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鸡蛋高墙成王败寇
说起监狱题材的电影,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应该都会是,《肖申克的救赎》。一只“鸡蛋”,以一己之智,成功击溃了看似坚不可摧的高墙,太他妈牛逼了。“鸡蛋”最后爬出地道、在雨中振臂长啸那一幕,绝对夏花般绚烂。
如此珠玉在前,后来者已几无匹敌可能。
不过,《预言者》至少没辱没了这一题材。
很多人说《预言者》是法国版《教父》,其实,与其作“教父”观,莫如较之《肖申克的救赎》更有意思一些。同是监狱题材,《预言者》大可以看作是:还是一只“鸡蛋”,这回以一己之勇,成功地利用乃至征服了高墙。
以境界而论,跟高墙做交易固然比以卵击石低了不止一点点。但境界毕竟不能当饭吃,韩少有言曰,公平、正义、自由之类的东东,大家其实都想要,不过很多时候更想要十块钱。肖申克那只“鸡蛋”,空前绝后的浪漫气质,其实是因绝无可能才成就的,而预言者这只“鸡蛋”,最后悠然走出高墙、一溜豪车护驾的派头,却是秋叶般冷酷的现实一手打造。
2 ) 老大速成手册
1.生存最重要,为此要忍辱负重;
2.为自己,而不是为别人卖命;
3.给老大办事时不要问为什么;
4.结识不同的人,但要差异对待;
5.挑拨矛盾,并从中渔利;
6.分阶段解决生理需要;
7.终生学习;
8.善于理财,特别要有再投资意识;
9.对朋友仗义,但该打的时候不能手软;
10.有实力独自搞定最棘手的难题;
3 ) 生活所迫,造就各种顽强
影片名《预言者》是一个带有反讽意义的名字,在影片里,没有一个人能预言什么事情,他们都是被命运摆布的小蝼蚁。雅克·欧迪亚说:“这个标题迫使观众去思考影片中没有出现的因素和情节。也就是说,我们需要一个有预言能力的人,让他去组织影片情节的发展——他是一个全新的人。我是从鲍勃·迪伦的歌里获得的灵感。歌词大概是说我们总是在不知不觉中为什么人提供什么服务。这种有宿命感觉的歌词很符合我的想法。但是我又找不到一个更合适的名字来为影片起名,后来又沿用了剧本的名字:《预言者》。”
大胡子的人在欧美电影里都是恐怖分子——这种习惯上的“认定”在某种程度上让电影处处掣肘,对于雅克·欧迪亚来说,他正是要打破这种习惯上的思维定势。他说:“我们总是喜欢吧一个阿拉伯人描绘成恐怖分子或者是有极强社会性的人物,我觉得这并不正确。所以我们决定要反过来做,要做一部纯粹意义上的类型片,让这些人在一个新的社会体系里表露出自己的本性——而不是我们赋予他们的社会性。我的编剧搭档托马斯·拜德盖恩(Thomas Bidegain)就设置了一个监狱的环境,在这个环境里我们就可以创造出脱离人群、脱离社会习俗和认定模式的人物。或者说我们能创作出不在电影体系内被约定俗成的人物。”
对于很多人来说,扮演主角马里克·埃尔·德嘉本纳的塔哈·拉希姆是一个完全陌生的新面孔。为什么有三分阴柔和七分模棱两可感觉的他能进入雅克·欧迪亚的法眼,并参演一部鉴于题材的电影呢?雅克·欧迪亚说:“其实说到底,《预言者》并不是一部真正意义和完全意义上的监狱片,它更是一部‘道德上’的电影。我也厌倦了监狱题材影片的一成不变的模式和结构,夸张的肌肉男,火爆的狱警,疯狂的打斗。这些都太俗套、太无聊了,我也没有什么兴趣。在这部电影里,罪犯大多是一些正常的人,体态也并不那么强壮。他们并不是生来就呆在监狱中的,所以他们没有必要看起来就是罪犯。这就是我的逻辑,否则电影就太不真实了。影片里的马里克一直在寻找自己的特质,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可以说,他在影片中的成长是他自己提供的,并不是我们赋予的。”
不仅仅是“非主流”的监狱和罪犯,雅克·欧迪亚还想通过这个角色表达一种概念和知识的获得的过程,以及权利获取的途径。他说:“从马里克身上,你看到的是一个普通人,一个上进青年的生活。他从一无所有、一窍不通成长为了一个真正的罪犯,一个大佬。这些足以颠覆所有人对恶贯满盈的罪犯的理解。那些先入为主的概念,实际都是靠不住的。在他身上,我显示了一种良好的适应能力,他利用这种能力,慢慢成长,慢慢变化。”
也许在当今的电影界,那些有人格缺陷的人是导演眼中的宠儿,用他们做主角,能让影片的故事更加“引人入胜”,可能所有人都更愿意在银幕上看到不如自己的人做出非一般的成就。在《预言者》中,马里克就是这么一个不识字、怯懦又非常没有经验的人,可是他在慢慢地做出自己的选择,最终走上了自我救赎的道路。雅克·欧迪亚说:“马里克在影片中的第一要务就是活下去,如果死掉了,一切都是奢谈。也许正是这种严酷的环境,才造就了他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能力。影片所展示出来的主题就是‘学习’二字。而且要留心观察,要少说多做,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所保留,不能把事情做到极致。要记住,到了极致就是衰落的开始。可能就是在活下去的挣扎中,马里克开始了自我救赎——他从零开始学习写字和读书。虽然最后的结果是他成为了大毒枭,可是我要说这是环境造成的结果,在监狱里难道他还能变成圣人么?即使是最崇高的救赎,也还是要分环境的。”
在影片里,马里克的血统让他有了大麻烦。一方面,阿拉伯人认为他是科西嘉人;另一方面,科西嘉人又把他排斥在外,认为他是阿拉伯人。雅克·欧迪亚说: “他可以同时存在于两个阵营中,又可以独立存在。这种游离于社会和体制之外的感觉让他更加孤独。一个人需要被社会认同,他才会有归宿和安全感。可是他的悲哀之处就是他遭受到了无休止的忽视和无穷无尽的漠视。在他的身上,有两种特质互相交汇:一种是小混混的痞性,因为他是体制之外的孤独人;另一种是拥有信仰和宗教的虔诚的信徒,因为他的血统决定了他和一般人不一样。”
也许正是这种身份认定上的不尴不尬和不清不楚让雅克·欧迪亚认定这是一部“道德电影”。他说:“如果一个人处于毫无节制和毫无约束的状态的话,他也不再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任何约束,那么他就是一个十足的恶棍和混蛋。毫无精神和道德层面的要求,毫无精神和道德负担。但是马里克却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他身边的黑暗和恶势力都在打击他,这反而净化了他的灵魂和道德。所以,这就是我为什么更愿意把影片称呼为道德电影而不是监狱片的原因。”
最后的结尾我超喜欢,真的能体会到解脱,重生,自由,阳光.
看本片的时候,我的心一直保持着紧张的状态. 真的有如亲身经历一般的刺激!
惭愧的是他的计划我从开始到结束都没搞明白,可能是跟自己的生活完全不挨边.但是他的坚强和自信一直感动着我.生活真的可以把你逼到做什么事都要报着必死的心!
他的每一次行动都是命悬一线!
4 ) 《预言者》:自由的距离
有人说《预言者》像是法兰西版的教父,但我觉得它是法兰西版的肖申克的救赎。全片一开始就是主人公在斑驳的光线下疲倦消瘦的脸。这张脸写满了对牢狱的恐惧,它即将迎来六年的牢狱之灾。在押送车上,他拿出了一张50元的纸币,这是自由市场的通货。他又静静得看着牢笼窗外被纱窗遮蔽的世界,然而离自由的距离,这么近,那么远。
让我震撼到五体投地的是这部电影的空间和时间,如果说肖申克的救赎中讲的是坚持以恒的安迪和他友谊地久天长的黑人兄弟瑞德的故事,那这部电影所讲述的是一场刺激的社会革命。在这部电影中,监狱这个空间就像是一个被铁丝网围起来的小国家,这里有着经济,政治,教育,宗教。经济上,外面世界的大麻仍然可以贩卖。虽然贸易逆差较大,但这个小国家仍然在和外面的世界做着各种各样的生意。政治上,这里有基于人种的政治团体,科西嘉和阿拉伯,这俩党派一直在斗争。Luciani在科西嘉人是个住在宫殿里的老国王,养尊处优,但内忧外患,内忧在于他只能一辈子呆在宫殿里,外患是那些宫殿外的人或事都威胁他的权威。我们的主角既是个科西嘉人,又信仰伊斯兰,这个设定本身就是“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设定,起初虽然是个新人,没有任何社会地位,被人拳打脚踢,经历各种虐心的坎坷,然而他最终成为象棋中“帅”旁边的“士“,又有谁知道这个人是个内奸啊!有人说:“教育改变命运”,监狱也是需要学霸的,学语言,学经济,最终在商业上大获成功!而宗教上,主角房间贴满了宗教的壁画,宗教让他懂得救赎,他杀掉的人的灵魂就是他救赎的载体,而他对Ryad的善良又是救赎的过程。时间上,这部电影又是一部史诗,一年又一年,繁多的大字幕记载着以为革命者的成长,最终,四十天四十夜,他在一个更恐怖的小黑屋里,等待国王倒下那一天的到来。总之,我从来没有在同类电影看过如此细致的如此动人的细节,复杂细节的铺陈虽然拖累了影片的节奏,然而在雅克欧迪亚的电影中,包括后来的《锈与骨》,你从来不知道角色接下来会做什么,有什么目的。他们只是顺势生存,就像他经历的两次杀戮,为了活下去,不是杀人,就是被杀,必须勇敢面对。而复杂的环境正是角色生存的背景,有了它们,他们的生存更加真实可信。不过,角色的话语絮絮叨叨,人物也不如好莱坞电影那样有既定目标,看这样节奏有点缓慢的电影,观众需要一定的忍耐力。
雅克欧迪亚是位大器晚成的导演,他出生于导演世家,在法国素有法兰西版”泰伦斯马利克“之称。这部影片完全可以说是对”监狱片“类型的改造。在我看来,”监狱片“都是像《金蝉脱壳》《洞》这样的影片,充斥着不同团体的角斗,也有着逃狱的惊险。但是在《预言者》里,虽然这些模式仍然保留,但这么复杂的社会构成是不多见的,一个新人完整的成长史替代了落入俗套类型化的“逃狱大战”,融入了更多对个人的道德和能力的探讨。
然而让我费解的是这部影片片名”预言者”的意义,死后的鬼魂具有某种“预言”能力,告诉主人公接下来该怎么做。尤其是中间那一段很玄乎的镜头,有奔跑的鹿,有燃烧着的”鬼魂”,这仿佛也在暗示着接下来因为鹿导致的车祸。然而预言者只在影片中的作用很少部分,为什么影片题目却以此为名。另外,燃烧着的鬼魂又该如何解释?这些本文无法解释。不过这些片段让我了解到雅克欧迪亚独特的风格,他总是爱将玄乎其神的镜头和生活的缩影放在一块,他的电影,既有现实的冰冷,也有理想的温暖。雅克欧迪亚是个在光和暗,静和动,快与慢,暴力和温情,冰冷和温暖这些矛盾中都能做得很平衡的导演。可能也正是这种平衡,让他成为2015年金棕榈大奖的获得者。
最终主人公出了狱,他发现自己入狱时留下来的团成球的50元纸币,他永远离开了封闭的牢笼,成为一个彻彻底底的自由人,然而对于这传奇性的牢狱六年来说,离自由的距离,这么远,那么近。
5 ) 少年刀手
接近写实风格的一部监狱片,对监狱内部的腐败刻画得比较深刻,地下秩序虽然耳闻已久,但当从屏幕上亲眼见到,还是觉得有些不寒而栗,难怪早就听人说过,在国内,有一些事是普通人绝对不可以做的,其中之一就是坐牢,屏幕之上的监狱生活已经如此让人恐惧了,更不要去真正触及到那真实的地下秩序之中了,那将是绝对不会像《越狱》等作品表现的那么浪漫。。。
虽然影片比较出色,可惜两个半小时的片长和大量的政治,种族因素,再加上乏味,让人昏昏欲睡的法语,很难让人对此片整个放映过程中一直保持着高度集中的精神。。。
男主法国年轻演员塔哈·拉希姆表现非常抢眼,很多段都需要他一个人的独角戏来撑起整个场面和气氛,任务完成的非常出色,而且表现很成熟,丝毫不像一位影坛新人。在第22届欧洲电影节上,他凭借本片获得最佳男主角奖,多少弥补了戛纳没有得到该奖项的遗憾。。。
6 ) 一个政治家的范本
近几年来,好像优秀的法国电影在形式上都是非主流,基本是稳定的手持镜头,长焦,加写实的风格,金棕榈奖电影《孩子》、《高中课堂》,还有《小上尉》都是如此。这样的电影还有个特点,就是对人物的关注超过情节,所以如果细细品味,就会尝出一些味道,而不会感到沉闷。毕竟人是最有意思的东西嘛。
《预言者》镜头用得非常舒服,晃来晃去不觉得头晕,长焦的质感也不错,不过除了车内杀人的戏,以及几处小范围曝光,也没有特别之处,走的是手持拍摄的传统路线。
说说内容。
这个译名不太好,我认为应当译作《先知》,默罕默德就是一个Prophet。”先知“的含义不仅是预知未来,更是通过这种能力引领受众的人,一个政治领袖。
整部电影以“先知”的角色为核心,所有情节都是他这个人的延展。他的经历是一个政治家的成功范本。从最早杀死同胞,苟全于科西嘉帮的保护之下,到逐渐利用各派关系,狱里狱外施展拳脚,壮大自己的威望,到最后一举消灭科西嘉帮,让狱中的阿拉伯人获得尊重,他所扮演的就是一个阿拉伯人领袖的角色,而他身上,也明显地具有政治领袖的特质:能够忍辱负重,委曲求全;巧妙调动各方关系为自己的目的服务;做事冷静而无情。还有最重要的一点,不管对政治领袖、黑帮首领,还是江湖大哥,那就是:自己牛逼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自己牛逼是为了让自己人受益。这就是领袖与暴君的区别。
以往的黑帮片、监狱片着力于塑造大哥如何牛逼,而这部电影更深一层,讲的是监狱中的政治,以及一个作为领袖的先知。
所以说隐忍沉得住气的娃终能成就大事,《格莫拉》里那俩小孩就太鲁莽
无爱
以边缘人的身份被抛弃,以新鲜人的身份被塑造,马利克的教父之旅实际上是社会对其内中的一个青年的雕琢的过程。黑帮的更新换代,凯撒的死亡伴随着新主的诞生,模糊的身份使马利克游走于多个势力之间。从始至终,马利克都是在被创造,被指引,所谓预言者,莫大的讽刺。
note:http://blog.roodo.com/esaurimento/archives/13569441.html
总觉得写实文艺得来又稍微有点刻意了
以黑帮片切入法国移民问题和身份政治,单凭这一点欧迪亚就赢了(在戛纳几次都碰上哈内克欧迪亚是不是很惨哈哈哈)。从这部片也能窥见他后面几部片的套路,梦境/心理的视听外化,通过动物来搞一些象征性的元素等等。欧迪亚作为一个比较观众向的导演其实还是相当扎实的(所以迪潘那个金棕榈真是槽点无数,时也命也没办法……)
预言者,一个懵懂无知的少年在监狱里被改造成黑社会头目,题材灰色,立意低俗,经小组讨论,不予通过。建议改动结尾,少年目睹前任头目被其手下杀死,幡然悔悟,洗心革面,作为污点证人,把狱中所有黑帮份子和不良狱警一网打尽。
康城影展SCREEN评分第一,男主表现优异,值得多阅几遍
缓慢的和时间转换身份……
时差hangover了 在多伦多市古迹elgin theatre里 哥们睡得死去活来 浪费了好电影 一年后可算看完了 后半段比较扯啊
值得一提的只有摄影和剪辑...
低调
关乎个人,关乎选择,关乎人生,帮派只是背景。欧迪亚依然再讲他的小人物,他的边缘故事
简洁流畅,干净利落,法国人拍出了近年来最好的黑帮片。
不装逼 部耍酷 充满柴米油盐的黑帮老大成长日记 所谓预言者 不过是说其出色的预判能力 总体来说不是很有意思的电影
还行吧,不太喜欢监狱题材的片子
屌丝男逆袭,监狱小仔六年成龙记!
电影4颗星,第5颗给片尾版本的mack the knife,一曲永流传。。 。
一贯写实的黑帮片却带出了超现实的味道
养成类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