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色块切换皮肤

    海边的曼彻斯特

    剧情片美国2016

    主演:卡西·阿弗莱克  卢卡斯·赫奇斯  米歇尔·威廉姆斯  C·J·威尔逊  

    导演:肯尼思·洛纳根

    播放地址

    猜你喜欢

     剧照

    海边的曼彻斯特 剧照 NO.1海边的曼彻斯特 剧照 NO.2海边的曼彻斯特 剧照 NO.3海边的曼彻斯特 剧照 NO.4海边的曼彻斯特 剧照 NO.5海边的曼彻斯特 剧照 NO.6海边的曼彻斯特 剧照 NO.13海边的曼彻斯特 剧照 NO.14海边的曼彻斯特 剧照 NO.15海边的曼彻斯特 剧照 NO.16海边的曼彻斯特 剧照 NO.17海边的曼彻斯特 剧照 NO.18海边的曼彻斯特 剧照 NO.19海边的曼彻斯特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01 08:38

    详细剧情

    李(卡西·阿弗莱克 Casey Affleck 饰)是一名颓废压抑的修理工,在得知哥哥乔伊(凯尔·钱德勒 Kyle Chandler 饰)去世的消息后,李回到了故乡——海边的曼彻斯特处理乔伊的后事。根据乔伊的遗嘱,李将会成为乔伊的儿子帕特里克(卢卡斯·赫奇斯 Lucas Hedg es 饰)的监护人,李打算将帕特里克带回波士顿,但很显然帕特里克并不愿意离开家乡和朋友们,但李亦不愿在这片伤心地久留。 原来,曼彻斯特埋藏着李的一段绝望的回忆,他的过失使得两个女儿葬身火海,妻子兰迪(米歇尔·威廉姆斯 Michelle Williams 饰)亦因此而离开了他。此次重回故乡,李再度见到了已经再婚并且即将做妈妈的兰迪,与此同时,帕特里克那失踪已久的母亲艾丽斯(格瑞辰·摩尔 Gretchen Mol 饰)亦联系上了帕特里克,希望他能够成为她的新家庭中的一员。©豆瓣

     长篇影评

     1 ) 海边的曼彻斯特

    整个影片可以用一个字来形容---平。 没有波澜起伏,很平静恬淡的影片.一切都如流水般细细地不着痕迹地流淌着,且仍将继续。 故事很简单,主人公李的哥哥乔去世了,他不得不回到曼彻斯特,这个充满了他想要不断逃避的回忆的故乡。他还要成为侄子的监护人并继续留在这个小镇,这是他所不愿的.这里的记忆会让他崩溃的,他还无法面对,也无法原谅。 但该面对的还是要面对,当你真的尝试去面对了,也许会释怀也许依旧沉沦,但终究会有一个结果,无论好坏。 无论发生怎样的变故,无论曾经怎样的悲痛,生活就是这样,你掀不起大的波澜,一切终将归于平静。 但我想说,平淡的故事并不意味着无趣,影片很好的展现了李和他侄子的生活,两位演员也很好的向观众演绎了他们的生活,虽然有很多的痛苦与无奈,但总还是有与之相对的别样的色彩的。 影片的基调比较阴冷,但观看完毕你却不会丧失对生活的希望,你还总是会微笑着生活的。

     2 ) 那些摧毁我们的事物如此之多,而我们无法为之命名

    我在洛杉矶一家偏僻的小电影院看完了这部电影。电影院里人很少,准确来说算上我只有八个人,但在电影正片结束之后没有一个人离场,白色字幕在黑色背景之下滚动,直到完全消散。临走时我想偷偷看一眼一同观看的人的模样,但最终还是独自走开。

      故事主要讲述了主人公Lee在哥哥去世之后所面临的抚养侄子Patrick的难题,以及回到曼切斯特小镇所勾起的与前妻Randy之间悲伤的记忆和误解。导演采用闪回的手法,将回忆与现实拼接从而创造不同纬度和时间点中矛盾的共鸣,最终聚合到人物间情感的和解和对生活不幸的妥协。

      鲜有美国电影能给我带来如此的压抑之感,但细想一下,这又与东方电影营造的压抑感不同。导演没有放大演员对于自我的感知,也没有让其背负某种特殊的时代特质,换句话说,这部电影中的人物形象是普通而克制的,如同曼切斯特这个海边的小镇。而这种普通消解了电影人物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从而创造出极易代入的真实感。这种真实感是如此致命,仿佛在向所有荧幕前的人宣判:你们并不能比他们做得更多,你们也无法承受生活的悲剧,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不懂如何选择,不懂如何陈述自己的想法,甚至无法清晰地致歉,但你们都会变好,你们会一直过下去。

      这部电影的压抑不在于抑制了情绪,或是放大了悲哀,而是真真实实地将一切呈现出来以后告诉我们,你看,这就是一切的可能,你们能做的只有这么多。消沉与绝望并不意味着输给命运的悲剧,重新振作开始新的生活也不是战胜了自己的悲伤,甚至这一切情绪的转变都并非源于主观意志。生活是缺乏动词的,更不用说附加任何形容词去修饰。它就是一个过程,如同一道伤口被划开然后慢慢自行愈合,所谓的毁灭或重生是相当少数的(但被艺术作品和新闻过度放大了),毕竟普通的我们是如此无能,甚至连自杀都不知道怎么开枪。

      但我们还是结结实实地被摧毁了。摧毁与毁灭的不同在于,前者是一个面,后者是一个点,后者更容易进行艺术加工,因为容易把握重点,而这部电影则成功地展现了前者。导演对于时间叙事的把控自然功不可没,但我认为真正达到效果的是影片中充斥的生活的噪点。我们总是对直接的原因最为敏感,而导演则将其小心地掩藏起来,然后正面描写那些琐屑的稻草如何一步步地累加。他把Lee的火灾这个中心的悲剧事件塞在闪回的思绪中,而在正向的叙述中则放入如找不到汽车,开错路,多嘴的路人,尴尬的聊天,刻意放大的噪声等等鸡毛蒜皮的烦心事。

      这些偶然且无意识的小不幸在大多数艺术作品中都会被隐去或者只引出一两个作为诙谐的插曲,因为它们无关紧要且缺乏艺术性,而在这部影片中则被导演当做的了主食。将其解读为使影片生活化或添加讽刺的幽默不无道理,但我觉得还是狭隘了。在影片中我所看到的是这些噪点如何相互编织成网,并在中心悲剧的牵引之下将人物拉到一个浑浊,僵滞,无处着力的境地。如果说我们的无能将我们从毁灭中拯救,那所需付出的代价就是被其所吞噬并困在一片毫无诗意的阴霾中。Lee也尝试爆发过,他咆哮,打斗,哭泣,试图挣脱“被摧毁”的状态,但最终发现一切都是徒劳,甚至爆发本身也不过是众多的网眼中的一个。人无法自救,只能等时间渐渐给我们松绑。我们不会永远完整,也不可能一直处于“被摧毁”的状态,这两者都太过浪漫。而在一个充满噪点的生活中,这两者总是相依相存,如同曼切斯特海边的浪潮,循环往复永不停歇。

      最伤感的悲剧不过是以“今天早上父亲去世了”开头,而最美好的喜剧不过是以“最后他们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结尾,但这两者都太轻。而我喜欢这部电影是因为我在里面遇见了更加温暖而坚实的画面。在影片的结尾,Lee将路上捡到的皮球丢给Patrick,Patrick 没接到,当他捡起来丢还给Lee时Lee也没接到。于是Lee说了声“Let it go.” 但Patrick依旧跑到一旁把球捡了回来并丢给了Lee。这次Lee接到了。我不想说这个画面意喻了什么,也许这只是一个无关紧要的画面,但我愿意为它再次安静地坐着,直到影片完全结束。

     3 ) 孤独的幸存者

    李第一次在酒吧跟人干起来的时候,充满了“瞅啥瞅”的啼笑皆非。当他第二次出拳挑衅时,观众才知道这哥们儿犯的这是哪门子邪——他在惩罚自己。像那些用烟头烫手臂、用刀片划胳膊的自残者一样,用疼痛来冲淡内心更剧烈百倍的痛楚。他甚至可能希望被群殴至死,以得到自己心目中的“解脱”。为了那无法原谅的错误,为了那永远鲜血淋漓的伤疤。

    那种伤口是不可能完全康复的。就像被截掉的肢体、被割掉的耳朵,再也长不回原样。在巴尔扎克的小说里,写过一位叫姚第的老军人,就这样“一辈子心头藏着隐痛,嘴角上挂着温柔而又苦闷的笑容”,孤独终老,留下一万法郎积蓄给了朋友的养女。在没有心理学家的年代,这种人只能向上帝求安慰。实际即使现在有了心理疏导,效果也很不好说。毕竟在几个月的疗程结束后,当事人还有大半个人生的道路要走。那是谁也无法为之绝对负责的。

    幸而时间的自愈能力仍在。李卖掉了哥哥的枪,而不再想着给自己的脑袋来一下。结尾处他又跟侄子出海钓鱼。只是从程度上说,他还接受不了一个跟自己死去的孩子年纪相仿的少年在眼前转悠。对过往的恐惧,让他不得不回避代行“父亲”的角色。但他最终还是为这个少年留出了一份空间,允许他细水长流地靠近自己的生活。相比之下,侄子少年丧父,也是一种打击。但他还年轻,还有一整份的人生在等待着他。就算没有这个不靠谱叔叔的帮助,爱情、友谊和未来也会将他从眼下的哀痛和茫然中拉出来。最后,他还理解了叔叔为什么会这么不靠谱——因为他曾被那般可怕的雷霆劈过。

    在赞美大城市的人眼中,这种几千人的海边小镇,估计乏味到可以从地图上抹掉了。但它对李的治愈其实功不可没——经常与大海打交道的人,更能洞悉命运的偶然。在海上,没有什么完全在人的掌控中,再熟练的老手也可能一去不返。因此那个与李爸爸下象棋的老头淡定地讲起了自己父亲的失踪。这场戏似乎在说明,李的错误并不比大海犯下的那些更糟糕。生活击沉一个人的方式,远不止八百万种。而一个人如果一直走不出来,乃至陷入了习得性无助,也不过是那八百万种之一。这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

    无论怎样,一个被如此雷击过的人,脸上失去了欢乐,也不再有心情闲聊。他们再也不是那个跟朋友喝酒飞叶子到半夜的人。父亲有位朋友,自失独后就彻底从同学聚会上消失了。多年后在朋友圈里,偶尔也会晒出在各地旅游拍下的风景照。但他们夫妇俩到底过得如何,没人愿意去深究或探问。也许他们暂时走出来了,但每个人都知道,越来越近的高龄,无法回避的种种困境,可以轻易让所有的治愈前功尽弃。到那时,即使你想与过往的不幸和解,各种冰冷的现实也会残酷地拒绝你。

    所以,请不要打扰他们。让他们以最能让自己舒适的方式,多呆一会儿吧。

     4 ) 经典台词

    1.我的心都已经破碎了,它会一直破碎,相信你也是。”

    2.你不明白,我心里什么都没有了。

    3.“其实我们无处可去,身上背负着伤痛,没有救赎、没有解脱,可这才是人生啊。”

    4.我们都有权利不与自己的过去和解

    5.我选择不与过去和解

    6.生活便是这样,痛苦和悲伤永远无法被真正忘却,它们就像轻拍岸礁的浪,时刻侵蚀着人脆弱的内心
    被生活杀死的人,终究还会被囚禁在生活里,海边的曼彻斯特,便是Lee一生的囚牢

    7痛苦必将永存,但生活还要继续,就如那个冰封严寒的海边的曼彻斯特,也会有短暂的春天

     5 ) 《海边的曼彻斯特》

    《海边的曼彻斯特》所聚焦的并非是那座自以的英国工业城市,而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美国海边小镇,于此中这部作品的镜头虽然美的明亮动人,但其所一展关乎生死离别的悲情,却成为了电影深厚的情感沉淀,导演肯尼斯·罗纳根将一种类似于日本是枝裕和的电影手法带入了此作,无可挑剔的剧本、镜头和节奏所酝酿而出的情感,使如此的克制内敛且细腻真挚,让人在一座明媚平凡的海滨之城中品尝到了当悲伤逆流成河后的生活真谛。 转自:梦里诗书

     6 ) Lee与前妻重逢戏的解读

    全片最令人心碎,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场景可能就是影片后段,Lee和前妻在街角的偶遇。这场戏非常关键,对故事和人物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而且从技术到情感,难度都很大,对演员的要求也高。从剧本来看,两个人的台词都不是完整的句子,而是各种停顿和省略。而且Kenny是以“synchronized”同时进行的方式分栏并列写出来,所以具体两个人台词的先后顺序和节奏,都需要演员的高度默契。更不用提对两个人情感和动机的理解和把握。 刚刚看完剧本,小米就对这场戏格外重视,也一直在做着准备。用她的话说,就是一直期待着拍摄的到来,可以早点完成高难度的挑战,但临近拍摄时,又特别紧张焦虑,特别担心这一天。而对于这一天的拍摄,小米自己说因为太过重视,所以每一个细节都记得清楚。毕竟小米戏份并不多,用来展示角色的机会也不多。而且她并不是常驻剧组,所以每次进组,都要临时进入角色,达到和其他人同样的情感和精神状态。反倒Casey并没有对这场戏特别在意,毕竟他几乎每天的表演,都要在这种纠结抑郁的状态下。 第一次看的时候,我就觉得这场戏非常难于理解。后来又看了很多相关分析和采访,这里就借着剧本台词,按照我自己的理解,分析下两个人的心理和情感。 首先,先回顾下这场戏的背景,以此分析两个人的动机。Randi这边,她其实已经move on,再婚同时也生了小孩,总之就是开始了新的生活。但当她看到Lee这么多年还依旧没有改变,背负着重责,她想要帮助Lee走出来,所以她要接近他,同时也为自己当初对Lee的责罚道歉,告诉Lee他已经获得自己的原谅,以此告诉Lee他也可以原谅自己。所以她是主动开启对话的一方。

    这里Randi非常的小心谨慎,不敢多说,怕他会拒绝,所以开始说“don’t have anything big”,没有什么特别重要的东西,放低姿态;同时“I know you been around”,来解释自己没有更早来找Lee的原因。接着,她先避开重点,从Patrick来聊起。 而反观Lee,其实这场戏之前,Lee已经达到了在发生意外后,个人情绪的最高点。刚刚卖掉哥哥的收藏枪支,给船换上了新马达,带着侄子和小女友出海,甚至流露出难得一见的笑容(可能是影片中“意外”后的唯一一次)。可能在那一瞬间,他暂时忘记了自己的罪责,放宽了自己获得快乐,享受生活的权力,甚至对未来有了信心,觉得自己真的可以走出阴影,重新开始,成为Patrick的监护人,以此纠正之前的过失和失败。但再次见到前妻,其实反而又在提醒他,将他从飘飘然中拉回现实,所以对于这次对话他是被动的,抵触的,想早点抽离,但又怕伤害到对方的好意,所以都还是礼貌性地回复。

    她也接着解释自己和Joe保持着很好的关系。这里侧面体现出两个人这几年应该都没有任何交往,而Lee也很少再回到Manchester,所以Randi完全不了解Lee的近况(以及Lee知道她和Joe保持联系)。同时也可能Randi在暗示Lee,自己并没有一直记恨着Lee,而是和Lee的家人保持的很好的关系。当然这里Randi也说自己在Joe去世后都没有再看到侄子,这也是暗示她知道Lee在这里,怕打搅到Lee而做的选择。Lee也马上说Randi可以来看Patrick,不用担心自己。这里两个人还是互相试探,非常小心客气,毕竟这么多年过去没有交流。同时也都避重就轻。

    借着Lee的友好,Randi更加主动,邀请Lee吃午饭。注意这里是Lunch,不是随意的coffee或者正式的dinner。明显Randi想更深入的交流,但又不想给Lee压力,或者传达错误的信息。Lee这里的疑问,其实和最初对他有好感的业主有异曲同工之处,明知故问,或者选择不愿相信,其实表现的就是内心的拒绝。接下里Randi直入主题,但又怕旧事重提给Lee刺激,所以各种省略和停顿。后来看过Kenny的访谈,为了让演员更理解角色,所有的省略他都给演员讲清楚了,尤其这个模糊的”terrible things”,其实就是Randi当年指责Lee是“murderer”(凶手)这样的话(访谈中提到的,Casey和导演就这方面沟通过)。Randi可能认为当初自己的指责,是让Lee陷入了这么多年的自我封闭与惩罚而不能走出的一大原因,也是她想解开Lee心结的突破口吧。但这些对于Lee都是无济于事的,Lee目前的状态,他的痛苦更多的还是对自己的苛责,他自己无法原谅,也不愿原谅自己,所以才故意放逐而离开小镇,过着最基本而艰苦的生活,最小程度地他人交流,保持这种封闭、孤独、抑郁的精神状态,这是他给自己精神上的无期徒刑,与Randi和其他人并无关。所以他一直否认Randi的道歉。但Randi的出现和一番话,又提醒到了这点,甚至让他联想到自己在Patty的影响下不知不觉地开始感受到生活的欢乐,这是他无法接受的,因为他觉得这样是对逝去子女的亵渎。 这里Randi的“表白”,“I love you”很容易给观众误导,包括前面的邀请吃饭,而后面被拒绝的崩溃,至少我一开始理解为Randi对Lee还有着爱情。这里两个人为了不刺激到对方,说话都小心翼翼而不完整。但后来重看电影,包括一切访谈,才觉得这里的“爱”只是相对于之前Randi的“恨”的反义词,她想清楚的告诉他自己不恨他,而是关心担心他。而说出来后,又立刻道歉,也是怕勾起他们之前曾经的爱情回忆,再伤害到他。Lee为了顾及Randi的感受,嘴上还说着“没关系”,但心里早就波澜汹涌,痛苦难当。他已经无法想之前礼节性地回复,而是试图赶紧结束对话,抽身离开。所以面对Randi的再次询问,他给出了确定的回答。他知道,现在的他,还不足以承受与Randi的交流。

    这是这段最难的地方,剧本其实就是这样分栏呈现出来,但电影中两个演员处理得格外自然合理,感情掌控得也很到位。Randi在这里点出了关键,她不想看着Lee就这样行尸走肉般,再也享受不到生活的阳光,永远现在死结中,在自我惩罚中死去。Lee也能够体会她的好意,也为她能走出来感到欣慰,可是他自己不能够也不可以(这里can’t两重意思,表不能够,而不愿意)走出来。“there’s nothing there”,这是他全片第一次直面自己的感情和心理,之前一直是逃避在封闭,不能够明确说出,欲言又止。这也是他最终接受自己永远无法与过去释怀,无法完全地走出来,将带着罪责和痛苦一辈子的开端。他已经心如死灰,这是他无法接受Randi道歉的理由。他这么说对于Randi也很残忍,Randi真的关心他,希望他能好,也是下了决心再回顾过往,来道歉,为了解开他的心结。Lee却在告诉他,一切都没有希望,Randi的努力终于事无补。 这让Randi难以接受,但Randi也是能够理解的,因为她也曾经痛苦懊恼,愤怒悔恨。这时的Lee已经濒临崩溃,一直以来压抑着的痛苦与罪责都被掀起,难以遏制。他无法顾及Randi更多的感受,只好决然离去,否则可能再也无法控制自己。这个离去,就是他处理痛苦时一贯的方式,看过删减片段,对于孩子的葬礼,他也是这样逃避的,也包括哥哥去世后他的反应(纠结于葬礼和logistic的细枝末节)。

    与前妻的这次相遇,包括后来的烧焦引发火警,让他意识到继续在这个镇上生活,故人旧物总会不时地提醒着他的罪孽,唤起难以回首的过去,让他陷入自责痛苦无法自拔。这他也明白,过去的一切永远不可能真正的放下,这份罪责他必须也将要始终承担下去。于是他不再纠结于赎罪和宽恕自己的矛盾,接受了自己无法beat it的事实,也做出了离开小镇,将Patrick托付给George的决定。 关于这段的表演,我还是觉得小米演的有点过。毕竟就像之前说到,她太重视这个角色,尤其这段戏,这让她会用力过猛。可以说,这场戏是我见过小米显得最不自然的表演,当然这和电影克制的基调有关,而这个基调又是Casey的表演所决定的。Casey的角色太过压抑克制,表演又如此自然真实,使得任何激动的表演都显得有些刻意(包括George和Patrick各自的breakdown)。不过好在,这场戏的重点是两个人地位的不对等,一个已经走出,一个无法走出,一个想要道歉,另一个无法接受,一个主动想要交流,另一个被动只想赶快抽身,所以两个人表演强度的不统一反而加剧这种矛盾感和割裂感,达到了电影索要表达的效果。

     短评

    我最怕的就是这种电影,看完以后什么都讲不出,就想静静地待着,静静地沉溺在挥之不去的抑郁中。结局仿佛看到了光,又好似什么都没有。

    10分钟前
  • 是心
  • 力荐
  • 有時關不上冰箱的門 腳趾撞到了桌腿 臨出門找不到手機 嚎啕大哭 你覺得小題大作 只有我自己知道為什麼

    13分钟前
  • momo
  • 力荐
  • 典型的“中产阶级伤痛故事”通过穿插的剪辑打碎了压抑的情绪,喜忧参半的剧本看得出非常花心思,不是暖心的鸡汤,也没有让人沉浸在心碎中,度把握得很好,两个多小时不显漫长。而且算是卡西的独角戏了!他真是个气质独特的演员,没有所谓的“夺金时刻”,却把情绪慢慢渗透到了每一个镜头里

    18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 音乐略满,阿弗莱克妥妥的影帝提名;作者应该受过女性伤害,女性角色都有点怪。

    21分钟前
  • Meng
  • 推荐
  • 又名《回忆杀》。有遗憾和失望,二刷后感觉对角色的好感甚于电影,卡西的角色写得演得太饱满了,让我对这个角色产生了依恋感。

    22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 消耗着耐心看完了满心期待的《海》。朋友说好片,我说没感觉。她说我就是日子过得太顺了,我想可能真实是相反面。丧上加霜的PTSD患者和他最后的倔强。有没有同给一星的?想聊聊

    27分钟前
  • ALittleSerina
  • 很差
  • 人与人之间最艰难的永远是交流,所以才亿万年来一直在谈话、争吵、道歉和喋喋不休。

    31分钟前
  • 不良生
  • 推荐
  • 那些劝我们向前看的朋友,“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和过去和解”

    33分钟前
  • 11km
  • 推荐
  • 最后乔在帮老人修锅炉时,老人说自己的父亲在95年出海突然消失。看似突兀的这场戏其实也是电影的主题:世事无常的生活不过只是一成不变的插曲,日子始终在继续,渔民依然每天出海,候鸟迁徙南飞,乔还是乔。

    34分钟前
  • 品客
  • 推荐
  • 我和我不想要的后半生,我和我不愿意和解的自己。你们都朝春天去,就留我在破碎里又丧又美丽。

    35分钟前
  • 哪吒男
  • 力荐
  • 我冷漠的躯壳里,是抚不平的伤口和解不开的死结。

    40分钟前
  • toska
  • 力荐
  • 人生的伤口,二十五岁之前怪父母,二十五岁之后怪社会,最惨就是巨大伤口摊开在那里,腐臭流脓永不愈合,然而,无人可怪

    42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 生活流,如何绕过苦难,丧到骨子里的卡西,绕不过去的苦难。

    46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 最好的生活流电影,难得的是叙事手法又带着变化。叔侄俩各自面对各自的失去,亲情恬淡而走心。没有刻意追求正能量,但曼彻斯特阴冷的海,就这样被琐碎和小幽默一点点填满。——就像全世界的雪,最终会带来全世界的春之苏醒。毫无疑问我的年度最佳。

    47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 破碎的我怎么拯救破碎的你,阴冷肃杀的冬日海边,冷意钻入骨子无可避退,人生中的低谷寒潮已无可能褪去,不如全力拥抱破碎的自己;多处人物台词重重叠叠,我们从未打算走入他人生活,只愿守住自己的孤岛,沉沦在自己的泥淖。

    50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 葬礼进行的时候,他听着宝宝的哭声,与那个试图安抚婴儿的男人共享着眼底羞为人察觉的一丝焦虑。他想伸手接过孩子,用他或许尚未消散的那种魔力让宝宝平静下来,又旋即意识到自己不能,也没有理由去为旁人阻止这种连锁的消耗。他累了也尽力了,相信所有人都是一样。

    52分钟前
  • CharlesChou
  • 力荐
  • 我们都有权利不与自己的过去和解。#2016TIFF

    57分钟前
  • 布鲁斯老师
  • 力荐
  • 四星半。如果被生活判了死刑,还有什么值得留恋?一场死亡揭开了旧伤,也把最暖的亲情带到面前。细碎的拥抱和拍抚,像零星的火种,终于点燃了男主的心中余烬。即便他心里藏着全世界的冰雪,那也会慢慢溶解,丧门星也会有春天。凯西表演冷静震撼直让人心痛心怜,用幽默外壳下的重度悲伤直指人心。

    58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 这几年奥斯卡颁奖季不错的电影,剧本都不能用麦基的《故事》来判断好坏了,《海边的曼彻斯特》就是,从那套“好”剧本的标准看李这个人物,它的塑造方式犯大忌,但作为生活流的故事,正是这些所谓的“坏”让这个故事变得不一样,有了一种新鲜的感觉,李这个人物的丧和悲伤反而变得不狗血,更生活了。

    60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 Lee说话是不是美国周杰伦

    1小时前
  • 张维托
  • 力荐
  •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