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一生发现并整理了许多重要的古生物化石,但没有一件可以写上自己的名字。在影片接近结束,她走进大英博物馆,看到满墙的男性画像,而现实中Mary anning 似乎没有一张画像留下来,尽管她实际上的成就要耀眼过很多只是徒有虚名、地位和权势的男人。镜头拉近,她转过身,正好挡住了身后画像中的人,这是一张为Mary Anning弥补的画像。
1星给凯特的演技,给不到其他地方了。菊石的问题不单是感情线十分的僵硬,罗南的角色也没有立起来,二人的关系进展已经粗糙到让人觉得总是莫名其妙。。。不过这些是电影本身的问题,也是导演功力不够的体现
接下来我觉得这个故事本身问题就非常大,结合两位女主的角色用的都是历史真人的名字,甚至让人觉得恶心,太不尊重人了。。。就怎么好意思用人家真名的,罗南那个角色电影里给人感觉就是,支离破碎缺乏信服力,导致观众无法共情,自然也不会被二人的感情打动。我觉得故事的主要问题就是她这个角色的设计上。
实际上罗南那个角色现实里是比凯特那个角色要大十一岁的一位地质学家!在欧洲出了很多野外研究矿物古生物什么的。这样一个角色被编剧写成了一个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富家太太,最后tm竟然还能因为野外环境苦叫女主也别再出野外了???你和一个搞地质的人说:“你看你野外条件那么差以后别出野外了”作为曾经的地质人我可以确定的说,没有什么比这更侮辱搞地质的人了真的。。这就好比编剧和把一个历史上的女权运动者,为了搞姬,强行改成了完全不了解女权,拥护父权的普通人一样,令人十分不适。。。。19世纪女科学家不被学术界接受就已经很惨了,现在还要被21世纪的男的,为了写个姬佬的故事这么魔改。。。。
这么一通魔改的结果是什么呢?有创造出一个精彩的爱情故事吗?完全没有。历史上两个人是一起出fossil hunting的野外变成亲密好友的,志同道合的两个人一起出野外,才可能变成亲密好友。女主带着富太太出野外,只会徒增厌烦。所以二人电影里的开局并不算好,后来要强行转折出现了生病照顾的情节,二人关系只能说是缓和。然后又要一起出野外,其实又回到了起点。。。二人一起搬化石回来那里就已经完全不切实际了,富太太什么都不懂强行lead on女主的工作,结果帮着女主搞到很好的化石就tm离谱。后面就音乐会,然后没来由的嫉妒,突然就搞在一起了。罗南这个富太太角色就让人无法站在女主的角度来想女主喜欢上她什么了,就因为她好看吗?同理也不知道富太太喜欢上女主什么。。照顾了一下就感动的以身相许?毕竟她在电影里可是地质的门外汉,跟着出两次野外被女主挖化石的魅力折服了?编剧写下这剧情时动过脑子吗?最后结局的反转更是给了人致命一击,富太太确实不懂女主为什么那么辛苦挖化石,这点不让人惊讶(所以之前到底看上女主什么了又一次令人很迷),而后突如其来的包养情节让本来就没办法和角色共情的观众更加反感。这些还都是我没了解人物背景前的感受,了解了之后只想给编剧一耳屎。
ps:燃烧女子画像比这部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
他空降给玛丽·安宁的罗曼蒂克。他用她讲自己的阶级理念,把她拍得五大三粗不修边幅在泥泞的海边滩涂打滚,但乱七八糟一顿虎狼操作后,归根结底,他还是想给她一片温柔。
赶上英国电影节的周末下午场,我终于看了《菊石》。在接受了差评的迎头暴击后期望值降低的我,并没有太失望。
剧情
剧情比较简单,延续了老李《上帝之国》的风格,人物简洁,主线明确,并没有抖包袱或弯弯绕,不是情节推动而是走细绘人物的路线。正如老李在访谈中讲,他不是在为玛丽·安宁做传,而是想通过一段故事,给予她应有的名字,不再被埋没和遗忘。通常来讲,character study做得好,会令人对人物慨叹再三,念念不忘。在这部电影中,玛丽·安宁(下称玛丽)和夏洛特·莫钦森(下称夏洛特)两位人物,有些细节很好,有些略嫌扁平,还需更好的打磨。
作为化石收集者、古生物学家的玛丽的重要发现,电影里并没有展开来讲,只是让我们看见,玛丽坚持在海边山边挖掘和收集化石,她曾得到地质学会的高度评价。但是在大英博物馆里,化石发现人的名字却被抹去。她只是一个在海边小镇辛苦谋生的女人。把收集化石作为爱好不用挣钱养家的,是《法国中尉的女人》里的查尔斯,男,贵族,家里有钱,而不是勤奋收集化石而贫困的玛丽。
这是不公平的,老李说,他除了给安宁她应该拥有的姓名,还要她拥有一段感情。
感情
目前最被评论诟病的感情发展,或曰没有感情化学,我倒觉得还好。要惊天地泣鬼神的看一眼就死,那是没有。但是,两个人从陌生到欣赏,倾慕,欲望,是历历在目的。给历史人物平添一段爱情,有一定掣肘,夏洛特是老李造出来的,最后的戏剧冲突,我不剧透且以“金丝雀行动”代之,确实落了点俗套,若另辟蹊径或许更好。
与另一部著名影片的对照,我觉得,其实是不必,不是一个维度。 两位导演的出发点、观察世界的角度、想表达的东西都不同。李导演是看到性别压迫和阶级壁垒,致敬劳动者,恋情只是其中一个方面,席导则是从女性凝视出发观察欲望。表面上题材类似,这片海不是那片海。放空心情去看会enjoy更多。真要对照,应与《上帝之国》对照,然后你会发现很多呼应。
至于说床戏,讲真,我认为床戏不应作为一部电影的卖点,haven’t we grown out of that?无论温斯莱在访谈中提到的“碾压某片”,还是评论说的缺乏感情的运动,希望不要是我们谈论《菊石》的时候,谈的是床戏。两次性爱镜头,第一次来得略突兀,好在老李知悭识俭,及时收手。第二次,两位都非常敬业了,尺度空前,就我个人而言,留亦可,剪掉亦未尝不可。
我们谈《上帝之国》时,谈的是为小羊接生时自然的寒冷和人心的温柔,是打工汉子给地主家傻儿子煮两碗简单意粉但是桌上摆了几朵野花。是这样的细节,而不是床戏,令人难忘。我谈《菊石》,谈的是音乐会之后,夏洛特跟玛丽去海边挖石头,夏洛特叫她,第一次把Miss Anning换成了Mary,一声玛丽事已成。
细节
所以我看《菊石》时,并没有想起同样是海边的法国电影,而是自然而然想起了山里的《上帝之国》。老李台词少,(小)动作多的风格一脉相承了下来。日常的挖化石,做旅游纪念品,擦洗玩具,各种劳作一直没停。老李说过他是来自工人阶级的导演,他要赋予劳作以意义。玛丽和夏洛特的交流,也是通过诸多细节表现出来的,凝视,牵手,搬石头,绣手帕。从ex那里买硫磺给钱的推和让,到海边看见赤脚的移不开眼。说多不如做得多。
配角
真的有必要提提这部电影的配角,从肖阿姨的意味深长的前女友,到摇曳生姿的莫钦森先生,到歪果口音的大胡子医生,一个个都是闪闪发光的偷戏高手。莫钦森先生衣冠楚楚的走进玛丽的小铺子,口音高级,头脸光鲜,第二天去个海滩吧,还穿身换套,象只骄傲的小孔雀。至于医生,不要以为弄个大胡子我就认不出,这浓眉大眼掩盖不住的温柔,不是那谁嘛(后来一看演员名单,果然是老李爱将)。当然最能入戏的还是肖姨,毕竟,人家是驾轻就熟。
评分
五星给四星吧。有提升的空间,但并不是那么差。
我想了一下,为什么大家不喜欢,大概是因为老李的表达方式,来得比较粗粝不羁,尽管核心仍是爱。这种方式在gay片里就自然流畅,但是换成两女主,就未必那么妥帖。当然,我们尽可以问:为什么男的就可以天雷勾动地火,眼神几个回合就就地扑到,女的就不行?不要问。女同性恋不犹豫,不墨迹,不进一退三,拿糖做醋,她还是女同性恋吗?
《菊石》给我的总体感受,如果用路程来形容,是一段寒冷的,泥泞的跋涉。能理解那些差评,情节发展磕绊突兀,视觉上也未见得美,尤其温斯莱的造型,会令刷颜值的同学失望。我想这是老李的执念吧,劳动者必是劳动者的模样,粗壮,布衣素颜,指甲缝总是黑的,不会是出水芙蓉。
没有《上帝之国》风吹草低的旷野开阔,情感集聚最后厚积薄发,《菊石》笼罩在阴天海风的粘稠中。尽管感情发展各种只做不说的突兀,玛丽一直绷着一副又想爱又怕受伤害的中年单身姬臭脸,但,转折在正片完结后。短暂黑屏后请坐着别走,配着演职员表的,是一支钢琴曲,一支细腻的romanza,非常的抚慰人心。仿古字体一行一行走上去,突兀转而变成了一片温柔。
2020.11.25
再看了一遍,确认在这电影中老李要讲的可不是什么“一眼万年,一生一世一双人”。他讲的是玛丽·安宁,这个贫穷的卑微的固执的古生物研究者,化石猎人,她的生活的横切面,她偶遇的热情。作为女性、作为劳动阶级,她的天赋和勤劳未能将她带到她本应拥有位置的殿堂,她为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提供重要论据的挖掘成果,被高阶的男人们攫为己有。她一晌贪欢而忘记,但总会回来笼罩头顶的是阶级隔阂的乌云。如果开篇不知名的女工用力抹地被人毫不在意的赶开的镜头,近结尾夏洛特轻松的那一声"it's only a maid”,都还不够浓墨重彩的话,您可能睡着了?
“那只是一个女仆”,夏洛特轻巧地说,已经内化于无形的阶级观念,她并未自察。这句话对她来说也许轻如一灰尘,听在玛丽耳朵里又会是什么重量?女仆也是人。你以为玛丽的怒走只是不喜欢被安排?
电影里两人关系的忽快忽慢,所谓的粗糙马虎,一方面是剪辑的问题,但另一方面,是不是老李根本就是想要这样的局面。两个来自不同阶级的人,有了一段突然发生的感情。玛丽和夏洛特,情真与否?在那段莱姆海边的相处中,当然是真。她们都是孤独的人啊。在阴冷潮湿的郁郁寡欢的海边,两颗星偶遇,互相取暖一下不成吗,虽然最后仍将回到各自的轨道。人终有一f**k,或无数f**k,能次次命中灵魂伴侣吗?未必。F时情真,一别两宽,也是豁达的结局,也是值得珍藏纪念的。
有人说这是不尊重历史上的安宁女士和夏洛特女士,因为导演篡改了年龄,自创了姬情。这要看怎么说,如果经常被作为影视作品主题,被戏剧化,创作化多几次,人们也就不以为意了。君不见伊丽莎白一世的各种电影?君不见《 The Favourite》?接下来哪位导演实实在在拍一部玛丽·安宁的传记片,我也期待。
两人在博物馆里的隔柜对视,也许是历史与现实的对视。已经发生的不能改变,被历史侮辱和湮没的,却可以拂去灰尘重见天日。这个夏洛特(并非历史上的夏洛特)是当代导演派出的想象,他空降给玛丽·安宁的罗曼蒂克。他用她讲自己的阶级理念,把她拍得五大三粗不修边幅在泥泞的海边滩涂打滚,但乱七八糟一顿虎狼操作后,归根结底,他还是想给她一片温柔。
作为资深烧女粉,我想用席安玛导演的话来结尾,她说过:“我们的想象力,应该跳出成功的爱情故事就是特么白头偕老这种框框。女同志和前任们,再见亦是朋友”(1)。
2020.12.10
(1)源自席安玛2020年2月于英国《Vice》杂志的采访。
可能凯特﹒温斯莱特太重大了,她一瞪眼就是时间传奇,爱情,无论和男和女,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这大概有所冒犯。
如果只当《菊石》是“gay片”自然会失望,它更象“毕加索的爱情”之类,通过化石发掘家玛丽和贵夫人夏洛特的一段旅情为她作小传。
审美很高级,恰巧另一部经典《法国中尉的女人》也发生在莱姆,惊世骇俗的莎拉站在惊涛骇浪下回眸、一眼万年,“玛丽”的眼神比她有杀气,是穿透白垩纪的冰冷咆哮。
Kate Winslet的《朗读者》已经很了不起了,“玛丽”更厉害,不仅在于她同样作为“劳动者”的气质、精神状态,大量令人信服的细节,那种根深蒂固的生活习惯,更在于玛丽的厉害是“破壁”式的,她的确冒犯了常人信重的一切,蔑视阶级、打破既定社会价值,给了陈腐的当时以及一切看她的人们以强者的新定义。
常年挖石头,人都石化了一半,夏洛特是皲裂这块石头的缝隙,玛丽向她敞开了百年寂寞狰狞 。“肉戏”很凶猛,Winslet在这方面一向勇猛无忌,罗南这场戏也不遑多让 ,两人此时的“兽性”足以抗衡英格兰千年冰冷的波澜。
生活、世界、爱情都在这一边,可她决然离开。艾达为了相伴的钢琴几乎自沉海底(《钢琴课》),而玛丽和她石头的孽缘大概要缠绵千年了,那些石头上的菊花并不精美,然而从一亿年前开到了现在。
其势如虹的西尔莎·罗南被碾压,表演上完全不是Winslet的对手,不过这也令玛丽的抉择失去了一些震撼力。
凯特的基因战胜了时间,欧洲人隐形的基因意识不完全终结在纳粹身上,大概是狩猎民族的优选本能,凯特的皮相垮了,骨相依然高贵,她的鼻峰、眉眼在夜晚依然极其美丽,这大概再一次有违时代,虽然她的玛丽质朴而广阔、强大,可她太不平凡了。
这次Winslet的表演接地通天、升级换代,较接近的“秋菊”相比就类型化了,巩俐的表演更象“他者”对农民的外化表现,而Winslet的玛丽强大、自为,是超阶级、引领性的,力量并不小于那些男科学家。所以不管奥斯卡如何,我先封她为皇了。
看的影展场,以下影评全是个人主观意志。
首先必须得说,作为Les,这片光是罗南就美得足以让我忽略电影的所有缺点直接打上十星。
关于此前口碑一直在诟病的化学反应,我完全不同意。温斯莱特比我想象中得更富有表现力,直白点讲人话就是真的Gay。冷淡寡言又毒舌的考古学家,每个表情都恨不得直接把“I am Lesbian”打上公屏;罗南的角色有点类似绅士杰克里的安沃克,年轻漂亮又自带忧郁的富家小姐,世界在大病初愈后被对方点燃,从此再也分不开。电影中段开始她们的眼神交流就一路火花带闪电,就像金属钠直接碰到水。罗南演得太甜了,是完全不收敛的那种温柔如水世界唯有你我的甜,而温斯莱特的隐忍又饱含欲望的演出更加清楚地传达了这个讯息:我寂寞,我孤独,我馋的就是罗南的肉体(妈的谁不馋呢)——是那种最原始的、非常激烈的性张力。摄影又相当好,调色很舒适。清冷的色调搭配温斯莱特眼神克制的特写,反差感在床戏时得到释放。最后那一场尺度是很大,但氛围间完全没有不适,反而是一次很好的爆发。
在我看来问题根本不是没有化学反应,而是化学反应不连贯。电影可以切割成好几组镜头和场景,拆分来看很美妙,且极富感情张力;但拼凑成电影时,中间毫无过渡。她们的感情线索确实存在,也能牵着人一路往下走,只是本来应当是平滑的曲线变成了带着折点的折线,转场时便会让人觉得生硬和突兀。感情节奏是这电影最大的硬伤了,除此之外没什么好挑的。题外话,我其实觉得被人批评的吻戏爆发得恰到好处,再之后温斯莱特牵着罗南下水的那一幕也相当动人,情绪有被调动起来,我很喜欢。
剧本的结构设置上很单纯,基本所有的爱情片都依循这种套路,实在也没期待有什么荡气回肠的狗血。虽说做比较挺没意思的,但难免还是会有所对比。简单说一下,我觉得这片不该对标烧女图,而更像卡罗尔,无论年龄差还是阶级差(这里与卡罗尔微妙地对调了),最后一幕对视的部分我甚至觉得李导是在致敬托导。烧女图整体的完成度是很高,美是极美的,意象用得神乎其神,感情递进的程度却很克制,到最后甚至让我觉得有些太克制了。菊石则截然相反,甚至连爱情的模样描绘得都完全不同。烧女图是温水煮青蛙,菊石是一场闪电后的暴雨。菊石到底比卡罗尔要更奔放更肉欲,而最主要的原因还是CB和鲁妮真的不如温斯莱特和罗南来得Gay——菊石这电影因为感情节奏上的致命伤还能这么戳我,她俩的表演真的功不可没。
即使去掉对罗南的美貌滤镜我也会给这电影打五星。每一幕的张力都完美击中我的心脏,目前为止是我看过Les电影里最喜欢的一部。
最后,罗南真的他妈太美了。
此片炸出众多伪女权、伪百合。
口口声声说女权,遇到以事业为生命的传奇真女权,又无法接受经济独立带来的清贫拮据和户外工作的粗粝感。
只喜欢真空无尘化处理的爱情,一旦爱情与泥土、冷洌、呼啸的海浪、欲望的肉体等不可回避的现实相碰撞,就纷纷叫嚷感受不到爱情。
如同网络上叫嚣同性真爱的人,在网上撩天撩地却不愿主动追求现实中有好感的人,甚至在生活里根本没有尝试过付出一切,更有甚者以社会的不接受为理由拒绝对爱情做出承诺或兑现承诺;如同网络上叫嚣不结婚要自由要真爱的异性恋一样,生活里他们从不耽误相亲结婚生子。
真•矫情、怯懦、虚伪。
还有一类,根本就是厌女症,嘲笑、讽刺成熟独立的女性,压迫、玩弄不谙世事的女性。
这些人,他们很难看懂,甚至永远不会看懂电影中众多的细节处理。
到本片讨论区逛一圈,你会发现,很多自称是姬的女网友,对女演员body shame,看不起本片的情感处理和c戏。对,就是一副我年轻,老女人都是“老胖丑”,我高雅、我洁白,我只看得上烧女图,看不上菊石的自恋、浅薄、愚昧、庸俗甚至恶毒的姿态。
与其说看不上,不如说是看不懂、装不懂。
真实的拉拉群体,其实质量并不是很高的,经济能力、学识都很一般,许多都没有稳定生活。很客观,没办法就是这样子。大多数条件略好的女人都比较矫情,而且最后都会通过结婚获得安稳生活(形婚也是结婚,法律可没考虑你形婚不形婚)。 女权落后于男权,带来的结果就是男同的经济能力和知识经验,都比女同整体要好,面对爱情更愿意尝试和付出,更开放,也更懂得维护男权。
社会很现实。
————————————————————
肥温所饰演的安宁,用她独特的目光注视着罗南的夏洛特,用她沉默的方式爱着夏洛特。她观察她,知道了她喜欢音乐、需要交际,一改自己的孤僻帮夏洛特争取音乐会邀请函,并陪同参加。她照顾她,用听起来幼稚的小小黄段子逗她笑,她的衣着从丈夫在侧的深黑逐渐变成轻快的浅色调,脸上有了笑容,重新变得风趣开朗。她迁就她,把自己的小床让给本可以住在旅馆的夏洛特,忍受着劳动后的疲倦睡在椅子上。她给她安全感,知道夏洛特海浴疗养失败后,安宁主动下到海水中,引导夏洛特在海中嬉戏,让她享受海浴,完成此行的疗养目的。她接受她身体的一切,性爱才会有如此的激情和野性(其实很正常)。
夏洛特不再一口一个my husband,她放下娇贵,极力想融入安宁的生活、内心和工作中,帮她做家务,与她分享小床,读她的日记,摘下戒指徒手挖泥为她寻找化石,在伦敦买下公寓(真实的历史人物是用自己继承的遗产购买的)制造惊喜想要给安宁提供优越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并诉说着她再也不想回到没有她的生活,做出共享余生的承诺和行动。
各尽所能,毫无保留。
这是女人之间最不虚情假意的惺惺相惜。她爱你,自然会流露出女性独有的母性特征,不管她是否生育过。她爱你,自然会竭尽所能与你余生相伴。如果没有,再多的借口也只说明爱得不够。
反观卡罗尔、阿黛尔、烧女图,全然理想化、真空化,仅靠一见钟情支撑的爱情,到底哪个更虚空?你可以喜欢,但拜托不要奉为圭臬。
那些说感受不到爱情的人,真的看懂了吗?
你们真的体会过全然接受对方,同时被对方全然接受的真实爱情吗?有几个人尽心竭力放下工作不顾家人反对照顾生病的爱人,又有几个人尝试过买房子供爱人居住或者共同买房度过余生?
爱情需要表达,但终究要看行动的。
为了爱情,能付出行动的人,还会要求爱人在每次欢愉前必定要刷好牙、洗好澡吗?洁癖成了病症,还要什么性爱,性冷淡就挺好嘛,何必恶心了自己还伤害别人。
爱情没有定式,但一定要有亲密、激情和承诺。现实中的爱情,还需要兑现承诺和忠诚坚持。
阿黛尔中一见钟情后偷腥以致分手,才叫爱情?(对爱不忠)
卡罗尔里一见钟情后旅行途中抛下你让你伤到呕吐,才叫爱情?(霸道总裁爱上我,拉片偶像剧封顶之作)
烧女图中一见钟情后哲思一下婚姻与爱情与死亡后果断结婚去,才叫爱情?(恐婚症婚前挣扎)
人性真有够浅薄、够贱的呢。
影片结尾处,安宁站在博物馆男性科学家相框前的那一幕,多么典型的女性维护和女权表达。即使不是百合,也不应嘲笑菊石。至少这名男导演把女人首先当做一个人来看待,生活里却有太多女人自身都做不到男女平等,甚至les群体中有些自称T的女人,觉得贴上T的标签就可以不尊重其他女性,可以对她们评头品足、随意撩拨,真的很low,很不尊重女性。
有感于安宁对科学事业的伟大坚守,每个女性在做女人之前,先做个经济独立、思想独立的人吧。
有感于本片中爱情的真实感和真挚感,谈情说爱时拿出勇气和决心,多付出有意义的行动吧。
这个世界对女人压迫很久很久了,请公正、温柔对待女性。
我永远不忍心用“老胖丑”形容任何一个女性,太不善良,也太愚蠢。谁不会老?不会老,那就只能死得早。
聪明、善良的女性,才最美好。
有独立思考能力、独立人格的同时,懂得有效抗争,就更加难能可贵了。
菊石的意义不是爱情爆米花,而是通过一段爱情讲述一名女性古生物学家一生的坚守和抉择,以及女性成就不被承认的不公和无奈。
无奈但坚持。
————————————————————
修行千年还是没忍住,开喷了。罪过。
豆瓣玩的少,因为热爱本片,被营销号带着两条追随金针菇的伪百合狗围攻了。
(果然是假女权、假百合)
后悔3秒钟,举报。- ̗̀(๑ᵔ⌔ᵔ๑)
你十一岁时挖掘的鱼龙放在大英博物馆里,写着别人的名字;你走在一面墙下,挂满了男人的照片;你不能随心所欲待在床上,甚至不能选择自己想要吃什么;你被裱在玻璃框里挂在墙上当作一枝花,在精美的画框里长长久久地美下去;你在阴冷海滩赶海捡石,不分年月忍受风吹雨打。原来所谓的自由都是有代价的,看你爱什么,更爱什么。如果说男同的历史像惊涛拍岸,那女同的历史不过是汹涌波涛下的砾石,被裹挟,被击碎,却像从来未曾存在过。比起同性之间的爱情,电影里更多的是Miss Anning坚不可摧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吧。| Kate Winslet宝刀未老,罗南好幼呀
真的困 但床戏我瞳孔地震
抛开爱情的部分,在大英博物馆看到自己化石的那一幕才真的让我心碎。(大家总是纠结为啥爱上的,天,像罗南这么好看的人总是对你笑还夸你还拉你的手,ntxl爱上只需要0.00001秒。/二刷之后,觉得此片应当传记片看,孤独的人生中爱情那么难得,但是化石才是最重要的,最勇敢的女人。
《菊石》给我的总体感受,如果用路程来形容,是一段寒冷的,泥泞的跋涉。温斯莱的造型,会令刷颜值的同学失望。我想这是老李的执念吧,劳动者必是劳动者的模样,粗壮,布衣素颜,指甲缝总是黑的,不会是出水芙蓉。 不需要是出水芙蓉。
罗南真的好甜啊!我们搞科学的大龄女博士不就是梦想着有天被罗南这样温柔多金又苏又会的富家甜妹包养吗。导演真的太懂Kate的美了,镜头各种怼脸拍她的precious gaze,多到有点审美疲劳了(不并没有)。
她们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应该是相拥入海,沉入海底,历经地壳、地幔、地核的沧海桑田成为亿万年后的化石吧
3.5 成功拍出Les题材的反面教材:只见娇喘不见情 尽管罗南奉献出了目前职业里生涯尺度最大的一次表演 (虽然就是蜻蜓点水的一下子… “两个女人单独关在一起-每天画画去海边-make out-日子到头了一个要走-刻骨铭心的离别-重逢” 片子的时代和剧情很难不然人联想到去年爆款烧女图 这也就能看出来男性和女性导演最本质的差别 当初看烧女的时候我的观影体验是从四星到结尾逐渐加到五星 而菊石我是从四星一路减到三 席安玛的细腻程度只有看了菊石你才能体验到 看出来俩人都很用心 但是只是为了完成导演的任务 尤其是罗南角色的整个人设非常的诡异又匪夷所思 配角完全被支配没有一个亮点 只能靠摄影撑着 而且结尾是编不下去了了吗 这是我看过最傻的结尾了 感觉导演一旦脱离了李安路线的上帝之国后 就不会自己讲故事了
制作精良,演员演技都在线,但是整体却毫无起伏,剧情铺垫推进都刻意为之,整体毫无意义。尤其是两个主角之间的感情让人难以共情,看到最后我简直不在乎她们想要怎样了。对比起同时代同题材的《燃烧女子的画像》,竟然是不及其万分之一。
(6.9/10)【FIFIB2020展映】当女性的话语权被剥夺。劳动成果被忽视。研究发现被易主。活在束缚之下的两个女人。依然在熟悉的沉默中表达着对彼此的渴望和眷恋。弗朗西斯·李套用了《上帝之国》的公式:恶劣环境下孤独的两人渐渐变得亲近。串场的空镜头反映角色的情绪和心境。但“不来电”的不是温斯莱特和罗南。而是刻画私密情感和思考父权制下女性历史地位之间的“不来电”。
1.很欣慰终有一部聚焦女化石猎人玛丽·安宁的电影,尽管与其真实生平有所出入,但能激发更多人去了解这位最早的伟大古生物学家,便足够了。2.爱情故事写得稍显平淡,无甚新意,起承转合都可预料到。科学界的男女严重不平等问题点到即止,而两女主的阶级分别则贯穿全片。3.温斯莱特将孤傲内向、隐忍坚韧、外表冷若冰霜内心暗藏激情的玛丽演活了,相比起来,罗南的角色并没有多少可供发挥的表演空间。4.导演用了大量的浅景深特写镜头,尽量贴近人物,全、远景镜头则节制而适时地插入,或凸显环境或映衬人物心境。自然光摄影,配上阵阵风声与海涛声响,令人仿若亲临阴郁、潮湿、荒寒的英格兰海岸,沉浸感到位。5.几次昆虫空镜与情节和角色情绪暗暗契合:被囚禁的飞蛾、被释放的甲虫、化石上的瓢虫与窗台死虫。6.结尾有身近心远的咫尺天涯感。(8.0/10)
比Carol差了十个阿黛尔吧。就不和烧女图比了。期待两人宣传期好好营业补救。 没拍出化学反应真的是导演的锅。
夏洛特的丈夫也是个Gay吧。对那么美丽动人的妻子一点欲望都没有 他是怎么做到的!还找到挖化石的新乐趣,我猜是去会基友吧
真的太冷了,不仅冷,还很粗糙。。。就几天内迅速升温的感情都让我怀疑这俩人是不是太寂寞了。。。女人间感情的细腻是一点都没有,更别提两人之间的火花了,唯一值得称赞的就是凯特的演技。
OMG,此片可看出罗南妹子真的太直了,演的是个啥,双眼空洞无爱,肢体木头人。对比之下,凯特真的是太牛逼了,情绪、眼神、小动作等等完全一个感情世界封闭、纯情、暧昧、紧张、退让、专情,专业领域自信、沉迷、固执又顽强的中年微nerd,是可爱的技术姬没错了。虽然她跟罗南的爱情戏来得莫名其妙,但不妨碍她成功演绎出一个中年阿姨姬的生动形象,拿个奥提应该没有疑义吧!(吐槽:如果那场激烈床戏中两人有擦嘴动作,那信服度会跃升好几个level ~_~
🆘这俩演员在手,怎么能拍成这个样子??真就情不知其所起呗?全片最姬时刻是罗南看到老公脱光扭头闭眼🙃
疫情爆发后第一次去影院,戴着口罩,从头尴尬到尾。烧女在前,这里的二人就像强扭的瓜,几次转折的设定都极生硬,充满抄袭感,同样的桥段实在太多了连编排顺序都一样。如果确有借鉴,完全东施效颦。唯一让人心疼的是反复擦拭瓷孩子们的年迈母亲,然而就连这个角色的走向也陈套至极。前排两个坐在一起的女孩子全程动来动去,又是搓头发又是吹耳朵,太真实太自然了,和影片本身形成鲜明对比。/Аврора
#57th金马20:大家是否都带着观看《烧女图》2.0的期待去看《菊石》的,这无可厚非。但是这样预设有一个问题,就在于,观众投射的期待是否得当。多数对于《菊石》的批评都集中在主角情感线的发育不良,但我想先厘清一个事情:导演是否有意于展现一段热烈奔放的情感。从剧作和视听来看,弗朗西斯·李好像并没有意图这么做。原因在于浅景深单人大特写、音效的铺陈处理、利落的过场剪辑,以及结尾伦敦重逢的阶级差异和关系定义分歧,都能说明,导演并没有寄望于创作一部只诉诸冲破禁忌的无畏恋情的影片。在展现两人关系的变化时,创作者留下了比如镜头从单人聚焦到双人对称构图聚焦之类的转变痕迹。导演花了很大精力铺陈女性在职业成就上受到的压迫和抹杀,表现力度和众角色的刻板问题是不容忽视的。烧女设定在一个无菌环境,而菊石显然意不在此。
静谧的镜头语言,一眼万年的结局,自然主义的拍摄手法很适合大银幕上看。跟烧女图没有可比性——席安玛追求的是女性凝视,弗朗西斯·李的视角却是阶级。“菊石”中的玛丽·安宁是一位学识渊博却自卑自闭的下层劳动妇女,性格缺陷和时代桎梏决定了她对爱情的态度。唯一惊到我的是激情戏,明明罗南和凯特是在床上滚,居然被我看出了“上帝之国”的野战感…
说实话,Kate和Saoirse没什么火花,两个人突然亲上的时候有点奇怪,结尾戛然而止,感觉故事没讲完啊。
提前预定奥斯卡最佳女主 立贴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