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好庆幸不是真实故事改编
看完之后第一时间去谷歌搜了一下,发现没有任何迹象显示这是真实故事改编,瞬间松一口气。
整个故事都太压抑太沉重了。可能是年纪大了(笑,我看电影的时候容易走神,或者喜欢干点别的,但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全程都在屏气凝神认真看,很震撼也很揪心在看。
从一开始,女老师就好让人心疼啊,我特别理解那种无助,被大家围攻之类的,后来拿到武器的时候开始组织秩序,开始安静上课,那一瞬间还挺让人动容的。但与此同时,外界紧张的救援,也加剧了故事冲突——两条线同时推进,不同立场者的表达都能有一席之地,很精彩。
法国近些年这类问题真的很突出,我在的城市也是,阿拉伯人真的很多,日常盗窃甚至是针对亚裔女性的抢劫都是家常便饭,他们聚居的社区好多也是臭名昭著,至少我们都是绕道走那种,很烦很烦。有一个地铁站那边,经常有阿人聚众抽大麻。以前有朋友跟我说,那个味道,你只要闻到过一次,以后就知道是什么东西了,确实如此,很恶心很难闻也很明显的味道,就在空气里飘着。电车上也是,因为电车上车不用过闸门,基本T1\T2都是重灾区。我自己就在电车上被人偷过手机,还挺伤心的。当然不是说一定是他们干的,但这种坏印象真的一直都在,所有人都这么想,影响下去就是他们在受教育过程中容易被影响。
这几乎是一个无解的问题。就像韩国拍那么多讽刺现实的电影,结果现实依然是暗无天日。
这就是一部很完美的现实主义作品,所有演员的演技都很了不起,剧情里面也有惩恶扬善的人性闪光点在,丑恶和善良的对比如此突显,最后用死亡烘托的希望,沉重却明亮。
女孩子真的是好柔软好脆弱的存在。但她们被人类社会委以了怎样的重任啊。
2 ) 这个老师应该承担所有责任!死有余辜!对自己定位错误而犯下了不可弥补的错误!
父母努力有事业,带着小孩上私立学校住好街区。
父母不努力,带着小孩住在很乱的街区
但小孩努力学习,自己改变命运,一家人脱离这个底层街区。
如果父母不努力,小孩也不努力,一辈子混破街区混底层。。。
好老师,都去好学校当老师了,良禽择木而栖。
老师水平差,去不了好学校应聘,没办法到这个差学校教书。
老师个学生双方其实都心知肚明,这种学校,其实就是混。。。就好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混到点下班放学,各回各家。
但这个老师脑袋被门夹了。。。。还真想教学生??你也不看看你自己是不是那块料?
班级管理混乱不堪,老师同事之间人际关系也处理极差,教学水平也是不行,师生沟通也缺乏技巧。。。
你要真想教,盯住几个想学的好好培养下!其他混的学生就混嘛,就你自己那水平,还真想把全班都教成才上哈佛?让他们个个都改变命运??可能吗??自不量力!
最后爽了。。。死一个学生,自己也搭上一条命,杀人的那个学生一辈子算是废了,那个黑人坏学生还会更坏,等他坐牢出来剩下的男同学女同学没有一个会好下场。。。
早知道这样结果,时间倒流,回到上课的时候,黑人二个坏同学,废物二个,逃课就逃课嘛,你管他们干嘛!?然后上课吵一点,都不想学?就自习嘛,混到下课,混到下班。,工资一分不少,回家吃吃喝喝睡觉,多正常的一天,非要搞得所有人都不得安宁,最后把事情推向最坏的结果。。。
记住,任何社会,任何种群,无论是人类还是动物,能力不可能一般齐,不可能都一样有钱,都住一样的房。。。一定会是有高低的,一定会有底层的,优胜劣汰,物竞天择,亘古不变!如果不信邪,能力差却想逆天而为?违背自然规律!
就像这个老师,双方能力都没到那个水平,却强行给自己和学生压力!学生根本不是那块料却想逼着他们上哈佛是吗?你自己也根本不是那块料却逼着自己做精英教师!最后把学生和自己都逼死了。
街边餐馆就是街边餐馆,五星级酒店就是五星级酒店,相互都有存在的意义和社会功能!缺一不可!但谁都不要想着去抢对方生意,自己定位准了,事情才能做好!定位错了,执迷不悔,就会像这个老师一样,揠苗助长,害人害己。
3 ) 裙角飞扬的女神
对女神的电影始终有种入骨的感觉,想看却又有点怕看,想看自然是因为女神,而怕看也是因为女神,我会不由自主地陷入角色,最后伴随着女神心碎沉沦。
对《裙角飞扬的日子》更是如此。
女神久休五年后出山,第五度夺得恺撒奖,而我知道今年五月才打开影片。我深究过自己到底在害怕什么,也许我害怕她的发胖,也许我害怕她的老去,也许我害怕她不如我想象中得美好——我对女神如此浓烈的感情,让我不禁怀疑,是不是时间美化回忆,距离产生美感,我对她的爱慕来源于我添油加醋的臆想,我会不会爱上的只是我想象中的人儿?
挣扎了许久,我始终是耐不住诱惑,在拿到碟片的第一时间打开了它。毕竟,理性甚至是多疑抵挡不住情感的冲动。
以前曾经想过,如果我是个老师,而我的学生却飞扬跋扈,丝毫不把我放在眼里,妨碍课堂秩序不说,甚至还公然言语挑衅,连基本的尊重都不给我,那我该怎么办?
这时,一把枪出现在索尼娅眼前,学生的轻视、家庭的争吵、宗教的压力、学校的古板融汇在一起,让她拿起了这把枪,忍耐到了极限,言语无法解决问题,唯有扣动扳机,以暴力的方式夺取课堂上本属于她的话语权。
说来有点可笑,她的所作所为真的仅仅是为了话语权,本属于她的那点点可怜的话语权。
手持枪支,打伤了强横的学生,她却拿起了课本,继续讲起了莫里哀。
“莫里哀的原名叫什么?”
当一个老师拿着手枪神经质十足地指着你,口中还会“砰砰砰”,念着相同的词语念着念着就不找调子的唱了起来,你该怎么办?
你敢让这个歇斯底里的老师问你三次,你才慌张地说出“让一巴蒂斯特·波克兰”吗?
我是不敢的。
特别是当眼前的老师是她的时候。
五十三岁的她比起五年前的她胖了,妆容显得臃肿不堪,可是,她依然拥有鲜艳的红唇、微微向下的嘴角带着一丝忧郁,她依然拥有那双独一无二、深邃得有如湛蓝海水的双眸,不老的双眸,一切都够了。更重要的是,她依旧歇斯底里,依旧用她的眼神、表情和肢体掀起惊天巨浪。
早知道即便年过五十她还是会如此神经质,却没有想到她的歇斯底里起来,嗓音依旧如当年般柔软。弗洛伊德说:“歇斯底里是女人的子宫。”当她保持着她一贯地表演方式,足以让我们忘掉她的沧桑、忽视她为了影片增肥的二十斤。
她制造的威力不但穿过银幕影响观众,还感染了被她挟持的学生们。他们决意帮助这位陷入疯狂边缘的老师,而不是落井下石获得近在咫尺的自由。不是什么斯德哥尔摩症候群,只是索尼娅心中的善良与正义:为学生争取权利、劝告学生们好好读书、被抢了枪之后想把所有的学生都保护在自己身后——有了这些,无论她之前的做法多么乖张,所有人都会为之动容。最终大多数的人都站在她的身边对抗那个万恶的外部世界。
外面,有移民问题,有种族冲突,有陈腐的思想。
而这里,只是一个持枪的老师罢了,她只是一心希望说几句话,平静地上课,最终只是希望她的学生好。她给他们上课,教育他们尊重的意义和重要性,教育他们对于他人最基本的尊重,在知道了同学间存在轮奸事件的时候,她毅然主持公道搜集证据,要为被侵犯的孩子讨回公道。
她要求通过媒体对外发表讲话,要求一个可以在学校穿裙子的日子。
这一切,在外面的世界竟然被称之为“荒谬”。
是我也愿意留在这个隔离的世界里。
我也确实身处在那个隔离的世界里。
我聆听着她的教诲,感受着她的愤怒。我想冲上去痛打那个胆敢伤害她的学生,我想挡在她身前,拦住那颗无情的子弹——它要射向的是一个挺身袒护过激杀人的学生的老师。这是何等的不公平,事情已经到了结尾,你却始终不愿意给我们一个完满的结局。
为什么你的结局不是癫狂就是死亡。
难道仅仅是因为神经质和歇斯底里的结局除了癫狂就是死亡吗?
我始终爱女神在里面的所有的表演,她的惊恐,她豁出去时的凶恶,她眼里闪烁的天真与绝望,作为一个情怀浪漫,良知满怀的女教师,她有她的原则与不屑,在她眼里,公益事业是压迫,过度宣扬女权是压迫,暴力事件只是让问题浮上了台面,更多都隐藏在深渊里头了,终有一天要酿成惨祸。电影以它惊人的厚度将本就百孔千疮的外皮一层层剥开,摊出了一张哀怨且丑陋的脸。索菲亚就是要撕碎这张脸,她白皙的肌肤因遭受的不公待遇而显得病态,这个辰光,丈夫的怜爱与家人的关怀远远不能抵消这一腔热血。
所有的家长都在期待着,自己孩子走出来,索尼娅的父母也是,高龄的颤颤巍巍的二老也一脸期待地等着。门打开,孩子们出来了,却没有索尼娅。
我从影片中段就开始无声哭泣,直到此时抽噎得不可抑制。
影片最后是索尼娅的葬礼,低矮的镜头前,走过来一个又一个学生,黑色的裙角随风扬起。
阿佳妮在以往电影中对于爱情的绝望和怅惘扩大到了对学生的爱,也扩大到了一个政治上的高度——为移民权益而斗争。这同样也是戏外的阿佳妮之所以接戏的原因。
她已经不再是一个影评人或是普通观众所能研究透的人物了。她不仅是演员,她在身体力行地为社会服务,而不是像某些明星捐几个钱、走几个秀就完事的。
虽然在影片中,她的头发太短,根本掩饰不住她的发胖的面容,她的裙子太短,根本掩饰不住她发胖的体态,她的鼻血长流,影响了她本身的飘逸潇洒。可是谁又在乎呢?对于一个如此伟大的演员,单纯从美丽出发来评论,更近乎一种侮辱。
不过回头来说她的面容体态,竟然在她的刻意丑化下,还能找到那么多的镜头,展示出她无人能及的美丽。那是种无法复制的神韵。纵使年轻的一代长的多么美丽绝伦,她们的心境、气质却比老一代差十万八千里。为什么呢?也许只是那个年代的女性,她们是时代孕出的珍珠。而今这个时代,已经没有传奇了。
每日一句阿佳妮:“我没想到我会为了一个胖子(精神病)复发,但能够不以36-38的尺码工作,还能够因此被关注,被称赞,被加冕,这么做挺好。有许多女演员人们称之为“出色”仅仅因为她们是性感偶像。美丽可以作为才华的一部分,但不能代替才华。”
4 ) 信任危机的时代
社会流动性加速,人际交往虚拟化增强,由各种客观的社会关系交织而成的空间,因此而变得似是而非。缺乏“现场感”的社会关系会因客观或主观的麻痹,从而逐渐失去约束力。
裙角飞扬的日子,听起来很浪漫。但这是个校园暴力事件,也是多年来一直困扰法国社会的移民问题,更是整个社会信任危机的体现。
杨佳袭警案件、全国乳品危机、多种食品污染、丰田召回事件、山西疫苗事件、网络购物诈骗、中国足协腐败……以追逐利益为终极目标的物欲社会必然陷入信任危机。
你说,是时代造就人性之恶?
还是人类自食其果?
我们除了需要更健全的社会制度,
恐怕更需要健全的人格和道德。
5 ) 《裙角飞扬的日子》 校园里的多重歧视
《裙角飞扬的日子》是在2008年上映的法国片,由国宝级法国女演员伊莎贝尔-阿佳妮演出。近年来,关于校园暴力的电影作品不少,《裙角飞扬的日子》肯定是其中的佳片之一。
伊莎贝尔在《裙角飞扬的日子》里饰演一个中学女教师,在一所公立中学里教授法文。法国公立中学的学生素质,如同大部分欧美公立学校一样,充斥着中下阶层、少数民族和社会边缘人。上课时,学生总是迟到。课堂上,学生总是嬉闹。下课后,学生总是闹事。面对这样的学生,教师心中的愤怒是可想而知的。因此,在一次的课堂上,当一个黑人学生的包中掉出了一把枪,女教师和这个学生在争夺这把枪时,意外射伤了学生大腿后,事情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在混乱和慌张中,女教师锁上了教室的大门,挟持了课堂上的学生。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女教师有什么打算?没有,除了想好好上一堂课外,其实女教师也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走。当女教师含着泪、伤感地述说自己也曾怀抱梦想,也曾对当个好老师有无限的期许时,学生之间产生了无言的波动。因此,当那个带枪来学校的黑人学生攻击女教师、试图夺回枪只时,一个女学生挺身而出。她抓起掉落的枪,指着其他同学,控诉着自己因为身为穆斯林而长期受到欺凌。之后,枪又回到了女教师手上。而支持女教师的人数增加了,教室里有好些个穆斯林学生,他们都有相似的遭遇。
之后,有人指控那个黑人学生聚众强暴了某个女学生,并在手机里留下了视频记录。大家都希望这个学生受到制裁。女教师于是要求黑人学生供出其他的共犯,用手机将自白录下来,连同原来的视频记录发给了警方。女教师并和警方在电话中达成了协议,只要这些犯了强暴罪的学生受到制裁,两个记者进来录制一段声明,及教育部部长公布每周有一天为裙装日,女学生可以穿裙子上学而不被认为是不正经的人,女教师同意释放所有学生。
在记者进入教室之前,情况又发生了变化。一个参与强暴的学生,抢下了女教师手上的枪,威胁着要警方提供赎金和全家移民到澳洲的要求,以逃避事件结束后可能受到的制裁,包括来自警方和其他涉案学生的制裁。一个白人学生起身嘲笑这个可笑的举止,和逃到澳洲的荒谬计划。愤怒中,持枪的学生扣下了扳机,打死了这个白人学生。慌乱的女教师,此时此刻心中想的,竟然是要保护这个开枪的学生。于是她声称是自己杀了人。接下来,两个由警察假扮的记者进入了教室,并在混乱中击毙了女教师。
《裙角飞扬的日子》就是这样一部由意外开始,以悲剧收场的电影。在不到90分钟的片子中,故事讲述了存在校园中的性别歧视、种族歧视、宗教歧视,和霸凌行为。在封建时代,女人是没有穿裤子的权利。然而,在经历了女性解放运动后,现代女性竟然失去了在校园里穿裙子的权利,这是一种性别歧视的转型。而在小小的校园中,学生不断的因为宗族不同、信仰不同受到各式各样的欺负。在片子一开始,在看到那些学生的恶劣行径时,观众感受到的是无以复加的愤怒,是对这群学生的厌恶。但是在片子结束时,我们感到痛心,我们自问,我们能拿这些孩子怎么办呢?在一个充满暴虐和歧视的环境中,除了同流合污外,还能如何保护自己呢?这是存在社会中的疾病,连成人都难以面对和无法处理,那对这些介于儿童和成人之间的青少年,我们又能要求什么呢?当学校校长理直气壮地规定女老师不得穿裙子到学校,当女警长对裙装日的要求嗤之以鼻时,这些学生的恶劣行径都有了解释了。
6 ) 《裙角飞扬的日子》
这几年关于法国种族、暴力、青少年作品不少。影片比想象中好,可能是源于故事本身的一波多折以及其社会能见度。
1996年《孽迷宫》后息影6年后伊莎贝尔·阿佳妮 Isabelle Adjani一连主演了《阿道尔夫》《悔过的女人》《一路顺风》等,几个角色均属量身定做drama型。此后再次息影5年拍摄这部影片。
其实现在再看她的表演,感觉戏剧张力绝对是屈指可数的好,她的全胜时期可以塑造一个个经典人物,但这种表演凌驾主题的方式毕竟是有局限性的,如今已经不太适合大多数作者导演意图了。刚看到题材还以为这回她能走一下平常人路数,结果还是一个神经紧绷者。发福的身材、拉紧的面部虽然看着很不太适应,不过她的选择还是量力而行的,有个这样能发挥的角色也不容易。
阿佳妮是一个很自我的演员,许久未接戏,演这部一定是表达了她想表达的,但是庸俗的我依然感伤你咋胖成这样了,我要再去找几部以前的片子回味一下女神的美丽
了不起的阿佳妮,绝不是只有美貌的女人
片子想涵盖的太多没有一个点真正打动我但剧本还是蛮赞的 虽然美人迟暮但才华依旧
精神濒临崩溃的女教师,不知道读书的意义的学生,为什么人与人之间总是这么复杂,以至于悲剧的酿成?
阿佳妮肥了,片子里导演想说的又太多了,liberté, égalité, franternité?
阿佳妮创纪录五获凯撒奖影后之作。影片以教室内的一场意外劫持人质事件映射出法国社会的种种痼疾:移民、种族歧视、宗教冲突、性别歧视、教育问题与校园霸凌等,虽不够深刻,但全程张力十足,高潮反转赞绝。PS:女神永不老,演技依然精湛,五官依然精致,那双让人迷醉的天空之眼一点没变。(8.5/10)
这可能是我第一部能够看着女神的脸而投入到她的演技中去的片子。之前女神所有的片子,再好的演技都被那张美艳的脸压下去了。有人说阿佳妮老了胖了难看了,我说如果你看到她的眼睛,同年轻时一样湛蓝温柔纯真,你就明白,她从未老过
國民影展:種族、教育、性別..想說的很多,但控制不住的情況下,就變得很破碎
一手拿莫里哀,一手拿枪,史上最酷的授课方式。阿佳妮好庞大啊,体形与气场齐飞。
故事很简单,剧情很平淡,阿佳妮很迷人。在教育体制压迫下的学生和教师,每个人的心中都积累着无处宣泄的怒火,一把不知来源的手枪成为了事件的导火线,在一间密闭的教室中,人们相互猜疑、宣泄不满,象征权利的手枪被不断抢夺,只有拿到枪的人才有资格说话,这里俨然一个社会的缩影,写满了人性的罪恶与贪婪,映射了现实的残酷与荒诞。
强烈戏剧冲突底下阿佳妮的精湛独角戏。
所谓的女性主义不是反对男人也不是男权,而是男权制度下对人的束缚和观念,女教师用尽了威吓和教导的手段,企图公开的声明以抵制这种压力,但是即使有好心的警察,愿意和平的解决争端,却依旧把女教师提倡裙装的意见当做胡闹。诉求,弱者们借助这次极端的机会意图表达自己,但是记者是假的,摄影机更是
导演想说的太多,暴力、种族、尊严、贫穷、信仰,看完电影让人什么都感觉到了一点,却又什么都不深刻。顾此失彼,表达不清是本片的最大缺点。但出于扎实的剧本,这还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
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幸运,平生看的第一部阿佳妮的电影竟是这一部!美人终会迎来迟暮,而我以后看的每一部女神的电影她都会是神采奕奕楚楚动人的样子了!最重要的是,这个故事精彩得不得了。多线索叙事,即使在场景单一的情况下也能高潮叠起。其中对现代种族歧视,信仰和女权问题的讨论也大有价值。
阿佳妮出演这种极端(或疯癫或平和)人物自是最佳人选,除了她的表演,影片的最大亮点是两首Kohann的两首歌,“ Nakr”,“Friantiz”。
少见的以欧洲国家穆斯林移民第二代为题材的故事,可以折射出某些现实的影像,比如根本没拿祖传的宗教信仰当回事,却又根据所受的西方自由平等理念教育动辄拿出自己的信仰和少数民族受歧视弱势群体的身份当作肆意妄为的借口等。故事编得多少还是有些牵强。
今年凯撒提名。前半部分基本处于因阿佳妮臃肿身材而陷入的眩晕境地。后面渐渐入戏。又是一个因特定事件而反思社会问题的电影,从近几年的很多法国电影,可见法国当今最头疼的事
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为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剧本和表演都ok,阿佳妮的凯撒影后也不是白拿。但是种族、宗教、性别、权力,问题塞太多必然也最后都无法深入,整体更像舞台作品。
在一间小小的教师,包含了种族问题、教育问题、社会问题,情感矛盾的尖锐交锋与冲突。阿佳妮让这一切都串了起来