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理想主义的诠释 也是黑色幽默的表达
理想主义者的自嘲 炉火纯青的黑色幽默
有很浓厚的宗教色彩, 但是目的却不是宣扬宗教。
看完之后觉得有种“憋”的感觉,一方面觉得很震撼,却没有办法爆发出来,影片情绪的抑扬体现了导演绝佳的控制力。
剧情并不复杂,颇似中世纪英国的道德剧,只不过结尾。。。还是自己看看吧。 强烈推荐。
2 ) 用现代的方法诠释了耶稣、神迹、使徒
1、那个为情色电影配音的男演员,有很好的演员天份,却不得不干着这样的活,他何尝不是马太的化身,那个被人看不起的税吏,而他参加到拍耶稣受难的小组里,就是被耶稣呼召的马太的影射。
2、那个漂亮的女演员,演香水广告的女演员,不就是抹大拉的马利亚的化身吗?以前就象个妓女一样,别人都是想跟她上床,她也不能确定自己存在的意义是什么,而她后来跟随了耶稣。
3、去试镜的时候,女演员被要求裸身,“耶稣”把桌子掀翻了那段,让我想起来主耶稣在圣殿里掀掉子那段“这本是敬拜我天父的地方,你们倒让这里成了贼窝了”
3、最后的结尾,难道不是耶稣复活后,使徒们的行动吗?让耶稣的事迹一直流传。
感谢神,有这样好的片子。
3 ) 令人向往的魁北克
多年前偶然的机会看到这片子,感觉非常的震撼,因为画面效果不是很好,且是英文字幕,有些地方未能完全理解,但仅有的一些已经足够。关于宗教了解不多,只知道蒙特列尔的宗教传统(天主教)是非常严格的。
因为这部电影开始对加拿大的法语片感兴趣,可惜至今看到的不过那么几部,除本片之外,另推荐一部《8月32日》,是一位青年导演的处女作,想象力非常棒。
ps 男主角Lothaire Bluteau的眼神颇为神经质,表演出色,他的另一部名片应该是“黑袍”,也是宗教相关。
ps2,很向往魁北克这种在英语主流文化的夹缝求生存的精神,这种不得已的边缘化或许刺激了艺术家的想象力
4 ) Jésus de Montréal
昨夜心里状态,正好合适看电影,而且是所谓的文艺片那种电影,要不然买了那么多碟片,什么时候看呀。“蒙特利尔的耶酥”是第二次看,换了清晰多了的版本,看电影的状态也比上次清楚;以前我看此类小众电影都得喝酒,糊里糊涂的,看不懂就蒙混过去了。
就算不喜欢宗教,看看宗教题材的电影其实不会闷的。我不知道喜欢西方艺术的人里面,最终有多少会对基督教义感兴趣,可是一本圣经对整个西方思想的影响比古代希腊罗马神话强多了;绘画和音乐当然痕迹最多。
“蒙特利尔的耶酥”情节简单。四个狂热的戏剧演员受蒙特利尔教堂的委托,重新演绎圣经故事。他们用话剧的形式,在教堂现场向游人演示新约的传奇。这段戏中戏是全片的亮点,演出一方面沿袭福音的说辞,另一方面表现形式生动新颖,反响很好,倍受各界欢迎。电影里除大量的戏剧镜头以外,又用很大篇幅勾画了几位戏剧演员的生活和情感,充满了觉悟的提示,用现代的眼光评判了圣经的启示。
主角是饰演耶酥的青年男子Daniel,一个孤儿,天性中存在对认识的孜孜思维,敏感且孤独。由于意外的原因,Daniel上了刑事法庭,进而影响了教会对继续演出的鼓励。在一次演出发生的冲突中,Daniel背负十字架以耶酥的形象倒在了地上,最终因此伤重不治。结尾,这位蒙特利尔的耶酥,用捐献出的角膜和心脏,分别使一位濒临死亡的男子重生,让一位失去视力的人女子重见光明——读过圣经你就知道,圣经里,这恰恰是耶酥人子见证的最著名的两个例子。
Daniel死前有一大段在地铁站里对陌生路人的独白,这是高潮。路人中有冷漠的、有莫名其妙的、有若有所思的,大部分是尴尬地微笑的。一列地铁到站,人们纷纷上了车,惟有Daniel孤独地倒在月台上。
耶酥,不论他的复活,在哪部著作里都是死去的。这部电影里的“耶酥”死的格外孤独。再看一遍,感觉更是如此。
导演丹尼斯-阿坎德(Denys Arcand)应该算是大家,1994年拍过震撼世界影坛的情欲影片《爱欲残骸》(Love & Human Remains),最为我所熟悉的作品包括2003年在戛纳电影节大放异彩的《野蛮人入侵》(The Barbarian Invasions )及其前传《美洲帝国的衰落》(The Decline of the American Empire)。感觉他风格清淡,实为加拿大牛人。
2006/9
5 ) 耶稣在哪里
看这部电影之前,我经历了无比疲累的两周,为了作业,presentation,论文等等事情,每天熬夜到三点。这本电影的地理数据分析是我在这个忙碌的周期中的做最后一件事,结束后就可以换来2,3天的空闲。我从来没有设想过出国过后的日子是这样的,无数的作业报告席卷而来,老板和小老板都不止一次的和我说你应该出去走走,再不出去走走就冬天了,冬天开始下雪后在蒙特利尔就没办法出门了,我和他们说我没有空闲时间,他们每次都是一脸无奈而遗憾的看着我。而下个礼拜开始,冬天就真的来了,我却连圣母大教堂(Basilique Notre-Dame de Montreal)都没有去过。
蒙特利尔曾经被马克吐温戏称过是个扔块石头就可以砸中教堂玻璃的地方,各式各样的教堂遍布在它的大街小巷。我第一次听说蒙特利尔这个地方也是源于当时红极一时的大少二少贴出的圣母大教堂照片,五光十色的玻璃穹顶迷花了我的眼,迷到了我居然真的跑来了。这样就不难理解这本电影为何会诞生在宗教气息那么浓郁的蒙特利尔。信仰这种东西不就是要拿来反对的么?
作为一个根正苗红的无神论者,着实无法理解宗教这种神秘的东西,更加无法搞清各个教派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这本电影前半部分对于我这种人来说大有牛嚼牡丹的感觉,在7,8个小时的漫长观影过程中,有几次都差点睡过去。这里要提一下我们干的活,我们手里有一张50部魁北克出品的电影的名单,我们要做的就是把电影里出现过的每一地理场景进行分析,在一般情况下,完成一部电影数据的采集需要超过10个小时。
这部片子拍摄在80年代,所以你可以看到80年代的特有穿着,听到80年代的旋律,所有的这些在今天都不在存在,蒙特利尔是个走在时髦前端的城市,不变的是整个城市的景色(cinematic landscape),这也是我们的项目只有在这些北美欧洲地方才可以进行下去的原因,电影拍摄地的景观几十年如一日没有改变。
整部片子的取材最多的地方是在圣约瑟夫大教堂(Saint Joseph's Oratory),当地人称它为Oratory,这个教堂位于皇家山南部,也是另一个每年吸引百万游客的地方。而教堂内部的取景却是在皇家山北部的Church of St. Michael and St. Anthony, 非常有特色的另一座罗马天主教教堂。主演们排演剧本的地方时蒙特利尔的一座法语大学,叫蒙特利尔理工学院(École Polytechnique de Montréal),位于皇家山西侧,出现了多次的耶稣雕像,根据维基百科是在一所叫Marianopolis College的学校,很遗憾我们项目组没人去过,所以无法确认。片子中出现独立戏剧表演的地方,具体位置我们还没有找到,最大的猜想是植物园(Montreal Botanical Garden)和皇家山公园(Parc du Mont-Royal)。片子中出现了两次的地铁站是Place-Saint-Henri,也主角在临死前最后一场震撼人心的耶稣演出的地方, 这个地铁站的样子至今为止完全没有改变,还有呼啸而过的地铁20年后也同样还是蓝白相间样子,同样陈旧和拥挤。
回到电影本身,无疑这是一部值得观看的电影,关于商业化和艺术的思考,关于宗教现代化的理解,关于现代艺术对传统的冲击。20年后的蒙特利尔还是充满了艺术气息,各式的画廊和街头艺人,它吸引着无数艺术家,但它依旧不是艺术家的天堂,政府在想方设法的减少对艺术的投资,我上的一节课的同学是一群在各个领域的艺术家们,每次讲的最多的也是商业化和艺术的矛盾,艺术家们依旧是被边缘化的一群人。项目组里的一个同事是一个独立电影导演兼作家,今天就在分析这本片子的时候她说她明年准备搬到离多伦多开车40分钟的城市去,那边有很多的英语学校有开现代艺术这种学科,她可以在那里教书,而呆在蒙特利尔这里,必须要精通法语,她的法语还没有好到可以教书的程度,“虽然我是个艺术家,但我也要生存,我已经45岁了,生活就是这样,你无能无力”。
片子最后结尾部分还是给了观影者一个美好的展望,虽然那个在蒙特利尔的"耶稣"最后还是死了,但是他依旧活着。
他在哪里,他还在这里。
6 ) 如果耶稣重临,他其实无路可走-当代耶稣启示录(体制吞没人性)
Denys Arcand - Jesus of Montreal
一群底层演员,用先锋戏剧的形式,在天主教的圣殿里让耶稣复活。他们想要传道,想要关心你我一样的现代人。
在这出随着游客行程不断变换场景的戏剧里,叙述者的角色贯穿始终,站在那个时代对我们发言,每句台词都发人深省。
影片进行到一半,这出戏就演完了,宗教情怀的现代连接已经完成。接下来,现实进入。这些追求理想的人,也多半无法逃离名利的诱惑,故事里的耶稣只能无语,他连自己的兄弟都无法拯救。
我们看电影何尝不是如此?在影院不管如何流泪,回到现实,不是还要继续扮演残酷社会机器上麻木的螺丝钉?影片的着力点也正在于此,试图穿透文化与现实之间的阻碍,试图改变我们的生活。
后来女演员为钱而试镜,被要求全裸,故事里的耶稣愤而砸毁拍摄设备。等待他有两个选择,被审判,或者被媒体炒作成流行偶像。
女演员说你把我从堕落里拯救了出来,可他们甚至难以为继,耶稣对神职人员的批判立场,根本不可能得到现实教会的允许。
他们很强,在被要求按传统演出的时候,那个曾经给A片配音的男演员,甚至模仿起了日本的能剧,就敢这么赤裸裸地嘲弄主办人,甚至还敢违背禁令强行上演,因为这有意义。
这意义,最终只能为耶稣带来死亡,死前对现代文明重复了那段振聋发聩的预言:这些高楼大厦,每块石头都会坍塌。只有捐赠器官的方式才能让他重生,媒体又试图炒作包装他们的先锋戏剧……
10元包邮,多买八折,我的网店:
http://shop61179315.taobao.com/
组团请神渎神造神送神,裂裂裂。
在现代的世界,用现代的方法,诠释了新的启示录,诠释了复活,诠释了神迹。一个话剧演员用话剧把耶稣演绎出来,殊不知,演员的真实世界仿佛就像一次上帝之子再次降临这个世界,这么结合着看,还蛮有戏剧性。
对于现代的反思。
大型3D魔幻沉浸式情景体验全裸灯光真人秀《耶稣受难之基督最后的诱惑》火爆香艳登场,诚邀各级广告代理商,钉死耶稣的十字架,黄金广告位招租,三百年九芝堂,治肾亏不含糖,果冻我要喜之郎,恒源祥,羊羊羊
如果你信神、你的神无处不在。他不信神、所以被十字架砸死了。对世界上单独的个体而言,脱俗就是拯救。而被拯救的人,被这个世界抛弃了。
戏里和戏外,饰演耶稣的男主克伦都面对着审判。在戏里,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接受人类的愤怒,在戏外,克伦因毁坏剧院里的设施而被告上法庭。而他毁坏设施的原因是因为剧院里的试戏导演想要试戏女演员脱光衣服,他愤怒的掀翻了桌子。此时在法庭上,他拒绝了律师的辩护,他也拒绝为自己辩护,他接受法律对他的惩罚,就像苏格拉底一样。
蒙特利尔中产白左们那有限的眼界与无限的情怀啊,没谁比Arcand摆布得更好了呢!
將宗教以及現實世界重疊而達到有趣而互相呼應的結果,很多諷刺及吶喊,涉及的對象也非常廣泛但不見得有何太突兀之感,節奏及對白明快而機智,值一看
耶稣先生,打扰一下,我宣读一下你的权利,你有权保持沉默,你所说的每一句话都将成为呈堂证供。
感觉居然不坏。为什么看见你弟兄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 你自己眼中有梁木,怎能对你弟兄说,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 你这假冒伪善的人,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后才能看得清楚,以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
演绎与重现,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耶稣无法复活于现代,早已注定的结局可谓是对现代莫大的讽刺,所以只能用现代去说理想,无法用理想去撼动现实。
3.5好悲伤……
7.5/10
理想主义的诠释 也是黑色幽默的表达
"Quando corpus morietur, fac, ut animae denetur paradisi gloria."
談建制如何摧毀一個有夢想有能力的年輕藝術家,而年輕人最後仍然留下思想和肉身影響世人。
“你不该生活在这里,哪怕斯德哥尔摩也好,说不定碰上伯格曼”。1980年代末,包括蒙特利尔在内的西方文青,大多以伯格曼为偶像吧,就连这部电影,也带着些许《处女泉》、《冬日之光》的牺牲和救赎气息。
很震撼。很多反思。
如果说《性女贞德》是对伪善的医疗产业的嘲讽,那么《蒙特利尔的耶稣》不仅嘲讽了演艺圈,更是嘲讽了现代信息产业的每个角落,以及我所从事的广告业。幸好只有一个耶稣,幸好人人不能扮演耶稣,幸好耶稣死去。如同那种并不存在的原罪一样,所有的价值观在本片侃侃而谈,一如浮云。
31 JUL 2010 (3+) 大一讀宗教必修科,講師說本片是思考聖經當代意義的必看之作,事隔多年一睹真身,不免有多少失望。沒有太多深入的討論,主角還「耶穌」得好刻意(面試倒亂/月台講道),甚至覺得本片還不及導演的美利堅系列。一句到尾,本片特別適合宗教研究或前衛劇場人士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