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丑与美
我的惨淡源自丑陋
你的不幸来自美丽
这一生
我只能是那高塔上的敲钟人
在最圣洁的场所
做最惨淡的梦
我在梦里遇见了你
你是不幸的
我却隐隐快乐了
不要战抖
哪怕那群装扮成贵族的小丑
即将攻克城池
不要恐惧
哪怕那些虚伪的“正义之士”
即将送我们上断头台
我会一如既往的保护你
会在这腐臭的世界里
每日为你奉上
新鲜的小花
所以,
你也哼哼小曲吧
让我听见你美妙的歌喉
让我抚摸你舒展的额头
让我欣赏你令人惊诧的美
我会在浮比斯到来的时候
爬到最高处
为你撼动那口尘封的钟
在振聋发聩的乐声里
和你一起
翩翩起舞
下一世
我愿成为你
哪怕不幸被太阳抛弃
做你的影子仍是美的
2 ) 愿您永远不再孤独!——献给卡西莫多
字幕打上The end ,风沙吹走了岁月却吹不走卡西莫多的思念。
喉咙里满是酸楚的味道,敬这一场倍感寒冷的夜晚。
卡西莫多见过巴黎圣母院来来往往的过客们,他们嬉笑着古怪长相的卡西莫多,收养多年的主教对他没有半分情感。
有一位热情奔放的吉普赛女郎艾丝美拉达的出现,她的气息治愈卡西莫多无限的万籁俱寂,她的话语是卡西莫多聊以慰藉的食粮。
红颜薄命的艾丝美拉达遇人不淑, 剧作家甘果瓦在艾丝美拉达生死攸关之际首先以自己的利益为重,没有报答艾丝美拉达的救命之恩,艾丝美拉达心中的太阳弗比斯 从没有许下婚姻的诺言,他狠狠地戏耍了艾丝美拉达纯真的感情,而卡西莫多对艾丝美拉达最好,可却也并不是适合她的人。
爱是一种人类的感官臆想所持有的欲望,那么这种欲望是灵与肉并肩而行,倘若没有欲望,那么这种爱自然也算不上是真正的爱。
雨果刻画鲜活的卡西莫多,卡西莫多和诸多角色流露出人性的丑与恶都值得回味,这样的残缺性格也使卡西莫多更加真实,他既能有着思想的善与美,也能露出凶狠的一面与前去救艾丝美拉达的乞丐们大战一场。
故事充满了讽刺意味,面目丑陋的卡西莫多心里满是善良,结尾中他们已化为烟尘离开了光明与黑暗共存,美与丑共有的世界。而人类允许并默认罪恶长期留存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这一刻拥有了圣洁的爱,发自内心的对艾丝美拉达表现出留在心底的关心与呵护,卡西莫多,愿您永远不再孤独。
3 ) 今夜
今夜是爱情,今夜是生命。
吉普赛女郎是大红色的代表,而爱斯梅拉达则是吉普赛女郎的代表,她美艳,她善良,她痴情,她一舞成绝唱。
不得不说,一个人的性格,会影响她职业的选择,而一个人的职业,又会反作用到她的性格上。大主教弗罗洛是这样,舞女爱斯梅拉达是这样,诗人干果阿是这样,钟楼怪人卡西莫多亦如是。
大主教本应该是神权的象征,是至高无上的代表,是圣神无比的。既然是代表神的,至少得是心灵纯洁的,他的心里应该有众生有爱。但是,他真的是这样的么?恐怕不是把。
我印象最深的画面是在广场上爱斯梅拉达在欢快的跳舞,所有人都在欢呼都在喝彩,每一个人都笑着,拥抱周边的人,随着节奏轻轻摇摆着,哪怕他们的衣裳破旧,但是眼睛里有藏不住的笑意,一看就是一副和谐美满的画面。只有一个人是意外,他就是我们的大主教。他有精美整洁的教袍,但是那黑漆漆的袍包裹着他黑漆漆的心,也是毫无违和感。只有他躲在了教堂的窗户后面,将自己隐藏在阴影里,只露出半张脸,而那露出来的半张脸,也是一点表情都没有的。外面的热闹,和他一点儿关系也没有。可是当他看见美丽的爱斯梅拉达时,他的眼睛亮了一下,而爱斯梅拉达像其他人笑时,他愤怒了,于是他驱使卡西莫多去驱赶了人群。是的,他嫉妒。他知道自己的职责,但是他控制不了自己的感情。所以在他尾随着爱斯梅拉达和福比斯的时候,见他们亲热的模样,他控制不住自己的嫉妒愤怒,有意杀了福比斯,最后还嫁祸给爱斯梅拉达。明明应该是一个心中有爱的人做的职业,却让弗罗洛去,而正是这个职业要求,他没有追求爱情的权利。让他自我拉扯自我纠结,最后彻底的变成了一个坏人。
那爱斯梅拉达呢。这样一个明艳动人的姑娘,一个热情的舞者,一个大胆追求爱的姑娘。这样的性格的人,真的是天生的流浪者,她勇敢,在诗人要被绞死的时候站出来说:“我要他”,于是成功的解救了诗人,和他成为了有名无实的夫妻。她善良,在明知是卡西莫多绑架的她的情况下,卡西莫多被人们嘲笑鞭打受尽屈辱,口渴想喝水却没有人搭理她。只有她给他喂了一口水。她乐观,她把人们给她的赏钱,分给穷苦的孩子们,并对他们说:“把这些钱全部拿去,你们去过节吧!”孩子们问她:“那你怎么办?”她说:“别管我,我天天都在过节。”她勇敢追求爱情,就算在被她的“太阳”弗比斯陷害被判刑时,被卡西莫多救了之后,还是幻想着她的太阳回来见她。于是打扮自己,她别在耳畔的鲜花真美艳啊。就是这样一个舞女,值得人爱,更值得被爱。
于是乎,钟楼怪人卡西莫多疯狂的爱上了他。卡西莫多这样的单纯的人,谁对他好,他就全心全意的听对方的话。因为他是大主教养他的,所以他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卡西莫多就立刻去执行,明明被人抬着游行很是开心,却在大主教的一个凌厉的眼神下立刻跟着他回家。在他喝了爱斯梅拉达给的一口水之后,疯狂的爱上了这个好心的姑娘,于是在她要被绞刑的时候,不顾自己的安危,救出了她,知道她喜欢鲜花,于是像猿猴一样飞檐走壁的采集鲜花,博美人一笑。在自己和爱斯梅拉达像好朋友般相处的时候,开心的没有办法表示,只能去做他的老本行——敲钟,疯狂的敲钟,一刻也不停歇,市民都口中嘀咕这个怪人今天是发疯了么!是的,他高兴的疯了!就是这样一个单纯的人,所以做这个简单的工作,敲钟人,重复,机械,周而复始。
到最后,卡西莫多拼命保护的爱斯梅拉达还是死了,一怒之下,他杀了大主教,疯狂的找爱斯梅拉达的尸体,拥抱在一起,然后,长眠不醒。
今夜是爱情,今夜是生命。
今夜,跟谁永恒。
4 ) 隔了半个世纪的无礼苛责
跟导演真是很不合拍,总是要删改我钟意的人物细节。
艾丝美拉达被莫名诠释出一股风尘味……明明简单善良还恪守贞洁——虽然是个所托非人的颜控花痴——爱上弗比斯之后则全然痴情智商为负,知道没有结果也愿意成为他不见光的情妇,在爱情这件事上天真固执又愚蠢,致死都在寄望于弗比斯,导演就是不拍。
卡西莫多跟副主教之间几乎被抹平了,甚至还会向艾丝美拉达解释推诿绑架事件……他不要太热爱他的养父啊!他在钟楼制止副主教对艾丝美拉达的侵犯之后,下跪恳求,如果副主教要对艾丝美拉达做什么就先杀了他。导演不拍。最后艾丝美拉达被绞死时,副主教扭曲又恐怖地发出非人的狂笑,原著说他这样的人是不知有早晨、鸟雀和花朵的,扭曲至此,才导致了卡西莫多把他推下钟楼,导演反正不拍……
副主教也扁平得厉害,都不爱拍他的痛苦……但比另一个版本稍好一点。他遭受的精神痛苦需得配得上他作的恶,大概不好拍。他以为艾丝美拉达被绞死,连夜出城仿佛要逃离一切的夜晚,有赚到过我对他感到的一丝悲哀。
母女线大家都不爱拍,fine,这条线分明是最drama的。而且两个互换的婴儿宿命般的纠葛才是真的ANAΓKH啊。
罢了。原著党对影视改编有万种微词这种事每天都在发生,无新事。
5 ) 自由与束缚
灰色的天空,荒唐的世界,信奉常识的人遭人唾弃或视为怪人,丑恶的人占据世界的最高处,混淆了爱与恶,美与丑,愚民成了丑恶的帮凶,正义的敌人,视荒唐为荣耀,视纯洁为魔鬼。人性本自由,社会复杂的关系纽带束缚了自由,愚民服从了束缚,清醒的民众没有出路被视为该死的人,于是悲剧开始。
卡西莫多的爱令人惋惜,又令人敬佩。
卡西莫多是个丑陋的人,丑陋的自己都不愿意被人看见,怕伤害到别人,人们看见他就好像看见怪物,魔鬼。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为了挽救艾美达的生命,付出了他的爱和生命。在那个社会中,他遭人唾弃,但是他懂得做什么是对的,这说明,“常识”与“真理”并不难懂得,也不难做到,只是所有的人都不愿意承认自己是善良的,甚至为了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而磨灭自己的善良,于是,犬儒主义开始盛行,所有人都在大声嚷嚷着自己的原则,自己的理性,就是没有人尊重善良,美好的事物。
神父的心何尝不是善良的,可是为什么羞于把自己的善良示众,而频频的说谎?也许世界的游戏规则需要谎言,诚实善良的人永远不会拥有高尚的市场。
艾美达的死是电影和小说的结束,但是这绝不是悲剧的结束,扭曲的世界永远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悲剧,他们永远会得到读者和观众的同情,可是谁会帮助他们呢,我们嘲笑丑恶的人,赞扬为真理而死的人,可是我们有没有问自己,自己是丑恶的还是高尚的?
信仰真理的人不得好死,信仰荒唐的人却生存了下来。这是最大的悲剧,如果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任何制度和社会都谈不上人权,更谈不上自由。
6 ) 外在与内在的双重美感——浅谈电影《巴黎圣母院》中的美学原理
雨果是法国著名的浪漫主义作家,他笔下的经典名著《巴黎圣母院》便是很好地体现了他的浪漫主义风格。它以离奇和对比的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普赛女郎艾斯米拉达。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这部经典名著不仅通过纸张呈现在人们心中,更是被多次翻演成电影、音乐剧。为何这部作品这么受人欢迎呢?相信是其中的美感传授到了观众的心中。接下来我就以电影《巴黎圣母院》为例,分析一下其中的美学原理。
首先,色彩是电影最大的亮点之一。随着色彩在电影中运用技巧的日益成熟,色彩让电影的表现变得更加丰富。电影《巴黎圣母院》中,最经典的色彩应用便是艾斯米拉达身穿的红色长裙,这与整部电影暗沉的色彩基调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抹红色代表了热情,以及艾斯米拉达与众不同的叛逆,是生命力的勃发和情感的宣泄。另一方面,副主教克洛德万年不变的黑色长袍也在灰暗的基调中更显著地被强调了出来,这似乎在戏谑地突出他内心的卑鄙与险恶,以及最终悲惨结局的铺陈。一些电影评论家指出,强烈和刺激的色彩会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使观众的注意力从电影的叙事性中游离开去,色彩不过是光的把戏,不应该为其损失电影的本质。但我认为,只要懂得运用色彩在情调方面的潜力,加以美学原理,那么色彩将是电影中的亮点。比如王家卫的《花样年华》中有一层淡淡的黄色,使画面有一种年代久远的感觉。又比如《巴黎圣母院》中的红与黑,使人物更加深入人心。
其次,镜头的把握也十分重要。虽然电影和电视都是活动的视觉艺术,但是电影一直拥有更高的位置,究其原因,是电影比电视在制作上更为精良的缘故。我们在大银幕上可以看到每个镜头中光影、颜色、构图的完美组合,这使我们油然生成一股美感。在电影《巴黎圣母院》中,导演便很好地运用了大量的绘画技巧:将重要的事物摆放在黄金分割点上。无论是小巷内刚果瓦与艾斯米拉达相遇的瞬间,还是菲米斯英雄救美初识艾斯米拉达的那一刻,导演都很好地使角色的站位符合黄金比例,这使得画面产生了美感,从而突出了静态镜头中情感的渲染。此外,电影中的动态镜头也为整部电影增色不少。特别是那段艾斯米拉达在教堂前独舞,虽然镜头本身没有在运动,但导演利用了红色长裙的运动线条来强调动感,使画面变得更为精美。这些艺术化的构图模式,在动静结合的同时,通过银幕向观众传递了美 感,使人身临其境,以物喜、以物悲。
然后,电影的音效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部真正成功的影片,音效的作用功不可没。在电影中,声音的元素包涵了三个部分:一是对白,二是音乐,三是音效。音效是除开对白和音乐之外的其他声音元素,而将对白、音乐和音效组合起来的混音过程,也是音效制作的一个部分。在电影《巴黎圣母院》中,音效随处可见。比如卡西莫多出境时沉重的背景音乐,又比如菲米斯被克洛德杀害时“噔噔噔噔”的震撼音效。这些音效直入观众的心中,使得观众的心情被剧情所牵绊着。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巴黎圣母院》最经典的“美丑对照”的美学主张。电影中的美与丑不是简单的对立对比,而是错综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尖锐的矛盾和强烈的冲突。女主人公艾斯米拉达是美的化身,从相貌到内心都展示出美仑美奂的典型;敲钟人卡西莫多外貌奇丑而心地善良;副主教克洛德外表道貌岸然但内心阴险狠毒;卫队长菲米斯外表潇洒风流课内心卑鄙自私……这几个人物本身就有着显著的对照特征:艾斯米拉达内外映衬,相辅相成,完美和谐;卡西莫多丑陋的外貌蕴涵着高尚的心灵;克洛德与菲米斯则是以好看的外表反衬出丑陋的灵魂"而更重要的是他们之间形成的强烈反差与鲜明对比:在艾斯米拉达的至善至美和卡西莫多的外丑内美面前,克洛德显得格外的丑恶不堪,菲米斯也尤为卑劣琐屑。这里,美丑对照的运用达到了理想化的效果,艾斯米拉达与卡西莫多这两种类型的美好形象在丑态人物的反衬下,更为鲜美艳丽、光彩照人;而克洛德与菲米斯这两个丑角在美好人物的光照之下,更显形象猥亵、灵魂肮脏。而以丑为美的理论,是电影在美学领域的具体表现,它强调的是丑中有美、视丑为美,变腐朽为神奇,让丑的事物也显示出美的一面。
为何我给这部电影的评价是外在于内在的双重美感呢?原因就在于此。电影本身运用了许多使其更有感染力的表现手法,这是美的第一重境界;此外,故事的内在拥有美丑的强烈对比,使人物性格饱满、更易于打动观众,这是美的第二重境界。电影形象地展现了客观世界的两面性:美与丑,它们既共生又对立:鲜明地表达了主观认识的倾向性:美战胜丑,丑向美转化的善良愿望。它巧妙地刺激了观众的外在感官,又同时利用故事性深入观众的内心,这怎么不算是一次外在与内在的双重美感的享受呢?
男人的欲望是恐怖的魔鬼 把人性推向罪恶的深渊 教皇的虚伪让这个世界显得更加地丑陋
影响我一生审美的男人
看似丑陋的卡西莫多实际上却是美最忠诚的捍卫者
小时候看到爱斯米拉达惊为天人,而卡西莫多真丑啊,过了十来年再看,爱斯米拉达是美,可已非天人,卡西莫多也没那么丑了,原来爱不关美丑,只在于心灵
然而,这只是暴风骤雨前的平静……
When I'm happy, I laugh. When I laugh, I'm ugly.
看似丑陋的卡西莫多实际上却是美最忠诚的捍卫者
卡西莫多找到了自己选择的主人,并为她受苦、拼杀,他是圆满的。艾丝米兰达起初的暗恋是神父?后来是菲比斯,男女爱的方面限制她的神性。对大众的爱,在接受撞钟的卡西莫多后,她是完全的。神父因为产生了与自己身份不相称的爱,自己得不到的爱,而诅咒上帝,并毁灭了自己的爱和自己。
神父虚伪卑鄙的内心和行为比敲钟人的样貌还要丑陋千万分。敲钟人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守候。巴黎世俗风情画。以貌取人的看不穿敲钟人,看不穿神父和军官。
第一次看過原著後找出電影來看,很失望。情節刪改太大,有點承受不了,特別讓自己笑翻的法官審判凱西莫多的場景,和超感動的妓女與女兒艾絲美拉達相認的場景,都在導演的鏡頭下消隱,並且美若天仙的主角是被弓箭射死,完全不懂…
今天是2019年4月16号,因焚烧一事而激发兴趣,来看一遍电影。演员们演技在线,电影拍的也很有诚意。就是对角色的刻画有些照本宣科,节奏也有点像快进。仿佛是专门拍给熟悉剧情的观众看。讲讲今天关于大火焚烧的事:1,不出所料的有许多人发朋友圈缅怀2,不出所料的有许多愤青拿圆明园来喷3,不出所料的正义之士批判这些愤青4,不出所料的两边撕了起来
我只想吐槽一下各地上映日期。【法国】1956年12月19日,【意大利】1956年12月19日,【西德】1957年2月22日,【瑞典】1957年7月29日,【美国】1957年11月3日,【芬兰】1960年3月25日,【东德】1972年2月18日,【芬兰】1974年2月22日,【俄罗斯】2003年6月21日,【中国】2008年1月5日。晚了半个世纪啊!
今天电视上看的,没从头,不过也差不多,枝蔓都被砍断,剩下了故事的主干,我在爱艾丝美拉达身上看到了叶塞尼亚的影子,那卡西莫多基本就是毁容版的人猿泰山,伸手也太敏捷了。其实这里面人物的表演还是很戏剧化的,有一些造作,但也不失为经典。事实证明,被压抑的情欲真的是会害死人的。
始终觉得是很粗糙的电影,巴黎圣母院的原著小学开始看看到初中还没看完,不太爱的风格,卡西莫多和吉普赛姑娘,少有的温暖却都是在最后一刻绝望的体会到。尾声十分迷恋,发现时那两幅紧紧纠缠的尸骨,这一刻又有谁知道曾经发生过什么。
曾经支配我的名著选读,翻来覆去看了几遍就是为了不看书。埃斯梅拉达的名字真好听。
1956版的《巴黎圣母院》虽然在今日看来已然稍显逊色,但不可否认,这一版本仍旧是迄今为止最好的《巴黎圣母院》,在那鲜明的古典主义风格下,色彩成为了电影最为惊艳的艺术表,而丑陋至极的卡西莫多与漂亮的爱斯美拉达,电影在丑与美间所歌颂的真善之美,鞭笞的宗教之恶,更是淋漓尽致。
看的是上译版,电影录音剪辑也在电台里听过无数次,经典不必多说,说个小插曲。小时候家里比较穷,家里常烧一种叫做面疙瘩的食物,爱吃之极。面疙瘩上海话念起来就是“米个达”读音,所以第一次听到“米拉达”就觉得一定是个很好吃的东西,这个念头一直到今天依然存在
中学时候语文老师放给我们看的 现在已经完全不记得发生了什么 脑中只有模糊的红裙子吉普赛女郎舞蹈的倩影和大名鼎鼎的钟楼怪人 今天巴黎圣母院失火 钟楼被烧得倒下了 看到各种报道难过得流眼泪 又不知道去哪里表达这种心情 突然想起了这部电影 就在这里记录下感受吧…
1 我不是恨你骗我,我是恨你骗我我却还爱你。2 你送她花吧 她喜欢 她在等你 如果不是她爱你 我早将你杀死。3 张傲月“再见 艾丝美达拉”
这学期最重要的影片,资源烂了点都没中文,但还是好看又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