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版的《活着》,不敢再看第二遍的电影,结局更令人窒息。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有些人只是活着就要拼尽全身力气,可贫穷从来都不是生命的原罪,因为有些人即使潦倒困苦依旧在满怀希望地活着,他们最大的盼望也许只是一条四块钱的鱼。现实是残酷的,可现实里的人应该是有温度的,希望我们都能怀揣善良,勇敢且坚定地拥抱以后的生活。
人生呀,就应该像个蜡烛,从头燃烧到底部。一直都是要散发着光明,直到烛光消逝~
都已经快要遗忘了这部超级小众的电影。居然不小心刷到,触发了那时候的感触。那时候就记得“命运专挑苦命人整”~。简直是湾湾版的“活着”。
又刷了一遍,反而不是那么讨厌他的妈妈了,以前认知有错误,他妈妈又有什么错呢,还想着他和爷爷。去找学校疏通关系。与其说着阿钟善良,倒不如说世态炎凉。小阿钟越是努力结果越惨。却依旧是孝顺到让人心疼。。。
阿钟没有抱怨,他在努力得活着。梦想着能从空空的水龙头流出吃了不会得病的自来水。。也一定是老天觉得阿钟太苦了,舍不得,所以就算是苦了爷爷也要把他收走了吧。🤕🤕。
人性本善,善良如他。😇
不会什么文笔,现在这个年代就好在像我这样的鸟人也能搞这些了
故事很好,就是那种平民老表又喜欢胡思乱想如我喜欢看的电影。
阿钟很勇敢,我像他,极其像他。他的童年,他的性格。他很勇敢了,我的家庭比他好太多。父母都在,还算不错的长大,但还不如他电影中勇敢,这么小能有自己的想法,能在他阿公生病时想到去找同伴找医生,换位思考扪心自问,我有可能都不知所措。能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他阿公锯掉双腿)想着去卖冰棒(勇敢撑起这个他看来很大的家)。
但同时可怜他,现在我也为人父了,看到这种真的是受不了。我知道这就是人生,这就是生活,这就是这个世界本来的样子,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但私以为,阿钟的妈妈还是应该在阿钟身边,尤其他的爸爸去世以后,虽然可能过的穷苦一点,但是对于阿钟可能会是另外一个天地,
希望看到的大家像阿钟那样的小伙伴。不论遇到什么还是起码像阿钟那样勇敢一点
勇敢
确实是一项好品质
在一片平铺直叙的剧情中,不知道如何感受其间的波澜。生活似乎就是在这样的熬着的状态之下,寻找一丝的信仰前行。当医生举起那根锯子开始手术时,让人感受到死并没有什么可怕,活着似乎是一种遭罪;当阿钟为了卖出冰棒让一群小孩骑在身上时,感受到生活不仅仅是艰难,而且似乎也没有了尊严;当阿钟为了逃避追打而进入海水中,最终在明知往前会陷入淤泥时,却决然向前走去时,感受到死前对于生的绝望;当阿钟的爷爷两条腿被锯后,面对着孙子的尸体之时,生活已然没有任何希望了,感受到活着的那种苦到极点的滋味。
在逐渐没落的村落中,我们有看到生活中存在美好的人吗?似乎很难感受到。人生不如意十常八九,对于底层的人来说活着需要一种多强的韧性?活着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真的有那么好的吗?
水龙叔公的腿都锯掉了/桃花仔寄来了信/阿钟消失在暮色的大海/大目的牡蛎绝收了/秀美的水龙头流出了寂寞的希望/
这海边的农村就像我们的家乡/桃花仔说我也要生活,生活是不讲道德与对错的。就像大目付不起孩子的营养午餐,却愿意在桃花仔面前摆阔。
文化无法去战胜庸俗,如果没有同情心,始终是一块贫瘠的盐碱地。人生如戏,唯有戏子,拥有着最美丽的感情。水龙叔公敲打着棺材,把一切归咎于命运。命运,又是一个怎样的东西!
生活,有时连埋怨都来不及。
两个家庭不同的命运走向,戏班看似稳定却仍抵不过天然形成的悲苦轮回,戏班爷爷上台演戏后似乎一切的悲苦面都开始一一揭开,戏妹妹的婚姻是结合,但男方家庭暗有的对戏班不屑,却似乎是对戏班家庭的一种拆离,将一种本可能一家团结延续戏班得以对抗这地域病的因素给拆解,似乎暗示以后戏班家庭也只有那爷与孙,苦命抵抗这悲苦命运。
但结尾女戏子面对双腿被锯如今孤苦伶仃的爷爷,悲痛而哭,是不是也能预见自己戏班的走向,不论怎样她都要有所改变,是顺其拆解还是奋力对抗悲苦轮回,不得而知。
不管如何,这部影片都是感人至深的,让我们从一个特殊固定的场域里去感受一样或不一样的命运百态,这本身就像一场戏。
《一只鸟仔哮啾啾》——看完久久之后,在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所度过的小镇,朱总看过戏的川剧大楼,后来改为录像室,放得最多的是王晶的三级片。偶尔还有外地的激情歌舞马戏团,怪诞,疯狂,色情。在我的同学里面,不乏有阿忠这样的孩子,瘦小,胆怯,却也认真,很多死于溺水和疾病,即使侥幸成年,却又逃不脱生活的滔天巨浪。我们常常把不能言说的那些东西,交给时间和命。
乌脚病、虱目鱼……贫贱不能翻身8849好人、坏人……
捉弄別人的小孩最壞 死後下地獄
比起《活着》,更像《泥之河》……
看完还是挺生气的。阿忠天真善良 其实不笨 能够为了阿公被人骑 能够老实的在学校接受不公平的待遇。 只是欺负他的“聪明”孩子们真是可以入地狱了 邪恶捉弄造成了阿忠的悲剧。 越是贫穷就越容易出现这样的事情。
堪称台湾版的《活着》,同样的描写底层人民,同样的苦难,同样的大时代与小人物,但该片的结尾比《活着》更令人窒息。阿钟仔和爷爷都是不容于时代的原住民,被现代文明的工厂带的毒水荼毒,在先进文化的学校里被排挤。可惜阿钟仔不是有精神病的亚瑟,虽然画上了亚瑟同款的小丑妆却依然是那个不善言辞也不太聪明的小孩子。他对生活最后的抵抗也不过是去同村的蛤蜊田里偷蛤蜊,被发现时学会了逃跑。爷爷说如果不是阿钟仔还小他早就不活着了,结局时他用拐杖敲着阿钟仔的棺材,不只是敲打着阿钟仔的灵魂还是敲打着这弄人的命运。
穷从来都不是病,有病的是想方设法吃掉穷人的人。妈妈第一次去学校看到自己孩子在洗厕所,心酸不言而喻。但她曾经抛弃他们爷孙俩是不能被原谅的,她需要用十倍甚至更多倍来抚平阿钟失去的母爱。然而阿钟却没有留给她弥补的机会。阿钟是个善良的孩子且孝顺的孩子,没有什么怀心事却总被人欺负,在学校还被老师不分对错处罚,这是一个颠倒的世界,好人没好报。国语配音没有一点情感,纯纯的念台词机器。
太苦了,苦到不会去埋怨任何事,苦到眼泪都没法流,苦到身处其中的每个人以为苦难就是生活的必然。阿忠在水里的那个回头转得极快,快得几乎看不清表情,而他本身也就是面无表情的,这个镜头在一瞬间击溃了我的情绪,在阿忠的面无表情中,我感受到了一种无法言明的绝望。让我想起两个月前在另一座城市的一段记忆,一身黑裙的女人站在马路中央一动不动、面无表情,任凭周围的车辆来来往往,搭我的那个滴滴司机说“她有什么想不开的呢?”虽然是个问句,但透过他坚定的语气,我知道他不是在发问,他只是在自言自语,仿佛他知道答案,或是一点也不想知道答案。
伴着唱诗班的福音锯着腿另一边偷着庙里的香油钱...结尾的送殡画面给人带来的冲击不说,单是送你西天极乐取经的愿景就够动人...顺吉仔他姐是不是萧淑慎?画质太渣根本看不清她的脸..但演员表又放第一个位置,简直额外加了点看片破解谜题的乐趣...
喝含砷的土井水得乌脚病?留守儿童。顺天仔很可爱。小孩子模仿大人拍拖。苦命的孩子,苦命的阿公。孩子卖冰棒,被人当马骑以招揽生意。应该给现在幸福的孩子看看。
可怕的不仅仅是贫穷本身,还有暴露在贫穷下的人性,越贫穷越癫狂,而真实时间改编的这些被工业化进程碾压的贫苦大众只会被人遗忘
土得佷,让人担心说不着什么时候电影就死人
听过家乡农村里某些老人家诉说他们曾经的穷苦生活,然而却未曾见过我们福建出品过讲述类似故事的电影,反倒是在台湾一些古早电影里找到与他们悲凄往事有些相像的“影迹”,曾经的《无言的山丘》《香蕉天堂》《恋恋风尘》……如今的《一只鸟仔哮啾啾》。附注:在腾讯视频上观看国语配音修复版时,感慨没能观看完整闽南语原声版于我而言是个遗憾……然后上豆瓣写观影记录时才得知爱奇艺上的就是闽南语版,可惜画质不太好。
基督教姐妹一起为病患祈祷,医院建在教堂旁边,苦难中有温情
看解说的。最后几句话真的哭死。阿忠心地善良,被没脚的同学上学,始终记得想给爷爷煮鱼汤,宁愿趴在地上给别的小孩骑。“也许是上天不忍他再受苦,带走他了”。爷爷拿拐棍敲打他的棺材,这是习俗,爷爷说,阿忠啊,下辈子投个好胎吧。最后是阿忠妈妈给阿忠的信,“下次见你应该不会这么瘦小了吧”小胖也是好人。帮阿忠很多。帮忙雨中送爷爷。帮取香火钱。明知道那人脾气差也帮忙挖鱼。我以为我心够硬了。那些虚假的国产剧。但这样的真实
电影是根据五十年代台南盐村村民罹患乌脚病的真实故事改编摄制而成,主轴以祖孙之间的情谊反映出现实生活的无奈与悲凉。是导演张志勇执导的第一部电影,于1997年韩国济州岛亚太影展勇夺最佳影片奖及和平贡献奖本
这电影最出彩的是在于摄影构图。有很多的深焦景深镜头,一个景框内前后景分明,家庭的局促感和台湾乡土的淳朴就出来了,远景构图有着油画一般的印记,海边渔场的生活气息、浓烈的乡土味,横摇能够拉开叙事空间拓宽叙事内容,可以说是匠心独到。文本是反思现代性所带来种种弊病的与保守闭塞地区的冲突、赤贫地区极端落后被现代化过程中所造成的悲剧,对彼时台湾吸血军公教人员的讽刺(“蒋总统啦!” “那不是人啦!”),后面有一段在爷爷锯脚和孩子偷钱的来回平行剪辑,配乐上的基督教的救赎曲,寓意是西方人道主义的,但最后是无可避免的悲剧,阿忠之悲剧无不令人动容。——事实上,很多大陆留守儿童同样如此。建议有条件最好是看台语原版的,国语配音实在是没有那个台湾乡土味。8.1
阿斗真是值得我的每一个硬币。BV1ii4y177cJ
直接看哭了!爷爷是你的全部。你也是爷爷的全部啊。你怎么能就这么死了呢?!最恨的应该是孩子的母亲。老公死了,把儿子丢给腿脚不便的公公照顾。哎。
阿钟,你妈妈说会努力去赚钱,然后回去盖一间大瓦房给你和爷爷住。以后你们可以用上水龙头,不用再喝井水了。你妈妈把学校的营养费交完了,你不用再饿肚子了,你要多吃点饭,你妈妈希望下回她回来的时候你就变得胖胖的,不要再这样瘦巴巴的了,你在天上听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