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随看随说:《卓别林》
http://prepare.blogbus.com/logs/6726762.html最近看了一部电影,《卓别林》;读了一本小书,《卓别林传》,对卓别林这个人的形象更加清晰起来。此前,我对他的印象只是模糊地看过的几部电影和那副世人皆知的经典造型。
这部片子是由小罗伯特·唐尼演的,如果不是因为这个演员,我可能不会看这部影片。小罗伯特·唐尼是那种天赋异秉类型的演员,极有才华。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几个演员敢演卓别林这个一代喜剧表演大师,更别说做到形似、神似。但小罗伯特·唐尼做到了。在《卓别林》这部片子里,有许多非常高难度的动作,他都完成得惟妙惟肖,而且许多镜头和当年卓别林本人的表演放在一起,也是真假难辨。小罗伯特·唐尼也凭此获得了1992年的奥斯卡最佳男演员提名,那一年,他只有26岁。
正当无限的发展空间与机遇摆在这个年轻演员面前的时候,他却表现出和他的横溢才华等量齐观的放纵。1996年,他被强行送入戒毒中心;1997年,被判随后在保释期间,因屡次未依照规定接受药物检验,再度被判入狱,三年有期徒刑;2000年出狱之后,又于同年及次年两次被捕。现在,我只能在《十二宫》这样的新片中依稀领略小罗伯特·唐尼当年的风采;在《卓别林》和《天生杀人狂》这样的老片中感慨,这个男人曾经极有可能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杰出的男演员”。
除去小罗特·唐尼的出色表演,《卓别林》这部影片值得称赞的地方实在寥寥无几。卓别林这个人本身并不是一个道德层面上律己甚严的圣人,不幸的童年更让他在成年之后,在性格上难以琢磨。而影片也花了大量的笔墨在卓别林和他的四任妻子、几任情人的关系上,这在一定程度上让卓别林这个人物形象变得丰满,但我觉得它处理得有点过头,让我觉得卓别林是一个很喜欢和未成年少女上床的花花公子。以至于这部影片的中文译名被翻译成《卓别林和他的情人》。而这点在《卓别林传》这本书中,就没有着墨过多,而且还在这些并不详细的章节中提到过这和卓别林复杂性格之间的联系。
此外,影片《卓别林传》并没有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卓别林作为一代电影大师,他的幕后工作是怎样的,他是怎样拍出了那些传世杰作的。而把太多的时间放在他在三十岁之前是如何少年得志,在老年之后又是如何因为政治倾向而遭受迫害的。诚然,卓别林绝大多数的影片都是在30岁之前完成的,并在老年之后因为共产主义倾向被美国驱逐出境,但他绝大多数的经典作品也都是在此之间,在美国拍摄完成的,包括《寻子遇仙记》、《淘金记》、《摩登时代》、《城市之光》、《大独裁者》等等。在这点上,《卓别林传》这本书做得较为公允,高度肯定了他的喜剧才华、忘我工作以及在当时造成的广泛得社会影响。这是卓别林之所以成为卓别林的原因。
在讨论卓别林现在是否已经过时这个问题上,这本小书中的一句话写得恰到好处,我也想引用这句话为这篇小文作结,并同时缅怀这位与电影艺术同年诞生,并成为第一位广受世界赞誉的电影大师:“查里那惟妙惟肖的模仿、引人注目的微笑和恰到好处的时机把握,依然如当年拍摄时那样大放异彩。”
PS:米拉·乔沃维奇在《卓别林传》中的亮相简直可以用惊艳来形容。她出演这部片子的时候还未满17岁,清纯而又性感,后来她还主演过《第五元素》和《生化危机》等片子。我上次发出“惊艳”这样的感叹还是因为《戏梦巴黎》中的伊娃·格林,再上次是因为《青春》中的裴斗娜。厚厚,改天写个“让我感到惊艳的亮相”的专题。
http://prepare.blogbus.com/logs/6726762.html 2 )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像往常一样,劳累了一天的他踏着大皮鞋推开工作室的门,坐在镜子前准备卸妆,他默默地注视着镜子,镜子里那个头戴圆礼帽、穿着窄小礼服、留着小胡子的男人夏尔洛也在默默地注视着他……
已经不记得这是第多少次面对着镜子里那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形象,自己给无数人带来过欢笑,但是有多少人能体会到自己一路走来的辛酸?当自己功成名就之时,又有多少人能排解随之而来的各种烦恼?也许,只有在静静独处时,才能更加深刻地洞察自己微妙的内心波折。
看这部电影前,我对这部电影本身的情节、演员阵容和各种信息一无所知,我纯粹是为看几部传记片而去看的,没想到的是这部影片竟能给我带来如此多的惊喜:
首先是演员,以往小罗伯特·唐尼给我的印象主要是一个玩世不恭、一脸坏笑、不修边幅但有很有才华的演员,但我绝对没有想到他能演卓别林,更没想到他能把卓别林演得这般活灵活现,那些卓别林的招牌动作、那些经典桥段的再现都是如此地完美。唐尼成功地诠释了卓别林人生的大部分时光,他在遭到奚落时的坚忍、他在工作时的忘我、他在遇见失业者时的悲悯、他在意气风发时的多情、他在面对掌声时的潸然泪下,每一个细节都被唐尼拿捏得得心应手,仿佛一个活脱脱的卓别林再世。除了唐尼的出色表演外,卓别林的女儿杰拉丁·卓别林在片中饰演了自己的祖母汉娜·卓别林,老戏骨安东尼·霍普金斯饰演了一个虚构的传记作家、还有小有名气的凯文·克莱恩、大卫·杜楚尼、凯文·杜恩等人,更不要说其他许许多多光鲜亮丽的女演员加盟~他们的表演使本片异彩纷呈。
电影的人物及故事线索也处理得很好,本片部分改编自卓别林的《我的自传》,我正好在初中时读过,这本书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地方是人物的繁杂,自传中提到的人物不计其数,几乎隔几页下面就有一大堆人物注释,要全景式展现卓别林的一生,应该选取哪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显得至关重要,片子在人物方面选择得恰到好处,用卓别林的母亲汉娜和哥哥西德尼表现他的童年和事业初期,用他的情人和妻子表现他的丰富的情感,借他与胡福的恩怨阐明他的政治态度立场,用传记作家乔治·海登来引出他自己的回忆,每一个角色都是不可或缺的,而电影在描写人物的篇幅上又注重分寸,有详有略。而整体的故事情节也娓娓道来,不拖沓不累赘。
电影也没有刻意去维护卓别林的正面形象,而是客观真实地展现了卓别林的人生,毫不忌讳地表现了他的一些缺点:比如,卓别林的多情花心,他对前任妻子的刻薄甚至是恶毒的评价、偶尔的出言不逊、对有声电影固执的偏见……对于这些,电影都如实反映,没有丝毫掩盖粉饰。
1972年卓别林受邀回到美国,准备接受奥斯卡终身成就奖,在颁奖前,他站在舞台的黑暗中,银幕上正在播放他早期出演的作品,很久没出席这样的大场合,他本有些惶恐,无声电影的时代早也过去,自己也不复当年,人们是否还会认可他?接纳他的作品?但疑虑很快被在场嘉宾们一阵阵的欢笑声和掌声打消,他也欣慰地笑了笑。
而当银幕上播放到电影《寻子遇仙记》时,卓别林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情感,老泪纵横,那些跃动的黑白影像其实与他自己的人生轨迹构成了一种平行的、共生互现的关系,而银幕上的悲欢离合,多少隐喻了他的童年和他尚未成名时的艰辛,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沉醉其中,谁又分得清光影与现实?当煽情的音乐响起时,我也忍不住落泪了。电影最后伴着掌声和他在银幕上的背影缓缓落幕,而卓别林本人的生命之光也在5年后的圣诞节那天熄灭了。他穷尽一生完成了后人永远无法复制的一场戏,一场笑中带泪的辉煌人生历程………………
“我的名字能让人想起什么?
一个衣衫褴褛,载着一顶皱巴巴的圆形礼帽、下穿一条宽松长裤、足登特大号皮鞋、手执一根不同凡响的手杖的落魄的流浪汉而已
不过这根手杖对于我这样一个角色来说十分重要
可以说体现了我的人生哲学
我保存这根手杖不仅作为体面自尊的标记,而且也用它来和命运、厄运抗争
我在银幕上扮演的是一个胆小怕事、身体单薄、营养不良的可怜生灵
但实际上他从来没有向使他受尽折磨的人屈服
他藐视苦难,他是悲惨境遇的牺牲品,但拒不接受失败
即使在希望、梦想和憧憬被微不足道的琐事化为乌有时
他也只是耸一耸肩,转身而去
他力排众议,坚信这个悲剧的形像比银幕或舞台上任何其他角色更能激起观众的欢笑
这就表明欢笑和泪水相伴,或者说泪水和欢笑相依”
------查理.卓别林
3 ) He's not changing.
Charlie Chaplin,其实我没有看过他的很多作品,即使有,也仅是电视转台时偶然的一瞥。电影之前,他真的是一个小丑。然后,看完全片,我开始想说,我喜欢这个演员,不是因为他演绎喜剧,而是因为他这个人。
电影讲述了卓别林的一生,小罗伯特唐尼作为一个演员去演绎另一个演员的传记,模仿也好,创新也罢,居然真的可以融合,实在无愧于影帝的称号。
记忆最深的几个场景,从年轻的时候开始,第一幕——餐厅。
当早已预订的座位被餐厅老板势利地忽略,年少坎坷的卓别林已然懂得隐忍,他沉默着,怒气几乎从不甘的眼神中溢出,却最终化作坚毅,转身离开。他第一次追的女孩,也是他一生中最爱的女孩,静静倚在路边食肆听这个无名小卒谈人生理想,她是现实的,所以不言婚嫁,她更是善良的,在最低落的时刻给男孩无比真诚的肯定。有那么一刻,我仿佛看到即将熄灭的蜡烛重新点亮的光芒。
第二幕——影棚。
妻子的等待,兄弟的劝诫,朋友的无奈,身边所有的一切在工作时间化为虚无,他的专注仿佛入魔,脑海中盛满灵感,只待亲手一点一点实现。被打断的茫然,重回工作的自然,他的心底一定有另一个世界,属于自己。
第三幕——路边。
早已功成名就,早已钵盆满盈,他是一个富人,本该习惯了冷眼旁观世间穷困,像其他人那样,视而不见。可是,遇到贫苦的影迷,作为一名演员,他毫不厌烦地签着名说:“我希望他们想要我的钱。”这位以喜剧著称的演员满眼悲悯,从前,为了自己的人生;现在,为了别人的人生。
第四幕——庭院。
关于庭院的感动有两次,第一次是他和他最后一任妻子初遇。
很多人都会用约会的借口中途离席,他也不例外,但有几个人会在不愿离开之后坦诚告诉对方:对不起,我骗你的。身为女子,我承认,瞬间喜欢上这样的真实。
第二次有关私生子绯闻的披露,可以用钱埋没的风波他偏偏亲自站出来承担,原因是要告诉妻子自己的清白。官司输了,法庭上他对着那个没有血缘无知微笑的女孩招手逗乐;亲子鉴定公布,他抱着小自己很多岁的妻子无限宠溺。这是一个花心的男子,但每一次都付出真心,教人如何不爱。
第五幕——奖台。
坐着轮椅,垂垂老矣,最伟大的演员被自己最大的敌人打败,时间带走一切过往。他支撑着站立台上,在人前,依旧强势得不愿被照顾。大银幕播放起几十年前的默片,他第一次如此惶恐,怕久远的影像不复辉煌,怕别人不懂,怕被人遗忘。幸好,台下的笑声逐渐响亮,眼中有泪,是欣慰更有怀念,落寞不再。
第六幕——阳台。
盖着厚厚的毛毯讲述生平,赞誉或者质疑统统都不重要,他一如既往的谦逊平实,淡淡地说:“我没有改变什么,只是让人们笑了。”翻成中文多少缺乏原文的韵味,I'm not changing,一语双关,他没有改变世界,也没有改变自己,当年那个眼神坚定的少年历经沧桑,人生起伏,终于,他不曾遗失自己。
电影就是这样,多少粉饰人物,所以也许比起现实,我更喜欢电影里的卓别林,在台上刻意搞笑,剩自己一人深沉,他很努力想要改变什么,虽然做不到,但换来一生精彩,值得了。比起有声电影,默片告诉我们更多;比起华服政客,戴礼帽的小丑更像君子。
滑稽外表下,我看见,一颗真挚不变的心。
4 ) 卓别林生平的流水账
1992美国传记片《卓别林》,北美票房949万美元,定级PG-13,豆瓣评分8.6。
虽然本片的豆瓣评分高达8.6,但却大大低于预期,平淡无奇,叙事平缓,犹如流水账,从小到老,一个一个的女人,一部一部的电影,没能抓住卓别林人生中的闪光点予以重点诠释。
本片对喜剧大师的刻画令人失望,没能展现出卓别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感,没能展现出卓别林对喜剧电影事业的热爱。相反,影片在卓别林的情感生活上施以重墨,这是卓别林的不光彩一面,大大削弱了人们对卓别林这一喜剧大师的良好形象,难怪本片还有一个片名叫《卓别林与他的情人》。
卓别林的好色是出了名的,而且专挑为未成年的美女下手,娶了多个真正意义上的“小”老婆。本片中有句台词令我印象深刻——卓别林说,我对每个见过的女人都设想过在一起。这话说得真够淫邪的了,纯碎的好色之徒,见美女就不想放过,说色魔也不为过吧。
本片中卓别林说,有声电影会给无声电影的小礼帽宣判死刑。事实上,《大独裁者》作为卓别林的第一部有声电影,卓别林开口说话了,但《大独裁者》却是卓别林代表中中最不搞笑、最丧失卓别林风格的卓别林电影。
本片很适合观看过卓别林电影后观看,而不适合在观看卓别林电影之前观看,否则很多剧情细节会不知所云,而如果预先看过了卓别林的代表作,就能看懂剧情细节了。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中卓别林母亲的饰演者,是现实中卓别林的女儿。
本片定级PG-13,完全的错误,因为本片中出现了好几处女人完全裸露上身的画面,本片是妥妥的R限制级。
5 ) 微笑
SMILE是这部传记的主题曲。在电影中我认识了小罗伯特唐尼,这个对我来说曾经陌生的名字因为两部商业片让我熟记,因着对其眼神的迷恋我开始翻找他的作品,当知道他演过查理卓别林时,似乎记忆的钥匙对上了锁头,咔搭一声,(微笑)的旋律响起,那个全世界最爱的夏尔洛被勾勒出来,戴上胡子帽子,眼神流光溢彩,由黑白转为彩色,铺洒伟大艺术家的一生。
且不论片中其他不熟悉的演员,也不论剧本和对自传的呈现视角,单就唐尼的表演来说,这种逆序去看他二十六七岁作品的心情,既难过又欣慰,难过的是没有早认识,欣慰的是总算我这辈子认识了。他不但模仿了查理走路甚至演夸张肢体喜剧动作,也揣摩了查理从幼年的贫穷无助,青年的傲气自信,中年的固执风流,以及晚年的从容淡然。
他用自己的方式,一边展现了查理的敏感聪慧,狡黠可爱,一边又流露出一个天才喜剧演员对事业的执着和坚守,因为靠近底层,用滑稽嘲讽富者,他失去很多,但得到了最多观众的喜爱,虽然依稀可以看出青年唐尼的青涩稚嫩,但那只是外貌不是演技,要知道,五岁他就开始了自己的舞台生涯,太早被夺去可以游戏的童年,太早见到了成人世界的荒谬和势力,虽然身为演艺世家,却要先喂饱自己才能生存,这不仅是查理的过去一页,也是唐尼的黑白童年。
为了生活,为了保护母亲,查理用熟练的小丑表演开始娱乐观众,他仿佛可以摸清他们的笑点,让一个站不稳摔倒的酒鬼在侧面舞台博得全场的目光,那个时候的中上层阶级跟古早爱看人和野兽血战的嗜好没啥改变,一点点的,他的志向如火花燃烧在瘦弱的身躯里。唱蜜蜂和忍冬花的天使也长大了。他开始了自己的初恋,他用自己刚刚萌芽的审美和羞涩又大胆追求去爱海蒂,一个几乎同样出身微寒却美貌的姑娘,唐尼的眼神如刚好绽放的玫瑰,那是查理的初恋,一生躲不开的情感之悸,姑娘拒绝了他,却也鼓励了他,查理抓住机会追随卡诺的最初,应该只是为了获得他所没有的金钱和地位,很真实的想法。
来到美国,见到电影制作,着迷的小伙子一口气看了三遍默片,惊喜和思考快速地催生他的灵感,从道具间出来,他创造的夏尔洛第一次面世,这里,老年查理继续幽默,搞得好像帽子自己飞过来一样,我们会心一笑,看着那个搞砸一切的滑稽男子穿着大头皮鞋,舞着手杖。
一场华丽演出就此开始,幽默和嘲讽挂在查理的嘴角,他得以成名,穿着考究,导演会为了他和其他人吵架,他掌握了观众,他还想要更多,唐尼驾轻就熟地把正值风华的青年查理那种骄傲和野心透过日常生活展现出来,脱下那身戏服,他总是在心理上和有钱人视为对立--他们外表的优雅掩盖不住内心的虚伪和贪婪.。
他越来越像一个小丑,小丑的内涵是牺牲自己的形象去刻画一个卑微的人在被嘲弄时的无奈,他逗笑的是底层人们,他们能看懂小丑笑容背后对命运的反抗,对欺侮压迫他们的人反击的快乐,很多人因此觉得卓别林站错了阵营,在演技越来越出神入化的同时,卓别林也无法再逃离一些人敌视的目光。
上帝赐给这个出生在一战前的喜剧演员天赋和机遇,也给他一次次命运的捉弄,当他本该是衣锦回归故土时,恩师提到了一个记忆中的名字,他黯然了,因为他以为她结婚了,善良的他已经接受了这个现实,然而更大的坏消息告诉查理她死了,查理对着车窗,进入隧道的黑色车窗映照着他悲伤的脸,他无法抑制情绪,只好匆匆离开了坐席。
这个一直都在舞台带来笑声而自己并没有获得真正快乐的男子沉默地伏在行李架边,欢迎人群的喊声让他回头,他只能选择压制自己的悲痛,朋友问他怎么办?因为他已经是当时最好的喜剧演员,他给出了最好的答案,微笑。
本片穿插了三条脉络,虚构的传记家对他的访谈,卓别林创作喜剧以及他的爱情。
当卓别林在美国获得荣誉的同时,他认识的女孩们也给他带来了快乐与失望,观众喜爱他,但政治家们并不这样,时任FBI头子的胡佛就派人盯着他的一举一动,一个女人用私生子的罪名控告他,在法庭上,查理的表情从不屑一顾,厌恶,到无聊好奇甚至去逗那个孩子,再到愤怒,忍耐,那个律师指责他私生活并不如舞台上那样光艳,甚至蔑视地称他是小丑。而卓别林一直坐在他的席位上,没有离开也没有反驳,他之所以打这场官司是因为他要告诉乌娜,他现任也是最爱的女人,这个孩子不是他的。
在坚持使用默片而不是有声电影时,卓别林用俄国一个芭蕾舞演员举例说一旦他的夏尔洛(戴礼帽的人)说话了,魔法也就消失了。他游刃地表演了一系列芭蕾动作,逗得第一位电影声音制造者忍俊不禁,最后,他从车子关门声得到了启迪。
在大独裁者中,查理发表了演讲,他劝说美国士兵去反对纳粹独裁的暴行,他说他只是理发师,不是希特勒,当最信任的哥哥对他这样冒险惹怒政界的行为不以为然时,他只是说,西德尼,你有犹太血统。我只是为了那些和你一样的犹太人。
喜剧大师已垂垂老矣,对传记作家的追问和探寻,老卓别林越来越无话可说,他其实只想带给人们欢笑。他坐在椅子上围着厚厚的毯子,他再也没有显露出夸张的喜悦和愤怒,他安静地睡着,似乎真的疲倦了。终于,美国电影界邀请他,准备给他一个殊荣。
在影幕前,他看着所有自己制作表演导演的黑白电影,时光仿佛像倒带的胶片一样回到了过去。
那个在钢琴前投入地弹着《微笑》而对妻子的不满视若未闻的卓别林。
那个近代喜剧电影的开创者,因为抨击资本主义被上层社会认为是共产主义者的无党派。
那个从伦敦来美国,却又被美国驱逐的穷小子。
他爱了无数女人,最后却只有一个一直陪他老去的黑发女子为他盖好毛毯,推着轮椅看着他接受观众起立鼓掌。
在看到那个流浪汉终于抱住与他相依为命的小孩时,老卓别林潸然泪下。他的头发已经全白了,那浸润了数十年酸甜苦辣的电影人生涯,那在异国他乡独自创业的磨难,那失去母亲和爱人的孤单寂寞,那被政治家排挤甚至少数人非议的表演方式和生活习惯,还有这个经典流浪汉角色,卑微可笑却坚韧善良,一幕幕从眼前飞掠。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留下的人物,拂去尘埃,他们依然鲜活,在黑白和无声默片里栩栩如生,彩色宽银幕,数字,3D,网络,这些媒介让视觉更宽广,却并不一定让心更快乐,因为我们要的太多。
而我要说的是,不管导演和编剧如何试图还原和再现大师的时代,那个时代已经过去,卓别林热爱电影,热爱喜剧,他愿意一直为贫苦人民带去欢乐,战争时期他被美国驱逐,被其他统治者盖上政治帽子,只因为他知道自己不过是个善于让丑陋暴露的人,其他方面我不想触及,我不是评论学家,我只是爱笑的观众。
饰演卓别林时的小罗伯特唐尼只有26岁,那一年,唐尼得到英国电影学院最佳男演员,与小金人只差半步,他成功挑战了这个高峰,他让我这样不熟悉卓别林的人认识了喜剧大师的一生,虽然很多人质疑对卓别林爱情的描绘,但哪个男人离得开爱情,又有谁是洁白无瑕的?
从青年到老年,他跨越了五十年,到最后,我几乎已经分不清唐尼和卓别林,我只想说,他是个抓住了机会的天才,对演技的评论无外乎青涩稚嫩,中规中矩,游刃有余和炉火纯青,或许是卓别林的经历坎坷,或许是这个角色太有张力,或许是他能够用肢体语言生动地表演,但那都是表层的,透过他的眼神,我可以看得出,之所以能够演活这一伟大的电影艺术家,小罗伯特唐尼是最适合的也是最用心的,最适合在于他也是幼时就参演电影,学过芭蕾,外形俊秀而眼神动人。最用心的是因为他捕捉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人们说卓别林是天才,天才就意味着带着一点孩子气的执拗,善良,而又有成人的不肯妥协,世故,自我保护起来的脆弱和任性。通过他的爱恨,他的创作,他在世人面前,他不屈服于美国政界那些一心要他出丑的家伙,他漂泊在好莱坞,寻找美国梦,却总是有着各种无法弥补的遗憾。
卓别林的悲喜灵魂给了他启迪和灵感,唐尼把卓别林的风骨和气质恰到好处地呈现,融会贯通。
唐尼此后的几年都没有这个高度的作品,他甚至一度消失在好莱坞,很多人会说太天才的人都有孩子一样的错误,或者失足,命运巧合一般让他在最好的时候摸到宝藏,却关上了大门,踢他到地狱去。
在经历了漫长的磨难后,唐尼再次回到公众视线,他接下了最为现时观众热爱的科幻商业片和动作破案片,然而我们不能不知道,在演活钢铁侠和福尔摩斯之前他演过查理卓别林,那意味着作为一个演员,他可以随时将插科打诨的嬉皮笑脸过渡到内心的展示,一个好的喜剧演员永远应该懂得,微笑背后是眼泪,有欣慰的有酸楚的有失落的有不甘的,在名利面前,一个好的演员不应迷失自我。
我爱这部电影,很久不看艺术传记片的人,推荐看一看。这部传记并不影响我对卓别林的认识。我甚至想去看一看大师的老电影,从无声中领略快乐。
6 ) 卓别林的艺术人生?
其实关于卓别林我并不知道什么。。一个是默片喜剧,一个是胡子,一个是大独裁者。就是这样。
因为萝卜来看这部片子。因为是传记题材的文艺片,我拖了很久才来看。还记得萝卜说有人抢走了属于他的奥斯卡奖,总有一天他也会抢走谁的奥斯卡。。大概是这样。。因为早已看过那部那一年夺得头筹的片子闻香识女人。记得那个时候不喜欢阿尔帕西诺来着,但是那个片子太赞。。诶。。所以。。。卓别林跟时代还是政治太相关,加上英文字幕看不懂,还是看的很费劲。。
其实真的很难啊,那一年的奥斯卡。。真的花落谁家都不合适呢。。诶。。。突然发现了安东尼霍普金斯的名字!!哦!!原来!!老年的卓别林!!我还在看演员表呢。。。结果什么也没发现。。。我不认识这个姓氏的英文啊。。。
其实这叫什么破影评??
关于这个电影,幼年,少年,中年,老年时期的演员们表现的都超棒!表演很有张力,能够抓住观影人的心,中间穿插着的卓别林的电影,黑白片的时代,彩色片的故事。原来卓别林是一个热心政治的人呢。
哦对了。因为陈奕迅的好久不见,总觉得那个曲子要响起来了一样。。好捉急。。。。挠头。。。
妈的。。。我不说了。。。语言组织能力这么差呢。。。。
瑞士。凡是有所作为的,一定有不一样的经历和执着信念。打压是从胡佛总统的那顿晚餐开始的。同母异父的哥哥西德。初恋海蒂凯莉嫁作他人妇,战后死于流感。娶了一个一个不检点的又愚笨的小女人。从英国剧院舞台 到 美国无声黑白电影 到 talkie有声电影。传记作家。“如果你想了解我,就去看我的电影”
即便小萝卜演的再忘我,我还是无法将他想成卓别林。真是悲剧啊。作为名人传记,这片与我想象相差真远。
命运是一连串奇妙的巧合,查理第一次出现在电影中是一段穿帮的废片,却没想到这个穿帮的路人的名字从此镌刻在影史上。出身于污泥,名利双收后利用自己的声望为底层说话。有声片时代来临时,他起先抵触,随后利用有声电影这个介质发表反纳粹宣言。哥哥说:“It’s not your business. You’re a comedic.”但他不想置身事外,喜剧是让人发笑的东西,更可以是对抗极权与资本家的武器。讽刺的是,这样一个为世界人民创造巨量精神财富的人,不被英国接纳,后又被指责为对美国毫无贡献并驱逐出境,变成了一个没有祖国的人。结尾处理得很好,老年查理坐在灯光照不到的角落垂泪,屏幕上年轻的查理背对着观众渐行渐远。孤独的灵魂难以被看到,电影是唯一了解他的途径。
电影是拍给所有人看的,包括穷人、富人、懂英语的、不懂英语的,他的电影要拍给世上那些不懂英语的其他国家的人们观看,他要全世界都快乐。
又一出美国梦的破灭
不曾想到小罗伯特唐尼有如此演技,Chaplin,一个很帅的男人和卓越的演员,站在事业的巅峰上,他从未迷失自己。沉默的是电影,呐喊的是胶片背后执着的心。
抹去脸上的妆容,显露出银幕背后的一生。时间跨度长达80年,编年体的手法推进,虽然用一个虚构出的传记作家与卓别林对话形式,边画外音边帮助过渡,但总体还是偏流水账。每一幕切换近乎十年过去,选取每个阶段的重要事情,更多偏重卓别林与多位妻子的情史,创作电影的经历略轻。很多事都是浮光掠影提及,要完全明白人物关系和社会背景脉络,但只靠这部电影恐怕不够。- 我们欣赏卓别林作品时,往往会忽略他从英国移民美国的背景,一战未入伍使他失去故国情,作为异客在美国取得巨大成功,以创作去批判社会却又使他被新家园所驱逐,最终只得偏居瑞士度过余年。从艺术层面看,各有粉丝观点,但从对社会影响力上看,他就是20世纪最伟大的喜剧演员。(PS.本片的导演正是82年甘地传的导演)
无限趋近于五星。关于小罗伯特唐尼的表演我们就不必多谈了。拍摄这部电影消磨了他所有的幸运,以至于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演员生生蹉跎了十数年的人生。电影唯一的遗憾不是演员不够出色,而是黑白翻译为彩色后流失的那些往昔年华。
第六十五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提名
第一次看哭是在卓别林从道具库为自己设计完黑礼帽小丑造型后出来,一个闻名世界的走路姿势(背影)就在走向片场的那条土路上逐渐诞生了;很希望自己在以后的某一天也能真的说出:“我唯一的敌人就是时间。”;结尾看哭了;唐尼最接近奥斯卡影帝的一次表演,可惜被《闻香识女人》的阿尔帕西诺拿走了
他的电影伴我长大,他的人生充满苦涩与无奈,却用骨子里坚强的幽默来创造出温暖的亮色。他的人生不乏污点,但在我心中伟大的卓别林永垂不朽。开往伦敦的列车上,他得知海蒂的死讯,默默转开头去,床上只映出他孤独的脸。影迷们却已来到,高叫着他的名字,他慢慢绽开笑容,我却泪奔。这片子不煽情,小罗
死小受,你演的太好了。不过,不要跟男人们的每一场戏都表现的那么JQ嘛
是我心目中传记片应有的呈现方式。卓别林跌宕起伏的漫长一生能以这样的方式串联起来很有想法。更侧重于卓别林人生的争议点而非创作,或许就是因为他真的是天才(但他对工作的热情与投入,创作态度的呈现虽少却点到位了)。唐尼值得一座小金人。
满分是因为这是讲述大师的作品,看得我心潮澎湃的。故事完全可以讲得再细致一些,跳脱的地方太多,很多细节没有表现得很到位,影片总体素质偏上,唐尼的演技很加分
根据卓别林《我的自传》改编,影片的成功一方面在于客观展现,一方面归功小罗伯特·唐尼惟妙惟肖的演绎,对于这样一部卓别林的传记片,后者的作用明显更重要。那一年他才26岁,包揽各种最佳男主角。也许天才总是习惯放纵,之后他用更多时间往返于戒毒所,甚至入狱三年。还好,浪子已回头,好戏在后头。
跟《甘地传》有很大差距。这片子最大的特点就是分开看每段都是精品,合在一起却显得混乱不堪、节奏混乱,有太多事情想说,却不知道应该从哪儿下笔、怎么下笔,最后一平均用力,事无巨细,就变成了流水账。可惜了唐尼的神级表演。
悲伤的戴礼帽的小人儿
卓别林和他的情人儿们....只看开头结尾绝佳
小罗伯特.唐尼演技出众,犹如卓别林附身。还提名当年奥斯卡最佳男演员,不过败给《女人香》中的阿尔.帕西诺。他对英国腔调、默片表演技巧都做足功课,充分显示了他高超的肢体语言(在接下来的《穿梭阴阳间》中也有“鬼附身”的肢体表演)。不过晚年妆比较失败,扣分不少。
查理卓别林甩着他的手杖 顶着他的小礼帽 他穿着他那身熟悉的小礼服 他带着他那滑稽的小胡须 在黑白的世界里行走着 他是在钢琴声中在荧幕上舞动的小人 荧幕前 他让观众笑 让观众哭 荧幕背后 饱经风霜的他涂满白色的脸下充满忧伤 83岁的查理站在奥斯卡台前 安静地看着自己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