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若我离去、后会无期。
你,从来也没有认识过我的你,从这一秒钟起,我就爱上了你。我知道,女人们经常向你这个娇纵惯了的人说这句话。可是请相信我,没有一个女人象我这样死心塌地地、这样舍身忘己地爱过你,我对你从不变心,过去是这样,一直是这样,因为 在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比得上一个孩子暗中怀有的不为人所觉察的爱情,因为这种爱情不抱希望,低声下气,曲意逢迎,委身屈从,热情奔放,这和一个成年妇女的那种欲火炽烈、不知不觉中贪求无厌的爱情完全不同。只有孤独的孩子才能把全部热情集聚起来,其他的人在社交活动中早已滥用了自己的感情,和人亲切交往中早已把感情消磨殆尽,他们经常听人谈论爱情,在小说里常常读到爱情,他们知道,爱情乃是人们共同的命运。他们玩弄爱情,就象摆弄一个玩具,他们夸耀自己恋爱的经历,就象男孩抽了第一支香烟而洋洋得意。可我身边没有别人,我没法向别人诉说我的心事,没有人指点我、提醒我,我毫无阅历,毫无思想准备:我一头栽进我的命运,就象跌进一个深渊。从那一秒钟起,我的心里就只有一个人,就是你。
-------茨威格
这部电影是比较文学课老师放给我们看的。
个人认为这是很好的一部电影,特别是整个画面感,随便截一张图都很有味道,它的构图、感觉(老北京)、色彩,不得不承认台湾著名金牌摄影师李屏宾确实很强悍..
还有它的背景音乐,《琵琶语》,随着剧情的发展,一次次的淡入、淡出...
牵扯着我的心..
诉说着不尽的哀伤...
片头一句话:
男人的一夜,女人的一生..
多么讽刺的一句话..
间接的反应出了整个故事背后的含义,还有男女之间潜在的不平等..
我想,如果我是她,面对他三次的遗忘,可能早已心灰意冷,
可是,女人都是心存幻想的,特别是对于念念不忘、深爱的人,
她以为总有一天他会将她记起,
她以为有了他的孩子,她就可以永远的留住他了,他就再也不能离开她了。
女人就是傻..
傻得让人心疼..
遇到真爱的时候,就把自己放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
她会一直记挂着他,不论何时何地..
只是她忘记了,
记忆,对于某些人来说,刻骨铭心。而对于某些人来说,转瞬即逝。
“时隔八年,我们又在同一个城市,同一个圈子,我常去的地方也是你常去的地方,我常遇见你,我们甚至有共同的朋友,而你又一次忘记我,可怕的陌生,你总是认不出我是谁,而我也已经习惯了...”
可怕的陌生,可怕的习惯..
亲爱的,我是如此爱你.你怎么可以一次又一次地将我忘记..
爱情的距离,就是两颗心的距离..
而所谓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就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试问,若不能心灵相通,若不能拥有一份不语的默契,那爱情,还有什么意义?
一次次的相逢,一次次的幸福,一次次的甜蜜,一次次的微笑,一次次的希望,一次次的伤感,一次次的遗忘..
可是,这就是爱情,飞蛾扑火般的爱情,没有企图,没有私心.
他就是她此生的宿命与劫难,她逃不出的圈.
-值得么?
-在爱情的世界里,没有值不值得,只有愿不愿意..
如果有来世,
我还是要和你相遇,还是要在第一眼就爱上你,
因为这种爱情,燃尽了我一生的热情与希冀,
我不允许它溜走.
如果有来世,
我还是会如此卑微的爱你,即使你从来都没有认识过我,因为那瞬间的甜蜜,已经给我足够的勇气.
如果有来世,我还是愿意离开,成全你自由放纵的灵魂,
只是因为,我爱你,却可以与你无关.
如果有来世,
我还是会用记忆里仅有的那点情愫,来延长我爱情的生命,
在漫长的岁月里任性地等待,
你下一次不经意的眷顾...
反反复复听着徐静蕾不带任何感情的旁白:
我的儿子昨天死了,我们的孩子,现在我在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别的人可以爱,只除了你,可是你是我的什么人啊,你从来也没有认出我是谁,你从我身边走过。你总是走啊,走啊,不断向前走啊。曾经有一度我以为把你抓住了,在孩子身上抓住了你,他一天天长大,他的眉宇之间,他安静时的神态象极了你,可一夜之间他就残忍地撇开我走了,一去永不复回,我又是孤零零的一个人,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孤单。你现在也许知道了,不,你也许只是隐隐感到,我是多么的爱你。可是谁,谁还会在你的生日老给你送白玫瑰呢?花瓶将要空空地供在那里,一年一度在你四周吹拂的微弱的气息,而我轻微的呼吸,也将就此消散。我写不下去了,亲爱的,保重。
现在的我只知道,
一个女人不愿意离开你,只是因为她爱你,
可是,如果你不珍惜,甚至连她仅剩的一点尊严也不珍惜,
那么她的心就会死,
若有一天她离去,将是后会无期..
2 ) 终是不甘心吧
电影很好看,故事也挺感人。一段女人暗恋的故事,只是付出的更多。
一个小女孩爱上一个风流的作家,长大后也进入作家的交往视野,并同居几天。小女孩以为爱情实现,对于作家而言,不过是个倾慕自己的文艺女孩一夜风流罢了。后来作家他往,女孩怀孕生子又逃难,后来成为交际花。多年后,再见,作家早不认识女孩,只把她当作风流对象而已。后来孩子死了,女孩也要死了,写了一封信给作家,告诉他这么多年的爱和自己的生活。
印象很深的一幕除了小女孩长大初与作家相遇时,表现出的纯真美好的恋慕以及初在一起后,幸福的小女人态。就是成为交际花,一夜风流后作家给了钱,女孩将钱还给了管家。那样卑微的爱中只有这么一点自尊,这是一夜平等的爱。
都说,暗恋是“我爱你,但与你无关”,女孩最后还是写这样一封信,终是不甘心的吧。
其实,有点矫情了,既然愿意选择这样无对等、无回报的爱,终要自己承担。临死前转嫁了这样一份沉重给作家,也是一些发泄与报复吧。
3 )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不得不说,这是不让人心碎的电影,让人慨叹女人的命运。她的一生都在爱着这个对情感并不忠贞的作家,她对于他而言终归是个陌生人,她只是曾经存在于作家的生命中,而他却是永恒于女人的生命中,只要他召唤,她即便是在坟墓里也会攒出一股力量去见他——尽管以后他可能不再记得她是谁。我将其理解为童年的阴影,她遇见他时年龄方小,爱上了就不会放下了,是属于一个小孩子的执拗与较真,是一个真实的梦境,让她小心维护,尽管对他人而言,是多么卑微。张爱玲说:“喜欢一个人,会卑微到尘埃里,然后开出花来。”我想这女子炙热的情感,把她变成了尘埃,虽然最后没有花开。
故事里的作家是健忘的,他甚至不记得自己的生日。他喜欢和女人们逢场作戏,然后失忆。这也是他的悲哀,他失去了最纯洁的爱,失去了他的孩子,失去了陌生的女人。或许是他太过浪漫,喜爱放浪形骸,洒脱不羁。他很博学,却无法掩饰人性中的软弱。也许这也是时代所造成的悲剧吧。
我很喜欢整部影片娓娓到来的叙述方式,因为这是再合适不过的方式,是如此,也只能是如此。背景音乐很是古典,舒缓却又不失波澜,使人感到情感的变化,与缠绵悱恻,当然还有些许说不清道不明的喜悦与悲凉。整部影片是平淡的,隐隐约约有暗流在涌动,最终在故事的结尾骤然爆发,让人酸楚。色调是发旧的,像是我们在裱画时刷过了一层浆,淡淡的土黄色——老照片的颜色,是源于影片讲的本来就是很久以前的故事。
4 ) 一个临死女人的爱情告白
爱情从来就不是对等的。我留给你的回忆,和你留给我的回忆,因爱的多少、深浅,是那么的天差地别。你刻骨铭心,他或许浑然不觉;他牵肠挂肚,你或许片刻心动。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时刻,当“过往的种种,如同洪流,劈头盖脸的打过来”时,会很想很想寄托于一张白纸,把心事原原本本地写下来,写给那个自己衷情的却毫不知情的人。
这是一个在爱情中极度执着也极度自尊的人。因为执着,她的眼神一辈子都没能离开他;也因为自尊,她一心热切地希望用自己纯粹的吸引力唤醒一个男人的爱情。或许这是最可悲哀的事情,她像水中的一片浮萍,从他身旁流过,他不只一次地片刻截流,却又漫不经心地放走。从始至终,她是一个文人可有可无,点缀的,触发灵感的一段又一段艳遇,而他眼神的片刻停留,却注定了她一辈子的沦陷,以致她感慨“什么朋友,什么自尊,只要他一声召唤,哪怕在坟墓里,她也会爬出来回应。”
她说,她不像那些成年女人一样贪婪地要求爱,又或者,她其实更为贪婪,她想要的,是自然而然地成为他的目之所及。终其一生,她没能做到,却通过秘密地生下他的孩子而将两个人的生命连在一起。当爱情又一次凋零,连孩子也要弃她而去时,她的生命已经隐隐地只剩下最后的一线光亮了。
因为自尊,她从来没有敢于直面他的眼光,告诉他,不,我们不只是简单的缘分,我终其一生都在触碰你,甚至生下你的孩子,可你,怎么能一次次地说,我们好像在哪里见过呢?可当一切将在乱世里淹没,当生命如蜡烛般微弱,她终于心有不甘,要将秘密告白。勇气的来源,是因为一切她都看不到了。
你会惊奇于一个女人对爱情的渴望,坚韧,执着与耐心,却又掩饰不住的悲哀。
5 ) 从“我爱你,但我却不盼你知道”到“我爱你,但我却不要你知道”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大概是茨威格在中国流传最广的小说,但让这部小说获得更大知名度的人却是徐静蕾。她独具慧眼,耗资2000万,把这部小说搬上了银幕。摄影找来了李屏宾,音乐是去日本做的,最后的结果是第52届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的最佳导演。这个奖项导致了我去看这部片子,看完片子之后我的想法是,如果这部片子真的需要表彰,那绝对和导演没关系。
你一定没有看过拥有如此之多画外音的电影,纵使最喋喋不休的导演也不会这么不负责任的把一大半剧情的推进来交给画外音。电影在这里不是光和影的艺术,它是一部小说的配乐朗诵,不看画面绝对不会影响你对剧情的理解——请放心,你可以一边聆听此片一边做点其他什么活儿。在导演对用画面推进情节没有信心的时候,画外音上。在导演担心观众理解能力不够,理解不了画面含义的时候,画外音也殷勤的凑了上来。拍电影变成如此简单的事情,怪不得徐静蕾在香港某次会议上很自信的说:其实做导演也没什么了不起,引得在场的刘伟强、陈木胜、陈嘉上、文隽都笑了。
除了背景搬到了30年代的北平。其他的基本没变,电影进程和小说结构一致,细节上纹丝不动,画外音基本上都能在张玉书翻译的原著里找到。唯一的区别在于:“原著叙述很热情,而我的电影有一种很克制的东西在里面,电影的情感方式与原著不同。”克制的徐静蕾,做为导演、演员、画外音的徐静蕾。于是小说中弥漫的那种狂热,那种激烈在电影中都变得索然寡味起来。导演徐静蕾放弃那么多可以渲染的地方而只是板着脸孔叙述,那种无作为让我看得心急如焚。演员徐静蕾也同样面若止水,纵然当年琼·芳登同为这个角色的演出难以超越,那么同有玉女之称的苏菲·玛索在《心火》中诠释类似情感,也显然比徐静蕾到位得多。而这一切徐静蕾解释成有意为之,难道她认为克制的叙述能为这个故事增色?
当代女性平时从亦舒那得到的教诲比茨威格多得多,为人准则是要自立自爱。对于茨威格这样狂热且一厢情愿的故事,感动虽丰富,再叙述一遍却又难免不对胃。不知不觉中偷天换日,“我爱你,但我却不盼你知道”变成“我爱你,但我却不要你知道”。虽然只是一字之差,然而后者女性姿态主动得多。虽委曲求全,但乐趣却在于委曲的姿态可以让自己感动,大概主动克制根源正在于此,新女性徐静蕾看到的只有自己,并非爱情。而电影和原著的关系,原来只是貌似,气氛不同,精髓则是全无。
6 ) “早啊,小姐...”
这是一部拍给女人看的电影,只有女孩子才能深刻体会她是怀着怎样的心思过完了这一生。
“早啊,小姐。”当管家再一次看到她从那门里走出来的时候,他立刻认出了她,管家认出了她,而她爱的他,竟还是不知道她是谁。管家可能是这世界上除自己之外唯一知道这件事的人了。管家怔怔地僵在那里,对她说出一句“早啊,小姐”,她回以微笑,还有眼中噙满的泪。
看到影片这一幕的时候,我又一次哭了。
我爱你,我的爱与你无关,你不需要知道。
当我十二三岁年纪的时候,我是你的邻居,我帮你晒过被,我渴望靠近你,被你记得,在漆黑的夜里我在自己家窗前,望向你,憧憬着你那里的美好;后来我搬离这里,又考回来,这次我是个女学生,我终于引起了你的注意,并实现了我的梦,第二天你送了我一束白玫瑰,让我走了,你对我一无所知;我怀了你的孩子,我又离开你了,战乱的年代我过得不容易,你对我一无所知;我又来到你身边了,带着我的孩子,我的生活离你越来越近,你又喜欢上我了,带我回家,你还是对我一无所知,你给我塞了钱,当我再次走出那扇门的时候,管家跟我说“早啊,小姐...”我把钱塞给他...
当你看到这封信的时候,我已经快要死了...
男人读完信,望向窗外,他看到一个短发圆脸的少女,在对面微弱灯光的窗里,温柔地看着自己。
如果高中没有看过原著,或许我会承认徐静蕾你很牛.
看得大哭了一场,不知道是不是被其中的音乐感动.其实我知道,这样的爱情在现实里并不存在.但是觉得,幸福,其实也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来实现,认真的爱过一个人,一辈子,就够了.
男人的一夜,女人的一生。
男人的一夜,女人的一生……
看了三遍了。暗恋是一种病。
什么啊!
林海的配乐很棒
徐静蕾不适合演这个女主角,姜文不适合演这个男主角,其他都不错。
原来《琵琶语》出自这里。可惜还是拍不出结尾:他感觉到死亡,感觉到不朽的爱情。百感千愁一时涌上他的心头,他隐约想起了那个看不见的女人,她飘浮不定,然而热烈奔放,犹如远方传来的一阵乐声。
我也是这种女人,只是很遗憾,你没能成全我。让我苟活到现在。
深深地深深地被感染。每一个画面都像泛黄的照片。为每一句旁白而动容。像亲身经历一场漫长的刻骨铭心的暗恋。女人,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翅膀张在心里的动物。
姜文有些老,静蕾有些崩,其它都还好。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爱不知所依,至死方休。
那个时候时间很慢,慢到只能用一生去爱一个人。
自闭少女苦恋发福作家18年,至死不知其患有心因性失忆!
我爱你,这是我自己的事,与你无关。
变成了东方式的暗恋,不能说不好,总是有些遗憾,姜文是好演员,不过不适合这个电影,不够英俊,不够万人迷,这个家伙有匪气,不如路易斯·乔丹一下子就能俘获一个女孩的心。那封信写的也不好,废话太多,有些话用镜头说就好了,总是念白,韵也没了。文艺腔也太重。配乐帮助了你许多。
好的电影值得细细品味,配乐很赞。
关于一个二逼文艺果儿从献身到傻逼的配乐诗朗诵
音乐不错.我喜欢那个小姑娘.穿着棉袍子,眼神倔强清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