电影!能够触动心灵
我和我的朋友一起去看的,因为我们都经历过那个年代,很多画面里好像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勾起好多回忆!
一部电影感染力主要来自于场景气氛 导演在细节上还原了那个时代的气质 墙壁上大字标语 街边棉花糖 舞厅中的情侣 不刻意彰显却能自然作为故事的基底 承载了人物成长的环境 与此同时 影片中的几位青年演员有着或冷峻或忧郁或刚强的气质 言行神态随心理情绪而发 也很好地契合了那个时代给予我们的文艺印象
很尴尬的一部电影、前有总局、后有代沟、表达着那个年代的皮毛...
特殊年代的青春,有点沉重。
太过追求电影美学和技巧,而妥协了剧情与节奏,注定与市场无缘。
物质匮乏、青春作伴的80年代,加入了一点文革回忆,几个段落还蛮搞笑的。导演有想法,但过于追求画面感,连人物都有摆拍的感觉。男主好受~~~(等等,谷歌说他是赵雅芝的儿子?!)
不是找一群年青演员打打杀杀就能变成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第二,中国电影最可怕的就是伪情怀,还不如去重温芙蓉镇
我带我妈和我爸看了,还勾起他们的一些恋爱往事,他们说这部电影太真实了!
三线建设城市的大院子弟迷茫沦落记。这类在1960年代在西南深山中,依靠东部支援和特大城市人力物力转移而营造起来的小乌托邦,在1980年代之后,随着时代浪潮的变迁迅速走向人去楼空的衰败。而那批在战天斗地时代长大的后浪,除非及早就准备起修炼做题能力,否则多数免不了被之后极速变化的社会中被撞的头破血流。2015年之后这类“忆青春”式的电影有过一轮井喷期,不过去年开始,已经明显减少叻,在当下新一轮后浪的故事的衬托下,60初们曾经的困惑和迷茫,恐怕反而显得有些浪漫叻
意料之外的诚意之作。80年代初小镇青年的青春故事。他们带着文革的记忆,在文化复兴,中越冲突和严打的时代洪流中颠簸前行,让人想起《站台》。男主人公过于懦弱,有些段落比较矫情。但整体很用心,尤其是摄影和美术很厉害!把80年代初的时代感还原得非常好!演员也不错,后期配音是败笔。三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