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松石耳钉
可以在影院看到这样的片子觉得很难得,对那段历史,只知道一个大概,撇开政治的一切,看到那么多喇嘛,活佛,贵族离开西藏,被迫到一个陌生的国度生活,觉得挺难过。多哲活佛并没有回答是否有替身的问题,只是含泪道,我的转世在西藏。但他却圆寂他乡,他的转世肯定暂时找不到了。
不管有无宗教,每一个人都应该是自己,名字的意义在这种时候总是挺身而出,无数的电影,无数的小说都用无数的方式扯过这个问题。老梗。
哈,我还是喜欢那个贵族少爷,带着一个绿松石的耳钉,喜欢一个长得像张韶涵的仆人,跟进藏看到的很多藏民一样,想法简单,很开心,很快乐的样子。
2 ) 喜欢阿来的必看,腐女必看= =
我觉得这个电影的叙事方式是非大众化得,再加上上映版剪掉不少,有一部分人会很喜欢,有一部分人可能感觉太碎片,不知所云。我是属于非常喜欢的,就算听说剪了很多,但对我来说没有理解障碍,也不觉得跳跃(可能是音乐剧,多线叙事的故事看多了,对我来说这还不算跳的厉害的)。
当然也可能是因为我本人很喜欢阿来的书,他的尘埃落定我中学时期都翻烂了,从小买的科幻世界很长一段时间他是主编……加上《空山》,《格萨尔王》……藏族小说看多了,看电影就会各种脑补,就像看《尘埃落定》的同人剧即视感,汗……
对于腐女,我只想说:双男主竹马竹马主仆设定中间相爱相杀妹子炮灰最后好兄弟一辈子……看不看你们看着办吧,反正我是被有些镜头闪瞎了。
3 ) 关于宗教,关于变通
这部电影让我更了解西藏的历史,解放后当地人和汉人的矛盾,佛教,
但是因为长辈们对宗教的不合理理解和运用,让普布无辜的成为丹增的替身,一辈子都在为主人祈福,修行,而没有自我,普布不是没有自我,是被深深的埋在心里最深处,直到刘医生的到来,让他开始有“我”的概念。说道宗教,我觉得我们每个人对于宗教的态度要正确,不能盲目追随,有宗教是件好事,如果不好好认识它,就可能会对自己造成伤害,甚至成为一种诅咒,失去自我,所以我们需要研究他,认识他,像那些达赖错误的运用宗教,等于没有宗教,我觉得佛教的存在是让人觉悟的,不是借着佛教的名义伤害他人的,盲从很容易造成这样的局面,影片中,反共党,不分青红皂白就烧毁别人住处的,殴打汉人孕妇的,这根本不是宗教的本意,是有些权柄怕失去权力去伤害无辜的人,活佛在去世前也说道,仇恨是痛苦的延续,他自己也否认了之前的许多行为。
丹增也是在佛教的家庭环境生长的孩子,只是后来留过洋,接受了更广的教育,虽然他也是一贯的服从,但是对于“替身”一说,对于活佛的话是否永远是对的都产生了怀疑,人是要有怀疑精神的,这样就是一种进步。
另外,我觉得每个人要学会变通,普布的一生有时候觉得特别可惜,他是个善良的人,小时候他对很多事都充满好奇心,对主人照顾有加,让我看到小时候的他们有着非主仆关系的深厚感情---友谊。我一直觉得活佛和其他喇嘛灌输给他的东西,最后成了他的诅咒,一直箍着他,让他胆小懦弱,思想固执不化,别人对他的伤害很让我同情,但是一直活在仇恨和痛苦中也是他的选择,丹增性格和行为也有很多不合适的东西,甚至还强奸了普布的妹妹,最后被普布从山上踢下去,但是他最后忏悔了,没有仇恨普布,还决心回西藏做一名老师。他在性格上还是个积极,能变通的人,还有普布的妹妹最后也被丹增的真诚有点感染,强奸是事实,他也确实是喜欢央金的,回来的时候给他们母女买了很多东西,申称要照顾他们,如果我们一直抱着他是个强奸犯不放,心里充满了怨恨,不肯原谅他,自己同样会不快乐。
4 ) 今生够幸福,不用等来生
非常有幸能看到《西藏天空》2014年4月13日晚的首映。这个电影由阿来编剧,说故事的能力和台词必然不差。整个电影有点主旋律,但作为中国制作的西藏题材电影,较之以往有了非常大的不同。
一,这是我第一次在中国的电影院里看到1959年西藏叛乱、平定、上师和贵族逃亡的场景。当黑夜之中的油灯和船只出现在银幕上(经典逃亡镜头),这种熟悉的画面,曾在马丁斯科塞斯的电影里见过,而中国的影视剧里一向讳莫如深。此刻我非常感动,这体现了如今的官方更加开明和正视历史。
二、对于藏传佛教的演变有了全新的视角。影片末尾,一个活泼的童年活佛为两个男主角加持,先说的是“现在做活佛太累了,都没有时间玩了!”全场都笑了。紧接着,这个稚气的脸上,浮现一种莫测的神情,对两位俗人说:你的心觉得解除,就是解除。好有意思!
三,仓央嘉措的诗有了非爱情的解读。“来生若是有缘,与你在年少时遇见”。这说的不是爱情,而是两个男人自幼纠缠一生的爱恨情仇。
说完亮点,也说说槽点
一,汉女杨医生实在太十项全能了!既会看病,还说得一口好英语,没几年藏语也很流利,结尾还会说上海话(不懂为什么要安排上海话,完全没有任何必要,反而显得很奇怪,即使是上影投资的也没必要这么卖萌吧)。这种人才,即使是在当今也是很难得的,更何况在60年前,何况还几十年奋斗在一线基层,牛X到不是真的!作为去过西藏,也接触过一些援藏干部的我,觉得这个实在是不大可信。
二、文革那段太轻描淡写了。庄园的少爷1965年从印度回到西藏,接下来他会遭遇什么样的对待,熟悉历史的人都可想而知。但影片中他几乎没受到太大的冲击,作为旧西藏贵族少爷竟能全身而退,安然度过文革,不可思议。当然,影片这样拍也可能是因为有一些敏感的原因~~~
三、男一号普布的情绪似乎不大稳定。也许导演想表现他纠结、痛苦和抗争的心理世界,原谅我只看到他情绪不大稳定的事实。
5 ) 只为途中与你相遇—我看《西藏天空》
只为途中与你相遇—我看《西藏天空》
电影艺术的魅力在于,导演用他的内心、领悟、技巧诠释着一个故事,而观影的每个人却可以有不同的感受,正所谓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我们爱上某部电影,也许只是爱上了影片中那个自己或他人的影子。今天的上海,潮湿闷热,可是走出影院的心情却是清澄明净,因为喜欢《西藏天空》。
历史的洪流轰轰烈烈地往前簇拥着,相对而言,个人力量实在过于薄弱。所以尽管影片对农奴制度、和平解放、叛逃事件、文革运动等等,大部分时间在轻描淡写,但还是看到了背后的凝重与不安。只是如果不过分带上政治烙印、宗教问题、民族矛盾,可不可以说,这部片子只是纯纯粹粹地讲述了两个藏族男人40年的爱恨情仇,充满文艺情调,更何况藏地天空这样蓝、星光这样亮、风景这样美!
40年前的少爷和仆人虽然基于年岁相当,互为友爱,但是表面上的功夫也需做足。主子高高在上,仆人言听计从。身份的悬殊,导致两个人渐行渐远。少爷继续过着富足的生活,而仆人则以少爷替身名义出家修行。当解放军入藏后,他们两个人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变化。(虽然少爷的改变略有突兀,但我暗自猜想是因为剪辑的缘故)少爷开始同情解放军,也愿意慢慢融入新社会;仆人起初则是一味愚忠活佛,为修来世不断诵经祈福。然而在发生一系列的事件后,两个人的命运都发生了转变。原本愚忠的仆人终于恨得要举枪击杀少爷,仇恨让他忘记了曾经固守的等级观念。无奈中,少爷只得远走他国,仆人则还俗恢复本名。也许日子原本可以这样平淡渡过,但是故事总是需要不断冲突与制造煽情点。于是为了喜欢的女人以及意外出生的女儿,少爷重返家乡执教。尽管女人、仆人都未曾真正原谅、接纳他,但是他还是默默地支持下来、渡过了一次次难关。其实对于他的做法,说是渐悟也好,顿悟也罢,谁又能说得清。
最后的结尾,是两个男人重新站在了当年的山坡上,穿过四十年的风尘岁月,越过四十年的爱恨情仇,再次坦然面对布达拉宫,而仆人在少年时曾许下的来世愿望早已实现。
纵观整部片子,我觉得其实少爷才是亮点,才是中心。他的出彩演绎,把原本是主角的普布也压了下去。我身边的朋友也低低地说,丹增一定可以拿影帝。
仓央嘉措曾经说过“世间事旧得不能再旧了,却依旧落花流水。”诚然,很多时候,你只是回过头时,才会惊觉你曾经经历过的一切,都是人生中美好的过往。而更为美好的是,身边始终有人陪伴。我们总是逃不开一些东西,比如在憧憬爱的岁月里邂逅莉香;比如在日渐成熟的时光里遭遇《西藏天空》。
我一路行走,只为途中与你相遇,而当华美的叶片落尽,生命的脉络才历历可见!
6 ) <追风筝的人>Tibet Version -主仆两人的心灵救赎
大晚上看完了整部片子,突然感觉很释然,渐渐的松了一口气,影评绕了很多的圈阐述了一个宗教里最难解释的问题:我是谁?
这也是小仆人普布一直在追问自己的问题,导演用了各种技巧来诠释时代变迁背景下下人心的变化,我非常喜欢导演在甘赞落崖后用他在马背上的视角看整个西藏的镜头语言,这不禁让我想起来多年前那部同样讲主仆关系的《追风筝的人》和讲岁月流转的《活着》,我相信每一个人都能在这部剧里找到自己的影子。
我们活着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替比人赎罪还是还是为了替自己赎罪?历史在我们看来遥远而有深邃,但是我们都是能改变历史的那一粒沙啊!
很多去过西藏的朋友都说灵魂得到了升华,问他们为什么,他们只说那里的天空太蓝了,我想了很久,其实灵魂解放跟蓝天没有什么关系,有关系的是,你是否舍得和放下,普布每日诵经修后世,当他渐渐意识到这后世是为了主人而修时,他舍不得了,他也放不下了,他无力的想要要回自己的名字,但是无论时光如何改变,别人还是把他看成主人的替身~~只有四十多年之后,他在最后原谅了主人,他也是在最后一刻原谅了自己。
杨医生是整个片子里最大的智者,是她指出了:别人怎么看你是没有关系的,重要的是你怎么看待自己。
回想我们每一个,我们都在扮演谁?我们在别人的眼中又是谁?我们演了太多会不会变成那个人?没有答案,最后导演用戏谑的手法让一个小孩子当活佛宽慰两个伤痕累累的心灵,不过当小孩子说:“当活佛太累了,我都没有时间玩了”,我以为导演是想讥讽宗教,但后来小孩子正襟危坐,为二人解开心结,我才知道,所谓人生的箴言不用人教,无论是孩童还是智叟,其实答案就在你自己心里。
片子唯一的大爱是央金,这里就不透她的故事了,我只想说,勇敢的女人在任何片子里都有,央金让我体会了勇敢之外的坚贞。
狗血洒得多了就猎奇了。
每次切换语言时真要笑死好吧好像是谢晋西藏班的那倒是演得不错 两位男主的名字音调和好爱演表情深深在脑海!!!
听了一串串的藏语、英语,没想到最后会出现的竟是沪语(而非汉语),一整个惊喜?!说实话,拍得还真不错,看得我眼泪横流。内容仿佛是《西藏秘密》的精华浓缩版。
由于涉及到太多敏感话题,因此这片被剪得七零八落让人失望也不足为奇,不过如果换个角度,当做BL片来看竟然毫无违和感,除了央金线十足多余外,在西藏社会变革的历史大洪流背景下,丹增少爷和农奴普布相亲相爱相恨相杀一生的故事真心让人动容。★★★
東土人士拍攝的西藏題材影片註定只能囫於主旋律,表面上想通過兩個階層在不同歷史時期的際遇探討挖掘人性之解放,實際只是拿了鏟子做了個意欲深挖假動作,不過在地上划了幾道淺痕,還是友人概括得好,影片講述的就是少爺房祖名和農奴陳柏霖糾結了兩小時"我是誰"的故事⋯
拍出了旧拉萨市容,拍到了“印度某地”,用了福祸双生的佛教因缘观来讲兄弟情谊纠葛,全片藏语对白,有史诗电影的跨度,都是给人好感的亮点。让人不痛快的地方,一是各种敏感话题将片子的情节切割得支离破碎,二是意识形态限制了反映现实的厚度和深度,如果说这两者实属不得已,那么第三点,为啥一个“干坏事”就要去推孕妇下台阶?一个不想跟家庭逃亡就要去强奸女奴?就真是让人莫名奇妙的剧情了。这两个人物就算有诸般缺点,总还算是天良未泯吧。
双主体性
重點在哪裡呀重點在哪裡?把主題定的寬泛且具有政治色彩的結果就是一會兒說家族恩怨 一會兒說兒女情長 不明所以。
要是有好点的纪录片就好了 前半段拍得太玄 后半段还行 就算套上那个时空背景 实在不出彩
它像是赛德克巴来,也像是功夫!给我们展现了许多即使自己去西藏再多遍也无法体会的藏族文化与传统!在其中还编制了两个主人公之间寻找自我的心酸过程!期待它在夏威夷,多伦多电影节上的表现!
两个男主角,一个房祖名,一个马景涛的即视感。在天朝,难得有部电影,大家都等着字幕放完再走。
看得出导演是忠实的墨菲定律拥趸,其他还可以,想表达的太多反而,不用我说了。
5.5。有些镜头略奇怪。有些台词出现在大银幕上算进步吧?
对阿来的期望大了,所以有些失望,但总算没有沦为一部西藏风景片。情节上的硬伤就不去说了,故事还ok,除了故事其实阿来还想表达一些其他的,但是受制于一部电影所能容纳的内容有限,感觉没说清楚。当然了,说清楚了就未必能公映了。。。
不正经来说,这就是一对主仆四十年来相亲相爱相杀相逢一笑泯恩仇的纠葛故事。但置身于1944—1980雪域高原的时代变迁中,就看山不是山了。影片想要表达的东西太多,自我觉醒,政教矛盾,信仰冲突,信仰回归,大部分历史事件徘徊在意识形态边缘,以至于难以避免被阉割的命运。少爷才是这部影片的灵魂人物
近几年,讲述关于西藏农奴解放题材的文艺作品不算少数了,《西藏天空》里可以看见原著的影子,更多的是在阐释关于人性自我寻找的过程。
太多的藏族电影都是主创带着优越感拍出来的,利用了那些夺目的风景和质朴的脸庞,却没有走进他们。《西藏天空》是近年唯一一部“平等”的西藏电影、史诗巨片。竟然是导演的大银幕处女作,实属不易。
130分钟的观影过程,仿佛一场生命旅行。质感的画面,风情万种。分明的节奏,流水行云。虽然,阉割的片断让故事的连贯性略打折扣,但纠心的剧情仍然牵动着观者的每一处神经。最为难能可贵的是,它没有站在简单的意识形态和政治的角度,而是将艺术和人文完美融合,用真实的立场还原最初的人性。经典之作
没有风筝的追风筝的孩子。导演说,筹备了4个月,拍摄了4个月,审查了8个月…所以真没必要去盲目黑它了。
烂片预警,看片会看的,一下进来好多人,是单位布置的学习任务吧。浪费了好题材,拍的太难看,非常破碎,一场戏接着一场戏,太用力,情感断裂,完全没法共鸣,里面角色老是在哭,情节莫名其妙。看在这是难得的讲藏汉历史的,加一星,其实我想打1星的,不要进电影院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