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big plan, small plans, no plan at all
你好,看完感觉和卷单方面meant to be,是怎么能恰好演到一个fit into every aspects i can relate to的角色的呢?开始的Josh失望、孤独、痛苦、务实,面对无知、庸常、匮乏而残忍的人群失去了一切倾诉欲,连闲谈都划作luxury。轻柔按压母鹿肚腹的手掌,托起柔软巢穴发出的噪音,在hopeful时冷笑,在dena挑剔任务细节时骄傲,并让自己的骄傲服从于计划和友谊。世界没什么不好,除了beyond saving。你只能清醒地把自己关在痛苦里。很矛盾的是一个practical到不允许自己闲谈/乱瞟的人,最后制作出的却是“theater”;更糟的是现实不是剧场,拍电影和真实的爆炸是两回事,区别在于:真实不受控制。真实随意延伸细节,从计划中滑脱,像条活灵活现的鱼。当你的崇高义举只是让今年的三文鱼变得好吃了点,还带走了一个人。你从来不想做加减法的,你只是够失望,但你的失望没能给你准备好这些:我们抱着unwanted consequences游移不定,在走到dena的客厅里时还没想好要不要杀人。在走进河里的时候才发现自己不想死。但是现在你变成什么人了呢,你一开始并不想这样,现实的线索无序铺张,让你最后被导向一个从未想过的孤独角落。也许你是为了朋友而杀人的,但他就是为了避祸而操纵你杀死了朋友,又怎么可能甘冒风险与你接应?合上手机的那刻你知道这是from solitude to solitude。但是你会从反射镜里看有没有人打报警电话。It's impossible for u to have a normal morning ever again.
大计划失败了,我们走向后结构主义的小计划;然后小计划也失败了。一颗颗石子掷入湖中,激起不想要的波纹,我们应该统一管理宏观计算避免这些波纹,但那不就是大计划吗?我们知道大计划已经失败了。所以我们困在这里,无法动弹。look outside the window,it's slow but it makes sense. That's all we have now.
2 ) 对自然环境和夜景的描写很有特色
果然是作者导演的作派,连这种戏剧化十足的悬疑题材也能处理得如此波澜不惊,沉闷难耐。前面一小时尚算吸引,后面一小时实在是不断考验观众的耐性。所有的心理刻画都似乎止于表面,难以跟角色获得心理上的同感,这也许是两位青年演员的功力问题。影片的主题相当值得玩味,究竟是讽刺环保分子的愚蠢狂热,还是揭露平常人的恻隐之心?两种解读似乎都不足以概括影片的全部。另外,导演在描写自然环境和对夜景的处理也值得留意,似乎也是这位导演的作者特色。
3 ) 不知所措,一无所获
根据政治科学家安德鲁·多布森(Andrew Dobsen)的观点,环保主义符合一种意识形态的所有特征,因此应该将之与其他意识形态,如:保守主义、自由主义或者社会主义等同等对待。正如其他意识形态一样,环保主义也提供了一种对社会的分析性描述(eine analytische Beschreibung der Gesellschaft),假定了一种确定的、值得期待的社会形式,并拥有着一套对于政治行动的纲领性规划。[1]迈克尔·肯尼(Michael Kenny)也视环保主义为一种意识形态。但他也强调,绿党(Grüne)拒绝接受这种概念。
环境保护主义是一种在政治言论斗争中的意识形态,是指与自然环境的保存、恢复和改善,诸如自然资源的保护、污染防治和恰当的土地利用的一切行为。通常支持原住民与全球化的抗争,尽管有些事物表面对环境的破坏不大,如反对生活方式的传播。
以上分别是维基百科和百度百科对于环境保护主义的定义。对于大多数普通人而言,环境保护主义可能是一种对我们来说既熟悉又陌生,既合理又尴尬的行为。因为在地球末日的恐慌深深埋藏在我们心底的同时,我们每天却都在自欺欺人的成为参与并且推动这一过程的幕后凶手之一。
《夜色行动》的主人公是一群看似温和却怀揣着极端计划的环保主义者,电影从一开始就没有留给我们太多的悬念,当然,导演凯莉·雷查德(Kelly Reichardt)也并未想花一整部电影的时间来讲述整个行动的过程,而是电影一分为二,企图展示这群作为普通人类的环保主义分子,在面对自己的性格缺憾和人性困局时,会做出怎样的反应。
这样的思路其实没有一点问题,但在《夜色行动》从头至尾阴冷抑郁的气氛下,凯莉·雷查德的这种尝试似乎显出一种令人不解和无奈的空洞和盲目。电影的表现方式相当的简约和克制,甚至令人们即紧张又期待的炸毁大坝——这一本应是大多数影片高潮的部分也只是选择用一声遥远而又几乎难以分辨的爆炸声来表现。
除此之外,不仅是杰西·艾森伯格(Jesse Eisenberg)所扮演的偏执、多疑、控制欲强烈却又令人有些扫兴的Josh ,《夜色行动》中其他几位主角的形象也显得有一种模糊、隐晦的刻意。也许凯莉·雷查德意图铺垫电影的结局,有意将他们放置在一种脆弱的危险关系之中。而这种有意为之就像是几位主角在电影中的“夜色行动”一样,只有目的,却换不来自己想要的结果。
自由主义者大卫·弗里德曼( David Friedman)认为:“环境保护主义是一种观点,是一种宗教,也是一种美学。后两者会使人过于相信第一点。”也许大多数人多会觉得《夜色行动》节奏缓慢,无趣乏味。凯莉·雷查德虽然力图表现环保主义者们容易进入的误区,但它最令人遗憾之处是既没有引起人们对于环境保护这个母题的思考,也没有让人们意识到人性的困局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伤害。就像电影的最后那个镜头一样,我们除了不知所措,恐怕更是一无所获。
<图片1>
4 ) 累覺不睡
當我看這部電影的時候充滿了期待,結果很失望地以不斷快進來避免乏味而結束。
我真的不知道我之前有看過這麼一部又慢又無聊的電影,電影看上去只是在走時間。拖沓的劇情,那些本以為是充滿韻味的場景,卻是開始了就停不下來。主人公全片都是一個表達方式,即使在最應該是戲劇性的那些場景中。也許這本來就是他想要表達的東西,但是對我來說就是又增加了無聊,而不是去揭示那有著後果和罪惡的主題,如果你急於抽個晚上來看這部電影,那麼你一定離很累卻睡不著的感覺不遠了。
5 ) 不了解美国社会现状就不知道三个年轻人在干什么
开片其实有一大堆铺垫。男女主看水坝,找鱼道,发现被撞列的鹿,把鸟巢捡起来放回树上。这些人在国外叫生态主义者,就是对动物比对人类更爱,认为人类妨碍了动物。当然他们在炸坝时还是不想伤害人,说明没那么极端。极端的生态主义者主张杀人救生态。
然后就出来一个女导演,放了一部环保片,实际上就是美国的柴静。她告诉大家工业是祸害,地球不行了,军队要起来,人民要起来,反抗工业资本家之类。但她自己什么也不做,把年轻人扇动的热血沸腾,替他们送死。
接下来三个年轻人聊天,更能体现他们的作案动机。女孩说她不钓鱼,因为海洋在几十年后要枯竭了,鱼类都要死了,所以要保护。听起来很荒唐,但生态主义者就生活在这种舆论场里。今天说这个要灭绝了,明天说那个要消失了,必须马上起来抢救等等。至于说穷国饿死多少人,那不需要他们关心。
只有了解生态主义在西方的蔓延,才能体会这个片子。《夜色行动》能出来,说明现在已经有西方影视人开始反感这种思潮了。天天喊保护动物,人类的生存反而不当回事。
还有一个类似的片子叫《东方》,大家可以参考来看一看。都是讲生态主义者如何作案的。他们没有任何个人动机,完全不谋私利,但比小偷小摸对社会危害更大。
6 ) How Bad It Is Won The 5 Stars...
這樣沒有內容空洞噠讓我一睡就是倆小時噠電影絕對是差評五顆星沒商量...
我實在不明白Jesse和Dakota為甚麼要接這部片子....
難道是為練演技嗎?
不過不得不說本片展現暸美國農民噠精神面貌還是值得肯定噠。
雖說Portland郊區地處偏遠。
但是資源還不是那麼匱乏。
該有噠一應俱全。
贊一個...
炸水壩這個想法正如本片中一個醬油角色所說...
簡直就是如跳梁小丑一般像個笑話。
所以本片看起來也像個笑話...
Eisenberg果然演什么都是一样的,连给只鸟配音给人感觉也是一样的。。
如果故事本身就没有什么吸引力的话,那么导演随便用什么样的口吻来讲故事都是徒劳,更让人无语的是几个主角之间连最基本的化学反应都没有,大家各自演各自的戏,互动起来都相当生硬,可想而知这片子有多闷人了,这一对比同样是环保题材,同样是讲述极端环保主义者的《东方》看上去就要有趣得多了。
将剧力隐入黑暗
好像就讲了一件炸大坝的事情,但是过程太无聊了,快进完的
杰西的娃娃脸往那一摆,就基本暗示了这片子里的炸坝行动绝对成熟老练不了
乡下村庄里早不是世代农家人了,常常是独自出来woofing打工帮忙的,环保就像贴标签,只为找到各自的同好,炸完大坝之后才算是把各自真实性格给炸出来了
有些镜头还挺有趣的,刻意制造的白天黑夜转场的反差,湖上行舟,克制的对话等,叙事的问题不在拖沓,是人物动机吧,还是杰西演技有问题?
凯莉·雷查德虽然力图表现环保主义者们容易进入的误区,但它最令人遗憾之处是既没有引起人们对于环境保护这个母题的思考,也没有让人们意识到人性的困局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伤害。就像电影的最后那个镜头一样,我们除了不知所措,恐怕更是一无所获。
可是范宁真的不像在new age spa店打工的环保人士。jesse也不像有机农场的农民,sarsgaard更不像前海军!
卷毛这次明明演技爆了......感觉他演什么都一样的朋友们那是因为他就长那样啊_(:з」∠)__(:з」∠)__(:з」∠)_ 【其实这个题材安插的并不好...故事走向模糊了焦点,导致概念严重含混不清。
沉稳的叙事。
革命后动物伤感
3.5,我挺喜欢这个导演的,虽然她个人的风格不是那么被豆瓣看好。而看看这片的评论感觉大多理解有偏差
镜头并没有离开对自然的关注,做得更加直白和锋利,要真正接触自然并工作生活的人才会明白人类的破坏与影响,所以我们都知道极端环保主义者会成功,但如果重点在于成功之后的影响与恐惧的话则未免有些失衡,到结尾会发现事情远没有就此结束,世界依旧会变得更坏,这次希望没有到来。不明白为什么给予范宁角色刻画的空间会不够,在莱卡特之前之后的作品中都不会有这种状况,总体而言是一次不算成功的尝试。
两个环保主义者(一男一女)以革命的心态密谋去炸毁一座水坝,试图以此事作为宣言引发全国性关注。水坝的炸毁,导致某个露营者被水流卷走并丢掉了性命。这个意外让他们从“正义者”变成了谋杀犯。(欣赏这样简洁有力的变奏)男女关系之间的平衡随之决堤。至此,男性的表象被撕毁,一个高贵的理想主义者暴露了,事后他表现得如此软弱自私,只想逃脱责任。如此赤裸的事实摆在眼前:伪装正义是最容易的事情之一。一直依附于他的少女为此更加崩溃,曾经有过的“爱”荡然无存。故事的最后,由于担心她忍受不住自责的压力会去自首告密,于是他选择把少女掐死。所以说到底,环保只是外壳,如同导演其它作品一样,它仍是一部视野独特的作者电影,气质迷人且内力惊人。导演凯莉·雷查德平静诉说着这汹涌的浪涛,而观众在岸上,只要稍不留神就什么也看不见了。
即使把环保主义当作一个占位的符号、一个不需要有太多绞合的细节的黑盒,也能感受到莱卡特试图呈现的道德难题高悬下的人的状态,但这次的手法未免有失高明,太多坚硬的直给,尤其是在没有夜色笼罩的时间里,人物几乎失去了行动。
依旧是状态型电影 只是一众演员把它演成了悬疑而已 导致和风格间出现了断层;临近结尾雷卡特拍冲动的恶念还是欠了一些 但在这个故事框架内用第一视角低压收尾(同前作*cutoff)效果不是一般的好
事件的冲突设置方法其实很廉价,这个犯罪故事本质上其实还是一出流水账,好在导演用沉稳舒缓的文艺范儿做了有力的修饰,让人不会把注意力集中在叙事上,而是三个角色的心态变化,但也只有杰西·艾森伯格一个人有发挥演技的空间,可惜他那张面无表情的扑克脸总让人想起近来走怨妇路线的桂纶镁。★★★
剧情很像《东方》。女主的表演的确可以获奖,男主的表演也不错。但剧情发展显得拖沓。3星推荐。
叙事有条不紊真的是因为沉稳?未必,故事真的很单薄。如果男主角不是Jesse且不论表现出来的深度会打多少折扣,连很多现在也似是而非的动机都会无处找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