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色块切换皮肤

    播放地址

    猜你喜欢

     剧照

    饥饿2008 剧照 NO.1饥饿2008 剧照 NO.2饥饿2008 剧照 NO.3饥饿2008 剧照 NO.4饥饿2008 剧照 NO.5饥饿2008 剧照 NO.6饥饿2008 剧照 NO.13饥饿2008 剧照 NO.14饥饿2008 剧照 NO.15饥饿2008 剧照 NO.16饥饿2008 剧照 NO.17饥饿2008 剧照 NO.18饥饿2008 剧照 NO.19饥饿2008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12 16:39

    详细剧情

    北爱共和军领导人鲍比?桑兹(迈克尔?法斯宾德 Michael Fassbender 饰)因为领导反对当局的游行而被捕。在梅兹监狱中,他依然没有放弃斗争。监狱里都是六平方米的封闭牢房,这里关押着北爱共和军的囚犯,他们赤身裸体拒绝穿囚衣,以此对抗撒切尔夫人剥夺囚犯权利的法令。他们用污浊的食物和排泄物掩盖着变形门下的沟渠,以此传递消息。   通过一台蒙混过关的收音机,囚犯们得以及时了解共和军与英国政府斗争的消息。最后,在桑兹决定以绝食抗争的时候,他与神父多米尼克?莫朗(利亚姆?坎宁安 Liam Cunningham 饰)有过一场精彩的辩论,然而结果却于事无补……   本片获得第61届戛纳电影节金摄影机奖。

     长篇影评

     1 ) 于无声处听惊雷

    2008年戛纳金摄影机奖
    2008年威尼斯电影节Gucci Prize奖
    2008年欧洲电影奖年度发现奖
    2008年蒙特利尔国际新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
    2008年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英国影片、最佳新人导演2项提名
    2008年英联邦独立电影奖最佳男演员、技术贡献大奖、唐吉诃德奖3项奖
    2008年芝加哥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雨果奖、最佳男演员2项大奖
    2008年法兰德斯国际电影节青年评审团奖……

    影片开始从一个温文尔雅的典狱官的日常生活,从他的沉默和小心翼翼,反映出北爱和英国的对抗已经到了何等惨烈的对抗程度,从他手上的伤口和举动,看出监狱里,已经是什么样的紧张激烈的斗争~
    同《风吹稻浪》比,这里是赤果果的真实的暴力和对抗,难以想象北爱尔兰和英国人在80年代这样激烈的对抗。
    想想《刺激1995》,那真叫人民民主内部矛盾,监狱里干群关系老温和了~这里,这里……
    纪录片一样的风格,对抗,弱者在最后,唯一能使用的武器就是自己的身体,乃至性命。
    不朽。

     2 ) 撒切尔真的挺吊的

    此片很好。
    虽然我对英国政治问题,北爱尔兰问题真的不熟。

    片中插了撒切尔夫人的一段话,没有政治谋杀,政治犯罪,政治暴力。
    只有谋杀,犯罪,暴力。(原谅我原文记不清了,大意是这样。)

    想说的是,撒切尔夫人真的不是一般人。对于政治犯,立场的否定,就是对他们自己最大的侮辱。
    一个政治犯,拼死拼活,所争的是什么?就是他们的主义,他们的政治,他们的理想和坚持。

    可是,当他们所坚持的东西,什么也不是,对手连给他们正名的机会都不给。就如同一场闹剧了。

    撒切尔真厉害。

     3 ) 相关影讯

    一句话评论

    饥饿是一种无法形容的恐怖经历。影片的过分压抑令人极其难受,然而它又是充满诗意的。
    ——《泰晤士报》

    来自戛纳电影节:《饥饿》是一部原始的充满力量的电影作品,时刻警醒世人在英国和爱尔兰历史中还有一段如此丑陋不堪的悲惨往事。
    ——《卫报》

    这是一部非常精彩的电影处女作品,无所畏惧而且态度强硬,比任何一部电影都要勇敢,将是未来英国电影长久的希望。
    ——《每日电讯报》

    对于从视觉艺术家转型为电影导演的史蒂夫·麦奎因而言,这是一部充满了力量、中肯但并非十全十美的处女作。
    ——《综艺杂志》

    《饥饿》里关注个人的同时也就是在讲政治。影片真正的突破在于导演麦奎因将“眩晕”与“挑战”并驾齐驱,处理得恰到好处。
    ——《帝国杂志》

    幕后制作

    英国2008年度佳作

    对于大多数电影爱好者而言,他的名字还显得非常陌生,唯一庆幸的是还不大可能会把他与好莱坞另一位同名同姓的史蒂夫·麦奎因搞混淆,毕竟39岁的麦奎因已经很早就在英国艺术圈里小有名气。早在多年前他就是一位知名的视觉艺术家,1999年凭借效仿巴斯特·基顿的电影装置艺术从而获得了英国最受关注的艺术奖特纳奖。毫无疑问,他的这部《饥饿》算得上是英国本年度难得一见的佳作。此前该片已经在很多知名电影节上大放异彩,第61届戛纳电影节“金摄影机奖”和第33届多伦多电影节“发现大奖”已被其收入囊中,近日又被伦敦独立电影节七项提名成为夺奖大热门。

    史蒂夫·麦奎因是个出了名的难以相处的人,理由是他太一根筋了,虽然无法确定是否真的如此。这位习惯到处漂泊的伦敦人,出生在伦敦西部,求学于切尔西艺术与设计学院,然后是在金史密斯学院攻读,如今居住在阿姆斯特丹。《饥饿》作为他的第一部电影长片,可以说是一次彻头彻尾的尝试和试验,仅仅是初次展露就在今年的戛纳电影节上擒获了金摄影奖。

    史蒂夫·麦奎因说拍完这部电影他更理解了为什么在很多宗教中,禁食是宗教仪式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没吃没喝的情况下人们才有可能重新审视自己,”史蒂夫·麦奎因说道。无论观众是否会把这部电影当成历史的一面镜子,以此明鉴当下,毫无疑问,《饥饿》是本年度难得的一部佳作。人们或许也很好奇,麦奎因是否还会再一次坐在导演椅上,尤其是在电影自上映以来获得潮水般好评和奖项后,毕竟他还宣称过《饥饿》是他所创作过的最容易的一部作品。 

    快乐的艺术家

    事实上,他还只是电影这个世界的局外人。虽然他并不像完全投身于电影事业,但至今尚未在电影领域里找到属于自己的立足之地。更多的时候他希望自己是一位创作电影的艺术家:“这是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独立完成一部电影,此外,我并不在乎别人是怎样来拍电影的,我更感兴趣的是欣赏他们的作品,也许那就是全部。”

    《饥饿》获得了戛纳电影节金摄影奖以及其他一些奖项。尽管如此麦奎因并不急于全身心投入于电影行业,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会为自己电影技术知识的缺乏而感到无比自豪。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拍电影完全就是在看那些影像。”在执起导筒的那一刻,他压根就没有想过自己要成为像斯科塞斯、费里尼、塔科夫斯基或者爱森斯坦那样的电影大师。“我只是考虑那些在我眼前和镜头前的画面。对于电影而言,我更感兴趣的是生活,”麦奎因毫不犹豫地回答“这要有趣得多”。

    在问及他是怎样掌握技巧,能在镜头前如此精湛地描绘北爱尔兰臭名昭著的梅兹监狱以及爱尔兰共和军绝食抗议领导人鲍比·桑兹的逐渐死亡时,不善于言辞的他只是很谨慎地回答:“我是一个快乐的业余艺术家,这是关于无辜和纯真的,还关于无所畏惧。害怕甚至从未发生过,因为勇者无惧。”

    看起来与政治无关

    与麦奎因的信心满怀相反的是,出演男一号的爱尔兰演员迈克尔·法斯宾德刚开始的时候却很担心这部电影有可能造成的后果,“目前北部地区的形势已经有所好转,而且贝尔法斯特也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我不希望出现哪怕是一丁点儿有可能激起愤怒的事情。”如今《饥饿》已经正式公映,所幸的是他的担心是多余的。在法斯宾德看来,之所以喜欢这部电影,是因为影片本身看起来像是与政治毫无干系,只是关于人们如何为人处世,又是如何残忍对待他人,最终也影响和改变了自己。

    1981年3月,桑兹发动第二次抗议的时候,迈克尔·法斯宾德只有11岁,只是从电视上看到他的脸孔,这样最初认识桑兹。从此以后桑兹的形象也在他心中扎下了根。他的目的是要让观众走人H区的最深处。身临其境地感受一切,“我对没有被历史记录下来的细节和事情非常感兴趣,也很在意言语之间的信息。比如天气如何,气味是怎样的,他们怎样解决内急问题等等。我觉得历史和政治往往会把这些琐事忽略掉了。”

    迈克尔在片中的出场是不太合常规的,影片的前半部分几乎是没有对白和台词的,我们只能用眼睛去观察这座阴森可怕的监狱,然而我们还能感受到主人公的情绪力量和肢体动作,这种情形甚至凌驾于其他犯人和监狱长之上。在中段的时候有一段鲍比·桑兹与神父的对话,17分钟的时间里镜头都是静止不动的忠实记录着这场漫长的讨论,从而就有了桑兹决定发起绝食抗议的行动。在问起这场22分钟的戏所包含的寓意何在时,迈克尔很坚决地回答说自己也不知道,“这就是我为何要这么拍电影,我并不同意,也不反对它。这是一个异常艰难的时刻。我认同那些绝食抗议者,另一方面我又认同监狱警长。”

    请不要在意我的体重

    尽管化妆术在其中功不可没,但法斯宾德为了能达到最真实的效果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身高6英尺(约1.83米)的法斯宾德经过严格控制卡路里摄入的节食之后减去了11公斤的重量,体重只有59公斤。只不过他依旧不是很满意,原定的目标是58公斤。对于身高在175厘米左右的男性来说,每天需要的热量至少为2100卡路里。而为了拍摄《饥饿》,迈克尔·法斯宾德每天摄入的热量不超过900卡路里。除此之外,他还要做瑜伽和跑步。“最难熬的是晚上,肚子不停地咕噜噜叫,根本睡不着。”迈克尔事后才大倒苦水。不过当最后一个镜头拍摄完成而终于美餐一顿的迈克尔说自己突然发现从前觉得那么理所应当拥有的东西其实弥足珍贵。原来我们都被幸福包围,却看不到幸福所在。

    过于迅速地减重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导致身体非常虚弱,成天昏昏欲睡。“就连性欲都被我抛到了九霄云外,根本就没有什么娱乐的活动”,他自我解嘲地说,“事实上这种感觉也还不错。”不过话又说来,麦奎因最不希望的就是人们把注意力放在他的减重上,这样对电影本身并没有好处。《饥饿》将会在众多观众心中产生共鸣,正如阿布·格莱布和关塔纳摩一样,这些人们仍在以他们的身体作为战斗的武器。

    花絮

    ·在影片拍摄期间,为了急速减重而节食的男主角迈克尔·法斯宾德精神状况一度让人担忧。每次走进超市,他都会习惯性的阅读食品包装上的热量表,计算今天自己从食物中摄取的热量是不是又超出了剧组的规定。用迈克尔自己的话来说,他时时刻刻被代表着卡路里的一串串数字纠缠着。

    ·在北爱尔兰第一天拍摄的是桑兹和一位天主教牧师之间关于决定实施绝食抗议的谈话,这场戏有十分钟的时间,两位演员迈克尔·法斯宾德和利亚姆·坎宁安一共拍了四遍才通过。

    ·在纽约电影节上,斯蒂夫·麦奎因公开表示:“《饥饿》是一部关于反思、关于抉择和关于历史的电影,作为一个国家我们该如何看待自己,我们又都做了什么。我希望随着这部电影展开的争论是我们是谁,但愿这块大银幕就像是一面巨大的镜子,当观众们在银幕上看电影的时候,同时也就是在看自己。”

     4 ) 《饥饿》:身体的语言

    文/故城
     
    我们之所以需要电影,是因为我们需要读懂世界,需要一种看取世界的目光、思索和心情,它是我们和世界的一次秘密缔约,而不是与出版商草签的一纸合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饥饿》(Hunger)是不同于2008年所产生的绝大多数电影的,影片起码是诚实的、生动的,甚至是深邃的、博大的,它所构建的影像世界会像光一样穿刺、温暖或照亮我们。
     
    影片所描述的,是发生在1981年前后梅茨监狱(更为人熟知的名称是“H监区”)爱尔兰共和军囚犯抗议示威事件。从纯粹的政治角度来讲,这起政府与反政府共和军的对抗是镇压者与反抗者之间的对抗,是争夺政治话语权的“对话”。而发生在“H监区”则意味这种“对话”从一开始就不是平等的,尊严也便不复存在了。
     
    影片是从著名的“毯子抗议”和“不清洗”事件讲起的。这两起事件的起因,是英国当局拒不承认爱尔兰共和军人士的政治犯身份,而把他们当做一般的刑事犯或恐怖分子看待。“毯子抗议”是这些囚徒对自我身份网上伟德入口的首次回应,因为根据《日内瓦公约》,政治犯享受一些权利,比如可以不穿囚服,他们拥有更自由的囚徒生活。因此,为了取暖,他们将毛毯裹在身体上,表达一种抗议。据《卫报》报道,这些囚徒中有的人在四年时间里没有穿过衣服只是裹着毯子。然而“毯子抗议”显然没有奏效,1978年,“毯子抗议”升级为“不清洗”示威,囚犯们拒绝洗漱,决绝清理毛发,拒绝使用马桶,将排泄物涂抹在墙壁上,将尿液排放到监狱的走廊。影片中,我们看到污秽不堪的囚房里,逼仄、压抑,满地沾粘着粪便尿液和腐烂的食物,还有不时爬出来的,蠕动着的蛆。
     
    这两起事件是缺乏身份认同的北爱共和军囚犯对当局的抗议和示威,是一种用身体表达政治意愿的途径。
     
    身体的表达,在监狱外可以是语言抨击,也可以是示街游行,也可以是“打、砸、抢”之类的暴力活动,隐藏在这些形形色色的行为活动背后的是思想,是意愿,是利益的诉求。我认为这是一种对话,是一种在不同主体利益下的对话,哪里有不同的声音,有话语的分裂、碰撞和交切,哪里就有的对话,是无法被目击的思想的运动。一般而言,“任何对话都必须起自‘他者’的出现”,而“他者”不仅指他人,还包括异己化得自我(我们用身体表达的是自我的本性吗?)。因此,对话的基础是“异化的自我”和“自我”的意愿同时的满足,我们既不能放弃自己的生存依据,又要在思想斗争中固守立场。
     
    然而监狱内的身体表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丧失自身意志完整性的对话,是建立在自我物质基础沦丧之上的,是将自己置身于物质与精神腹背受敌、攻守无据的境地。这显然是非理性却又无可奈何之举,在当局看来,它无异于是又一次的暴力挑衅。政府对于这种身体表达的形式,从一开始就定性了,于是这种“对话”只能以失败结束,而且过程极其惨烈。影片中反复出现的狱卒肿胀的关节的特写,囚犯们头部的、眼角的皮开肉绽的镜头都是冲突无法避免的表现。而狱卒清洗墙面和走廊地面两个镜头,则表明身体表达并不奏效,这些身体的表达只会成为历史的笑柄,伤痕会被历史抹平。
     
    在这种情况下,囚犯们只能谋求更为极端的身体语言——绝食。也就是完全放弃“对话”的基础,完全放弃自我的存在。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重新得到一种“对话”的平等,不用顾及自我的存在,而只寻求异化的自我精神的满足。影片中,导演用长达17分钟的长镜头介绍男主角博比·桑斯和牧师的对话,探讨的是绝食这种身体表达的可行性,对话中有着桑斯和牧师对宗教、对信仰、生命尊严的讨论,话语中的抗争意志和自我存在价值的表达是令人警醒的。1981年3月1日开始,桑斯开始绝食,成为这次运动中绝食者第一个死亡的。4月,他被选为英国下议院议员,在贝尔法斯特有十万人参加了他的葬礼。为了纪念这位英雄,巴黎和德黑兰均以他的名字命名了一条街道,法国政府为此还抵制了查尔斯王子的婚礼。应该说,撒切尔夫人在北爱冲突的立场是异常坚定的,但最终在博比·桑斯的绝食的身体抒写下进退两难,至今,北爱依然冲突不断,今年3月,北爱尔兰又发生了刺杀英国士兵的冲突,身体的“对话”仍在继续。
     
    然而影片导演麦克奎恩(Steve McQueen)并不关心政治,他的立场既不占在当局一方,也不站在博比·桑斯一方。影片开始的半个小时,影像顿足于狱警琐碎的生活场景,表现一个普通人的生活细节,当他不知所谓的被枪杀时,观众只有唏嘘和怜悯,没有对刽子手的憎恶和对其死的大快人心;而后,桑斯用几乎疯狂的形式抗争,肮脏、充满恶臭气息的房间并不能让观众亲近,即使是与牧师对话的长镜头,固定机位表示一种中立、一种冷酷、一种拒绝任何意识形态的习惯性注入,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激进分子的飞扬跋扈和一个革命者赴死的信誓旦旦。麦克奎恩自己说,“作为西印度移民,我对北爱问题没有任何看法……我只对没有被历史记录下来的细节感兴趣”,这便是本片拍摄的基调——影片结尾的字幕上说,桑斯在绝食66天后死亡,而有16名狱警在“毯子”和“不清洗”抗议中死亡。这场“对话”的是非对错没有评论、没有注解。
     
    导演麦克奎恩所擅长的是运用凝滞、沉稳的影像语言表达一种强悍有力的生理震撼,这可能源于他的影像艺术家的身份。影片的前一个小时几乎没有对话,似乎回归到默片时代的单纯与沉着,导演专注于影像叙事而拒绝任何别的声音加入,专注单一形式的纵深发展而拒绝平民化的横向拓展,这是电影工作者对电影技法的戏谑,对艺术创作的执着。在影片中,我们能看到他所强调的是影像本身所表达的含义,以及影像串连所表达的,一种呼之欲出的意境,一种从琐碎中层层剥离的人性思考。
     
    整个影片对监狱的描写是令人窒息的,监狱中的恶臭气味似乎能透过镜头传到每个人的鼻孔里,这构成了影片《饥饿》独特的影像景观。影像景观取代了情节叙事,它是本片在叙述手法上的重要突破,让影片贴上了极其类型化和私人化的标签。另外,麦克奎恩可能深受布列松、巴赞的影响,对特写对长镜头有着特殊的迷恋,影片的冷静、压抑与阴沉是布列松式的,而长镜头的无休止运用,则表现巴赞的影像哲学,“唯有冷眼旁观的镜头才能够还世界以纯真的面貌”。影片最后的二十分钟,深刻、严肃的记录了绝食后身体发生的种种变化。这是影片给观众的一个大大的惊叹号:胸腔的骨架、头两侧陷下去的坑,萎缩的肌肉、干瘪的皮肤,呼吸的艰难、目光的游离……身体的语言,生命的凋谢,惨不忍睹!

     5 ) 饥饿

    讲述北爱问题的影片,被囚禁的北爱共和军领导人鲍比•桑兹在监狱中带领其他北爱共和军以秽物示威和绝食行动向撒切尔施压,最终以绝食而死。影片有很鲜明的拍摄特征,前半部分的暴力抗议,中段鲍比•桑兹与牧师的17分钟对话,那个弑马者的比喻都表达了在精神及理想层次的个人特点,后半部分对绝食下恶化身体的触目惊心的拍摄,让我们看到了他们坚定的信念及意志,暂且不论政治观点的对错,作为独立斗士的鲍比•桑兹的坚定是值得尊敬的。法鲨为了这部影片付出很多,最后那几组镜头对绝食身体的拍摄,展现出一种病态的消瘦,令人敬佩其演员素养,而影片强大的冲击力及节奏、风格的把握,都很难想象是史蒂夫·麦奎因的荧幕处女作,令人印象深刻。

     6 ) mark

    from IMDB:
    An odyssey, in which the smallest gestures become epic and when the body is the last resource for protest.

    fiction的影迷把它当作艺术杰作来看,Unfiction的说有主观粉饰“KB分子”(这顶帽子杀伤力太大)的嫌疑。个人觉得有争论就好,否则sands们就死得不值当了。

     短评

    画面极度克制,长镜头,痛苦,飞鸟四散,看到年少的自己,隐秘的力量,残忍却美。

    6分钟前
  • 彌張
  • 力荐
  • 很讶异于其实如此关乎政治的事件被导演拍得抛去这些背景似乎只在个人信念本身。很简单的剪接和镜头,中间那段长镜头辩述确实入木三分。法叔瘦到有点不可思议吧??

    10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 在仅仅90分钟的电影里,导演竟然用了将近30分钟去拍摄一组单一场景中的对峙戏,而且几乎没有配乐和镜头的切换,史蒂夫·麦奎因可真敢玩

    13分钟前
  • Doublebitch
  • 还行
  • 这样玩命拍的电影真心看得不舒服.法斯宾德就是一英国版的贝尔.

    17分钟前
  • 齊克斯尼力佐飛
  • 还行
  • 不掌握权力,就不要牺牲自己与权力斗争。我是凡人,我不想要自杀。但是为了信念,理想,如果我死了真能为后人达成,那么我也会的。

    19分钟前
  • mon babe
  • 推荐
  • 事件震撼~画面震撼~非常冷静的镜头~绝对中立不可能发生~但这样一种在保持立场的前提下公正叙事的态度是多么的难得~~减重的部分~~比机械师更牛~~角度对了~~即使手机也能照出杰作~~电影也是~~

    21分钟前
  • Ston3s
  • 力荐
  • 敢问扛摄影机的是哪个牛逼的男纸

    22分钟前
  • A L E X
  • 推荐
  • 导演技术可比库布里克初期

    25分钟前
  • P.S
  • 力荐
  • 一流攝影及鏡頭捕捉;連續17分鐘處理得有條不紊的定鏡長鏡頭;Michael Fassbender很強大的演出;很出色的真人真事改編電影~~~ 有幾多人願意為信念犧牲生命,有幾多國家願意正視自己不光彩的歷史?

    27分钟前
  • K
  • 推荐
  • 衰竭的金属。寂静的死亡。沉默的抵抗。缓慢的力量。

    31分钟前
  • 嘘堂
  • 力荐
  • 摄影完美,配乐上乘,Fassy的演技一流。但我仍然无法赞同IRA的Agenda.任何的极端主义都是值得唾弃的,这一点在狱长惨死于其母身前那一刻显得尤为突出。人之间理念的差距是永远存在的,但任何使用犯罪的方式来争取都是必须禁止的。我讨厌撒切尔,但是我认为她做的对。IRA的所为,包括绝食,都不值得欢呼

    35分钟前
  • D K U N
  • 推荐
  • 【B】那段出名的对话长镜头很厉害,但这风格不是我的菜

    38分钟前
  • 掉线
  • 还行
  • 警棍和牢狱是国家机器的暴力,绝食和不洗澡是个人施加于自己的暴力,吊诡的是,国家的暴力中包含剥夺个人对自己身体的处置权,因为这是对国家暴力机关的勒索,这是人类的文明和野蛮联手制造的僵局吗?导演竟可能减少戏剧化的情节,减少历史背景阐述,用固定机位和的长镜头,礼貌的把难题留给了观众。

    43分钟前
  • 袁牧
  • 推荐
  • 真实再现,法叔你为艺术牺牲巨大,神形兼备,如果抛开政治因素,这片子也就没意义了。。。

    45分钟前
  • 不过如此
  • 推荐
  • 1.冷静的长镜头却在鲜血淋漓的作痛。2.那些涂满屎尿的墙壁,是世界肮脏的痕迹。3.迈克尔·法斯宾德的敬业奉献让我折服啊啊啊啊啊啊啊!!!!!

    47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 连恶心都拍得那么好看!

    48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 作为当代艺术家的史蒂夫·麦奎因显然在电影处女作中,选择了一种中和之道。既让改编自真实历史事件的电影,从剧情主体上具备了充足的叙事性和具象姿态;又以延续老本行视觉艺术的手段,使作品形式跳脱一般电影样式,并以对某些场面的不解释、对贯穿剧情主角传统的摈除,而让成品呈现一定的抽象和多义。

    52分钟前
  • seamouse
  • 推荐
  • 坦誠的說,我不喜歡這部電影,無論他的畫面和技術有多好。

    54分钟前
  • 安獭獭
  • 还行
  • 高级煽情 一些镜头非常膘悍 比如模仿鸟飞行的那一段 音乐以及噪音的运用也很到位 比如几段戛然而止的运用 但依然吐露了实验电影人本性 叙事只能算是马马虎虎

    57分钟前
  • tomshiwo
  • 还行
  • 挺残酷的

    60分钟前
  • 深溪虎
  • 推荐
  •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