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ifesto:all the solid melts in the air,to put out a menifesto,you must want A,B,C,to formated against 1,2,3.To fly or rage,to shapen ur wings to conquer and seminate little abc or big ABC. To sign,shout,swear,to prove ur no plus outro,to organize pros to form an absolute and irrefutable evidence. I am against action. I am for continuous contradiction and affirmation too . I am neither for nor against. I do not explain,because I hate common sense. I am writing a menifesto,because I have nothing to say. I speak only of myself and since I do not wish to convince.I have no right to drag others into my river. I am olidged no one to follow me. And everyone practice his art in his own way.if he knows the joys to rise like an arrow to extra layers or other joys to goes down to mine of corpos flowers,fertil basels. and Does anyone think they find psychic base common for all man kind. How can anyone expect to put order into chaos to constitute that infinite shape of variation?MAN
人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家,让艺术成为我们抵抗世界的武器。
北影节放映《宣言》,片尾黑屏到结束时,现场出现了几秒钟的沉默,然后观众很犹豫地抬起手,稀稀拉拉断断续续鼓掌,不像别的电影散场时可以听到干脆整齐的掌声。多少能看出一些不情愿的成分。
可以理解,纵然全程是凯特女神的独角戏,但是依然无法排解此片的晦涩难懂。先锋的戏剧结构让很多人都云蒸雾罩不知所云,大段大段的让人费解的艺术宣言,以及歇斯底里的梦幻独白更是让人摸不着头脑,说文德斯的电影太文艺晦涩,那么好吧,看看《宣言》,这部电影会告诉你,究竟什么才是充斥着哲学性独白的实验电影,或者先锋艺术。
北影节上,有两部奇怪的电影看的让人有些懵圈,一部是阿巴斯的《24帧》,此片由24张照片特效合成一部电影,放映现场一大部分人对着会动的照片昏昏欲睡;另一部大概就是这部《宣言》,我想主创也许并没有打算让所有人看懂,只要你能听懂只言片语,或者无意间被某句宣言击中从而引发精神世界的山洪海啸,那么也算是功德一件了。
下面是我看完后的一些凌乱总结,算不上宣言,因为不成系统,斗胆拿出来和大家分享。
艺术不必全部真实,但是应该讲真话,应该揭露真相。
艺术反对逻辑、理性、限制,崇尚抽象、感性、自由。
艺术不是剽窃、复制、模仿,而是发现、孕育、原创。
艺术应该关照敏感灵动的柔软内心,而不是物欲横流的冰冷外界。
艺术是个人自我革命的武器,而不是被社会政党或者某个集体利用的工具。
艺术家不光是某个具体领域的匠人,更应该成为那个更好世界发生的先知。
艺术不是死去的过去,或者被过度想象的虚幻未来,而是现在的每一个存在瞬间。
艺术不是某个阶层的专属,不是达官贵人的庸俗消遣,艺术面前人人平等,人人都可以创造,人人都是艺术家。
艺术不是绘画音乐某个领域独有的边界性概念,而是一种无限的流动的不断生长的生存状态,一种激越的毁灭的又创造的存在瞬间。
艺术需要剥离芜杂世界的无聊表象,凿开一成不变的坚硬外壳,直接深入事物最初的本质,让本真的灵魂成为艺术源源不断的源泉。
艺术应该蔑视权威反对体制,反对一切冠冕堂皇的口号或者束缚教条。艺术不应该有任何界限,无论是政治压迫、经济封锁,或者是僵化的文化体制束缚。
艺术纯粹又不纯粹,艺术伟大又不伟大,艺术存在于在社会人群之中,并且,艺术塑造着人的性格更引领社会发展。
艺术不是金钱的奴隶,不是速度的人质,让利欲熏心的商人和研制脑残发明的科学家去死吧。
艺术应该倡导一种新的价值观引领人类的未来,而不是在小圈子里自说自话孤芳自赏。
艺术不是好莱坞商人的赚钱工具,而是惊世骇俗的法国新浪潮电影。
艺术是酣畅淋漓的做爱,但艺术不仅仅是做爱。
艺术不是冷漠狭隘,不是恐同直男癌,不是铜臭的金钱,不是歧视弱势群体,不是耍酷搞婚外恋,不是装逼的学院派,不是法西斯统治,不是花边新闻明星八卦,不是学者名人胡说八道,不是被强奸的网络,不是犬儒主义,不是带着镣铐舞蹈……艺术只是艺术。
艺术没有程式化的标准,也没有商业与文艺之分,可以流行,可以风趣,可以性感,也可以恶搞,说是一坨光鲜亮丽的屎也行。
艺术从来不介意自己是不是一坨屎,就算它是一坨无人问津的臭狗屎,我们也应该把这坨屎变成一坨五彩缤纷的充满希望的屎。
艺术是一次次潜意识活动的结果,艺术应该改造人的灵魂塑造美的心灵。每件艺术品都是一场伟大的人类创造,在心灵掀起天翻地覆的革命。
艺术是夜空的星星,不是地上的高楼大厦;艺术是孩子手中的蜡笔,不是商人赚不完的钞票;艺术是情人间的低声细语,不是无止境的工作上不完的班。艺术是对抗黑暗现实的武器,是治愈世道人心的良药。
艺术不能没有想象力,正因为有想象力,我们才能突破现实界限御风飞行,抵达任何你想去的地方。
艺术属于每个新生儿,在孩子的眼里,世界尚未被物质侵蚀,所以美丽如彩虹,天空没有被残暴污染,所以永远湛蓝动人。
艺术终将带我们穿越现实的束缚,突破生命的界限,走过死亡的深渊,直抵自由之境。自由,我们永远向往的天堂。
生活中处处是艺术,一切都是艺术,艺术没有边界,宇宙即艺术,所有可以拿来用的,你用心创造出的,都可以称之为艺术。
世界已然无可救药,但是幸好还有艺术。
过去的一切已经死去,过去的艺术限制着艺术的前进,需要抛弃所有虚伪的僵死的束缚的旧艺术,创造一种新的现代美学,让新的艺术诞生于世,多样真实地反映现实世界。
艺术要进步,必须抛弃一切愚蠢的腐朽的教条,义无反顾地向着人类心灵大胆进军。同时,要敢于破旧立新冒犯权威,哪怕贝多芬、歌德、莎士比亚、波莱德尔、马尔克斯,也不是永远正确永远不可冒犯,大胆踩着他们过去,去创造一种全新的现代感艺术。
艺术必须进行一次彻底的革命,由内而外,从形式到内容,从精神到肉体。
艺术应该革命,因为艺术已经堕落腐朽沉沦,已经到了改变的时候了。
否则,艺术将死无葬身之地,我们将死无葬身之地。
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现在这样,拥有这么多改变的无限可能,也从来没有一段历史像现在这样,艺术贬值得如此厉害,在物质和强权面前一文不值。艺术错位如此严重,所以需要让艺术回到正轨,让艺术重新获得新生。因此,艺术需要一纸宣言,去正视艺术的尊严与价值。
波普主义、达达主义、激浪主义、未来主义……都是一次次人类艺术史上的伟大尝试,他们不拘一格天马行空,勇敢地踏过人类精神的废墟,在新的战场上插上艺术革新的大旗,即使失败也虽败犹荣。
而现在这个时代,看起来物质丰沛资讯发达,网络化信息化全球化资本化,处处都是所谓冠冕堂皇的发展进步。但实际上只是资本的进步强权的进步,这样的时代不需要完整独立强大的个人,不需要标新立异的精神,以及天马行空超然物外的艺术,他们需要的只是一个个廉价劳动力,螺丝钉电灯泡一般可有可无,一生被无聊的重复耗尽,鲜活的生命最终沦为毫无存在感的劳动力。而碎片化的网络时代究竟是在解放个体成全艺术,还是在限制个体毁灭艺术,尚且是一个待解之谜。
所谓艺术宣言,就是破旧立新的先声,开启一场自发的精神革命。
就像《宣言》里说的那样,人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艺术家,我们都是独立的个体,浪迹他乡居无定所,用自己的艺术抵抗世界的剥削,从自己身上努力克服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在这个傻B时代做一个特立独行的艺术家,从自己的身上开启自我革命模式,让每个人都成为真正的自己,让艺术成为最原初的样子,就像我们儿时想象的那样。只有我们的努力坚持,这个世界才不会永远是一坨狗屎,而会变成一片“精神至上”“艺术至上”的人间乐土。
你的宣言,你的选择。你可以的。
(一些零散的感想,难免有不成熟之处,欢迎补充交流)
流浪汉:情境主义
股票经纪人:未来主义 工人:建筑 化工员:绝对主义,建构主义 葬礼演说家:达达主义 家庭主妇:波普艺术
朋克:神创论,条纹主义 聚会组织者:旋涡主义,蓝骑士派,抽象表现主义 编舞:激浪派,贫穷艺术(Mario Merz,感谢concis),行为艺术 人偶家:超现实主义,空间主义 新闻播报员与远程记者:概念艺术,极简风格 教师:道格玛95
1.影片中除了情境主义宣言借由男性之口说出,其他未来主义、达达主义、激浪派、超现实主义、波普、极简主义、抽象表现主义等当代艺术宣言都是女性之口说出。而历史上真正发表这些艺术宣言的都是男性,借女性形象说出充满男性气质的宣言本身就是对于历史上女性艺术家话语权缺失的一种暗讽。 2.情景主义者发表宣言的场景是真实的荒凉,而女性形象发表宣言的场景是繁荣的虚假,场景配上宣言让人感觉极度压抑、造作和浮夸,违和感和不适感挥之不去。印证了片头字幕所说的“所有当代艺术都是谎言”,即艺术都是虚伪的,抨击了“艺术要求真理不是真诚”这一错误价值取向。 3.影片赞同的是情景主义者的观点(即使人的日常生活重新成为真实生存的瞬间,使日常生活成为艺术。)真正的艺术只能在发自天性的游戏行为中产生,这分别对应了片头几个成人在玩烟花和片尾孩子们的玩耍,并且这些玩耍场景都是真实的,交流互动的,充满活力的——这才是培育发展艺术的真实情境。 4.影片临近结尾道格玛95的宣言被应用在孩子的教育场景中,一方面是提倡艺术创作要力求真实,另一方面教条式的宣言又扼杀了真实,这也是对当前扼杀了孩子的天性和创造性的教育的讽刺,在这种教育体制下长大的孩子只能成为前人思想的复读机。 5.影片所有的主旨都在开头,后面都对前面所述思想的印证。
(去年当成作业的小文章,不算影评,姑且贴过来记录一下)
今年北影节最喜欢的一部电影是Cate Blanchett 主演的《宣言》 (Manifesto),导演并不熟悉,但Cate Blanchett 的演技真正能称得上一个人撑起一部电影,她在片中一个人饰演了13个角色,分别指向20世纪的13个艺术流派,不同的角色中,她的妆容、语气、语调、口音、气质都截然不同,演得真正滴水不漏、酣畅淋漓。
我很喜欢这部电影的基调,略显轻浮做作的隐晦可说近乎直白。导演在一开头的旁白中就将他的意图和思考清清楚楚的说了出来,“我反对行动/我支持永续的矛盾和积极的表态/我不解释,因为我讨厌共识/我在写一份宣言,因为我无话可说/我只谈论自己的心,因我并无说服之愿/我无权将他人拽入我的河流,我不逼迫任何人来追随/艺术领域里人人都能独辟蹊径,只要他感到愉悦——会有人真心认为,他找到了全人类的共同精神基础吗?一个人怎能将无尽无形的混沌加以秩序化?就凭人?”
是啊,就凭人?那些掷地有声、锋利如剑的言语是他们真心坚信的吗?或只是一种处在近乎狂怒的激烈情绪中的宣泄?如果再尖刻一点,又能否怀着恶意揣测为一种消费主义下的自我营销?这些问题又会牵扯出更多更大的问题。如何判断艺术的价值?怎样界定艺术的范畴?艺术有普世的评判标准吗?或是那个终极的问号,什么是艺术?
导演似乎无意、也无法回答这些问题。他选择耍一个小聪明,规避宏大,仅谈论“我”对20世纪艺术流派们那些不成体系的机敏见解。因为不成体系,电影结构被割裂成13个部分,整部电影仅用“20世纪艺术流派”、“宣言”、“Cate Blanchett”这三个点串联。导演似乎仅是想与人随意高谈一番现代艺术,本质上与酒馆茶肆中的闲谈并无不同,机锋有余,深度不足。整部电影都像一份主题为“20世纪艺术流派”的考卷——“你能明白我在说什么吧”——那些并不深刻的隐喻只是用来吸引同好。
但这正是我喜欢这部电影的原因,机敏灵巧却不成体系,轻浮华丽而缺乏深度,这种类同的气质让人心生亲近,就像抓住了彼此的小辫子,擦肩而过的时候相视隐秘一笑。
艺术并不是反映社会的一面镜子——艺术参与世界的进程,是世界的一部分。从19世纪后半叶开始,就无法避免的随着世界的进程而发生重大的变革。“旧世界已垂死/新世界在萌生/在此变革期间/艺术家的角色也只能是革命性的”。立体主义和野兽派固然被认为是现代艺术的开端,但杜尚才是真正对古典“fine-art”举起尖刀的人——艺术不只存在于技巧、形式和被限定的美学之上,艺术也并不囿于画布、大理石和刻刀画笔之间。艺术可以是一个被艺术家签名的小便池,艺术可以让人大笑,艺术可以尖刻,艺术存在于特定的情境和意义之间,也存在于观众与作品之间。贡布里希说,只有艺术家而不存在艺术,这句话实可作为杜尚的脚注。
杜尚被视为达达主义的重要艺术家之一,但也仅是后人所为,我怀疑杜尚本人是否会认可这个标签。苏黎世达达也许受到杜尚很大影响,但在根本上还是与战争、哲学深切连接,一战让达达的艺术家们反对逻辑与意义,他们只关心偶然、无意义与荒谬。电影中Cate Blanchett在达达片段中饰演了一位在葬礼发表讲话的司仪。“你们也许热爱生命,但你也养成了恶习/你们太热衷于你们被告知要去热衷的东西/墓地、忧郁、悲情爱人/你们如果不是这么懦弱/沉沦于所有那些被灌输的高谈阔论、那些作教义状的胡说八道/你们就会揭竿而起/玩起大屠杀的游戏/就像我们一样/但你们太害怕失去信仰/我们参阅一切,我们钟情无物/我反对体制/最可接受的体制,是规定不允许出现体制/逻辑的废黜者——达达/记忆的废黜者——达达/考古的废黜者——达达/未来的废黜者——达达/达达——眼下是一坨屎/但是从今往后/从今往后/我们要拉出五彩缤纷的屎/达达既不是疯狂/也不是睿智/也不是讽刺/达达——就是虚无。”Cate在死者下葬之前面对前来吊唁的人群发表了声嘶力竭的戏剧性讲话,关于生死、意义、达达、艺术与“在座都是蠢猪”,听者却毫无反映,麻木而悲伤,就好像台上的女人只是在正常的哀悼死者,讲话结束后哀乐奏起,死者下葬,仪式开始,就像“达达”从未发生。
续接的叙事指向波普艺术,我认为这个转接非常有意思,我眼中的波普一直是对达达和杜尚蹩脚的继承。Cate Blanchett在这段叙事中变成了一位中产阶级家庭主妇,为丈夫和四个孩子准备了精致的午餐,在午餐开始前进行祷告:“我要的艺术,既政治、又情色、还神秘/不要一屁股把博物馆坐穿/我要的艺术/从一条小狗的嘴中吐出/再五层高的屋顶坠下/小孩会剥掉其包装/尽情舔舐…我要的艺术/梳至肩膀/挂在耳边/刮自腿上/刷到牙上/安在腿间/滑到脚掌”这样毫无意义的祷词女主人说了七分钟,丈夫和孩子似乎早已厌倦却习惯了这样的场景,他们满脸不耐,却又似毫无办法,终于结束后,一家人的手拉在一起,一起虔诚的重复道:“方,变成滴状。”——荒谬却又顺理成章,正如波普本身。
当摄影和电子技术让图像变得廉价而泛滥,艺术想要以图像动人似乎格外困难,有的艺术家选择拥抱哲学,抬高艺术的门槛,这些艺术家走向观念艺术;有的艺术家则选择拥抱大众,将门槛降低至零,安迪沃霍尔和波普艺术属于后者。消除精英艺术,让生活成为艺术,这些理念无疑是对杜尚的继承,安迪不过在20世纪后半叶的消费主义浪潮下进行了新的阐释。“要说他哪里比杜尚强,就是他的自我包装和营销吧,简直是网红的鼻祖。”——这么说的时候朋友却认为这本身就是安迪沃霍尔的意义:凸显了大众,形成了艺术家与观众的互动关系,造成了杜尚所没有的张力。觉得很有道理,却还是无法不讨厌,很偏激片面的认为自安迪沃霍尔之后,艺术圈形成了营销和炒作的风气,但其实也明白让安迪沃霍尔背锅是不公平的——并不是他开启了这个时代,他只是这个时代的一部分,一如波普。我也只是不喜欢这个时代,不喜欢我们自己的时代。
看完电影之后和朋友聊起来都觉得20世界的现代艺术流派十分有意思,似乎是艺术成史以来最自觉的一代艺术家,会自己给自己起名字、写宣言,不劳驾后人。归根结底或许还是因为那个特殊的动荡时代,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大战、共产党派、消费主义、科技爆炸,世界一下子变得让人太过目不暇接,艺术家们也困惑于艺术的定义。艺术是什么?这个问题变得没人能回答。是否正是因此让艺术家们放弃了将这个无尽无形的混沌加以秩序?于是产生了流派,众多艺术家以己身为船、宣言为帆,想以此在艺术之海中掌握自己的航道?
以一个行外人的票友身份,我无意也无法回答这些问题,正如这部电影一样。但这似乎也不影响我们兴致勃勃的谈论梵高与高更、莫娣与穆夏、索尔勒维特与马赛尔杜尚。“当我们谈论艺术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我真的不知道。但我们持续谈论,满怀热情。
“不仅要改变艺术界,它旨在改变全世界。我们在世界中寻找自我,向世界呼喊出自己内心的不安,我们要重现狂飙突进的时代。”导演朱利安说。 —— 引言
我并不是很懂艺术,但我熟悉我所理解的个人世界,充斥的虚伪,矛盾和永无止尽的贪婪。这是这个时代,这也是每一个时代。
身处于这样的或者那样的体制下,我们永远都是戴着枷锁前行,我们幻想着有朝一日可以自由的舞蹈,却不得不在第二天早上按时起床去推石头上山。
我们,用我们来欺骗自己,用他们去给他们做榜样。
铸建了一个庞大无比的监狱。
而宣言,
大概也算是一种反抗方式了吧。
13 reasons why...Cate Blanchett ROCKS!!! 满天满地各种聊,关于新闻生态、艺术史还有政治文化隐喻...有字幕了还要再看一遍!餐桌前的祷告,葬礼的悼唁,课堂上的演讲,Cate女王沉稳的声音让每段“好像很无聊”的台词都变得如此有力量。少颗星是因为无缘看到展览,所以必须承认改成电影形式上的不足。
这就是个贫瘠的时代无需再问,出现这样的电影本身就是个证明。凯特布兰切特真是可以拉黑了…
意外地还挺喜欢,大概可以看作上世纪各种艺术宣言的拼贴画,内容涵盖了从达达主义到波普艺术等多个流派,致敬了包括雷内·克莱尔以及吉姆·贾木许在内的多位电影导演。饭桌上那段貌似是凯特老公和三个孩子友情出演,真·献身艺术。以及,隔着屏幕都能想象到大魔王每次化完妆后对着镜子狂笑不止的样子…
了不起 信息量巨大内容繁杂 戈达尔 贾木许 库布里克和dogma95 莎士比亚和歌德 虚无的达达主义 past and future is life, but present is art @Museum für Gegenwart Berlin
一人演了12个角色,演什么是什么
股票市场马克思宣言,葬礼现场达达主义,废物处理建筑美学,人偶复制超现实对视,新闻直播概念艺术,餐桌礼仪流行文化独角戏,小学课堂dogma95……将艺术史哲学史上的数十种宣言搭配情景独角戏展现,开心愉快
人生第一次去深圳看电影——刚开业的深圳百老汇电影中心。各行各业中的每一位都有离经叛道的艺术宣言,仿佛在看一场个人现场演出的大型装置艺术秀。台词、构图、布景均深得我心,德国这些光怪陆离的后现代主义建筑实在太适合作为此片的背景陪衬。Cate Blanchett每一句吐字清晰、字正腔圆的台词念读舒心无比,十分适合当英语听力及朗读材料使用。大魔王一人分饰十三人,不同角色和不同形象切换,连口音都不尽相同。最爱酒吧一段酷帅朋克摇滚范的大魔王。
观念先行,有病呻吟。
如果作为实验话剧或者最早的装置艺术来进行观赏会很不一样。就电影来说我可能更希望看到一个有叙事有引导的过程,而非赤裸裸地反叛以及dada, dada, dada……
还真有这条目……本来对这种形式大于内容的片(?)没报什么希望,然而真正震惊到我的是布兰切特一人分饰12角的自如与传神。化妆也细致,甚至每个角色的牙齿都不太一样。十二个不同的角色在不同的屏幕上,又突然在同一时刻看住镜头唱(?)出了充满仪式感的“宣言”。出艺术中心时我已怀孕。
1.片段表演对于凯特完全没有难度,11天的拍摄期完成到这种影像程度确实依赖成熟高效制作团队;2. 形式上更适合装置而非电影;3. 宣言者成为宣言唯一可信/可欺媒介。3.5
艺术最忌讳说教,反艺术更加不应该说教,从头到尾的口号宣言,实在让人无法忍受。相比之下,后半程会好于前半程。更何况在我看来,电影这样一门光影艺术,独白是画面苍白的无力拯救,不可能因为一个人分饰十几个角色就有好转。别的不说,在电影院的观感,实在有点糟心。
前年在ACMI看到这个展览感觉很羞耻就没进去,结果证明是明智的。女王用13个角色加全程尬聊向观众展示现代艺术的无病呻吟,简直是在逗我笑。导演赶紧回您的行为艺术小天地玩耍吧,别来祸害电影~~~~~~~~
现代艺术史名词解释合集。重新分条看了一遍,每个词条先维基下再观看,有了点背景了解就不觉得晦涩了。其实就是Julian Rosefeldt对20世纪先锋艺术各流派的注解(德国本身就是先锋派大本营),选个子高挑演技百变的电影演员来表现也选得好(赢了《天使在美国》里的梅姨)。
豆瓣居然还有这个!走到里面的厅十二个屏幕一起说“宣言”的时候还挺震撼的。其次就是一进去全部是Cate的声音,又都是独白,像是carol一直在念信😂大多声音重合了实际上多的好多话都没怎么听清,不过这主题一直在讨论艺术是什么,我只想知道没有cate一人分饰12角的噱头,还有人看吗?
这部电影告诉我, 有些电影书读的不多是没法看的。由此产生的逼格焦虑需要看十遍葫芦娃才能平复
全程感觉是导演请大魔王把他对艺术的看法和吐槽对着观众狂喷了九十分钟,关键是也没说出啥道道来啊,开始还行吧,听到最后变成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最佳诠释“有喜欢的演员照样看不下去”的电影是啥样。不是形式的问题,是说的东西撑不起来啊,在博物馆看反而应该会更糟心因为门票更贵
不是每个人都适合的片,不是读艺术史、哲学史、思想史这些的别费劲了,不信中国大学有好好让学生讨论过现代西方(不只是艺术)思潮。台词翻成中文你都不知道哪段是共产党宣言,哪段是戈达尔说的,里面致敬的恐怖片都不一定看出来是哪部。
我的艺术积累真的无法很好地评价这个collection,相对于电影节,这组短片确实更适合艺术展,各个艺术学派地宣言。在展览看,一个黑暗空间里同时放3个短片,同一个点Cate的角色同时读一段长宣言,surreal。Cate可能是少数几个能这么演的人。NSW Art Gallery展出到一月吧
又一次被演技折服,然而,是更适合在博物馆里放的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