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尔兰动画工作室卡通沙龙一共出品了三部动画长片:2009年《凯尔经的秘密》、2014年《海洋之歌》和2017年《养家的人》,全部提名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养家的人》还是安妮奖的最佳独立动画长片。
初试啼声《凯尔经的秘密》
《凯尔经的秘密》是卡通沙龙推出的第一部动画长片。汤姆摩尔用七十五分钟的时间讲了爱尔兰国宝凯尔经的诞生,是纯粹的爱尔兰历史文化故事,有很强烈的宗教意味。七十五分钟对于动画长片来说很短,但他清新的画风和特别的故事已经足够吸引许多动画长片迷的关注,尽管《凯尔经的秘密》很大程度上还是一部小众的作品。
《凯尔经的秘密》之所以被大家津津乐道,一来是因为神秘的异域风情的吸引,欧洲的神话和传说对于看米老鼠长大的我们来说真是耳目一新,毕竟大家对迪士尼的套路有点审美疲劳了;二来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手绘画风实在是太美了,比3D动画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以至于故事讲得有点虎头蛇尾头重脚轻这种问题,完全被忽略了。哎呀,我词穷了,清大家直接欣赏画面。
小知识:凯尔经是一部泥金装饰手抄本,是早期平面设计的范例之一,约在公元800年左右由苏格兰西部爱欧那岛上的僧侣凯尔特修士绘制,代表了海岛艺术绘画的高峰。它也被大众认为是爱尔兰最珍贵的国宝。
大放异彩《海洋之歌》
2014年的《海洋之歌》承袭了《凯尔经的秘密》的手绘画风,比前作更唯美更亮丽更丰富。海豹精灵的故事仍然是浓浓的爱尔兰风情,但比起历史宗教故事带来的文化隔阂,亲情主题的普世情感能赢得更多人的共鸣。没有痛楚,人也不过是尊石像,必须学会面对和接纳让幸福显得更加弥足珍贵的悲伤,只要还能歌唱就有希望。 不管是奖项、口碑还是票房,《海洋之歌》都比《凯尔经的秘密》取得了更大的成功。
《海洋之歌》的观影感受很特别,很像是爱尔兰版的《天书奇谭》或《千与千寻》,凄美的画卷随着唯美的手绘一帧帧的铺展开来,悠扬的爱尔兰民谣缓缓诉说着大海般深邃的忧伤。场景和氛围总的来说很欧洲,水彩和纹饰某些时候看起来又很东方,各种元素杂糅在一起也毫无违和感。总之就是非常美,再次词穷,请大家直接欣赏画面。
走向多元《养家的人》
有了《凯尔经的秘密》和《海洋之歌》为卡通沙龙奠定的业内声誉,这个不起眼的爱尔来动画工作室把视野投向更宽广的舞台和更多元的世界,不再局限于讲爱尔兰的故事。《养家的人》说的是在塔利班严酷统治下的阿富汗,十一岁的帕尔瓦娜在爸爸被迫害入狱后,伪装成男孩打工挣钱养家并救父的故事。安吉丽娜·朱莉越洋相助担任本片监制。
如果说《凯尔经的秘密》和《海洋之歌》是忧伤情怀,那《养家之人》则称得上悲惨世界。故事想要说的内容很多:塔利班的粗暴、战争的残酷、女性的坚强和人性的光辉等等,对于一部动画片来说,这些显然有些太过沉重。但现实也许远比电影表现的更无情,至少故事可以选择在一家人短暂的团聚时结尾,给观众们尚且保留一丝希望,千百个帕尔瓦娜们却必须要继续面对她们绝望的人生。
故事从爱尔兰到了阿富汗,但讲故事的方法还是卡通沙龙的方法。贯穿全片的男孩勇斗象王的传说,让我在令人窒息的主线故事里有了一些喘息的机会。说亲情说相聚离别的部分带给我的感动和《海洋之歌》带给我的感动也是一样的。这一次剪纸和手绘的美不仅仅是表现帕尔瓦娜的勇敢,也衬托出这个世界的压抑和丑陋。
对女性的友好、尊重和赞美大概也是我喜欢卡通沙龙的原因之一。《凯尔经的秘密》中的森林精灵艾丝琳、《海洋之歌》中的海豹精灵西尔莎和《养家的人》中的帕尔瓦娜,都是纯洁又勇敢的小女孩形象。
2009年《凯尔经的秘密》输给了皮克斯的《飞屋环游记》,2014年《海洋之歌》输给了《超能陆战队》,2017年《养家的人》输给了《寻梦环游记》。显而易见,动画长片还是迪士尼爸爸独霸天下,但不论如何,都要感谢能和迪士尼掰一掰手腕的卡通沙龙让我们动画长片爱好者有机会看到另一种美,另一种文化和另一种讲故事的方法。
看完《养家之人》,心情复杂。 竞逐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奖项时,惜败《寻梦环游记》,但在立意上,却远比后者更加影响深远。 一如当年的《茉莉人生》,相比迪士尼、皮克斯,主题、形式都更为小众、冷门,却让人耳目一新。 “故事”本身是软弱的、不现实的,但它有着强大的力量,召唤着,引领着,激励着。 电影里穿插的神话故事,轻描淡写讲述主角哥哥的死因:在路上玩耍时,他捡起“玩具”,突然它爆炸了、于是故事结束了。 这几句重复了一遍又一遍,犹如一次次重锤,狠狠敲击神经。 一瞬间,新闻网站上,冷冰冰的数字,凄惨的战争场面,求知渴望的眼神,瞬间鲜活。 然而,看完后又是无力的,就像故事里的母亲和姐姐所说,我们什么都坐不了。我们什么也改变不了。 战争带来的轰鸣由远及近,阴云蔽日。个体和小家庭的命运,飘摇不定。 这个国家也曾无比辉煌过,极力寻求过变革,却还是没能摆脱各方利益钳制,在战火中艰难度日。
《时代周刊》曾刊登过一期封面:一位阿富汗少女,因为逃跑被丈夫割下了鼻子和耳朵。可怖,压抑。
我想起《灿烂千阳》里那段话。 “每个布满灰尘的面孔背后都有一个灵魂。 2003年,重返喀布尔。我看到穿着传统蒙面服装的女性三三两两走在街头,后面尾随着她们穿着破烂的孩子,乞求着路人施舍零钱。 那一刻,我很想知道,生命已将她们带往何处? 她们会有怎样的梦想、希望与渴望?她们谈过恋爱吗?丈夫是怎样的人? 在蔓延阿富汗二十年的战争岁月中,她们究竟失去了什么?我与许多在喀布尔的女性谈过,她们的故事真实且让人心碎。”
一个有能力、能发声的人,应当努力了解世界、倾听世界,为弱者说话。否则,他/她将不配这份能力与影响力,只是一个寻求利益、渴望物质的平庸之辈。 从这个角度上说,本片的监制,安吉丽娜·朱莉,如此值得尊敬。
01.
《养家之人》是那种极少能在国内院线看到的,既有着深沉的现实主义背景,又具有浪漫的美学价值的动画电影。
阿富汗,塔利班,这样的剧情关键词,可能会让很多人会觉得:
“一定是那种又沉重又催泪的电影吧。”
其实,原著小说《养家之人》本就是青少年向的文学读物,文本层面已然带上了一层柔光滤镜。而电影又是以动画的形式改编呈现,清新的画风小心翼翼地包裹着战争和极端宗教所带来的痛感,温柔却也不失力量。
02.
2000年前后的阿富汗,塔利班政府已经掌控了全部政治宗教大权,高压推行极端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政策,女性的行动自由受到了极大的限制。阿富汗小女孩帕瓦娜因为父亲被塔利班强行拘押,不得不假扮成男孩,承担起一家生活责任。最终还依靠好心人的帮助,从塔利班监狱里救出了父亲。
可以说,在面对这个剧本的时候,制作团队几乎保持了最大程度的冷静。并没有为了赢得某些奖项而急于赋予故事更多的政治正确内涵,只是从细节中见真章,于无声处听惊雷。
在影片最开始的时候,找上帕瓦娜一家的是两个塔利班。
瘦小而嚣张的那个叫伊德里斯,曾经是帕瓦娜父亲的学生。师生反目,一个简单的设定,便勾勒出了过去的几年间阿富汗社会的剧变。
后来,假小子帕瓦娜和她的好朋友——同样假扮成男孩子的肖希娅,一起在伊德里斯叔叔的矿上打工,却不巧被伊德里斯识破了身份。
当被气疯了的伊德里斯试图朝着躲进山洞的帕瓦娜开枪时,他愣住了,惊魂未定地向洞内看去,似乎是在查看两个女孩是否真的受伤。
而当他坐上真正前往战场的卡车时,依然是恐慌地喘着粗气。这时候我们似乎才想起,即便面目可憎,他也只是一个涉世未深的年轻人,也许他自己都还不明白这场战争的意义是什么,就因自己对于权力的盲从和无知,被推向了未知的深渊。
两个塔利班中的另一个,叫拉扎克。当伊德里斯刁难帕瓦娜父亲的时候,他是极力劝阻、避免事情恶化的一方。
更有意思的是,尽管拉扎克高大魁梧,但从形象上来看,他与帕瓦娜的父亲着实有些相似,甚至一度还坐在了帕瓦娜身边——原本父亲所坐的位置上。最终,也是依靠着他的帮助,帕瓦娜一家才得以团聚。
当坏人也会迷茫和和不安,甚至流露出心底的一丝温情时,那么,把人们逼迫到生活的边缘的幕后真凶究竟是谁,已经不言而喻。
在这个主线故事中,还有一个我非常喜欢的小细节:
当父亲被抓走,当帕瓦娜决定剪去长发假扮成男孩之时,夜空中高悬的是一弯残月。
帕瓦娜逐渐成长,担当起家庭的重任之时,残月已经变成新月。
最后,当帕瓦娜救出父亲,一家人团圆之时,她的身后,是一轮明亮无比的满月。
伊斯兰文明中的月,本就是光明的象征,从残月到月圆,便是从黑暗走向圆满。
03.
相比于处处克制的主线,《养家之人》的副线剧情则是充满了想象力。不仅采用了色彩和形式上都更为夸张的剪纸动画,甚至还插入了一些令人捧腹的小桥段。
但是,编剧们总是喜欢在观众精神最放松的时候,偷袭观众的笑穴和泪腺——《养家之人》中最沉痛的一刻,也是副线故事的结局。
在这个故事里,勇敢的少年苏莱曼为了战胜邪恶的大象王,替村民们讨回来年播种的种子,一路闯关打怪,最终站在了大象王的面前,得到了珍贵的种子。
然而,这不是一般的童话故事。苏莱曼并没有打败邪恶的怪兽,而是在绝望中讲述了一则故事:
“我叫苏莱曼,我的母亲是一个作家,我的父亲是一个老师,我的姐妹们总是在争吵。有天我在大街上看到一个玩具,就把它捡了起来。它爆炸了。我不记得后面发生了什么,因为,那就是故事的结局。”
后来,我们知道,苏莱曼,就是帕瓦娜死去的哥哥的名字。帕瓦娜一家,就生活在这样与死神相伴的国度。一个孩子看到路边的玩具,仅仅是想把它捡起来把玩,便面临着失去生命的危险。
所幸的是,帕瓦娜没有成为苏莱曼,却变得像故事中的苏莱曼一样勇敢,一样不惧险恶,去承担起她这个年纪本不应该承受的责任和重量。
04.
肖希娅的男孩名字是“特力华”,她曾骄傲地说,这个名字的意思是勇敢。
帕瓦娜给自己取的男孩名叫“阿狄什”,意思是火。
你看,故事中最关键的两个词,勇气和希望,早就写在两个女孩的姓名之中了。
趁着现在还能在电影院看到,快去吧。
《养家之人》
这是一部政治正确的电影,又是一部政治不正确的电影。
何处体现为政治正确呢?
对女性主义的摇旗呐喊与对极端宗教的咬牙切齿。
“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为何腰系黄绦,身穿直裰?”
皆因女娇娥帕瓦娜不可抛头露面,不可为生计而独自出门。惟扮奥狄士。只因,男儿郎皆可。 剪下乌发,换上白帽
“问安,向您问安!打扰下,问安!”
“问安!进来吧,小伙子,我又不送货。”
原来做一个男生是多么的舒服啊!
帕瓦娜在往日难以踏足的街道上自由的奔跑起来,也只是少了那裘衣纱与秀发。 片中所展现的女性,其地位就如同家养的牲畜一般,画地三尺而不可越,若无男人相伴而出,一顿毒打;女性的生活也被框定在读书入学之外,无不灌输着“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若有藏书而违反,一顿毒打。影片借助动画与生活化的表现方式将女性的种种周遭呈现于世人,既不会让人觉得沉重的喘不出气,而觉得仿佛离自己很远,更将她们的生活拉近至我们身边,让我们站在红色迷雾中透过黑纱感受她们所感受的。 对女性的压迫与奴役仅仅是极端宗教于人的一个体现,更多的是对人心、精神的侵蚀。 曾经的一个好学生,如今石乐志的投入塔利班,伊德瑞斯,可怜又可恨。很可惜影片并没有对这个人物的前后进行过多的阐述。或许也就对极端宗教的指控少了一份论据。 那么,又何谓政治不正确呢? 两个点,亦是政治正确的两个点。 男权社会,这部影片也最多只能能被视作是女权主义小打小闹的无病呻吟罢了。
毕竟独立宣言里面早已写明“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你们认同了。
毕竟入职后“三年后不生子”的保证,你们签下了。
毕竟女人就应该生小孩带小孩伺候你男人,你们执行了。
所以啊,女权这股妖风,煞一煞就好了。
这也就是一部政治不正确的片子而已,无需多虑。 最后一点,抱歉,也是我想上纲上线的一点。
我们需要跳出影片文本,看看片子的制作方面:
导演诺拉·托梅 Nora Twomey,爱尔兰人;编剧安妮塔·多兰 Anita Doron,乌克兰人;编剧黛博拉·伊莉丝 Deborah Ellis,加拿大人;影片由卡通沙龙制作完成,爱尔兰的工作室。
主要制作人员于此,我们发现美国的影子很少几乎没有,除却监制安吉丽娜·朱莉 Angelina Jolie(美国、柬埔寨国籍),为什么?美国呢?美国明明就是一座驱散黑暗、将光明照向全世界的“灯塔”,民主和自由的象征,维护人权的世界警察,这些与片子的诉求无不契合,但美国它的影子呢?
是我想太多了吗?
《养家之人》是继《海洋之歌》之后的又一爱尔兰动画佳作,提名第90届奥斯卡最佳动画,斩获动画领域的最高荣誉之一安妮奖的最佳独立动画长片奖项。
在今年的奥斯卡上,它的最大竞争对手是大热门《寻梦环游记》,让极少动情的我都潸然泪下的年度佳作,我曾以为它在奥斯卡上将会是所向睥睨的,直到我看了《养家之人》── 一部比起成本、制作精细不及,但现实意义却远大于《寻梦环游记》的动画。
以一个小女孩帕瓦娜的视角讲述了一个阿富汗家庭的故事。
帕瓦娜是个11岁的小女孩,她生活在兵荒马乱的阿富汗,家境贫困,爸爸断了一条腿,妈妈身体虚弱,还有一个弟弟和姐姐。
在阿富汗,女人的地位极低,不能接受教育,不能工作,成年女人甚至不能露出身体的任何部位,只能戴着厚厚的“波卡”。
全家人就只能靠着残疾的父亲外出读信、贩卖东西维持生计。
一开始,在和爸爸外出摆摊时,帕瓦娜的眼睛只顾着盯着漂亮的衣服,回家后面对姐姐的指责,也心不甘情不愿的,母亲要她讲故事,她也直喊累,说她已经长大了,满满的小家子气。
直到父亲被学生栽赃,被抓走。母亲前去监狱送求情信,被打伤。
家里只剩下比她年长一点的姐姐和年幼的弟弟的时候,她担起养家的重担,用故事哄弟弟,心甘情愿去挑水,冒着危险去市集买粮食。因为禁令,还剪掉美丽的长发,伪装成男孩,干着各种不是她这个年纪该干的重活,面对着贫穷、歧视、黑暗的政权和战争,沉重的现实压得她喘不过气来。
在原著中甚至还有一段关于帕瓦娜到恶臭熏天的墓地挖人骨头卖钱的情节。
是的,帕瓦娜长大了,与此同时她也明白了父辈们那些故事的意义:
给予生活的勇气与力量。
她所讲述的故事,同时也是她生活的映照:
故事中男孩苏莱曼勇敢的站出来要替村民讨回种子,现实中帕瓦娜勇敢的剪掉长发伪装成男孩,去集市买食物、挑水、工作,为家人带来希望。
故事中身后的未知迷雾被镜子映照出瘦弱不堪的老马的真面目,现实中表面上凶狠的学生在面对战争时却一下子变得胆怯。
…………
生活施以痛苦,她用故事报以梦想。
在艰难的环境下努力的让一家人活下去。
帕瓦娜的遭遇无疑是悲惨的,但是这只是万千阿富汗家庭之中的一例。
Shukur,12岁时被绑架,被逼成为一名舞童(性奴)。
萨金娜,7岁订婚,12岁嫁给了一个65岁的陌生男人,从结婚那天起,就天天被毒打,14岁时因正当防卫丈夫的攻击失误杀人而坐牢。
阿默德,和祖父前去清真寺却遭遇恐怖袭击,年迈的祖父在袭击中身亡。
性侵、童婚、恐怖袭击等社会问题接踵而来
在2017年,阿富汗平均每天就有68人死亡或受伤,一年里就发生了2050起袭击,平均每天5.6起。
无数家庭因此家破人亡、妻离子散。
那一场惨绝人寰长达14年之久的阿富汗战争(也就是电影设定的时间线),更是使30万平民伤亡。
黑暗与混乱是这个国家的标签。
故事的最后,帕瓦娜拖着受伤的父亲,母亲与姐姐弟弟向着未知黑暗的家的方向前行,构成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局。
他们或许会死在路上,或许会就此失散。
但至少他们还活着,就像帕瓦娜说的那样:
“在我们家乡,人才是最无价的珍宝。”
顽强如小草探头,坚强如倒树生根。
《养家之人》不仅仅只是局限于展现黑暗政府和战争下人民的水深火热,控诉战争、反对战争,它还歌颂在艰难环境下的自由与亲情,致陷身于困境的人们,纵然命运多舛,也要抹干眼泪,继续在黑暗中前行。
因为,活着就是希望,活着才会有未来。
飞机上看的。特别煽啊,我这种眼窝浅泪点低的稍微一看就感动的不得了,这不连头像都换了。希望安宁真正能降临在阿富汗人民的身上。
你就不能不管吗?你就不能当没看见吗?你知道现在是什么状况吗?他只是个人啊。
你可以铿锵有力,但不要仗势叫嚣。滋养鲜花的是雨露,不是那滚滚雷鸣。
今年看到的好片很多,这不算最惊艳的,却是单纯想要推荐这部电影。剧情简单清楚,画面风格浓郁却也明快,讲述社会题材避开沉重也不刻意强调时效性,算是今年心头有重量的一部成年人童话了。所以觉得很庆幸自己在COCO上映前一个礼拜看到了并且推荐这样的作品。
“在阿富汗,结局才是最重要的。 他们想知道的是结局是不是幸福。 毕竟,生活并非印度电影。阿富汗人总喜欢说:生活总会继续。他们不关心开始或结束、成功或失败、危在旦夕或柳暗花明,只顾像游牧部落那样风尘仆仆地缓慢前进。”
不给人活路,女人不能独自上街,需要男人陪同,而且要穿那个罩袍。男人呢,也是谁野蛮无知谁拿枪,谁就说了算。看你不顺眼,就可以给你投进监狱。作为一个群体活成这样,自我设限,真是比很多动物都不如。要是不能够想像超自然力量作为精神支撑,真的很难活下去啊!
好的电影看完以后会影响对世界的认知。当我们每天为自己的小烦恼要死要活的时候,不要忘记在世界的另一端每天为“生计”和"家庭团聚"这些我们早已take for granted的东西与命运抗争。@2017BFI伦敦电影节
“有一天我在街上捡了一个玩具,里面藏有地雷,接着就爆炸了,我就什么都不知道了,因为这就是结局。”
奥斯卡评委会不是最喜欢政治正确了吗?准备把红毯都抹黑的伟大女权主义者在阿拉伯石油面前都瞎了吗,有这么魔幻现实的片子,还非要看什么童话?奥斯卡,垃圾。愿和平,愿生而为人、不以自己的性别为耻。https://i.lavayou.cn/archives/1751《没有然后了,这就是故事的结局》
对于现实来讲这部作品太过无力,作为动画来讲这部作品又太过沉重...原著台版译名叫作《战火下的小花》,好过现在的译名,Parvana不仅要养家,也要救父,更要与自身命运作斗争...虽然动画与真人电影无可比性,但仍想提一句,这部动画中的女性甚至比诉求类似的《神秘巨星》更勇敢、更写实,也,更悲剧。
滋养鲜花的是雨露,不是那滚滚雷鸣。
女导演,自带的社会人文关怀和爆棚同情心,可惜节奏感欠奉,力度是弱点。
一个国家的堕落从男人开始,一个国家的复兴从女人开始。
画风真美啊,虽然画的是个比末日还残酷的世界
倘若有人说绿教对人类有任何益处,那他必然是混淆了那些天生高贵坚强却不幸生在绿家但历经荼毒扼杀之后仍然闪光的灵魂。灿烂和荣光归于那些不屈的灵魂以及他们的创造,绿教不配分得任何功劳
二十年后还能否相见,在那片月亮拉起海水的沙滩。(190113影院国语版:讲故事真的像念咒语一样,能给以人勇气和力量。)
我相信动画片的力量,有时候来得比真人版本要震撼,所有的不堪和对世界的控诉,用一种卡通的力量,来给予现实最温柔的一击。
非常搞笑,要么你就直接用阿拉伯语配音,阿语腔调的英语配音算什么呢?法国人还是印度人在纽约?这又不是梗,所谓的方便观影更是没必要,缺乏内核只知道截取一段故事来衬托中心实在是很无力。
85/100 “养家之人”让我想起来小时候听过的那些最黑暗绝望的关于穷人的美好愿望的童话,只是那些童话大多以long long time ago开头,让小朋友觉得所有恶是早已逝去的东西。然而“养”中的故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它最后揭晓的谜底和它本身一样极具震撼力和感染力。
生活不是故事,故事里的苏莱曼得到象王的种子回到故乡;生活中的女孩寻回父亲,故乡已是一片离乱。现实不是动画,动画里母亲被释放追回了先行的女儿,现实里多少骨肉已天人两隔。女孩伪装成男子,炸弹伪装成玩具,宝石井底深不可测,监狱的路征程漫漫,在我们家乡人才是无价之宝,人也是最廉价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