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的女人”是一位纳粹军官的妻子,她是一位才华洋溢的记者,她记录下了自己作为一个女人,在德国战败之时,在被苏联红军接管的柏林的生存日记。
电影在结局展示了这部记实体小说《柏林的女人》在德国所经历的遭遇,非常值得一提。
Die Erstauflage traf 1959 in Deutschland auf heftige Ablehnung und der Autorin wurde vorgeworfen, sie habe „die Ehre der deutschen Frau beschmutzt“ und das Buch sei eine „Schande für die deutsche Frau“. Von den empörten Äußerungen und feindseligen Reaktionen überrascht, untersagte die Autorin jede weitere Veröffentlichung bis zu ihrem Tode und lehnte auch für die Zeit danach die Nennung ihres Namens ab. Danach geriet das Buch in der Öffentlichkeit für Jahrzehnte fast vollständig in Vergessenheit.
小说1959的第一版遭受到强烈的拒绝,作者被指责“玷污了德国女人的荣誉”,该书是“德国妇女的耻辱”。作者对这些愤怒的声明和敌对的反应感到惊讶,她在死之前都被禁止再发表任何作品,她的名字也不允许再被提及。在那之后的几十年里,这本小说几乎被公众完全遗忘。
后续:虽然这部小说在80年代以匿名的形式被允许出版,但是仍有很多内容被删减。直到2003年,作者去世两年之后,《柏林的女人》才得以以完整的形式出版,并且在出版后的数月都蝉联销售冠军。
这部记实小说的作者叫做Marta Hillers。
为什么一个德国纳粹军官的妻子就不能对一个充满理想主义的苏联红军军官产生感激和爱情?
她无法不爱自己的国家,无法不爱自己的家园,也无法不爱自己的丈夫,即使是罪孽深重的纳粹,即使战争让一切都变了味儿,即使“爱”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爱”,但是因为她必须要守候家园,因为她必须要等待丈夫回来,所以她必须得活下去。可是即使这些都是无法选择和必须去做的事情,她也不能欺骗自己,更不能忽视已经知道的真相。
如果一个纳粹在内心深处鄙视所有女人包括自己的妻子,而一个苏联红军因为她的才华而喜欢和尊重她,如果一个纳粹把自己妻子遭受的所有不堪的苦难看作是一种耻辱而拒绝面对和接受她,而一个苏联红军明明喜欢她却没有想过要从她那里得到什么、甚至为了保护她失去了自己的命。
她即使是一个战败国的女人,她即使是一个纳粹的妻子,她为什么不能爱上“占领”她国家的“敌人”?因为她不是纳粹,她不是他们,她没有义务去承担她的丈夫和她的国家犯下的罪恶,恰好相反,她更是一个战争的受害者,她最有权力用任何方式让自己生存下去,只要这是她个人的意志和她的选择。既然她是一个有着坚强和独立意志的个人,那么她为什么为自己所做的一切感到羞耻?为什么要耻于承认自己真实的感情?
曾经听一位德国老人讲述他的“童年阴影”,当年苏军占领德国时,光天化日之下强奸德国妇女,甚至当着孩童的面。
他说,这个创伤,一辈子都不可能摆脱,是永远的梦靥。我看到他的眼神,心一下揪紧。
本来说不看《柏林的女人》,结果还是看了。这部片子对我产生的效果是意外的,我既没有因为片中的场景做噩梦,也没有因为“令人发指的兽行”对人性产生绝望的怀疑(像我看完关于南京的纪录片电影之后的反映),也没有陷入女权主义的激愤思想中。
用HR的话概括说,这不是一部控诉的片子,而是让人思考的。
看之前我在博客中提到过这段历史。写的时候自然会联想到南京,我的一个疑问是,为什么全城的女人都要像无辜的羔羊一样呢?为什么不能采取轰烈而有震慑力的方式反抗呢?当对方不把你当成一个活生生的,有感情,有尊严的人来对待时,你就应该用极端的方式让他知道啊。
而《柏林的女人》呢,算是回答了一半我的疑问,它展示了一种“活下去”的信念,一种生命本身的尊严。让我有种感觉,“宁为瓦全,不为玉碎”,同样是一种高贵。
主人公,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年轻美貌的女记者。她的遭遇和所有苏军攻占柏林期间的柏林女子一样,唯一不同的,是有的人自杀了,有的人被虐致死,有的精神崩溃,有的行尸走肉活一天是一天,她却选择把这一切在日记中完整记录下来,并且抱有坚强的信念:“所有外在的伤害都不能真正伤害到自己”。
我是信仰文字的,我觉得,再屈辱的经历,你能有勇气正视它,把它写下来,展示在世人面前,本身就获得了一种尊严。
为了自保,她“勾搭”上了一位苏军的高级军官。军官是有教养的苏联人,会弹钢琴,妻子被德国人残忍地杀害了。
她为他提供“服务”,他保障她不再被人侵犯,并提供稀缺的食物。这么一种极端情况下的生存方式,却让我想到千百年来女子的处境:如果必须卖,那就尽量卖到更高的级别--比如找到有权势的男人,缔结利益的婚姻。古代很多有智慧的女人都说过,妻子和妓女本质上并无分别,同样是依附男人,同样是没有经济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
明明是嫖与被嫖的关系,女主人公和高级军官之间却渐渐生出微妙的情感。某天晚上,她对他说,别走了。于是他们促膝长谈了一整夜,“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看到他们看彼此的眼神,我就知道,这世上,只有他们之间才能相互懂得,他们都是战争的孤儿。
德国投降了,军官发现自己爱上了女主人公,想带她离开。
她说,这年头,爱情的含义已经变了,可是她希望丈夫回来找她的时候,她还在。
果然等到了从战场归来的丈夫。这位曾经的纳粹战士看了妻子的日记,自尊心崩溃,说你自己难道不觉得羞耻,不觉得恶心么?
她疯狂地骑着脚踏车去找军官,一路上她见到春日的蝴蝶。
军官被调离,正欲离开柏林。我以为她会不顾一切地扑上去,要求军官带她离开这个伤心耻辱之地,离开给她伤口上撒盐的丈夫。可是我想错了,下面这段话震撼了我:
女人:谢谢你
军官:谢谢我什么?
女人:谢谢你,给我机会,让我了解你。
最后一面。
谢谢导演,没有“非黑即白”地去描述这段敏感的历史,掀不得的伤疤,而是不做作不避讳地展示了人性的两面。
我会想起《黑皮书》,《广岛之恋》,《午夜守门人》,《巴黎烟云》等等。
纳粹臭名昭著,纳粹一旦撤离,被占领区人们对待所谓的“奸细”的手段,也并不比纳粹温和。
这些“和敌人睡过觉的卖国贼”里面,很有可能掺着为国为民忍辱负重的间谍。可是人们不管这些,人们的压抑太需要发泄的对象了,人们的心理太需要平衡了。
“女法奸游街”,多么经典的镜头。
去年这时我去看《拉贝日记》,看到大屏幕上柔弱的中国老百姓躲在纳粹旗下面,躲避日军的轰炸,好大的悖论和讽刺!
小男孩爱看战争片,爱看好人打坏人。可现实中,谁是好人,谁是坏人?
战争一旦爆发,人性恶便赤裸裸暴露无疑。
国家,政治,意识形态,正反双方,等等,都是可以界定的,可是人性怎么界定?
女主人公的丈夫嫌恶地离开了她,她喃喃自语说,不觉得伤心,因为太忙了,要擦干净房间的地板,还要到处寻找花朵(大概意思是这样,我记不太清了)。
一个伤痕累累的女人在肮脏的废墟中寻找春日的花朵,这意象再次震撼了我。
看到这里我才明白,她留下来,表面是为了丈夫,深层次是为了留守家园--女性和家园密不可分。这样的回忆,逃到天涯海角都不可能逃脱。就算她跟着军官去了莫斯科,重建家庭开始生活,一切真的会不同么?留下来,即是对耻辱回忆的一种反抗。
女人常被比喻为大地。大地是母性的,宽厚慈悲的,即使经历了萧索的寒冬,依然能孕育新的生命。蝴蝶与花朵正暗示着这么一股微弱的美好生机。
活下来的柏林女人,都展示了超人的坚强。他们甚至可以在一起大笑着谈论被轮奸的经历,见面打招呼都变成:几次了?
你可以说这是不要脸,不知羞耻。可在我眼里,这就是生存力,令人敬畏。
在南非的《耻》里面,我也读到了类似的力量。
战争结束,男人死的死逃的逃,柏林的女人们在噩梦之后,要面对的是一个残破的世界。
她们比她们的男人们更善于变通,知道旧时代早就过去了,新的时代无法抗拒地到来。和平,宽恕,交流,修复,重建才是未来。
有些德国男人拒绝未来,比如片中一位女人的丈夫。逃过战争已是不易,他明明可以选择留下来陪着妻子,孩子过和平的日子,他却要选择和战友一起被流放西伯利亚,为了所谓的荣誉。
他的妻子哭着说,你打仗的时候我就天天盼着你回来,你好不容易回来了,你不能走!
可他最终还是在德军投降后服毒自杀。
男性脆弱的自尊!
片子并没有把苏军描绘成单纯的禽兽,控诉他们泯灭人性的罪行。每一个有运气活到柏林的苏联人,都有鲜血淋漓的回忆和满腔的仇恨,他们的心被亲人的惨死扭曲,即使有善的一面,也绝不会对着“罪恶滔天”的德国人。
不管是疯狂的苏联士兵,还是女主人公的丈夫,自杀的家庭男,都反映了男性的毁灭力。相比于女人,他们更难放下仇恨和自尊,找到宽恕与和解的力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其实更脆弱。对于他们来说,只有以暴易暴,破碎,断裂,没有愈合,重生!
德意志民族得以复兴,肯定不是依赖于这些逃跑的男人。
这个国家重新变得美好,其中一定有夏娃的力量。
“受难与赎罪”这样的主题,来自于圣经。当我看到女主人公默默承受一切时,无法不想起这个主题。仿佛她一个人,被钉在耻辱的十字架上,在替整个民族赎罪。
联想到金基德的《撒玛利亚女孩》里面,肉身也有着耻辱和救赎的双重含义。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女主人公的日记在战后发表,引起了巨大争议。有些人将之理解为德国人的耻辱,作者于是禁止了此书在自己有生之年出版。
所以完整的片名叫:Anonyma - Eine Frau in Berlin (无名--柏林的一位女人)
此片的官网:
http://www.anonyma.film.de/PS 其实,看完这个片子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当时感受太强烈所有没有写。
炮火连天下的战争讲述的却不是英勇与荣耀,而是强奸与耻辱,当看到美丽 的Actress 独自一人裹紧大衣勇敢的行走在各种色狼虎视眈眈下的残垣断壁的凄冷的街道时,我就情不自禁想动手写点什了……
“我们会活下去,无论付出什么代价”,Actress 在被轮奸后对着另外一个被强奸而痛哭的女人说出了这样一句话,坚强无畏而绝不是苟且偷生。那事仅仅几分钟而已,不用害怕,“我的士兵都很健康,干净”,“帮我们,还是帮你们?”,面对Actress 的求助,苏军统帅安德列少校这样回答,敌人的肆无忌惮和女人们的孤苦无助展现无遗。
当然,从影片其它细节可以看出安德列少校心理并不喜欢士兵们毫无军纪的强奸抢劫,他的内心其实是压抑的,从后面他暴打一个搜查、顶撞他的士兵可以看得出来,他也并不是一个粗鲁没文化的人(他钢琴弹的真不错),但是他不得不纵容,这是苏军对敌国的报复和发泄,他不能犯政治错误。这不仅是他的悲哀和无奈,更是时代的悲伤和无奈。影片并没有刻意强调敌我、好坏、善恶,有着的只是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彼此伤害,而无辜的柏林女人,只是战争血腥祭坛上最后的牺牲品。
电影看似在谴责强奸,其实是在谴责战争。柏林女人影片最初品尝战争胜利的傲慢,和之后品尝失败的痛苦,对比何其鲜明强烈。苏军的伤害和他们回忆中的被伤害,反差令人惊愕,所以我,最后选择了原谅,他们都只是上帝之鞭下迷途的羔羊。
面对无休止的痛苦的强奸,Actress背景声音说道,“但是我们女人,必须要紧闭我们的嘴,否则等这一切结束的时候,没人再愿意和我们交往”,痛苦和屈辱只能无奈的烂在心理,历史只听到战胜者的欢呼,有谁听到失败者的哭泣呢。事实也是如此,战后重建的德国甚至不允许人们重揭这段屈辱的伤疤,Actress在死后也才敢公开自己的日记。
”有时我想,只要是从外部对我施加的恶行,而不从内心摧毁我,我都能忍受“,笑着活下去,与狼共舞,饱受欺凌的Actress最后找到了坚持活下去的理由,内心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这是面对残酷命运的最强的抗争。
”许多女人找到了保护他们的人,以防自己被一群人糟蹋。”“不给东西,就不做爱”,“他们越来越不行了”,女人们委曲求全,苦中作乐,只是为了活下去,她们是如此热爱自己的故乡,灾后要重建,浴火要重生。
与柏林女人们坚强形成对比的是男人们的脆弱,她们的丈夫或幼稚冲动(不顾庇护自己的整栋大楼人的安危去持枪偷食物),或年老懦弱(只能看着妻子被强奸),或不管不顾自杀身亡,或接受不了日记而离开(Actress的丈夫),这是一部歌颂女权主义的佳作,毁灭性的的灾难下,女人们看似柔弱实则最坚韧。
“谢谢你给了我一个了解你的机会”,“今后我们该怎样活下去”,因为少校保护Actress等人而违背了自己的命令、犯政治错误被调离,Actress骑着少校赠与的自行车跑来和少校告别,乱世儿女,生离死别,嫖客和妓女、施暴者和被施暴者、敌我之间也能产生如此爱情,但是,毕竟两人所属的国家、阶级、立场截然不同,分离早已注定,在战争下,每个人都逃不掉成为血腥祭坛上牺牲品的命运。
最后我想说,愿战争不再,和平永存。
“”
和《南京,南京》类似,但明显更透彻
试图揭露苏联红军强奸妇女的丑恶罪行,其实只能说明一个道理,就是翻身农民比财主都恶毒。能把这题材拍得这么难看,这导演算是有点道行。
该高潮时就高潮,很有力度
当你国家被敌国杀了三千万人口的时候,你没资格要求他们保持道德和人性。
我想同情你,可你不值得同情。因为这是战争,因为你是侵略的一方。
战争是野心家挑起来的,受伤害的却是无辜的普通人,珍惜我们和平的生活吧。
“阳光法国”版字幕翻译很烂!最好看“威信”版的,切记!本片在网上被宣传为“揭露苏军在柏林暴行”,但我看过后却发现实际上并不是如此,片中的苏军在西方电影中已经算够正面了,“暴行”只是他们个性鲜明的一部分,苏军也是人,也爱好音乐、跳舞、喝酒……作品改编自一个柏林女人的日记
”Der Krieg verwandelt die Wörter. Liebe ist nicht mehr das, was es war. Und trotzdem wünsche ich dass mein Mann die Frau wiederfindet.“
所有的丑陋,源自战争。所谓的爱国主义和民族大义不过是暴力和奴役的借口。而女人,无可避免的成为注定要失败的男人们的最后的暴力对象,一遍又一遍
切入点很好,不像一涉及慰安妇的电影就卖惨,但是主题过于分散。
战争,把罪孽的报应转嫁到了女人身上。很悲哀的一部电影,让人看得心酸。唉……女人,为了世界,你牺牲太多了。
电影音乐非常的棒,仿佛倾诉着战争的痛苦。影片的镜头干净精致,一如以往的德国电影。战争中没有胜利者,俄军令人发指的强奸,女人们为了生命的顺从,自己丈夫的不理解,一切的一切都是战争的悲剧。但影片节奏缓慢再加上云里雾里的字幕,让影片的观赏性大减,不过影片所展示的真实的历史算到位了。
无名女人日记或者上校的女人,这不是在讲苦难和强暴,这是在战火掩盖下含蓄地讲述一个爱情故事.人物们因为日记的真实而真实,但影片中的上校没有毛子味,完全表现成一个德国军官了.最后在全苏联官兵眼前牵所爱人的手,回去以后必然死在斯大林的凝视下呐.估计是糟糕的德语字幕害了片子的豆瓣评价吧
“纳粹臭名昭著,纳粹一旦撤离,被占领区人们对待所谓的“奸细”的手段,也并不比纳粹温和。”
每个情节都值得深入探讨。二战片常常表现的人性,片中都有涉及。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没有[钢琴家]那种诗意的惨烈,怎么分这么低呢?
11分钟段,一位苏军士官扭身对身后出现的德军扫射,而这位德军身后其实还站着一位苏军士兵,这士兵没被流弹击中,还走向前来给倒下的德军补了机枪!!其实这种电影看多了会萌生“还不如德军胜利了好呢,至少德军军纪要好一点点……”,但也许那时也就换看《莫斯科的女人》了
“不管是疯狂的苏联士兵,还是女主人公的丈夫,自杀的家庭男,都反映了男性的毁灭力。相比于女人,他们更难放下仇恨和自尊,找到宽恕与和解的力量……对于他们来说,只有以暴易暴,破碎,断裂,没有愈合,重生!”这篇写得真不错~不管德国还是俄国,男人还是女人,“都是战争的孤儿”。
颠覆三观的电影。这是我看过最震撼的战争影片,已经提前预订了我的年度最佳。觉得豆瓣评分不太高的原因可能是糟糕的字幕翻译,去人人下载外挂字幕观影体验会更好。1、战争、人性从来就不是非黑即白。2、幸存下来的柏林女人,都展示了超人的坚强。他们甚至可以在一起大笑着谈论被轮奸的经历,见面打招呼都变成:几次了?你可以说这是不要脸,不知羞耻。可在我眼里,这就是生存力,令人敬畏。男人更难放下仇恨和自尊,找到宽恕与和解的力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其实更脆弱。对于他们来说,只有以暴易暴,破碎,断裂,没有愈合,重生!女人真的比男人更善于容忍、变通。展示了一种“活下去”的信念,一种生命本身的尊严。让我有种感觉,“宁为瓦全,不为玉碎”,同样是一种高贵。3,比强奸她们更让她们接受不了的是强迫她们庆祝德国战败。
战争实现男人的梦想和野心,而女人们却在承受屈辱和伤害。不管是战败国还是战胜国,女人都是牺牲最大的。佩服那个年代里坚强活过来的女性,她们的经历让人动容,耻辱的不该是她们,而是那些带给她们伤害的人。
果然不能随便挑个非CC出品dvd就拿回来看。。。 片子不是我喜欢的类型,拍战争背景的片子不带一面打着人性牌一面扮演受害者的,这本来就是没人是真正意义上的好人,每一个人又都是相对无辜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