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去看了半个喜剧,看完了顶着脑袋上的三个问号出了电影院。当我看到那些:工作,户口,剩女,恋爱,富二代等等熟悉的字眼的时候,觉得很理所应当,也有点意料之外。
似乎还可以被称之为年轻人的80后90后们,大多数逃不开这些字眼,每当相关话题出现了某个社会事件,在网上必将有大波的共鸣,从过年回家如何面对七大姑八大姨,到怎么解决北京户口。从孩子多大了为啥还不结婚,到一线城市的房价和杯水车薪的到手工资。
但同时我也觉得,现在的年轻人对于这些观念也开始逐渐转变态度,那些矛盾的点和无奈,已经变得好了很多了。社会开始变得包容,父母们开始变得更加平和,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拘泥于自己的年龄和对象,甚至买不起房租住也可以乐呵过日子。这个世界正在慢慢的包容那些曾经特立独行的人,接受他们是”奇葩“的存在,且合情合理。
那些曾经很尖锐的问题随着时间和信息的更迭变得柔软,所以年轻人才能有更大的空间去认识追逐真正想要的东西,做真正喜欢的事。
这是我所感受到的存在。所以当我看到半个喜剧的时候,我看到了一点点夸大,也有点遗憾这些问题依旧会被认为是尖锐且不可调和的矛盾。
或许是我看得人不够多,经历的事情不够多,阅历限制了我的想象力。
任素汐饰演的莫默,是一个刚直不阿的愣头青,她拒绝撒谎,觉得这就是个坑,谎言之后会有更多的谎言。
当她在相亲对象面前接了领导的电话并且明确拒绝了领导想要帮人加塞办业务的请求的时候,相亲对象带着点教你做人的傲慢,说你这样领导会给你小鞋穿的。
莫默说:我不是不知道这个世界什么样,我就是想试试这样行不行。
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呢?
我们往死里学拼死了考的高考,背井离乡去大城市,然后要面对的还是一模一样的人情世故和似曾相识的阶级天花板吗?这未免也太让人难受了吧。一线不仅仅是意味着更高的薪水和基础设施,同时也意味着相对公平的环境和对规则的尊重不是吗?
如果说每个城市都大同小异,适应qian规则才是大势所趋,诚实和遵守成了被人认为傻,永远不会出头的行为,那么年轻人的奋斗又有什么意义呢?令人害怕的不仅仅是对于不公平规则的默许和崇尚,也是对所谓“异类”的嘲讽和不理解。
这个故事或许在说在北京打拼多么不容易,但我希望不容易是精英扎堆的优胜略汰,是不学习就落后的奋力拼搏,而不是散发着恶臭的社会关系。因为那样就好像在说:你再努力也是白费力气。
男主孙同的母亲,也是非常典型的会在豆瓣知乎被发帖的父母。据说豆瓣之前有一个人气很火的小组叫“父母皆祸害”,后来因为三观不正被解散了。
打着“我是为你好”的旗号,牺牲自己现有的物质生活水平让儿子在北京扎根,看似是一个伟大母亲的行为。孙同的妈妈, 一个人拉扯大孙同(电影里孙同要问父亲要钱被母亲阻止了,暗示父母可能已经离婚,而且母亲不愿意与父亲有联系),卖了唯一的房子给儿子付首付,巴结儿子有权有势的同学,在别人的婚礼上帮儿子物色优质的相亲对象,几乎付出了自己的所有。
但这种付出,在子女和观众看来,是一个又一个包袱,重重的压在了儿子的肩头。“因为母亲付出了所有,所以我必须回报”像一个魔咒控制着孙同,让他无法一心一意的从事喜欢的音乐事业,也不能大大方方的和喜欢的女孩修成正果。
当莫默在医院爆发,冲着孙同吼说:你现在谁都不要管,问问你心里是怎么想的。的时候,孙同沉默了,因为他已经不知道自己心里是怎么想的了,从小到他, 生活在别人的期待里的小孩,永远把自己是怎么想的,放在最后去思考。
孙同在这一点上是羡慕莫默甚至嫉妒她的,因为这个女孩子知道自己是怎么想的,并且按照自己的想法过活,而他并没有随心所欲的筹码,满足妈妈的期待已经让他力不从心了。
在孙同的身上,可以看到很多从小城市出来在大城市打拼的人的影子。自卑,胆小,输不起。所以我们看到北京土著渣男郑多多睡了一个又一个妹子,有户口有房有工作的莫默29岁还理直气壮的拒绝逼婚,相亲对象不满意拔腿就走,那是他们的资源和阅历给到的底气。
孙同曾经对莫默说:你当然不懂了,你生在天上了,而我生在水坑里。
在怀疑着一个北京正经高校的研究生为什么凭自己的努力找不到一个可以解决户口的正经工作的同时,我也理解这个男孩子为什么连告白都看起来底气不足小心翼翼,他说:咱俩在一起试试不行吗?
因为他觉得他不配。他把北京户口和工作,房子和地位看的那么重,以至于生而自卑。这种自卑或许曾经支持着他努力学习,考到了北京,支持着他考上研究生,支持着他忍受那么多不平等而依靠郑多多,但是这种自卑让他在一个堂堂正正不用违心的女孩面前,没有底气告白。他觉得看起来有点可怜,有点寒酸,还有点怂。
当下的年轻人的恋爱越发速食主义,在一个xing开放的时代,承诺和节日第二天的鲜花一样廉价。大家都随便说,信了的人是傻瓜。异地恋很难修成正果,看多了分分合合狗血出轨,竟然觉得或许这就是常态。
但是总要有什么去相信,不然单纯依靠荷尔蒙的剧情总是单调无聊。于是开始算命,于是有大把的仪式感在抖音上散播,于是我们相信星座,把真心藏在新兴的封建迷信里,这样即使失败,也有不那么狼狈的理由。
分手应该体面,所以开始的时候,就用星座找好借口。分手不是不够努力不是不爱了不是我们孩子气拒绝解决问题,而是这个月咱俩水逆,宜分手,宜新欢。
听起来其实有点逗。
最后孙同的爆发看起来很爽。当他说出:我想做个人的时候,觉得很心酸。
在北京做个人,就这么难吗?还是说,难的并不是光鲜亮丽事业有成受人敬仰,而只是真实的面对自己,不做违心之举?
没车没房,没钱没工作,什么时候被定义为不是人的标准了?或许这是孙同妈妈不是人的标准,这是郑多多不是人的标准,这是莫默的相亲对象不是人的标准,但是这就是普世的标准了吗?
所以所有年轻人就应该齐头并进站在向这个标准进发吗?
我不知道,在拥有这些之前,没有人知道拥有之后会不会幸福一点。
半个喜剧打着喜剧的名号,说了一出有关年轻人的悲剧。那些规则,那些偏见,关于父母,关于地位,始于奋斗,终于做人。
电影的最后是幸福的结局,但每一个正在大城市打拼的人,都从电影里隐隐约约看见那个苦逼的自己,还苦苦挣扎着,一往无前。
强烈推荐。比《驴得水》还要喜欢。《驴得水》和《半部喜剧》真的是走向成熟的开心麻花为中国影坛带来的巨大惊喜和巨大贡献。 感想太多,不知从何写起。半部喜剧,刨开大欢喜结局,其实就是一部现实的悲剧。现实到血淋淋而令人发颤,看着看着就哭了。我之所以极度憎恶这物质的世界,就在于它扭曲或泯灭了人性里最纯情的包容、善良、同情、自由等等一切。而我坚信这本不应该。被物质束缚而无法挣脱的人们,为工作、为北京户口、为“少奋斗二十年”的梦,变成一个满口谎言还要自欺欺人的“狗”。我们循着这世间的所谓规律,合理地活着,却更空虚地活着。 这物质的世界,我们到底在追逐什么呢?就像跟着影子跑的“狗”,不断鞭打的缰绳,永不停歇,永不解脱。发自内心地想,我真的想做个本真的人,做一个想做的人。 我对爱情这个词刻薄的原因在于,当下所有构建的美好,都在于物质的匹配,也就是所谓的“门当户对”,只有物质的基础才会有“浪漫纯真”的爱情。这物质的世界见证了太多真挚的爱情的分隔,而它却没有一丝同情,却还要告诉所有人这就是规则,它会用尖锐的荆条鞭打物质的奴隶们,告诉你们就要顺从和遵守。这说明这世界和我们的本能所欣赏和追崇的完全不是一个东西。“异化”的人呵!我们还会相信我们自己的本能吗?
电影最后构建了一个冲破藩篱的美好结局。孙同与郑多多闹掰,而选择了与莫默相守候。然而,要是莫默不是北京户口的话,只有遍体鳞伤一个结局。结局是我们期盼的、想象中的美好呵,大概也只有电影这种艺术才能够留给我们这样一个幻想的美好空间了吧。
此外两点可能以后会有用的念头,短评有限,做个笔记,等待展开:
1、北京的大哥文化的特征和落后性,以及起经济来源、历史传统和现状;
2、小资产阶级人性的真诚前提在没有物质的束缚,但这种表象的真诚不是本质、也不是追求的方向,前提在物质解放。
最后,此部电影已经足够真实地刻画出当下生活,很多台词明显非常亲切。镜头语言和电影技巧明显更加娴熟。强烈推荐。期待任素汐和开心麻花带来更多优秀的作品!
可能这是开心麻花系列电影的一个特色吧,就是看过之后让我有些许感觉到一丝丝的别扭。不知是不是因为舞台剧或者话剧改编的原因,同一题材,如果用电影的方式展现,其实应该在很多地方做弱化处理,或者说更加生活化和合理化的处理。
毕竟,舞台感上情节有鲜明的特殊性和夸张性,矛盾更加冲突,人物行为更加激烈,但观众却明显知道这是做出来的一种状态,是艺术的加工。如果换做电影,可能需要一些更生活化和逻辑性的处理方式,让一个人物更加合理,立得住。这样便于让观众有共鸣感。
下面来说说我所感觉的几个bug(以下有剧透,阅读需谨慎)
1、作为PUA的渣男,郑多多的形象一开始就很扎实。在舒心的骗炮之后,郑多多直接去吃早点了,压根儿没理她这事儿做的非常操蛋(连最基本的安抚和圆谎都懒得说了),当然这也说明了他睡过就跑的渣男本质,但莫默同为京二代,就那么怂吗?一个能被送出去出国留学的北京家庭,应该也是不简单的吧。(结合后来她妈说有人给她爸爸送了六月黄大闸蟹,老爹应该也是有背景的吧)而且她可是当年的校队队长,能当队长的人从小就很优秀自尊心也很强的,她被骗了就这么算了?从开始的报警之后放弃,可能是因为觉得毕竟当时是心甘情愿,也不算强奸不能立案。但这之后就能当做什么事都没发生?没有个缓冲期、心理重建就去相亲了?这口气怎么出的?没落下点心里阴影吗?如果说她要是想开了,安慰自己说就是被狗咬了,那我也不说什么,可能有人就是这么洒脱。
但莫默这个人物她给自己设置的定位是不能说谎,眼里容不得沙子。所以在被骗之后,她不能说谎、跟这个社会的潜规则死磕的信念在哪里?她不声张的原因就是不想高璐受到伤害?老娘都受到伤害了,就算心里知道不应该殃及无辜,总要找郑多多要一个说法吧,要么道歉要么用其他方式出了这口气。都没有,就这样过去了,这和她的人设在理念上设置是不是有冲突。
2、就算莫默真的洒脱,但当她看到孙同的时候,会不会想起郑多多,想起自己被骗的经历,那是一段很不堪回首的回忆。虽然孙周在这段回忆里算不上一个坏人,但也属于一段伤痛的见证者,一般受害者见到这样的人都会避开吧,她居然心里没有半点厌烦,还和他喝酒去了?喝酒也就算了,还遇到孙周表白。
首先说孙同喜欢莫默的铺垫其实并不太多,但我就算接受剧情安排,说他就是喜欢上了。OK。但孙同你表白的时候为什么要唱她最难堪的那一天的那首歌?她能回忆起来的都是特别糟糕的过去啊!没有心灵创伤的吗?这种歌能当表白神曲吗?脑子呢?
3、然后说说两人在一起的速度也太快了点。而且这也不是时间短的问题,是这个女人的心得有多大。首先被另一个男人骗心骗身刚过去没几天,就算翻篇儿继续生活,对其他男人也要多张个心眼有个考察期吧,能不能多想想这个男人找自己表白到底是不是真的,会不会又被骗。
一个正常女孩的思维状态大体会是这样的吧:孙同,是郑多多的室友,他来追自己,他是真的喜欢我吗?他来跟我表白会不会是因为觉得我很好骗?我能相信郑多多的朋友吗?他们会不会是一丘之貉?这份喜欢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都不用思考的,直接俩人就滚床单了,我只能说被爱冲昏头脑?被欲望控制下半身?这女的是缺爱还是缺男人?可能都缺。
4、如果两个人是一时冲动也就算了,但真的谈恋爱的话,两个人都没有考虑过以后怎么面对郑多多的问题吗?就是这个小圈子的人际关系问题。
首先郑多多还是拿孙同当作好兄弟的,那么就会经常见面,但郑多多又是完全没有联系过莫默的,所以明显一个是经常要见,一个是永不能见,那么,今后要如何相处?是要孙同断绝和郑多多的来往还是大家相视一笑泯恩仇?难道以后真的能做到四个人愉快的约会吗?不奇怪吗?这种关系如何相处?当然种想法过于天真,还算是两人一厢情愿了,人家郑多多根本没有想让你们拥有这种大团圆的结局。
所以孙同和莫默的关系发展始终有隐患,关系不做好区分,问题还会继续存在。电影始终没有在两人关系如何面对郑多多这条线上做切割,莫默和孙同从来没有讨论过这个问题,所以莫默到底是认为孙周会和郑多多断绝往来呢,还是默认今后要以郑多多好友的女友和郑多多相处呢?
5、孙同和莫默在医院里的吵架,孙同说:你出生在天上,不了解我这种出生在水里的人。莫默回答:我没有出生在天上,我也想获得更好的生活。这句话说的不违心吗?出生在京城、有户口、有房子(虽然是妈妈给买的,但至少有地儿住:因为妈妈来看她的时候说了一句话,房子是我买的我来还不行啊)、高中能出国留学,回来在银行工作,这不是出生在天上是什么?所以这句台词完全没有说服力啊。
6、在莫默和孙同吵架的那个晚上,莫默被妈妈叫,让带着孙同一起过去吃螃蟹。然后就真的一个人去了?不会找个理由塘塞一下吗?吵架了哎,分手了哎,先不说男朋友没带过去妈妈肯定会一顿盘问,就算忽悠过去了脸色一定不好看,那么妈妈还是要盘问,一盘问就什么都漏了,什么都漏了那么妈妈是不是就会知道真相,知道真相会不会跟着添乱?所以,怎么就能一个人去妈妈家吃螃蟹了呢?当然也有一种可能就是去父母家寻找安慰了,毕竟这个时候想要找个人哭一哭,但我个人理解上,自己的情感经历特别是在遇到这种种重创的时候,一般还真的喜欢一个人消化,或者找个同龄人比如闺蜜什么的,在父母面前表现出来的真的很少。
说了一些感觉不太合理的点之后,再说说一些其他观感:
1、很多人羡慕莫默说她直接、真实、爽快、敢于说真话、敢于不向这个社会的潜规则说不,但你要知道她之所以有这个勇气去撞,是因为有足够的底气。因为她就算失业也不会遇到太大的麻烦啊。充其量就是重新找个工作而已嘛。她还有自己的房子,起码不用被催房租吧,有北京的父母,起码饿不着吧。敢于顶撞上司的人,你别以为她真的是无谓的勇敢,换一个没经济实力的试试?嗯,那就是真傻了。
2、孙同一直不敢和高璐说郑多多的PUA的事儿,开始我还在想,你是不是爱这个女孩啊?你要真的爱这个女孩,就要在结婚之前告诉她,她要嫁的这个人有问题,毕竟结婚之后也要出轨的。就算是普通朋友,也要告诉啊,毕竟是女孩一生的幸福。后来感觉他不说是因为维护兄弟。兄弟之间,大家都懂得,就是互相擦屁股嘛。
为什么不说呢?但后来我看懂了,孙周不说真的不是为了成全这一对而是因为真的没有资格去说啊。毕竟都不是一个阶层的人。首先,你一个局外人,说了也是人家分手,压根儿没你什么事儿,而且人家那个京圈儿的层面上你根本也插不进去。所以说,说了没好处。但如果不说呢,却有很多益处——从自己考虑。保住了兄弟情谊,保住了自己的住房+户口+工作。
所以,孙同的所谓的维护,说到底还是在维护自己。一句话就是吃了人家的嘴短,拿了人家的手短。当然,人考虑自身是很现实的,这点没什么好说。
3、最后孙同在录歌的时候,不在状态各种破音,什么情况呢?是说他就压根儿没有才华吗?还是说俩人昨天没休息好“累到”了?如果是前者,那么只能说明最终这个所谓的有理想有才华的北漂青年形象是不存在的,还是要打回原形好好工作。如果是后者,那说明他根本不重视这次录音,这么重大的事之前不知道要保护嗓子好好休息吗?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他也不是很在乎这样一次录音了,因为他吃上软饭了。就像医院里那个男旁观者说的,想要拥有北京户口很简单啊,直接和那个北京女孩结婚不就行了吗?(当然,现实是外地户口者就算和北京户口者结婚之后,也要若干年之后户口才能落在北京)所以,在和莫默复合之后,他既拥有了暂时的住房,也有了稳定的情感,还有了未来生活的保障,可以说完全是稳赚不赔啊。
所以这样算下来他还是蛮划算的,总比一辈子受制于郑多多在那个完全看老板脸色的家族企业呆着要强太多。所以能抓住莫默这样神经大条的北京姑娘真的算是孙周的幸运。这或许也是很多北漂男的梦想?
4、面对北京的工作、户口甚至住房,很多北漂心里谁还没个数儿那就是天方夜谭呢,所以很多北漂压根儿就没考虑过要拥有所谓的“稳定”,当然可能因为影片中郑多多已经给了孙周这样的希望,所以他才会被这样的条件所吸引吧。而且孙同的家庭也算是中产阶级,虽然在小城市,但母亲是医生其实家底也算殷实。所以这种略微有希望在北京站住脚的家庭,可能反而会更珍惜即将获得成功的机会。(像我这么穷的就完全不会考虑)所以影片中个人感觉唯一成立的角色是孙同的妈妈,试问哪个在北京的孩子没被父母催过买房?父母那代人都是希望孩子能留下来,享受北京的资源。
但我还想说的是,买房到底是父母的梦想还是孩子的梦想?父母是不是再一次将自己的梦想结结实实的套牢在孩子身上?纵然成人,纵然工作了,所有的唠叨还是要稳定要买房。有多少人买房是因为不堪忍受父母的唠叨,硬着头皮在六环外甚至通州燕郊买了房。父母在老家是安心了,还可以和其他邻居吹牛逼说自己孩子在北京有房了,骄傲的不行。但真正住在房子里的人呢?每天起码牺牲3-4个小时在拥挤的地铁里,因为每个月的贷款做着996的工作,对加班不敢说不,怕没了饭碗。其他奢侈品什么的就不要想了,更别说是基本的社交。这样生活还是生活吗?来北京就为了几十年扣扣搜搜的活着然后攒出一个房?待到孩子奋斗到一定程度,自然会有这方面的考虑,但请不要提前施压。如果一切都将房子放在首位,很多事情就变得没意思了。
整体说,影片在搞笑方面还算说得过去,段子比较密集,节奏也没有拖沓。但很多桥段会让人感觉到过于娱乐和不高级(比如内涵笑话)。特别是过于浓烈的戏剧化的矛盾冲突,细细品味却有太多荒谬之处。有一种没有矛盾制造矛盾也要上的感觉。
不过影片最大的问题当然不是情节安排,也不是人物塑造,更不是逻辑不通,情感不顺,而是带着一种非常不友好的色彩将两种人的极端形象展现出来:京二代和北漂的矛盾。这种强烈的人为矛盾拼凑造成的极端特例让人感觉颇为不适。
片中京二代利用自己天生优势把控了一切——住房资源、工作机会、甚至性资源都要霸占着,已经到了我不让你有你就不能有的极端状态,而被排挤的北漂只能吃嗟来之食?最后几乎是嗟来之食你也不能吃,我不要的你都不能碰的要求之中。当然我知道这样的极端个案可能真实存在,但大张旗鼓的将这种矛盾激化的这么明显真的好吗?
影片似乎曲解了北漂的初衷。孙同作为一个即将研究生毕业步入社会的“北漂”来说,他为什么要考入北京?仅仅为了一个北京户口和北京房产吗?作为一个北漂,我虽然不能代表其他北漂,但我知道大多数北漂来北京,是为了心中的梦想,为了来到这个能给我们提供更多机会的地方施展自己的才华。
北漂选择逃离小城市,逃离家乡的原因,是不愿意在那个地方承担所谓的“人际关系”,被困在体制内,被固定在公务员的职位上,逃离的是阿谀奉承溜须拍马的工作环境。虽然北漂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得更现实一些,但初来乍到的人大部分都是一腔热血的想要实现自我价值。年轻人,有时间、有激情、有信念,北漂的信念更多的是,通过做自己想做的事,将工作变成事业,然后功成名就,再努力奋斗出一套房。这和直接奔着一套房而委曲求全是本质的区别。
孙同呢?这个还没开始漂的北漂,如果想要一个户口想争取一套房产,反而要重新投入自己试图逃离的那个工作环境,甚至不惜变成了另一个人的走狗,那我觉得他是可悲的。
当然不排除有人来北京的目的就是为了房子,那么也根本不用和所谓的梦想有任何冲突,什么能赚钱就做什么呗,完全不用有任何心理负担。
看了影片之后,作为北漂会让我产生对京圈儿人的一种畏惧,但我生活里接触到的北京土著朋友却并非如此。影片可能给我唯一一个比较有益的提示就是:女孩不要随便和人发生性关系,起码是确定关系之前先不要发生吧,至少弄明白对方到底是不是单身。(单纯炮友关系除外)
不知道为什么从《夏洛特烦恼》到《驴得水》再到本片,都让我在观看的过程中感觉非常不适。给我一种感觉是他们太想说明一个道理,反应一个现象,然后编造了一个很不贴切的故事,用尽全力去说明。给人一种很夹生的难受感。毫无缘由的开始,不合逻辑的推进,最后强行说明的结束,加在一起,成就了这种拧巴的风格。
2019年12月15日 上午1:54
P.S. 如果看到这里你觉得这就是发生在身边的事,非常有现实意义和批判精神,那我只能说我个人认为这个故事有太多的矛盾问题,可能有部分原因是我作为一个底层北漂真的没见过世面,接触的人和事还不够,片面的认为不可信,这只能说明我眼界太低,或者说年龄太大,没有接触过这个圈层,也完全不了解现代社会里年轻人到底什么样子怎么谈恋爱的了。那我就道个歉,可能真的和世界脱节了。就像我完全不能理解《小时代》一样,我也完全不能理解开心麻花。
周申、刘露编剧导演,任素汐主演,在《驴得水》之后,这个班底推出他们的第二部作品《半个喜剧》,依然没有让人失望,两个作品都是清新的喜剧,张弛有致,有笑有泪,最重要的是,他们不是让你笑笑就完了,而是直接把你的目光引向各种人性问题。
这一次,《半个喜剧》想探讨的问题就是,谎言在现代人生活中的重要性,如果一个系统全靠谎言支撑,那么,一旦谎言被揭穿,将会发生什么事?
▲孙同和莫默,分别由吴昱瀚和任素汐扮演。
主人公孙同,来自东北,漂在北京,同学郑多多,安排他在自己父亲的公司工作,在方方面面给他照顾,一旦试用期结束,还有可能拿到北京户口。
他生活的短板是,来自单亲家庭,家境普通,母亲很爱面子,控制欲很强,已经包办了他生活里的所有事,从找对象,到买房子。
▲孙同的母亲,赵海燕扮演,她之前出演的最有大众知名度的作品,是《乡村爱情》系列。
这不,她已经卖掉了东北老家的房子,想用卖房款(再向孙同生父要一点钱)当首付,给儿子在北京买一套房子,房子还有半年过户,半年后孙同也结束试用期,拿到北京户口了,这中间任何一个环节,都绝不能掉链子。
故事的爆发点,来自郑多多。郑多多生性放浪,原本已经要和门当户对的对象高璐结婚了,还去追中学时代的女神莫默。孙同和郑多多同住,为了替郑多多遮掩,煞费苦心,但最终还是免不了穿帮。
▲郑多多由刘迅扮演。荷尔蒙旺盛的浪子,他演得非常自如。
在安慰莫默的过程中,两个人互生情愫。问题来了,如果和莫默在一起,工作就没了,户口也没了,他妈妈的百年大计就要垮塌了。
郑多多在不停地说谎,孙同也在不停地说谎。孙同的妈妈更是用谎言搭建起了一个海市蜃楼,在孙同的境况上说谎,帮助郑多多说谎,甚至在孙同的异性缘上说谎,对高璐的表姐说:他跟女孩子站得太近都会脸红。
而且,说谎这事,是个系统工程,即便你自己不说谎,也要替别人圆谎,或者在别人的谎言系统里扮演个角色。说了一个谎,就要用十个谎言来圆,就像莫默说的:“干一次这种事就会干一辈子这种事,以后为了升官,为了小孩上学,都要说谎。”
▲孙同在故事里的几个高光时刻,都出现在他唱歌的时候。他有个成为音乐人的梦想,白天在公司上班,晚上在朋友酒吧兼职唱歌,而且得到了著名音乐人梁翘柏(就由梁老师本人扮演)的赏识,获得了试唱的机会。弹吉他唱歌的段落,是吴昱瀚亲身上阵演出的,歌也是他本身唱的。
但莫默,一个耿直的北京大妞,不喜欢说谎,即便她也不过是来自普通人家,并非孙同理解的“生在天上了”的那种人,但她对行长毫不谄媚巴结,对孙同有所期待,她反复问孙同:“你现在就问问你自己是怎么想的,别管别人行吗?”
换句话说,你就不要在别人的谎言系统里,充当螺丝钉、脚手架了行吗?
但孙同虽然生性纯良,温柔体贴,有才华,但他太软弱了,人的软弱很快就会被别人发现,一旦软弱被发现了,就会被拉进谎言系统,去充当螺丝钉。
▲谎言的结果是不可逆的,一场婚礼即将举行。木已成舟之后,揭穿谎言的代价更大。
这个螺丝钉,一旦当上了,脱身就难了,你会发现,哪怕自己一点小小的不合作,都会导致整个系统的垮塌,谎言大厦的垮塌,会让自己的亲人朋友陷入危机,而自己也会瞬间陷入大坑,被人指责为不忠不义。
他一旦口吐真言,郑多多的婚事就完了,他跟郑多多的友谊也就完了,工作也就没了,户口鸡飞蛋打,他母亲的房子也就白卖了,卖了房子的母亲,不得不攥着钱住在姥爷家。谎言这个东西,也会慢慢开枝散叶,渐渐变成和所有人有染,让所有人都成为它的股东。
所以孙同痛苦地撕扯着头发,质问莫默也质问身边所有人:你们要我怎么办?你们为什么都不为我想想。
也不知他想到没有,吸引了身边人,让他们拉他入伙,一起修建谎言大厦的,就是他的软弱。软弱是谎言的助燃剂。
▲孙同送给莫默的是宜家的玫瑰花,还带着吊牌。
莫默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发现了这一点,所以,她要让他勇敢起来,把他从这个泥坑里拉出来,让他从谎言大厦里抽身,哪怕大厦垮塌了也无所谓。她毫不留情地指出,孙同的软弱,是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了,也把自己在这个谎言体系里的作用看得太重要了。
于是,在医院里,在这样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场所,在护士围观,病人倒是非的情况下,莫默当起了医生,质问孙同,不合作又怎么样,不说谎又会怎么样?“就活不下去了吗,就没饭吃了吗?”
她才是真正的医生。
真正的感情,就得是这个样子,不是请客吃饭,不是花前月下,甚至也不只是财富的并购重组,这些都不重要,感情其实是观念的冲击,是思维的博弈,是价值观的融合,是天崩地裂的精神控制和反控制。
越过请客吃饭和房子票子这个阶段之后,你会发现,观念、思维、价值观,才是两个人融合的根本,也是分歧的根本。两个人在一起之后的风起云涌波澜壮阔,固然来自钱来钱往,更多时候,是来自观念和价值观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引起的你死我活。
恋爱不是请客吃饭,而是精神世界里一场你死我活的战斗和博弈。
▲揭穿谎言之后,爱情有了瑕疵,再也回不到到最心无杂念的时候,但也许这样才最真实。
所以,这是“半个喜剧”,因为,故事的前半段,的确是喜剧,笑料都非常生活化,非常自然,让人笑得非常舒展,一点都不防备,而不像有些喜剧,你笑得很防备,你知道自己被算计了,你的笑,是他们精打细算倾情操纵的结果,《半个喜剧》,让人笑得特别清新,特别舒畅。
《半个喜剧》的前半段,是喜剧,但不是普通喜剧,它情节的动力,矛盾的起因,都来自性,这个令人苦恼的东西。很多地方,让人想起好莱坞经典的性喜剧,以及中国那些用婚姻爱情问题掩护着性问题的婚恋喜剧。
但到了后半段,它就是几个人在精神世界里的博弈和战斗了。
说谎,还是不说?揭穿谎言,还是维系谎言系统?在谎言系统里当个棋子,换个安稳的生活,还是抽身而去,去过更好的生活?
是听从莫默的苦口婆心,还是遵从自己的意愿,是把别人的意愿当做自己的意愿,还是挖掘自己意愿里那些龌龊的部分?是建造巴别塔,还是建造谎言大厦?是勇敢起来,达观一点?还是要继续软弱,目光闪躲?
就像日本作家白石一文的小说集《爱是谎言》的主题:“ 忠实地爱下去,还是老实地活下去?”
忠实地爱,就是揭穿谎言,抖落自己生活里的杂芜,老实地活,就是继续在谎言大厦奔走,当螺丝钉,站好一班又一班岗。
▲高璐由汤敏扮演。
在故事的最后,所有人都要做出自己的选择。
就像白石一文借助小说主人公之口说的:“即便如此,无论如何我仍希望和俊一起活下去。完全不是因为人生很重要,所以要过得有意义之类的理由。只是,在这个悲惨得无可救药的世界上,我希望自己至少能够相信一件事。”
在完成相信之前,要经历一番苦斗。
▲主创团队,编剧和导演都在。
就像《半个喜剧》里一个意味深长的细节(这个片子里有很多好玩的细节,生活化又另有意味),莫默带着孙同去配眼镜,两个人在柜台前面,一边对着镜子试眼镜,一边说话,两个人的头和身子来了个错位。他们换头了。
这就是爱,爱是换头术,爱一个人,就要换掉他的软弱,换掉他的失败,让他走出亲人朋友布下的天罗地网,以及谎言大厦。
爱情很少一开始就是爱情,它通常是从别的什么东西开始的,那些也很美好也让人念念不忘,但毕竟还不是爱情。
这个电影里的孙同和莫默爱得死去活来,但不得不承认相遇之初他们之间的还不是爱情。激情和歉意不是,安慰和感动不是,互诉衷肠和情趣相投不是。爱情就是爱情,不是什么别的东西,总有情人前赴后继,把别的误读作爱情,那是无数不幸的源头。
意料之中,孙同和莫默开始拍拖,甜字当头蜜意万种,看得人心情舒畅。经历过屈辱和崩溃和各种鬼马狗血,他们的关系确定得如此之快,好像是一种及时的疗伤,好像已经苦尽甘来,再迈一步就是地久天长。
但别忘了,这时他们还来得及确认最重要的东西。因为我弹你听我唱你哭不等于爱情,一起买墨镜买醉不等于爱情,送身份证和见家长,牵手接吻拥抱上床,逛沙滩轧马路听演唱,在宜家一起选家居,这些都不能等于爱情。
电影在那个时候有一种甜蜜和残酷并存的虚幻,在于他们如此笃定爱情牢不可破,哪怕心里隐约也有不安。明明这些相处是如此美妙,明明眼前看到对方就感到人生无憾。当他们只想沉溺在如胶似漆的幻觉里,世界已经悄悄亮出獠牙。
孙同不是小孩,他料到这段感情不会得到太多祝福,但从没有想过会如此艰辛。尽管他一次次咬牙说出,别的可以,跟她分手办不到。但他发现这种坚持是如此无力,因为他其实从来不曾不加干扰地对待过这段他声称是爱情的关系。
于是那一刻他终于沸腾爆裂,他剥去世界加诸给他内心的一切,他踢掉皮鞋,脱掉西装,甩掉工作和户口和首付,让功名利禄和虚情假意都见鬼去。他什么都不要了,他如愿以偿什么都没有了,但他也挣脱了镣铐枷锁,这个时候他终于可以确认自己的内心。
我俩什么关系啊?爱情关系!这次他脱口而出,斩钉截铁。再也没有试一试,没有可不可以,没有等等看,没有遮掩和隐瞒。我爱你,我无比确定,就是现在此刻,昭告天下。
然后就是牵手,就是更多的吻,就是浪漫的歌曲,旧床垫也会换成新的。奇怪的是这时候我脑中突然响起了裴经理的声音:英雄出少年啊。
那么少年,好样的!
电影一开场,我就是捏着鼻子看了,虽然我知道莫莫被睡是为了增加冲突和矛盾,可是刚一出场就被睡了,这样一个人物设定,让我觉得莫莫和那个刚和多多滚床单的女人没什么两样。
哪怕以前是同学,哪怕流着原来的书包,也是没有任何感情基础的,第一次美其名曰误会重重的约会,就和多多睡了。
这样的女主根本就立不住,因为这样随便的女人,后期就算再多粉饰,依然会让我觉得不值,总有一种老实人接盘的错觉。
也正是这样,我断定,这电影应该很难火起来,因为设定太让人难受,不太符合普通人的三观。
也正是这个起点的挫败,让我觉得后来得知真相的莫莫歇斯底里是那么的无趣和可笑。
你们充其量是个PAO友的关系,凭什么要求人家对你死心塌地,怪只怪你给的太随便了。
大家不要说我屁股歪,我不是给多多这个渣滓辩解,是就事论事,并不否认郑多多的渣。
再后来电影给了孙同酒吧唱歌的镜头。
这里就要点出孙同的腹黑设定了,同时也是腹黑布局的开始。
孙同原本是依靠郑多多在北京生存下来的,可以说没了郑多多他什么都不是,同时他心里比谁都明白,他就是郑多多的一条狗,莫莫爆发说出来,实际上是给观众点题。
孙同他和郑多多一个屋檐下,他能当狗是因为他老实内向,听话服从,爱好音乐喜欢唱歌,有理想有报复,同时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大家可能忽视了,那就是孙同不谈恋爱不沾花惹草。
这才是最重要的。、
郑多多是个渣滓,滥情而且控制欲极强,对女人有极强的占有欲,所以就是不要的,也不愿意别人玩。
郑多多很烂,几乎是见到的女人都爱,所以他的圈子几乎都是他的狩猎圈,他不希望有任何男人和他撞衫。
孙同不谈恋爱,并不是不想,而是不敢,因为周围的女人都是郑多多的,
就算他侥幸遇到郑多多圈外的女人也是一样,因为他不管和哪个女人谈恋爱,最后只有两个结果,一个是被郑多多挖了墙角,要不就是被绿。
孙同也是个男人,郑多多这个楷模在前,他一样想拥有那样的生活,只是条件不容许。
酒吧里有人要买歌,这就给了他一点希望,只要他的歌能卖掉,以后就有了自食其力的能力,就有了挣脱郑多多羽翼的条件。
只可惜现实是残酷的,他的歌发出去后就没有了回音。
不过他录歌却让莫莫感动了,没有再继续哭闹,转而离开了。
这时候一个细节出现了,那就是厚度达到小两万的人民币,上面写着修电脑,还有就是后来提起的,莫莫的身份证也丢在了屋里,被孙同找到了。
这里就有了两点被暴露了出来,第一,莫莫很有钱,随时身上能带着上万现金,而且有着一份高薪的工作,第二就是拥有北京的户口,和莫莫结婚就可以得到北京户口了。
莫莫虽然不如郑多多,可一样能满足孙同钱和户口的需求,最主要的,可以摆脱给郑多多做狗的命运。
接下来偶遇莫莫相亲,孙同其实可以有很多种方式解决,可是却用了武力,而且大家注意,他是挨打的。
女人都会心疼为自己打架的男人,被打的越伤就越心疼,这就是孙同的计划。
导演为什么找常远这样一个细瘦的人来演相亲对象,就是为了衬托孙同被打的戏码有多假。
可这样拙劣的戏码,一样让莫莫感动了,而且再次花钱给孙同买了眼镜,还一下买了好几副墨镜,这再次向观众表明,莫莫很有钱。
莫莫很有钱,背景户口,然后孙同根据身份证地址找过去,发现莫莫还有房。
钱,房子,户口,都有了,孙同立刻当着莫莫妈的面追求了莫莫,不仅能够表现诚心,还能给老人留下很好的印象,用心何等的精密。
果然孙同把莫莫拿下了。
而且两人亲密戏的对话,很多人会以为两人的打荤是为了喜剧效果,可实际上却是在告诉观众,孙同并不是那么纯情,虽然没有谈过恋爱,可在酒吧那样的地方当主唱,那很可能有女人做深入交流的。
有了莫莫,也就有了房子,户口和钱,孙同的底气足了,所以才有了后来的和郑多多闹翻。
这里从郑多多的语气和态度就能看出来,两人以前肯定有过争执,最后都是孙同服软认错,这个在借衣服的时候就有小伏笔。
郑多多看似生气兄弟情谊,实际上是在生气孙同这条狗不听话。
原本孙同打算彻底决裂,结果他妈给了一个反背杀,竟然卖了老家的房子来北京了。
孙同不可能带着老妈一起去莫莫家里同居,还有他妈也根本不接受莫莫,还要付首付买房子,这就背上了沉重的房贷。
原本的计划土崩瓦解,他妈假意分手的计划实际也是他的计划,要不然也不会有医院里的一出戏,只是他劝解莫莫失败了,所以只能放弃了莫莫,回到了郑多多那里。
随后就是郑多多结婚,期间上司的旁敲侧击挖苦,郑多多的颐指气使,他接触女人被郑多多赶走,母亲的下人姿态,一个个的压在他心头,让他愤怒了,并且精心准备了最后的反杀。
这就是最后的高潮部分,那个婚宴现场,孙同以无比伟岸高大上的姿态,揭穿了郑多多人面兽心滥情无度的真面目。
很多人都为之感动大声叫好,可实际上是腹黑男孙同的局,这从高璐伤心欲绝的那句话就能听出来:
“为什么不早告诉我?“
那个场合,那个地点,按照礼俗结婚证都领了,酒席不过是形式,说出来本身就是最大的伤害。
郑多多是渣男,可孙同也好不到哪去,说到底是无比自私的行为。
孙同是借机向郑多多报复,想要发泄做了那么多年狗的郁气。
还有是为了挽回莫莫,动静闹得越大,莫莫越会和他重归于好,而且还能拿到一把尚方宝剑。
以后就能说我都为你把郑多多的婚礼都搅黄了,我牺牲那么大,凭什么不对我好。
正如最后孙同和莫莫的玩笑,你凭什么不养我?
看似玩笑,可实际上已经是再说他心里的想法了。
为什么孙同会这样,因为他能在莫莫那里得到户口,还能在没有找到工作之前得到生活的保障。
也就是吃软饭,所以在没有直起腰之前,他需要一个在莫莫面前挺直腰板的尚方宝剑,所以才会有婚礼揭发郑多多。
孙同不想做狗了,以他的条件只能靠莫莫实现,又不想做被轻视的小白脸,才会策划了这次以爱为名的叛变。
婚宴的事情并不是突发,这从孙同发出多多和莫莫的合照就能看出来,此事早就有所预谋。
最后在电梯里,他妈妈再次装病,孙同却是不管不顾了,这和医院的事情前后呼应,更说明了孙同有意配合老妈打苦情牌,想要逼迫莫莫同意假分手,想要工作,户口,钱,房子,女人都要。
虽然医院的计划没有得逞,不过现在孙同依然得到了户口,钱,房子,和女人,对于他来说,也算是一步登天了。
而且尚方宝剑在手,莫莫还会心中感动,对他会很好,比起在郑多多那里摇尾乞怜,孙同真正实现了逆风大反派。
3.5 这部竟然是开心麻花电影里迄今最让我喜欢的。从第一场戏开始,戏点就密密麻麻地涌上来,无巧不成书,三个主角间的关系拉扯被处理得非常鲜明。就在你以为它朝着一部爱情喜剧的方向发展时,片如其名,是“半部喜剧”。原来前半部皆为伏笔,完成铺垫后火速扭转为对一个个社会痛点的精准打击,轻巧却又有力。一个年轻人,要如何在城市里有尊严地活下去、扎下根?这不是小问题,而是我们大多数人都要面对的时代症候。
1你就是个普通的实习生,领导连你送的礼都不想收。但只要你有一个有背景的哥们儿,领导就会反过来请你吃饭。没有触犯他的利益的时候,你就是他好哥们儿。要是触犯了他的利益,你就只是一条狗。很多时候我们被逼无奈只能做一条狗。但做狗做久了,还是想做一回人。2女人都是福尔摩斯,你以为一切都天衣无缝,但总会露出破绽的。要想不被发现出轨,唯一的办法就是不要出轨。3父母总是喜欢催婚,总是问你有没有喜欢的人。喜欢有个屁用。因为不是你在谈恋爱,是你父母在谈恋爱。你喜不喜欢是次要的,关键是你父母喜不喜欢。4“你想要的我全都满足你了。”“是我想要的吗?房子是我住吗?都是你自己做的决定,不要埋怨我。”叫你要有骨气的是她,叫你不要招惹多多的是她,事后推卸责任的还是她。听父母的话有什么用,听从自己的内心才是正解。
除了真实且微妙地展示这个社会的龃龉外,更令人惊喜的是这部电影里对影像化的尝试:莫默与孙同在眼镜店里隔着展柜对话的那场戏,镜子用的真妙啊。
贺岁档最佳+开心麻花系列最佳 虽是闹剧开场,却没有一味地停留在闹腾。从约会中看音乐节逛宜家,到和恋人和父母争吵的对话,处处充盈着真实。再放置到阶级差异的现实背景下,更突显剧作的深度。嬉笑怒骂过后依旧动人,源自对生活的洞察和创作的真诚。男二演得太他妈好了!PUA本A!渣成这样都让人觉得有魅力!
片如其名—“半个喜剧”!言外之意,其实有点对标“好的喜剧内核是悲剧”这句话的意思。当然,剧作上也确实是按照这一思路展开的,将喜剧与现实生活进行了巧妙的嫁接,看起来更像是《驴得水》与《夏洛特烦恼》的融合:一半的喜剧,然后另一半留给观众生活的思考,没那么放飞自我,也没那么沉重。至于喜剧的呈现方式,则是妙用巧合,借用错位与反差,记忆最深的一个情节是配眼镜那段,镜面巧妙搭配男女主,将两人的性格和性别来了巧妙隐喻。虽然半个喜剧,但值得一看!3.5。PS:没想到年末电影院贡献俩世纪渣男,一个叫胡建平,一个叫郑多多!
驴得水主创掌舵,故事层次丰富而有趣。北漂、落户、靠关系,一边是需要包庇的兄弟同时吃人嘴短,另一边是爱情同时需要坦然率真,这样看似荒谬于生活的人物关系,实则都是生活的精准投射。“我生在水沟里,你下来看看什么都知道了”,鞭辟入里的半个喜剧,直面人生困境的价值抉择。
用一个典型好莱坞喜剧的壳,讲述了一个接地气的中国故事,造就了一部最具有现实主义的开心麻花作品,前100分钟的嬉笑真的荒诞吗?仔细想一想,你周遭的现实或许有过之无不及。当然,毕竟是喜剧,所以故事最后还是有了一个近乎英雄主义的结尾,算是平凡的人们在幻想中对残酷现实的最后一声嘶吼。任素汐果然还是在开心麻花电影中发挥得更加游刃有余,但最喜欢的还是孙同这个角色,不是因为他最后做了你我敢想不敢做的事,而是他前面的表演真实到令人心痛。这部电影还教给你如何看透PUA男的招数,醒醒吧女同胞们,面对PUA男,要相信你的每一次第六感都是对的。
《半个喜剧》,是我心目中的剧本教科书。前半有一种癫狂狂欢的喜剧气质,人物被丢进一个又一个险象环生应接不暇,过山车似,紧凑而激烈。一幕幕严格结构,而在幕与幕的间隙,有气口,松下来,透出一口大气,一个陌生人唱的歌,不为你而唱,又在抚慰你的心。眼泪容易崩不住。后半则是残酷,尖锐,《驴得水》那种直指人心,质问国民性的尖锐,它质问恶人,也质问怂人,好人微弱的光环碎裂掉落,我觉得它质问的是我们这个互相回护依偎权力的人情社会,以一个故事的容量。我们依偎权力,吮吸权力,同时权力榨取了我们,碾压了我们。我们没有我们以为的那么无辜。这是我最喜欢的电影之一种,打开房门,光线进来,让我们与房间里的大象直面,不能假装它不在场。这是我们的命运,悲喜难分。
生理不适,如坐针毡。我很好奇,9012年了,女性观众看到这样的电影真的不会觉得被冒犯吗?
整体非常工整,把角色置入窘境和尴尬之中制造笑料的方式也完成得不错,在包袱之外还想引出一点关于自身的正直与社会普遍潜规则之间的抉择问题。但这故事有个大bug,孙同被妈妈逼迫放弃爱情的理由是郑多多钳制他的工作和户口。电影想把这个制造成困境,但这不是困境。先不论那种糊口工作到处好找,只说户口,唯二用途就是买房不用等五年以及孩子上学方便,可莫默是北京人啊,孙同直接跟她结婚,爱情现实全都解决啊。孩子跟妈妈落户,房子以家庭为单位买二套,过十年自己随伴侣落户,同时摆脱价值观不合的哥们。一举多得。难道不是吗?
《奇葩说》辩题:刚交往的喜欢的女朋友和争取许久的北京户口、工作,我要选择哪个?!
大型PUA现场。稳固的男性联盟。所有关系都是对权力逻辑的效仿。优越的北京人。结尾反转不是来自自省,而是捍卫男性自尊。他们叫它现实。
全片的核心喜剧技巧是错位,很小品(还真就请来了海燕)。影片有意在做强化,来了一连串的误会,并不断推动人物关系的展开。调度也都是舞台范儿的,比较精彩的一笔是眼镜店“以我之身配你之首”的正反打段落。真正提升电影品质的是后面现实部分的讨论。郑多多是世故现实,莫默是理想主义,孙同是夹在两个极端之间的大多数。开头还挺猛的,现实诱奸了理想主义。而从后续剧情看,影片呈现了华语片维度里比较健康的性观念。再值得肯定的是它的“冒犯性”,你臣服于现实,现实就有借口堵你的嘴,直至你敢于向它挥拳。可惜困境的化解方式有些草率。高璐好漂亮。
这世界就是有装病的大夫,看戏的护士,姓付的正总和姓郑的副总。也有卖房把你送上天堂的母亲,上去了就下不来。有拿刀架在你脖子上的兄弟,架上了就还不清。这世界就是有人生在天上,有人生在泥地,有人爱一个还不满足,有人丢了书包以为是爱情。当我们把脚陷入谎言的垃圾桶,至少应该学着勇敢拔出来。
国内少有的既接地气又三观正确的商业类型片,了不起!真正触及了人生成长中的种种问题:经济、阶级、身份、利益和人情世故。它告诉我们,人活一世,贵在真实,不要为自己的各种理由与掩饰找借口——虽然我自诩自己是个善良的人,但在电影中我也看到了与人相处中时常伪善和油腻的样子。有时候,我也告诉自己,万事的无奈都是有理由的,力不能逮,因此于喜剧的外壳之外,这部电影对我而言,或者对大多数人而言都是一个十足的悲剧。大家在笑声和若有所思的感慨中离场,生活一切照旧。
7分,前半段在剧作上设计得还挺有趣的,各种巧合带来的喜感。后面则转入社会话题,比之前的驴得水,这部在话题上,相对更有实感。另外,男主真的很可爱,不错,原来他是《李茶的姑妈》的导演。那就继续做演员吧。
“在金钱、权力面前,最先被牺牲掉的,往往是感情”,五年前当我明白了这句话的时候,就彻底离开了北京。
1、开心麻花系列最佳,真诚落地、言之有物的时代喜剧。两室一厅一厨房一浴室,开篇在极简的空间中将人物身份关系的错位发挥到极致。爆笑-甜宠-扎心,三段风格的转变自然轻巧,当人物的阶级属性被一点点撕开,夸张的“戏剧”真正成为“现实”的投射。依然有表意过于直白的问题,但扎实的人物支撑足以掩盖缺陷。男主角太可爱了我可以。Ps:终于把彭磊的歌用对了地方我甚感欣慰!2、有PUA,有城乡鄙视链,有性别权力的倾轧,但为什么是半个喜剧?恰恰是非喜剧的另一半在尝试非口号化的催人深省。如果要在喜剧电影中挑Stereotype的刺,那这个世界就不存在喜剧了。现实世界明明那么多偏见,为什么置放在电影中就要承受道德的鞭笞。《婚姻故事》难道没有对性别的刻板印象?《喜剧之王》的柳飘飘难道没有?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
实话说,赞美都给素汐,是一部完成度很高的电影,也是票房上会有惊喜的电影,这样一个敏感细腻又质朴的团队值得这样的成功。但私心里,希望我们的才华和作品,给更勇敢和更有光芒的人。
A.选择好基友,有工作,可升职加薪,有北京户口,老妈把东北老家的房子卖了,给他在北京买房付首付,跟基友老婆的表姐结婚,走上人生巅峰。B.选择北京女人任素汐,房子现成的,北京户口早晚的事,老妈不用再卖老家的房子了,他有了爱情,还可以追求唱歌的音乐梦想,走上人生巅峰!连医院里看热闹的路人都知道怎么选,那编剧这么折腾半天,男主角的选择有什么真正的风险和困难吗?反正他横竖都是拥有北京户口走上人生巅峰啊!如果让任素汐的角色没有北京户口,一样是外地人,那才是真的挑战,真的难选,需要男主角纠结,选择了一个外地女人就是一无所有从零开始。原来编剧折腾了那么久,套用loser做自己的戏码就是为了给渣男洗白啊,医院那场戏反正是救不回来了。其实还是开心麻花那种三观有点清奇的喜剧,越想越不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